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09相同)大纲解析对比表(数学
2012考研《数学》大纲解析及备考指导汇总
2012考研《数学》大纲综述及备考指导2011年9月15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上没有变化,具体如下:试卷题型结构为:单项选择题 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填空题 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解答题(包括证明题) 9小题,共94分.数学一高等数学部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线性代数部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数学二高等数学部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线性代数部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数学三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线性代数部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农学数学高等数学部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线性代数部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与2011年相同.大纲在考试要求和考试内容上没有变化,对于考生来说可以按照既定的复习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备考了。
与此同时,同学们最好能够根据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再系统的复习一下相应的考试点,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另外一方方面,可以形成知识体系脉络。
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9数列理(2021年整理)
专题09 数列(十二)数列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
(2)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1)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4)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与2017年考纲相比没什么变化,而且这部分内容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在2018年的高考中预计仍会以“两小或一大”的格局呈现。
如果是以“两小”(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呈现,一般是一道较容易的题,一道中等难度的题,较易的题主要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与求和公式为主来考查;中等难度的题主要以数列的递推关系、结合数列的通项、性质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为主来考查.如果是以“一大”(解答题)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查从数列的前n项和与第n项的关系入手,结合数列的递推关系式与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定义展开,求解数列的通项,前n项和,有时与参数的求解,数列不等式的证明等加以综合。
试题难度中等。
考向一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样题1 (2017新课标全国I 理科)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的公差为A .1B .2C .4D .8【答案】C样题2 已知数列是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其前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满足,.①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是否存在正整数,(),使得,,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设数列的公差为,则.由,,得,解得或(舍去).所以. n S {}n a n 4524aa +=648S ={}n a {}n a nnS 2315aa ⋅=416S ={}n a {}nb 11b a =111n n n n b b a a ++-=⋅{}n b m nm n≠2b mb nb mn{}n a d0d >2315aa=416S =()()1112154616a d a d a d +⎧+=+=⎪⎨⎪⎩112a d ==⎧⎨⎩172a d ==-⎧⎨⎩21n an =-②假设存在正整数、(),使得,,成等差数列,则.又,,,所以,即, 化简得, 当,即时,(舍去);当,即时,,符合题意. 所以存在正整数,,使得,,成等差数列.考向二 等比数列及其前n 项和样题3 (2017新课标全国II 理科)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中有如下问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意思是:一座7层塔共挂了381盏灯,且相邻两层中的下一层灯数是上一层灯数的2倍,则塔的顶层共有灯 A .1盏 B .3盏 C .5盏D .9盏m n m n≠2b m b nb 22n m b b b +=243b =323121242nn b n n -==---31242m b m =--4313242n ⎛⎫+- ⎪-⎝⎭312242m ⎛⎫=- ⎪-⎝⎭11121642m n =+--7221n m n -=+971n =-+13n +=2n =2m =19n +=8n =3m =3m =8n =2b mb nb【答案】B样题 4 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满足,. (1)证明:是等比数列;(2)若,求的最小值.【解析】(1)因为,所以, 所以,而,所以是以6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009年全国考试大纲(数学(理)卷)及理综
2009年全国考试大纲(数学(理)卷)及理综2009年全国考试大纲(数学(理)卷)及理综(必修+选修Ⅱ)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2009年版)》中的数学科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必修课与选修Ⅱ的教学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数学科试题的命题范围。
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考查中学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一、考试内容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1.知识要求知识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知识的要求,依此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2)理解和掌握: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3)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2.能力要求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合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2)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3)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文字语言和符合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4)实践能力: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实践能力是将客观事物数学化的能力.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想数学模式,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5)创新意识: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3.个性品质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二、考查要求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疏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结构框架.(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2)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想结合,通过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要从学科的整体意义和思想价值立意,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对能力的考查,以思想能力为核心,全民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切合考生实际.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考查时以代数运算为主,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考查时要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结合.(4)对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命题时要坚持“贴进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经验,使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Ⅲ.考试内容1.平面向量考试内容: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考试要求:(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2.集合、简易逻辑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考试要求:(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3.函数考试内容: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考试要求:(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不等式考试内容: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考试要求:(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5)理解不等式│a│-│b│≤│a+b│≤│a│+│b│.5.三角函数考试内容: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tanαcotα=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考试要求:(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2)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 arccosx arctanx表示.(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6.数列考试内容:数列.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考试要求:(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新旧教材目录对比
人教版初中阶段数学新旧教材内容对比旧教材指:《代数》(1992)、《几何》(1992)/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指:《数学》(2007-10)第3版 / 人民教育出版社附一:新版教材详细目录附二:旧版教材详细目录图例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附一:新版教材详细目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1.2 有理数1.2.1 有理数1.2.2 数轴1.2.3 相反数1.2.4 绝对值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1 有理数的加法实验与探究:填幻方1.3.2 有理数的减法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4.1 有理数的乘法1.4.2 有理数的除法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1.5 有理数的乘方1.5.1 乘方1.5.2 科学记数法1.5.3 近似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2.2 整式的加减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1.1 一元一次方程3.1.2 等式的性质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3.2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3.3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4.1 多姿多彩的图形4.1.1 几何图形4.1.2 点、线、面、体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4.2 直线、射线、线段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4.3 角4.3.1 角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4.3.3 余角和补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开关的包装纸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5.1.2 垂线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观察与猜想:看图时的错觉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5.2.2 平行线的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5.3.2 命题、定理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4 平移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 平面直角坐标系6.1.1 有序数对6.1.2 平面直角坐标系阅读与思考: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6.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6.2.2 用坐标表示平移第七章三角形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1.1 三角形的边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7.1.3 三角形的稳定性信息技术应用:画图找规律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2.1 三角形的内角7.2.2 三角形的外角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要证明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7.3.1 多边形7.3.2 多边形的内角和阅读与思考:多边形的三角剖分7.4 课题学习镶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8.1 二元一次方程组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阅读与思考: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 不等式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9.1.2 不等式的性质阅读与思考:用求差法比较大小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阅读与思考:水位升高还是降低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阅读与思考: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 统计调查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10.2 直方图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1.1 全等三角形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阅读与思考:全等与全等三角形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十二章轴对称12.1 轴对称12.2 作轴对称图形12.2.1 作轴对称图形12.2.2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信息技术应用:探索轴对称的性质12.3 等腰三角形12.3.1 等腰三角形12.3.2 等边三角形实验与探究: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第十三章实数13.1 平方根13.2 立方根13.3 实数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说√不是有理数27.4 课题学习镶嵌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4.1 变量与函数14.1.1 变量14.1.2 函数14.1.3 函数的图象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14.2 一次函数14.2.1 正比例函数14.2.2 一次函数阅读与思考:科学家如何测算地球的年龄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14.3.1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14.3.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4.3.3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4.4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5.1 整式的乘法15.