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备案4.2.3-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合集下载

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制度一、制度目的二、制度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司所有网络系统、网络设备、网络服务,以及全体员工。

三、责任分工1.网络安全责任人负责组织制定、实施和落实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制度,指导和监控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网络管理员负责每日监测网络安全事件,并及时上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3.各部门负责人要配合网络安全责任人的工作,协助指挥和处置网络安全事件。

四、网络安全事件的等级划分1.一级事件:对网络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可能导致重大损失或泄露重要信息。

2.二级事件:影响网络正常运行,但不会造成重大损失或泄露重要信息。

3.三级事件:影响网络正常运行,但可以通过快速恢复和处置避免重大影响。

五、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步骤1.接到报警:当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网络管理员应立即接到报警,并进行初步确认。

2.事件确认:网络管理员进行初步确认,判断事件的等级和威胁程度,并上报给网络安全责任人。

3.组织应急小组:网络安全责任人组织相关人员组成应急小组,明确各人员的职责,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4.应急处置:应急小组按照方案进行快速处置,包括采取紧急措施、隔离事件、修复漏洞、恢复正常运行等。

5.事件追溯: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进行完善的事件追溯,收集相关证据、日志等信息,为安全事件的溯源提供依据。

6.提交报告:应急小组应根据处理结果,编写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向网络安全责任人提交,并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

六、网络安全事件的纪录保留对于网络安全事件及相关处置过程的纪录,应严格保密,纪录需长期保存,便于后续溯源和审计。

七、监督与评估网络安全责任人应定期对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及时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上级管理部门对网络安全工作进行督查,确保网络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上是一套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制度的范文,实际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定制,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网络安全需求。

icp备案4.3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icp备案4.3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及其他有关的国家法
律、法规和规定。

二、制定和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三、保存会员登录记录90天以上
四、会员登记的私人信息资料,网站不得向外界散发、告知。

未经许可,任何单
位、团体、个人不得查阅、拷贝、抄录私人信息资料内容。

五、会员不得传播违反国家法律的言论,对传播淫秽资料的,管理员和版主有责
任阻止。

六、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做好各项管理制度的工作。

七、会员不得在论坛进行个人攻击和任何违法活动。

八、信息安全内部人员保密管理制度:
1、相关内部人员不得对外泄露需要保密的信息;
2、内部人员不得发布、传播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
3、信息发布之前应该经过相关人员审核;
4、对相关管理人员设定网站管理权限,不得越权管理网站信息;
5、一旦发生网站信息安全事故,应立即报告相关方并及时进行协调处理;
6、对有毒有害的信息进行过滤、用户信息进行保密设置
九、登陆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1、对登陆用户信息阅读与发布按需要设置权限,不得擅自进入系统,篡改
他人信息
2、对有害的信息进行过滤,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保证其信息的安
全保密
3、建立信息编辑、审核、发布责任制及流程,信息发布之前必须经过相关
人员审核
4、对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保证内部信息安全;
5、固定用户不得传播、发布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

6、一旦发生信息安全事故,就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并保存记录按规定报告
有关部门。

icp备案4.4违法违规互联网信息 服务和违法信息的巡查与处置 制度

icp备案4.4违法违规互联网信息    服务和违法信息的巡查与处置    制度

违法违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违法信息的巡查与处置制度公司违法违规信息处置机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公司网络的健康环境,防止违法有害信息在公司内传播、降低有害信息的危害程度,打击在公司内利用网络传播违法有害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据国家和公司有关网络规定,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违法信息有害信息事件是指单位或个人利用公司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的事件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公司民族团结的五、捏造歪曲事实、散布谣言、诋毁公司名誉、扰乱公司秩序的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八、损害公司形象和利益的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第三条有害信息发生部位,在公司意见反馈讨论区内传播有害信息、宣扬法轮功等邪教和扰乱公共秩序的各种谣言等有害信息第四条言论自由是员工的基本权利之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限制员工的言论自由,对员工合理的反馈和诉求应及时给予答复和解决第二章有害信息处置程序第五条对违法有害信息的处理应本着24小时监控、提前预防、及时处置的原则,提前对提交意见的一些字词进行限制第六条一旦发现网络有害信息的,应立即启动预案,采取及时处理,取证留样、及时汇报等措施第七条网络有害信息处置前期工作程序一、网站信息员每天监测公司舆情动态,对发现有害信息的信息员要立即向负责人报告,在负责人的指导下调查情况,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遏制有害信息在公司的传播和扩散,并在第一时间向单位主管领导汇报有关情况,以采取下一步措施二、信息与监察室主要负责有害信息的界定与监控,一旦发现不良信息要立即删除,对恶意传播有害信息的ip予以限制,如遇重大紧急情况,可直接关闭服务器,暂停网络运行三、对有害信息要及时删除、并取证留样,对有害信息的来源进行追踪调查,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主管领导报告第八条网络有害信息处置后期工作程序一、调查有害信息散步的原因、经过,以有利于事件处理时事实清除,责任明确,并对本次事件处理进行总结,优化网络违法有害信息处理机制对有害信息能进行及时封堵2、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进行有害信息传播人员进行处理违法违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违法信息的巡查手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很方便的获得各种信息,与此同时,抵御互联网的反动、淫秽或色情等有害信息的思想文化渗透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icp备案4.5.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

