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理学的理论体系。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法
人体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研究运动 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通过人体实验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 适应变化,探讨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调查法
数学建模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或普 通人群的运动经历、身体状况等信息,分析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合理营养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糖、维生素 和矿物质等营养素,促进身体恢复。
按摩与理疗
通过按摩、热敷、冷敷等理疗手段缓 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
心理调适
采用心理暗示、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 运动性心理疲劳,提高运动员自信心 和斗志。
07 运动处方及营养补充策 略
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关节结构
关节功能
关节疾病与损伤
纤维关节、软骨关节、 滑膜关节
关节面、关节囊、关节 腔
连接骨骼、提供运动范 围、吸收冲击
关节炎、关节脱位、韧 带损伤等
肌肉结构与功能
肌肉结构
肌纤维、肌膜、肌 束膜、肌外膜
肌肉收缩与舒张
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肌丝滑行理论
肌肉类型
骨骼肌、心肌、平 滑肌
肌肉功能
产生运动、维持姿 势、保护内脏器官
有氧氧化系统概述 介绍有氧氧化系统的基本概念、代谢途径及其在运动中的 供能作用。
脂肪酸的氧化与利用 详细阐述脂肪酸在体内的氧化代谢过程,包括脂肪酸的活 化、转运和氧化等步骤,以及脂肪酸在运动中的利用情况。
碳水化合物的有氧氧化 探讨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有氧氧化代谢的过程,包括葡萄糖 的摄取、转运和氧化磷酸化等步骤,以及碳水化合物在运 动中的供能作用。
运动生理学1完整(全)
3
一、开课前的几句话:
1、为什么学习运动生理学? (1)、目前学习与今后工作的需要; (2)、生活的常识,使您和您家人好友
因此受益; (3)、培养目标的要求,3个学分具有
强制性。
可编辑课件PPT
4
2、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
(1)、了解原理,掌握常识,重在运用 (2)、课上课下相结合,教材和笔记相
结合 (3)、勤学好问,不拘形式,不分场所
可编辑课件PPT
14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 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调节方式:激素 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激发生的适应性反 应过程。 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
可编辑课件PPT
到挑战。
可编辑课件PPT
12
第二节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可编辑课件PPT
13
一、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
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快速、短暂、精确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
反射弧分析实验
感受器 传入N纤维 中 枢 传出N纤维 效应器
可编辑课件PPT
22
(二)、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1、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强度。其值 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成反比。
2、基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电流强度。
3、时值——以两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引起兴奋所 需的最短时间。
(三)、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组织兴奋后不应期的存在,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只 能发生一定频数的兴奋。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第四章第二节“运动生理学”。
具体内容包括: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
2.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掌握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模型、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人体的运动系统模型,引发他们对运动生理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以及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系统的组成2. 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3.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4. 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画出运动系统的组成图。
答案:略2. 题目:请列举三种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不同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下节课分享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这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人体的复杂生理机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理学知识才能理解和掌握。
而教学重点则是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这是因为这部分内容是理解人体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环节需要特别关注。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课件
运动注意 事项:避 免剧烈运 动注意运 动安全定 期进行健 康检查
06 运动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脏、胰腺等器官 消化系统的功能:分解食物吸收营养排出废物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促进消化提高消化系统的工作效率 消化系统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的健康水平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运动可以促进 胃肠蠕动增加
消化液分泌
运动可以改善 肠道菌群提高
消化功能
运动可以增强 食欲增加食物
摄入量
运动可以减轻 胃肠道负担预 防消化系统疾
病
合理营养与运动能力
营养素: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矿物质等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 影响:促进消化、 吸运 动表现、减少疲劳 、促进恢复等
04 运动与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概述
呼吸系统的组 成:包括呼吸
道和肺
呼吸道的功能: 气体交换、清 洁、湿润、温
暖
肺的功能:气 体交换、调节 呼吸频率和深
度
呼吸系统的调 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细
胞调节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运动时呼吸频率增加以满足身体对 氧气的需求
运动时呼吸肌力量增强以提高呼吸 效率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运动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提高免疫力
运动与免疫力的相互作用: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免疫力的提高也可以促进运动能力的提 高
09 运动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 成:中枢神经 系统、周围神 经系统和自主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大脑、小脑、 交感神经和副
脑干、脊髓
定义:研究人体 在运动过程中生 理反应和适应规 律的科学
2024版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与身体机能•运动与能量代谢目录•运动与肌肉力量•运动与疲劳恢复•结论与展望引言1 2 3运动生理学的定义运动生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运动生理学的实践意义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发展历史现状运动与身体机能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运动可以促进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使神经反应更为迅速。
增强神经肌肉协调性运动可以改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使动作更加协调、准确。
