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国债期货事件

合集下载

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

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

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提要国债期货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是利率期货的重要代表种类。

我国在1992年~1995年开展过国债期货的试点工作,但由于条件不成熟、监管不力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过萌芽、发育、发展等阶段后,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导致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过火暴完结后,最终以失败收场。

本文归纳了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失败的原因,认为非市场化的利率机制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失败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

一、我国国债期货历史回顾1992年12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尝试国债期货交易,设计并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标志着上海国债期货市场进入了试行期。

第一批获准参加交易的会员机构有20家,但是没有对个人投资者开放,再加上投资者数量不多且信心和操作经验都不充分,因此,国债期货市场初期交易十分冷清。

从1992年12月至1993年10月,国债期货总成交金额只有5,000万元左右。

1993年7月10日,财政部决定对国债实施保值补贴,同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重新设计了国债期货交易品种、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正式向社会投资者开放,并进行了广泛的推介,疲软的国债期货市场开始活跃。

1993年12月15日,北京商品交易所开始创办国债期货,共推出四个国债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家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商品期货交易所。

接着,全国其他交易所纷纷开办国债期货业务,国债期货交易蓬勃发展初现端倪。

这一时期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萌芽和发育阶段。

1994年是国债期货市场最为繁荣的一年。

截止1994年9月12日,全国开办国债期货交易的场所达到14家。

1994年下半年,国债期货更是飞速发展,成交量成倍放大,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入市。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是445亿元的现货市场成交量的六七十倍。

国债期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相关国债现货市场的活跃。

1994年国债现货市场总成交量比1993年翻了十多倍,现货流动性大为增强,一级市场发行再次畅销,国债终于恢复了其“金边债券”的美誉。

327国债期货风波

327国债期货风波

1993年开始的国债期货交易风波,主要是指的3.27风波国债进入期货市场的始作俑者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在当时来说,股票市场是非常冷清的,绝大多数地方都还没有开设证券交易,交易的保证金也要求很高,一般至少5万元,多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值。

而有钱的人还都沉在商品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是绝对害怕的,所以要改变冷清的状态,创新品种就是活跃市场的最好办法。

1992年底,12个品种的国债标准期货合约被隆重推出,1993年上市交易。

随后,北京商品交易所和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十几家交易所也相继推出了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如雨后春笋一下遍布主要的期货交易中心。

当时国债期货走向火爆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1994年初,一些券商钻实际利率比国债利率高的空子,违规超计划卖出非实物国债,以套用社会资金牟利。

当国务院宣布查处这类券商时,他们为了补足计划外卖出的这部分非实物券,纷纷买入流散在社会上的实物券,使国债现货市场人为制造出供小于求的局面。

二是为了配合新国债发行,财政部根据当时物价水平较高的客观情况,对1992年3年期和5 年期利率比较低的券种实行保值补贴。

一时间,国库券炙手可热。

当时,国债期货开户保证金只要1 万元,每手保证金只要500元,浮盈还可以再开新仓;一些散户满仓带透支,一路死多头,由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再由几十万元翻到几百万元,那狂热绝不亚于一场豪赌,赌成了就是“王”,赌输了那就另当别论了。

随着国债期货虚盘毫无节制的扩大,市场在进入1994年下半年以后,已逐渐沦为超级主力机构堆砌巨资互相抗衡以图投机暴利的赌场。

1995年初,市场盛传“财政部将对…3.27'国债加息”的消息。

从2月初起,当时赫赫有名的上海万国证券公司和辽宁国发股份有限公司因对保值贴补率和贴息的错误预估,联手对“3.27"品种在148元左右的交易部位大量抛空,企图操纵市场。

2月23日,辽国发及其操纵的几家公司通过无锡国泰期货经纪公司大笔抛空无效,又提前得知“贴息”的确切消息后,率先空翻多。

案例二十四:“327”国债期货风波

案例二十四:“327”国债期货风波

案例二十四:“327”国债期货风波1995年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当事人之一的管金生由此身陷牢狱,另一当事人尉文渊被免掉上交所总经理的职务。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但由于国债期货不对公众开放,交投极其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此时“327”事件发生了,327国债是指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92(三),95年6月到期兑换。

1992—1994年中国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调高,国家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

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胀指数每月公布,因此,对通胀率及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成了327国债期货品种的主要多空分歧。

以上海万国证券为首的机构在“327”国债期货上作空,而以中经开为首的机构在此国债期货品种上作多。

当时虽然市场传言财政部将对“327”国债进行贴息,但在上海金融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管金生就是不相信。

当然,管金生的分析不无道理:国家财政力量当时很弱,不太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补贴“327”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而且当时通胀局势已经得到初步控制。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身处证券市场,管金生对市场传闻的不相信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

