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BJHHKTPLOT催化剂比表面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Ⅳ型、Ⅴ型曲线则有吸附滞后环的可能原因
吸附时有孔壁的多分子层吸附和在孔中凝聚两种因素产 生,而脱附仅由毛细管凝聚所引起。 这就是说,吸附时首先发生多分子层吸附,只有当孔壁上的 吸附层达到足够厚度时才能发生凝聚现象;而在与吸附相同
通常采用氮气,氩气或氧气为吸附质进行多孔物的比 表面,孔体积,孔径的大小和分布的测定.也可通过完 整的吸附脱附曲线计算出介孔部分和微孔部分的体 积和表面积等.
吸附平衡等温线:以压力为横坐标,恒温条件下吸附质在
吸附剂上的吸附量为纵坐标的曲线.
通常用比压(相对压力)p/p0表示压力,p 为气体的真实压力,p0为气体在测量温度
相对压力p/p0
第14页/共62页
吸附量ν
Ⅳ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线,反应的是固体 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有毛细凝聚现象 发生) Ⅴ型等温线很少遇到,而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 附质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微弱的Ⅲ型等温线特点,但在 高压区又表现出有孔充填(毛细凝聚现象)。
第15页/共62页
第9页/共62页
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与分散度
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的情况:
边长l/m
1×10-2 1×10-3 1×10-5 1×10-7 1×10-9
立方体数
1 103 109 1015 1021
比表面S/(m2/m3)
6 ×102 6 ×103 6 ×105 6 ×107 6 ×109
第2页/共62页
技术参数
1.比表面积分析范围为0.0005 m2/g至无上限。 2.孔径的测量范围为3.5埃至5000埃。 3.微孔区段的分辨率为0.2埃。 4.孔体积最小检测: 0.0001 cc/g。
主要特点
1.单点、多点BET比表面积 2.Langmuir比表面积 3.BJH中孔、孔分布、孔大小及总孔体积和面积 4.标准配置密度函数理论(DFT/NLDFT),DA,DR,HK,MP等微孔分析方法。 5.吸附热及平均孔径,总孔体积。 6.提供了测定H2 气体绝对压力的吸附等温线,增强了在燃料电池方面的应用。
从表上可以看出,当将边长为10-2m的立方体分 割成10-9m的小立方体时,比表面增长了一千万倍。
可见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许 多独特的表面效应,成为新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的研究热点。
第10页/共62页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吸附量表示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单位重量的固体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量或体积(一般 换算成标准状态STP)
*气-固接触面来说,由于固体表面分子受力不均衡,就产生一个剩余 力场,这样就对气体分子产生吸附作用。 *吸附的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例如振动)。 *气体分子能克服固体表面的引力,会离开表面造成脱附。 *吸附与脱附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
第5页/共62页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质: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如氮气).
吸附等温线形式
*假设温度控制在气体临界温度下,
α=f ( p/p0)
(1-5)
式中p0--吸附质饱和蒸汽压
*气体吸附量普遍采用的是以换算到标准状态(STP)时的 气体体积容量(cm3或ml)表示,于是方程(1-5)改写为 :
v= f ( p/p0)
(1-6)
第12页/共62页
Brunauer分类的五种等温线类型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有两种常用的
表示方法:
1)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2)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S
SV
V
S
SW
W
W 和V分别为固体 的质量和体积,S 为其表面积
▀分散度--把物质分散成细小微粒的程度称为分散度。物
质分割得越小,分散度越高,比表面也越大。
第3页/共62页
1.1 物理吸附理论简单介绍 1.2 表面积计算 1.3 孔结构分析
第4页/共62页
Biblioteka Baidu
1.1 物理吸附理论简单介绍
1.1.1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吸附现象:
吸附作用指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种物 质表面上的过程-----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界面上的 分子与相里面的分子所受的作用力不同而引起的。
仪器介绍
ASAP 2020系列全自动快速比表面积及中孔/微孔分析仪, 可同时进行一个样品的分析和两个样品的制备,仪器的操作软 件为先进的“Windows”软件,仪器可进行单点、多点BET比 表面积、Langmuir比表面积、BJH中孔、孔分布、孔大小及 总孔体积和面积、密度函数理论(DFT)、吸附热及平均孔大 小等的多种数据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为等温物理吸附的静态容 量法。
第7页/共62页
▀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类似于化学反应,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原 子间形成吸附化学键。
*被化学吸附的分子与原吸附质分子相比,由于吸附键的 强烈影响,结构变化较大。
*由于化学吸附同化学反应一样只能在特定的吸附剂-吸 附质之间进行所以具有专一性,并且在表面只能吸附一 层。
第8页/共62页
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与分散度
吸附现象描述
在测定吸附量过程中发现,吸附剂吸附一种气体吸附质时,其吸附量(α)
α=f (T, p) T=常数 α=f ( p)称吸附等温线 p =常数 α=f (T)称吸附等压线 α=常数 p =f (T)称吸附等量线
(1-1) (1-2) (1-3) (1-4)
第11页/共62页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Ⅰ、Ⅱ、Ⅳ型曲线是凸形 Ⅲ、Ⅴ型是凹形
第13页/共62页
Ⅰ型等温线相当于朗格谬尔单层可逆吸附过程。 Ⅱ型等温线相当于发生在非孔或大孔固体上自由的单一 多层可逆吸附过程,位于p/p0=0.05-0.10的B点,是等温线 的第一个陡峭部,它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Ⅲ型等温线不出现B点,表示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 很弱.
下的饱和蒸汽压.
第6页/共62页
▀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是吸附质分子靠范德华力(分子引力)在吸附剂表面 上吸附,它类似于蒸汽的凝聚和气体的液化。
*表面上剩余力场是表面原子配位不饱和造成的,作用力较弱, 致使物理吸附分子的结构变化不大,接近于原气体或液体中分子 的状态。
*物理吸附由于是范氏力起作用,而范氏力在同类或不同类的任 何分子间都存在,所以是非专一性的,在表面上可吸附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