重农抑商政策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时期,其间建立了强大的统一中央政权,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政策。

其中,重农抑商政策是秦汉时期在农业和商业等经济领域实行的一种政策。

1. 重农抑商的本质和背景重农抑商是一种贯穿于秦汉两代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尽可能发展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种政策的出现,既是社会经济的自然结果,也是反映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社会思潮的表现。

在西周时期,商业已经很发达,经济主要以商贸为中心。

到了东周时期,农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家统治的主要对象,而商贸则被逐渐压制。

这种趋势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表现为大力发展农业,以此为基础保障国家经济和国家权力的巩固。

在新朝时期,政策趋向逆转,主要考虑商业的发展,推行任贤用商政策。

2. 重农抑商的实施方式和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实施方式和影响:(1)土地分配制度。

从秦汉开始,实行过类似“根据人口实行均分”的土地分配制度,使农民有了更多的土地,增加了耕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推行农业技术革新。

秦朝时期先后实行“封禁制”和“均田制”等措施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而汉朝更是还采用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和土地荒地开垦等办法,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3)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在新朝时期,推行任贤用商政策,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但在秦汉时期,为了保护农业,限制了一些非农业生产的自由发展,即所谓的“重农抑商”。

这种政策的恶果是导致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难以推动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对民生的影响。

秦汉时期大力发展农业,趋向重视民生,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

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对商业的限制,逐渐出现了一部分富贵者向地方搬迁的现象。

但对大多数百姓来说,国家的重组农业政策和规划,对于维护生存权利、稳定生活来源,促进了国家经济和社会治安的稳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视农业发展,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倾向。

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经济,而不是发展商业经济。

它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面临着许多内外挑战,而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国家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农业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没有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将受到限制。

国家需要通过政策来保护农业经济的发展,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民的利益。

限制商业发展可以避免商业经济过于繁荣,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和贫富悬殊的问题。

“重农抑商”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种政策限制了商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商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限制商业发展可能导致经济的停滞和社会的不平衡。

“重农抑商”政策也可能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

由于政策的限制,商业经济发展受到了抑制,农产品的价格也不容易上涨。

这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政府对农业的过度依赖也意味着农民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负担。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保护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确保了农民的利益。

这种政策也有其局限性,限制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提高。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护农业发展,又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商鞅农战政策的主要措施

商鞅农战政策的主要措施
2. 鼓励垦荒
招徕地少人多的“三晋”之民来秦国垦荒,提供土地、房屋,并免除徭役和赋税。这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3. 推行小家庭政策
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这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促进农业爵制,有军功者按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和赏赐。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激励士兵英勇作战。
2. 编制什伍组织
实行什伍连坐法,加强民众管控,使民众相互监督,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
社会经济
1. 统一度量衡
制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便于商业交易和税收管理,促进了经济发展。
法制建设
1. 推行县制
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
2. 定秦律
制定秦律,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商鞅农战政策的主要措施
措施类别
具体措施
目的与效果
土地制度
1.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按土地多少征税。这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政策
1. 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劳役和赋税。这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明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明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旨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发展,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这一政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明朝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生产的发展。

例如,明朝实行了土地国有制度,将土地收归国有,并通过实行均田制来平均分配土地,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产权益。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农田水利的开发和改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明朝对商业活动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明朝政府对商业资本的积累和流通进行了严格的监管,限制了商人的发展空间,并且实行了专卖制度,对一些商品进行垄断经营,以控制市场价格和商业利润。

明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福利。

通过土地国有制度和均田制的实施,明朝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农田水利的开发和改良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其次,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通过限制商业活动和商业资本的流通,明朝政府有效地控制了社会经济的波动,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保障。

然而,明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首先,这一政策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利益。

明朝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商人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压缩,商业利润也受到了限制。

这导致了商业经济的不发达和商人阶层的相对较弱。

其次,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由于商业经济的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效益的低下。

总的来说,明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活力。

这一政策在明朝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重农抑商”政策是指一种政府针对农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方针。

这种政策主要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鼓励农业的发展和产出,同时限制商业的发展。

“重农”强调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

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来保护和提升农业的地位和产出。

政府加大对农田开垦、水利建设、农业技术的投资,提供农民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支持。

