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研究
公 众 相 同 的 价 值 观 和道 德 准 则 , 此 , 要 制 订 社 会 道 德 责 为 需 任标准 或规范 , 开展 审核 认证 活动 。1 9 并 9 6年 6月 欧美 的 商 业 组 织 及 相 关 组 织 召 开 了 制 订 规 范 的 初 次 会 议 , 议 拟 会 订 了制订新 标 准 的备 忘 录 。19 9 7年 初 经济 优 先 权委 员 会 ( o n io cn miP i ie , E ) 立 了经 济 优 先 权 委 C u c nE o o c r r i C P 成 l ots 员 会 认 可 委 员 会 ( o n i o cn mi P i ie e c , C u c n E o o c r r isAg n y l ot C P A) 由 C P E A , E AA 负 责 制 定 该 标 准 , 根 据 IO 指 南 6 并 S 2 ( 质量体 系评估和认证机 构的基本 要求 ) 评估认 可认 证 机 来 构 。2 0 年 , 0 1 经济优先权 委员会认 可委 员会 ( E AA) 名 C P 更 为社 会责 任 国际 ( o i cu tblyItrain lS ) S c l o na it nen t a,AI , a Ac i o 负责起草社会 责任 国际标 准 , 由来 自 1 个 国家 的 2 它 1 O个 大
设 :
企 业具 有 内部 规模 经 济 。为 了简化 分 析 , 鲁格 曼 假 克 设 劳动是唯一投 入 , 与古 典 理论 不 同的这 个 是成 本 函数 但 中包含 一个 固定投 入成本 。这样 就假定 了产品 的平均 成本 不 再 是 一 个 常 数 , 是 随 着 产 量 增 加 而 递 减 的 函 数 , 是 一 而 这
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
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
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
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
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 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
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
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
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国贸1001 2号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
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
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
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
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
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
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
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观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观点一、克鲁格曼的主要观点其主要思想观点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汇率理论和经济与地理学理论。
(一)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
1、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假设前提新贸易理论认为传统的贸易理论前提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使其无法解释现实。
应当放宽并建立更符合现实的前提假设:1)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假设转变为更符现实的不完全竞争。
2)规模报酬不再是不变的,而是递增的。
3)传统的2×2×2贸易模型过于简单化,新贸易理论改为J×N×M模型。
4)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规模经济也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但是,生产规模不可能无限地扩大,当规模报酬达到最大后,单位成本就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
由于垄断的存在,厂商就能够运用自己的垄断力,扩大产量,获得规模报酬。
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厂商都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取得价格上的优势。
2)外部规模经济引发的国际贸易(1)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国际贸易由于进入行业的企业增加,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产品价格降低,使得产品能够出口到国外市场。
而之所以有更多的产品供出口,是因为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提高了整个行业的产量。
(2)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坎姆模型”。
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两国最终将实现完全的专业化。
3)内部规模经济引发的国际贸易(1)垄断竞争企业与国际贸易对于垄断竞争企业来说,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参与国际贸易的结果都是产量的增加。
第六章新新贸易理论
模型介绍
在需求方面,对部门j的产品消费函数为CES函数, 效用函数和价格函数如下
其中,xj (i)是表示j部门生产的不同类型产品,品之间的不变替代 弹性为1/1-a, 0<a<1。
在生产方面,模型采用带有生产率的柯布-道格拉斯 生产函数,且产品生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总部服务h ,一是产品制造m,并且总部服务只能在北国进行,
否
否
是
是
分配效应提高了整
个产业的生产率
贸易和劳动力市场
自由化之后跨产业 是
否
是
否
是
的劳动力净变动
贸易自由化之后产 否
否
否
是
是
业内的同时发生的
净工作创造和破坏
贸易自由化影响相 是
否
是
否
是
对要素收益(收入
分配)
二、梅里兹异质性模型及发展
1.梅里兹异质性模型 梅里兹模型的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
企业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的 差异, 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梅里 兹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 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 贸易对企业的 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 等问题
梅里兹
2. 模型的理论发展
要 资源禀赋差异进行的; 济存在以及产品差异化 致企业的不同贸
结 论
解释了产业间贸易的情 扩大了贸易;解释了产 易决策选择;主
况
业间贸易的情况
要解释公司内贸
易和产业间贸易,
也解释了产品间
贸易
二、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一)传统贸易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解释
