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教案 完整版
刑法讲课教案
刑法讲课教案以下是一份以刑法讲课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罪名。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刑法的适用和对社会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相关法律条文资料、案例。
四、教学过程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刑法啦,大家知道刑法是干什么的吗?学生:不太清楚。
老师:那老师来告诉大家哈,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它很重要哦,那它重要在哪呢?谁来说说看。
学生:可以惩罚坏人?老师:对呀,这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那我们先来了解下刑法的基本原则吧。
谁能说说都有啥原则?学生:不知道。
老师:那老师讲啦,有罪行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还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这些原则都很关键哦。
那大家知道哪些行为可能触犯刑法吗?学生:杀人?老师:对,这是常见的犯罪行为。
那还有盗窃、抢劫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大家分析分析。
(展示案例)这个案例中这个人犯了什么罪呀?学生:盗窃罪。
老师:很好,那大家想想为什么会构成这个罪呢?(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大家说得都不错。
那刑法对于我们社会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维护社会秩序?老师:没错,它能保障社会的安定和公民的权利。
五、教学反思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讲解还需要更深入和细致,案例的选择可以更丰富多样,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刑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刑法教案
• 犯罪客观方面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犯罪 对象以及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内 容。 • (1)犯罪行为 • 犯罪方式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 ▲作为 • ▲不作为 • 一是必须以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为前提 • 二是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不去履 行 • 三是由于行为人不履行义务的不作为对刑法所保 护的客体造成了严重危害后果。
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 2、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 (1)防卫意图: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 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 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 防卫挑拨(犯罪) • (2)防卫起因: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 • 假想防卫
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 (3)防卫时间: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 侵害实行防卫 • 防卫不适时:事前防卫 事后防卫 • (4)防卫对象: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 人 • (5)防卫限度: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 成重大损害
2、犯罪客观方面
2、犯罪客观方面
• (2)犯罪结果 • 犯罪结果,亦称犯罪行为的危害结果, 是指犯罪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犯罪 客体造成的实际损害。 • ▲物质性的损害结果 • ▲非物质性的损害结果 • (3)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 系
3、犯罪主体
• (1)犯罪主体的含义 •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依 法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自 然人和单位。 • 自然人
二、犯罪构成
• (一)、什么是犯罪构成? •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种行为 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 总和。 • (二)犯罪构成的内容 • 1、犯罪客体 • 2、犯罪客观方面 • 3、犯罪主体 • 4、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客体
• ①、犯罪客体的概念 •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 主义社会关系。 • ②犯罪客体的类型 •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犯罪客体分为不同的类型: • 犯罪客体通常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 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客体,即我 国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 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害的客体,即 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一部分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害的具体客体, 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一种特定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024年度-刑法总论教案(全部)
罪刑相适应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 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 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21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刑罚处罚
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类。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 财产。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学习要求
学习者应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熟悉刑 法总论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在学习过程中, 应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 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还应注重培养法律职业道德和素养,树立 正确的法律价值观。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7
刑罚的裁量
法院在判决时,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 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 适度判处刑罚。同时,还要考虑犯罪人 的个人情况,如年龄、精神状况、前科 等。
VS
刑罚的执行
刑罚的执行是刑罚权的实现过程。在执行 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障犯 罪人的人权和合法权益。同时,执行机关 还要对犯罪人进行教育、改造和帮助,促 进其重新回归社会。
16
刑罚的种类与体系
刑罚的种类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 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 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刑罚的体系
我国刑罚体系由轻到重,形成了一个 完整的阶梯。对于同一种犯罪,可以 根据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的刑罚,实现 罪刑相适应。
17
刑罚的裁量与执行
24
刑法各论的体系结构与内容
体系结构
刑法各论通常按照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的顺序进行编排 ,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刑法》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刑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分类;3. 理解刑法对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的定义和处理原则;4. 能够分辨各类刑事犯罪行为;5. 引导学生思考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分类;3. 刑法对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的定义和处理原则;4. 各类刑事犯罪行为的区分;5. 刑法对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的保护作用。
