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 淳于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淳于髡》学案
《淳于髡》导学高二语文组李峰一、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活用现象。
2. 学会淳于髡高超的语言艺术。
二、课前预习1.《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
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
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
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2.重点字音淳于髡( kūn ) 赘(zhuì)婿滑(gǔ)稽(jī)沉湎(miăn )不蜚(fĕi )十驷( sì)赍(jī)金禳(ráng )田瓯窭( lóu ) 汙( wū )邪牶( quàn )韝( gōu )鞠跽( jì)目眙(chì)遗簪 ( zān ) 履舄( xì )三、课堂研讨1.淳于髡向齐威王进谏三次,每次都被齐威王欣然采纳。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2. 通假字(1)三年不蜚又不鸣(2)诸侯振惊(3)汙邪满车(4)威王大说(5)卒然相睹(6)乃益赍黄金千溢(7)合尊促坐(8)髡尝在侧3. 古今异义(1)滑稽多辩古义:今义:(2)未尝屈辱古义:今义:(3)执法在傍古义:今义:(4)私情相语古义:今义:4. 常见实词(1)沉湎不治(2)赍金百斤(3)冠缨索绝(4)乃益赍黄金千溢(5)赵王与之精兵十万(6)奉觞上寿(7)后有遗簪(8)日暮酒阑5. 常见虚词(1)数使诸侯(2)国且危亡(3)左右莫敢谏(4)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5)恶能饮一石哉(6)不过一斗径醉矣(7)若亲有严客(8)饮可八斗而醉二参6. 词类活用(1)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3)先生少之乎7.课文翻译(1)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高中语文鲁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 6淳于髡
《淳于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体会淳于髡巧妙的讽谏艺术。
2、把握淳于髡人物形象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理解文本,探讨淳于髡进谏成功的原因,把握淳于髡人物形象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2、学习淳于髡能为国家与黎民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探讨淳于髡进谏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涵泳、启发诱导【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过程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说话是一门艺术,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同的说话方式给人迥然不同的感受,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结果。
尤其在古代,臣子劝谏君王,更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分寸,因为一言不慎就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看文中主人公淳于髡是如何劝谏君王的?二、明确目标(展示幻灯片)1 、体会淳于髡巧妙的讽谏艺术2、把握淳于髡人物形象特点。
三、文本学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请三位同学,每人一段,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标出他们读的不准的词语、句子。
同学们读后,稍作评价,找同学指出错误。
(结合学生朗读情况稍作指导:读音与字义相关;断句与句意、语法相关)2、同学们质疑问难(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字词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有,提出来,一块交流一下)3、教师提问文中重点字词,检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情况,(展示幻灯片)重点实词(1)沉湎不治管理(动词)(2)赍金百斤携带(动词)(3)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增加(动词)(4)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延迟(5)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进邀请;同辈重要虚词(1)淳于髡说之以隐用(介词)(2)国且危亡将要(副词)(3)不过一斗径醉矣就(副词)(4)若亲有严客如果(假设连词)(5)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大约(副词)(二)品读课文,赏析讽谏艺术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学生思考回答:淳于髡进谏齐威王的事2、共写了几次进谏?学生思考回答:三次3、那么,淳于髡具体是如何进谏的呢?(1)我们先看第一次进谏①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淳于髡是因为什么事劝谏齐威王的?找到文中相关描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
高中语文《淳于髡》的教学设计
品味语言细节,捕捉智慧闪光——也谈《淳于髡》的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淳于髡》是高中语文教材《史记(选修)》中的经典篇目,传主淳于髡“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讽谏才能和精神智慧历来为人们称道。
但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进谏艺术时,却往往止于其“委婉”的进谏方式和合理的进谏内容。
我认为如果能另辟蹊径,重点从“进谏形式及要素”的角度深入解读文本,引领学生抓住语言细节,反复朗读和品味,更能捕捉进而领略隐藏在“委婉”背后的智慧闪光。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其主要内容,掌握“莫”“赍”“与”“恶”“若乃”“极”等的意义、用法,“惊”“朝”“乱”“悲”等的活用现象。
2、理解淳于髡高超的进谏艺术,能从“把握对方的性格、喜好、心理,掌握进谏的场合、时机、节奏”等角度进一步领略其智慧风采。
教学方法:朗读体验启发引导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结合课下注释等自主疏通文意)一、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这是告诉我们:说话要讲究艺术。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几个巧用“说话策略”的小故事,认识一下“进谏艺术家”淳于髡。