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5.1.2 幂的乘方15.1.3 积的乘方15.1.4 整式的乘法15.2 乘法公式15.2.1 平方差公式15.2.2 完全平方公式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15.3 整式的除法15.3.1 同底数幂的除法15.3.2 整式的除法15.4 因式分解15.4.1 提公因式法15.4.2 公式法观察与猜想:x2 + ( p + q ) x + 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十六章分式16.1 分式16.1.1 从分数到分式16.1.2 分式的基本性质16.2 分式的运算16.2.1 分式的乘除16.2.2 分式的加减16.2.3 整数指数幂阅读与思考: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16.3 分式方程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17.1 反比例函数17.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阅读与思考: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阅读与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十九章四边形19.1 平行四边形19.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9.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阅读与思考:平行四边形法则19.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9.2.1 矩形19.2.2 菱形19.2.3 正方形实验与探究:巧拼正方形19.3 梯形观察与猜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19.4 课题学习重心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代表20.1.1 平均数20.1.2 中位数和众数20.2 数据的波动20.2.1 极差20.2.2 方差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求几种统计量阅读与思考: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阅读与思考: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1.1 二次根式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阅读与思考:海伦—秦九韶公式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22.2.1 配方法22.2.2 公式法22.2.3 因式分解法*22.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数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实验与探究:三角点阵中前n行的点数计算第二十三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23.2 中心对称23.2.1 中心对称23.2.2 中心对称图形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阅读与思考:旋转对称性第二十四章圆24.1 圆24.1.1 圆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24.1.3 弧、弦、圆心角24.1.4 圆周角24.2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的圆阅读与思考:圆周率π24.4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实验与探究:设计跑道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25.1.1 随机事件25.1.2 概率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阅读与思考:概率与中奖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实验与探究:π的估计25.4 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26.1 二次函数26.1.1 二次函数26.1.2 二次函数y = ax2的图象26.1.3 二次函数y = a ( x — h )2+ k的图象 26.1.4 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的图象*26.1.5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实验与探究:推测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27.2 相似三角形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7.2.2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27.2.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观察与猜想:奇妙的分形图形27.3 位似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位似的性质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28.1 锐角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一张古老的三角函数表28.2 解直角三角形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29.1 投影29.2 三视图阅读与思考:视图的产生与应用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附二:旧版教材详细目录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本书数学符号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1.1 代数式1.2 列代数式1.3 代数式的值想一想:你能很快算出来吗1.4 公式读一读:谈谈储蓄的利息1.5 简易方程第二章有理数一、有理数的意义2.1 正数与负数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2.2 数轴2.3 相反数2.4 绝对值二、有理数的运算2.5 有理数的加法想一想:填幻方2.6 有理数的减法读一读: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2.7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读一读:实际中的正负数2.8 有理数的乘法2.9 有理数的除法读一读:求平均数2.10 有理数的乘方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2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2.13 平方表与立方表第三章整式的加减3.1 整式想一想3.2 同类项想一想3.3 去括号与添括号想一想3.4 整式的加减读一读:内容丰富的数——0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一、等式和方程4.1 等式和它的性质4.2 方程和它的解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4.3 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读一读:同解方程4.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读一读:关于代数的故事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本书数学符号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5.1 二元一次方程组5.2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5.3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5.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举例5.5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想一想读一读: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1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6.2 不等式的解集6.3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读一读:同解不等式6.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第七章整式的乘除一、整式的乘法7.1 同底数幂的乘法7.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1. 幂的乘方2. 积的乘方7.3 单项式的乘法7.4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7.5 多项式的乘法二、乘法公式7.6 平方差公式7.7 完全平方公式想一想读一读:关于( a + b ) 2的推广7.8 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三、整式的除法7.9 同底数幂的除法7.10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7.1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想一想读一读:关于多项式除以多项式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本书数学符号第八章因式分解8.1 提公因式法8.2 运用公式法1. 平方差公式2. 完全平方公式3. 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8.3 分组分解法1. 分组后能直接提公因式2. 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8.4 十字相乘法想一想读一读:用配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第九章分式9.1 分式想一想9.2 分式的基本性质想一想9.3 分式的乘除法1. 约分2. 分式的乘除法9.4 分式的加减法1. 通分2. 分式的加减法(1)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2)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读一读:从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想起的9.5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9.6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1.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 分式方程的应用第十章数的开方10.1 平方根想一想10.2 平方根表10.3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计算10.4 立方根读一读:n次方根和n次算术根10.5 立方根表10.6 用计算器求数的立方根10.7 实数读一读:怎样用笔算开平方第十一章二次根式11.1 二次根式11.2 二次根式的乘法1. 积的算术平方根2. 二次根式的乘法想一想读一读:比较二次根式的大小11.3 二次根式的除法1. 商的算术平方根2. 二次根式的除法想一想11.4 最简二次根式读一读:二次根式应用举例11.5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1.6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想一想11.7 二次根式√的化简a2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本书数学符号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12.1 一元二次方程1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公式法想一想2. 因式分解法读一读:我国古代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12.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想一想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2.5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用公式法)12.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12.7 分式方程12.8* 无理方程读一读:简单的高次方程的解法三、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12.9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12.10*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象13.1 平面直角坐标系13.2 函数13.3 函数的图象13.4 一次函数13.5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读一读:二次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13.6 二次函数y = ax2的图象13.7 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 的图象 1. 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 的图象 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想一想13.8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第十四章统计初步14.1 平均数想一想14.2 众数与中位数14.3 方差14.4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14.5 频率分布读一读: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14.6 实习作业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引言做一做读一读:图案第一章线段、角一、直线、射线、线段1.1 直线想一想1.2 射线、线段做一做1.3 线段的比较和画法读一读:长度单位二、角1.4 角1.5 角的比较1.6 角的度量1.7 角的画法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一、相交线、垂线2.1 相交线、对顶角2.2 垂线2.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二、平行线2.4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2.5 平行线的判定想一想2.6 平行线的性质做一做2.7 空间里的平行关系三、命题、定理、证明2.8 命题2.9 定理与证读一读:观察与推理读一读:有关几何的一些历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三章三角形一、三角形3.1 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1.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 三角形的中线想一想3. 三角形的高3.2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3.3 三角形的内角和二、全等三角形3.4 全等三角形想一想读一读:全等变换3.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3.6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3.7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想一想3.8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9 角的平分线三、尺规作图3.10 基本作图1.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2. 平分已知角3. 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4. 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11 作图题举例读一读:三等分角四、等腰三角形3.1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想一想3.1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读一读: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3.1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15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五、勾股定理3.16 勾股定理想一想做一做:勾股计算尺3.1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读一读:勾股定理的证明第四章四边形一、四边形4.1 四边形4.2 多边形的内角和想一想读一读:巧用材料二、平行四边形4.3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4.4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4.5 矩形、菱形1. 矩形2. 菱形做一做4.6 正方形读一读4.7 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三、梯形4.8 梯形4.9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做一做4.10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做一做第五章相似形一、比例线段5.1 比例线段1. 比例的基本性质2. 合比性质3. 等比性质5.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想一想读一读:黄金分割二、相似三角形5.3 相似三角形5.4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5.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5.6 相似多边形读一读:位似变换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六章解直角三角形一、锐角三角函数6.1 正弦和余弦6.2 正切和余切做一做: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二、解直角三角形6.3 解直角三角形6.4 应用举例读一读:中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6.5 实习作业1. 测量倾斜角2. 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第七章圆一、圆的关有性质7.1 圆1. 圆的有关性质2*.点的轨迹7.2 过三点的圆1. 过三点的圆2*.反证法7.3 垂直于弦的直径7.4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7.5 圆周角7.6 圆的内接四边形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7.7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7.8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想一想读一读: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7.9 三角形的内切圆7.10*切线长定理7.11*弦切角7.12*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想一想三、圆和圆的位置关系7.13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7.14 两圆的公切线7.15 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做一做四、正多边形和圆7.16 正多边形和圆想一想7.17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7.18 画正多边形1. 用量角器等分圆2. 用尺规等分圆想一想7.19 圆周长、弧长1. 圆周长2. 弧长7.20 圆、扇形、弓形的面积1. 圆面积2. 扇形面积3. 弓形面积想一想想一想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想一想7.21 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1.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2.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各章教材简介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简介本章内容“二次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