icp备案4.5.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

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为预防和及时处置信息安全事件,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订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在公司领导的统一管理下,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本着以防为主、注重应急工作原则,预防和控制风险,在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或事件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用户利益,维护社会和公司稳定,尽快使网络和系统恢复正常,做好网络运行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二、网络部对互联网实施24小时值班责任制,必要时实行远程控制。

网络管理人员应定期对互联网的硬件设备进行状态检查。

若发现有上本网站人员异常行为应立即冻结该用户的权限,及时记录在案,情节严重时立即上报有关部门。

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定义1、网站受到黑客攻击,主页被恶意篡改、交互式栏目里发表以下内容信息的: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3)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次序的;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残、恐怖、教唆犯罪的;7)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8)损害网站形象和网站利益的;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2、网络应用服务器被非法入侵,应用服务器上的数据被非法拷贝、修改、删除,发生泄密事件。

3、在网站上发布的内容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侵犯知识产权等,已经造成严重后果。

三、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措施。

网络管理员具体负责相应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不允许有任何触犯国家网络管理条例的网络信息,对突发的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做到:(1)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在发现后在第一时间向上一级领导或部门报告。

(2)保护现场,立即与网络隔离,防止影响扩大。

(3)及时取证,分析、查找原因。

范本-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范本-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安全威胁是一种对系统、组织及其资产构成潜在破坏能力的可能性因素或者事件。

产生安全威胁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

人为因素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因素和其他物理因素。

威胁可能源于对web站点的直接或间接攻击,例如非授权的泄露、篡改、删除等,在机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等方面造成损害。

威胁也可能源于偶发的或蓄意的事件。

一般来说,威胁总是要利用web站点的系统、应用或服务的弱点才可能成功造成损害。

因此威胁分析是围绕信息系统的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可审查性、可抵赖性进行的。

对于网络安全威胁,处置方式有四种,即预防、避免、降低、转移和接受,但对于整个系统而言,风险不可能完全被消灭。

公司应按照威胁程度的轻重缓急和自身的经济实力及安全需求,综合考虑法律法规的要求、机构自身的发展需要来选择处置措施。

公司建立了可满足物理安全、链路安全、网络级安全、应用安全和用户安全等5个层次的网络安全体系。

针对重大网络安全威胁,公司的处置措施包括:1、部署防火墙在互联网与服务器之间部署硬件防火墙,这样,通过互联网进来的用户只能访问到对外公开的一些服务,既保护内网资源不被非法访问或破坏,也阻止了内部用户对外部不良资源的使用,并能够对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跟踪和审计。

在网站的服务器上安装软件防火墙后还要进一步设置访问策略。

2、漏洞及补丁管理Web服务器是一个由多协议、多应用、多用户组成的网络环境,网络设备、操作系统统、数据库、应用软件都存在难以避免的安全漏洞。

为了要保障网站的安全必须做好漏洞管理。

3.入侵检测工作作为服务器的日常管理,入侵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平常的检测程序中,主要包含日常的服务器安全例行检查和遭到入侵时的入侵检查,也就是分为在入侵进行时的安全检查和在入侵前后的安全检查。

系统的安全性遵循木桶原理,木桶原理指的是: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ICP年报专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ICP年报专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简称ICP)网络安全,加强对ICP的监督管理,制定本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二、网络安全责任1.ICP应当设立网络安全专职人员,负责网络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ICP网络安全专职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对网络安全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3.ICP网络安全专职人员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并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和漏洞扫描。

三、网络安全保障措施1.ICP应当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网络安全责任和义务。

2.ICP应当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

3.ICP应当科学配置安全设备和工具,确保网络设备和系统处于良好的安全状态。

4.ICP应当建立健全的权限分配和使用制度,确保员工按照其职责和权限进行网络操作。

5.ICP应当对重要数据和系统进行备份和恢复,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

6.ICP应当建立安全事件管理制度,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安全事件,并进行事后的分析和总结。

四、网络安全监测和预警1.ICP应当建立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及时获取网络安全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2.ICP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事件预警系统,对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及时的预警和防范。

