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机制与处理76页PPT
胫腓下联合前部分离护理查房PPT
![胫腓下联合前部分离护理查房PPT](https://img.taocdn.com/s3/m/f9fc3e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4.png)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医生的建 议,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止痛治疗。
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 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疼痛耐受性。
肿胀护理措施
抬高患肢:促进 血液回流,减轻 肿胀
冷敷:减轻疼痛 和肿胀
压迫包扎:减少 出血和肿胀
药物治疗:使用 消炎止痛药,促 进肿胀消退
皮肤护理措施
药物预防:遵医嘱 使用抗凝药物,如 低分子肝素等
饮食调整:多摄入 富含纤维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避 免因便秘导致腹压 增加而影响下肢静 脉回流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定期更换敷料和消毒伤口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人员流动 增强患者免疫力,预防感染发生
处理并发症的措施
预防措施:加 强术后护理, 避免感染、出 血等并发症的
心理支持与疏导
解释手术原理和康复过程,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增强信心 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心态
本次护理查房总结
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诊断、病情等 护理措施:采取的护理措施、效果等 护理问题: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等 建议与展望: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未来护理计划等
物理治疗: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电疗、超声波等,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建议使用药物,如消炎止痛药、活血化瘀药等
饮食调理: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伤口愈合和 功能恢复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活动:鼓励患 者早期进行床上活 动,如踝泵运动等
穿弹力袜:促进下 肢静脉回流,降低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风险
皮肤湿度:评估 皮肤湿度是否适 宜,有无干燥、 湿润等异常情况
下胫腓联合损伤 PPT
![下胫腓联合损伤 PPT](https://img.taocdn.com/s3/m/d4c93a9abd64783e08122b1b.png)
手术适应证
1.下胫腓损伤达踝关节面4.5cm以上,合并的内侧结构损伤 无法修复或固定;
2.骨折(Maisormeuve骨折)或发生在距关节面15cm以上,此 时内踝解剖复位和腓骨固定不能保持下胫腓联合满意复位 ;
3.同时有内侧韧带断裂、下胫腓联合分离、距骨移位、腓骨 骨折;
4.外踝固定后下胫腓联合仍分离,或修补三角韧带并固定外 踝后仍不能维持下胫腓联合稳定
固定方法
• AO组织建议:
下胫腓皮质骨螺钉行胫腓横向固定
螺钉的位置
• AO的建议是,螺钉一般应置于下胫腓韧带 近侧
• 2cm~5cm? 1、局部钙化或疼痛
2cm~5cm?
2、失稳活动的控制
3、螺钉易折断
4、下胫腓联合的活动
• 3层? • 4层?
固定皮质范围
• 3层:更大的生理活动范围,保持了生物力学,内 固定失效的概率降低
• 4层:固定强度增加,螺钉不易松动,可以完全恢 复下胫腓的稳定性,但是增加了螺钉断裂的风险 ,螺钉断裂后更易取出
固定时踝关节位置
• 是否需要踝关节背伸 位固定?
• AO建议将踝关节置于最大背屈5°位 • 最重要:下胫腓固定时应在解剖复位的情
Case 1
• 汪**,女,41岁,病历号:3250555
• 主诉:撞伤致左踝部肿痛伴活动受限1小时
• 查体:左踝关节处肿胀明显,局部淤青,外踝处触痛,无 皮肤破溃出血,左足趾活动可,左足无麻木感,足背动脉 搏动可及。
• X线:左腓骨下端骨折,踝周软组织肿胀。
• 诊断:左踝关节骨折脱位 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
况1枚螺钉足矣 • 固定4层皮质有更高强度,但较3层皮质有更高的断钉风险 • 在腓骨骨折解剖复位的情况下,在植入螺钉时踝关节的位
胫腓下联合前部分离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胫腓下联合前部分离患者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15435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3.png)
为什么需要对患者进行护理?
促进恢复
有效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功能,减轻 痛苦。
护理措施包括疼痛管理和功能锻炼。
为什么需要对患者进行护理?
预防并发症
通过合理的护理可以降低感染、血栓及其他并发 症的风险。
定期评估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为什么需要对患者进行护理?
心理支持
患者在受伤后可能会经历焦虑和恐惧,心理支持 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
实施护理
根据护理计划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定期监测患 者的反应。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管理,提高其依从性和满意度 。
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症状加重
如患者出现持续性疼痛、肿胀加重或功能障碍加 剧,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防止进一步的损伤。
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此类损伤常见于运动损伤或交通事故中。
什么是胫腓下联合前部分离?
病因
常见的原因包括外力撞击、扭转伤害以及骨质疏 松等。
了解病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什么是胫腓下联合前部分离?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会表现为剧烈的疼痛、肿胀和无法正常 活动。可能伴有瘀伤。
及时的临床评估是制定护理方案的基础。
为什么需要对患者进行护理 ?