三、教学内容:1. 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1 刑法的定义1.2 刑法的作用和目的1.3 刑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 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分类2.1 刑法的基本原则:法律平等、罪刑相适应、罪责刑相适应、刑法效力2.2 刑法的分类: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3. 刑法对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的定义和处理原则3.1 犯罪行为的定义和要件3.2 犯罪分子的分类和界定3.3 刑法对不同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的惩戒措施4. 各类刑事犯罪行为的区分4.1 对人身权益构成威胁的犯罪行为:故意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等4.2 对财产权益构成威胁的犯罪行为:盗窃、诈骗、抢劫等4.3 对社会公共利益构成威胁的犯罪行为:贩毒、贪污受贿、走私等5. 刑法对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的保护作用5.1 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5.2 刑法对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性5.3 刑法衡量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分类。
2.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各类刑事犯罪行为,并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刑法对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的保护作用。
3. 观看案例视频:通过观看刑事案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刑法相关知识,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参与讨论、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对刑法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024版刑法学完整全套教案PPT教学电子课件
刑法学完整全套教案PPT教学电子课件•刑法学概述•犯罪论•刑罚论•罪刑各论目录•刑事诉讼法与刑事证据制度•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探讨01刑法学概述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犯罪的本质、特征、构成要件、犯罪形态以及刑罚的适用原则、种类和执行等问题。
任务通过对犯罪和刑罚的研究,揭示犯罪的本质和规律,为立法机关提供制定和完善刑事法律的依据,为司法机关正确适用刑罚提供理论指导,以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刑法学的体系结构研究犯罪的本质、特征、构成要件和犯罪形态等问题。
研究刑事责任的根据、原则和实现方式等问题。
研究刑罚的本质、目的、种类和执行等问题。
研究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特征和刑罚适用等问题。
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刑罚论罪刑各论刑法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刑法学主要研究刑罚的适用和执行,强调刑罚的惩罚和威慑作用。
近现代刑法学随着启蒙运动和人权思想的兴起,刑法学开始关注犯罪人的权利保障和刑罚的人道化,强调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等原则。
当代刑法学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刑法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跨国犯罪和网络犯罪等问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体系。
同时,随着恢复性司法和社区矫正等制度的兴起,刑法学也开始关注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和被害人权益保障等问题。
02犯罪论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犯罪的概念是指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构成要件01020304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对犯罪客体进行侵害的。
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当对自己的罪行负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的形态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大学刑法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刑法授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16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体系;2. 掌握犯罪构成、刑罚的种类及适用;3. 了解刑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提高法律意识。
教学内容:一、刑法概述1. 刑法的概念、特征和功能;2. 刑法的渊源和体系;3. 刑法的适用范围。
二、犯罪论1. 犯罪的概念、特征和种类;2. 犯罪构成要件;3. 犯罪形态;4. 刑事责任能力。
三、刑罚论1. 刑罚的概念、特征和种类;2. 刑罚的目的和适用原则;3. 刑罚的量定和执行。
四、刑法各论1. 危害国家安全罪;2. 危害公共安全罪;3.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 侵犯财产罪;6.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方面的作用;2. 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二、讲解新课1. 刑法概述:通过PPT展示刑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刑法的重要性;2. 犯罪论:讲解犯罪的概念、特征、种类、构成要件等,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犯罪论的基本知识;3. 刑罚论:讲解刑罚的概念、特征、种类、适用原则等,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刑罚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4. 刑法各论:按章节讲解刑法各论的内容,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刑法各论的基本知识。
三、课堂讨论1. 针对刑法各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件中的犯罪构成、刑罚适用等问题;2.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刑法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教材:《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 教案:《刑法教案》3. PPT课件:《刑法概述》、《犯罪论》、《刑罚论》、《刑法各论》4. 案例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其学习积极性;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其知识掌握程度;3. 案例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2024年刑法学(总论)教案
刑法学(总论)教案刑法学(总论)教案一、课程概述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科学,是法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法学总论是对刑法基本原理和制度的研究,包括刑法的性质、任务、原则、效力、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刑法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分类,理解犯罪的实质和危害。
3.理解刑事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实现方式,明确刑事责任的确定和追究原则。
4.掌握刑罚的概念、目的和原则,理解刑罚的种类和适用。
5.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刑法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原则刑法的性质: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法的任务:刑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平等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等。
2.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分类犯罪的概念: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的分类:犯罪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侵犯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侵犯公共安全罪等。
3.刑事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实现方式刑事责任的概念: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对犯罪行为的法律评价和法律制裁。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行为、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包括刑罚、非刑罚处理方法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
4.刑罚的概念、目的和原则刑罚的概念:刑罚是指依法对犯罪行为所给予的法律制裁,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法律评价和惩罚。
2024精选刑法学教案(2024)
6
02
犯罪主体与客体要件分析
2024/1/29
7
犯罪主体资格认定及分类
2024/1/29
犯罪主体资格认定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和单位。自然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即年满16周岁且精神正常 ;单位犯罪主体则必须是依法成立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组织。
2024/1/29
犯罪客体判断标准
