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合集下载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简介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简介

Ⅱ型和Ⅲ型等温线的特点
B
II型等温线一般由非孔或大孔固体产生。B点通常被作为单层吸附容 量结束的标志。 III型等温线以向相对压力轴凸出为特征。这种等温线在非孔或大孔 固体上发生弱的气-固相互作用时出现,而且不常见。
Ⅳ型等温线的特点
IV型等温线由介孔固体产生。典型特征是等温线的吸附曲线与脱附曲
描述吸附现象比较重要的数学方程有: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Langmuir方程(Ⅰ型等温线) 多分子层吸附理论•BET方程(Ⅱ型和Ⅲ型等温线) 毛细孔凝聚理论•Kelvin方程(Ⅳ和Ⅴ型等温线) 微孔填充理论•DR方程(Ⅰ型等温线) Ⅵ类等温线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Irving Langmuir (1881-1957)
1.5 孔径的分类 (IUPAC Standard)
IUPAC 定义的孔大小分为: 微孔(micropore) < 2nm 中孔(mesopore) 2~50nm 大孔(macropore) > 50nm
微孔
中孔(介孔)
大孔
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定义 吸附理论 比表面积的计算 孔容和孔径分析计算
2.1 吸附现象:
比表面积及孔 径分 析 简 介
培训人: 张 曼 培训日期:2017-04-26
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定义 吸附理论 比表面积的计算 孔容和孔径分析计算
1.1 比表面积的定义
比表面积S(specific surface area):单位质量的粉体所具有的表面积总 和。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
公式:S=A/W
吸附平衡(adsorption equilibrium):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相等时,
表面上吸附的气体量维持不变。

氮气吸脱附比表面

氮气吸脱附比表面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质: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 通常采用氮气,氩气或氧气为吸附质进行多孔物的比 表面,孔体积,孔径的大小和分布的测定.也可通过完 整的吸附脱附曲线计算出介孔部分和微孔部分的体 积和表面积等.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有两种常用的表示方法:
1)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2)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1.Kelvin方程对Ⅳ和Ⅴ型等温线的解释:
临界温度以下,气体在中孔吸附剂上发生吸附时,首先形成单分子
吸附层,对应图中的AB段,当单分子层吸附接近饱和时(达到B点
' D E
),开始发生多分子层的吸附,从A点到C点,由于只发生了多分 子层吸附,都可以用BET方程描述。当相对压力达到与发生毛细凝
D
n
聚的Kelvin半径所对应的某一特定值,开始发生毛细孔凝聚。如果
C B A 0 p/p0
吸附剂的孔分布比较窄(中孔的大小比较均一),CD段就会比较 陡,如果孔分布比较宽,吸附量随相对压力的变化就比较缓慢如 CD‘段。当孔全部被填满时,吸附达到饱和,为DE段。对于Ⅳ和 Ⅴ型等温线的区别,可以参考Ⅱ和Ⅲ型等温线。当吸附剂与吸附质 之间的作用比较弱时,就会出现Ⅴ型等温线。
R 2 r
如果
,则
p ln p0 a , R

p ln p0 a ,r
,则凝聚首先发生在瓶颈r处,凝聚液堆积在瓶颈
处,直到压力达到与R相对应的某一值时,才开始在瓶底发生凝聚。蒸发过程也在r处进
行。
江西师范大学仪器测试项目分析:
Langmuir方程是常用的吸附等温线方程之一,是由物理化学家朗格缪尔(Langmuir Itying)于1916年根据分子运动理论和一些假定提出的。吸附剂表面只能发生单分子层 吸附。 Ⅰ型等温线 t-plot方法和αs-plot 应用吸附等温线外推法估算微孔面积,微孔体积和外表面积 MP法微孔分析MP法即通过分析v-t曲线获得微孔吸附剂的表面积、微孔体积和V分别为固体的质量和体积,S为其表面积

催化剂工程导论04

催化剂工程导论04

• 汞对多数固体是非润湿的,汞与这些固体的接 触角大于90°,需加外力才能进入固体孔中。 以σ表示汞的表面张力,汞与固体的接触角为φ, 汞进入半径为r的孔需要的压力为P,则孔截面 上受到的力为r2πP,而由表面张力产生的反方 向张力为-2πrσcosφ,当平衡时,二者相等,故 有
• r2πP = -2πrσcosφ
1 0.808
1.55103
V脱
• 3) 计算V孔,它等于P/P0为0.95的VL,即吸 附剂内孔全部填满液体的总吸附量,以公 式表之:
• V孔= (VL ) P / P0 0.95
• 4) 将VL/V孔(%)对rp作图,得孔分布的 积分图。从此图可算出在某rp区间的孔所 占体积对总孔体积所占的百分数。
• 转17页
•返 •回

图3.6 色谱法测定比表面积装置
• Vl、V2一针形阀;V3—三通活塞;Ml、M2一流量计;T―热导池;R一搅拌器。

图3.7
吸附一脱附色谱峰示意图
• 计算表面积需要数据如下:
• W—抽气后的催化剂的重量,(g);
• f—换算因子,(ml/峰面积cm2); • PA—大气压,(Pa); • P—氮气饱和蒸汽压; • VT—总流速,(ml/min); • VHe—氦气流速,(ml/min); • VN2 —氮气流速,(ml/min),
• b)重量法
• 与容量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吸附量是在 改变压力下,由石英弹簧称吊挂的样品因 吸附前后重量变化所引起弹簧伸长而计算 得出的。这种方法仍需要真空装置,其准 确度要比容量法小得多。