3.ICP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快速的处置和处理。

五、网络安全评估和审计1.ICP应当定期进行网络安全评估,发现并解决网络安全风险和漏洞。

2.ICP应当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审计,评估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六、网络安全违规处罚1.对于故意或者严重违反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ICP,可以采取暂停、吊销或者限制其经营范围等措施。

2.对于进行网络攻击、非法传播信息等违法行为的ICP,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网络安全技术支持1.ICP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网络安全测试和评估,获取专业的网络安全技术支持。

2.ICP可以购买网络安全保险,对网络安全风险进行保障和补偿。

八、附则1.本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适用于ICP年报专用,其他相关机构可以参照执行。

icp备案4.5.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

icp备案4.5.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

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为预防和及时处置信息安全事件,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订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在公司领导的统一管理下,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本着以防为主、注重应急工作原则,预防和控制风险,在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或事件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用户利益,维护社会和公司稳定,尽快使网络和系统恢复正常,做好网络运行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二、网络部对互联网实施24小时值班责任制,必要时实行远程控制。

网络管理人员应定期对互联网的硬件设备进行状态检查。

若发现有上本网站人员异常行为应立即冻结该用户的权限,及时记录在案,情节严重时立即上报有关部门。

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定义1、网站受到黑客攻击,主页被恶意篡改、交互式栏目里发表以下内容信息的: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3)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次序的;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残、恐怖、教唆犯罪的;7)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8)损害网站形象和网站利益的;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2、网络应用服务器被非法入侵,应用服务器上的数据被非法拷贝、修改、删除,发生泄密事件。

3、在网站上发布的内容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侵犯知识产权等,已经造成严重后果。

三、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措施。

网络管理员具体负责相应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不允许有任何触犯国家网络管理条例的网络信息,对突发的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做到:(1)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在发现后在第一时间向上一级领导或部门报告。

(2)保护现场,立即与网络隔离,防止影响扩大。

(3)及时取证,分析、查找原因。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一.制度目的网络安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合理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制定本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二.制度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网络安全威胁的发现、报告、分析和处置工作,并适用于全部员工。

三.定义及分类1. 网络安全威胁:指可能危害企业信息系统的各种网络攻击、恶意程序、异常流量等。

2. 网络安全威胁分级:按照威胁的严重程度将网络安全威胁分为一般级、重要级、紧急级。

四.网络安全威胁发现与报告1. 员工发现网络安全威胁时,应立即向网络安全部门报告。

2. 网络安全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初步调查,并记录相关情况。

3. 如果初步调查确认为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部门应及时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并启动相应的处置措施。

五.网络安全威胁分析与评估1. 网络安全部门应对网络安全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攻击手段、影响范围、损失程度等。

2. 根据分析结果,对网络安全威胁进行评估,确定所处级别,并及时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

六.网络安全威胁处置1. 根据网络安全威胁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2. 网络安全部门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网络安全威胁的处置工作,并记录处置过程和结果。

3. 在威胁处置过程中,如有需要,可寻求外部专业安全机构的帮助。

七.网络安全威胁后续处理1. 网络安全部门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处理报告。

2. 根据网络安全威胁的处理情况和教训,及时修订和完善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附件:(根据需要,附上与网络安全威胁处置有关的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网络安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中国的一部网络安全立法法规,对网络安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2.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网络信息传播权进行了保护,并对侵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icp备案421网络安全防护制度

icp备案421网络安全防护制度

icp备案421网络安全防护制度网络安全是信息时代重要的问题之一,各个企业和组织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制度来保护自己的网络系统和数据资产免受攻击。

本文将围绕网络安全防护制度的重要性、内容要点和建立步骤进行详细探讨。

一、网络安全防护制度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各类网络攻击层出不穷。

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制度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来说,网络安全防护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网络系统和数据资产安全:网络攻击可能导致企业或组织的网络系统被破坏、数据被窃取或篡改,严重影响正常运营和业务发展,甚至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制度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这些风险。

2.提高组织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网络安全威胁不仅来自外部黑客攻击,也可能源于内部人员的错误操作或疏忽。

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组织可加强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培训,提高其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3.遵守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一家企业或组织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安全防护制度,将可能面临法律和合规风险,甚至可能被迫停业整顿。

二、网络安全防护制度的内容要点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制度应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内容要点:1.安全政策和目标:制定明确的网络安全政策和目标,明确网络安全的责任分工和管理层级,确保整个组织的网络安全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安全组织和人员:建立网络安全组织结构,明确网络安全相关的岗位职责和权限,配备专业的网络安全人员,保障网络安全防护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3.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定期进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发现并预防网络安全隐患,建立完善的网络漏洞管理和应急响应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网络安全威胁。