二、朗读课文,基本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预习情况,把不理解的重要的文言知识点标注出来。
3、学生质疑,相互交流,老师订正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在研读内容时穿插进行即可。
重点语句参考:(1)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2)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3)先生少之乎?(4)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现在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三个故事?2、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或词语分别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参考示例一:鸟奋飞——禳田者——酒几何参考示例二:奋兵出——请救兵——罢饮乐参考示例三:劝威王,振兴齐国——劝威王,保全齐国——劝威王,利于齐国四、研读课文,分析进谏艺术(一)主问题:淳于髡历来被称为“进谏艺术家”,你能体会出他进谏的艺术性吗?情境预设:学生首先会想到淳于髡进谏的主要方式和特点——讽谏,委婉含蓄。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淳于髡》探究案 鲁人版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淳于髡》探究案鲁人版课题
时间 2013-03-28 主备人张辉
检查反馈导入新课【温习故知】预习案的实词、字音部分【导入新课】
学习
环节
学习内容教与学笔记
目标定位确定重点学习目标:
1. 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引、请、故”,虚词“为、乃、之”;把握词类活用的规律;提高文言文翻译、阅读能力.
2. 熟读文本,把握淳于髡形象特点,了解讽谏艺术。
3. 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学习重点
1.常见文言实虚词及重点文句翻译
2.通过分析文本内容;探究讽谏艺术
学习难点
淳于髡讽谏艺术理解,及其形象评价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文言知识分类探究★
词类活用
(1)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走芒卯
(4)臣活之
(5)夜引兵去
(6)北救赵而西却秦
一词多义
想一想:
1、使动用法有无规
律可循?能否试着
总结一下?
2、名词在什么情况
下活用作状语?。
【高中课内阅读】高二语文学案 《淳于髡》
【高中课内阅读】高二语文学案《淳于髡》学习目标:翻译重点语句、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一、课前案 1 、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赘( zhu )婿滑(g ǔ)稽沉湎( mi?n )不蜚( f?i )学习目标:翻译重点语句、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一、课前案1、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赘(zhuì)婿滑(gǔ)稽沉湎(mi?n)不蜚(f?i)十驷(sì)赍( jī)金禳( ráng)田鞠跽( jì)目眙( chì)狼藉( jí)2、了解史料《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
淳于,复姓,源于山东安丘。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
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
3、概括故事梗概参考:淳于髡是齐之赘婿,齐威王沉溺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
“在左右莫敢谏”的情况下,淳于髡讲了“大鸟三不蜚又不鸣”的隐语,使齐威王听出了弦外之音,终于发奋图强,使齐国强盛起来。
齐威王八,齐王在楚国用兵的情况下,派淳于髡到赵请救兵,带的东西很少,淳于髡用向田神祷告者的故事予以暗示,最后使楚撤兵。
淳于髡还用隐语使齐威王罢“长夜之饮”,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他的胆识和才智。
二、课堂案4.朗读正音5.课文翻译,找四位同学爬黑板翻译重点语句。
(1.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2.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王曰:“先生少之乎?”(3.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4.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五六斗径醉矣。
参考答案:1.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淳于髡》学案
高中语文《淳于髡》课前预习学案鲁人版课题制作时间:2013年3月制作人:张辉审核人:张宝玉学法指导:1、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大致了解人物、故事情节。
2、熟读文章,纠正读音。
3、识记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自主翻译文章。
课前导学1.《史记•滑稽列传》《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zhān)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
但对三人活动的年代,记载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
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人,优孟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时人,优旃是秦时人,秦亡(前206年)后归汉,数年而卒。
可是原传却又说淳于髡后百余年有优孟,优孟后二百余年有优旃。
这是太史公的疏忽。
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
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
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2. 内容梗概淳于髡是齐之赘婿,齐威王沉溺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
“在左右莫敢谏”的情况下,淳于髡讲了“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的隐语,使齐威王听出了弦外之音,终于发奋图强,使齐国强盛起来。
齐威王八年,齐王在楚国用兵的情况下,派淳于髡到赵请救兵,带的东西很少,淳于髡用向田神祷告者的故事予以暗示,最后使楚撤兵。