从《数学课程标准》看,关于数的内容,第三学段主要学习有理数和实数。
对于有理数和实数,本套教课书主要分三章编写,分别是7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7年级下册第10章“实数”和本章“二次根式”。
本章是在第10章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有关实数的内容。
在第10章“实数”中,学生学习了一些有关实数的概念和运算,所学概念主要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以及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关于运算,主要是利用平方运算和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并对有理数的运算性质和运算法则在实数的运算中仍然成立这一点有所体验。
本章是在第10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次根式的概念和运算。
在本章中,学生将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运算法则和化简的方法,通过对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的学习,学生将对实数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有进一步的了解。
学习本章的关键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它们是学习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的依据,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合理性。
本章内容与已学“实数”“整式”“勾股定理”等内容联系紧密,同时也是以后将要学习的“解直角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并为学习高中数学中不等式、函数以及解析几何等的大部分知识作好准备。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21.1 二次根式约2课时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约2课时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约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二)教科书内容本章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本节既是第10章相关内容的发展,同时又是后面两节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节是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主要研究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和二次根式的化简;第三节是二次根式的加减,主要研究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和进一步完善二次根式的化简。
年与年考研数学二大纲变化对比表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反常(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反常(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2011年与2010年考研数学大纲变化对比表——数二
2010年数学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2011年数学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变化对比
高等数学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9考研数学大纲知识点解析(第九章三重积分)(数学一)
系,则点 的坐标为
,球面的方程为
设 的重心位置为
,由对称性,得
. ,
其中
故
.因此,球体 的重心位置为
.
【解析 2】设所考虑的球体为 、球心为 ,以定点 为原点,射线 角坐标系,则球面的方程为
为正 轴建立直
.
设 重心位置为
,由对称性,得
,
而
故
.因此,球体 的重心位置为
.
所以曲面 的方程为
(Ⅱ)【解析 1】设 的形心坐标为
,根据对称性,得
设
,则
所以
( 为参数).
从而
故 的形心坐标为
.
【三重积分的应用】
【例题】(00年,数学一)设有一半径为 的球体, 是此球的表面上的一个定点,球体
上任一点的密度与该点到 距离的平方成正比(比例常数
),求球体的重心位置.
【解析 1】记所考虑的球体为 ,以 的球心为原点 ,射线 为正 轴建立直角坐标
而
.
关于 平面和 平面都对称,而 关于 均为偶函数,从而
,
故选(C).
【三重积分的计算:直角坐标】
【例题】(15 年,数学一)设 是由平面
则
.
【答案】 .
【解析】根据对称性可知
与三个坐标平面所围成的空间区域, ,所以
【三重积分的计算:坐标面投影法(先一后二)】
若 可表示为:
为 在 面上的投影区域,则
,
从而
.
(Ⅰ)由变上限求导公式,经计算,有
所以在
内, 严格单调增加.
(当 时),
(Ⅱ) 为证当 时
,只要证
. 的分子大于零即可.令
有
,经过计算,有
沪教版 九年级(上)数学 秋季课程 第1讲 相似性与比例线段(解析版)
相似形与比例线段内容分析放缩与相似形是九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对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讲解,重点是理解相似形的相关概念和相似多边形性质的运用.通过对相似多边形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奠定基础.比例线段是九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解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以及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相关性质和判定.比例线段的知识点,重点在于理解不同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熟练比例线段之间的转换,并能结合具体图形,运用比例线段的性质进行解题.对比例线段的学习之后,我们进一步学习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相关性质和判定.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是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讲主要讲解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及推论和三角形一边平行线判定定理及推论,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重点是掌握这两个定理及其推论,分清两个定理及其推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理解该定理和推论的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并认识“A”字型和“X”字形这两个基本图形,最后灵活运用本节的三个定理及两个推论,理解和掌握“作平行线”这一主要的作辅助线的方法,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做好准备.知识结构模块一:放缩与相似形知识精讲1、相似形的概念相似形:我们把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称为相似的图形,简称相似形.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如果两个多边形是相似形,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长度成比例.当两个相似的多边形是全等形时,它们对应边的长度的比值为1.例题解析【例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同一底片先后两次冲印出的照片是相似形B.同一颗树在太阳光下先后两次形成的影子是相似形C.放在投影仪上的图片及其在屏幕上显示的图片是相似形D.放在复印件上的图片及其复印后得到的图片是相似形【答案】B【解析】不同的时刻下,阳光与树射入的夹角不同,形成的影子大小不同,即不是相似形.【总结】考查相似形的定义,抓住相似形的基本定义即形状完全相同才是相似形.【例2】有以下命题:1邻边之比为2 : 3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相似;2有一个角是40°的两个菱形相似;3两个矩形相似;4两个正方形相似,其中正确的是()A.1和2B.2和4C.3和4D.1和3【答案】B【解析】邻边之比固定,但邻边的夹角不确定,形状不一定相同,①错误;矩形每个角都是90度,但长宽之比不确定,即对应边不一定成比例,③错误;故选B.【总结】考查相似形的定义,根据相似形的性质可知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才是相似形.【例3】如果两个矩形相似,已知一个矩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 cm和4 cm,另一边矩形的边长为6 cm,则另一边长为______.2/ 29a 甲b 乙【答案】4.8cm或7.5cm.【解析】设矩形另一边长为xcm,根据相似形的定义,对应边成比例,可知546x=或546x=,解得: 4.8x=或7.5x=.【总结】考查相似图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但要注意好对应关系,题目未指明的要进行分类讨论.【例4】在平面内,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称作相似形.我们可以把这一概念推广到空间:如果两个几何体的形状完全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我们称它们为相似体.如图,甲乙两个不同的正方体,它们是相似体.若两个正方体的棱长分别为a和b,则称这两个相似体的相似比为a : b.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一些基本性质:设S甲、S乙分别表示这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则2226=6S a aS b b⎛⎫= ⎪⎝⎭甲乙;设V甲、V乙分别表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则333V a aV b b⎛⎫== ⎪⎝⎭甲乙.(1)下列几何体中,一定属于相似体的是()A.两个圆柱体B.两个圆锥体C.两个球体D.两个长方体(2)请归纳出相似体的三条主要性质:①两个相似体的对应线段或对应弧长的比等于______;②两个相似体表面积的比等于______;③两个相似体体积的比等于______.(3)某海岛周围海域出产一种鱼,在体长10厘米之后的生长过程中,体型可以近似地看作相似体.若体长20厘米的鱼质量为0.2千克,则体长为60厘米的鱼质量为多少?当地市场上出售这种鱼价格与体长成正比,购买哪种鱼更划算?【答案】(1)C;(2)相似比,相似比的平方,相似比的立方;(3)5.4kg,60cm划算【解析】(1)和圆一样,球只有一个基本量,即半径,所有球体都是相似体,类似所有圆都是相似形,其它的几何体都是至少两个基本量,不能确定相似;(2)表面积是进行平方运算,体积是进行立方运算,由正方体相似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可得相似体对应线段比是相似比,表面积比是相似比的平方,体积比是相似比的立方;(3)鱼的体型可看作相似体,可知其体积比即为相应相似比的立方,即鱼体长比的立方,设60cm长鱼体重mkg,则有30.22060m⎛⎫= ⎪⎝⎭,解得 5.4m=,这种鱼的价格与体长成正比,可知体型越大,这种鱼的单价越低,由此可知60cm体长的鱼划算.【总结】阅读题,主要考查归纳总结的能力,要用题目中的条件分析清楚,进行类比,即可解决问题.4/ 291、比和比例一般来说,两个数或两个同类的量a 与b 相除,叫做a 与b 的比,记作:a b (或表示为a b); 如果::a b c d =(或a cb d=),那么就说a 、b 、c 、d 成比例. 2、比例的性质(1)基本性质:如果a cb d =,那么ad bc =;如果a cb d =,那么b d ac =,a b cd =,c da b=. (2)合比性质: 如果a c b d =,那么a b c db d ++=;如果a cb d =,那么a bc db d--=. (3)等比性质: 如果a c k b d ==,那么a c a ck b d b d +===+(如果是实数运算,要注意强调0b d +≠). 3、比例线段的概念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a b c d =(或表示为a cb d=),那么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4、黄金分割如果点P 把线段AB 分割成AP 和PB (AP PB >)两段(如下图),其中AP 是AB 和PB 的比例中项,那么称这种分割为黄金分割,点P 称为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其中,510.6182AP AB -=≈,称为黄金分割数,简称黄金数.模块二:比例线段知识精讲APB6 / 29【例5】把12ab cd =写成比例式,不正确的写法是( )A .2a dc b= B .2a d c b= C .2a d c b= D .2c ab d= 【答案】B【解析】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知B 选项即为2ab cd =,与原条件不符,故选B . 【总结】考查比例式的变形,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为等积式,看能不能得到原本题目条件乘积式即可.【例6】已知线段x 、y 满足()():3:1x y x y +-=,那么x : y 等于( ) A .3 : 1 B .2 : 3 C .2 : 1 D .3 : 2【答案】C【解析】令3x y k x y k +=⎧⎨-=⎩,可解得2x ky k =⎧⎨=⎩,即得:2:2:1x y k k ==.【总结】比例运算中,可应用设“k ”法计算相应字母比例关系.【例7】等腰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与斜边的比是______. 【答案】2:2.【解析】设三角形直角边长为a ,根据勾股定理可知斜边长为2a ,直角边与斜边比为:21:22:2a a ==.【总结】考查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比,注意结果要进行化简.【例8】已知a cb d=,则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 A .22::a b c d =B .::a d c b =例题解析C .()()::a b a c b d =++D .()()::a b a d b d =--【答案】C【解析】根据比例的合比性,可知C 正确.【总结】考查比例的性质的变形应用,本题根据合比性即可很快得出答案.【例9】若a = 8 cm ,b = 6 cm ,c = 4cm ,则a 、b 、c 的第四比例项d = ______cm ;a 、c 的比例中项x = ______cm .【答案】3,【解析】根据第四比例项和比例中项的基本定义,可得a c b d =,a xx c=,代入即可分别求得3d cm =,x =.【总结】考查比例定义中的相关基本概念.【例10】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5AC =,且AC > BC ,则线段AB =______,BC =______.【答案】10,15-【解析】根据黄金分割点的概念,且AC > BC ,可知AC AB =,5AC =代入可得10AB =,则15BC AB AC =-=-【总结】考查黄金分割点的概念,以及相关的黄金比.【例11】已知三个数2、5,填一个数,使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这个数可能是____________.【解析】设这个数是x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后,可以得到三种情况,即2x =,8 / 29352x =⨯,523x =,分别解得53x ,103x =23x =. 【总结】考查对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一定要注意题目条件的说明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的情况,通过转换为乘积的形式,可以做到不重不漏.【例12】已知实数a 、b 、c 满足b c c a a b a b c +++==,求b ca+的值. 【答案】2或1-【解析】当0a b c ++≠时,根据比例的等比性质,可得2b c b c c a a ba ab c++++++==++; 当0a b c ++=时,则有b c a +=-,由此1b c aa a+-==-.故b ca+的值为2或1-. 【总结】考查比例的等比性质,注意等比性质在实数运算中运用的条件,要根据分母是否为0进行分类讨论.1、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已知ABC ∆,直线l // BC ,且与AB 、AC 所在直线交于点D 和点E ,那么AD AEDB EC =.2、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如图,点D 、E 分别在ABC ∆的边AB 、AC 上,DE // BC ,那么DE AD AEBC AB AC ==.3、三角形的重心定义: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点叫三角形的重心.性质:三角形重心到一个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这个顶点对边中点的距离的两倍. 4、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5、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判定定理推论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的延长线(这两边的延长线在第三边的同侧)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如图,在ABC ∆中,直线l 与AB 、AC 所在直线交于点D 和点E ,如果AD AEDB EC=,那么l //BC .