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内科诊疗常规汇总

内科诊疗常规汇总

内科诊疗常规汇总内科诊疗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对成年人和儿童的内部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内科诊疗的常规汇总:1.详细病史收集: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病症的起始时间、症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脉搏等基本生理指标。

医生还会检查视力、听力、肌肉力量、反射等生理功能。

3.实验室检查:内科诊疗通常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以了解患者体内的生化指标。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尿液分析、血生化指标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血糖检测、血脂检测等。

4.影像学检查:内科患者常常需要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以了解体内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超声波、CT扫描、MRI等。

5.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通过将一根细长的镜子插入体内,检查内部腔体或器官的检查方法。

常见的内窥镜检查包括胃镜检查、结肠镜检查、膀胱镜检查等。

6.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和检测心脏病变的检查方法。

心电图可用于诊断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7.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如果患者疑似感染,医生可能会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并确定适合的抗生素治疗。

8.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

常见的免疫学检测包括免疫球蛋白测定、淋巴细胞计数、自身抗体检测等。

9.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分析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病理学检查常常需要进行组织活检、细胞涂片等。

10.诊断和治疗方案:根据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医生会制定一个诊断和治疗方案。

诊断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排除,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11.定期复查:治疗完成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

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

而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

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

中医内科治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源远流长,已经在人类健康保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涵盖了人体内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疾病治疗方法。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受到外界寒冷和风寒的侵袭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等。

中医治疗感冒的主要原则是调整气血平衡,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石膏和桂枝等,这些中药能够祛风寒、解表散邪,帮助身体恢复正常。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针刺、中药调理和饮食控制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和龙胆草等,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降血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3. 心神不宁心神不宁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和抑郁等。

中医认为心神不宁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心神不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川芎和茯苓等,这些中药能够调和气血、平抑情绪,帮助心神恢复平衡。

4.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和肿胀。

中医认为风湿病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和中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乌和乳香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一些常见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内科强调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调理等方法,有效缓解了许多慢性疾病的症状和痛苦。

然而,中医治疗仍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该及时就诊,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程,以帮助医生正确处理患者的病情。

I. 疾病概述
常见中医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消化不良等。

这些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相应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II. 诊断方法
中医主要使用四诊法(望、闻、问、切)进行疾病诊断。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医生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III.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整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疾病症状。

IV.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医生会开方给予患者适当的中药汤剂或颗粒剂。

V. 中医养生
除了治疗疾病,中医也注重养生。

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调节情绪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结论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涉及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方面面。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疗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对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的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具体情况需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病邪入侵导致气血不通,治疗的重点是疏风散寒、祛邪和通络,调整气机。

一般可采用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中医辨证分型:中医通过辩证分析来确定感冒的病因和病机,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感冒等。

2.风寒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常采用祛寒散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麻黄汤或葛根汤,可以通过发汗来驱散体内的寒邪。

3.风热感冒的治疗:对于风热感冒,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银翘散或薏苡仁汤,可以通过解毒、清热来缓解症状。

4.风寒湿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湿感冒,中医常采用祛风散寒、化湿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羌活胶囊或感冒宁颗粒,可以通过祛风、散寒、化湿来改善症状。

5.中药治疗:一般感冒都可以采用草药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白芷、薄荷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等作用来改善症状。

6.食疗调理:饮食对于感冒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适当摄入一些有助于疏风解表、祛风散寒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

另外,还需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的体质状况会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医治疗。

在选择中医治疗方案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包括辨证分型、舌诊、脉诊等,以确定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食疗调理、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一种专科,研究针对人体内部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被广泛运用。

一、诊断技术1. 四诊合参法: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断核心是四诊合参法,即望、闻、问、切。

医生望病时会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病征,闻病时会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病征,问病时会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病史,切病时会通过按压特定的部位来判断病情。

2. 脉诊:中医内科非常重视脉象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常用的脉象有滑脉、涩脉、缓脉等。

医生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3. 舌诊:舌诊在中医内科中也是常见的诊断技术。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舌质、舌色等来了解病情和病理变化。

例如,舌苔厚重可能代表湿热内蕴,舌质红绛可能代表热盛等。

二、治疗技术1. 草药治疗:中医内科常通过使用草药来治疗常见病。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给予不同的方剂。

常见的方剂有通宣理肺汤、理气宽中丸等。

草药治疗以其疗效温和、副作用少而受到广泛应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常见的针灸疗法有针刺、艾灸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穴位的疗法。

通过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内科常将推拿按摩用于治疗一些病因属于气滞或血瘀的疾病,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4. 中医养生:中医内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强调对健康的养护。