4.安全设备和技术措施:选用并配置合适的网络安全设备和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审计系统等,通过技术手段保障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

icp备案4.2信息安全评估制度

icp备案4.2信息安全评估制度
1.4应用安全
序号
控制点项目
安全标准
评估情况
说明
1.4.1
身份鉴别(S4)
1.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2.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鉴别,其中
一种是不可伪造的;
3.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
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
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2.应保证系统内的文件、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
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1.4.7
通信完整性(S4)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1.4.8
通信保密性(S4)
1.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5.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6.网络设备用户的身份鉴别信息至少应有一种是不可伪造的;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应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1.2.6
恶意代码防范
(G4)
1.应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
2.应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
1.2.7
网络设备防护
(G4)
1.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2.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3.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4.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icp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icp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icp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一、信息安全目标1.1 增强信息资产的保护,确保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1.2 降低信息系统风险,防范信息安全威胁和攻击;1.3 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营造信息安全意识和文化。

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范围2.1 适用对象:本制度适用于组织内所有员工、业务系统和信息资产。

2.2 内容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资产的分类与等级、安全域划分、风险评估、安全控制、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内容。

2.3 保密责任:所有员工应当承担信息安全保密责任,不得泄露涉及机密信息的内容。

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3.1 制度框架: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管理程序。

3.2 审批程序:制度的修订和更新由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实施和执行由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

3.3 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3.4 审计检查:定期对信息安全制度进行审计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3.5 管理流程:建立信息资产管理、访问控制、网络安全和应急响应等管理流程。

四、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4.1 信息资产管理: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等级和保护,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4.2 访问控制:建立权限管理和身份验证机制,控制员工和系统对信息资源的访问权限。

4.3 网络安全:加强网络监控、入侵检测和防火墙设置,维护网络的安全性。

4.4 应急响应:建立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及时处置安全事件和漏洞。

五、信息安全管理的评估与改进5.1 安全评估: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5.2 改进措施:根据安全评估结果和审计检查意见,及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5.3 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追踪安全事件和漏洞,提高应急响应和防范能力。

5.4 绩效考核:对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安全绩效考核,促进质量提升。

六、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宣传与推广6.1 宣传教育:通过内部通知、培训讲座、标语口号等形式,推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icp备案4.4违法违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违法信息的巡查与处置制度

icp备案4.4违法违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违法信息的巡查与处置制度

违法违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违法信息的巡查与处置制度公司违法违规信息处置机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公司网络的健康环境,防止违法有害信息在公司内传播、降低有害信息的危害程度,打击在公司内利用网络传播违法有害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据国家和公司有关网络规定,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违法信息有害信息事件是指单位或个人利用公司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的事件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公司民族团结的五、捏造歪曲事实、散布谣言、诋毁公司名誉、扰乱公司秩序的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八、损害公司形象和利益的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第三条有害信息发生部位,在公司意见反馈讨论区内传播有害信息、宣扬法轮功等邪教和扰乱公共秩序的各种谣言等有害信息第四条言论自由是员工的基本权利之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限制员工的言论自由,对员工合理的反馈和诉求应及时给予答复和解决第二章有害信息处置程序第五条对违法有害信息的处理应本着24小时监控、提前预防、及时处置的原则,提前对提交意见的一些字词进行限制第六条一旦发现网络有害信息的,应立即启动预案,采取及时处理,取证留样、及时汇报等措施第七条网络有害信息处置前期工作程序一、网站信息员每天监测公司舆情动态,对发现有害信息的信息员要立即向负责人报告,在负责人的指导下调查情况,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遏制有害信息在公司的传播和扩散,并在第一时间向单位主管领导汇报有关情况,以采取下一步措施二、信息与监察室主要负责有害信息的界定与监控,一旦发现不良信息要立即删除,对恶意传播有害信息的ip予以限制,如遇重大紧急情况,可直接关闭服务器,暂停网络运行三、对有害信息要及时删除、并取证留样,对有害信息的来源进行追踪调查,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主管领导报告第八条网络有害信息处置后期工作程序一、调查有害信息散步的原因、经过,以有利于事件处理时事实清除,责任明确,并对本次事件处理进行总结,优化网络违法有害信息处理机制对有害信息能进行及时封堵二、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进行有害信息传播人员进行处理违法违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违法信息的巡查手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很方便的获得各种信息,与此同时,抵御互联网的反动、淫秽或色情等有害信息的思想文化渗透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制度一、制度背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各种网络攻击和安全漏洞不断涌现,给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制度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制度目的三、各方责任1.企事业单位:负责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安全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3.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网络安全检测、运维和处置支持。

4.公众:提供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和协助处置。

四、应急预案的制定1.企事业单位应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体系、流程和责任分工。

2.应急预案应包括安全事件的分类和级别划分、事件报告和接收机制、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恢复和总结评估等内容。

3.应急预案需要定期演练和修订,确保预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安全事件的报告与接收1.企事业单位内部发现安全事件后,应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小组。

