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治疗原则
内、外踝均能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者,一般认为无需进行下胫腓 联合的固定,但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固定: ①对于腓骨骨折线在踝关节水平以上4.5cm伴有三角韧带断裂者, 需行下胫腓固定。 ②术中在固定内、外踝骨折后,向外牵拉腓骨,若外移3~4mm者; ③距骨和内踝间隙大于5mm; ④陈旧的下胫腓脱位。
旋前-外旋应力位 显示分离明显
31
旋前-外旋应力正位
常规正位 无下胫腓分离
旋前-外旋应力正位 下胫腓明显分离 距骨倾斜
32
关节造影
关节造影显示造影剂向下胫腓间隙扩散, 提示下胫腓联合损伤,属于有创检查,已经被MRI取代。
33
MRI检查
下胫腓前韧带撕裂
34
MRI检查
下胫腓前韧带断裂, 下胫腓间隙水肿。
确诊困难时,可与健侧比较。
27
距小腿角的定义
与胫骨轴线的胫骨关节面夹角
两角之差=距小腿角, 是评价外踝有无短缩的指标, 正常值介于8-15°之间。
踝关节真正轴线与胫骨关节面垂线的夹角 28
踝穴位判断腓骨长度有无变化的指标
1,关节间隙等距离。 2,踝关节的Shenton线完整。“Shenton”线指胫骨下端关节面,其
18
PART THREE
临床表现与诊断
19
下胫腓联合损伤 常用检查法
在应用 RICE 原则和 NSAIDs 类药物 处置踝关节损伤后的 3-5 天内可以对 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此时并不会影响 体格检查的准确性。但是,在临床上 约 20% 的踝关节韧带损伤会出现漏诊。
20
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
单发的胫腓联合损伤或者高位踝关节扭伤 通常表现为急性踝关节不稳,疼痛,功能障碍。 询问此类患者病史时需包括损伤机制, 既往损伤或手术史,踝关节不稳定症状。其中损伤机制对临床判断非常重要。
确诊困难时可与健侧比较。
胫腓联合损伤诊断测量线: A,胫腓骨重叠 B,胫腓骨间隙 C,内踝间隙 胫腓骨重叠和胫腓骨间隙测量距离胫骨穹窿顶 1CM。
25
踝穴位X线片
踝关节相对于底片内旋10度,内外侧间隙与关节间隙等宽。
26
踝穴位
• 异常发现:
内侧关节间隙增宽 距小腿角: <8 或 >15 度 下胫腓重叠:<1mm
43
复 位
• 固定下胫腓联合时踝关节取最大背屈位。
• 透视下钳夹复位下胫腓联合,内旋腓骨并向
胫骨挤压。 • 如果复位困难,可以做踝关节内侧切开,清 理内侧间隙后再复位。
准确复位是治疗的关键
44
下胫腓联合的固定
• 传统上建议在踝关节最大背屈位固定下胫腓联合,避免挤压过紧,
复位不良,影响踝关节运动。 • 然而,Tornetta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只要复位准确就不会出现挤压 过紧的情况。 • 确保下胫腓联合解剖复位是治疗的关键。
22
Hook试验
23
无应力片
Hook test 挤压试验
24
踝关节前后位X线检查 • 定量分析
下胫腓重叠
<6mm 异常 – 提示下胫腓联合损伤
下胫腓间隙(男3.8-5.5mm,女2.5~5.0mm)
>6mm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异常 – 提示下胫腓联合损伤
踝关节内侧间隙
>3mm 考虑异常,踝穴增宽
胫腓骨间隙是影像学上测量最为可靠的指标, 因其很少受到下肢和射线成像的角度的影响。
09
PART TWO
损伤机制
10
损伤机制
距骨在踝穴中外旋是造成下胫腓韧带 损伤的最常见机制 。此外,外展暴力和过度 背屈同样也可以造成下胫腓韧带的损伤。
Lauge-Hansen 旋后-外旋Supination - External rotation 旋后-内收Supination - Adduction 旋前-外旋 Pronation - External rotation 旋前-外展Pronation - Abduction 旋前-背屈 (I, II, III, IV) (I, II) (I, II, III, IV) (I, II, III)
53
08
下胫腓稳定结构 下胫腓前韧带(35%), 下胫腓后韧带深层(33%) 对踝关节稳定性作用最大, 其次是骨间膜(22%)和下 胫腓后韧带浅层(9%)。
下胫腓前韧带 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ITFL 下胫腓后韧带 pos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PITFL 骨间韧带 interosseous ligament IOL 胫腓横韧带 inferior transverse ligament ITL
21
韧带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需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一项研究发现 39% 的 Weber B 型,旋后外旋型 4 型骨折通常提示胫腓联合不稳定。 但是,目前诊断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诊断标准和影像学表现目前并 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判断往往需要术中固定踝关节骨折后进行踝关节应力试验。 对所有的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踝关节固定后均应行术中应力试验检查,因对部分 胫腓韧带损伤患者可能并不一定有典型的踝关节骨折表现。
11
损伤机制
Supinaton-external rotation
旋后外旋
I II III
Deltoid ligament
三角韧带
足的位置:旋后位
IV
距骨移动方向:外旋
AITFL
下胫腓前韧带
LM spiral Fracture
外踝螺旋形骨折
PITFL
下胫腓后韧带
MM fracture
12
损伤机制
15
损伤机制
Pronation-abduction 旋前外展