新贸易理论认为
了不同国家之间依
首先梅里兹模型是考虑企业的国际化策略是选择出口、 FDI、或是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各个产业都是由生产率水 平不同的异质性企业组成。其中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会 选择FDI或者出口或者二者结合, 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会 被挤出市场,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经济理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域有:垄断竞争贸易理论(Krugman,1979a,1980)、战略贸易理论(Brander & Krugman,1983)、新经济地理(Krugman,1991a)、金融危机理论(Krugman,1979b)、汇率动态变化(Krugman,1991b)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Krugman,1988)等,其中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自然延伸。
克鲁格曼获奖的最主要原因是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在克鲁格曼的所有理论贡献中,其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影响最大,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侧重对此进行述评。
我们希望通过对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介绍,梳理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与当代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近三十年来国际贸易主流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基础之上的。
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克鲁格曼理论对中国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有两种产品和一种要素(劳动),将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技术的差异。
赫克歇尔和俄林(HO模型)把要素禀赋看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其理论本质也是比较优势,只不过比较优势的基础是要素禀赋差异而非技术差异。
该模型假设一国利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而且市场完全竞争、同类产品同质和规模报酬不变。
在这些前提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所以贸易主要应该在存在一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之间发生,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但该理论与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反差,“二战”后,绝大部分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横向贸易,而不是发生在有着较大要素禀赋差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新贸易理论及其技术和制度因素
新贸易理论及其技术和制度因素新贸易理论最早由宝德尔和克鲁格曼提出,他们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每个国家应当专业化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
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和制度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技术因素是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水平的差异对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技术进步会增加一国的生产力和产出水平,因此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国家更容易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
例如,美国作为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其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因此更多地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此外,技术水平的改变也会引发贸易的变化。
新技术的引入会改变产品生产的方式和制造成本,从而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产品组合。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生产和分工,从而形成全球价值链。
这种全球化的生产方式加速了贸易的发展。
其次,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制度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等方面。
各国的贸易政策对于贸易量和贸易结构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保护主义政策会限制贸易,而自由贸易政策则会促进贸易发展。
同样,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也对技术创新和贸易具有重要影响。
发达国家通过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成果,吸引了更多的技术转移和投资。
另外,国际贸易的制度环境同样重要。
国际贸易需要一套完善的规则和机制来保障贸易的公平和有效。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国际贸易的监管机构,通过规定贸易规则、解决贸易争端等方式维护贸易自由和公平。
总之,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不仅取决于比较优势,还受到技术和制度因素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贸易模式和产品组合,制度的改善促进了贸易的公平和有效。
因此,国家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规则的制定,以促进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什么是新新贸易理论呢?
新新贸易理论就是打破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采用更为符合现实的企业 异质性假设(firm heterogeneity),进而将贸 易理论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深入到了微观企业层 面。
什么是企业异质性呢?
企业异质性就是企业之间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既 简单,又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把它形象化,企业 异质性就体现在企业规模、生产率、组织结构、工 资水平、产品质量、企业历史、资本密集度、所有 权,等多个方面。