判断某一社会关系或社会利益是否构成犯罪客体,需要满足 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被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或社会 利益;二是必须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三是必须是具有 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9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李某(17周岁)因盗窃被判刑。 分析李某是否具备犯罪主体资格 ,以及其所侵害的犯罪客体是什
刑罚执行监督制度
加强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确保刑罚执行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包括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人民 法院对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和监督等。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29
2024/1/29
过于自信的过失
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 轻信能够避免
情感与意志因素
对危害结果持排斥、反对 的态度,但由于疏忽或过 于自信而未能避免
13
案例分析:主观方面要件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总结
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 罪的区分
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 界限
27
刑罚执行制度改革趋势分析
2024/1/29
社区矫正制度
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 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 动。
刑法讲课稿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3. 培养学生分析刑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刑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刑法的基本原则。
3. 刑法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1. 刑法与民事法律的区别。
2. 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应用。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提问:什么是刑法?刑法有哪些基本特征?二、新课讲授1. 刑法的定义和作用- 教师讲解刑法的定义,即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 强调刑法的作用,包括惩罚犯罪、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安全等。
2. 刑法的基本原则- 教师介绍刑法的基本原则,如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
- 解释每个原则的具体含义和在实际司法中的应用。
3. 刑法的适用范围- 教师讲解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 分析不同适用范围的具体案例。
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几个案例,让学生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适用范围。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刑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案例分析1. 教师给出一个具有争议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如何理解刑法与民事法律的区别?”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刑法在实际司法中的应用。
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刑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 分析一个具有争议的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初中政治刑法教案
初中政治刑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刑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明确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刑罚的种类。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犯罪行为,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刑法的定义: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 刑法的特征:刑法具有国家强制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力。
3. 刑法的作用:刑法是国家用以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
4. 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5. 刑罚的种类:主刑(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法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刑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刑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明确刑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3. 分析刑法的基本原则:讲解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让学生明白刑法的基本理念。
4. 介绍刑罚的种类:讲解主刑和附加刑的定义、适用范围和具体规定,使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犯罪行为的特点、危害和刑法适用,提高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
6.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预防犯罪、如何正确对待犯罪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刑法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时刻遵守法律,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刑法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刑罚种类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法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政治教材相关章节。
法律基础课程教案《刑法(一)》
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刑法第5条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罪刑相适应,是适应人民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是罪与刑的基本关系决定的,是预防犯罪的需要。
第二节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
1犯罪的概念
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刑法典规定的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一、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第3条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但该原则的四项基础则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要求,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尊重人权主义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故什么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
总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缺一不可的基本特征。
二犯罪的构成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从构成要件上进行分析,每一种犯罪都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
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高中生刑法课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刑法》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任务,掌握刑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1. 刑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刑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1. 刑法的适用范围。
2. 刑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提问:什么是刑法?刑法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刑法的基本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 刑法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稳定性。
2. 刑法的特征- 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 刑法具有惩罚性、预防性和教育性。
3. 刑法的任务- 预防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 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