上述两种方法由于其不足,在使用上
受到限制。故在此仅介绍目前国内外发展
较快的下述方法。

实验十六 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实验十六 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实验十六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实验十六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一( 实验目的1(明确固体催化剂比表面积测试的意义。

2(熟悉装置,了解吸附原理,掌握测试方法。

3(掌握流动吸附色谱法计算面积的方法——B?E?T计算法。

二(实验原理测定表面积是根据气体吸附理论来进行的,吸附量的测定方法有静态的BET法(重量法、容量法)和流动的气相色谱法,色谱法的特点是不需要真空装置,方法简单、迅速、安全。

该法所用的流动气体是一种吸附质与一种惰性气体的混合物,通常采用氮气作为吸附质,氦气作载气。

由于条件限制,本实验采用氮气作吸附质,氢气作载气,氮气、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达到一定的相对压力,然后流经样品,当样品放入盛有液氮的保温瓶里冷却时,样品对混合气中的氮气发生物理吸附,而不吸附氢气,吸附气体量与试样表面积成正比,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除去液氮,温度升高。

氮气又从样品声脱附而出,混合气体的浓度变化用热导池检测器记录下来,由脱附峰与已知的一定氮气量出的标准峰面积比(直接标定),即可计算出此氮气分压下的吸附量。

按照B?E?T式计算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从而求出催化剂表面积。

三(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6-1所示:图16-1 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流程示意图1—氮气、氢气钢瓶;2—减压阀;3—净化器;4—稳流阀;5—转子流量计;6—混合器;7—1号冷阱;8—热导池;9—恒温箱;10—标准六通阀;11—2号冷阱;12—皂沫流量计;13—平衡电桥;14—XWC—100型电子电位差计;四( 操作步骤1(样品称量样品经110?干燥后,装入样品管,精确称取0.0300~0.0800克(根据样品表面积大小而异),然后把它装到测定仪的样品管接口上(为防止药品进入仪器,管口用药棉堵上)。

2(测试液氮的饱和蒸汽压Ps。

由于每次实验时温度和大气压都是不同的,加上液氮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挥发和空气的冷凝,温度有所变化,导致液氮饱和蒸汽压Ps的改变,因此,每次实验都必须测定当时的液氮饱和蒸汽压,本实验用氧蒸汽温度计测定液氮的实际温度,然后再利用蒸汽压和温度的关系曲线,查得液氮的饱和蒸汽压Ps。

催化剂比表面积

催化剂比表面积

比表面( 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与分散度 )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有两种常用的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 比表面 物质分散的程度,
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1)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2)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ka,kd――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常数; 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常数; 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常数 K——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即吸附平衡的平衡常数; 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即吸附平衡的平衡常数; 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 K0——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近似认为与温度无关。 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 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 近似认为与温度无关。
催化剂比表面积 和孔结构测定
2020系列全自 ASAP 2020系列全自 动快速比表面积及 中孔/微孔分析仪-中孔/微孔分析仪----美国麦克公司 ---美国麦克公司
仪器介绍
2020系列全自动快速比表面积及中孔 微孔分析仪, 系列全自动快速比表面积及中孔/ ASAP 2020系列全自动快速比表面积及中孔/微孔分析仪 , 可同时进行一个样品的分析和两个样品的制备, 可同时进行一个样品的分析和两个样品的制备,仪器的操作软 件为先进的“Windows”软件 仪器可进行单点、多点BET 软件, BET比表面 件为先进的“Windows 软件,仪器可进行单点、多点BET比表面 Langmuir比表面积 BJH中孔 孔分布、 比表面积、 中孔、 积、Langmuir比表面积、BJH中孔、孔分布、孔大小及总孔体积 和面积、密度函数理论(DFT) 和面积、密度函数理论(DFT)、吸附热及平均孔大小等的多种 数据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为等温物理吸附的静态容量法。 数据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为等温物理吸附的静态容量法。

催化剂常用制备方法

催化剂常用制备方法

催化剂常用制备方法固体催化剂的构成●载体(Al2O3 )●主催化剂(合成NH3中的Fe)●助催化剂(合成NH3中的K2O)●共催化剂(石油裂解SiO2-Al2O3催化剂制备的要点●多种化学组成的匹配–各组分一起协调作用的多功能催化剂●一定物理结构的控制–粒度、比表面、孔体积基本制备方法:⏹浸渍法(impregnating)⏹沉淀法(depositing)⏹沥滤法(leaching)⏹热熔融法(melting)⏹电解法(electrolyzing)⏹离子交换法(ion exchanging)⏹其它方法固体催化剂的孔结构(1)比表面积Sg比表面积:每克催化剂或吸附剂的总面积。