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教育,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压 力。
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
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
评估
首先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记录疼痛等级和功能 状态。
使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
制定护理计划持。
护理计划应具备SMART原则(具体、可测量、可 实现、相关、时限性)。
胫腓下联合前部分离患者的 护理
下胫腓骨联合分离
![下胫腓骨联合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7f912d681eb91a37f1115cd2.png)
1 解剖及生物力学下胫腓联合为纤维性连接,是由胫骨下端的腓切迹和腓骨下端的内侧面构成。
下胫腓联合韧带包括下胫腓侧韧带、下胫腓后侧韧带、下胫腓横韧带。
所谓下胫腓联合分离是指胫腓骨下端彼此间的附着变松,踝穴变宽,距骨向外、后方脱位。
Ram sey[1]提出距骨向外移位1mm,即可减少胫距关节面的接触面42%,使局部关节面的承受压力加倍。
Weber[2]发现外踝承受距骨压力的1/5,还证实外踝的短缩与外侧移位,是踝部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为最常见的原因。
Rasmussen[3]提出下胫腓联合伴随着踝关节的运动而运动,踝关节背屈时,宽的距骨滑车面进入踝穴,此时下胫腓后韧带如同绞链,腓骨按纵轴内旋约30°,腓骨向外、上移位,下胫腓前韧带紧张;踝关节跖屈时,较小的距骨滑车进入踝穴,由于韧带的弹性作用,腓骨外旋并向下、内移位,踝穴恢复原有小。
2 诊断2.1 临床表现Hopkinson[4]等发现下胫腓联合损伤与普通的踝关节扭伤相比症状较重且恢复时间长,并可进行挤压试验鉴别,即手握小腿中段,用力将腓骨向胫骨方向挤压,如能引起下胫腓联合处的疼痛则为阳性。
但必须除外胫腓骨骨折、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蜂窝组织炎、钝挫伤及皮擦伤。
Rose 等[5]认为外旋应力试验是评价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可靠指征。
即在屈膝90°踝关节中立位时,一只手固定胫骨,另一只手对足实施外旋应力,如下胫腓处明显疼痛则高度提示下胫腓联合的撕裂。
2.2 X线表现林昂如等[6]测量了40例踝关节正位X线片下胫腓联合的相关改变。
首先测量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宽度,踝关节胫骨前结节外侧缘至腓骨远段胫侧缘相关关节有一密度相对低的影区,测得其距离为1.0~4.8mm,平均(3.2±0.7)mm。
如果下胫腓联合分离或腓骨下段骨折向腓侧移位包括上移、短缩、外翻后都可能出现分离现象,下胫腓联合间隙>3.5mm时应视有脱位的存在。
这种改变可能在下胫腓联合韧带水平或其上、下缘的骨折时联合韧带断裂而发生。
下胫腓联合损伤PPT课件
![下胫腓联合损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aaec48c281e53a5902ff54.png)
7
一般资料
下胫腓钩组
Suture-button组
例数
20例
14例
性别
男14例,女6例
男8例,女6例
年龄
21~69岁,平均34.4岁
24~44岁,平均28.7岁
损伤机制
扭伤12例,坠落伤5例,交通伤3例 扭伤9例,坠落伤3例,交通伤2例
下胫腓钩与Suture-Button技术修复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比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芦浩
1
下胫腓联合
下胫腓前韧带 下胫腓后韧带 骨间韧带 横韧带
2
下胫腓联损伤
• 多继发于踝关节骨折 10% • 少数单独发生 • 距骨向外侧移位1mm 改变关节接触面积42%
创伤性关节炎
3
下胫腓联合损伤
• 急性损伤 金标准:下胫腓螺钉
4
• 操作简单
下胫腓螺钉
• 固定坚强,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 坚强固定导致生理性的微动丧失 不能早期负重 螺钉断裂
5
弹性固定
• 下胫腓钩(LINK)
• Suture-Button技术(Smith&Nephew)
6
弹性固定
• 回顾性分析2种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 2005年1月至2013年9月的34例患者
螺钉非拉力螺钉,位置螺钉
10
Suture-Button组
11
12
13
14
术后治疗
术后2d
踝关节被动活动
术后2w
踝关节主动活动
术后6w
负重足靴保护下部分负重
下胫腓分离
![下胫腓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ecc9b3dd80eb6294dd886cef.png)