三、课堂讨论1. 刑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2. 刑法有哪些基本原则?四、课堂小结1. 总结刑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任务。
2. 强调刑法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刑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任务。
2. 提问:刑法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刑法的适用范围- 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国内犯罪和涉外犯罪。
- 国内犯罪:在我国领域内发生的犯罪。
- 涉外犯罪:在我国领域外发生的,但侵犯我国国家利益或者公民合法权益的犯罪。
2. 刑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罪刑法定原则。
- 法律责任自负原则。
- 法律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三、课堂讨论1. 刑法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刑法,预防犯罪?四、课堂小结1. 总结刑法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刑法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刑法相关法律条文,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
2.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刑法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的应用。
刑法电子教案
第一章刑法概说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也就是刑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处罚的法律。
我国刑法是指为了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根据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以及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刑法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具体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
狭义的刑法即刑法典,也即我国现行刑法,它指的是1979年7月1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是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二、刑法的性质刑法的性质有两种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另一是刑法的法律性质。
(一)刑法的阶级性质刑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刑法是由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是用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作为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
刑法的阶级本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有什么样性质的国家,就有什么样阶级性质的刑法。
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刑法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反映剥削阶级意志并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专政工具。
我国刑法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也是一个部门法,但与其他部门法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刑法保护的法律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其他部门法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刑法所调整和保护的是所有受到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婚姻家庭、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秩序等等。
第二,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刑法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刑法授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刑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刑法适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2)熟悉刑法分则中的各类犯罪及其构成要件;(3)了解刑法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实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2)提高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刑法适用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2)激发学生对法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刑法概述- 刑法的概念、特征、功能和任务- 刑法的体系、结构和组成部分- 刑法的基本原则2. 犯罪论- 犯罪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 犯罪的种类、形态和阶段- 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3. 罪数论- 罪数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罪数认定的原则和方法- 罪数与刑罚的关系4. 刑罚论- 刑罚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刑罚的目的和功能- 刑罚的适用原则和制度5. 刑法分则- 各类犯罪的构成要件和法律规定- 犯罪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刑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刑法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刑法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刑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提高学生的刑法适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5.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教师及时解答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刑法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刑法理论、实践和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40%。
刑法教案 完整版
(2)从意志因素上看,前者之所以应当认识而没 有认识,是因为“疏忽大意”表现为缺乏认识状态 下的决意行事,常常显示出无所顾虑的行为倾向; 后者虽然已经认识到危害结果,之所以会发生危害 结果,是因为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
感谢下载
18
5.因果关系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 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 际发展过程有错误认识。
四种情况:
(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 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
(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原 因造成的,行为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 的。
感谢下载
6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
(一)犯罪过失的法定分类
1.疏忽大意过失。
疏忽大意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
特征:
(1)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 (2)行为 人应当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3)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因疏忽大意而未能履行预 见危害结果的义务,以致行为产生了危害社会的 结果。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第五节 认识错误
感谢下载
1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又称犯罪主观要件,是指我国刑
法规定的、行为主体对其危害行为已经或者可能 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心理态度。
感谢下载
刑法学(总论)教案
刑法学(总论)教案梅胜第一章刑法概述本章重点:刑法的概念、性质(尤其是法律性质)、任务、体系和解释。
本章的难点在于: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的外延;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刑法解释主体的不同导致解释效果的不同。
本章的基本要求:了解刑法的基本属性、创制及完善过程;全面掌握刑法的体系和各种解释方法。
本章的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而言,掌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政治和经济统治,根据自己的意愿将这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和刑事责任,以及对罪犯的惩罚,这是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有广、狭之分,广义的刑法一一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狭义刑法一一是指刑法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此外,刑法又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普通刑法一一指具有普遍效力的刑法,如刑法。