测定方法:根据多层吸附理论和BET方程进行测定和计算注意:测定的是总表面积,而具有催化活性的表面积(活性中心)只占总表面的很少一部分。

内表面积越大,活性位越多,反应面越大。

(2)催化剂的孔结构参数密度:堆密度、真密度、颗粒密度、视密度比孔容(Vg):1克催化剂中颗粒内部细孔的总体积.孔隙率(θ):颗粒内细孔的体积占颗粒总体积的分数.(一) 浸渍法⏹通常是将载体浸入可溶性而又易热分解的盐溶液(如硝酸盐、醋酸盐或铵盐等)中进行浸渍,然后干燥和焙烧。

⏹由于盐类的分解和还原,沉积在载体上的就是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浸渍法的原理●活性组份在载体表面上的吸附●毛细管压力使液体渗透到载体空隙内部●提高浸渍量(可抽真空或提高浸渍液温度)●活性组份在载体上的不均匀分布浸渍法的优点⏹第一,可使用现成的有一定外型和尺寸的载体材料,省去成型过程。

(如氧化铝,氧化硅,活性炭,浮石,活性白土等)⏹第二,可选择合适的载体以提供催化剂所需的物理结构待性.如比表面、孔径和强度等。

⏹第三,由于所浸渍的组分全部分布在载体表面,用量可减小,利用率较高,这对贵稀材料尤为重要。

⏹第四,所负载的量可直接由制备条件计算而得。

浸渍的方法⏹过量浸渍法⏹等量浸渍法⏹喷涂浸渍法⏹流动浸渍法1.1、过量浸渍法⏹即将载体泡入过量的浸渍液中,待吸附平衡后,过滤、干燥及焙烧后即成。

氮气吸脱附 比表面..

氮气吸脱附 比表面..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质: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 通常采用氮气,氩气或氧气为吸附质进行多孔物的比 表面,孔体积,孔径的大小和分布的测定.也可通过完 整的吸附脱附曲线计算出介孔部分和微孔部分的体 积和表面积等.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有两种常用的表示方法:
1)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2)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比表面积分析理论
Polanyi吸附势理论
Kelvin方程:适用于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可用于中孔分析,但不适用于微孔填充)
DA (DR理论的扩展):适用于中孔/大孔测定分析 HK方程(Horvaih-Kawazoe)
微孔分布
SF MP
真 空 静 态 容 量 法 分 析 内 容
微孔/中孔分布
NLDFT理论:适用于微孔/中孔分布测定分析R 2 r Nhomakorabea如果
,则
p ln p0 a , R

p ln p0 a ,r
,则凝聚首先发生在瓶颈r处,凝聚液堆积在瓶颈
处,直到压力达到与R相对应的某一值时,才开始在瓶底发生凝聚。蒸发过程也在r处进
行。
江西师范大学仪器测试项目分析:
Langmuir方程是常用的吸附等温线方程之一,是由物理化学家朗格缪尔(Langmuir Itying)于1916年根据分子运动理论和一些假定提出的。吸附剂表面只能发生单分子层 吸附。 Ⅰ型等温线 t-plot方法和αs-plot 应用吸附等温线外推法估算微孔面积,微孔体积和外表面积 MP法微孔分析MP法即通过分析v-t曲线获得微孔吸附剂的表面积、微孔体积和微孔 分布等信息。
Brunauer分类的五种等温线类型+后面新定义的一种

【大学】催化剂性能的评价、测试和表征

【大学】催化剂性能的评价、测试和表征
用最广。
三、催化剂的宏观物理性质测定
工业催化剂或载体是具有发达孔系和一定内外表面的颗粒集合体。 若干晶粒聚集为大小不一的微米级颗粒(Particle)。实际成形催化剂的颗 粒或二次
粒子间,堆积形成的孔隙与 晶粒内和晶粒间微孔,构成 该粒团的孔系结构(图3-5)。 若干颗粒又可堆积成球、条、 锭片、微球粉体等不同几何 外形的颗粒集合体,即粒团 (Pelet)。晶粒和颗粒间连接 方式、接触点键合力以及接 触配位数等则决定了粒团的 抗破碎和磨损性能。
18
.
3.3.4.1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测定 催化剂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多孔物质内外表面积的总和,单位为m2/g。 有时也简称比表面。 对于多孔的催化剂或载体,通常需要测定比表面的两种数值。一种 是总的比表面,另一种是活性比表面。 常用的测定总比表面积的方法有:BET法和色谱法,测定活性比表面 的方法有化学吸附法和色谱法等。 1.BET法测单一比表面 经典的BET法,基于理想吸附(或称兰格缪尔吸附)的物理模型。假 定固体表面上各个吸附位置从
一般而言,衡量一个工业催化剂的质量与 效率,集中起来是活性、选择性和使用寿命
这三项综合指标。
.
活性
指催化剂的效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能力)的高低, 是任何催化剂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选择性
用来衡量催化剂抑制副反应能力的大小。 这是有机催化反应中一个尤其值得注意的性能指标。
.
机械强度
即催化剂抗拒外力作用而不致发生破坏的能力。 强度是任何固体催化剂的一项主要性能指标, 它也是催化剂其他性能赖以发挥的基础。
表征:常着眼于从综合的角度研讨工业催化剂各种物 理的、化学的以及物理化学的诸性能间的内在联系 和规律性,尤其是着眼于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 稳定性等与其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问本质上的内在 联系和规律性。