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给出相应的养生建议,例如合理的饮食安排、适量的运动等。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包括四诊合参法、脉诊、舌诊等,治疗技术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这些技术结合个体化的调理,能够有效地治疗中医内科常见病,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同时,中医内科也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融合了一些先进的医疗科技,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Introduction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内科的常见病诊疗指南,帮助您了解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

在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等。

例如,可以采用绿豆、草果、薏苡仁等中药制剂来清热解毒;也可以通过艾灸或针灸来疏风散寒。

此外,在感冒期间需注意保暖、多饮水等。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胃气、清理湿热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服用黄连、厚朴等中药来调理胃气;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方式来促进胃气运行。

此外,胃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持续升高的血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气血、平肝降压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气血;还可以服用当归、川芎等中药来平肝降压。

此外,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中医内科通常采用调理脾胃、清热利尿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服用黄芪、山药等中药来调理脾胃;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清热利尿。

此外,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限制糖分的摄入。

五、失眠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常常采用调理心气、安神宁心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心气;还可以服用酸枣仁、远志等中药来安神宁心。

此外,失眠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注意放松身心,避免过度疲劳。

六、贫血贫血是一种以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内科常常采用滋补气血、益脾补肾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通过服用当归、熟地黄等中药来滋补气血;还可以采用艾灸、针灸等手段来益脾补肾。

〖中医指南〗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步骤

〖中医指南〗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步骤

〖中医指南〗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步骤【中医指南】中医内科疾病诊治步骤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治步骤,一般都可以归纳为四诊识病、辨性定位、求因审机、确立治法和遣方用药这几个方面。

一、四诊识病中医诊治疾病,首先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对患者作周密的观察和全面的了解。

望闻问切既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又要了解患者的外在环境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影响。

将检查所得,进行分析归纳,运用从外测内、见证推病、以常衡变的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以此作为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依据。

四诊是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诊时搜集的资料是否准确,是否切合病情,与辨证正确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进行四诊时,不但要做到全面系统,还要做到重点突出、详而有要,简而不漏,使四诊资料更好地为辩证提供必要依据。

二、辨性定位辨性,就是辨别病症的性质。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正邪斗争引起的阴阳失调,故其病性无非是阴阳的偏盛偏衰。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病性具体表现在寒热属性上。

而虚实则是邪正双方消长盛衰的反映,也是构成病变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寒热虚实是一切病变中最基本的性质,各种疾病都离不开这四个方面。

由于基本病变是虚实寒热,所以治疗的总原则,就是补虚、泻实、清热、温寒。

辨清病变性质的目的,在于对病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治疗上有一个总的原则,因此辨识病证性质是辨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定位,指判定病变部位。

一般包括:表里定位,这在外感病辨证时很重要;脏腑、经络定位,多用于杂病;气血定位,通常杂病要区分气分病、血分病。

这些定位方法或简或繁,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需结合应用。

三、求因审机求因就是审证求因。

它是辨证的进一步深化,是根据病人一系列具体证候,包括病人自觉症状、四诊和某些化验检查结果,以及发病的时间、季节、病人所处的环境、气候等,加以综合分析,求得疾病的症结所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的依据。

四、确立治法确立治法,中医简称为“立法”,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内科诊疗规范

中医内科诊疗规范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由邪阻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

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诊断]1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 胸闷心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 应查心电图,或做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动态观察,明确诊断。

必要时做心肌酶谱测定。

[辨证论治]1 寒凝心脉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

多因气候骤变,感受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例方:当归四逆汤。

2 气滞心胸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例方:柴胡疏肝散。

3 痰浊闭阻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

4 瘀血痹阻症状:心胸疼痛,如剌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例方:血府逐瘀汤。

5 心气不足症状: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白或自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例方: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6 心阴亏损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中医诊疗常规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来辨别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以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诊疗常规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望、闻、问、切。

望,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形态、面色、体质特征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比如说,红色的面色可能表明热病,黄色的面色可能与黄疸有关等等。

闻,是指医生通过嗅闻患者体味和排泄物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例如,气味刺鼻、口臭等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或感染疾病的表现。

医生还会借助听力,听诊患者的心肺音等,来辅助诊断。

问,是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症状等,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部位、程度、伴随症状、起病时间等,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本质。

此外,医生还会问及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精神状态等,这些都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

切,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

医生会仔细触诊患者的脉搏,并根据脉搏的速度、力度、规律等特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种疾病。

除了望闻问切,中医诊疗常规中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术。

例如,中医诊断一般会通过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来进行全面的辨证论治。

此外,中医还会运用中医经络学来观察患者的经脉情况,运用中医八纲辨证来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等。

