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及面临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的条件下, 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 下降,市场需求量则随着价格的下降 而增加。
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面向国
内需求,国内市场需求的有限性, 限制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 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 高的水平上,即A点。
在参与国际贸易之后, 企业面向两个市场,国内需求加上国
外需求,厂商生产量增加; 这时,规模经济效应使产品的平均成 本降低,厂商可以降价出售,由此增 强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见图4-1)
P1
A MC
B
P2
AC
D2
MR1
D1 MR2
图 4-1
图中AC为平均成本曲线,
D1为国内需求曲线, D2为国外需求曲线; 在该国没有参与国际贸易之前,厂商的 产品只需满足国内需要,产品数量被限 制在Q1,价格为P1 ;
(一)产品异质论 1.产品差异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 总是由采用相同生产方式生产同一产 品的企业组成。实际上,同类企业虽 然生产同类产品,但同类产品之间却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同 类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产生贸易的根 本原因。
产品差异按强弱可分为:主观差异性和
客观差异性两类。 由于产品差异性只有在影响消费者心理 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 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主观差异 性,而不是客观差异性。
Q6 Q5 Q4 Q3 Q2 Q1 O
产品质量
R
YB YA
平均收入
图 4-3
图中,横轴表示平均收入水平,纵轴
表示产品质量档次,45o线OR表示各 国平均收入水平对产品的需求档次成 正相关关系; 纵轴上的Q1、 Q2……. Q6分别表示产品 质量档次与R线的交点表示一国代表性 需求的水平。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如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 充裕国家,劳动充裕国家。
赫克歇尔--俄林的主要贡献(2)
H的理论贡献 提出了建立在相对资源禀赋情况和生产要素 比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 同时揭示了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第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的局限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产 生
理论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建立在“劳动价值论” 基础之上的。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资本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研究投入产出 关系的经济学产生。
19.C末20.C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 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此框架下的新古典贸 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O的理论贡献 揭示了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 指出了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第一节新古典贸易思想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边际收益递减” 原理。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 生产成本。
运用整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 相互影响
二、 赫克歇尔--俄林的主要贡献(1)
赫克歇尔和俄林介绍 主要理论思想
贸易的原因除技术差异外,还有各国生产要素 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 同.
免费】H-O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三、俄林的相互依存理论
俄林的相互依存理论的实质是一般均衡论,即认为任 何经济现象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俄林将相互依存 理论运用到了商品价格的决定上,被称作相互依存价格论, 或称一般均衡价格论。 他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价格形成机制。 1、需求:决定需求的有两种因素:一是消费者的欲望、要 求和爱好;二是每个人的收入状况,也影响对商品的需求 情况。 2、供给:决定供给的也有两种因素: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 状况;二是生产的物质条件,比如,生产中是否使用的技 术设备较多而劳动力较少,等等。 俄林认为,由上述四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价格机制, 在同一时间内决定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所有商品和生产要 素的价格。 .
2、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国际贸易不能发生
当两个国家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相同时,国际贸易不会给 双方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也不会发生。下面的例子可以证 明这一结论。
表7-2 美英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
美国(美元) 英国(英镑) 小麦 1.00 2.00 纺织品 2.00 4.00 在表7-2中,美国在两种商品中都处于优势,但优势一样 大,“两优无其重”,贸易难以发生。 从表中可见,美国国内小麦和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为 1∶2,英国国内小麦和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也是1∶2,两 国商品的价格比例完全相同。这就意味着,在美国国内1 单位小麦能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在英国国内也是1单 位小麦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这种相同的交换比例,使 两国都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
2、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两国生产函数(投入量与 产出量的比例)不同的假定。
在李嘉图的分析中,生产1吨葡萄酒在英国需要120天 的劳动,在葡萄牙只需要80天的劳动,即生产函数是不同 的。 俄林则是假设两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投入一定的生 产要素都会带来相等的产出量,即生产函数是相同的。 (指生产1吨葡萄酒在两国需要同样多的劳动,只是由于 劳动价格不同,才使商品的价格不同,从而发生国际贸易)
第四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论”;20世纪70年末,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新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传统贸易理论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第一阶段:创新领先国家出口
第二阶段:技术扩散,跟随者出口
第三阶段:技术停滞,发展中国家出口