于是管金生出手,联合辽国发等一批机构在“327”国债期货和约上作空。

1995年2月23日,传言得到证实,财政部确实要对“327”国债进行贴息,此时的管金生已经在“327”国债期货上重仓持有空单。

中国期货市场重大事件回顾(1988~1999)

中国期货市场重大事件回顾(1988~1999)

中国期货市场重大事件回顾(1988~1999)1988年5月23日,李鹏在全国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商品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贸易批发市场,探索期货交易”,从而确定了在中国开展期货市场研究的课题。

两个月后,李鹏对期货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作出了批示:“同意试点。

但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方案。

”自此,中国期货市场建设进入了酝酿期。

1990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

该批发市场以现货交易起步,逐渐引入期货交易机制,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的诞生。

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宣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期货交易所形式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同年9月28日推出的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

1992年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开业。

1993年5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实现由现货到期货的过渡。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要求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中国期货市场规范整顿工作由此开始。

1994年3月30日,国务院发文,禁止境外期货代理业务,并将期货经纪公司的审批权由国家工商局转移到中国证监会,从严控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

1994年4月6日,国务院开始关停一些大品种,停止钢材、食糖、煤炭期货交易。

同年9月29日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

1994年4月28日,第一部地方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出台。

1994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开始了对期货交易所的全面审核、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的严格控制、对各种非法期货经纪活动有严格查处。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权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11家期货试点交易所。

1995年1月,天津、长春两家联合试点期货交易所诞生。

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

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

Previously——前情回顾90年代中旬,国家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试点,采用国际惯例,实行保证金制度,虽然大大的高出了1%的国际标准,但的保证金制度仍然把可交易量扩大到了40倍,有效的提高了国债期货产品的流动性,我个人认为,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重大进步。

327是一个国债的产品,兑付办法是票面利率8%(事隔多年,我记不准确了,大概吧)加保值贴息。

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该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有一定的投机价值,成为了当年最为热门的炒作素材,而由此引发的327案,也成为了中国证券史上的“巴林事件”,民间(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则将2月23日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给80后的青年男女略作解释:327是国债代号,并不是案发当日,出事的那天是95年的)所谓的保值贴息指得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人民币贬值,从而使国债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减少。

为了补偿国债持有人的这项损失,财政部会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利息的增加,称之为保值贴息。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保值贴息应该与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值相等,而在国际惯例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现在的中国)已经取消了这一补贴,原因在于,国债购买者在购买时应当自行预见金融产品收益的不缺定型。

镜头回到1995年的中国——国家宏观调控明确提出三年内大幅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措施(这一举措似乎是94年中,记不清了),到94年底、95年初的时段,通胀率已经被控下调了左右。

众所周知的是,在91-94中国通胀率一直居高不下的这三年里,保值贴息率一直在7-8%的水平上。

根据这些数据,时任万国证券总经理,有中国证券教父之称的管金生合理的预测,327国债的保值贴息率不可能上调,即使不下降,也应维持在8%的水平。

按照这一计算,当市价在147-148 元波动的时候,管总果断的做空,联合辽国发的高岭(一个可耻的叛徒),成为了市场空头主力。

话分两头。

当时有一家公司叫作中经开——中国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其高层领导多数为财政部官员,这位刚刚一命呜呼的名列胡润富豪榜前列,身价70多亿(风险投资的收益还没有计算进去)的魏东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5月_327_国债期货事件

1995年5月_327_国债期货事件

对于保值贴补率、贴息及95新券的发行量等直接影响 92(3)现券到期价值的主要因素,几大市场主力机构 存在严重的意见分岐。 空方认为:
第一,国家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1995年经济工作的重 点。因此,通货膨胀回落必然会导致保值贴补率的回落。 在1995年6年下半年后,风波叠起, “312”、“314”、“317”一直到“327”事件,违规 事件屡屡发生。与巴林银行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 “327”事件,对整个国债期市场冲击之大、影响之 深可谓其中之最。正当有关部门深入反思“327”事 件、重新捡讨中国国债期货之得失时,5月12日, “327”事件中的违规者之一辽宁国发(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再次严重蓄意违规。5月18日,中国证监 会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 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在一 连串恶性违规事件的打击下,无奈地划上了句号。 细细考察“327”事件,不难发现句号后面的深层原 因。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重新设计期货品种, 制定新规则,广泛推介国债期货交易,将期货合 约面值由原来每口20万元改为每口2万元,并开 始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自此以后市场渐 渐有了起色,成交量逐月增长。1994年1月、2月、 3月,上海市场国债期货交易量还分别只有6万口、 3万口和12万口,交易金额分别为12亿元、6亿元 和27亿元。到4月、5月、6月,月交易金额则分 别达到113亿元、208亿元和646亿元,并开始明 显超出同期股票交易金额。以后3个月,国债期 货交易蓬勃兴起,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出现每月 交易突破100亿元的好势头。
据传此次平仓行动将会分阶段进行, 先平092系列、再平192系列。究其原因是 因为明日将公布的新券发行方案,对空方 不利,上半年总共发行一千多亿的盘子, 能流通的极为有限,空方想利用新券实行 交割的幻想完全破来……。临近收市又有 消息传来,上海327的空方主力也出现了头 寸问题。”当晚,财政部发布了第1、2号 公告,宣布1995年国库券发行于3月1日正 式拉开序幕,对空头不利的有关消息完全 证实,“327”空方主力几乎濒临绝境,整 个国债期市已为乌云笼罩。