以Antras(2003)为代表的企业内生边界理论,该 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在契约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如 何选择自身的产业组织形式,即跨国公司的内生边界 问题,从而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在公司内贸易、 市场交易、以及外包等形式上做出选择。
(3)Melitz(2003)模型之前的经验研究
第一,在同一个行业里,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会从事出 口,并且这些少数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的 出口。同时,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占其生产总额的比重也 比较低,即大部分产品都是用于国内销售。
4.4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 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4.4.1 新新贸易理论
(1)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最突出的缺陷在于,它忽略了 微观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假设 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对这一假 设提出了挑战,于是新新贸易理论便产生了。
生产率最低的企业由于入不敷出,只能退出行业;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从事内销; 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既从事内销又从事出口,而且资源会从
生产率低的企业向生产率高的企业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 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贸易也会使一国的总体福利得到提高,主 要有两个来源:
最新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之比较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在国家和阶级存在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自由贸易只能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清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平等交换的实质,甚至错误地高估本国工业的发展水平,错误地坚持和实践发达国家倡导的所谓自由贸易,势必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可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给了我们一种科学的方法,让我们能够认清形势,明辨是非。
但是,在具体贸易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上,我们应该借鉴西方有益的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虽然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提出的理论对策,但是由于它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并据此提出了重视技术创新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非常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定贸易战略的需要,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区别马克思和克鲁格曼由于各自所处历史时代背景迥异,所秉承的价值观不同,进行贸易理论研究的目的不同等诸多原因,二者的贸易理论必然也会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国际贸易的起源、发展、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运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通过对历史沿革的叙述,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的性质及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本质关系。
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和结果。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不仅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作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就成为了这种生产方式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这种生产方式也在为对外贸易的扩大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
马克思从本质上揭示了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第五章新贸易理论
四:产业内贸易主要模型
法维尔模型 (新型
林德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相互倾销模型
(一) 法维尔模型(新H-O模型)
模型假设 1 产业供应不同质的垂直差异性产品; 2 产业市场完全竞争; 3 劳动要素同质,可以在产业间流动;产业间资
本是不同质的,不能在产业间流动,产业内资 本是同质的,可以在产业内流动; 4 产品质量α是连续变量,质量高低取决于资本 用量大小; 5 不存在规模经济,没有技术差异 6 自由贸易并且没有运输成本;
结果:每个企业生产商品数量在贸易前后没有变化 , 消费者收入不变,价格指数不变,因而消费总量不变。 但是水平相似的商品数量增多,给了消费者多样化选择, 社会福利增加
(三) 林德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林德(B.Linder)
偏好相似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 ,又称 为重叠需求理论(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他是对俄林理 论的补充,主要有两个观 点:需求基础论;需求相 似论
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关系利益分配流程图
跨国公司
研究开发,掌握 核心部件
加工组装生产
国际网络营销
垄断,利润多, 抬高中间产品价 格给下游企业
竞争激烈,附加值低 发展中国家参与
占据垄断地位,压 低来自发展中国家
中间产品的价格
三、产品内分工附加值分配
当前的国际分工已经转变为产品的价值增值过 程在全球的分配和转移
一般运输成本被看做“冰山”,类
似于海洋气流与风的作用下逐渐融
化。
这是萨缪尔森于1952年提出并被克
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Samuelson)
鲁格曼引入研究,即一单位运往外
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
提出者:大卫·李嘉图 理论核心:各国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 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 理论意义: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规模经济理论
概念: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逐渐降低的现象 原因:生产规模扩大可以降低固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影响: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应用:规模经济理论在新贸易理论中,解释了国际贸易中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不足