特别刑法是指仅适用于特定的人、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刑法,包括单独的刑法和附属刑法。
二、刑法的性质刑法的性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刑法的阶级性;二是刑法的合法性。
1、刑法的阶级性。
它是指刑法的阶级属性,即是哪个阶级意志的体现,为哪个阶级利益服务。
我国刑法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保卫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保护广大公民利益,惩罚犯罪,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工具。
2 .刑法的法律性质。
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它呈现出刑法的独特性。
首先,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最为广泛;第二,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后盾;第三,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重。
第二节刑法的创制一、刑法的创设刑法的创制,就是刑法的制定过程。
我国第一部刑法典经历了漫长的创制过程。
表现为:1、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就先后制定了《反革命条例》和《惩治腐败条例》等单独的刑法,为制定刑法奠定了基础。
2、1950年一一1954年9月,法制委员会起草了两个草案: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指导原则草案》。
《刑法》完整课件(课件)
《刑法》完整课件(课件)教案:《刑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社会》教材,主要涉及第五章第二节《刑法》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刑法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作用,以及犯罪行为和刑罚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刑法的概念和特征,知道刑法的作用和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犯罪行为和刑罚的基本知识,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
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刑法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作用,犯罪行为和刑罚的基本知识。
难点:刑法的规定和法律适用,学生对犯罪行为的识别和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真实的犯罪案例,引发学生对刑法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知识讲解:(1)讲解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讲解刑法的特征:普遍性、强制性、明确性、稳定性。
(3)讲解刑法的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4)讲解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5)讲解刑罚: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给予的法律制裁。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案例,判断犯罪行为,了解刑罚的适用。
4. 课堂练习:给出几个犯罪行为的案例,让学生判断其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理由。
六、板书设计1. 刑法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 刑法特征:普遍性、强制性、明确性、稳定性。
3. 刑法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4. 犯罪行为: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5. 刑罚:对犯罪行为给予的法律制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刑法具有哪些特征?(2)刑法的作用是什么?(3)列举几种犯罪行为,并说明其是否构成犯罪。
2. 答案:(1)刑法的特征:普遍性、强制性、明确性、稳定性。
(2)刑法的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刑法第一章教案
刑法第一章教案教案名称:刑法第一章概论教学目标:1.了解刑法第一章的内容与基本原则;2.掌握罪与刑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3.理解刑法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1.刑法第一章的基本内容;2.罪与刑的概念及其关系;3.刑法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1.刑法的基本原则;2.罪与刑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引言1.引出刑法第一章概论的重要性;2.简要介绍刑法的定义和基本任务。
二、刑法第一章概论1.刑法第一章的基本内容;2.刑法第一章的基本原则。
三、罪与刑的概念及其关系1.罪的基本概念;2.罪与刑的关系;3.刑与其他法律制裁的关系。
四、刑法的目的与基本原则1.刑法的基本目的;2.刑法的基本原则。
五、案例分析1.以案例的形式理解刑法第一章的基本原则和概念。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1.引言(5分钟)引导学生对刑法的定义和基本任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刑法第一章概论(20分钟)讲解刑法第一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重点讲解刑法的适用原则和刑法的法律效力。
3.罪与刑的概念及其关系(30分钟)讲解罪与刑的概念,重点讲解罪与刑的关系和刑与其他法律制裁的关系。
4.刑法的目的与基本原则(20分钟)讲解刑法的基本目的和基本原则,重点讲解刑法的人道主义原则和刑法的公正原则。
5.案例分析(25分钟)以案例的形式理解刑法第一章的基本原则和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刑法的实际应用。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刑法第一章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的认识。
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2.案例分析资料;3.相关法律文献。
刑法教案(范文模版)
刑法教案(范文模版)第一篇:刑法教案(范文模版)第八次课提问:(1)什么是犯罪故意?什么是直接故意?什么是间接故意?(2)什么是犯罪过失?什么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什么是疏忽大意的过失?(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有什么不同?(4)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有什么不同?(5)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什么不同?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一)意外事件1.概念: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意外事件。
在意外事件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2.条件:(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3.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相同之处都是发生了损害结果,都没有预见。
不同之处在于,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应当预见也能够预见,但没有预见;在意外事件中,根据行为人的自身状况和当时的环境、条件,不可能预见。
因此,是否应当预见、是否能够预见,是区分二者的关键。
(二)不可抗力1.定义: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不可抗力。
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1 2.条件:(1)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主观上没有罪过;(3)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
行为人遇见了自身所不能控制和排除的外来力量,即使他要避免危险结果的发生,由于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无法避免。
第四节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动机是驱使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按照一定方向进行,以达到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活动。
即进行活动的心理起因。
犯罪动机是驱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一定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或意识冲动。
犯罪目的是犯罪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或追求。
犯罪目的具有选择性,如报复的动机会产生杀人、伤害、诬告、报复陷害等不同的目的;犯罪目的具有暂时性,一旦达到便不再存在。
刑法理论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刑法理论二、授课对象:法学专业学生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犯罪构成、刑罚制度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刑法学习的兴趣,树立法治观念。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2)犯罪构成要件;(3)刑罚的种类与适用;(4)犯罪中止、未遂、既遂的认定。