3.27国债期货风波

3.27国债期货风波
他方面的市场风险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政策风险的认
识。1996年12月的《人民日报》社论已经让投资者尝到
政策风险的滋味,可许多新入市的股民对此认识明显不
足。我们有必要提请这些投资者充分注意这一风险。
“3.27”国债期货风波
6、立法必须带有一定的超前性。管金生在证券市场如此 大规模的违法确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管金生最后被判 17年有期徒刑并非的判决理由并非是巨额透支炒作国债 期货,而是受贿等行为。可以说实在是无奈之举,原因 很简单,当时没有法律规定可以套用。同样的事情还发 生在宝安购并延中事件中,据说当时的证监会法律部主 任高西庆在制定《股票交易暂行条例》时曾经花了很大 的力气写“收购与兼并”一章,但当时的国务院法制局 认 为中国股市不会出现收购与兼并,将这一章节删去,事 隔几个月,就发生了宝延风波。
“3.27”国债期货风波
但这仅仅是如果,历史毕竟不相信假设。上交所在 “327”期货事件后还于当天决定取消当日最后7分钟交易, 调整收盘价为151.30元(按照147.40元结算,万国证券赢利 42亿元,按照151.30结算,万国证券亏损10亿元),后又 发通知实行涨跌停板、最高持仓限额等制度。2月27日以 后休市,协议平仓,协议价格在151.30元。
此时“327”事件发生了,327国债是指92年发行的三
“3.27”国债期货风波
当时虽然市场传言财政部将对“327”国债进行贴息, 但在上海当惯老大的管金生就是不信这个邪。当然,管 金生的分析不无道理:国家财政力量当时极其空虚,不 太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补贴“327”国债利率与市场 利 率的差,而且当时通胀局势已经得到初步控制。另一 方面,由于长期身处证券市场,管金生对市场传闻的不 相信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于是管金生出手,联合辽 国发等一批机构在“327”国债期货和约上作空。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案例分析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案例分析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案例分析327国债期货事件一( 案例介绍1、事件发生的背景1990年以前,国库券一直是靠行政分配的方式发行的。

国债的转让流通起步于1988年,1990年才形成全国性的二级市场。

个人投资者普遍把国债作为一种变相的长期储蓄存款,很少有进入市场交易的兴趣。

通过多次国际考察,决策者对国际金融市场有了较多的了解,感觉应当有金融工具的创新。

在当时的体制框架内和认识水平上,搞股票指数期货是不可能的,而国债的发行正在受到国家的大力鼓励。

借鉴美国的经验,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

"327"就是其中的一种。

327是发行于1992年的三年期国债期货的代码,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的3年期国库券,发行总规模240亿元。

国债又称“金边债券”,是由政府发行保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收益稳定但流动性弱。

由于国内国债的流通市场起步晚,直到1990年才形成全国性的二级市场,老百姓普遍将国债视作长期储蓄,认购意愿差强人意,国债只能靠政府行政摊派。

而更为严重的是,起始于1992年的高通胀,到了1994年已达两位数的峰值。

当时我国国债发行及其困难,国债期货交易未被投资者所认识,市场规模小,行情波动也不大。

国债期货试行的两周内,交易清淡,仅成交19口(1口(合约)=1张(合约)=1手(合约)过去期货交易(证券也一样)都是交易员在交易池内喊价,用手势比划,所以就用“口”、“手”来表示成交量的单位。

)1993年7月10日,情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天,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公告称,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将参照中央银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一些国债品种的保值补贴。

所谓的保值贴息指得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人民币贬值,从而使国债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减少。

为了补偿国债持有人的这项损失,财政部会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利息的增加,称之为保值贴息。

国债期货的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

国债期货的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

国债期货的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摘要】国债期货于2013年9月6日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又添重要新成员,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当中的重要事项,对促进债券市场改革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参与国债期货市场必须了解的一些常识性的理论知识,包括国债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合约细节及风险控制制度等,并结合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现状、国债期货市场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着重对国债期货交易主体在期货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的策略进行详细的论述,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是期货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国债期货市场风险防范措施【正文】一、国债期货概述(一)国债期货含义国债期货(Treasury future)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派生的交易方式。