理论模型过于 简化,无法完 全解释现实经
济现象
缺乏对非价格 因素(如文化、 制度等)的考
虑
难以解释全球 价值链的形成
和演变
对发展中国家 的贸易政策制 定缺乏指导意
义
新贸易理论的未来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的方向
研究新贸易理论在数字经 济时代的应用
探讨新贸易理论对全球价 值链的影响
分析新贸易理论对发展中 国家的影响
促进国际贸易: 新贸易理论强调 比较优势,推动 各国之间的贸易 往来
提高生产效率: 新贸易理论强调 规模经济,推动 企业提高生产效 率
促进技术进步: 新贸易理论强调 技术溢出,推动 企业进行技术创 新
推动全球分工: 新贸易理论强调 全球分工,推动 各国在全球产业 链中的定位和分 工
新贸易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
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贸易,发展 中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 场,促进经济增长
改善民生:贸易可以带来更多的 商品和服务,改善民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就业率:贸易可以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
促进技术进步:通过贸易,发展 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 理经验,促进技术进步
新贸易理论
元;二是对于每个国家的消费者,其可选择的汽车种
类从15个上升为20个。这两个结果正是A国和B国参 与国际贸易获得的贸易收益的具体体现。 以上模型表明开放贸易不仅能使消费者享受低价 的好处,而且能使消费者获得多商品的选择。
贸易效应
(1)消费者
因市场扩大以及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降和品种增加 (2)生产者 选择效应(退出) 规模效应(生存)
结论:即使两国之间没有基于技术或(和)要素禀赋
差异的比较优势,源于规模经济的贸易仍可为参与国带 来收益。
(三)新贸易理论的贸易基础和贸易得益
1、贸易基础
新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并不一定因为本国的资源禀 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本国的历 史、某个偶发事件和过去的政策的产物;国际贸易产生 的原因也不完全是比较优势,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规 模报酬递增驱动的。
(2)一个处于垄断竞争状态的行业该行业生产具有内部规
模经济的特征。 (3)假定每种汽车由一家企业生产,因此汽车企业的数量
等于汽车种类的数量。
(4)假定所有种类的汽车是对称的,也就是说不同品牌的 汽车虽然有差异性,但在需求和成本等方面是相同的。这个
假定可以使我们不需要关心每个汽车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只
关注汽车行业的品种数量和平均价格。 下图表现了克鲁格曼模型的基本思想。
(三)新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 优势理论,而是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二者 是互相补充而非替代的关系。二者除了有一些基本假设 相同外,还存在以下不同点:
1、解释对象不同
前者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 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引言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80年提出的,对传统的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
该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对于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主要基于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
该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是与国家的经济环境和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密切相关的。
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贸易是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成本比较决定的,而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更注重产业内部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效应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效应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在产量扩大的过程中,平均成本会降低的现象。
市场规模效应则指的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促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效率提高。
产品差异化在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产品差异化也被认为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克鲁格曼认为,国际贸易的发生和扩大往往是由于不同国家的产品在质量、品牌、设计等方面存在差异。
同质化与分裂效应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还提出了同质化与分裂效应的概念。
同质化效应指的是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货品相对于相关产品的利润率会逐渐下降,从而导致生产同质化的趋势。
分裂效应则是指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分工逐渐加深,各个环节的生产分散在全球范围内。
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在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还考虑了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的问题。
信息不完全使得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关于市场需求、合适的进口产品等信息。
自由进出口则意味着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口和出口货物,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结论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和效果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考虑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规模经济与市场规模效应、产品差异化、同质化与分裂效应、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等因素,该理论对于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二部分
• 历史积累过程和作用
第六章 贸易、历史积累和不平衡 发展
• 6.1摘要
• 克鲁格曼的研究认为:不平衡发展 理论竟与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完 全吻合。
