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①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5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地区: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答案】(1)B (2)B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 (共20张PPT)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温室大棚
烟雾防 冻
果园铺沙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 的多寡
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 富
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 用弱→太阳能丰富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3)图中箭头④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削弱作用
C.地面反射作用
D.地面削弱作用
(1)B (2)B (3)B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图中各数字代表的辐 射,①代表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第(1)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辐 射。第(2)题,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辐射强,但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第(3)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 受大气的吸收、反射等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 少。]
(短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 气
太 阳
反 短波
射
辐
射 大气削弱作用
大气吸收
地 面 大气散射 吸 收
“太阳暖大地”
吸收作用特点: 有选择性来自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吸收紫外光波长小于0.175微米
_臭__氧__大量吸收紫外光
(地球“生命保护伞”)
_二__氧__化__碳___、__水__汽__吸收红外光
射
辐
射向宇宙空 间
射向宇宙空 间
射 大气削弱作用
大气上界
地理高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知识点
地理高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知识点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能储藏于生物内。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参与物质选择性削弱波段举例
反射云层、较大尘埃无全部波段 A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散射空气分子、细小尘埃有蓝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 / 日出江花红胜火
吸收臭氧有紫外线 C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有红外线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例:A、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 B、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补偿。
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6.总结削弱作用
太阳地面地面辐射大气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问: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课件
3.判断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太阳辐 射或纬度因素。
(2)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14
(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影响 因素:地形、地势。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 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 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②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8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 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 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 大。
23
6、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 期。完成(1)~(2)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 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4
(2)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 素是( A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重点知识梳理
2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少量) 散射
( 大 部 分 )
(小于 0.76微米)
(大于 0.76微米)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3
1、三辐射: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与太阳高度、路径、大气状况等有关
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
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
果的糖分积累等。
大气受热过程
三种辐射及其性质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形式
吸收、反射、散射
1、大气的吸收作用
思考:1、从臭氧、 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 收作用,可知大气吸 收具有什么特性?
(选择性)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 中能量最强的可 见光吸收得很少, 大部分可见光能 够透过大气到地 面。
பைடு நூலகம்
2、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天空呈蓝色, 云为白色的原因分别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 ) A.散射和反射 B.吸收和散射 C.吸收和反射 D.散射和吸收
3、下列现象主要是由大气散射作用造成的有:( A )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日出前的天空已明亮 在月球上即使是白天看到的天空背景颜色仍然是黑色 ④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A. B. C. D.④
盆地呢?
不同的天气状况太阳的削弱作用一样 吗?
晴天,削弱作用弱,地面辐射强;阴雨 天,削弱作用强,地面辐射弱。
小结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过大气层路程越 短,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地势: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 弱,太阳辐射强。盆地地区,水汽不易扩散,多 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 辐射弱
(三)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不同的纬度太阳的削弱作用一样吗?
高纬
低纬
高纬
年平均正午太 阳高度不同
纬度 不同 太阳辐射经过大 气的路程长短各 异
太阳辐 射强度 由低纬 向两极 递减
不同的地势太阳的削弱作用一样吗? 拉萨为什么称为“日光城”? 地势高,大气密度小,空气稀薄,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小积累
知识拓展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成分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成分
影响
云层、较大尘埃
反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云层 越厚、尘埃越多,影响越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削弱太阳辐射;尘 埃越多,作用越强
臭氧、水汽、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
吸收紫外线(臭氧)、红外线和地面长波辐射, 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臭氧、水汽、
问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农田覆盖地膜的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保肥;防风沙;抑制杂 草生长;减轻病害。 不利影响: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土壤透水透气性 能降低。
试题探究 考向 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 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 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参与的大气成分: 大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现象:
波长较短的蓝光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 现蔚蓝色; 红光不易被散射—日出日落时阳光斜射,穿 过的大气路程长,更多的蓝紫色光被散射掉 了,剩下的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太阳光, 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呈红色。日出日落后天 空依然明亮,也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最主要和最 直接的能量来源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白天和夜晚都存在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长波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点睛]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中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 受力F 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
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需要把握图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向外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部分热量还给地面热量返还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散射 作用
有选择性
无选择性
较大的颗粒的 各种波长的太 阴天的天空呈 尘埃等 阳辐射 灰色
水汽、二氧化 碳(对流层); 臭氧(平流 层);氧原子 (高层大气)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臭氧和氧原子 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 碳吸收红外线
地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成为新 的辐射源,发射长波辐射。
地面吸收
2、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如何防 止霜冻?
(1)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 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 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人造烟幕可以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浇水可以 增加空气的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 用,可以防御霜冻。
大气的增温过程
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红外线,所以地 面放射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吸收,从而 提高了大气温度,所以说,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热量 来源。
云层 二氧化碳、水汽
地面吸收
想一想: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 热源是什么? 根本来源是什么?
思考: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 中午12点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但 这时的太阳辐射要先传给地面,地面 再传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的热量后 气温才升高,而这一过程需要将近2个 小时的时间。
太阳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图
云层(对流层大气) 二氧化碳、水汽
地面吸收、升温
读图比较:
有大气层的地球和没大气层的月球, 比较其受热过程
白天 夜晚
白天
夜晚
月球表面
地球表面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那么温室大 棚的作用是什么?