政府鼓励农民提高产量,增加农产品的质量,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

政府还实行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鼓励农民组织和合作进行农业生产,以达到规模化经营的效果。

政府通过对农产品价格的管制,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他们的收入。

与此政府采取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政府限制商人的活动,减少商业交易,限制商业资本和商业贸易的流动。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来限制资本的流入商业领域,压缩商业的发展空间。

政府限制商业资本的投资,阻止商人进入农村,减少商业贸易的机会。

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限制商人的权力,控制商业领域的竞争。

这种“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最早的“重农抑商”政策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这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商业只是次要的经济活动,因此政府鼓励农业的发展,限制商业的发展。

而在现代历史上,中国也出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现象。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陷入了经济困境,为了尽快恢复经济,政府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农业产量,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

在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商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商业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压缩。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政府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鼓励农业和商业的双轨发展,推动农业和商业的融合发展。

政府逐渐放开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的自由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

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

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古代的经济政策必考知识点(一)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1)原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表现:① 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② 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③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后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1)原因: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

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

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

(2)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

而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西汉时,关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4)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扬州、益州等地成为了中央财政的主要支撑,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

(三).工商业的管理(1)秦:统一度量衡,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

(2)汉:征收重税;盐铁官营;王莽时期推行加强工商业管理的经济政策,对一些经济活动实行管制。

(3)明清:“海禁”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新的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本文将结合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探讨“重农抑商”政策的新见。

我们来看一下“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和演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农抑商”政策是指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这一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从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转变阶段,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当时的统治者们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来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随着中国的历史演变,“重农抑商”政策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调整,但其核心内容始终未变。

随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们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

比如在唐宋时期,尽管“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存在,但在政策内容和实施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家开始引导商业发展,鼓励手工业的兴起,同时也开始重视商业和手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重农抑商”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些历史学者还指出,“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国家对经济的一种干预和调控。

在古代中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是非常普遍的,这种干预和调控方式既包括政策手段,也包括行政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重农抑商”政策并非仅仅是对商业的抑制,而是国家对经济的一种干预和调控,它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一种管理和引导。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的抑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农抑商:汉代政府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打压。

商人的地位低下,被社会歧视。

2. 高额税收:汉代对商人征收高额的税收,以此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如提高商业税率、限制商业活动等,来进一步压制商人。

3. 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汉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商人不能担任官职,不能进入士人阶层,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这使得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下。

4. 限制商业活动:汉代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规定商人的交易时间等。

此外,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如设立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等,来进一步控制商业活动。

5. 打击走私活动:汉代政府对走私活动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对走私者处以极刑。

这使得商业活动更加困难,进一步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历史教学课件-重农抑商政策

历史教学课件-重农抑商政策
• 作用:(1)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 经济向前发展; • (2)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 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 政治基础; • (3)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 济的控制。 • 影响: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 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 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消极: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
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 常发育。
历史表明,农工商都应为““今法 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 已贫贱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 原因:(1)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 的政策,造成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但 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不可避免地 致富了,这是历史的必然;(2)长期以来,中 国社会依附于土地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地主是靠剥 削农民来生存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政治地位 被“抬高”,事实上处于社会的底层,极其 贫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南康三中 侯亮亮
“……朕(雍正)观四民 (指士、农、工、商)之 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 ,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 《大清会典事例》
雍正帝
一、重农抑商政策
商业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1.原因:
2.目的:
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和君主统治地位
3.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
先秦: 商鞅变法 《 吕氏春秋》 汉代
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摘要】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种重视农业而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在这一政策下,重农得到优待,而商人受到限制。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农业发展,如减税减赋,赏赐土地等,同时对商人实行高额税收和行业禁令。

这种政策导致了农业相对繁荣,但却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这种政策的成因主要是当时社会对商业的不信任和对农业的重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视农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的发展,保持平衡,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一政策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启示是要重视商业的作用,给予商人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而在当代,也可以借鉴这一历史教训,实行合理的政策来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优待、限制、实施、影响、成因、经济、启示、借鉴、背景、定义、研究意义、当代、古代经济。

1. 引言1.1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背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背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农商矛盾。