6.2基本模型
• 假定两个地区北方和南方是完全对称 的
• 假定这两个地区的劳动力相等 • 假定每个地区可以生产两种产品:一
个是工业制成品M,另一个是农产品A, 并且能够以零运输成本条件进行贸易。
6.3不平衡发展的动态性
1. 长期均衡的特点取决于偏好和技术,但那 个地区起什么作用却取决于它最初时的地 位,例如取决于原始积累
2.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贸易所能起到的 作用。资本存量的不平衡取决于假定只要 两个国家之间没有实现完全的国际分工, 则产品贸易会使两国工资率(即一个要素 的价格)相等。不平衡发展理论与赫克歇 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之间便存在着相似 性。
5.3.2小结
• 库尔诺双头垄断模型揭示出一个新 的从贸易中获利源泉,这是一种贸 易加剧竞争的作用。还揭示了一个 新的贸易产生的原因:由于产品供 应垄断者预见到出口比在本国市场 销售具有更高的需求弹性,从而互 相进入别国的市场。
5.4未来的研究任务
1.动态的模型 2.更贴近现实世界的竞争模型 3.无法实增条件下,特别是当这些 报酬递增以外生经济形式存在时,历史 的作用非常关键。某种国际分工模式也 许是因为历史上的偶然事件或者这个国 家的最初的经济特点所形成的,然后随 着生产规模扩大形成优势的积累使这一 国际分工模式得以固定下来。
三.技术与贸易
这是新贸易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和 不完全竞争)和技术创新促进国际分工 这两个观点之间的自然联系。本书第十 章把技术和贸易的分析与新贸易理论相 联系。来说明技术创新带来的报酬递增 是怎样导致不完全竞争条件的出现,而 且反过来说明短期垄断是技术创新的必 要的动力。
克鲁格曼 1980 论文讲解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贸易模式)By Paul Krugman前言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53 年-) 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 ,2008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大概是64岁,而克鲁格曼55岁就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算是相当年轻的了。
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方式是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核心问题,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和H-O的资源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成本差异、资源、要素、技术甚至消费偏好方面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这些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
这仅仅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模式。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模式发生很大变化,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这称之为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就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不否认国家之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更认为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是当代产业经济的流行特征,更加接近现实)也会导致分工和国际贸易。
克鲁格曼的第一篇论文是有关贸易理论的(《递增收益、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随后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另外一篇富有影响的论文《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贸易模式》(1980)扩展了他的初始性分析。
论文讲解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非完全竞争(垄断竞争),两个国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1.提出一个简单的模型;2.在模型的基础上检验了运输成本的影响,说明了拥有较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工资率较高;3.分析“本土市场效应”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认为国家倾向于出口那些具有较大国内市场的产品。
第一部分基准模型1.基本假设消费者行为:产品潜在种类巨大,各种产品对称地进入效用函数(产品间的替代性强,且产品效用相同),每个消费者面临的效用函数(变形的CES)如下:Ci表示每个消费者对第i个产品的消费生产者行为:只有劳动这一种要素投入,所有产品有相同的成本函数如下:li表示生产第i种投入的劳动总量,xi表示第i种产品的总生产量,α表示固定成本,β表示边际成本。
国际贸易新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
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
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
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
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
“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
”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许多商品市场中完全竞争不是经常存在的,而不完全竞争则经常存在,少数垄断企业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获得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国际分工,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贸易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此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首先对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其经典论文的解析得出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启示,认为我国应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优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
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
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
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
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
“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
浅析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局限性