模块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知识精讲lA B CDEABCDEABCDE ll ABC D E10 / 29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的直线所截,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直线1l //2l //3l ,直线m 与直线n 被直线1l 、2l 、3l 所截,那么DF EGFB GC=.7、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的直线所截,如果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另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例13】如图,DE // BC ,AD = 5,BD = 2,AE = 3,BC = 8,求线段AC 、DE 的长.【答案】215AC =,407DE =. 【解析】AD = 5,BD = 2,可得7AB AD BD =+=,由DE // BC ,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论,可得AE DE ADAC BC AB ==,即3587DE AC ==,可求得:215AC =,407DE =.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的应用,注意解题中适当应用边的关系和相关比例的性质.【例14】如图,ABC ∆中,DE // BC ,AD = EC ,BD = 4 cm ,AE = 3 cm ,则AB =______.例题解析ABCDEABCDEABCDEB CDE F GABC DE【答案】()423cm +.【解析】设AD xcm =,由DE // BC ,可得AD AEAB AC=,又AD EC =, 则该式即为343x x x=++,整理得212x =,由此得23x =, ()423AB AD BD cm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注意好题目中对相关条件的应用,改写成比例式解决问题.【例15】ABC ∆中,90A ∠=︒,点D 在AB 上,点E 在BC 上,若DE BDAC BA=,那么DE ______平行于AC .(填“一定”、“不一定”或者“一定不”)【答案】不一定.【解析】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知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所得的线段对应成 比例,可判定平行,本题中对应成比例的并不是截三角形两边所得线段对应成比例,即 不可判定平行,在AB 上固定一点D ,作ED AB ⊥交BC 于点E ,以点D 为圆心,ED 长为半径画圆,与边AB 还会有另外一个交点,即不一定能判定平行.【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判定定理的条件,只能根据所截得的两边线段对应成比例判定平行,而不能根据这条直线对应成比例关系判定平行.【例16】如图,两条相交于点O 的直线被另外三条直线所截,交点分别为A 、B 、C 和D 、E 、F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BCDE12 / 29A B CDE FO (1)若AD // BE // FC ,则AB BCDE EF=; (2)若AD // BE // FC ,则OF ACOC DF =; (3)若AB DEBC EF =,则AD // FC ; (4)若BC BOEF EO=,则BE // FC ; (5)若BE BOFC OC=,则BE // FC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解析】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知(1)正确;同时OF OD OF OD DFOC OA OC OA AC+===+, 知(2)错误;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有直线与BE 平行的条件,则不能证明平行,(3)错误;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BC BOEF EO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形可得BO OEOC OF=,即可证平行,可知(4)正确,(5)错误. 【总结】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注意前提条件再进行判断.【例17】如图,ABC ∆,DE // BC ,若23AD DB =,则:CDE BDC S S ∆∆=( ) A .2 : 3B .2 : 5C .4 : 15D .6:15【答案】B【解析】根据DE // BC ,可得23AE AD EC DB ==,三角形为同高三角形,则有23ADE CDE S AE S EC ∆∆==,可设2ADE S a ∆=,则有3CDE S a ∆=,5ACD S a ∆=,同理23ACD BCD S AD S BD ∆∆==,可得152BCD S a ∆=,则有15:3:2:52CDE BDC S S a a ∆∆==.【总结】结合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考查三角形中的同高三角形,面积比即为其底边长度之比.【例18】如图,DF // AC ,DE // BC ,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 .AD BE BC CF =B .AE CE DE BC = C .AE BD CE AD = D .AD AB DE BC=A B CDE【答案】D【解析】由DE // BC ,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论,可得AD DE AB BC =,变形即为AD ABDE BC =,D 正确.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利用比例变形可以将对应边成比例转化为一个三角形中对应边的比例关系,利用相关性质等积转化即可进行判断.【例19】如图,阳光通过窗口照到室内,在地上留下2.7米宽的亮区DE ,如果亮区一边到 窗下墙脚的距离CE = 8.7,窗口高AB = 1.8米,那么窗口底边离地面的高度BC =______.【答案】4m .【解析】射入的光线平行,则有AB DEAC CE =,代入可求得 5.8AC m =,4BC AC AB m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在路灯、太阳光线中经常用到.【例20】如图,AD // EG // BC ,AF = 12,FC =3,BC = 10,AD = 5,那么EG 的长是______. 【答案】9【解析】由AD // EG // BC ,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论,可得AF EF AC BC =,CF FGAC AD =,代入即为 121015EF =,3515FG =,求得8EF =,1FG =,即得:9EG EF FG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的综合应用,通过比例转化解决问题.【例21】如图,已知ABCD 是梯形,其中AB // CD ,对角线AC 与BD 交于O ,过O 作AB的平行线交AD 于点ABCDEFA B CDE AB C DEFGA BC D EFO14 / 29E ,交BC 于点F ,若AO : OC = 2 : 1,且CD = 1.8,CF = 0.8,那 么AB = ______,BC=______.【答案】 3.6,2.4.【解析】由////AB CD EF ,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及推论,可得2AB AO OB BFCD OC OD CF====,由此可求得:AB =3.6, 1.6BF =,故 2.4BC BF CF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的综合应用,通过比例转化解决问题.【例22】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 // BC ,MN // BC ,且交对角线BD 于O ,AD = DO = p ,BC = BO = q ,则MN 为( )A .pq p q +B .2pq p q +C .p qpq+ D .2p qpq+ 【答案】B【解析】由AD // MN // BC ,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论,可得MO BOAD BD =, ON DOBC BD =,由AD = DO = p ,BC = BO = q ,代入即为MO q p p q =+,ON p q p q =+,求得:pq MO p q =+,pq ON p q =+,即得:2pqMN MO ON p q=+=+.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的综合应用,通过比例转化解决问题.【例23】如图,直角ABC ∆中两条直角边CA = 4,CB = 3,点E 为斜边AB 上的一个动点,ED ⊥BC 于D ,设AE = x ,BD = y ,则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A B CD ONMAB CD EFG【答案】335y x =-.【解析】由勾股定理,可得225AB AC BC =+=,AE = x , 则5BE x =-,由ED ⊥BC ,90C ∠=︒,可得//DE AC ,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则有BD BEBC AB =,即535y x -=,即可得335y x =-.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的综合应用,通过比例转化解决问题.【例2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AB 延长线上的一点,求证: (1)AE AB AD CF =;(2)2GD GF GE =. 【答案】略【解析】证明:(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 CD ∴,//AD BC ,AB CD =DC GC CFAE AG AD∴==AB CFAE AD ∴=即得AE ABAD CF=(2)同样地,由//AD CF ,//DC AE ,可得:GD AG GEGF GC GD==. ∴2GD GF GE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基本应用,考查在有平行线的图形中的基本图形,“A ”字型和“8”字型,“A ”字型和“8”字型有叠合的时候可进行等比例转化.【例25】如图,在ABC ∆中,AB > AC ,AD ⊥BC 于D ,点F 是BC 中点,过点F 作BC 垂线交AB 于点E ,BD : DC = 3 : 2,则BE : EA =______.【答案】5:1.【解析】由BD : DC = 3 : 2,F 为BC 中点,即可得ABCDEA B CD EF16 / 2932BF FD BF FD +=-,则5BF FD =,由EF BC ⊥,AD ⊥BC ,可得://EF AD ,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 即可得:::5:1BE EA BF FD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过程中注意比例转化.【例26】如图,在ABC ∆中,E 、F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AE 、BF 交于点G ,过G 作GD // AC 交BC 于点D ,若ED = 5,则BC 的长为______.【答案】30.【解析】∵E 、F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 ∴G 是ABC ∆的重心.∴13GE AE =.∵GD // AC ,∴可得13ED GE EC AE ==,由此315EC ED ==,230BC EC ==.【总结】考查重心性质的证明,构造平行线,结合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即可解决问题.【例27】如图,AD // OM // BC ,AC 、BD 相交于点O .求证:111AD BC OM +=. 【答案】略【解析】证明:////AD OM BC ,OM BM AD AB ∴=,OM AM BC AB=. ABCDOM ABCDE FG1OM OM BM AMAD BC AB AB∴+=+=. 即得:111AD BC OM+=.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尤其图形中“A ”字型等基本图形有部分叠加图形的情况下可进行等比例转化.【例28】如图,已知:在ABC ∆中,13BD CD =,2AF DF =,求AEAC的值. 【答案】13.【解析】过点D 作//DG BE 交AC 于点G , 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可得13EG BD GC CD ==,2AE AF EG DF ==,则有23AE GC =,则有21132AE EC ==+,根据比例的合比性,则有13AE AC =.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构造平行线,构造出“A ”字型等相关基本图形进行等比例转化解决问题.【例29】如图,已知AM 是ABC ∆的中线,P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AM 的平行线分别交AB 、AC 所在直线与点Q 、R ,求证:PQ + PR 为定值.【答案】略.【解析】证明://PR AM ,PQ BP AM BM ∴=,PR PCAM MC =. BM CM =,2PQ PR BP PC BC AM BM BM++∴===.ABC DEFABCR MP QG18 / 29ABCD E P Q 图1R A B C DO PN MS即得:2PQ PR AM +=,即证PQ + PR 为定值.【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的应用,注意观察图形中的基本图形,本题中即用到两个“A ”字型.【例30】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O ,直线l 平行于BD ,且与AB 、 DC 、BC 、AD 及AC 的延长线分别相交于点M 、N 、R 、S 和P .求证:PM PN PR PS =.【答案】略【解析】证明://BD MSBO AO MP AP ∴=,DO AOPS AP =BO DOPM PS ∴=PS DOPM BO∴=同时由//OB PR ,//OD PN , OB OC PR CP ∴=,OD OCPN CP=OB ODPR PN ∴=PN DO PSPR BO PM∴==即证PM PN PR PS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找准图形中的“A ”字型和“8”字型等基本图形进行等比例转化即可.【例31】(1)如图1,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满足DE // BC ,点P 为BC上的任意一点,AP 交DE 于点Q ,求证:DQ BPQE PC =. (2)试参考(1)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如图2,M 、N 为边BC 上的两点,且满足BM = MN = NC ,一条平行于AC 的直线分别交AB 、AM 和AN 的延长线于点D 、E 和F . 求EF : DE 的值.PN M FEDCBA【答案】(1)略;(2)3:1. 【解析】(1)证明://DE BC ,DQ AQ BP AP ∴=,QE AQPC AP =. DQ QEBP PC ∴=.DQ BPQE PC ∴=. (2)过点B 作//BQ DF 交AF 延长线于点Q ,交AM 延长线于点P , 则有////BQ DF AC ,BM MN NC ==, 12BP BM AC MC ∴==,2BQ BN AC NC ==. 14BP BQ ∴=,即得:13BP PQ =.由(1)的结论即可得::3:1EF DE PQ BP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应用,“8”字型的叠合,可以进行相应等量转化确定相关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解决问题.20 / 29【习题1】如果图形A 与图形B 相似,图形B 与图形C 相似,那么图形A 与图形C ______相似.(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难度】★ 【答案】一定.【解析】根据相似形定义,可知图形A 与图形B 形状相同,图形B 与图形C 形状相同,则必有图形A 与图形C 形状相同,即两图形相似.【总结】考查相似形具有传递性.【习题2】若():8:3x y y +=,则:x y =_____. 【难度】★ 【答案】5:3.【解析】令83x y k y k +=⎧⎨=⎩,可解得:53x ky k =⎧⎨=⎩,即得:5:35:3x y k k ==.【总结】比例运算中,可应用设“k ”法计算相应字母比例关系,也可直接利用比例的合比性质进行求解.【习题3】如图,DE // BC ,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 A .AD AC AB AE = B .DE DA BC AB = C .EA DA AB AC =D .DA AEAB AC =【难度】★ 【答案】C【解析】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论,由DE // BC ,可得:DA EAAC AB =,可知C 正确.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随堂检测BCDEA【习题4】有以下命题,其中正确的判断有( )个(1)如果线段d 是线段a 、b 、c 的第四比例项,则有a cb d =;(2)如果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那么AC 是AB 、BC 的比例中项;(3)如果点C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且AC > BC ,那么AC 是AB 与BC 的比例中项; (4)如果点C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 BC ,且AB = 2,则51AC =-. A .1B .2C .3D .4【答案】C【解析】根据比例相关定义,可知(1)正确;C 是AB 中点时,则有12AC BC AB ==,此 时AB ACAC BC≠,(2)错误;根据黄金分割点的基本定义,可知(3)正确,同时黄金比 为512-,即512AC AB -=,可得51AC =-,(4)正确;(1)(3)(4)正确.综上所述,故选C .【总结】考查比例中的相关概念,以及黄金分割等基本知识.【习题5】如图,已知菱形BEDF 内接于ABC ∆,点E 、D 、F 分别在AB 、AC 和BC 上,若AB = 15 cm ,BC = 12 cm ,则菱形边长为______.【答案】203cm .【解析】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则有DE AEBC AB=, 则有1BE AE BE DEAB AB AB BC+=+=,由AB = 15 cm ,BC = 12 cm ,DE BE =,即为11512DE DE +=,解得:203DE =,即菱形边长.【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习题6】如图,在ABC ∆中,DE // BC ,EF // CD ,AF = 3,FD = 2,求AB 的长.ABCDEF22 / 29【答案】253. 【解析】AF = 3,FD = 2,可得5AD AF FD =+=,由DE // BC ,EF // CD ,可得AF AE AD AD AC AB ==,即得355AB =,求得253AB =.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注意利用基本“A ”字型,尤其有叠合的图形进行等比例转化.【习题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 24,X 、Y 是对角线AC 上的三等分点,联结DX 并延长,交AB 于P ,再联结PY 并延长,交DC 于Q ,则CQ 的长为______【答案】6.【解析】由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可知 //AB CD ,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可得2DC XC AP AX ==,12CQ CY AP AY ==,由此可得14CQ CD =,即得11644CQ CD AB ===.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注意找到图形中的“X ”字型.【习题8】如图,在矩形ABCD 中,截去一个矩形ABFE (图中阴影部分),余下的矩形DEFC与原矩形ABCD 相似.