淳于髡还用隐语使齐威王罢“长夜之饮”,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他的胆识和才智。
3.趣味故事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去楚国进献黄鹄。
出了都城门,中途那只黄鹄飞走了,他只好托着空笼子,编造了一篇假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进献黄鹄,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黄鹄干竭,放出让它喝水,不料离开我飞走了。
【K12学习】高二语文学案《淳于髡》(4)
高二语文学案《淳于髡》(4)高二语文学案《淳于髡》文章来自:xx学习目标:翻译重点语句、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一、课前案1、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赘婿滑稽沉湎不蜚十驷赍金禳田鞠跽目眙狼藉2、了解史料《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
淳于,复姓,源于山东安丘。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
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
3、概括故事梗概参考:淳于髡是齐之赘婿,齐威王沉溺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
“在左右莫敢谏”的情况下,淳于髡讲了“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的隐语,使齐威王听出了弦外之音,终于发奋图强,使齐国强盛起来。
齐威王八年,齐王在楚国用兵的情况下,派淳于髡到赵请救兵,带的东西很少,淳于髡用向田神祷告者的故事予以暗示,最后使楚撤兵。
淳于髡还用隐语使齐威王罢“长夜之饮”,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他的胆识和才智。
二、课堂案4.朗读正音5.课文翻译,找四位同学爬黑板翻译重点语句。
讲述“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用意是什么?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君王?第二段:出使赵国求援退楚。
隐语在向齐威王暗示什么?第三段:借酒巧谏齐王戒奢。
从全文来看,淳于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参考答案:1暗示齐威王不理朝政,致使百官处理政事懈怠混乱,国且危亡,而齐威王就像大鸟一样,三年不蜚不鸣,没有任何措施齐威王上任三年,不理政事,左右都不敢谏,最后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齐威王的回答来看,他并不是不理朝政,而是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观察了解现实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行动。
最后,齐威王以对内赏罚分明,对外精兵出击。
在他的统治下,齐国繁荣了几十年。
淳于髡ppt3 鲁教版
《淳于髡》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所以在看文章的前两段文意基本能够自己疏通,第三段涉及到的内容复杂一些,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在基本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委婉含蓄的语言艺术。
听“弦外之音”,有时,考试中会出现一种语言表达题,就是要补写出某人下面将要说一句怎样的话或者写出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到面对现实的语言艺术和智慧。
而这些,也是在系统讲解之前学生很难理解到位的。
所以,学习这一课需要注意:
1、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后续学习前提条件,不能放下任何一个知识点,得让学生明确到位;
2、十分关注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3、积累和运用相结合;
4、能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并能够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淳于髡》教案
《淳于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文本,赏析讽谏艺术。
3、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品读,理解文本,赏析讽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2、学习淳于髡能为国家与黎民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赏析讽谏艺术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方法:诵读涵泳、启发诱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以诵读带串讲文言文文本,以诵读带整体感知文本,以诵读完成对文本人物的分析。
(教学设计目的见教学过程和步骤中的括号说明部分)授课过程和步骤:一、导入语言是一门艺术,生活中有许多难题可以运用语言的智慧来解决。
你知道有关运用语言的智慧来解决难题的小故事吗?请讲给大家。
(启发引导:周恩来总理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幽默风趣著称。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主人公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我们看他是如何处理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淳于髡》。
(目的是用悬念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明确目标(投影2)1、学习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2、熟读文本,赏析讽谏艺术。
3、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目的是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很好地达成这些目标。
)三、文本学习(一)初读:正音并落实文言知识点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投影3)请一位同学读字音——(投影4)齐读两遍。
2、同学们已在课前借助工具书疏通了文意,请一位同学解释投影上红字的意思。
(投影5)(投影6)把重要的知识点写在学案上。
(知识点见学案,此处略)(目的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在诵读的过程中,自主学会正音正字归纳文言文知识点的能力。
)(二)细读:概括段落大意1、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课文。