促进神经递质释放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内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助于改善情绪、缓解压力。
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和血脂030201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预防呼吸道感染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促进胃肠蠕动01增加消化液分泌02改善食欲和营养状况03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促进生长激素分泌运动可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助于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生长。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调节性激素水平运动可以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生殖系统功能,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性功能和生育能力。
运动与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010203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运动与物质代谢的关系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
运动可以促进物质代谢,加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同时,运动也可以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运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即适量运动可以促进代谢,而过度运动则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和损伤。
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与利用010203运动与肌肉力量肌肉力量的基本概念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是评价肌肉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肌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肌肉的横截面积、肌纤维类型、神经支配等因素。
2024版运动生理学(全集)PPT(精品PPT)
肺内感受器对肺泡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敏感,运动时通 过改变感受器的刺激来改变呼吸。
18
05
运动对骨骼肌系统的影响及其 机制
Chapter
2024/1/27
19
运动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和代谢特征的影响
运动可以改变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比例,使快肌纤维向慢 肌纤维转化,提高肌肉的氧化代谢能力。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精品PPT)
2024/1/27
1
目录
2024/1/27
• 运动生理学概述 • 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营养补充 •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 运动对骨骼肌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 运动中的疲劳、恢复与提高运动能力
2
01
运动生理学概述
神经调节机制
运动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 素能受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反 应。
体液调节机制
运动引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激素的释放,通过体液循环作用于心 血管系统。
2024/1/27
代谢调节机制
运动导致肌肉组织代谢产物的积累, 如乳酸、氢离子等,通过代谢途径影 响心血管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
Chapter
2024/1/27
3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27
定义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 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的科学。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 功能、代谢特点、能量供应、运动 性疲劳与恢复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4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 2
古代运动生理学 古代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主要基于经验和直观观察, 如《黄帝内经》中的“五劳七伤”理论。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运动生理学课件完整版-2024鲜版
周围神经系统
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 位的神经,分为感觉神经和运 动神经。
24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运动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运动改善神经网络连接
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合成更多的神经递质,如 多巴胺、内啡肽等,这些物质能够传递快乐 和兴奋的信息,提高人的情绪状态。
16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024/3/28
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
01
运动时,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呼
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
肺通气量的提高
02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肺通气量,使呼吸系统更加高效。
呼吸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的增强
03
运动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有助于提高呼吸效率。
17
运动性呼吸困难与防治
历和身体反应等信息。
比较法
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 平或不同人群的生理指标进行 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
数学建模法
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模拟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6
02
运动与能量代谢
2024/3/28
7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能量代谢
指生物体内能量的释放、 转移和利用等过程,是维 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任务
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规律,为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 动健身提供科学依据。
4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运动生理学
古代人们对运动与身体机能关系 的朴素认识,如《黄帝内经》中
的“五劳七伤”理论。
2024/3/28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阐述如何通过肌电图评估肌肉疲劳、训练效果以及运动技术等方面 的问题。
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
探讨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相结合在运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和意义。
03
循环系统生理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呈倒置圆锥形。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包 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运动性疲劳,影响运 动表现。
提高运动能力的能量代谢策略
01
合理营养补充
根据运动项目、强度和持续时 间,合理安排膳食营养,保证 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
02
增加有氧训练
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和 肌肉氧化能力,增加脂肪利用 ,节省糖原消耗。
03
间歇性训练法
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 ),提高无氧耐力,促进运动 后过量氧耗(EPOC),增加 脂肪消耗。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人体实验法
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观察运动 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
比较法
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平 或不同人群的生理机能进行比较 研究,揭示运动生理学的普遍规 律和特殊现象。
01