中医诊疗常规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医生需要通过初步望、闻、问、切的观察和资料收集,进一步进行辩证论治,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不仅仅是诊断疾病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要辨别疾病的病位、病机和病因,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

总之,中医诊疗常规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和辨证论治,医生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并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常规不仅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技术,同时也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科疾病在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上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都是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

治疗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方剂,如解表药膏剂(葛根黄芩汤)、辛凉解表法(薄荷石膏)、清热解毒法(连花清瘟胶囊)等。

2.咳嗽:中医大多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两大类。

寒咳多因感受寒邪或肺气虚寒所致,治疗可采用温肺化寒的方剂,如川贝雪梨膏、蜜炙白矾散等;热咳多因热邪侵袭或肺火上炎所致,治疗可采用清肺降火的方剂,如川贝清肺糖浆、桑白皮饮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主要由肝火上炎、肾虚、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消除因素、平衡阴阳的方剂,如天王补心丹、安宫牛黄丸,同时还可辅以针灸、推拿或气功等疗法。

4.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由脾胃虚弱、肾气亏损、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补气健脾、滋阴降糖的方剂,如正酣脾气丸、小蓝盖降糖胶囊,并结合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5.胃炎:中医认为胃炎可分为寒证和热证,常伴有脾气虚弱等情况。

治疗上可采用温胃祛寒、清胃降火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大黄龙牡丹皮汤等,并结合饮食调理和中药泡脚等进行综合治疗。

除了上述常见疾病外,中医内科还包括甲亢、冠心病、胃溃疡、慢性肾炎、哮喘、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中医内科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内科诊疗也非常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具体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调理治疗。

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中医内科也注重预防和调理,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

当然,中医诊疗方案中的具体用药和疗法应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1第一篇内科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二、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依据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罗音,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症候分类1、外寒内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3、痰瘀阴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4、痰蒙神窍: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5、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动沉细无力,或有结代;6、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辨证施治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方用小青龙汤;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方用越婢加半夏汤;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方用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5、肺肾气虚:补虚汤合参蛤散;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三、头痛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西医学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的症候特征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诊断依据1、以头痛为主症,或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等;有突然而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2、因外感、内伤等因素,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或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证候分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2、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3、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2、肾虚证: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3、气血虚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4、痰浊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5、瘀血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动沉细或细涩;辨证论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2、风热证:疏风清热;方用芎芷石膏汤;3、风湿证: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2、肾虚证:补肾养阴;方用大补元煎;3、气血虚证: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4、痰浊证:健脾化痰,降逆止痛;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证:通窍活络化瘀;通窍活血汤;疗效评定1、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2、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中风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诊断依据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证候分类1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辩证施治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⑤阴虚风动:滋补肝肾、育阴熄风;六味地黄汤、熄风汤加减;中脏腑:阳闭:辛凉开窍,清肝熄风,羚羊角汤加减;阴闭:辛温开窍,除痰熄风,苏合香丸加减;元气衰败:益气回阳,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二、咳嗽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依据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千湿性罗音;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证候分类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苫薄白或黄.脉浮数;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牯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辩证施治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宜肺止咳,方用杏苏散或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宜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3、燥邪伤肺,清肺润燥:止嗽化痰,方用桑杏汤加减;4、痰热壅肺,清泄痰热:方用桑白皮汤加味;5、肝火犯肺,清肝泻肺:方用泻白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6、肺阴亏虚,润肺止咳: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7、痰湿薀肺:化痰行湿,肃肺止咳,方用清肺饮加减;8、肺气亏虚:补益肺气,止咳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三、眩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4、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千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5、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证候分类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辩证施治①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痰浊上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补气养血,归脾汤加减;④肝肾阴虚:补肾益阴,六味地黄丸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2、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变;。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内科诊疗常规

内科诊疗常规

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中风一、概念:出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蹇,语塞或失语,甚则神昏,险则出现闭证,危则内闭外脱俱见。

二、病因病机:内伤及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

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三、辨证要点: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2.辨闭证与脱证3.辨阳闭与阴闭。

四、治疗原则:中经络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五、证治分类:(一)中经络1.凤痰入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痰通络。

处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川乌头全蝎木香枳壳2.凤阳上扰证,平素头昏头痛,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镇肝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川牛膝钩藤石决明3.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昏耳鸣,腰酸,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手指瞤动,,舌质红,苔腻,脉弦细。

治法:滋阴清热、平肝熄风。

处方: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生赭石川楝子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杭芍玄参天冬生麦芽茵陈甘草(二)中脏腑1.闭证: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1)痰热腑实证。