2.政府部门建立并运维网络安全应急处置中心,负责接收和协调安全事件的报告和处置工作。

3.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建立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接收机制,及时响应并提供技术支持。

六、应急响应流程1.安全事件的初步确认:对报告的安全事件进行初步确认,了解事件的性质、影响和紧急程度。

2.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根据事件的性质和级别,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流程。

3.安全事件的隔离和防控:尽快将受影响的系统或网络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事件扩散和进一步损失。

4.信息采集和分析:收集和分析与安全事件相关的信息,确定事件的原因和漏洞,并根据情况调整应急处置方案。

5.应急响应和恢复:根据应急预案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修复受影响的系统和网络,并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

6.事件总结和评估:对安全事件的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确定不足和改进措施,并提出完善应急处置制度的建议。

网络恶意行为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恶意行为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恶意行为威胁处置制度概述网络恶意行为威胁处置制度是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网络安全威胁而制定的一套相关规定和处置流程。

其目的是保护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秩序,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目标网络恶意行为威胁处置制度的主要目标包括:1. 及时发现并处置网络恶意行为;2. 防止网络恶意行为造成更大损害;3. 追究网络恶意行为的责任;4.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执行机构网络恶意行为威胁处置制度的执行主体为网络安全相关部门,如网络安全监管机构、网络服务提供商等。

这些机构负责收集、分析和处置网络恶意行为威胁。

处置流程网络恶意行为威胁处置制度的执行流程如下:1. 恶意行为发现:通过网络监测系统或用户举报等方式,发现可能存在的网络恶意行为。

2. 信息收集:收集与恶意行为相关的信息,包括行为特征、攻击目标、受损程度等。

3. 分析评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威胁级别和紧急程度。

4. 处置措施:根据分析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包括封堵来源、屏蔽攻击等。

5. 跟踪溯源:对网络恶意行为的源头进行溯源,追踪破案线索。

6. 归档备案:将处置过程和结果进行归档备案,以供参考和查证。

相关责任网络恶意行为威胁处置制度涉及到以下相关责任:1. 政府责任: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2. 企业责任:网络服务提供商等企业需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处置工作,并加强自身网络安全防护。

3. 个人责任:用户应遵守网络安全规定,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

培训与宣传为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还应加强网络安全培训和宣传:1. 举办网络安全培训活动,提高相关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

2. 发布网络安全宣传资料,加强公众对网络恶意行为威胁的了解和防范。

评估与改进网络恶意行为威胁处置制度的评估和改进应定期进行:1. 监测和评估网络恶意行为的形势和趋势。

2. 分析处置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3. 改进处置流程和措施,提升处置效率和效果。

结论网络恶意行为威胁处置制度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网络威胁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及处置措施

网络威胁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及处置措施

网络威胁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及处置措施1. 引言本文档旨在阐述网络威胁事件的应急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处置措施。

网络威胁事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具有挑战性和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建立一个健全的应急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2. 应急管理制度2.1 目标和原则- 目标:建立一个应对网络威胁事件的高效应急管理制度,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置事件,减少损失。

- 原则:科学性、公正性、透明性、合法性和高效性。

2.2 组成部分- 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网络威胁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网络威胁事件。

- 响应与处置机制:建立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网络威胁事件的机制,包括应急预案、处置流程和责任划分等。

- 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加强不同部门和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提高网络威胁事件的处理效率。

3. 网络威胁事件的处置措施3.1 事件鉴定与分类- 鉴定:快速确定网络威胁事件的性质、规模和等级。

- 分类:根据网络威胁事件的性质和影响范围,进行合理分类,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3.2 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 应急预案:制定网络威胁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事件的处置流程和职责,确保应对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 处置流程:根据不同类型的网络威胁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流程,包括信息采集、分析、整合、处置和跟踪等环节。

3.3 信息共享与合作- 信息共享:建立网络威胁事件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多部门、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 合作机制:加强与相关组织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网络威胁事件应对工作,提高整体应急处置水平。

4. 总结建立一个健全的网络威胁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处置措施对于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应急管理制度和高效的处置措施,能够加强预防和处置网络威胁事件的能力,减少损失并提高应急响应效果。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1. 引言2. 制度的必要性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多样化,在这样的威胁环境下,制定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度可以为组织和机构提供一套明确的网络安全威胁处置流程,确保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制度可以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员工主动参与到网络安全威胁的处置中,提升整体处置能力。

制度可以帮助组织和机构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威胁处置档案,为后续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改进提供参考。

3. 制度的目标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具体来说,制度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确保网络安全威胁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识别和评估;确保网络安全威胁的处置过程符合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提高网络安全威胁的处置效率,减少损失和影响;促进网络安全威胁处置经验的和分享,提升整体的网络安全能力。