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

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2013年9月6日,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

(二)国债期货国外发展情况的介绍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并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各国经济发展十分不稳定,为了治理国内经济和稳定汇率,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导致利率波动的风险,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首先推出了政府国民抵押货款协会抵押凭证期货合约,这标志着利率期货这一新的金融期货品种的诞生。

1976年1月6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第一份以90天短期国库券为标的物的利率期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77年8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又推出了20年期的长期国库券期货。

1979年以后,新的国债期货品种不断涌现,比如1979年7月10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4年期的中期国库券期货,后来又增加了10年期的中期国库券期货等等。

案例:关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三篇回忆总结文章

案例:关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三篇回忆总结文章

案例:关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三篇回忆总结文章第一篇上海证券交易所327国债期货事件回顾我国国债期货从正式上市到暂停交易的近30个月的运行过程,对认识我国期货市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无裨益。

“327”国债期货风波概述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此时,国债期货尚未对公众开放,交投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1993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在“327”风波爆发前的数月中,上证所“314”国债合约上已出现数家机构联手操纵市场,日价格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布的1995年新债发行量被市场人士视为利多,加之“327”国债本身贴息消息日趋明朗,致使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均出现向上突破行情。

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

16点22分之后,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千万手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

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并于5月10日酿出“319”风波。

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

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327国债期货事件成因分析

327国债期货事件成因分析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成因一、“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发生国债期货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它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

国债由政府发行,保证还本付息,风险小,被称为“金边债券”,具有成本低、流动性更强、可信度更高等特点。

但是,当时我国国债发行较难,主要靠行政摊派。

1992年发行的国库券,发行一年多后,二级市场的价格最高时只有80多元,连面值都不到。

行业管理者发现期货这个东西不错,可以提高流动性,推动发行,也比较容易控制,于是奉行“拿来主义”,引进国债期货交易,在二级市场上可以对此进行做多做空的买卖。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

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327”国债期货事件中,“327”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

在1992年到1994年的这几年里,中国面临高通胀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调高,国家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

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胀指数每月公布,因此,对通胀率及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成为国债期货炒作的重要因素,也成了“327”国债期货品种的主要多空分歧。

市场上,多空双方对峙的焦点始终是对“327”国债品种到期价格的预测,受到保值贴补率和是否加息的影响,众人看法不一。

以上海万国证券为首的机构,认为在国内通胀局势得到初步控制的情况下,政府会继续加强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不可能继续提高贴值补贴率,而且国家财力空虚,不太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补贴“327”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在此国债期货上选择作空的策略;而以中国经济开发总公司为首的机构,认为通货膨胀短期内肯定控制不住,对国债的保值贴补率还会继续上涨,最后“327”国债的到期价格会达到一个高的水平,在此国债期货上选择作多的策略。

由此,上演了一场以保值贴补政策和贴息政策预期为主体的国债博弈过程。

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

327国债期货事件摘要327国债期货事件是指发生在20XX年3月27日的一次在国内期货市场上的重大事件。

该事件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事件背景、事件经过、影响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对该事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事件背景国债期货是指以国债作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

国债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和风险。

在20XX年3月27日之前,国内国债期货市场一直表现稳定,交易活跃度较高。

事件经过20XX年3月27日,国内国债期货市场突然发生连续暴跌的情况,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经过后续调查和分析,该事件最初起因于市场流动性的降低以及大规模的抛售压力。

具体的事件经过如下: 1. 清晨,市场开始出现大量的抛售压力,许多投资者纷纷减持国债期货合约。

2. 抛售压力导致国债期货价格迅速下跌,引发其他投资者的恐慌和哄抢。

3.交易所采取了临时措施,限制了交易的频率和抛售的数量,但这并没有改变市场下跌的趋势。

4. 国债期货市场在当天下午暴跌超过10%,创下了历史新低。

5. 在这一天结束后,市场依旧动荡不安,投资者对国债期货市场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影响分析327国债期货事件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如下:1. 大规模抛售导致市场恐慌该事件的核心是大规模的抛售压力,导致市场出现恐慌情绪。

投资者纷纷减持国债期货合约,使得价格下跌。

这种恐慌情绪传导至其他金融市场,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受到了广泛的冲击。

2. 流动性紧缩抛售压力的增加导致市场流动性降低。

在事件当天,交易所采取了临时措施限制交易频率和抛售数量,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投资者难以及时卖出持有的国债期货合约,流动性紧缩成为市场的一大问题。

3. 投资者信心受挫327国债期货事件对投资者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

投资者对国债期货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影响,重新评估风险,并对未来的市场表现持更为悲观的态度。

[精品]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精品]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精品]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在2020年3月27日发生了一起国债期货事件。