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识欠清,痰多而粘,伴腹胀便秘。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泻火。

处方:桃仁承气汤桃仁甘草芒硝大黄(2)痰火淤闭证。

除有上述闭证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泻火,祛痰通络处方:羚角钩藤汤加减羚角片双钩藤霜桑叶滁菊花生白芍茯神木鲜生地川贝母淡竹茹羚羊角生甘草(3)痰浊淤闭证。

除有上述闭证外,还有面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除痰开闭。

处方:涤痰汤加减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如枳实菖蒲2.脱证,(阴竭阳亡)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

第一节心血管内科一. 高血压病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病病因不明,患者除了可引起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诊断标准】1.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高血压1999年10月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成人血压水平分类:18 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分类如下表:分类 SBP(mmHg) DBP(mmHg)理想血压 <120 <80正常血压 <130 <85正常高值 130-139 85-89l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59 90-94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患者血压在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

2. 按病人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1)影响预后的因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并存的临床情况I. 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危险因素左室肥厚 (EKG 、超声心动脑血管疾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图、或X线缺血性中风:脑出血(1-3 级)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男性 >55 岁浓度轻度升高106- 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女性 >65 岁 177mmol/l 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吸烟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粥样重建:充血性心力衰竭总胆固醇>5.7mmol/L 斑块(颈、髂、股或主动脉)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普遍或灶性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血肌酐浓度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177mmol/L或2mg/d (发病年龄:男<55岁:女<65岁)II、加重预后的其他危险因素血管疾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夹层动脉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症状性动脉疾病糖尿病伴微白蛋白尿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葡萄糖耐量减低出血或渗出肥胖视乳头水肿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2)按危险分层其他危险因素和 I 级 2 级 3 级病史 SBP140-159 或 SBP160-179 SBP≥180DBP90-99 DBP100-109 DBP≥100 I无其它危险因素低危中危高危II 1-2个危险因素中危中危很高危II>3个危险因素或高危高危很高危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IV并存临床情况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治疗】治疗目标: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摘要中医内科常见病是指在内科领域中,以中医诊疗方法治疗的常见病症。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咳嗽1.1 病因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中医内科常见咳嗽的常见病因有风寒袭表、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等。

1.2 诊断在诊断咳嗽时,需要观察患者的咳嗽属性(如声音、频率等),以及伴随症状(如咳痰、咳血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1.3 治疗•风寒袭表型:宜辛温解表,如葱白、生姜等。

可配合表浅辛凉药物,如板蓝根、连翘。

•痰热壅肺型:宜清热化痰,如玄参、苦杏仁等。

同时根据病情,可配合宣肺止咳药物,如百部、贝母。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赤芍、丹参等。

可配合行气止咳药物,如川贝、桑白皮。

2. 腹痛2.1 病因腹痛是指腹部疼痛的症状。

其病因复杂多样,可由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系统等引起。

中医内科常见的腹痛常见病因有湿寒蕴结、气滞血瘀等。

2.2 诊断在诊断腹痛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伴随症状。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2.3 治疗•湿寒蕴结型:宜温化寒湿,如半夏、砂仁等。

同时可配合健脾化湿药物,如陈皮、厚朴。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行气,如川芎、当归等。

可配合舒肝止痛药物,如枳实、川楝子。

3. 高血压3.1 病因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压力持续升高的疾病。

其病因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常见的高血压病因有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

3.2 诊断在诊断高血压时,需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观察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3.3 治疗•肝肾阴虚型:宜滋阴降火,如生地、山药等。

可配合平肝潜阳药物,如龙胆、丹皮。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等。

可配合行气降压药物,如丹参、广藿香。

结论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该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中医内科如何诊治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如何诊治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如何诊治常见疾病中医内科作为中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诊治常见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内科所涵盖的疾病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感冒、咳嗽、胃脘痛、失眠、眩晕等。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内科是如何诊治这些常见疾病的。

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则是通过对疾病症状、体征等综合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感冒为例,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引起,但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的不同,又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

对于风寒感冒,患者通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等症状。

中医治疗多采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等。

而风热感冒的患者则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痛、鼻塞流黄涕、咳嗽痰稠黄等症状。

治疗上会选用辛凉解表的方法,如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

咳嗽也是常见的病症之一。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所致;内伤咳嗽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

比如,外感风寒咳嗽,常伴有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治疗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若是内伤咳嗽中的肺阴亏耗证,患者往往会有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咽燥等表现,治疗则需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是常用的方剂。