产品创新阶段 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在该阶段上,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发,而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发达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 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产品成熟阶段 所需的主要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在该阶段上,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拥有生产的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产品从知识密集型产品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①实物形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款式、规格、商标、牌号、包装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②即使实物形态相同,也可能由于付款条件、交货时间、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原因而被视为异质产品。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 由于规模经济,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并产生国际贸易。
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扩大。 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产业集聚,即出现扎堆现象,这样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生产/出口
第四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章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和概括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这些新的贸易理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问题、产品差别和需求偏好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问题、市场结构性差别对贸易模式的影响问题以及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和生产区位问题。
这些假定前提的变形和扩展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丰富。
第一节贸易理论的动态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原料生命周期理论一、动态化贸易理论对早期贸易理论的扩展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同的特点:(TTM: Time, Technology,Many Countries)1、引入时间因素:Time 传统贸易理论——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而这两个生命周期理论是典型的动态化的贸易理论,他们把时间因素纳入了贸易模式的分析,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动态化扩展。
2、技术作为贸易的直接原因之一:Technology 传统贸易理论把技术差异看成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比较成本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
这两个生命周期理论在承认这种观点的同时,还把技术差异作为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之一,提出了比较技术优势的问题。
尤其是根据技术变革的时间差异来分析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变革和国际贸易区位的变化,这就增强了贸易理论对未来贸易格局的预测能力。
3、贸易在多国之间发生:Many Countries 传统2×2×2模型,而这两个生命周期理论放松了这个假定,使贸易在多国间发生。
二、新技术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196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 A Posner)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技术差距论把国家间的贸易和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渐消失。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件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新贸易保护主义 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 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 各国“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出口; 贸易保护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变为区域贸易壁垒。
第二节 关税
一、关税的含义与作用 关税(Customs Duties;Tariff)是进出口货物经
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NTB)是指 关税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非关税壁垒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2.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 性;
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 目的;
可申诉的补贴,即黄灯补贴,是指允许使用的补贴,但若 该补贴对WTO成员产生了不利影响,则可对其采取磋商手 段,或动用争议解决程序或对其采取反补贴措施。
3.商品倾销
商品倾销(Dumping)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 出口商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商品生 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抛售商品,打击竞争 者以占领市场。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 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 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和服务自由地输出和输 入,在世界市场上实行自由竞争与合作。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最策是指国家采取措施干预对外贸易, 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 国外商品和服务等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 服务贸易给予优待和补贴。
出口信贷的分类 卖方信贷(Supplier’s Credit) 买方信贷(Buyer's Credit)
出口信贷的主要特点 出口信贷必须联系出口项目,即贷款必须全部或 大部分用于购买提供贷款国家的出口商品; 出口信贷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贷款的利率,其 利差由出口国政府给予补贴; 出口信贷的贷款金额,通常只占买卖合同金额的 85%左右,其余10%-15%由进口厂商先支付现 汇; 出口信贷的发放与出口信贷担保相结合,以避免 或减少信贷风险。
第四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在国际贸易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既包括物 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指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 资本,它是对生产资料投资的结果。 人力资本指寓于人体中的人的智能,表现为 人的文化水平,生产技巧、熟练程度、管理 才能及健康状况,它是对人力投资的结果, 即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 果。 各国人民的天赋是相近的,而人的智能差别 则是后天人力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丰富的 国家,如美国、日本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 品生产和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人力资本 比较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 品生产上则处于劣势地位。
产量
阶段3 阶段1 阶段2 阶段4 阶段5
出口 消费 生产 出口 生产
模仿国
发明国
消费 进口 t0 t1 t2 t3 t4 t5 时间