一家名叫“中国宏达期货”的公
司在该事件中主谋,操纵沪深300指数期货的价格,造成了国债期货市场的波动。

这一事
件的发生,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也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首先,外媒对此事件的及时报道表明,国际上对于准入市场规则的要求已经非常严格,而中国资本市场仍然存在数量庞大的低信誉客户不被准入的情况。

这既暴露了证监会在监
管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中国未来改善其金融体系的一次明显的信号。

此外,深交所方面表示,其监管体系也发生了突发状况,分析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的
定期披露制度及其落实不够完善,无法通过正规程序在披露前及时了解一些重要信息。

鉴于以上情形,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加倍努力深化市场监管,改进及加强市场准
入制度,凸显公平竞争和市场健康发展的原则,推进资本市场的现代化管理规则,严肃起
诉和惩戒非法操纵期货市场的行为,以确保公平、公正、有序的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此外,各大经济参与者应特别关注资金使用,加大社会资本参与金融市场的力度,完
善市场多元化运行机制,提高市场营运质量,加大对资本市场行为的惩罚力度,为未来投
资者提供更多安全保障所必需。

总之,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之中,这次327国债期货
事件的重大影响,也让我们意识到完善市场管理及投资环境的重要性,但更需要的是市场
各方和参与者的努力,同时督促全民监管的思想方式,才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
发展。

国债期货事件始末与分析课件

国债期货事件始末与分析课件
国债期货事件始末与 分析课件
目 录
• 国债期货的概述 • 国债期货事件的起因 • 国债期货事件的过程 • 国债期货事件的分析 • 国债期货事件的教训和对策 • 国债期货事件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01
国债期货的概述
国债期货的定义
01
国债期货是一种金融衍生品,以 国债为标的物,通过标准化合约 在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
对未来市场的展望和预测
市场波动性可能增加
监管政策可能调整
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 未来市场波动性可能进一步加大。
为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监管机构可能 会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和 规范。
投资者行为可能变化
经过国债期货事件,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 将更加深刻,投资行为可能更加理性。
技术进步可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 战
机。
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市场监管机构需加强对金融衍 生品的监管,防止过度投机和 恶意做空导致的市场动荡。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在事件发生时,相关方应尽快 披露信息,减少市场恐慌和不 确定性。
投资者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 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
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交易。
防范类似事件的对策和建议
02
它为投资者提供了规避利率风险 和套期保值的有效工具,是国债 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债期货的特点
国债期货具有高杠杆、高流动性的特 点,投资者可以通过少量资金控制大 量国债。
国债期货的价格变动与国债市场的利 率变动密切相关,因此投资者可以通 过买卖国债期货来获取盈利或规避风 险。
国债期货的发展历程
有限。
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当时的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风险意 识,过度投机现象严重,导致国债 期货价格波动剧烈。

基于合约设计的国债期货试点暂停原因分析

基于合约设计的国债期货试点暂停原因分析
我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暂停原因分析

2009年11月
• 我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简要回顾 • 我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失败的原因分析 • 重推国债期货市场的构想
一、我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简要回 顾
1.时间:1992.12.28——1995.05.17,近30个 月 2.我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过程 3.国债牛市 4.“314”风波 5. “327”国债期货事件 6.“319”风波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关闭
国债利率未市场化
• 国债期货交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国债利率市场化是国债期货存在的前提条 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说:“要使期货市场发挥作用,就必须让价格自由运动。从定 义上讲,任何由政府定价的市场上,根本无价格风险可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风险不存在,而 只不过是把价格风险变成了期货市场身不能提供保护的风险罢了。”可见,国债期货作为利率期 货的一种,没有利率的自由化也就没有国债价格的自由运动,没有国债价格的自由运动也就没有 需要规避利率或价格波动风险的国债期货交易的存在。由于在二级市场上,国债价格是由买卖双 方决定的,国债利率显然是市场化的,因此,国债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指在国债发行票面利率的确 定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财政部代表资金的需求方提出的发行条件为前提,由众多的国债一级 自营商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包括通货膨胀率在内的其它影响因素,通过竞争性投标,最后确 定国债的发行票面利率。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的国债票面利率,基本上反映了市场资金的供求状 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使国债的票面利率和二级市场国债的收益率 的差距不会过大,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正确的预期,其风险相对较小。 试点期间,中国国债发行利率是以同期银行利率水平为基准的,并且还高出1-2个百分点。由于 银行存款利率不是通过借贷市场的供求关系确立的市场利率,因此,同银行存款利率一样,国债 发行利率也是政策利率或者说官定利率,而非市场利率。这样,往往使国债票面利率和二级市场 收益率差距过大,投资者无法形成合理的预期,面临的风险增大。尤其在当时中国通货膨胀率居 高不下的情况下,国债票面利率和二级市场收益率差距更是加大了。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政府有 关部门决定对一部分国债进行保值贴补,每月公布一次保值贴补率。这种保值贴补率是根据通胀 水平确定并随着通胀水平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影响相应国债收益率的高低,反 应到国债期货市场上就是相关品种市场价格的涨落。这样,每月公布一次的保值贴补率成为国债 期货市场上一个重要价格变动指标。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多”、 “空”双方把保值贴补率作为“赌博”工具,国债期货交易成了保值贴补率的“竞猜游戏”,有 内线的则事先从财政部获得消息,以期先行一步,赚上一笔。在高通胀的情况下,实施保值贴补 政策有一定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情况,但人为和行政的因素亦占很大比重,且当 时中国在制定和公布保值贴补率和贴息的实际操作方法上不是很科学,市场和社会公众根本无法 对国债的价格产生一个正确的预期。过多依赖公布的贴补率一方面使国债期货回避利率风险和发 现合理价格的功能退到次要位置,使之与通货膨胀率和保值贴补率紧密关联,这样,风险程度也 就随着“两率”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使市场炒作呈现出单一性和非理性的特点,引 发了过度投机,从而使中国的国债期货由利率期货演变成一种不完全的通货膨胀期货,而不是真 正的国债期货。在投机过盛的市场环境下,必然会酿成巨大危机。