催化剂的物理结构

催化剂的物理结构

(b) 吸附剂含的微孔 被氮的多层吸附充填 堵塞, 堵塞 , 有碍于多层的 进一步发展
(c) 发生毛细凝 聚现象, 聚现象 , 表观吸 附量大于多层吸 附量
二、催化剂的孔结构
固体催化剂是具有发达孔隙结构的颗 粒集合体.催化剂的孔结构参数主要包 括密度、比孔体积、平均孔半径、孔 径分布等。下面主要介绍密度、比孔 体积和孔径分布。
根据孔径范围的不同, 根据孔径范围的不同,孔分布的测定可采 用不同的方法: 压汞法:可以测定大孔和孔径4nm以上的 压汞法:可以测定大孔和孔径4nm以上的 中孔的孔径分布 气体吸附法:可以测定半径小于20气体吸附法:可以测定半径小于20-30nm 的中孔孔径分布和大于0.3nm微孔孔径分 的中孔孔径分布和大于0.3nm微孔孔径分 布
催化剂颗粒集合体示意图 催化剂颗粒集合体示意图
孔的类型
闭孔 交联孔(开孔)
通孔(开孔) 盲孔(开孔)
孔形的分类
筒形孔 裂隙孔
锥形孔
空隙或裂缝 球形孔(墨水瓶孔)
1.密度 1.密度
催化剂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含有的催化剂 的质量
X=m/V
实际催化剂是多孔体,成型的催化剂粒团 包含固体骨架体积V真,内孔体积V孔和孔隙 体积V隙。
一、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测定
1.比表面积定义及表示( 1.比表面积定义及表示(specific 比表面积定义及表示 area) surface area)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 分散的程度 又称分散度。 又称分散度。 催化剂比表面积定义为每克催化剂或吸 催化剂比表面积定义为每克催化剂或吸 比表面积定义 附剂的总面积,表示为Sg。 附剂的总面积,表示为Sg。 Sg
vB

催化剂性能评价

催化剂性能评价

(1)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
这种反应器的特点 Q0 ,C0 是:流体是全混的,
器内各处浓度均一,
并等于出口物料的
总浓度。因此,可
以直接测量作为浓
度函数的反应速率。
Q 0,C
在这种反应器中,
进料单元之间存在
V
着停留时间的分布。
图7.1.1 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
分析的基点是反应器的稳态物料平衡,即
2 反应器分析的基本方程
实验室各种反应器间最本质性的差别是间歇式和 连续体系之间的差异。
进行动力学研究,多使用连续反应器。初步筛选 催化剂又必须在较高压力下进行,多使用高压釜。 在这种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通常直接按给定 的反应条件和反应时间下的转化率来评价。
不论使用什么反应器,在进行活性评价时,最核 心的问题是要消除浓度梯度,温度梯度,外扩散 和内扩散的影响,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但 反应器的类型不同,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也不 同,下面给出连续等温式实验室反应器的两种理 想极限端情况。
测定比表面的仪器叫物理吸附仪。
2 催化剂孔结构及其测定
(1)孔结构的概念
固体催化剂常由多晶组成。所谓多晶是指由无数 个小晶粒(或叫微晶,或一次结晶)杂乱无章、 取向随机的聚集在一起,因而小晶粒彼此之间不 可避免地形成孔隙,这些孔隙的大小和形状就叫 做孔结构。
由于制备条件不同,催化剂的孔结构不同,反映 到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也不同,并直接影响到表面 利用率和反应物分子及产物分子在孔内的情况, 因而影响到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反应速率、 寿命和机械强度等。
r-单位重量催化剂上的总反应速率。
另一方面,速率也可以按单位催化剂体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
r C0C V Q0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技术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技术
通过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技术,可以优化吸附剂的制备工艺,提高吸附和分离过 程的效率和纯度。
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在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电极材 料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对电化学
性能有重要影响。
比表面积越大,电极材料与电解 液接触的表面积越大,反应活性 越高。孔结构则影响电解液的渗
透和离子的传输。
通过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技术, 可以优化电极材料的制备工艺, 提高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 度、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技 术
• 引言 • 比表面积分析技术 • 孔结构分析技术 •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在材料科学中的应
用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技术是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手段,用于评 估材料的表面特性和孔隙结构,进而了解材料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
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对性 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发展高效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技术对于 材料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重要性
比表面积
材料的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 体积的表面积,它决定了材料与气体 的接触面积,影响材料的吸附、反应 和催化性能。
孔结构
重要性
通过对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分析,可 以深入了解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内部结 构,为优化材料性能、开发新材料提 供重要依据。
材料的孔结构包括孔径、孔容、孔分 布等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影响材料的 储气、吸水、吸油、过滤等性能。
Langmuir方法
01
Langmuir方法是另一种测量固体物质比表面积的方法。
02