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导致比较优势的变化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 求是不同的。即使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变,其生 产和出口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 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动而转移。
第五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人力资本说
研究与开发论 信息要素说
人力资本说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1946-1961任芝加哥 大学经济学系主任;1960年任 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2年荣 获美国经济学会最高荣誉--弗 朗西斯· 沃尔克奖;1979年荣 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奥多· 舒尔茨 (1902 —1998)
如果把人力资本的投资算作一国的资本 存量,即算作产品生产中的资本投入,那人力 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R.E.Baldwin)和 凯能(P.B.Kennen)运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 了里昂惕夫之谜。
中国大学mooc《国际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title国际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大学mooc答案100分最新版content第一章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1、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A:比较优势B:绝对优势C:规模经济D:以上都错答案: 绝对优势2、外凸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生产过程中的机会成本()A:递增B:递减C:不变D:先递增后递减答案: 递增3、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劳动丰裕的国家应该进口()A:资本密集型产品B:劳动密集型产品C:不需要进口D:技术密集型产品答案: 资本密集型产品4、以下哪项不是重商主义倡导的观点()A:自由贸易B:鼓励出口C:限制进口D:重视金银的积累答案: 自由贸易5、比较优势理论是()提出的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凯恩斯D:克鲁格曼答案: 大卫·李嘉图6、如果国家A每1单位劳动时间可以生产3单位X或者3单位Y,国家B每1单位劳动时间可以生产1单位X或者3单位Y,那么()A:国家A在生产X上具有比较劣势B:国家B在生产Y上具有比较劣势C:国家A在生产X上具有比较优势D:国家A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答案: 国家A在生产X上具有比较优势7、李嘉图解释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A:劳动价值论B:机会成本理论C:规模报酬递减D:以上都正确答案: 劳动价值论8、两个国家相对产品价格的差异可能是基于()A:要素禀赋的差异B:技术的差异C:消费者偏好的差异D:以上都正确答案: 以上都正确9、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大国和小国进行贸易()A:大国可能获得全部贸易利益B:小国可能获得全部贸易利益C:大国和小国平分贸易利益D:以上都不正确答案: 小国可能获得全部贸易利益10、如果国家A每1单位劳动时间可以生产3单位X或者3单位Y,国家B每1单位劳动时间可以生产1单位X或者3单位Y,如果国家A拿3单位X交换3单位Y,那么()A:国家A获利2单位XB:国家B获利6单位YC:国家A获利3单位YD:国家B获利3单位Y答案: 国家B获利6单位Y11、李嘉图解释比较理论的基础是()A:劳动价值论B:机会成本理论C:规模报酬递减D:以上都正确答案: 劳动价值论12、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大国和小国进行贸易:()A:大国可能获得全部贸易利益B:小国可能获得全部贸易利益C:大国和小国平分贸易利益D:以上都不正确答案: 以上都不正确作业第一章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1、请简要阐述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结论
市场扩大则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从生产厂商的角度看: 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从整个社会福利看,贸易利益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 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从 而带来更多的满足。
结论
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模型假设: 1.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 2.两个国家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外,其他条件相同。 3.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在封闭条件下,由于A国国内市场规模小于B国, 所以Na<Nb Qa<Qb Pa>Pb 那么,开放之后,在该行业上A国会因价格高成为进口国, B国会因价格低成为出口国吗?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规模经济会导致另外一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
P
E PE=AC
LAC
MC
MR
D
Q
图4-5 封闭经济中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
图中封闭经济中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为LAC曲线逐渐降低,
垄断竞争表现为企业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封闭经济中,
长期竞争导致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表现为在均衡点E,LAC与 D相切。
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设条件:
1 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
市场规模
2.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差别也会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一般说来,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 模存在差异,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规模相 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 (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生产规模 收益不变的产品(Y)。
对理论的总结
专业供应商
第04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新编国际贸易
里昂惕夫运用他本人首创的 “投入—产出”分析法,并利用美 国1947年对外贸易的统计资料,试 图对H-O模型进行检验。
他想通过美国的数据同时证明两个命 题:(1) H-O理论是正确的;(2) 与其贸易伙伴相比,美国属于资本充 裕的国家,所以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 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资本的价格(利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 产品价格的乘积,即i= VMPK=MPK×P, 其中,VMPL和VMPK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 边际产品价值。
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工资、 利润)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
(1)产品价格的变化(国际贸易的直 接结果,短期内就会影响工资和利 润);
(2)边际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生产 组合变动和生产要素流动的结果, 只有在长期才会对工资和利润产生 影响)。
表4.1 1947年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产品 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和劳动需求
出口
进口替代品
每百万美元产品所含资 2550780美元 3091339美元 本(1947年价格)
每百万美元产品所含劳 182 动量(人年)
