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及防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
甙类) 4.抑制核酸代谢:叶酸代谢;核酸合成 (喹诺酮、磺胺类)
表6-1 细胞壁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核酸合成
磺胺药 甲氧苄胺嘧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细胞膜渗透性 细胞蛋白合成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稳定期细菌
主动外排机制 钝化酶的产生
-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主动外排机制——药物被泵出菌体外
已发现数十种细菌外膜上有特殊的药物主动
外排系统,药物主动外排使菌体内抗菌药浓度下
降,难以发挥抗菌作用导致耐药,主动外排耐药 机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
主动外排系统示意图
第三节、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原则
根据适应证选用药物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 用药疗程应尽量缩短 患者应予隔离 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 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抗菌药物轮休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加强药政管理
改造化学结构 寻找有效的酶抑制剂 4.研发新抗菌药物 质粒消除剂或防止耐药性转移的药物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物
荚膜:保护层,增强致病力,抵抗吞噬。 细胞壁:特殊保护层 鞭毛:细胞运动器官 性菌毛和质粒:形成遗传耐药和变异的部分。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总结图示
Some of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M.tuberculolsis
E.coli
P.aeruginosa
S.dysenteriae
S.pneumoniae
H.influenzae
N.gonorrhoeae
E.faecalis
Acinetobacter
S.aureaus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 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
用某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临床上有效药物 治疗剂量在血清中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称为敏感,反之称为耐药。
天然耐药性----固有耐药 获得耐药性----耐药性变异
染色体耐药基因突变
如结核分枝杆菌染色体上rpoB基因突变 R质粒、转座子、整合子
获得耐药性基因-转移方式如接合、转化、转导等
细菌耐药性及防治
Baidu Nhomakorabea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抗生素
1.β -内酰胺类(β -lactam):青霉素(penicillin)类、头孢菌素类等 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链霉素、庆大霉素
4.四环素类(tetracycline):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5.氯霉素类(chloramphenic):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
(二) 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SMZco)等。 喹诺酮(fluroqinolone)类:包括氟哌酸、环丙沙星等。
(三) 抗菌天然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抗生素的作 用机制分为四类(表6-1)。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