催化剂工程导论3催化剂性能测试评价表征

催化剂工程导论3催化剂性能测试评价表征
一般在1nm~10nm
3.4.2.3 线宽法测平均晶粒大小
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金属分散度,是影响活性的重要因素 高度分散可提供较多活性表面,可具有较高催化剂活性 平均晶粒大小反应活性分散的好坏
3.4.2.4 广延 X-射线吸收精密 结构(EXAFS)分析
• X-射线穿过物质产生吸收,吸收系数随X-光子 能量变化。
原料分析 制备过程 反应过程 — 使用
20种不同技术
差热分析(DTA) 热重分析(TG)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3.4.3.1 差热(DTA)分析及其应用
DTA基本原理
试样—参比物 加热—冷却 温差ΔT≠ 0
关于参比
热性质已知 加热冷却过程稳定
关于温差
ΔT≠ 0 ΔT > 0 ΔT < 0
3.4.3.1 差热(DTA)分析及其应用
for th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acetylene
3.4.2.5 多晶结构测定
精密X-射线衍射仪具有阶梯扫描装置和高功率X-射线管 粉末衍射 — 键长、键角 X-射线衍射结构测定——分子筛结构研究
分子筛内部原子排列、孔道形状、活性中心 稀土Y型分子筛 5A分子筛
3.4.3 热分析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热分析 动态测量 — 快速、简便和连续 用途 — 跟踪热变化
回顾本章内容
催化剂的评价、测试和表征
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 催化剂的宏观物理性质测定
(1)粒径大小和分布 (2)机械强度 (3)比表面积 (4)催化剂孔结构测定 3. 催化剂微观性质测定和表征 TEM、XRD、XPS、TG/DTA 、TPR、IR等
Nanocrystalline zirconia as catalyst support in methanol synthesis

BET_BJH_HK_T-PLOT催化剂比表面积详解

BET_BJH_HK_T-PLOT催化剂比表面积详解

力场,这样就对气体分子产生吸附作用。 *吸附的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例如振动)。
*气体分子能克服固体表面的引力,会离开表面造成脱附。
*吸附与脱附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质: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如氮气).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物理吸附理论简单介绍
吸附现象:
吸附作用指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种物 质表面上的过程-----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界面上的 分子与相里面的分子所受的作用力不同而引起的。
*气-固接触面来说,由于固体表面分子受力不均衡,就产生一个剩余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UPAC定义的孔大小(孔宽)分为:
微孔(micropore) < 2nm 中孔(mesopore) 2~50nm 大孔(macropore) 50~7500nm 巨孔(megapore) > 7500nm(大气压下水银可进入)
此外,把微粉末填充到孔里面,粒子(粉末)间的空 隙也构成孔。虽然在粒径小、填充密度大时形成小 孔,但一般都是形成大孔。 分子能从外部进入的孔叫做开孔(open pore),分 子不能从外部进入的孔叫做闭孔(closed po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Ⅴ型等温线很少遇到,而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附质
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微弱的Ⅲ型等温线特点,但在高压区又
表现出有孔充填(毛细凝聚现象)。
Ⅵ型等温线:又称阶梯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 线,反映的是固体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如氪 在某些清净的金属表面上的吸附)实际上固体的表面,尤 其是催化剂表面,大都是不均匀的,因此很难遇到此情况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简介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简介
Sg = Am ×NA × 22414 ×10 m /g
式中 NA——阿伏伽德罗常数(6.02x1023)。
1.2.1 BET法
*埃米特和布郎诺尔曾经提出77K(-195℃)时液态六方密堆 积的氮分子横截面积取0.162nm2,将它代入式(1-14)后, 简化得到BET氮吸附法比表面积的常见公式:
(1-11)
式(1-10)与式(1-11)都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式,他们在用v对p作图时的形状
与Ⅰ型吸附等温线相同。实际上,分子筛或只含微孔的活性炭吸附蒸汽时的吸附 等温线就是Ⅰ型的,因此Ⅰ型又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线。 式(1-11)在用p/v对p作图时是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vm,截距为1/(vmK),由此 可以求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vm。
*假设温度控制在气体临界温度下,
α=f ( p/p0)
式中p0--吸附质饱和蒸汽压
(1-5)
*气体吸附量普遍采用的是以换算到标准状态(STP)时的
气体体积容量(cm3或ml)表示,于是方程(1-5)改写为:
v= f ( p/p0)
(1-6)
Brunauer分类的五种等温线类型
Ⅰ、Ⅱ、Ⅳ型曲线是凸形
1.1 物理吸附理论简单介绍 1.2 表面积计算 1.3 孔结构分析
1.1 物理吸附理论简单介绍
1.1.1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吸附现象:
吸附作用指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种物 质表面上的过程-----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界面上的 分子与相里面的分子所受的作用力不同而引起的。
*气-固接触面来说,由于固体表面分子受力不法 其它方法
1.2 表面积计算
1.2.1 BET法
BET吸附等温方程(1-12)――――单层饱和吸附量 vm : 1 (1-13) vm =