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而商业则被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被贬为“居市者”,被看作“贪财、心利之徒”。

这种农商矛盾导致了政府出台“重农抑商”的政策。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政府主要由贵族、地主和农民组成,他们更倾向于支持农业,因为农业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商人则被视为小人,他们通过贸易等方式获取财富,而不通过辛勤劳动。

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政策来限制商人的发展,同时优待农民,保障农业生产。

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背景,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和商人的地位,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1.2 重农抑商的定义"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课件

《重农抑商政策》课件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重农抑商政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 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重农抑商政策的现代启示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
章节副标题
农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重农抑商政策的现代启示
章节副标题
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农业发展对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需要加大投入和支持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和生态建设
合理引导商业资本流向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章节副标题
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作用
保障粮食安全:鼓励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稳定社会秩序:抑制商业活动,减少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农业是基础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提高农民地位: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限制商人从事农 业生产
限制商人参与粮 食贸易
限制商人进入官 场
限制商业资本流入土地
限制商业资本进 入农业领域
限制商人购买土 地
限制商人参与农 业生产
限制商人参与粮 食贸易
限制商业资本流入高利贷
限制商业资本流 入高利贷,防止 商人利用高利贷 获取暴利
限制商业资本流 入高利贷,防止 商人利用高利贷 剥削农民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 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重农抑商名词解释

重农抑商名词解释

重农抑商名词解释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必然为经济形
态所决定,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

在中国漫漫两千年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总是与历史相随相伴的。

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被后面的朝代继承,中古时代的中国是和波斯,缅甸,印度,埃及相似的东方专制封建农业帝国。

历代王朝都强调“以农为本”。

中国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思想、政策及其影响知识梳理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原因: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演变:它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这种政策。

如:三国:曹操实行过屯田制,重视保护农桑;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隋朝和唐初调整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明清两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①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明太祖、康熙帝的观点)②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种种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

明清两代在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都设有官营手工场所,如“官窑”“官坊”,这些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宫廷消费、赏赐和政府间的贸易活动。

它的存在大大限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产品市场,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时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还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从而压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情况①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朝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嘿,咱今儿就来说说商鞅为啥要推行那个重农抑商政策。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农业那可是国家的根本呀!没有足够的粮食,大家都得饿肚子,还怎么能有精力去干别的事儿呢。

就像我小时候在老家,那时候村子里大家都种地,为啥呢?因为种地能有收成,能让一家人吃饱饭呀。

我记得有一年,天气特别好,风调雨顺的,那庄稼长得可好了,到了秋收的时候,大家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场景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所以商鞅肯定也是看到了农业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才大力推行重农政策的嘛。

再说了,商业在当时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那时候做买卖的风险多大呀,今天可能赚了点钱,明天说不定就赔个底儿掉。

而且商人跑来跑去的,也不好管理呀。

不像农民,老老实实地在地里干活,多让人放心。

我就曾经见过一个做小买卖的,起早贪黑的,特别辛苦,可有时候生意就是不好,愁得他呀,头发都白了不少。

商鞅估计也是考虑到这些不稳定因素,觉得还是得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而且呀,重视农业可以让国家有足够的物资储备。

万一遇到战争啥的,有了粮食心里才不慌呀。

就像我们村子里,要是哪家存的粮食多,那大家都会觉得他家有底气。

商鞅肯定也是这么想的,只有农业发展好了,国家才能富强,才能在各种挑战面前站稳脚跟。

另外呢,让大家都去种地,也能把人都固定在土地上,这样社会也会更稳定一些。

你想想,如果大家都不种地,都去做生意,那社会不就乱套了嘛。

就好比村子里要是大家都不种地了,都去外面闯荡,那村子还像个村子吗?肯定会变得冷冷清清的呀。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有他的道理的。

他看到了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也考虑到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就像我们老家的村子,虽然现在也有了一些其他的发展,但农业依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相信,商鞅的这个政策在当时肯定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这就是我对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的一点小小的理解,虽然咱不是什么专家,但这些都是咱实实在在的感受呀。

希望大家也能从我的讲述中,对这个政策有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核心是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一政策始于战国时期,并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延续。