4. 制度的重要内容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威胁识别和评估在制度中应当明确威胁的识别和评估流程,包括威胁的发现、报告和评估的责任和权限,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工具。

4.2 威胁处置流程制度中应当明确网络安全威胁处置的流程和步骤,包括威胁的分类、分级和管理,以及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行动指引。

4.3 事件响应与协调制度中应当明确事件响应和协调的流程和机制,包括事件的报告和分析,以及响应团队的组织和调度。

4.4 处置效果评估制度中应当明确网络安全威胁处理效果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记录和汇报要求。

5. 制度的执行流程制度的执行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5.1 制度的制定和发布在这个阶段,应当明确制度的编写部门和责任人,制定制度的时间和计划,以及制度的发布和宣传方式。

5.2 制度的宣贯和培训在制度发布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宣贯和培训工作,以确保相关人员理解和熟悉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5.3 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是制度生效的重要环节,需要设立相应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总1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
一、网络安全威胁定义
1、被用于实施网络攻击的恶意IP地址、恶意域名、恶意URL、恶意电子信息,包括木马和僵尸网络控制端,钓鱼网站,钓鱼电子邮件、短信/彩信、即时通信等;
2、被用于实施网络攻击的恶意程序,包括木马、病毒、僵尸程序、移动恶意程序等;
3、网络服务和产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硬件漏洞、代码漏洞、业务逻辑漏洞、弱口令、后门等;
4、网络服务和产品已被非法入侵、非法控制的网络安全事件,包括主机受控、数据泄露、网页篡改等;
5、其他威胁网络安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

二、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办法
1、通知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域名注册管理和服务机构等,由其对恶意IP地址(或宽带接入账号)、恶意域名、恶意URL、恶意电子邮件账号或恶意手机号码等,采取停止服务或屏蔽等措施。

2、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由其清除本单位网络、系统或网站中存在的可能传播扩散的恶意程序。

3、通知存在漏洞、后门或已经被非法入侵、控制、篡改的网络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由其采取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对涉及党政机关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通报其上级主管单位和网信部门。

4、其他可以消除、制止或控制网络安全威胁的技术措施。

2。

网络隐私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隐私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隐私威胁处置制度介绍网络隐私威胁处置制度是一套旨在应对网络隐私威胁的制度和流程。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个人和组织面临越来越多的网络隐私威胁,例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钓鱼、网络身份盗窃等。

为了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安全,以及维护网络环境的稳定,制定一套网络隐私威胁处置制度至关重要。

目标网络隐私威胁处置制度的主要目标包括:1. 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隐私威胁事件,减少损失;2. 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权益;3. 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流程发现和报告1. 建立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监测并及时发现网络隐私威胁事件;2. 任何人员发现网络隐私威胁事件,应立即向网络安全团队报告。

线索收集和分析1. 网络安全团队收到报告后,对相关线索进行收集和分析,确认事件的真实性和影响范围;2. 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如日志分析、数据恢复等,收集更多证据。

事件分类和评估1. 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对事件进行分类和评估;2.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应对措施和处置1. 根据网络隐私威胁事件的分类和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停止威胁行为、修复漏洞、强化安全措施等;2. 若事件涉及个人信息泄露,应及时通知受影响的个人,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监测和改进1. 持续监测网络环境,及时发现新的网络隐私威胁;2. 定期评估网络隐私威胁处置制度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提升。

结论网络隐私威胁处置制度对于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安全,以及维护网络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流程和措施,能够有效地应对网络隐私威胁事件,并降低对个人和组织的损害。

同时,持续的监测和改进也能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网络攻击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攻击威胁处置制度

网络攻击威胁处置制度一、背景网络攻击威胁是当今信息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这些威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网络攻击威胁处置制度势在必行。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明确网络攻击威胁的识别、评估、应对和处置流程,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网络安全的部门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网络管理员、安全团队和信息技术人员。

四、主要内容1.威胁识别:- 建立威胁情报收集机制,及时获取最新网络攻击威胁信息。

- 制定威胁识别标准,对潜在威胁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

2.威胁评估:- 建立威胁评估流程,对识别出的威胁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对系统安全的危害程度。

- 制定威胁评估报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3.威胁应对:- 制定应急响应计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处置流程。

- 建立应急响应团队,提供紧急技术支持和处置指导。

- 配备必要的应急响应设备和工具,保障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4.威胁处置:- 根据威胁等级和紧急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威胁处置。

- 追踪和记录处置过程,形成处置报告,为事后分析提供依据。

五、保密与监督1.保密:- 严格遵守相关保密规定,确保处置工作的机密性。

- 对参与处置工作的人员进行保密培训,增强保密意识。

2.监督:- 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回顾和评估网络攻击威胁处置工作的效果和改进措施。