浅析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局限性二战后不断扩大的垄断、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使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局限性凸显出来,因为两者均基于国家间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相对差异解释贸易,这意味着国家间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事实上这与战后贸易主要发生于要素禀赋相似国家之间的现象不符,故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而新贸易理论则集中解释产业内贸易,从市场结构角度,即用市场结构中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则是新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本文简要对其理论及其局限性进行评论。
一、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及其局限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是运用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异化构筑起来的新模型。
假定劳动为惟一生产要素;存在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意味着从长期看每个厂商利润为零。
PP-ZZ模型的思路:由企业最优化的短期均衡条件即MR=MC确定PP 曲线,由企业长期均衡条件即总收益等于总成本确定ZZ曲线。
如图,PP曲线表明,随着人均消费量C的增加,价格亦将上升;ZZ曲线即反映:从长期看,利润为零,增加消费使规模经济实现,价格下跌。
在交点E上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后,市场规模扩大,故ZZ曲线向下移至Z[,1]Z[,1]。
结果,人均消费C[,1]降至C[,2],但每种商品总消费增加,P/w 下降,即实际工资W/p提高。
从厂商角度看,规模经济发生作用,单位成本就降低;从消费者角度看,产品价格也因此下降,实际收入W/p提高,产品多样性带来选择范围扩大,故增加福利。
此模型成功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中相似产品贸易的原因,解释了相似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行为。
贸易互利起作用的是产品差异化和内部规模经济。
此模型的福利改善与赫俄模型的不同在于赫俄模型中贸易导致稀缺生产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下降,而富裕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上升,因而分配不均,而PP-ZZ模型中的福利改善是所有消费者的改善,表明基于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有差异的制成品,贸易相对来说不必然导致分配不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克鲁格曼还认为,对外部性强的产业提供战略支持,不仅 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外市场扩张成功,而且 该国还能获取该产业作为战略支持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而产 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所谓外部经济效应,在这里是指某一 产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 影响。一般来讲,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外 部经济效应。这些产业所创造的知识和所开发的新技术、 新产品,将对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 动作用,虽然这些产业的企业可以获得它们对生产知识进 行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但却不是全部受益,因为知识外溢 往往具有无偿性。因此,为了保护企业创造知识的热情, 刺激企业的知识开发活动,扩大知识外溢所产生的经济效 应,就使政府补贴和扶持变得十分必要。 • 不难看出,战略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政府通过干 预对外贸易而扶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是一国在不完全竞 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获得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选择
• 克鲁格曼 (1979)的模 型虽然 已经非常简单清 晰 , 但在扩展 中仍然有一些麻烦 , 即使是加入运输成 本这样的变动 , 也 可能使得模型的解变得非常复杂 。 克鲁格曼在其《规模 经济 、 产 品差异化与贸易模式(1980)一文中对这一模 型进行了修正 和简化 , 使用 具体的 CES效用函数 , 从而使 得真实工 资不再是消 费量的函数 。 使用了 CES函数 的克 鲁格曼垄断竞 争贸易模型几乎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主流文献 的标准 工具 , 其影响至今不衰 。 经此变动 , 图 ! 中的 PP 曲 线变成一条水平线 , 当发生 自由贸易时 , 真实工资不 再变 化 , 企业生产量不再变化 , 个人消费量下 降, 产 品的种类数 与人 口数同比例上升(参见表 1)
• (三)战略贸易理论主要观点
• 战略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收益递增 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首先 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自身 的积累一般非常困难,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对此,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应选择发展前途好且外部效应大的产业加以 保护和扶持,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凸现贸易优 势、提高竞争能力。战略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的基 础上,为国家进一步干预贸易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克鲁格曼认为, 在寡头垄断市场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条件下,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可以 促进本国的出口.因为进口保护措施可以为本国厂商提供超过其国外 竞争对手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规模经济优势可以转化为更低的边 际成本,从而增强本国厂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促 进出口的目的。这就是说,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只要规模利益 是递增的,那么一个受保护的厂商就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封闭起来的 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不断降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通过销 售经验的积累也会使销售成本沿着学习曲线不断下降,从而降低产 品的总成本。本国厂商一旦在边际成本的竞争中具有优势,就可对 国外市场成功地进行扩张,从而也就达到了促进出口的目的。