(1)设AB = 6 cm ,BC = 8 cm ,求矩形DEFC 的面积;ABCDE FAB CDPQXYA BCDEF GHO(2)若截去的矩形ABFE 是正方形,求ABBC的值. 【答案】(1)227cm ;(2)512-. 【解析】(1)余下矩形与原矩形相似,根据相似形的性质,则有DE EF AB BC =,代入即为668DE =,求得 4.5DE cm =,则有227DEFC S DE EF cm =⋅=矩形;(2)同(1)有DE EF AB BC =,设原矩形宽为a ,则有AE EF BF a ===,代入即为BC a aa BC-=,整理得:220a aBC BC +-=,两边同除以2BC ,即得210a a BC BC ⎛⎫+-= ⎪⎝⎭,解方程得512a BC -=,即512AB BC -=,此时为黄金比. 【总结】考查相似形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习题9】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交点为O ,E 为AD 延长线上一点,OE 交CD 于F ,交AB 于G ,交CB 的延长线与H ,试求AB ADDF DE-的值. 【答案】2.【解析】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则有DO OB =,由此可得 DF GB =,又//DC AB ,则有AG AEDF DE=,则有112AB AD AG GB AE DE AG AE DF DE DF DE DF DE +-⎛⎫⎛⎫-=-=+--= ⎪ ⎪⎝⎭⎝⎭.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注意找准图形中的“A ”字型和“8”字型等基本图形进行比例转化,同时应用好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习题10】如图,已知在ABC ∆中,90C ∠=︒,以B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BCDE ,联结AE交BC 于F ,作FG // AC ,交AB 于G .(1)试判断FCG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2)若正方形BCDE 边长为1,30AEB ∠=︒,求AB 的长.ABCDEF24 / 29【答案】(1)等腰直角三角形;(2)523-.【解析】(1)FC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四边形BCDE 是正方形, //BC DE ∴,////BE CD FG .CF AF DE AE ∴=,FG AFBE AE=. CF FGDE BE∴=. CF FG ∴=. //FG AC ,90CFG ACB ∴∠=∠=︒.即证FC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1BE BC ==,30AEB ∠=︒,333BE BF ∴==. 313FG CF ∴==-. 由//FG AC ,可得33FG BF AC BC ==,则331AC FG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2222311523AB AC BC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结合归纳猜想进行解题.ABCDEFGA B C DEFO【作业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相似 B .对应边成比例的多边形相似 C .对应角相等的多边形相似D .全等的多边形相似【难度】★ 【答案】D【解析】根据相似形的概念和性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对应成比例同时满足,可知ABC 错误,全等的图形是特殊的相似形,可知D 正确.【总结】考查相似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作业2】已知137x y y-=,则x y y +的值为______. 【答案】277. 【解析】由137x y y -=,则有137x y y -=,根据比例的合比性,13772777x y x +++==. 【总结】考查相关比例的转化,可利用比例的性质进行求解.【作业3】如图,已知AD // BE // CF ,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有( )(1)AB AC DE DF =;(2)AB DE EF BC =;(3)AC DF EF BC =;(4)BC EFAC DF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解析】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得AB DEBC EF=, 结合比例的合比性,即得AB DE AC DF =,BC EFAC DF=, (1)正确,(2)错误,(3)错误,(4)正确,综上所述,故选B .【总结】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结合比例基本性质进行等比例转化.【作业4】已知P 、Q 是线段AB 的两个黄金分割点,且AB = 10 cm ,则PQ 长为( ) A .()551-B .()551+C .()1052-D .()535-课后作业26 / 29D RQPCBA【答案】C【解析】假设P 在Q 左侧,根据黄金分割点的性质,可知512AQ AB -=,5112AP AB -=-,由10AB cm =,可得()551AQ =-,()535AP =-,则()1052PQ AQ AP =-=-.【总结】考查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和黄金分割比的应用.【作业5】已知578a b c==,且a + b + c = 20,求2a b c +-的值. 【答案】9.【解析】根据比例的等比性,可得1578578a b c a b c ++====++,由此可得5a =,7b =,8c =,所以225789a b c +-=⨯+-=.【总结】考查比例的等比性基本知识的应用,应用在部分方程题中可以使题目简便易于计算,当然也可以用设“k ”法.【作业6】如图,小华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他发现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测得路灯的高度; 晚上他由路灯下的B 处走到C 处时,测得影子CD 的长为1米,继续往前走3米到达E 处时,测得影子EF 的长度为2米,已知小华的身高是1.5米,那么路灯A 的高度AB等于( ) A .4.5米 B .6米 C .7.2米D .8米【答案】B【解析】设小明身高为h , 1.5h m =,依题意可得,h CD AB BD =,h EF AB BF =,即得12123BC BC =+++,求得3BC m =,则4BD m =,1.514AB =,即可求得6AB m =,故选B . 【总结】考查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的实际应用,注意把握好“A ”字型等比例转化. 【作业7】如图,ABC ∆中,在BC 上取一点P ,CA 上取一点Q ,使得BP : PC = 2 : 5,CQ : QA = 3 : 4,AP 与BQ 交于点R ,则AR : RP =______.【答案】14:3.【解析】过点P 作//PD BQ 交AC 于D ,根据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则有AR AQPR QD=, ABC DEF。
新考试大纲与旧考试大纲的对比分析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与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
对比分析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知识要求
2.能力要求
3.个性品质要求(没有变化)
4.考查要求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必考内容)
1.集合
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3.立体几何初步
6.统计
16.导数及其应用(理科)
17.统计案例(文科)新增内容
18.推理与证明(新增内容)
19.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文科新增内容)
20.框图(文科新增内容)
21.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理科必考内容选修2-1)
22.计数原理(理科必考内容选修2-3)。
考研数学卷种及考试内容分析
考研数学卷种及考试内容分析考研数学卷种及考试解析一、科目考试区别:1.线性代数数学一、二、三均考察线性代数这门学科,而且所占比例均为22%,从历年的考试大纲来看,数一、二、三对线性代数部分的考察区别不是很大,唯一不同的是数一的大纲中多了向量空间部分的知识,不过通过研究近五年的考试真题,我们发现对数一独有知识点的考察只在09、10年的试卷中出现过,其余年份考查的均是大纲中共同要求的知识点,而且从近两年的真题来看,数一、数二、数三中线性代数部分的试题是一样的,没再出现变化的题目,那么也就是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2015年的考研数学中数一、数二、数三线性代数部分的题目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二不考察,数学一与数学三均占22%,从历年的考试大纲来看,数一比数三多了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部分的知识,但是对于数一与数三的大纲中均出现的知识在考试要求上也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数一要求了解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但是数三就要求掌握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广大的考研学子们都知道大纲中的“了解”与“掌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建议广大考生在复习概率这门学科的时候一定要对照历年的考试大纲,不要做无用功!3.高等数学数学一、二、三均考察,而且所占比重最大,数一、三的试卷中所占比例为56%,数二所占比例78%。
由于考察的内容比较多,故我们只从大的方向上对数一、二、三做简单的区别。
以同济六版教材为例,数一考察的范围是最广的,基本涵盖整个教材(除课本上标有*号的内容);数二不考察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三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以及无穷级数;数三不考察向量空间与解析几何、三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以及所有与物理相关的应用。
二、试卷考试内容区别1.数学一高等数学:同济六版高等数学中除了第七章微分方程考带*号的欧拉方程,伯努利方程外,其余带*号的都不考;所有“近似”的问题都不考;第四章不定积分不考积分表的使用;第九章第五节不考方程组的情形;第十二章第五节不考欧拉公式;线性代数:数学一用的教材是同济五版线性代数1-5章: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及其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小学数学常见版本教材大纲对比
一年级 下
二年级 上
二年级 下
人教
第一章 准备课
第二章 位置
第三章 1—5的认识
第四章 认识图形(一)
第五章 6—10的认识
第六章 11—20各数的认识
第七章 认识钟表
第八章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九章 总复习
第十章
第一章 认识图形(二)
第二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三章 分类整理
第四章 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五章 认识人民币
第六章 100以内数的加减(二)
第七章 找规律
第八章 总复习
第九章
第一章 长度单位 第二章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第三章 角的初步认识
第四章 表内乘法(一)
第五章 观察物体(一)
第六章 表内乘法(二)
第七章 认识时间
第八章 数学广角——搭配
第九章 总复习
第十章
第一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
第八章 数学广角——搭配
第九章 总复习
第十章 第十一
章 第一章 大数的认识
第二章 公顷和平方千米
第三章 角的度量
第四章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五章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章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七章 条形统计图
第八章 数学广角——优化
第九章 总复习
第十章 第十一 第章十二
章 第一章 四则运算
第二章 观察物体(二)
认识厘米和米 认识乘法和除法(一) 观察物体 平移和旋转 表内乘法和除法(二) 数学百花园 总复习
复习与提高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时间的初步认识(二) 三位数的加减法 质量的初步认识 几何小实践 整理与提高
复习与提高 用一位数乘 时间的初步认识(三) 用一位数除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 析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1、 教材的系统1. 本册内容结构⑴ 本册内容分属几何、代数、概率三个领域,具体牵涉到:几何:图形与证明——证明(二)、证明(三);认识图形——视图与投影。
代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反比例函数。
概率:建立概率概念——概率的频率定义与多种求值方法。
⑵ 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逻辑框架与方法)本册内容在逻辑方面的联系比较“散”,除去“证明(二)”与“证明(三)”有明确的关联以外,其余部分基本上没有确定的逻辑联系。
在数学方法方面,对于两章“证明”的处理思路是一致的——关注基本过程、基本方法、表述格式、通过证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渗透借助证明去获得发现;“视图与投影”和“频率与概率”的研究方法有比较明显的相似性——实验、形成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而“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相近——形成模型、研究模型的数学特征、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2. 本册内容与教材其他各册相关内容的联系证明(二)、证明(三)与证明(一);“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和“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视图与投影”和“空间图形”、“平行”、“相似”;“频率与概率”与先前的概率实验等。
3. 各部分内容的设计要点(关于证明学习的要点说明——不能够仅仅将证明的教学基本目标定位成确认命题的正确性;还应当包括对证明本身的学习:证明的必要性,数学证明的含义,证明的基本过程,证明的基本方法,由证明而获得的理解和发现。
)第一章和第三章对“公理”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关注“证明的基本方法”、“获得证明策略的不同思路”、“由证明而导致的新发现”,特别地,对于“反证法”的逻辑合理性的理解。
(1) 证明的思路与以前直观探索的联系;出现的新命题的证明(二)、证明(三)是证明(一)的继续,其中许多命题都已经在前几册中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探索过了,学生对其结论都已经有所了解。
本册主要是对这些结论进行理论的证明。
2024年中考数学应用题大纲解析
2024年中考数学应用题大纲解析中考数学中的应用题一直是学生们比较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题型。
2024 年中考数学应用题大纲的出炉,为广大师生的备考指明了方向。
下面,我们就来对其进行一番详细的解析。
首先,从大纲的整体要求来看,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还要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准确地识别和应用这些知识。
在具体的题型方面,行程问题仍然是常见的考点之一。
例如,会出现关于汽车行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的题目。
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学生通过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来求解。
比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行驶,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距离目的地还有 120 千米,已知总路程为 300 千米,求汽车已经行驶的时间。
对于这类题目,学生需要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即路程=速度×时间,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列出方程进行求解。
工程问题也是历年中考的常客。
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10 天,乙单独完成需要 15 天,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要理解工作效率的概念,工作总量通常被看作单位“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 1/10,乙的工作效率就是 1/15,两人合作的工作效率就是 1/10 + 1/15,再用工作总量除以合作的工作效率,就能得到合作完成所需的时间。
利润问题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比如,某商店以每件 50 元的进价购进一批商品,按每件 80 元的价格出售,每天可以卖出 100 件。
如果每件商品降价 1 元,每天的销售量就会增加 10 件。
问每件商品定价多少元时,利润最大?这类问题涉及到成本、售价、销售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通过建立二次函数来求解最值。
除此之外,浓度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考点。
例如,有浓度为 20%的盐水300 克,要将其配制成浓度为40%的盐水,需要加入多少克盐?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清楚浓度的计算公式,即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与旧考试大纲的对比分析(值得细读)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与旧考试大纲的对比分析1.2 基本初等函数(I)1.3 函数的应用2.1空间几何体2.2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3 直线与方程2.4 圆与方程3.1 算法初步3.2 统计3.3 概率4.1 三角函数4.2 平面向量4.3 三角恒等变换5.1 解三角形5.2 数列5.3不等式选修1-1选修1—2选修2—3普通高中新课标与旧考试大纲相比提高、降低的要求及增、减点1、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增加了幂函数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对于分段函数要求学生能掌握和应用要求对分段函数的理解和运用.对于反函数降低了教学要求,只是把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作为反函数的具体例子,不要求学生掌握反函数的一般定义,也不要求求某个函数的反函数。