物理吸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物理吸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CVm Vm Intercept = 1 ≈ 0
CVm
29
单点BET
z p/p0在0.2-0.25时适用 z 快速准确的方法 z Approximate values of C
z C=2 to 50,metals,polymers,organics z C=50 to 200,silicates,oxides z C>200,activated carbons,zeolites
23
BET公式
V =θ =
Cx
Vm
(1− x)(1− x + Cx)
p x=
p0
C:与首层吸附热有关的常数;
p : 吸附质蒸汽吸附平衡时的压力; p0 : 吸附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
24
4
BET公式的直线形式
V=
Cp
Vm
( p0

p)
⎡ ⎢1
+

(C
−1)
p p0
⎤ ⎥ ⎦
整理得:
p = C −1• p + 1 V ( p0 − p) CVm p0 VmC
3.7
82
0.037 0.00046
8.5
106
0.084 0.00086
15.2
124
0.150 0.00142
23.6
142
0.233 0.00214
31.5
157
0.311 0.00287
38.2
173
0.377 0.00350
p /V (p 0-p )
0.004
0.0035 0.003
y = 0.0089x + 0.0001
0.003 0.002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简介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简介

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空气净化材料
通过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了解 空气净化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孔结 构,有助于优化空气净化材料的
性能和寿命。
水处理吸附剂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可以提供水 处理吸附剂的表面特性和孔结构 信息,有助于优化吸附剂的制备
方法和性能。
土壤修复材料
通过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了解 土壤修复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孔结 构,有助于提高土壤修复的效果
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催化剂研究
通过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了解 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孔结构,从 而优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性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纳米材料表征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可以提供纳米 材料的表面特性和孔结构信息,有 助于研究纳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 质。
复合材料界面研究
通过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了解复 合材料界面层的结构和性质,有助 于优化复合材料的性能。
和持久性。
05
实验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流程
样品装填
将样品填充到比表面积及孔径 分析仪的测量腔内。
开始测量
启动仪器,进行吸附-脱附等 温线测量。
样品准备
选择合适的样品,进行研磨、 干燥等预处理。
实验设置
根据样品特性,设置仪器参数, 如吸附气体、温度、压力等。
数据处理
收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计算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参 数。
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燃料电池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可用于研究燃料 电池电极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孔结构, 以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储氢材料
太阳能电池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可以提供太阳能 电池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孔结构信息, 有助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 率和长期稳定性。

催化剂的表面积、孔容、孔结构

催化剂的表面积、孔容、孔结构

exp( 2V~)
rn2RTV~
exp(
)
rb RT
因为rb > rn,故Pb > Pn。
墨水瓶模型的 毛细管凝聚
模型二-Cohan两端开口的圆柱形模型:在
孔内,气-液间不是形成弯月面,不能直接
用Kelvin方程,而是形成圆筒形液膜,随压
力增加,液膜逐渐增厚。
Cohan给出凝聚所需的压力为
b2 s2
exp( q2 RT
)

b1s1
exp( q1 RT
)

a2 Ps1

a2 P s1

b2 s2
exp( q2 RT
)
同理,对(i-1)层,
ai Psi1

bi si
exp( qi RT
)
假定第二层及以上各层分子吸附的性质与在液体中凝聚性质一
样 (i >= 2),
qi ql ,
度为 l ,平均孔半径为r ,孔内壁光滑,伸入颗粒中心。
1、平均孔半径
若一个催化剂颗粒的外表面为sx,单位外表面内的孔口数目为np,
颗粒内表面的理论值
sxnp 2rl
颗粒的表面积主要由内表面贡献,其实验值为 Vp pSg
所以 sxnp 2rl = Vp pSg
每个颗粒所含孔体积的理论值为 sxnp r 2l

V Vm

cs0 ixi
i0

s0 (1 c xi )

cx (1 x)(1 x cx)
i0
x = 1时,V = 。当吸附质压力为饱和蒸气压时,即P = P0,将 发生凝聚,V = 。因此,x = 1与P = P0相对应,故x = P/P0,

第二章 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第二章 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2. 多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BET吸附等温式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无法描述除Ⅰ型等温线以外的其 他等温线。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布朗诺尔(Brunauer)、埃 米特(Emmett)和泰勒(Teller)提出了多分子层吸附模型, 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吸附等温方程,通常称为BET等温方程。 BET模型假定: 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 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 固体吸附剂对吸附质——气体的吸附可以是多层的,第一 层未饱和吸附时就可由第二层、第三层等开始吸附,因此各 吸附层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 自第二层开始至第n层(n→∞),各层的吸附热都等于吸 附质的液化热。
2.2.1 BET法
讨论: *随C值的增加,吸附等温曲线由Ⅲ型变为Ⅱ型,曲线在v/ vm=1处的弯曲越来越接近直角。这反映了第 一吸附层和其它吸附层之间吸附力场的差异越来越大。*当C值很大时,就可以由实验数据确定vm的值。 在C值比较小时,尽管也可以由BET公式计算得到vm的值,但此时由于实验数据的微小变动就能引起vm 值较大变化。从图形上看,随着曲线弯曲趋于平缓而不明显,vm不确切增大。当C值接近于1时,甚至 根本无法求算vm的值。 一点法 氮吸附时C常数通常都在50~200之间,由于C常数较大,所以在BET作图时的截距1/ vm C很小,在 比较粗略的计算中可以忽略,即可以把p/p0在0.20~0.25左右的一个实验点和原点相连,由它的斜率的 倒数计算vm值,通常称为一点法或单点法。只有当C值>>1的前提下,二者误差一般在10%以内。 多点法 相对于一点法来说,常规BET作图测定比表面要进行多个实验点(一般取五点)测量,因此又称多点 法。
斜率+截距
设每一个吸附分子的平均截面积为Am(nm2) ,此Am就是 该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占据的表面积: Vm (2-16) Sg = Am ×NA × ×10 -18 m 2 /g