动物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 ,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 制。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 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和 健康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 系。
4 个体差异原则
不同个体对训练的适应能力和效果存在差异,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训练效果的评估
完整版运动生理学
绪论1.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科学。
3.生命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兴奋性③适应性4.新陈代谢: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生物体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在不断破坏自身已衰老的结构的过程。
5.刺激:引起生物体出现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6.兴奋性:受刺激后产生电反应的过程及其表现称为兴奋,产生兴奋的能力就叫兴奋性。
7.可兴奋性组织:能较迅速产生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统称可兴奋性组织。
8.适应性:机体以适当的反应克服反复出现的环境变化造成的危害,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
9.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①神经调节占主导,特点:迅速、局限、短暂②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③自身调节幅度较小,不十分灵敏,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1.内分泌调节:机体某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细胞组织,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如激素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收缩☆1.人体肌肉组织分类:骨骼肌(横纹肌、肌肉)、心肌、平滑肌2.肌肉的基本单位:肌纤维。
3.肌纤维的特点:同其他细胞一样,有细胞膜(肌膜)、细胞核、细胞质(肌浆)。
细胞核多个。
肌浆中除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糖原、脂滴外,还充满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和复杂的肌管系统。
4.肌原纤维和肌节每条肌原纤维沿长轴呈现规律的明暗交替,分别叫明带和暗带。
明带、暗带在横向上都位于相同的水平,因而整个肌细胞也呈明暗交替的横纹。
暗带的中央有一段相对较亮的区域叫H带,H带中央有一条横向的线叫M线。
明带的中央也有一条线叫Z线或Z盘。
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区域叫肌节。
5.H带:只有粗肌丝,没有细肌丝;M线:只有细肌丝,没有粗肌丝;暗带:粗细肌丝重叠处。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一)概念: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二)特点: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三)产生的机理 1、“离子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2、产生的机理:K+外移,故又称为 K+ 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一)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过程。 (二)波形:1、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 0mV 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即膜电位的消 失过程 2、膜内电位由 0mV 上升到+30mV 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3、膜内电位由+30mV 又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三)特点:(1)“全或无”现象;(2)不衰减性传导;(3)脉冲式;(4) 内正外负。 (四)产生机理: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故又称为 Na +的平衡电位。 (五)意义:兴奋的指标。
第四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因素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一)缩短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正功。
3、类型:
(1)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由于关 节角度的变化,引起肌肉收缩力与负荷不相等,收缩速度也变化。 (2)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来实现的。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 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它的特 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 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 (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置返回 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 就是反馈。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绪论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2003)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4.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发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均称为兴奋。
5.引起组织兴奋地条件:a 一定的强度b 一定的持续时间c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6.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7.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组织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8.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成为适应。
9.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2005)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类。
正反馈促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渐加强。
10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2.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备、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3.ATP(三磷三腺苷)是骨骼肌直接能量来源(ATP边合成边分解)。
4.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前提是Ca2+存在下骨骼肌粗肌丝的肌球蛋白与细肌丝中的肌动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肌纤凝蛋白。
5.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6.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7.1g糖在体内完全燃烧可释放4kcal的热量。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2024)
合理安排训练周期长 度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比赛需 求,合理安排每个训练周期的长 度,确保运动员能够在最佳状态 下参加比赛。
调整训练周期内容
在每个训练周期内,根据运动员 的训练反应和竞技状态,及时调 整训练内容和方法,确保训练效 果的最大化。同时,要注意不同 周期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避免运 动员出现竞技状态的波动。
离子代谢紊乱
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 质丢失,影响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2024/1/27
25
有效恢复手段介绍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高质量的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措施。
2024/1/27
合理营养补充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促进 身体恢复。
按摩与理疗
2024/1/27
肺活量(VC)
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评价人体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状况的一 项常用指标。
时间肺活量(FVC)
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第一秒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其中FEV1/FVC的 价值最大,可用来鉴别阻塞性肺疾病和限制性肺疾病。