“319”事件(转)

“319”事件(转)

“319”事件(转)国债期货系列:“319”事件 “319”事件是继“327”事件以后我国期货交易市场发⽣的⼜⼀起恶性违规事件。

这⼀事件发⽣的原因和操作⼿法与“327”事件颇为相似。

1995年5⽉11⽇,上海国债期货交易市场“319”品种以涨停板价格183.88元⾼开,当⽇收市前亏损严重的空⽅主⼒采⽤透⽀交易及超仓等违规⼿段⼤量抛空,造成当⽇交易⾏情⼤幅震荡。

“319”合约当⽇成交量创下173万⼿的天量,持仓量达到57万⼿。

由于市场风险骤增及空⽅主⼒的严重违规⾏为,上交所于5⽉12⽇暂停开设新仓,并按50%的⽐例对会员单位采取强⾏平仓的措施,当⽇会员累计平仓46万⼿,占11⽇持仓总量的50%以上。

5⽉15⽇,上交所恢复国债期货交易,并宣布对五家违规会员予以停⽌国债期货交易并罚款等严厉处罚。

5⽉17⽇下午,“319”事件发⽣后⼀个星期,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我国的国债期货交易在历时404个交易⽇后,以失败⽽告终。

国债期货系列:“327”事件 ——⼀段不可不知的历史 ⾃1994年10⽉开始,中国⼈民银⾏提⾼3年期以上储蓄存款利率和恢复保值贴补,国债券也同样享受保值贴补和贴息。

由于保值贴补率每⽉公布⼀次,具有较⼤的不确定性,从⽽为国债期货的炒作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量的资⾦开始流⼊国债市场,国债期货⾏情⽇渐⽕爆,成交量不断放⼤,市场持仓量持续增加,但多空双⽅对峙的焦点,始终是对“327”国债期货品种到期价格的预测。

“327”国债期货合约对应的国债现券是1992年发⾏的3年期国债。

该券票⾯利率为9.5%,期限3年,到期⼀次还本付息。

如果没有保值贴补和贴息因素,那么该券的到期价格应该为100元⾯值与3年累计利息28.50元之和,共计128.50元。

但由于实⾏保值贴补和贴息后,到期价格将受到上述两因素的影响。

⽽在财政部1995年2⽉26⽇发布公告明确规定保值贴补的具体执⾏办法之前,市场上对此并未达成过共识,多空双⽅在148元附近⼤规模建仓,“327”品种的持仓量不但急剧扩⼤,⽽且⼤部分集中在少数⼏个机构⼿中,市场风险⼀触即发。

中国期货历史上几件重大事件

中国期货历史上几件重大事件

你知道中国期货历史上的这几件重大事件么?(上)上周末,国务院原则上同意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

再一次将期货推到投资者的眼前。

回顾中国期货的发展史。

风雨迭起,那往日的一幕幕再次浮现眼前。

你知道中国期货历史上的这几件重大事件么?期货历史故事(一):327国债期货事件1995年5月18日,一纸《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将金融期货在中国的继续试点之门紧紧关上,而这距离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出这一期货交易品种仅仅过去了不到两年半时间。

“坦白地说,当时全国上下对于国债期货的交易确实一知半解,所以才导致了恶性事件的爆发,后果就是交易被暂停,而这一停就是十多年。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阚治东坦言。