首先我们来看文章各段讲了什么事?(投影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全班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滑稽列传—淳于髡》导学案
《滑稽列传——淳于髡》导学案编制人:张学春审核人:冯建蔚包科人:崔跃峰份数:1000 时间:2013.11.14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淫”、“恶”、“卒”、“曹”等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特殊的文言现象。
2.分析淳于髡的形象,感悟淳于髡的诤谏艺术。
一、自主学习孔子曰:“六艺于治.【义:】一也。
《礼》以节人..【义:】,..【义:】,《乐》以发和《书》以道事..【义:】,《诗》以达意,《易》以神化..【义:】,《春秋》以义.【义:】。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义:】,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音:】者,齐之赘.【音:】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音:】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义:】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义:】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句式:】“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义:】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义:】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义:】齐。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音:义:】金百斤,车马十驷。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义:】。
王曰:“先生少.【义:】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音:】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
髡辞而行,至赵。
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义:】,置酒后宫,【句式:】召髡赐之酒。
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音:义:】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使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2.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及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学习重点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评
学习难点
1.较难语句的翻译
2.对淳于髡的评价
二、教学方法
诵读涵泳,启发诱导,合作探究。
三、教具及课时安排
使用多媒体课件
采用二课时完成,此课为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他有这几个特点,用幻灯片展示“髡”,头顶不长头发,“身长不过七尺”身高不足1.6米,“齐之赘婿”,就是上门女婿,倒插门,“滑稽多辩”言谈便
捷,无所阻碍。
他是谁?生曰淳于髡。
我们今天学习有关他的的文章。
【二】.知识链接
1、关于《史记·滑稽列传》
《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
但对三人活动的年代,记载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
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人,优孟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时人,优旃是秦时人,秦亡(前206年)后归汉,数年而卒。
可是原传却又说淳于髡后百余年有优孟,优孟后二百余年有优旃。
这是太史公的疏忽。
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
古义有多种: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
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2、知人论世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与邹忌同时,略长
于孟子,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
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1、古今异义词: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古义:今义:(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百官荒乱古义:今义:社会秩序极度不安定•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古义:今义:执行法令、法律
•私情相语古义:今义:私人的交情
2、常见实虚词
•夜引兵而去引
•相引为曹引
•赍金白斤赍
•淳于髡说之以隐以
3、特殊句式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淳于髡说之以隐
侍酒于前
止王之庭
赐酒大王之前
4、句子翻译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四】、合作探究课文
本文讲的是淳于髡劝谏齐威王的故事,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同时思考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几处淳于髡所用的隐语,隐语暗含的意思各是什么?
三处隐语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淳于髡的劝谏有何特点?
•3、结合全文,试分析淳于髡这个人物形象?
研读完后,展示结果。
•1、本文写了几处淳于髡所用的隐语,隐语暗含的意思各是什么?
三处隐语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第一谏:智谏威王发奋图强
淳于髡讲了一个大鸟不飞不鸣的寓言故事,希望齐威王振作
起来,强盛齐国。
第二谏:出使赵国求援退楚
淳于髡讲了一个农人禳田的故事。
言外之意是认为齐威王礼品少而需求救兵多,很难达到求救的目的,委婉劝说齐威王应该增加礼品数量。
第三谏:借酒巧谏齐王戒奢
淳于髡讲了一个自己在不同场合下酒量不同的事情。
他讲这件事情,是因为“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
弦外之音是说明“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从而委婉劝谏齐威王要“罢长夜之饮”。
•2、淳于髡的劝谏有何特点?