对求函数定义域和值域降低了要求2、平面解几初步,立体几何初步增加了空间直角坐标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要求掌握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特征性质;降低要求的内容有三垂线定理,不把它作为定理提出,而只作为例题出现。
对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由掌握变为了解,降低了要求.课标要求了解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大纲则不作要求.文科:对空间角、距离的求法不作要求。
理科:强调空间向量的应用。
3、算法是新增的必修内容.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部分,又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了解算法的意义,利用逻辑框图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逻辑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顺序、条件分支、循环;掌握五种基本的算法语句:赋值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统计增加了茎叶图,并要求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变换三角函数中,删减了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在平面向量内容中删减了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以及坐标平移公式等。
在三角恒等变换内容中,要求能推导和、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能推导和差化积、积化和差以及半角公式等,但不要求记忆。
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由初中移到高中,要求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不等式部分,减少了分式不等式;数列部分,加强了函数观点的渗透,要求学生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09考研大纲数学二考研大纲上课讲义
2009年考研数学大纲内容 数二高等数学一、函数、极限、连续考试内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 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0sin lim 1x x x →=, 1lim 1xx e x →∞⎛⎫+= ⎪⎝⎭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考试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并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极限、右极限之间的关系.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二、一元函数微分学考试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 高阶导数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 )法则 函数单调性的判别 函数的极值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图形的描绘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弧微分 曲率的概念 曲率圆与曲率半径考试要求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 )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 )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 )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 Cauchy )中值定理.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a b 内,设函数()f x 具有二阶导数.当()0f x ''>时,()f x 的图形是凹的;当()0f x ''<时,()f x 的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9.了解曲率、曲率圆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三、一元函数积分学考试内容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反常(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考试要求1.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4.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5.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反常积分.6.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质心、形心等)及函数的平均值.四、多元函数微积分学考试内容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 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 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二阶偏导数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重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计算考试要求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3.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会求全微分,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4.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5.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五、常微分方程考试内容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 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考试要求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会解齐次微分方程.3.会用降阶法解下列形式的微分方程:()(),(,)n y f x y f x y '''== 和 (,)y f y y '''=.4.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5.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6.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7.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线性代数一、行列式考试内容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考试要求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2.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二、矩阵考试内容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线性运算 矩阵的乘法 方阵的幂 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矩阵的转置 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 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伴随矩阵 矩阵的初等变换 初等矩阵 矩阵的秩 矩阵的等价 分块矩阵及其运算考试要求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和正交矩阵以及它们的性质.2.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与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3.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4.了解矩阵初等变换的概念,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5.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三、向量考试内容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和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向量的内积线性无关向量组的的正交规范化方法考试要求1.理解n维向量、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的概念.2.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3.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4.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的关系.5.了解内积的概念,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方法.四、线性方程组考试内容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Cramer)法则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考试要求1.会用克莱姆法则.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及通解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4.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5.会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五、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考试内容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相似对角矩阵考试要求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2.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会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3.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六、二次型考试内容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二次型的秩惯性定理二次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二次型及其矩阵的正定性考试要求1.了解二次型的概念,会用矩阵形式表示二次型,了解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的概念.2.了解二次型的秩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等概念,了解惯性定理,会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3.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并掌握其判别法.。
高中数学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比较
高中数学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比较随着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诞生了。
那么新课程标准与旧教学大纲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异同点?如何彻底理解透彻新课标的内涵?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研究,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二者进行比较,希望能对新课程的实施有所帮助。
1、课程目标与数学目的的比较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比以往数学目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
下面笔者从总目标、基础知识、能力、数学观4方面对数学目的和课程目标进行比较,从而说明课程目标的发展进步。
1.1关于总目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指出“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学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其实这是数学教育的首要和基本的目的。
对于数学教育只有明确了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制定出支持它的具体目标。
相比之下,以往数学目的没有这种总分式的结构,笔者认为这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特色。
而且笔者认为总目标中的“满足个人发展”体现了数学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响应了“大众”教育的口号,这应当是课程目标的进步之处。
1.2关于基础知识数学教育要传授数学基础知识,这是有史以来的一个共同目的,也是一个最根本的目的之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6年和2000年的教学目的指出基础知识是:高中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作为数学知识精髓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两年教学目的将其列入基础知识的范畴,是个好现象。
可是近年数学教育偏重于形式化,教学目的没有强调要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如此“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想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课程目标没有规定哪些是“基础知识”,但我们通过研读可以发现他们蕴涵于“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数学思维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之中,可见课程标准重视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强调其本质、来源和实际背景与大纲相比,这是一大进步。
数学高考大纲详细讲解2024年版
数学高考大纲详细讲解2024年版2024年版数学高考大纲在内容和难度上有一些微调和更新,旨在更好地评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详细讲解2024年版数学高考大纲的内容,并提供一些备考建议。
一、考试结构2024年版数学高考分为两个版本:必修版和选修版。
必修版适用于所有考生,而选修版仅适用于选择了相应选修课程的考生。
各个版本的考试结构如下:1. 必修版考试结构-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个题目。
每个题目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每题4分,总分80分。
- 第二部分:解答题,共10个题目。
其中选择8个题目作答,每题10分,总分80分。
- 第三部分:综合应用题,共2个题目。
每题20分,总分40分。
总分:200分。
2. 选修版考试结构-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个题目。
每个题目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每题4分,总分80分。
- 第二部分:解答题,共12个题目。
其中选择10个题目作答,每题10分,总分100分。
- 第三部分:综合应用题,共3个题目。
每题20分,总分60分。
总分:240分。
二、考试内容1. 必修版考试内容必修版考试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初等数学:包括数与式、函数与方程、图形与变换、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等内容。
- 高等数学:包括数列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函数与积分、常微分方程等内容。
- 应用数学:包括空间解析几何、矩阵与变换、概率与统计、数理逻辑等内容。
2. 选修版考试内容选修版考试内容基于必修版内容,增加了以下两个选修模块:- 数学与实践:重点关注数学的实际应用场景,包括金融数学、数据分析、运筹学等内容。
- 数学研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并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三、备考建议1. 掌握基础知识:核心内容仍然是必修版的数学知识点,考生需要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并深入理解概念和原理。
2. 高效备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
4考研数学大纲知识点解析(第四章多元函数的微分学-数一
满足 .
.则
【解析】由题设
可知,当
时,有
且
,从而有
由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定义, 有
在点
处可微,且
. ,
. ,故
【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极限,连续,偏导数,可微分之间的关系】 一元函数:
二元函数:
【例题】(02 年,数学一)考虑二元函数
的下面 条性质:
①
在点
处连续. ②
在点
处的两个偏导数连续,
确.
选项(C),(D)取 不存在,故排除(C),(D).
,显然
在点
处可微,但
【综合题】设
在
点处( ).
(A)不连续. (B)偏导函数不存在. (C)不可微. (D)可微.
【解析】(1)
,
在
点连续.
(2)
同理
(3)
从而
不存在.
在
点不可微. 故选(C).
【综合题】设
则在
(A)偏导不存在. (B)偏导函数连续. (C)可微. (D)不可微.
第四章 多元函数的微分学 【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定义】
类似的可以定义三元函数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
. 一般表示空间直角坐标系下的一个空间曲面.
【二元函数极限的概念】
【注】二元函数极限存在,是指 以所有路径趋于
时,对应的函数值趋于相同
的一个常数.如果 沿着两条不同路径趋于
时,对应的函数值趋于不同的值,
设
有连续的一阶偏导数,又函数
及
分别由下列两式确定
:
求.
和
,
【解析】
由
两边对 求导,得
即
.