阚治东,申银万国证券前身——申银证券——总经理,“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亲历者,对于已经过去13年的那场曾经震惊中外资本市场的“金融地震”,仍然无法平静。

或许,在先后体会了躁动、疯狂、恐慌,以及幸运之后,目前在阚治东心里,一直残留、并在不断滋生蔓延的更多的就是遗憾,遗憾彼时监管层的监管方式,遗憾金融期货在中国的多桀命运。

初衷:推动国债发行《21世纪》:我们知道国债期货在中国正式上市是在1992年,那么为什么当时管理层会首先选择这一交易品种?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阚治东:现在很多人都知道“327国债期货事件”,而不知道早期国债发行的情况。

实际上,在我看来,当年高层选择国债期货成为第一个金融期货试点品种,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国债的发行,而不是因为当时投资品种太少,不是为了便利投资者投资。

要知道早年的国债是发行不出去的,国债都是要当政治任务来摊派的,国家每次也要成立国债推销办公室。

每个干部按照行政级别,每个月均要求拿出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购买国债,各省市概莫能外。

而每年国债的发行量也从区区几十亿到一百多亿不等。

国债期货开出来之后,由于投资者能把预期的收益都能提前收回,比如国债本来是3年期的,但是由于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变不能流通为能流通”,随时能收回预期收益,所以大家都愿意(参与),这就改变了国债发行不力的尴尬局面。

中国期货历史上的十大恶性逼仓

中国期货历史上的十大恶性逼仓

中国期货历史上的十大恶性逼仓展开全文核心提示:其实期货并无绝对的避险功能。

因为你要避险,前提首先是“对手盘”,以形成“零和游戏”。

正常的期货避险合约,必须要有同等的“对手盘”,才能有人“埋单”(价格避险功能),否则不但不能避险,而且会造成“隐性穿仓”,也就是将市场送进一个永远无人承接的价格“死谷”。

1.327国债1、最著名的逼仓典型——327国债国债期货最早由上海证券交易于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推出,只向证券商自营开放,后来才向公众开放。

进入一九九年、一九九五年达到其鼎盛期。

也在其鼎盛期出现两个风险事件,“314”、“ 327”国债期货事件,最引人注目的是“327”事件,有关当事人至今还在押中。

随“327”国债贴息消息明朗及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财政部新债发行量消息公开,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出现向上突破行情,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封盘失败后蓄意违规,十六点二十二分开始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327合约暴跌3.8元,当日开仓多头全线爆仓。

事后有关方面宣布这个时段交易无效,并将蓄意违规者管金生逮捕入狱。

国债期货严重透支交易是期货市场违规操纵最极端表现,是对整个市场的愚弄,为市场各方不难容忍,有关人员为此失出了沉重代价。

助长327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泛用保证金制度,国债期货收取的保证金率仅为1%,过低的保证金助长了投机气氛也使每日无负债制度难于维持,市场结算风险骤然增大。

二、国债市场不具备开发期货品种的条件,市场化程度不够,没有利率市场化使期货成为竞猜贴补率的游戏,价格发现套期保值无从谈起。

327事件直接触发监管者的神经,整个市场掀起加强风险管理之风,各项制度措施纷纷出台。

2.粳米2. 顺势逼仓典型——粳米事件粳米事件发生于一九九四年七月至十月间。

当时粳米期货在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市场双方围绕国家宏观平抑粮价与自然灾害影响认识不同产生了严重的判断分歧,双方持仓不断扩大,出现期货价格上涨和多逼空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利率期货存在的问题
---就“327”、“319”国债期货事件进行分析
班级:10705班
学号:1007534068
姓名:李丽君
提交日期:2013/4/27
目录
1.利率期货简介 (3)
2.利率期货的特点 (3)
3.利率期货的市场功能 (3)
4.“319”国债期货事件简介 (3)
5.“319”国债事件反映了我国利率期货存在的问题 (3)
一、利率期货简介
所谓利率期货是指以债券类证券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 它可以回避银行利率波动所引起的证券价格变动的风险。

利率期货的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

通常,按照合约标的的期限,利率期货可分为短期利率期货和长期利率期货两大类。

二、利率期货的特点
1.利率期货价格与实际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即利率越高,债券期货价格越低;利率越低,债券期货价格越高。

2.利率期货的交割方法特殊。

利率期货主要采取现金交割方式,有时也有现券交割。

现金交割是以银行现有利率为转换系数来确定期货合约的交割价格。

三、利率期货的市场功能
1.价格发现
2.规避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利率期货做到锁定未来收益率和锁定未来的借款成本。

3.优化资产配置利率期货交易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率,即利率期货的双向交易可以使投资者无论在债券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利率期货来进行保值,从而避免了资金的闲置,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利率期货交易还可以方便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从而提高了交易的投资收益率。