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当达到动态平衡时,
(2-9)
kap(1- ) kd
其中 式中:
kap
Kp
θ=
=
kd + kap 1+ Kp
ka K = = K 0 exp( q / RT )
kd
(2-10)
p――吸附质蒸气吸附平衡时的压力; ka,kd――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常数; K——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即吸附平衡的平衡常数;
K0——K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近似认为与温度无关。
10
1.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如果用v(STP,ml/g)表示吸附量,vm(STP,ml/g)表示单
分子层饱和吸附量,则,式(2-10)化简得:
p / v = 1/ vmK + p / vm (2-11)
―――直线的斜率(C-1) / vm C―――截距1/ vm C――――单
层饱和吸附量vm:
1 vm = 斜率+截距
(2-15)
设每一个吸附分子的平均截面积为Am(nm2) ,此Am就是
该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占据的表面积:
Vm Sg = Am ×NA ×
×10-18
m2/g(2-16)
22414
式中 NA——阿伏伽德罗常数(6.02x1023)。
Fc(p/p0)表达了吸附层厚度随p/p0而改变的函数关系。对
于77.4K时固体表面上的氮吸附来说,C值虽然不可能在各种 样品上都相等,但受C变动的影响并不大,已由德.博尔等人
从实验上求得,称为氮吸附的公共曲线。
20
C = m/b +1
(2-13) (2-14)
vm = 1/(m +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0——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近似认为与温度无关。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如果用v(STP,ml/g)表示吸附量,vm(STP,ml/g)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则,式(1-10)化简得:
p 1 p v vmK vm
(1-11)
式(1-10)与式(1-11)都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式,他们在用v对p作图时的形状 与Ⅰ型吸附等温线相同。实际上,分子筛或只含微孔的活性炭吸附蒸汽时的吸附 等温线就是Ⅰ型的,因此Ⅰ型又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线。
以P/V(P0-P)对P/P0作图, 得一直线
5
根据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出形成单分子层的吸 附量Vm=1/(斜率+截距)和常数C=斜率/截距+1.
1.2 表面积计算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 BET法 B点法 经验作图法 其它方法
1.2.1 BET法
BET吸附等温方程(1-12)――――单层饱和吸附
量vm:
多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BET吸附等温式
按照朗格谬尔吸附等温方程的推导方法同样可得到BET
吸附等温方程:
p = 1 C-1 • p v( po-p) vmC vmC po
(1-12)
式中 p0――吸附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 vm——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C——BET方程C常数,其值为exp{(E1-E2)/RT},
式(1-11)在用p/v对p作图时是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vm,截距为1/(vmK),由此 可以求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vm。
多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BET吸附等温式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无法描述除Ⅰ型等温线以外的其他 等温线。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布朗诺尔(Brunauer)、埃米特 (Emmett)和泰勒(Teller)提出了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并且 建立了相应的吸附等温方程,通常称为BET等温方程。
催化剂比表面积 和孔结构测定
ASAP 2020系列全 自动快速比表面积 及中孔/微孔分析仪 -----美国麦克公司
仪器介绍
ASAP 2020系列全自动快速比表面积及中孔/微孔分析仪, 可同时进行一个样品的分析和两个样品的制备,仪器的操作软 件为先进的“Windows”软件,仪器可进行单点、多点BET比 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BJH中孔、孔分布、孔大小及 总孔体积和面积、密度函数理论(DFT)、吸附热及平均孔大 小等的多种数据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为等温物理吸附的静态容 量法。
1 vm = 斜率+截距
(1-13)
设每一个吸附分子的平均截面积为Am(nm2) , 此Am就是该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占据的表面积:
Vm Sg = Am ×NA ×
×10-18
m2/g
22414
(1-14)
式中 NA——阿伏伽德罗常数(6.02x1023)。
1.2.1 BET法
*埃米特和布郎诺尔曾经提出77K(-195℃)时液态六方密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质: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如氮气).
通常采用氮气,氩气或氧气为吸附质进行多孔物的比 表面,孔体积,孔径的大小和分布的测定.也可通过完 整的吸附脱附曲线计算出介孔部分和微孔部分的体 积和表面积等.
吸附平衡等温线:以压力为横坐标,恒温条件下吸附质在
吸附剂上的吸附量为纵坐标的曲线.
常数c作参数,以吸附重量或 吸附体积(W/Wm或V/Vm) 对x=P/P0作图。 a)c﹥2 , II型吸附等温线; b)c﹤2, III型吸附等温线 BET公式适用比压范围: 0.05≤x≤0.35
6
1.2.1 BET法
*随C值的增加,吸附等温曲线由Ⅲ型变为Ⅱ型,曲线在v/vm=1处的弯曲
越来越接近直角。这反映了第一吸附层和其它吸附层之间吸附力场的差异 越来越大。
相对压力p/p0
吸附量ν