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1)
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1.(5分)设集合M={1,2,4,6,8},N={1,2,3,5,6,7},则M∩N中元素的个数为()A.2B.3C.5D.72.(5分)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4,3),则cosα=()A.B.C.﹣D.﹣3.(5分)不等式组的解集为()A.{x|﹣2<x<﹣1}B.{x|﹣1<x<0}C.{x|0<x<1}D.{x|x>1}4.(5分)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是AB的中点,则异面直线CE与B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B.C.D.5.(5分)函数y=ln(+1)(x>﹣1)的反函数是()A.y=(1﹣e x)3(x>﹣1)B.y=(e x﹣1)3(x>﹣1)C.y=(1﹣e x)3(x∈R)D.y=(e x﹣1)3(x∈R)6.(5分)已知,为单位向量,其夹角为60°,则(2﹣)•=()A.﹣1B.0C.1D.27.(5分)有6名男医生、5名女医生,从中选出2名男医生、1名女医生组成一个医疗小组,则不同的选法共有()A.60种B.70种C.75种D.150种8.(5分)设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S2=3,S4=15,则S6=()A.31B.32C.63D.649.(5分)已知椭圆C:+=1(a>b>0)的左、右焦点为F1、F2,离心率为,过F2的直线l交C于A、B两点,若△AF1B的周长为4,则C的方程为()A.+=1B.+y2=1C.+=1D.+=110.(5分)正四棱锥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若该棱锥的高为4,底面边长为2,则该球的表面积为()A.B.16πC.9πD.11.(5分)双曲线C:﹣=1(a>0,b>0)的离心率为2,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则C的焦距等于()A.2B.2C.4D.412.(5分)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R,若f(x+2)为偶函数,且f(1)=1,则f(8)+f(9)=()A.﹣2B.﹣1C.0D.1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13.(5分)(x﹣2)6的展开式中x3的系数是.(用数字作答)14.(5分)函数y=cos2x+2sinx的最大值是.15.(5分)设x,y满足约束条件,则z=x+4y的最大值为.16.(5分)直线l1和l2是圆x2+y2=2的两条切线,若l1与l2的交点为(1,3),则l1与l2的夹角的正切值等于.三、解答题17.(10分)数列{a n}满足a1=1,a2=2,a n+2=2a n+1﹣a n+2.(Ⅰ)设b n=a n+1﹣a n,证明{b n}是等差数列;(Ⅱ)求{a n}的通项公式.18.(12分)△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3acosC=2ccosA,tanA=,求B.19.(12分)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点A1在平面ABC内的射影D在AC上,∠ACB=90°,BC=1,AC=CC1=2.(Ⅰ)证明:AC1⊥A1B;(Ⅱ)设直线AA1与平面BCC1B1的距离为,求二面角A1﹣AB﹣C的大小.20.(12分)设每个工作日甲,乙,丙,丁4人需使用某种设备的概率分别为0.6,0.5,0.5,0.4,各人是否需使用设备相互独立.(Ⅰ)求同一工作日至少3人需使用设备的概率;(Ⅱ)实验室计划购买k台设备供甲,乙,丙,丁使用,若要求“同一工作日需使用设备的人数大于k”的概率小于0.1,求k的最小值.21.(12分)函数f(x)=ax3+3x2+3x(a≠0).(Ⅰ)讨论f(x)的单调性;(Ⅱ)若f(x)在区间(1,2)是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22.(12分)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直线y=4与y轴的交点为P,与C 的交点为Q,且|QF|=|PQ|.(Ⅰ)求C的方程;(Ⅱ)过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垂直平分线l′与C相交于M、N两点,且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的方程.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大纲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1.(5分)设集合M={1,2,4,6,8},N={1,2,3,5,6,7},则M∩N中元素的个数为()A.2B.3C.5D.7【考点】1A:集合中元素个数的最值;1E:交集及其运算.【专题】5J:集合.【分析】根据M与N,找出两集合的交集,找出交集中的元素即可.【解答】解:∵M={1,2,4,6,8},N={1,2,3,5,6,7},∴M∩N={1,2,6},即M∩N中元素的个数为3.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交集及其运算,熟练掌握交集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2.(5分)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4,3),则cosα=()A.B.C.﹣D.﹣【考点】G9: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专题】56:三角函数的求值.【分析】由条件直接利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得cosα的值.【解答】解:∵角α的终边经过点(﹣4,3),∴x=﹣4,y=3,r==5.∴cosα===﹣,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3.(5分)不等式组的解集为()A.{x|﹣2<x<﹣1}B.{x|﹣1<x<0}C.{x|0<x<1}D.{x|x>1}【考点】7E:其他不等式的解法.【专题】59: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分析】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取交集,即得所求.【解答】解:由不等式组可得,解得0<x<1,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属于基础题.4.(5分)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是AB的中点,则异面直线CE与B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B.C.D.【考点】LM: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专题】5G:空间角.【分析】由E为AB的中点,可取AD中点F,连接EF,则∠CEF为异面直线CE与BD所成角,设出正四面体的棱长,求出△CEF的三边长,然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解异面直线CE与BD所成角的余弦值.【解答】解:如图,取AD中点F,连接EF,CF,∵E为AB的中点,∴EF∥DB,则∠CEF为异面直线BD与CE所成的角,∵ABCD为正四面体,E,F分别为AB,AD的中点,∴CE=CF.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2a,则EF=a,CE=CF=.在△CEF中,由余弦定理得:=.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关键是找角,考查了余弦定理的应用,是中档题.5.(5分)函数y=ln(+1)(x>﹣1)的反函数是()A.y=(1﹣e x)3(x>﹣1)B.y=(e x﹣1)3(x>﹣1)C.y=(1﹣e x)3(x∈R)D.y=(e x﹣1)3(x∈R)【考点】4R:反函数.【专题】51: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分析】由已知式子解出x,然后互换x、y的位置即可得到反函数.【解答】解:∵y=ln(+1),∴+1=e y,即=e y﹣1,∴x=(e y﹣1)3,∴所求反函数为y=(e x﹣1)3,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反函数解析式的求解,属基础题.6.(5分)已知,为单位向量,其夹角为60°,则(2﹣)•=()A.﹣1B.0C.1D.2【考点】9O: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其运算.【专题】5A:平面向量及应用.【分析】由条件利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求得、的值,可得(2﹣)•的值.【解答】解:由题意可得,=1×1×cos60°=,=1,∴(2﹣)•=2﹣=0,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属于基础题.7.(5分)有6名男医生、5名女医生,从中选出2名男医生、1名女医生组成一个医疗小组,则不同的选法共有()A.60种B.70种C.75种D.150种【考点】D9:排列、组合及简单计数问题.【专题】5O:排列组合.【分析】根据题意,分2步分析,先从6名男医生中选2人,再从5名女医生中选出1人,由组合数公式依次求出每一步的情况数目,由分步计数原理计算可得答案.【解答】解:根据题意,先从6名男医生中选2人,有C62=15种选法,再从5名女医生中选出1人,有C51=5种选法,则不同的选法共有15×5=75种;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分步计数原理的应用,注意区分排列、组合的不同.8.(5分)设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S2=3,S4=15,则S6=()A.31B.32C.63D.64【考点】89: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专题】5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S2,S4﹣S2,S6﹣S4成等比数列,代入数据计算可得.【解答】解:S2=a1+a2,S4﹣S2=a3+a4=(a1+a2)q2,S6﹣S4=a5+a6=(a1+a2)q4,所以S2,S4﹣S2,S6﹣S4成等比数列,即3,12,S6﹣15成等比数列,可得122=3(S6﹣15),解得S6=63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性质,得出S2,S4﹣S2,S6﹣S4成等比数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属基础题.9.(5分)已知椭圆C:+=1(a>b>0)的左、右焦点为F1、F2,离心率为,过F2的直线l交C于A、B两点,若△AF1B的周长为4,则C的方程为()A.+=1B.+y2=1C.+=1D.+=1【考点】K4:椭圆的性质.【专题】5D: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与方程.【分析】利用△AF1B的周长为4,求出a=,根据离心率为,可得c=1,求出b,即可得出椭圆的方程.【解答】解:∵△AF1B的周长为4,∵△AF1B的周长=|AF1|+|AF2|+|BF1|+|BF2|=2a+2a=4a,∴4a=4,∴a=,∵离心率为,∴,c=1,∴b==,∴椭圆C的方程为+=1.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椭圆的定义与方程,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10.(5分)正四棱锥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若该棱锥的高为4,底面边长为2,则该球的表面积为()A.B.16πC.9πD.【考点】LG:球的体积和表面积;LR:球内接多面体.【专题】11:计算题;5F: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分析】正四棱锥P﹣ABCD的外接球的球心在它的高PO1上,记为O,求出PO1,OO1,解出球的半径,求出球的表面积.【解答】解:设球的半径为R,则∵棱锥的高为4,底面边长为2,∴R2=(4﹣R)2+()2,∴R=,∴球的表面积为4π•()2=.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球的表面积,球的内接几何体问题,考查计算能力,是基础题.11.(5分)双曲线C:﹣=1(a>0,b>0)的离心率为2,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则C的焦距等于()A.2B.2C.4D.4【考点】KC:双曲线的性质.【专题】5D: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与方程.【分析】根据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焦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组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a>0,b>0)的离心率为2,∴e=,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y=,不妨取y=,即bx﹣ay=0,则c=2a,b=,∵焦点F(c,0)到渐近线bx﹣ay=0的距离为,∴d=,即,解得c=2,则焦距为2c=4,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是双曲线的基本运算,利用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焦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方程组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比较基础.12.(5分)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R,若f(x+2)为偶函数,且f(1)=1,则f(8)+f(9)=()A.﹣2B.﹣1C.0D.1【考点】3K:函数奇偶性的性质与判断.【专题】51: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分析】根据函数的奇偶性的性质,得到f(x+8)=f(x),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f(x+2)为偶函数,f(x)是奇函数,∴设g(x)=f(x+2),则g(﹣x)=g(x),即f(﹣x+2)=f(x+2),∵f(x)是奇函数,∴f(﹣x+2)=f(x+2)=﹣f(x﹣2),即f(x+4)=﹣f(x),f(x+8)=f(x+4+4)=﹣f(x+4)=f(x),则f(8)=f(0)=0,f(9)=f(1)=1,∴f(8)+f(9)=0+1=1,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值的计算,利用函数奇偶性的性质,得到函数的对称轴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13.(5分)(x﹣2)6的展开式中x3的系数是﹣160.(用数字作答)【考点】DA:二项式定理.【专题】11:计算题.【分析】根据题意,由二项式定理可得(x﹣2)6的展开式的通项,令x的系数为3,可得r=3,将r=3代入通项,计算可得T4=﹣160x3,即可得答案.【解答】解:根据题意,(x﹣2)6的展开式的通项为T r=C6r x6﹣r(﹣2)r=(﹣1)r•2r•C6r x6﹣r,+1令6﹣r=3可得r=3,此时T4=(﹣1)3•23•C63x3=﹣160x3,即x3的系数是﹣160;故答案为﹣160.