首先要明确一点,下胫腓分离必然伴有腓骨的骨折,无论是低位或高位;如果腓骨没有骨折,则可以立即排除下胫腓分离。
下胫腓分离的发生缘于距骨在踝穴内所受到的外旋或外展的应力,从而撞击外踝,也即是说:外踝受到的由内而外的撞击力是下胫腓分离发生的必然和先决条件。
外踝受到的撞击力会沿着腓骨由下而上传导,如果引起骨折这时可能产生三个结果:
1 外踝骨折线在下胫腓水平以下,需要明白的是,沿腓骨上传的暴力一旦引起骨折,则暴力完全释放掉,所以此时下胫腓分离不会发生;
2 外踝骨折线平下胫腓水平,此时下胫腓韧带部分撕裂,Mortise 位片通常看不到下胫腓间距增宽,如上述第二例片子,此时是否要固定下胫腓视情况而定,本人倾向于不固定,因下胫腓实际上并没有分离或完全分离。
当然,如上面的片子所示,固定也没有错误,但是最好更早期拔除钉子。
3 腓骨骨折线位于下胫腓水平以上,包括最容易漏掉的maisonneuve骨折,即高位腓骨骨折,此时下胫腓必然分离。
之所以称之为必然,因为外踝所受到的外展或外旋的暴力必须首先将下胫腓完全撕裂以后才能够继续沿着腓骨向上传导,并引起骨间膜的撕裂直至腓骨骨折,暴力释放。
此种情况必须固定下胫腓,Mortise 位片通常会看到间距增宽,但也不是必然。
下胫腓联合损伤课件
![下胫腓联合损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597d7e9b6648d7c1c746a6.png)
旋前外展型
旋后内收型
Ⅰ°低于关节面的外踝横行 骨折 Ⅱ°内踝骨折,骨折线呈垂 直方向
旋后内收型:Ⅱ°
下胫腓联合分离,腓 骨骨折不愈合,内固 定断裂,骨性关节炎
阻挡钢板固定后,下 胫腓联合仍分离
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
诊断-查体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四种体格检查包括: ➢Cotton试验(超过3mm为阳性) ➢外旋试验 ➢挤压试验 ➢腓骨位移试验
下胫腓联合损伤 Syndesmosis Injury
踝关节骨折中常伴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踝关 节的稳定性,是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常见因 素,不能忽略下胫腓联合分离。
下胫腓韧带复合体
•
➢下胫腓前韧带 ➢骨间韧带 ➢下胫腓后韧带 ➢下胫腓横韧带
骨间膜
下胫腓前韧带
骨间韧带 下胫腓 后韧带
下胫腓横韧带
骨间膜
下胫腓联合损伤分离往往伴随踝关节骨折出 现 ,因此我们通过介绍两种踝关节骨折的分 型,来阐述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机制 Lauge-hansen分型 Denis—Weber分型
Denis-Weber分型
强调腓骨骨折水平高低决定下胫腓韧 带损伤程度。A型:腓骨骨折位于胫距关节 水平间隙以下,通常不伴有下胫腓联合损 伤;B型:腓骨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 其发生下胫腓分离的几率为50%;C型:腓 骨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以上,常见为腓骨 中下1/3部位,但也可高达腓骨中上1/3或 腓骨颈部位,该型下胫腓分离100%发生且 最为严重 。
方法
AO推荐1-2枚直径3.54.5mm的皮质骨螺钉紧靠 下胫腓联合上方,平行胫 距关节面且从后向前倾斜 25-30°,固定三层皮质 (腓骨双侧,胫骨外侧皮 质),目的是在踝关节活 动中适应下胫腓联合的正 常微动。
下胫腓联合损伤课件
![下胫腓联合损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92b2adeefdc8d377ee3255.png)
三角韧带撕裂或横形内踝骨折。
螺旋形的腓骨骨折,平面高于关节面较多,
高度不稳定…下胫腓联合要固定吗?
PPT学习交流
35
旋前-外展型
2 1
23
• Stage 1 内踝骨折。
• Stage 2 下胫腓前后韧带 断裂或其附着点的撕脱骨 折。
• Stage 3 腓骨骨折,骨折 线高于关节平面,常伴有
蝶形骨片。
旋后-外展Supination - Adduction
(I, II)
旋前-外旋 Pronation - External rotation (I, II, III, IV)
旋前-外展Pronation - Abduction
(I, II, III)
PPT学习交流
31
旋后-外旋型
4
1
32
PPT学习交流
关节面水平的腓骨骨折,没有下胫腓联合的损伤。 垂直剪切力导致内踝骨折,注意内侧关节面的压缩。
PPT学习交流
McConnell J Orthop Trauma 2001
39
下胫腓联合很重要吗?
PPT学习交流
40
先看看容易漏诊和治疗失败的病例
病例1
PPT学习交流
41
病例 2 下胫腓联合分离,腓骨骨折不愈合, 内固定断裂,骨性关节炎。
Schneck et al. MR Imaging of the Most Commonly Injured Ankle Ligaments. Radiology 1992
Golano P, et al. Arthroscopic anatomy of the posterior anklePlPigTa学me习nt交s.流Arthroscopy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