- 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进行纪律处分。

六、附则本制度应与其他安全管理制度相衔接,在实际操作中根据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

以上是网络攻击威胁处置制度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我们的网络安全提供指导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安全威胁处置制度当今世界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尤其以通信、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燎乱,目不睱接。

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迅速普及,全社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变越来越高。

但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

因此,了解网络面临的各种威胁,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和消除这些隐患,已成为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

1、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1)黑客的恶意攻击“黑客”(Hack)对于大家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他们是一群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专门攻击网站和计算机而不暴露身份的计算机用户,由于黑客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和发展,目前世界上约有20多万个黑客网站,这些站点都介绍一些攻击方法和攻击软件的使用以及系统的一些漏洞,因而任何网络系统、站点都有遭受黑客攻击的可能。

尤其是现在还缺乏针对网络犯罪卓有成效的反击和跟踪手段,使得黑客们善于隐蔽,攻击“杀伤力”强,这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1]。

而就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黑客攻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采用了病毒进行破坏,它们采用的攻击和破坏方式多种多样,对没有网络安全防护设备(防火墙)的网站和系统(或防护级别较低)进行攻击和破坏,这给网络的安全防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网络自身和管理存在欠缺因特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其赖以生存的TCP/IP协议,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而且因特网最初的设计考虑是该网不会因局部故障而影响信息的传输,基本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因此它在安全防范、服务质量、带宽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滞后及不适应性。

网络系统的严格管理是企业、组织及政府部门和用户免受攻击的重要措施。

事实上,很多企业、机构及用户的网站或系统都疏于这方面的管理,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据IT界企业团体ITAA的调查显示,美国90%的IT企业对黑客攻击准备不足。

目前美国75%-85%的网站都抵挡不住黑客的攻击,约有75%的企业网上信息失窃。

(3)软件设计的漏洞或“后门”而产生的问题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大,新的软件产品开发出来,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比如我们常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Windows还是UNIX几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漏洞,众多的各类服务器、浏览器、一些桌面软件等等都被发现过存在安全隐患。

大家熟悉的一些病毒都是利用微软系统的漏洞给用户造成巨大损失,可以说任何一个软件系统都可能会因为程序员的一个疏忽、设计中的一个缺陷等原因而存在漏洞,不可能完美无缺。

这也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例如大名鼎鼎的“熊猫烧香”病毒,就是我国一名黑客针对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漏洞设计的计算机病毒,依靠互联网迅速蔓延开来,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不幸先后“中招”,并且它已产生众多变种,还没有人准确统计出此次病毒在国内殃及的计算机的数量,它对社会造成的各种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目前透露的保守数据已表明,“熊猫烧香”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少有的、传播速度较快、危害性较强的一种病毒,其主要破坏特征有:导致安装有WindowsXP、Windows2000、WindowsServer2003等操作系统的受感染计算机的.exe 文件全部无法正常打开、系统运行速度减慢、常用办公软件的部分功能失效等。

此外,感染了此病毒的计算机,又会通过互联网自动扫描,寻找其他感染目标,最终在这名黑客提供病毒源码的情况下,才终止了此种病毒的继续传播。

(4)恶意网站设置的陷阱互联网世界的各类网站,有些网站恶意编制一些盗取他人信息的软件,并且可能隐藏在下载的信息中,只要登录或者下载网络的信息就会被其控制和感染病毒,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都会被自动盗走,该软件会长期存在你的计算机中,操作者并不知情,如现在非常流行的“木马”病毒。

因此,上互联网应格外注意,不良网站和不安全网站万不可登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5)用户网络内部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引起的安全问题网络内部用户的误操作,资源滥用和恶意行为也有可能对网络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由于各行业,各单位现在都在建局域网,计算机使用频繁,但是由于单位管理制度不严,不能严格遵守行业内部关于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都容易引起一系列安全问题。

2、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所采取的主要对策2.1采取技术防护手段1)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网络信息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其安全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包括信息加密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安全交易议等内容的信息安全机制作为保证,来实现电子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交易者身份认证技术,防止信息被一些怀有不良用心的人窃取、破坏,甚至出现虚假信息。

美国国防部技术标准把操作系统安个等级分为Dl,Cl,C2,B1,B2,B3,A级,安全等级由低到高。

目前主要的操作系统等级为C2级,在使用C2级系统时,应尽量使用C2级的安个措施及功能,对操作系统进行安个配置。

在极端重要的系统中,应采用B级操作系统。

对军事涉密信息在网络中的存储和传输可以使用传统的信息加密技术和新兴的信息隐藏技术来提供安全保证。

在传发保存军事涉密信息的过程中,要用加密技术隐藏信息内容,还要用信息隐藏技术来隐藏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甚至信息本身。