【点评】本题考查二项式定理的应用,关键要得到(x﹣2)6的展开式的通项.14.(5分)函数y=cos2x+2sinx的最大值是.【考点】HW:三角函数的最值.【专题】11:计算题.【分析】利用二倍角公式对函数化简可得y=cos2x+2sinx=1﹣2sin2x+2sinx=,结合﹣1≤sinx≤1及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函数有最大值【解答】解:∵y=cos2x+2sinx=1﹣2sin2x+2sinx=又∵﹣1≤sinx≤1当sinx=时,函数有最大值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二倍角度公式对三角函数进行化简,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解,解题中要注意﹣1≤sinx≤1的条件.15.(5分)设x,y满足约束条件,则z=x+4y的最大值为5.【考点】7C:简单线性规划.【专题】31:数形结合.【分析】由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化目标函数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由图得到最优解,联立方程组求出最优解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得答案.【解答】解:由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如图,联立,解得C(1,1).化目标函数z=x+4y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得.由图可知,当直线过C点时,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最大,z最大.此时z max=1+4×1=5.故答案为:5.【点评】本题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考查了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是中档题.16.(5分)直线l1和l2是圆x2+y2=2的两条切线,若l1与l2的交点为(1,3),则l1与l2的夹角的正切值等于.【考点】IV:两直线的夹角与到角问题.【专题】5B:直线与圆.【分析】设l1与l2的夹角为2θ,由于l1与l2的交点A(1,3)在圆的外部,由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求得sinθ=的值,可得cosθ、tanθ 的值,再根据tan2θ=,计算求得结果.【解答】解:设l1与l2的夹角为2θ,由于l1与l2的交点A(1,3)在圆的外部,且点A与圆心O之间的距离为OA==,圆的半径为r=,∴sinθ==,∴cosθ=,tanθ==,∴tan2θ===,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圆相切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的变角关系,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二倍角的正切公式的应用,属于中档题.三、解答题17.(10分)数列{a n}满足a1=1,a2=2,a n+2=2a n+1﹣a n+2.(Ⅰ)设b n=a n+1﹣a n,证明{b n}是等差数列;(Ⅱ)求{a n}的通项公式.【考点】83:等差数列的性质;84: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8H:数列递推式.【专题】5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2a n+1﹣a n+2变形为:a n+2﹣a n+1=a n+1﹣a n+2,再由条件得b n+1=b n+2,根据【分析】(Ⅰ)将a n+2条件求出b1,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证明{b n}是等差数列;(Ⅱ)由(Ⅰ)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b n,代入b n=a n+1﹣a n并令n从1开始取值,依次得(n﹣1)个式子,然后相加,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出{a n}的通项公式a n.=2a n+1﹣a n+2得,【解答】解:(Ⅰ)由a n+2a n+2﹣a n+1=a n+1﹣a n+2,由b n=a n+1﹣a n得,b n+1=b n+2,﹣b n=2,即b n+1又b1=a2﹣a1=1,所以{b n}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Ⅱ)由(Ⅰ)得,b n=1+2(n﹣1)=2n﹣1,由b n=a n+1﹣a n得,a n+1﹣a n=2n﹣1,则a2﹣a1=1,a3﹣a2=3,a4﹣a3=5,…,a n﹣a n﹣1=2(n﹣1)﹣1,所以,a n﹣a1=1+3+5+…+2(n﹣1)﹣1==(n﹣1)2,又a1=1,所以{a n}的通项公式a n=(n﹣1)2+1=n2﹣2n+2.【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及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转化思想,属于中档题.18.(12分)△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3acosC=2ccosA,tanA=,求B.【考点】GL:三角函数中的恒等变换应用;HP:正弦定理.【专题】58:解三角形.【分析】由3acosC=2ccosA,利用正弦定理可得3sinAcosC=2sinCcosA,再利用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可得tanC,利用tanB=tan[π﹣(A+C)]=﹣tan(A+C)即可得出.【解答】解:∵3acosC=2ccosA,由正弦定理可得3sinAcosC=2sinCcosA,∴3tanA=2tanC,∵tanA=,∴2tanC=3×=1,解得tanC=.∴tanB=tan[π﹣(A+C)]=﹣tan(A+C)=﹣=﹣=﹣1,∵B∈(0,π),∴B=【点评】本题考查了正弦定理、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诱导公式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法,考查了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19.(12分)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点A1在平面ABC内的射影D在AC上,∠ACB=90°,BC=1,AC=CC1=2.(Ⅰ)证明:AC1⊥A1B;(Ⅱ)设直线AA1与平面BCC1B1的距离为,求二面角A1﹣AB﹣C的大小.【考点】LW:直线与平面垂直;MJ: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专题】5F: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分析】(Ⅰ)由已知数据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可得;(Ⅱ)作辅助线可证∠A1FD为二面角A1﹣AB﹣C的平面角,解三角形由反三角函数可得.【解答】解:(Ⅰ)∵A1D⊥平面ABC,A1D⊂平面AA1C1C,∴平面AA1C1C⊥平面ABC,又BC⊥AC∴BC⊥平面AA1C1C,连结A1C,由侧面AA1C1C为菱形可得AC1⊥A1C,又AC1⊥BC,A1C∩BC=C,∴AC1⊥平面A1BC,AB1⊂平面A1BC,∴AC1⊥A1B;(Ⅱ)∵BC⊥平面AA1C1C,BC⊂平面BCC1B1,∴平面AA1C1C⊥平面BCC1B1,作A1E⊥CC1,E为垂足,可得A1E⊥平面BCC1B1,又直线AA1∥平面BCC1B1,∴A1E为直线AA1与平面BCC1B1的距离,即A1E=,∵A1C为∠ACC1的平分线,∴A1D=A1E=,作DF⊥AB,F为垂足,连结A1F,又可得AB⊥A1D,A1F∩A1D=A1,∴AB⊥平面A1DF,∵A1F⊂平面A1DF∴A1F⊥AB,∴∠A1FD为二面角A1﹣AB﹣C的平面角,由AD==1可知D为AC中点,∴DF==,∴tan∠A1FD==,∴二面角A1﹣AB﹣C的大小为arctan【点评】本题考查二面角的求解,作出并证明二面角的平面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属中档题.20.(12分)设每个工作日甲,乙,丙,丁4人需使用某种设备的概率分别为0.6,0.5,0.5,0.4,各人是否需使用设备相互独立.(Ⅰ)求同一工作日至少3人需使用设备的概率;(Ⅱ)实验室计划购买k台设备供甲,乙,丙,丁使用,若要求“同一工作日需使用设备的人数大于k”的概率小于0.1,求k的最小值.【考点】C8:相互独立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专题】5I:概率与统计.【分析】(Ⅰ)把4个人都需使用设备的概率、4个人中有3个人使用设备的概率相加,即得所求.(Ⅱ)由(Ⅰ)可得若k=2,不满足条件.若k=3,求得“同一工作日需使用设备的人数大于3”的概率为0.06<0.1,满足条件,从而得出结论.【解答】解:(Ⅰ)由题意可得“同一工作日至少3人需使用设备”的概率为0.6×0.5×0.5×0.4+(1﹣0.6)×0.5×0.5×0.4+0.6×(1﹣0.5)×0.5×0.4+0.6×0.5×(1﹣0.5)×0.4+0.6×0.5×0.5×(1﹣0.4)=0.31.(Ⅱ)由(Ⅰ)可得若k=2,则“同一工作日需使用设备的人数大于2”的概率为0.31>0.1,不满足条件.若k=3,则“同一工作日需使用设备的人数大于3”的概率为0.6×0.5×0.5×0.4=0.06<0.1,满足条件.故k的最小值为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属于中档题.21.(12分)函数f(x)=ax3+3x2+3x(a≠0).(Ⅰ)讨论f(x)的单调性;(Ⅱ)若f(x)在区间(1,2)是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考点】6B: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6D: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专题】53:导数的综合应用.【分析】(Ⅰ)求出函数的导数,通过导数为0,利用二次函数的根,通过a的范围讨论f(x)的单调性;(Ⅱ)当a>0,x>0时,f(x)在区间(1,2)是增函数,当a<0时,f(x)在区间(1,2)是增函数,推出f′(1)≥0且f′(2)≥0,即可求a的取值范围.【解答】解:(Ⅰ)函数f(x)=ax3+3x2+3x,∴f′(x)=3ax2+6x+3,令f′(x)=0,即3ax2+6x+3=0,则△=36(1﹣a),①若a≥1时,则△≤0,f′(x)≥0,∴f(x)在R上是增函数;②因为a≠0,∴a≤1且a≠0时,△>0,f′(x)=0方程有两个根,x1=,x2=,当0<a<1时,则当x∈(﹣∞,x2)或(x1,+∞)时,f′(x)>0,故函数在(﹣∞,x2)或(x1,+∞)是增函数;在(x2,x1)是减函数;当a<0时,则当x∈(﹣∞,x1)或(x2,+∞),f′(x)<0,故函数在(﹣∞,x1)或(x2,+∞)是减函数;在(x1,x2)是增函数;(Ⅱ)当a>0,x>0时,f′(x)=3ax2+6x+3>0 故a>0时,f(x)在区间(1,2)是增函数,当a<0时,f(x)在区间(1,2)是增函数,当且仅当:f′(1)≥0且f′(2)≥0,解得﹣,a的取值范围[)∪(0,+∞).【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导数的应用,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已知单调性求解函数中的变量的范围,考查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22.(12分)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直线y=4与y轴的交点为P,与C 的交点为Q,且|QF|=|PQ|.(Ⅰ)求C的方程;(Ⅱ)过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垂直平分线l′与C相交于M、N两点,且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的方程.【考点】KH: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专题】5E:圆锥曲线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分析】(Ⅰ)设点Q的坐标为(x0,4),把点Q的坐标代入抛物线C的方程,求得x0=,根据|QF|=|PQ|求得p的值,可得C的方程.(Ⅱ)设l的方程为x=my+1 (m≠0),代入抛物线方程化简,利用韦达定理、中点公式、弦长公式求得弦长|AB|.把直线l′的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化简,利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求得|MN|.由于MN垂直平分线段AB,故AMBN四点共圆等价于|AE|=|BE|=|MN|,由此求得m的值,可得直线l的方程.【解答】解:(Ⅰ)设点Q的坐标为(x0,4),把点Q的坐标代入抛物线C:y2=2px(p>0),可得x0=,∵点P(0,4),∴|PQ|=.又|QF|=x0+=+,|QF|=|PQ|,∴+=×,求得p=2,或p=﹣2(舍去).故C的方程为y2=4x.(Ⅱ)由题意可得,直线l和坐标轴不垂直,y2=4x的焦点F(1,0),设l的方程为x=my+1(m≠0),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y2﹣4my﹣4=0,显然判别式△=16m2+16>0,y1+y2=4m,y1•y2=﹣4.∴AB的中点坐标为D(2m2+1,2m),弦长|AB|=|y1﹣y2|==4(m2+1).又直线l′的斜率为﹣m,∴直线l′的方程为x=﹣y+2m2+3.过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垂直平分线l′与C相交于M、N两点,把线l′的方程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y2+y﹣4(2m2+3)=0,∴y3+y4=,y3•y4=﹣4(2m2+3).故线段MN的中点E的坐标为(+2m2+3,),∴|MN|=|y3﹣y4|=,∵MN垂直平分线段AB,故AMBN四点共圆等价于|AE|=|BE|=|MN|,∴+DE2=MN2,∴4(m2+1)2 ++=×,化简可得m2﹣1=0,∴m=±1,∴直线l的方程为x﹣y﹣1=0,或x+y﹣1=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的应用,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属于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本矩、考试内容
总体 个体 简单随机样本 统计量 经验分布函数 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 2χ分布 t 分布 F 分布 分位数 正态总体
的常用抽样分布
考试要求 1.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其中样本方差定义为
221
1
()1n i i S X X n ==--∑
2.了解产生2
χ变量、t 变量和F 变量的典型模式;了解标准正态分布、2
χ分布、t 分布和F 分布得上侧α分位数,会查相应的数值表.
3.掌握正态总体的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矩的抽样分布. 4.了解经验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