资本-劳动比率(美元/ 14010 人)
170 18180
里昂惕夫的计算给他本人和其 他人提供了一个令人困惑的“谜”: 1947年美国居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 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其关键比率(Kx/Lx)/ (Km/Lm)仅为 0.77,而根据H-O理论,该比率应 该远大于1。这一现实与理论大相 径庭的矛盾即著名的“里昂惕夫之 谜”或“里昂惕夫悖论”(The Leontief Paradox)。
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都是一 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
要素丰裕度的两种判断方法: 1. 要素价格比较法
4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2013-8-4
(二)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丰裕会影响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 形状。如下图所示:
Y
B
A O X
B
A
2013-8-4
21
如果A国劳动丰裕且X为劳动密集型产 品,B国资本丰裕且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那么,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AA将相对偏 向X轴,B国生产可能性曲线BB将相对偏 向Y轴。
2013-8-4
9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贸 易模型
一、赫克歇尔—俄林简介 二、H-O模型的前提假设 三、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四、H-O模型分析 五、对H-O模型理论意义的分析
20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
10
一、赫克歇尔—俄林简介
赫克歇尔和俄林是师生关系。 赫克歇尔1919年发表了《国际贸易对 收分配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要素禀赋 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素禀存在差异是 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 俄林于1933年出版其代表作《域际贸 易和国际贸易》,更进一步地解释了赫 克歇尔的理论,最终形成了要素禀赋理 论。 2013-8-4 11
2013-8-4
38
一、要素均等化定理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含义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 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那么 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将会趋于 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 也即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工资相等, 也会使各国利率相等。由于这一命题是 H-O模型的引申,因此又被称为H-O-S模 型。 2013-8-4 39
2013-8-4
7
由于每一地区的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大 比例相对丰裕而廉价的要素,从而这些 要素变得比以前稀缺了。而进口中包含 着很大比例的稀缺要素,从而这些要素 就变得不那么稀缺了。因此区域贸易的 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 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三、社会无差别曲线
图4.2 是A国旳一组社会 无差别曲线,较低旳社 会无差别曲线Ⅰ代表消 费在该曲线上旳商品组 合给A国带来旳福利或者 说满足程度比较高旳社 会消费无差别曲线Ⅱ上 旳商品组合低。曲线Ⅲ 在所显示旳这组无差别 曲线中所代表旳福利水 平最高。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一、H-O理论旳一般均衡框架
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旳提出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定理) H-O-S定理:自由贸易必然会造成各国同质生产
要素旳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向一致。
(二)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某个产品价格增长不 会造成生产该产品所使用旳全部要素旳实际收益 增长,而是造成这一产品密集使用旳要素旳实际 收益增长,而没有密集使用旳要素旳实际收入反 而降低。
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基本概念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新要素理论
本章将新引入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并以劳动和 资本代表一国可利用旳生产要素,阐明各国所 拥有旳要素旳不同怎样促成了国际贸易旳发生, 而国际贸易又是怎样反过来对要素收入产生影 响旳。然后我们会对本章前面所得出旳理论进 行经验检验。最终,我们会进一步扩充生产要 素旳内涵,以更加好地解释现实世界中所发生 旳贸易现象。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逻辑推导
(一)要素价格相对均等推导
(一)要素价格相对均等推导
(二)要素价格绝对均等推导
见课本附录(略)
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旳评价
一、理论与现实尚存在诸多不符旳特征 二、伴随要素旳国际间流动,犹如俄林所坚持旳:
要素价格均等化是一种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 资助或阻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 境。 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 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有力的刺激。 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 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形 成的影响都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 。
第五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钻石”理论 二、“优势产业阶段”理论 三、“产业集聚”理论
一、 “钻石”理论
由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主要研究一个国家为什么能 在某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 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1983年里根成 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波特是其中一员, 负责产业竞争力研究。1991年提交《国家 竞争优势》报告。
第四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 技术差距论 产品生命周期论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 规模经济的含义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 长比例要高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又称规 模收益递增或规模报酬递增。
(二)封闭状态下的均衡
Y
无差异曲线I
PPF曲线 Y1 A
X1
X
(三)基于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Y
进口
G
出 口
E Y1 A
F
出口
H
进 口
I X1
X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二、贸易模式差别分析 三、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一)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差异产品 的交换。
29 18
17 78 1.1 3.5 1.8 12
24 6
10 13 5.4 19 5.8 6
(1)美国这8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份额 是多少? (2)日本这8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份额 是多少? (3)对这8种产品而言,哪个国家有相 对更多的产业内贸易?