四、“319”国债期货事件简介
“319”国债期货事件是“327”国债期货事件以后我国期货交易市场发生的又一起恶性违规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操作手法与“327”事件颇为相似。

1995年5月11日,上海国债期货交易市场“319”品种以涨停板价格183.88元高开,当日收市前亏损严重的空方主力采用透支交易及超仓等违规手段大量抛空,造成当日交易行情大幅震荡。

“319”合约当日成交量创下173万手的天量,持仓量达到57万手。

由于市场风险骤增及空方主力的严重违规行为,上交所于5月12日暂停开设新仓,并按50%的比例对会员单位采取强行平仓的措施,当日会员累计平仓46万手,占11日持仓总量的50%以上。

5月15日,上交所恢复国债期货交易,并宣布对五家违规会员予以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并罚款等严厉处罚。

5月17日下午,“319”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我国的国债期货交易在历时404个交易日后,以失败而告终。

五、“319”国债事件反映了我国利率期货存在的问题
1.国债期货市场的不完善
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较弱,国债一级市场规模狭小,二级市场真正能够上市流通的国债极为有限;其次国债现券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多以期限为3年的中期国债为主,缺乏保值需求较高、价格波动风险较大的长期国债,造成国债期货市场投机过度;第三,持有者结构不合理,投资主体行为非理性化,个别交易者利用交易所在管理、监控等方面的失职而进行恶性操作、蓄意违规违法。

例如,“327”国债事件的主角万国证券公司,在严重违规的“8分钟’’之前,就已经持有近1000万的空仓,其对应现券的总面值达2000亿元,与我国实际可流通的400亿国债现券相比,完全不符合现实,然而由于缺乏内部控制,使得其违规交易行为的不到控制;最后,场外市场发展滞后,这些直接制约了国债期货交易的活
跃程度,使得国债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

2. 市场监控欠发展,违规违法交易得不到有效监管
由于国债期货交易属于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行为,因此,拥有一套完善的、成熟的市场监控措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无论是“327”国债事件还是“319”国债事件都反映了我国市场监控机制尚不成熟完善,对于个别大型违规交易仍然不能及时发现并且没有能力阻止。

监管效率低下、市场严重分割、交割规则不一致以及市场政策缺乏稳定性等,仍是阻碍我国期货发展的重要问题。

此外,我国期货发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327”国债事件和“319”国债事件都是在没有相关法律的约束下进行的,因此,我国应该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期货方面的立法。

3.保障金制度的不合理
期货交易实行每日盯市制度和保证金交易制度,而保证金交易制度使得期货交易存在很大的杠杆性,即交易者只需缴纳少量的资金便可以撬动很大的资金,而对于其实际资金的拥有情况却没有限制,这就使得投机者过度依靠杠杆效应,其账户的真实资金不足,而一旦发生巨额亏损,就无从筹集资金弥补,风险剧烈放大。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提高保证金率,并且可以实行对交易双方的真实账户进行监管,要求其账户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或证券,这样一旦发生亏损可以尽可能的补偿,风险也就相应的缩小了。

4.涨跌停板制度的不合理
涨跌停板制度是为了防止期货价格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对整个证券交易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对每天的涨跌幅度进行一定的限制,虽然在“319”国债事件发生时实行了涨跌幅度限制这一制度,但是限制范围不合理,并且很容易受到一些大型交易的改变,从而使得这一限制形同虚设,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5.持仓限量制度的不合理
由于国债现券流通型不是很强,这就要求某一品种国债期货的可持仓量应与现货市场流通量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并在电脑撮合系统中设置,而不是人为的随意更改。

上交所一开始规定个人持仓不得超过三万张合约,机构不得超过五万张,但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对持仓量的控制就渐渐松了口,比如对“万国"就允许开四十万张合约。

持仓限额制度根本没有起到实质性地作用,这就使得使市场持仓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户手中,导致市场蕴含了极大的风险,一旦这几个大户交易方向发生变化将会引起该种国债期货价格的剧烈变化。

6.非市场化的利率机制
国债期货是为了规避市场利率风险而产生的,这是因为国债的价格与市场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

财政部在发行国债时利率都已经由财政部统一规定好了,没有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这就使得利率变化空间不大,利率水平只能反映政府的宏观需求,不能反映资金在市场上真实的价格。

然而,政府为回笼货币和抑制过度的负利率差,会实行对存款的保值贴补,保值贴补率是根据当时的通胀水平确定的,又由于通货膨胀率是不断变化的,这使得国债价格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会使得国债期货的价格受到通货膨胀率的左右,而与市场利率的变化不再呈反向变动关系,这就使得国债期货的套利活动产生,而标准意义上的国债无套利的理论崩溃。

除了上述六方面的主要原因外,还有几点其他原因值得注意,如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市场参与者风险意识淡薄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