2. 教学难点:(1)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解与应用;(2)刑罚的种类与适用;(3)犯罪中止、未遂、既遂的认定。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刑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刑法?刑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二、刑法的基本概念1. 刑法的定义及法律地位;2. 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三、犯罪构成1. 犯罪构成的概念及意义;2. 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四、刑罚的种类与适用1. 刑罚的种类:主刑、附加刑;2. 刑罚的适用原则:从轻、减轻、从重、免除处罚。
第二课时一、犯罪中止、未遂、既遂的认定1. 犯罪中止的概念及特征;2. 犯罪未遂的概念及特征;3. 犯罪既遂的概念及特征。
二、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刑法理论进行分析;2. 教师点评,总结案例中的刑法理论问题。
三、课堂小结1. 回顾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犯罪构成、刑罚制度等基本知识;2. 强调刑法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刑法案例分析作业;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2. 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
第四节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 达到的某种危害社会结果。它也是行为人主观上 的一种心理态度,是构成某些犯罪主观方面的必 备要件,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二、犯罪动机 所谓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 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三、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 (1)犯罪动机是犯罪的内心起因,是犯罪的内在动 力,较深层、抽象;犯罪目的是行为人追求的客 观犯罪在主观上的反映,较具体。 (2)同一犯罪目的,可以有不同的犯罪动机。不同 的犯罪动机不直接影响构成性质,却能反映行为 人主观恶性程度的差别。
二、犯罪故意的种类 (一)犯罪故意的法定分类 1 、直接故意。 2 、间接故意。 (二)犯罪故意的学理分类 1 、确定的故意与不确定的故意。 2 、预谋的故意与突发的故意。 三、犯罪故意的司法认定 1 、从认识因素上看。 2、从意志因素上看。
返回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二)犯罪过失的学理分类 1.根据行为人对行为产生危害结果是
否有认识,可以将过失分为无认识过失 与有认识过失。 2.根据行为人所违反的是否是业务上 的注意义务,可以将过失分为普通过失 与业务过失。 3.根据过失的程度,可以将过失分为 重过失与轻过失。
三、犯罪过失的司法认定 1.如何认定“疏忽大意”。 2.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1)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认识错误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又称犯罪主观要件,是指我国刑 法规定的、行为主体对其危害行为已经或者可能 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心理态度。
2.对象的错误。 (1)具体的犯罪对象不存在,行为人误以为,或是 意外事件。所要侵害的对象存在而实施犯罪行为, 因而致使犯罪未得逞的,应定为犯罪未遂。 (2)行为人误以人为兽而实施杀伤行为,误把非不 法侵害人认为是不法侵害人而进行防卫,这类情 况下显然不是故意犯罪,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 过失犯罪 (3)具体目标的错误,即把一个人当做另一个人而 加以侵害。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 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 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 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 失犯罪。”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 (一)犯罪过失的法定分类 1.疏忽大意过失。 疏忽大意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 特征: (1)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 (2)行为 人应当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3)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因疏忽大意而未能履行预 见危害结果的义务,以致行为产生了危害社会的 结果。
3.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 实际性质发生了错误的理解。 4.工具的错误。理论上有的称为手段的错误、方 法的错误。在这类情况下,行为人具备犯罪的主 客观要件,只是由于对犯罪工具实际效能的误解 而致使犯罪行为未发生犯罪既遂时的犯罪结果, 应以犯罪未遂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5.因果关系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 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 际发展过程有错误认识。 四种情况: (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 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 (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原 因造成的,行为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 的。 (3)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和预想的目的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人所预 见所追求的目标以外的结果。 (4)行为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伤害结果 是由乙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认为是由甲行 为造成的。不同的犯罪目的。
2.二者的联系。 (1)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 化。 (2)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都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 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其形成和作用反映行 为人主观恶性及社会危害性程度。 (3)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先有犯罪动机, 后有犯罪目的,犯罪动机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
2.过于自信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已 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特征: (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 (2)行为人轻信自己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危 害结果的出现违背行为人意愿。
3、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的 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内容的不同。 (1)从认识因素上看,疏忽大意过失是行为人应当 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行为人没有 认识到;过于自信过失是行为人已经认识其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从意志因素上看,前者之所以应当认识而没 有认识,是因为“疏忽大意”表现为缺乏认识状态 下的决意行事,常常显示出无所顾虑的行为倾向; 后者虽然已经认识到危害结果,之所以会发生危害 结果,是因为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
返回
主要特征: 1、抽象性 2、危害性 3、法定性 4、必备性
返回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1.犯罪主观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 2.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罪与罪之间界限的重 要标准。 3.犯罪主观方面也是影响量刑轻重的重要根 据。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L14) 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 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构成犯罪的故意,要具备两个条件: 1.认识因素:行为人必须是明知自己的行 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意志因素:行为人对其行为将会引起的 危害结果必须是希望或者放任发生
返回
第五节 认识错误
一、对法律认识的错误 1.行为人将无罪误认为有罪。 2.行为人将有罪误认为无罪。 3.行为人对其应成立的罪或应处刑罚的轻 重认识上有错误。
二、对事实认识的错误 对事实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 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 的认识错误。这种认识错误大致有以下几 种: 1.客体的错误。即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 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此应当 按照行为人意图侵犯的客体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