I II
关节面上0.5-1cm
III
足的位置:旋前 距骨移动方向:外展
Deltoid ligament
三角韧带
MM fracture
AITFL+PITFL
LM fracture
16
损伤机制
横形或短斜形内踝骨折。 外踝粉碎性骨折,注意外侧关节面有无压缩, 下胫腓联合稳定吗?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01
CONTENT 解剖 01
02
03
损伤机制
临床表现与诊断
04
治疗
02
PART ONE
解剖
03
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组成
骨间膜
01
下胫腓前韧带
下胫腓后韧带
下胫腓前韧带
02
03
下胫腓横韧带
骨间韧带
04
骨间韧带 骨间膜
下胫腓后韧带
下胫腓横韧带 04
05
前面观
下胫腓前韧带
17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特殊类型
• Maisonneuve 骨折:腓骨近端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 Volkmann 骨折: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
是后踝骨折的一个类型
• Wagstaffe-Le Fort 骨折:下胫腓前韧带的腓骨附着点撕
脱骨折

• Tillaux-Chaput 骨折:下胫腓前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
• 推荐在背屈位固定下胫腓。 • Tornetta 认为背屈位固定与在跖屈位固定没有显著性差异。 • 取内固定的时间
47
特殊类型损伤的治疗
直接缝合
螺钉固定
螺钉+垫片固定
48
损伤机制
后踝撕脱骨折的拉力螺钉固定
49
损伤机制
对于不明确的下胫腓损伤, 术中应该检查其稳定情况。
50
弹性固定
51
损伤治疗决策推荐
Tornetta JBJS 2001
45
下胫腓联合的固定方式
单螺钉 3 皮质
单螺钉 4 皮质
双螺钉 6 皮质
双螺钉 8 皮质
46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治疗的争议点
• 内固定螺钉的数量: • 一个vs两个, • 3.5mm螺钉vs4.5mm螺钉。 • 内固定的皮质数目: • 三皮质vs四皮质。
• 内固定时踝关节的位置:
外侧损伤: 典型的腓骨骨折线,由前下后上,下胫腓联合损伤。
内侧损伤: 内踝骨折/三角韧带损伤。
13
损伤机制
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
旋前外旋
足的位置:旋前 距骨移动方向:外旋
I
II
III
IV
骨折线在下胫腓联 合以上2.5cm
14
损伤机制
三角韧带撕裂或横形内踝骨折。 螺旋形的腓骨骨折,平面高于关节面较多
Basset’s韧带 (下胫腓前韧带 远端的筋膜结构) 距腓前韧带
05
侧面观
下胫腓前韧带
下胫腓后韧带 距腓后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06
后面观
骨间膜
下胫腓后韧带 下胫腓横韧带 胫骨盂唇
三角韧带
距腓后韧带
后胫跟韧带
07
剖面观
下胫腓横韧带
下胫腓横韧带位于下胫腓后 韧带下方,形成踝关节后唇, 加深了胫骨关节面。
52
总结
• 尽管目前研究胫腓联合损伤的文献较多,但是目前临床上存在的较多问题并没有得到一个确定的解 答。胫腓联合损伤非常难以诊断和治疗,腓骨复位不良的发生率仍十分高。 • 胫腓联合螺钉是目前治疗胫腓联合损失的金标准方法,但其临床应用中仍有较多问题目前看来,使 用endo button钢板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是较为符合生物力学的新方法,但其使用时间较短, 未见大量长期随访疗效报告。 • 但无论如何治疗时获得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对踝关节功能良好预后非常重要。
39
MRA检查
腓骨长短肌腱
下胫腓前韧带(A)和跟腓韧带完全断裂(B,C),下胫腓后韧带部分断裂(A,C)。
40
PART FOUR
治疗
41
治疗原则
• 对大部分单发的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治愈。 • William 等人建议采取三阶段治疗方法。 • 阶段 I,踝关节制动以保护踝关节,并行止痛,消肿等对症治疗,此时踝关 节可以进行有限负重(POLICE 原则); • 阶段 II,患者疼痛和肿胀好转,可以在控制疼痛基础上进行行走,包括力量 和本体感觉的锻炼,从低强度重复锻炼逐渐进展为高强度重复锻炼,若患者 无需恢复原先的体育运动水平,可在该阶段锻炼至无症状期; • 阶段 III,需恢复原先体育运动水平的患者需进入第三阶段锻炼,包括严格 的力量训练,和从事运动相关的特异性动作锻炼。若存在胫腓骨脱位或者存 在持续症状,则进行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保守治疗更好的效果。
软骨下致密骨质的轮廓,通过下胫腓韧带联合间隙,和腓骨内侧的一小骨突起, 成一连续弧形连线。
3,距骨外侧与腓骨远端弧线未中断。
29
外翻应力位
虽然在外翻应力位显示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 但下胫腓联合往往是稳定的,纠正外踝移位可以解决,不需要固定 见于旋后-外旋型骨折。 30
旋前-外旋应力正位
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 存在隐匿性
35
MRI检查
下胫腓前、后韧带损伤。
36
MRI检查
冠状位质子加权像显示骨间膜区域水肿和液体样信号, 同时注意距骨内侧穹窿的骨软骨损伤。
37
MRI检查
轴位T2加权像显示下胫腓前韧带完全撕裂。
38
MRA检查
A 下胫腓前韧带慢性撕裂,轴位T1-W关节造影抑脂像显示: 下胫腓前韧带弥漫性增厚,腓骨附着点部分撕裂。 B 轴位T1-W关节造影显示:下胫腓前韧带腓骨止点断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