•投其所好旁敲侧击
•缘理设喻借事托讽
(言之成理即可)
淳于髡的劝谏是高超的,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用“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一语颂扬淳于髡非凡讽谏才能。
淳于髡的劝谏是充满智慧的,这跟比干对商纣王的劝谏大不相同,比干劝谏商纣王时,坦言直谏,直指暴政,结果落了个挖心掏干的悲惨下场。
可见劝谏是需要艺术的。
拓展延伸——活学活用(合作探究)
刘墉曾有一次触怒了乾隆皇帝,乾隆下令将他赐死,为了顾及他的情面,让他自己回家投河自尽。
刘墉去后堂洗了个澡,全身湿淋淋地回来。
“我叫你回家去死,你怎么又回来了?”乾隆恼怒地问。
“启奏万岁,我去死了。
可被一个人给骂回来了。
”刘墉答道。
“谁有这么大胆子?敢把你骂回来?“乾隆大怒。
“万岁,是屈原把我骂回来的。
”刘墉一本正经地说。
“屈原怎么可能把你骂回来?”乾隆盛怒冲天。
刘墉说到:……
乾隆听了心花怒放,赦免了刘墉。
(1)、刘墉是怎样劝谏才免去杀身之祸的?
•提示:刘墉说:“屈原骂我,‘我投河自尽,是因为我没碰到好的主子,你现在碰到了这么好的老板,怎么也能投河自尽呢?还不给我滚回去?’不得已我就回来了。
这不,我又站在你老人家面前了。
”
3、结合全文,试分析淳于髡这个人物形象?
(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延伸
•淳于髡的形象在文中无疑是可亲可敬的,用一幅对联对他作以评价
(请同学们写到黑板上)
示例:七尺之躯,委身齐国做赘婿
滑稽多变,尽心帝王解纷忧
淳于髡是个有缺陷的人,但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弥补了缺陷,像这样的人有很多,比如邓小平、霍金、鲁迅、马云等。
这就告诉同学们:有缺点不可怕,关键是要用聪明才智弥补缺点。
【五】当堂检测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淳于髡是“齐之赘婿”,社会地位地下,又其貌不扬,但是他
有辩才,在多次出使诸侯的行动中,没有屈于压力而让自己受辱。
B. 齐威王喜欢隐语,也好无节制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把朝政
交给大臣处理。
淳于髡抓住这点,用隐语以劝诫,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C. 齐王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求援助,但带的礼
物很少。
淳于髡于是用一个人带的祭品少而要求得到的多的事例给齐王以暗示,齐王顿悟。
D. 邹忌讽齐王纳谏,首先是邹忌有敢谏的勇气,齐王有纳谏的魄
力。
淳于髡之所以用暗示的手法劝谏齐威王且收到成效,也得益于齐王是一个明君。
【六】小结:
人生需要智慧,智慧点亮人生。
面对困难,我们应向淳于髡那样不屈不挠,仗义执言,机智聪敏,借事托讽,让智慧飞扬起来,人生处处是成功!
【七】作业
做完学案上的翻译题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了独立阅读理解难度不大的文言文的能力。
此篇文章篇幅不长,重点文言知识不是很多,学生完全能读懂,只是在最后一段,个别句子理解起来稍显难度,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研究文言字句。
文言文的学习是文言并重的,不仅要掌握文言知识,还要理解文本内容。
本课讲了淳于髡劝谏齐威王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形象鲜明,。
对于本课所传达的思想和艺术,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的高二学生要想顺利地领悟到,教学思路的设计就要明了简洁,所以本课给学生留足时间预习。
效果分析
本文不长,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形象鲜明,容易理解和把握。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淳于髡是个敢于劝谏、仗义执言的人。
要学习淳于髡那种敢于劝谏、善于劝谏的风格。
同时也知道劝谏是需要艺术的,是需要智慧的。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们明白: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充满睿智的谈吐总能博得别人的赞许,巧妙地化解相关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但要“当言必言”,更要学会“妙语连珠”,只有这样,别人才会“从善如流”。
淳于髡是个有缺陷的人,但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弥补了缺陷,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