四:新贸易理论的贡献和缺陷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最大的贡献是提高了理论 解释现实的能力 , 克服 了传统 贸易理论所遇到的困 境 。 最明显 的就是新贸易理论能够解释产业 内的国 际 分工 , 很好地吻合了现实中的贸易模式 。 同时 , 新 贸易理论也说明了许多新 兴产业和 贸易模式的形成 似乎更是一种偶然的机遇克鲁格曼的新 贸易理论之 所以具有强 大的 生命力 , 还在于他为其 后 的贸易理论发展提供 了一个可扩展 的分析框架 。 当然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也有一定的弱点 , 其 中最突出的就是在克鲁格曼的模 型 中所有的企业都 是一样的 , 他没有考虑企业的异质性 , 对贸易开展之 后企 业之间的 “ 竞争淘汰 ” 效应和 “ 规模变化 ” 效应 缺乏很好的解释 , 所 以没 有办法解释为什么 有的企 业规模会扩大 , 有的企业会被淘汰 , 也没有办法去解 释贸易开放后 由于企业优胜劣汰导致生 产效率提高 的好处 。 而 这些缺点正 好促进了当前新新贸易理论 在克鲁格曼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 另外 , 新 贸 易理论不能说明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转变的内在机 制 , 即既然国际 贸易有 这么大的好处 , 为什么要从国 内贸易开 始呢[ 新贸易理论提 出了 “ 贸易障碍 ” 来 解释这种现象 , 但是模型 中没有代表这些 障碍的具 体变量或参数 , 所 以消 费者和生 产者永远在一 个统 一 的市场中交易 , 相互隔离的市场永远不会在均 衡 中出现 , 市场一体化 和全球化是外生 给定 的#杨小 凯 、 张永生 , ! − , 这种 缺 陷也使得后来 杨小凯等 人 创立 了超 边 际 分析 的 内 生 化 贸易 理 论模 型
三:案例分析
• 新贸易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FDI和印度软件业竞争力的提 升 印度软件出口基地位于班加罗尔、孟买德里和马德拉斯 一带,最初是在出口加工区,而后迅速发展起来。1985年花 旗银行在孟买的圣塔克鲁电子出口加工区成立一家独资的出 口导向型离岸软件公司。印度的吸引力有两个方面:低成本 的且能讲英语的熟练劳动力和介于欧洲和北美之间的时差, 从而几乎可以全天24个小时工作。 软件业的大部分FDI过 去都投入到业内人士所称的低层次数据录入工作。这涉及在 合同中客户对软件开发商给予精确的规定,给程序员自行发 挥的余地很小。这种形式的出口活动提升技能的前景不大。 该产业重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1986吸引了德克萨斯食品公 司,该公司建立了其第一家独资出口导向型子公司。除了管 理方面的调整之外,印度政府制定了《印度软件技术园规划》 (1988年),这些园区提供了基础设施、建筑物、电力、通讯 设施及高速卫星线路。1989年惠普在班加罗尔成立了一家独 资子公司。
新贸易理论(克鲁 格曼)
小组成员:卓玛 刘云
目录
概况
内容
案例分析
贡献和缺陷
评析
一:概况
•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 ·克鲁格 曼在经济理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域有 : 垄 断竞 争贸易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 ,新 经 济地 理 、金融危机理论 ,汇 率动态变化 和发展 中 国家的债务 问题,其中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和 战 略贸易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 而新经济地 理 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 自然 延伸。 克 鲁格曼获奖 的最主要原因是分析国 际贸易模式和经 济活动区位选择
(三)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对新经济地理 的影响
• 克鲁格曼在 1979 年关于 新贸易理论文 章的最 后提出了一 个新的问题 , 即如果由于过 高的运输成 本和其他 障碍使得 贸易不能充分发生时会出现什么 情况 。 他考虑到在一个 规模报酬递增的世界 中要素 流动将代替贸易并导致集聚 发生 的情形 , 实际上他 讨论了当劳动力的流动变得可 能时 集聚的可 能性 , 这其实就是新经济地理 “ 中心 一 外围 ” 模型 思想 的 雏形。 克鲁格曼在他 1980年的 文章中提出了 “ 本国市场效应 ” , 只要存在规模经济 和运输成本 , 生 产 要素就会 向大的市场集 中 。 在存 在 多样性喜好的情况 下 , “ 本 国市场 效应 ” 一方面使得拥有更多劳动力 的地 区会有更高 的真实工资水平 , 同时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品 种 , 这 都会吸引劳动力向已经拥有更 多劳动力 的地 区 流 动 , 这种流动可能导致城市的形成 , 也可能导致发展 经济 学 中早 已认识到的“ 中心 一 外围 ” 体系的形成 。
• 上述均衡是 内部均衡 , 不过引入贸易也相当容 易 。 例如 , 假设两个大小相同的国家从封 闭经济走 向自由 贸易 , 由于两国要素察赋相同 , 在 HO模型中 绝对找不 到他们之间进行贸易的理由。 但是在垄断 竞争模型 中 , 贸易的发生将具备其合理性 , 因为厂商 生产差异 化产品并 出口 到另一 国家 , 生产规模的扩 大有助于 平均成本 的下降= 同时由于 面对来 自外 国 厂商的竞 争 , 竞争厂商数量的增加能够降低产品 的 均衡价格 。 克鲁格曼认为当两个各方面都相同的国家开展贸易时 , 在贸易方面 的效应就像一个 国家的 人 口增大了一倍 一样 , 这对 PP 曲线没有影响 , 但会 下移 曲线ZZ参见图 1, 因此 , 每种产品的均衡消 费量会从 C o下 降到 C1. 而真实工资(W/P)o会上升 至(w/p)1, 消费量下降是 由 于个人将花销分散到 更多的产品种类上 , 而这提高了 需求弹性 , 降低了产 品均衡价格 , 提高了真实工资水 平 。 对于消费者 , 这 只是一方面的收益 , 与此同时 , 在 自由贸易下两国产 品种类的总和将超过贸易前任 何单个国家的产品种 类数 , 消费者可以消费到更多的 差异化产品 , 因此将 提高福利水平 。
• (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主要观点
• 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 , 通 过垄断竞争市 场结构所 特有 的垄断性质和 竞争性 质 , 他推导出两个重要的 市场均衡条件(1) 每个厂 商最大化 自己的利润 , 要求 边际收益等于 边际成本MR=MC), 厂商定价采用 的是 在边际成本上加成 定价的方式 .(2) 当经济利润为正 时 厂商可 自由进 人 , 所 以长期均衡时一定有零利润 , 或 价格等于平均 成本( P=AC)由此两个均衡条件 , 克鲁格 曼提出 了著名的向上 倾斜 的PP 曲线和 向下倾斜 的 ZZ曲 线(参见图 1)从而决定 了国内均衡水平
二:内容Biblioteka • (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 上个世纪 , 年代末到 年代 , 以克鲁格曼 为 代表的一 些 国际贸易理论家 , 通过在贸易理论模型 中引进规 模经济 、 不完全竞争和 差异化产品 , 彻底改 变了 国际贸易理论 的面貌 。 在这些理论模型中 , 影 响 力最大的是基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贸 易 理论和基于寡头市场结构的战略贸易理论 。 克鲁 格曼在这两类文献的发展 中都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 , 但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影响力更大 。 战略贸易 理 论结论的不稳健性和福利分析的不可靠性使得主 流 贸易理论家在近年来更加关注克鲁格曼的垄断竞 争 贸易模型 。 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最核心 的创新就是把规模 经济 的思 想纳人 国际贸易 .克 鲁格 曼的成功之处在于将Dixit&Stiglitz(1977) 的 “ 多样 性喜好” 方法应 用到国际贸易理论 中 , 从 而能够用 简单的技巧把规模报酬递增的思想进行模 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