胃脘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痛,在中医内科中也较为常见。

其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

常见的证型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等。

寒邪客胃型胃脘痛,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常伴有呕吐清水、恶寒肢冷等症状,治疗应以温胃散寒为主,良附丸是常用的方剂。

饮食伤胃型则多因暴饮暴食引起,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等,治疗宜消食导滞,保和丸可作为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内科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适用于风寒证。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第二节急性发热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某些慢性疾病合并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体温在37.3℃以上,可高达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 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 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

4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

5 注意与内伤发热、寒热真假相鉴别。

[辨证论治]1 卫表证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例方: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风热证选银翘散。

2 肺热证症状: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止咳平喘。

例方:麻杏石甘汤。

3 胃热证症状:壮热,口渴引饮,口臭,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

例方:白虎汤。

4 腑实证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腹痛、痞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或有芒剌,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例方:大承气汤。

5 胆热证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例方:大柴胡汤。

6 脾胃湿热证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胃。

例方:王氏连朴饮。

7 大肠湿热证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葛根芩连汤。

8 膀胱湿热证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小便淋沥涩痛、灼热黄赤,或腰痛及少腹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例方:八正散。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服2支,每日3次,适用于各证型发热者。

1.2 新雪颗粒剂,每次服1.5g,每日2次,适用于各证型壮热者。

2 中药针剂2.1 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内注射,每日1~2次。

2.2 穿琥宁注射液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针灸疗法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曲泽、委中、外关、陷谷等穴位。

4 外治疗法4.1 滴鼻退热:复方柴胡滴鼻液,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1小时滴1次。

4.2 灌肠退热:清热灌肠汤或大黄枳实汤水煎取汁200ml,高位直肠灌注或保留灌肠30分钟,每2~4小时1次。

5 西药疗法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感染严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 好转:体温降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 未愈:体温不降,症状未改善。

第三节湿阻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

西医学中的胃肠型感冒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临床表现以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脘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

2 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

3 湿阻发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有关。

4 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在正常范围内。

5 应注意与湿温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1 湿困脾胃症状: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芳香化湿。

例方:藿香正气散。

2 湿热中阻症状: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短黄,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例方:王氏连朴饮。

3 脾虚湿滞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

例方:香砂六君子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湿困脾胃者可服用五花茶冲剂,每次1~2包,每日服3~4次。

1.2 湿热中阻者可服甘露消毒丹,每次5~10g,每日服2 次。

2 中药针剂湿热中阻见发热较高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草药疗法3.1 鲜藿香、鲜荷叶,鲜佩兰、焦麦芽等量,煎汤代茶饮,适用于湿困脾胃及预防湿阻之病。

3.2 苡仁、炒麦芽、炒山楂等量,加鲜荷叶1片,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虚湿滞证。

[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

第四节痢疾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利赤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疾病。

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本病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常有脓血粘冻。

2 本病多发病急骤,可伴有恶寒发热,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3 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

4 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5 本病应与泄泻鉴别,必要时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1 湿热痢症状:腹痛阵阵,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例方:芍药汤。

2 疫毒痢症状:发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惊厥,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例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若发生厥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脉微细欲绝,选用参附汤、四逆汤。

3 寒湿痢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例方:不换金正气散。

4 虚寒痢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例方: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5 休息痢症状:初痢、暴痢之后,长期迁延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怯冷,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经常或间有赤白粘冻,舌质淡苔腻,脉濡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例方:连理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热痢可选用香连丸。

1.2 寒痢可选用藿香正气丸。

1.3 虚证久痢者可选用理中丸、补脾益肠丸。

1.4 疫毒痢可选用神犀丹、紫雪丹灌服。

2 中药针剂2.1 疫毒痢发生厥脱者可用生脉或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 静脉推注,根据病情可反复使用。

2.2 疫毒痢发生神昏,惊厥时可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 次。

急重者可用醒脑静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推注。

3 针灸疗法取穴:合谷、天枢、上巨墟。

随证配穴:湿热痢者可选曲池、内庭等穴;寒湿痢者可选中脘、气海等穴;休息痢者可选脾俞、胃俞、关元、肾俞等穴。

针法:实证用泻法,偏寒者加灸。

4 外治疗法4.1 灌肠:可用苦参、马齿苋以1:2比例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

亦可用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各30g,黄柏10g,黄连5g,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

此法适用于湿热痢。

4.2 敷足心法:吴茱萸18g,研细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2小时后取下。

适用于下痢不能食,兼有四肢厥冷者。

5 西药疗法5.1 感染严重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

5.2 出现中毒性休克时,可抗休克治疗。

[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连续3次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