通过隐藏术、数字水印、数据隐藏和数据嵌入、指纹等技术手段可以将秘密资料先隐藏到一般的文件中,然后再通过网络来传递,提高信息保密的可靠性。

2)安装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

在主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能对病毒进行定时或实时的病毒扫描及漏洞检测,变被动清毒为主动截杀,既能查杀未知病毒,又可对文件、邮件、内存、网页进行个而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防火墙是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它在内部网和外部网间建立起安全网关,过滤数据包,决定是否转发到目的地。

它能够控制网络进出的信息流向,提供网络使用状况和流量的审计、隐藏内部IP地址及网络结构的细节。

它还可以帮助内部系统进行有效的网络安全隔离,通过安全过滤规则严格控制外网用户非法访问,并只打开必须的服务,防范外部来的服务攻击。

同时,防火墙可以控制内网用户访问外网时间,并通过设置IP地址与MAC地址绑定,防止IP地址欺骗。

更重要的是,防火墙不但将大量的恶意攻击直接阻挡在外而,同时也屏蔽来自网络内部的不良行为。

3)使用路由器和虚拟专用网技术。

路由器采用了密码算法和解密专用芯片,通过在路由器主板上增加加密模件来实现路由器信息和IP包的加密、身份鉴别和数据完整性验证、分布式密钥管理等功能。

使用路由器可以实现单位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互联、隔离、流量控制、网络和信息维护,也可以阻塞广播信息的传输,达到保护网络安全的目的。

2.2构建信息安全保密体系1)信息安全保密的体系框架。

该保密体系是以信息安全保密策略和机制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保密服务为支持,以标准规范、安全技术和组织管理体系为具体内容,最终形成能够满足信息安全保密需求的工作能力。

2)信息安全保密的服务支持体系。

信息安全保密的服务支持体系,主要是由技术检查服务、调查取证服务、风险管理服务、系统测评服务、应急响应服务和咨询培训服务组成的。

其中,风险管理服务必须贯穿到信息安全保密的整个工程中,要在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规划与建设的初期,就进行专业的安全风险评估与分析,并在系统或网络的运营管理过程中,经常性地开展保密风险评估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息安全保密的效益和针对性,增强系统或网络的安全可观性、可控性。

其次,还要大力加强调查取证服务、应急响应服务和咨询培训服务的建设,对突发性的失泄密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同时尽可能提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技能,以及他们的法规意识和防范意识,做到“事前有准备,事后有措施,事中有监察”。

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服务的主要措施包括:借用安全评估服务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安全性。

通过安全扫描、渗透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信息系统及网络的资产价值、存在的脆弱性和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失泄密风险的大小,并实施有效的安全风险控制。

采用安全加固服务来增强信息系统的自身安全性。

具体包括操作系统的安全修补、加固和优化;应用服务的安全修补、加固和优化;网络设备的安全修补、加固和优化;现有安全制度和策略的改进与完善等。

部署专用安全系统及设备提升安全保护等级。

运用安全控制服务增强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可观性、可控性。

通过部署面向终端、服务器和网络边界的安全控制系统,以及集中式的安全控制平台,增强对整个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可观性,以及对使用网络的人员、网络中的设备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可控性。

加强安全保密教育培训来减少和避免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及防护技能的培训,尤其是个人终端安全技术的培训,提高使用和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以及检查入侵、查处失泄密事件的能力。

采用安全通告服务来对窃密威胁提前预警。

具体包括对紧急事件的通告,对安全漏洞和最新补丁的通告,对最新防护技术及措施的通告,对国家、军队的安全保密政策法规和安全标准的通告等。

3)信息安全保密的标准规范体系。

信息安全保密的标准规范体系,主要是由国家和军队相关安全技术标准构成的。

这些技术标准和规范涉及到物理场所、电磁环境、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等不同的对象,涵盖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利用和销毁等整个生命周期。

既有对信息载体的相关安全保密防护规定,也有对人员的管理和操作要求。

因此,它们是设计信息安全保密解决方案,提供各种安全保密服务,检查与查处失泄密事件的准则和依据。

各部门应该根据本单位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需求,以及组织结构和使用维护人员的配置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的技术和管理标准。

4)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防范体系。

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防范体系,主要是由电磁防护技术、信息终端防护技术、通信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和其他安全技术组成的。

这些技术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不同层面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进而保障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提高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抗攻击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安全保密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各种入侵与攻击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的,一些最新的安全防护技术,如可信计算技术、内网监控技术等,可以极大地弥补传统安全防护手段存在的不足,这就为我们降低安全保密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提高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安全可控性和可用性,奠定了技术基础。

因此,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防范体系,是构建信息安全保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资金到位和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最新的、先进的技术防护手段,这样才能有效抵御不断出现的安全威胁。

5)信息安全保密的管理保障体系。

俗话说,信息安全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