政府通过征收重税、限制商业贷款等手段来抑制商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努力耕作,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2.专卖制度: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中国古代政府实行了各种专卖制度,即对某些商品实行垄断经营。

例如,盐、铁、酒、茶等商品只能由官方销售,禁止私人经营。

这些专卖制度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

3.限制城市规模: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城市的大小和布局都有明确的规定。

政府通过限制城市规模和商业活动范围,来控制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规模。

4.统一度量衡:为了方便商业交易和税收征收,中国古代政府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这不仅促进了商业交易的公平性和便利性,也为政府征收税赋提供了便利。

5.重视市场管理: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市场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市场管理的规定和制度。

例如,规定商品质量标准、价格标准、交易方式等,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特点是以重农抑商为核心,通过专卖制度、限制城市规模、统一度量衡和重视市场
管理等手段来控制商业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这些政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同时也给商业发展带来了制约和限制。

北宋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北宋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是政府的主要政策之一。

此政策旨在维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并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为了实施这一政策,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首先,北宋政府通过土地政策来重视农业。

他们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农民家庭的人口数量来分配土地。

这样一来,农民们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土地分配,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官田和国家农业实验田,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北宋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他们实行了重农抑商的税收政策,即对农业征收较低的税收,而对商业征收较高的税收。

这样一来,农民的负担相对较轻,而商人则需要承担更多的税收压力。

这种税收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而商业活动则受到限制。

此外,北宋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商业活动的措施。

他们限制商人的行动自由,规定商人不能随意迁徙或扩大经营范围。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行会制度,对商人进行管理和监督。

这些措施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北宋时期重农抑商的主要措施,旨在维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通过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北宋政府努力保障农民的权益,并限制商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商业的繁荣。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北宋时期的经济得以相对稳定地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基本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原因:第一,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二,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第三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保证财政收入。

这一政策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中的体现:①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西汉禁止商人做官、拥有土地、穿丝织品;③唐朝限制市的规模,不能随意扩大;④明清时期封建关卡林立,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⑤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因此,重农、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主张。

传统的重农思想,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根本思想。

这一思想开始于战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后来一直延续至明清。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主要起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具体政策

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具体政策

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具体政策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农抑商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一直将农业视为国家的根本,而商业则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来重农抑商。

首先,重农抑商政策的核心是鼓励农业生产。

统治者们通过减免农业税收、提供农业补贴和优惠政策等手段来促进农业发展。

他们鼓励农民增加耕地面积,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他们还实施了农田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农田产量。

通过这些措施,统治者们希望能够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维护社会的稳定。

其次,历朝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限制商业发展。

统治者们认为商业活动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商业的发展。

其中包括对商人征收高额税收、限制商业活动的地域范围、设置行业壁垒等。

此外,他们还实施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以控制商业活动。

例如,设立市场监管机构,规定商品价格,禁止商人操纵市场等。

通过这些措施,统治者们试图限制商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然而,重农抑商政策并非没有问题。

一方面,这一政策导致了农业过度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却受到了限制。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长期处于农业主导的状态,无法实现工商业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

由于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商人们无法获得应有的利润,而农民则受益于农业补贴和优惠政策。