Ⅳ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线,反应的是固体 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有毛细凝聚现象 发生) Ⅴ型等温线很少遇到,而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 附质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微弱的Ⅲ型等温线特点,但在 高压区又表现出有孔充填(毛细凝聚现象)。
Ⅳ型、Ⅴ型曲线则有吸附滞后环的可能原因
吸附现象描述
在测定吸附量过程中发现,吸附剂吸附一种气体吸附质时,其吸附量(α)
α=f (T, p) T=常数 α=f ( p)称吸附等温线 p =常数 α=f (T)称吸附等压线 α=常数 p =f (T)称吸附等量线
(1-1) (1-2) (1-3) (1-4)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吸附等温线形式
*假设温度控制在气体临界温度下,
吸附时有孔壁的多分子层吸附和在孔中凝聚两种因素产 生,而脱附仅由毛细管凝聚所引起。 这就是说,吸附时首先发生多分子层吸附,只有当孔壁上的 吸附层达到足够厚度时才能发生凝聚现象;而在与吸附相同
的p/p0比压下脱附时,仅发生在毛细管中的液面上的蒸汽, 却不能使p/p0下吸附的分子脱附,要使其脱附,就需要更 小的p/p0 ,故出现脱附的滞后现象,实际就是相同p/p0下
α=f ( p/p0)
(1-5)
式中p0--吸附质饱和蒸汽压
*气体吸附量普遍采用的是以换算到标准状态(STP)时的 气体体积容量(cm3或ml)表示,于是方程(1-5)改写为 :
v= f ( p/p0)
(1-6)
Brunauer分类的五种等温线类型
Ⅰ、Ⅱ、Ⅳ型曲线是凸形 Ⅲ、Ⅴ型是凹形
Ⅰ型等温线相当于朗格谬尔单层可逆吸附过程。 Ⅱ型等温线相当于发生在非孔或大孔固体上自由的单一 多层可逆吸附过程,位于p/p0=0.05-0.10的B点,是等温线 的第一个陡峭部,它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Ⅲ型等温线不出现B点,表示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 很弱.
技术参数
1.比表面积分析范围为0.0005 m2/g至无上限。 2.孔径的测量范围为3.5埃至5000埃。 3.微孔区段的分辨率为0.2埃。 4.孔体积最小检测: 0.0001 cc/g。
主要特点
1.单点、多点BET比表面积 ngmuir比表面积 3.BJH中孔、孔分布、孔大小及总孔体积和面积 4.标准配置密度函数理论(DFT/NLDFT),DA,DR,HK,MP等微孔分析方法。 5.吸附热及平均孔径,总孔体积。 6.提供了测定H2 气体绝对压力的吸附等温线,增强了在燃料电池方面的应用。
多点法
相对于一点法来说,常规BET作图测定比表面要进行多个实 验点(一般取五点)测量,因此又称多点法。
BET模型假定: 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 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 固体吸附剂对吸附质——气体的吸附可以是多层的,第一层未饱和吸附时 就可由第二层、第三层等开始吸附,因此各吸附层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
自第二层开始至第n层(n→∞),各层的吸附热都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
当达到动态平衡时,
kap(1- ) kd
kap
Kp
θ=
=
kd + kap 1+ Kp
(1-9) (1-10)
其中
K ka K 0 exp(Q / RT) Q为吸附热 kd
式中: p――吸附质蒸气吸附平衡时的压力;
ka,kd――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常数; K——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即吸附平衡的平衡常数;
1.1 物理吸附理论简单介绍 1.2 表面积计算 1.3 孔结构分析
1.1 物理吸附理论简单介绍
1.1.1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吸附现象:
吸附作用指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种物 质表面上的过程-----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界面上的 分子与相里面的分子所受的作用力不同而引起的。
*气-固接触面来说,由于固体表面分子受力不均衡,就产生一个剩余 力场,这样就对气体分子产生吸附作用。 *吸附的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例如振动)。 *气体分子能克服固体表面的引力,会离开表面造成脱附。 *吸附与脱附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
E1为第一吸附层的吸附热。 由式(1-12)可见,当物理吸附的实验数据按 p/v (p0-p) 与
p/p0 作图时应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m = (C-1) /(vmC),在 纵轴上的截距为b=1/(vmC),所以
C = m/b +1 vm = 1/(m + b)
P
1 C 1 P
V P0 P CVm CVm P0
堆积的氮分子横截面积取0.162nm2,将它代入式(1-14)
后,简化得到BET氮吸附法比表面积的常见公式:
Sg = 4.325vm m2/g
(1-15)
*实验结果表明,多数催化剂的吸附实验数据按BET作图时
的直线范围一般是在p/p0 0.05-0.35之间。 *C常数与吸附质和表面之间作用力场的强弱有关。给定不 同的C值,并以v/vm对p/p0作图,就得到下图的一组曲线。
模型的基本假定:
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
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
属单层吸附,且每个吸附位吸附一个质点;
吸附是体分子覆盖的分数, 未被覆盖分数应为(1-θ),则
吸附速率=kap(1-θ)
(1-7)
脱附速率=kdθ
(1-8)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与分散度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有两种常用的
表示方法:
1)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2)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S
SV
V
S
SW
W
W 和V分别为固体 的质量和体积,S 为其表面积
▀分散度--把物质分散成细小微粒的程度称为分散度。物
通常用比压(相对压力)p/p0表示压力,p 为气体的真实压力,p0为气体在测量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