最大通气量(MVV)
指以最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钟通气量,是评价一个人所能 发挥的最大通气能力,是估计一个人能进行多大运动量的生理性指标。
运动范围
不同关节的运动范围不同,一般可分为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 例如,肩关节是人体运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可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 和外旋等多种运动。
2024/1/27
9
肌肉收缩原理及类型
肌肉收缩原理
肌肉收缩是肌原纤维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 作用的结果。当神经冲动传到肌膜时,肌膜 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导致原肌球蛋白位 移,暴露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 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后导致横桥摆动,将分解 ATP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引起肌肉收 缩。
运动生理学课件
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和评估,提高其竞技表现。
详细描述
运动员体能训练与评估是运动生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通过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可以提高其力 量、速度、耐力和灵活性等各方面素质,从而提高竞技表现。同时,通过评估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效果,可 以及时调整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
骨骼肌系统的组成
骨骼肌系统由骨骼肌纤维、神经、血管和结缔组 织等组成,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体。
骨骼肌纤维类型
骨骼肌纤维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具有不同 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肌肉收缩机制
肌肉收缩是骨骼肌活动的本质,通过肌丝的相互 作用实现肌肉的缩短和伸长。
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肌肉适应
长期运动可以引起肌肉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改变,提高肌肉力量和 耐力。
有氧运动定义
有氧运动是指通过运动使身体的氧气供应能够满足肌肉活 动的需要,从而消耗脂肪、糖等能源物质,产生一定量的 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有氧运动的能量来源
有氧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氧化 过程。
有氧运动对身体的益处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 等。
无氧运动与能量供应
肌肉生长
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增加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和肌肉纤维的数量 。
防止肌肉萎缩
运动可以预防因长时间不运动或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
肌肉力量与耐力训练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通过重量训练和抗阻运动来 提高肌肉力量,增强骨骼密度和骨质 量。
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通过有氧运动和重复性运动 来提高肌肉耐力,增强心肺功能和代 谢能力。
运动可以使心脏肌肉发达,提高 心脏的泵血能力,使心输出量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
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 向心收缩
2 等长收缩
3 离心收缩
(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1 形态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谢特征
(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1 体液
2 血液组成
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血液的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2 运输功能
3 调节作用
4 保护和防御功能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 呼吸的形式
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 氧气的血液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 减小呼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4 合理运用憋气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
1 物质代谢
2 能量代谢
3 基础代谢率
(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
1 人体的糖储备
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3 运动与补糖
(三)脂肪代谢与运动
1 人体的脂肪储备
2 脂肪的分解供能
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
(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
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
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
5 体温调节
第六章肾脏机能
(一)运动性蛋白尿
(二)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 激素的概念
2 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
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
3 生长激素
4 胰岛素
5 睾酮
(三)兴奋剂及其危害
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
2 分类
3 危害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一)视觉器官
1 视调节
2 视野
(二)听觉与位觉
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
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
(三)本体感觉
1 肌梭
2 腱梭
(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1 牵张反射
2 状态反射
第九章运动技能
(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
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
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 需氧量
2 摄氧量
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二)无氧工作能力
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一)身体素质概述
1 身体素质的概念
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
(二)力量素质
1 力量素质的概念
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3 功能性肌肉肥大
4 力量素质的训练
(三)速度素质
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
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3 速度素质的训练
(四)耐力素质
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
1 灵敏素质
2 柔韧素质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 极点
2 第二次呼吸
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三)稳定工作状态
1 真稳定工作状态
2 假稳定工作状态
(四)运动性疲劳
1 概念
2 产生机制
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
(五)恢复过程
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
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一)高原环境与运动
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 高原训练
(二)热环境与运动
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
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 运动系统
2 氧运输系统
(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
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
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学习交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