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总的来说,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具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这一政策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的长期不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国已经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不再适用。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寻找合适的政策来平衡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包括:
1、重农抑商政策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形成。抑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采取把商业从私人手里夺取过来,改为官营的方式。于是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道路便完全被堵塞了。
2、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社会长期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
(4)清代——重农抑商传统观念化、理念化
清王朝也依然奉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清朝最主要的政策是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压制和对海外贸易的限制。1.劝课农桑,还有禁止烟茶的种植,这些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抑制意图十分明确。2.在对海外贸易方面更是严令制止,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设海关,但还是严格限制,乾隆时“一口通商”,这时所出现的“公行”制度也是操纵在政府手中的。所以在对私营商业上是压抑和严格限制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这个时期的此项政策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前期,政府基本上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压制政策,精简了商业管理机构,注意全面管理。在对手工业和商业管制上逐渐变的理性化,统治者能明智的理解商业活动了。
(2)秦、汉代至隋、唐——重农抑商理论法律化阶段
一般认为,重农抑商从理论上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并形成贱商、抑商政策和法律,应从秦(秦始皇时代)、汉时期开始。秦朝经过商鞅变法,使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秦统一后,继续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法律规定的市籍制度,产生于秦朝,沿用于汉,延续几千年。重农抑商是从汉代才开始大力推行和制度化法律化的。首先,在大力推行抑商政策和贱商措施。表现之一:宣扬“商业害国论”,汉代一些思想家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关于“事末作”则“国贫”的传统,进一步宣扬,全盘否定商业。表现之二,贬低商人地位,并加以各种形式的人身侮辱。除了继续实行秦朝的七科谪戍和市籍制度外,还用了一些侮辱性的办法来贬抑商人,将商人及其子孙拒于统治阶级大门之外。表现之三:经济上抑商。1.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2.颁布经济法令,对利润丰厚的盐、铁行业实行官营垄断的“禁榷”制度,从富商大贾手中夺回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挤兑、缩减商人的经营范围。还颁布均输法和平准法,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的商品。3。剥夺商人对土地的占有权,汉武帝时规定:“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
(1)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理论形成阶段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色彩鲜亮的时代。重农抑商的理论形成与这个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对商人和商业的态度是很苛刻的,荀况“工商重,则国贫”,主张“省工贾,众农夫”。韩非把商工之民列为“五蠹”之一,把“商贾外积”和“耕战之士困,末作之民利”,看做是封建国家可能灭亡的两个象征,提出“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商鞅的“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在经济政策上也有很多表现,魏国实行平籴政策,秦国的粮食专卖制,商鞅改“六法”为“六律”,六律之一的“关市律”就是对市场、商业的管理规定,苛刻非常。齐国严格控制粮食和货币,管仲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大力发展官营工商业,实行了盐铁专卖。加上官府对市场的价格和税收的管理,无疑使工商业者又受到了一层限制。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3、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封建主义的政策,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则反映地主阶级的文化,成为社会矛盾的主导文化。这些文化对农民的心理影响还是存在的。抑商政策的严重后果不仅是从根本上限制了工商业,更重要的是,使农民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农本”观念和“轻商”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农民的择业视野狭窄,长期固守于土地,相安于农业,受束缚而不自知。很明显,重农轻商的观念是农村产业开发的一大文化障碍。
(3)唐代至明朝末年——重农抑商政策反复调整阶段。
隋唐时代,是我国商业发展的活跃时期,贸易物流,连接海内外;以隋炀帝之暴戾,尤有迁徙天下富商大贾营建洛阳大都市及开凿运河便商伟业。所以统治者也适应客观情况的需要,对商业和商人实行了“贱而不抑”的政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虽然在公开的法令上,崇本抑末、重农抑商的传统依然在发挥作用。唐朝之后的宋、元、明三朝,基本上未脱离由唐代所形成的贱(对商人)而不抑(对有利于统治阶级经济发展)的商业格局。虽然在“贱商”的具体措施上,个朝代自立名目和花样,但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60、70年代,早期维新派提出了与西方进行“商战”的策略,同一时期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以求富为目的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鼓励发展资本主义,“重农抑商”政策,也就名存实亡了。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重农抑商政策有其积极的一方面,包括:
1、有助于稳固封建统治。通过从思想到政策的演进, 王朝统治者把发展农业作为国家大事来抓, 采取鼓励农业和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措施, 将尽可能多的劳动人手固着于土地之上, 最大程度地实现劳动力与土地的直接结合, 来切实稳固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并从根本上维护了国家政权统治。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奉行重农政策,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的方向倾斜。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汉文帝的重农,历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明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压抑等,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所以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目的上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符合当时经济运行的规律。古代社会, 农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是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 对民间私营工商业采取抑制政策和措施, 来保障农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强调以农业为主导为重要, 以工商业为辅助为次要, 保障农业和工商业之间的主次重轻关系, 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运行结构要求和运行规律的。
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农业生产周期长, 成本高, 但效益低, 利润增长缓慢; 工商业运营灵活, 能够短期见效, 效益高, 利润积累迅速。高效益高积累的工商业, 是促使社会财富占有发生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推动力,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对农业扶持,又主张对工商业抑制,这有着防止两极分化的一定积极意义。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 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 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 缩小商业营运的范围, 便可以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