第三节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
一、技术差距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 大(即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企业长期平 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2.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 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企业长 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A和B; 2、生产两种产品X和Y,且都存在规模经济; 3、两国的要素禀赋状况、技术水平、消费 偏好都相同,经济的规模也相同。
三、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量国家间在同一个产业 (即同类产品)间进行贸易程度的指标:
| X-M | ITT 1 - XM
其中:X和M分别为某产业(或同类产品)的出 口值和进口值。0≤ITT ≤ 1 ,ITT=0,表明无产 业内贸易;ITT>0,则表明一国有产业内贸易,即一 国会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类产品,ITT越大,产业内 贸易程度越高。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代表性需求: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 平。
所谓重叠需求,是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之间,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档次相同的那部 分需求。
模型分析
商品档次 F b a
E G D C H O M0 M1 M2
人均收入
(三)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的意义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 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 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 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 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出 口 t1 t2 t3
中国
t0
日本 美国
第一阶段:创新 领先国家出口 第二阶段:技术 扩散跟随者出口 第三阶段:技术停 滞欠发达国家出口
进 口
(一)新产品阶段(初始期)
产品为研究与开发密集型 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 少数发达国家在这一阶段拥有比较优势, 成为新产品的出口国。 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的创新国与其他 发达国家之间。
产品由资本密集型转化为劳动密集型。 决定比较优势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 产上的比较优势。 产品将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第四节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
一、恩格尔定律与国际贸易 二、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一、恩格尔定律与国际贸易
(一)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是用来描述家庭收入变化与最 基本生活品食物消费变动关系的规律。即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在食 物上的开支占其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A国(创新国)出口 B国(模仿国)进口
A国生产
A国出口 ,
0
B国进口
t
t1
t2
t3
B国出口 ,
需求时滞
A国进口
反应时滞 模仿时滞
掌握时滞
B国生产
A国为技术创新国,B国为模仿国。t0-t1为需求滞后阶段,B国对新产品没有需求,。 过了t1,B国模仿A国消费,A国出口、B国进口新产品,且需求量逐渐增加。t2是由 于新技术的扩散,B国掌握新技术并开始模仿生产,此时, A国的出口最大。过了t2, 随着B国生产的增加,A国生产和出口开始下降,到达t3时,技术差距消失。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 互联系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该国便容 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有竞争力 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产生。 一国要使自己的某一产业具有国际 竞争优势,必须注意相关和支撑产业的 发展,通过产业分布的集中、信息的交 流,取得地方经济和集团经济效果,建 立起强大的产业簇群。
(二)技术成熟阶段(成长期)
产品由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 型。 决定比较优势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本。 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发达国家开始拥有 该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并且逐步取代 创新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
(三)产品标准化阶段(成熟期)
(二)需求因素 所谓有利于国际竞争的需求,取决于本国 需求与别国需求的比较 . 1.需求特征的比较。①本国需求是否比别 国需求更具有全球性;②本国需求是否具 有超前性; ③本国需求是否最挑剔。 2.需求规模和需求拉动方式的比较。 3.需求国际化的比较。
(三)相关和支持产业 相关产业: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 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互补 性的产业。 支持产业: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它主要 向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中间产品。 发挥群体优势; 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 构成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
练习:下表为日、美部分产品的进出口数据 单位:10亿美元
产品类别 美国 出口 进口 日本 出口 进口
化工产品
钢铁 计算机 汽车 飞机 服装 鞋类 精密仪器
60.2 6.2
23.1 49.2 25.6 6.7 3.2 19.4
41.3 15.6
35.4 102.6 6.2 41.6 12.2 11.9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 2、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 3、经济发展水平
二、贸易模式差别分析
(一)举例分析 假设A和B两个国家, 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 生产汽车和小麦两种产品 (TK/TL)A> (TK/TL)B (K/L)汽车> (K/L)小麦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弗农从科学技术迅速进步这 个因素出发所提出的贸易理论,这一理论将市场 学的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 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分析使比较利益学说从 静态发展为动态。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 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代替 的过程。
(二)恩格尔定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当人均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时,需求 的变动将越来越不利于需求弹性较低的商 品,特别是不利于初级产品生产者。而收 入水平越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将向奢侈品 转移,从而带来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国的繁 荣。
结论: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收 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向有利于制成品 生产国的方向发展,而不利于食品、特别 是农产品的生产国。
所谓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 司或产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 势的能力。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一国兴衰的根 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 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 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钻石”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 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与国内竞争状态所 构成的不同组合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 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激烈的国内竞争对 国际竞争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而 获取国家整体竞争优势。
一、技术差距理论
创立者:波斯纳(1961年) 核心观点: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 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 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 持续到其他国家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 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 减少进口才消失,而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取 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会促使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 工艺、开发出新产品,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
(1)生产要素:对国家竞争优势形成最为 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中,印度具有得天独 厚的软件人才资源。印度具有先天的语言 便利优势;人力资源成本低廉,国内软件 人才的雇佣成本约为发达国家的1/8-1/5。
(2)需求因素:以西方发达国家从大型计 算机主机逐渐向小型个人计算机转型的趋 势为契机,以解决“千年虫”问题为突破 口,印度以低成本、大批量、高质量、及 时交货方式包揽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 软件外包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