大气受热过程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大气削弱少, 且光能集中→得到的太阳辐射强。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不同,新雪反射率最大。
降水量越多,年日照时数越少,得到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反之则反。
大气上界 A B
地
球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 质几方面分析。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目录
1 2 3 4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3.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4.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Part.1
1.大气的热源 ①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 太阳辐射 ;
②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 。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 吸收 ,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产生 地面辐射 ,它会被大气中的 水汽和CO₂ 吸收,大气增温。 (3)大气返大地: 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地面,这部分称作 大气逆辐射。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海拔高, 空气稀薄
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 作用弱
太阳辐 射丰富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气候 干旱 晴天多, 阴雨天 少 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 作用弱 太阳辐 射丰富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3、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9月7日前后为“白露”节气,届时我国多数地区昼夜温差往往为全年最大。夜间空气中 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叶或花瓣上,早晨的阳光照射,看上 去洁白晶莹,因而得“白露”美名。读中国白露至秋分期间平均气温日较差分布图,完成 第9~10题。 9.据图分析造成白露至秋分期间我国不同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产生差异的原因有( ) ①昼夜长短 ②地形地势 ③纬度位置 ④海陆位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在此期间,我国出现“白露”现象最典型的地区是( )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大兴安岭 D.长江中下游地区
知识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地理知识手册(全国通用)
知识点06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分层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为17 km~18 km;中纬度为10 km~12 km;高纬度为8 km~9 km。
2.平流层: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一般,云层越厚,云雾水汽越多,烟雾、雾霾越多,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强,同时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的因素:天气、大气洁净度、空气的湿度等。
4.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4)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和下垫面性质等方面来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大气的受热过程
力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沿垂直于等压面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在自转的地球上不存在
2.不同情况下风向特点;
风 理想状态 高空风 近地面风
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1.风的受力状况和风向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由高压到低压与等压线垂直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边,低压在左边。南半球反之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前方。南半球反之
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起到保温作用。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应为-18℃,实际为15℃。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3℃之多。
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主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误区警示有关大气受热过程的常见误区(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并非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并非只有晚上存在。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学法指导(1)在海陆风、山谷风等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是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情况。
(2)要注意一些规律的使用前提。
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
“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成立。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方法技巧数字法记忆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个直接原因: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二种风:高空中的风——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的风——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三种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图说考点1.法认识太阳辐射能的传递、转换过程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是太阳辐射能在地面、大气间的转换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
总结词
地球大气通过吸收、反射和散射等方式来削弱太阳辐 射的能量。
详细描述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 散射。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中的成分吸 收,如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对红外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作 用。此外,一部分太阳辐射会被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反射 回空间,形成天空的反光现象。还有一部分太阳辐射会 被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微小颗粒散射,使得天空呈现蓝 色。这些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大大减 少,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的改 变,影响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与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
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 量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森林砍伐
森林砍伐减少了地球上的植被,降低 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工业化进程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污染物 排放到大气中,影响气候。
气候变化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课件
•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 太阳辐射的传输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热量平衡与气候变化 • 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观测与模拟
0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组成
01
02
03
体积的99.99%。
水汽
存在于大气中的水蒸气, 对地球的气候有重要影响 。
雷达观测
通过飞机搭载的探测仪器,对不同高度的 大气进行采样,获取垂直方向上的温度、 湿度等数据。
利用雷达对降水、云层等进行观测,间接 获取大气中的热量变化。
卫星遥感在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应用
监测全球气候变化
卫星遥感可以获取全球范围内的大气温度、云量、气溶胶等数据 ,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大气中的空气受到太阳辐射热能的作用,从而使空气温度升高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地球上的重要气候现象,影响着天气的形成和变化。
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通过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来解释。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地球释放的能量,其中包括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当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层中的气体和颗粒会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将其转化为热能。
而地面辐射则是指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再次向大气层释放的能量,这也会对大气层的温度产生影响。
其次,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还与大气的温室效应有关。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将其转化为热能,并向四周传播。
这一过程会使大气层中的温度升高,形成类似温室的效应,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
另外,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还涉及到大气环流和气压的变化。
当大气受热后,空气的密度会减小,造成气压的变化。
这种气压的变化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形成风、云等天气现象,从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
总的来说,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涉及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温室效应、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为气象预测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物理过程,其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变化。
通过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准确的气象服务和气候预测。
因此,深入研究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如下:
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具体的过程为:
(1)太阳暖大地。
太阳射向地球的短波辐射,经过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大部分到达了地面,地面吸收后升温。
(2)大地暖大气。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稳后,以长波辐射将能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同时近地面大气以对流、传导的方式,逐层向上传播热量,温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稳后,小部分射向宇宙,即大气辐射。
另外大部分射回地面,为地面增温,即大气逆辐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大气的受热原理如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在大气中,因热量的传输,大气的温度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加热机制可以分为常见的三种:太阳辐射、潜热传输和层间絮体辐射。
首先,太阳辐射是指从太阳表面发出的一种热量波,聚焦到大气下层,引起大气温度升高的过程,太阳辐射对大气水汽密度影响很大。
当水汽密度升高,能量转化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受热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其次,潜热传输是指在大气层的垂直发生的热量传输,潜热传输热量的作用主要依赖于大气中水汽的垂直移动。
潜热传输会产生水汽层间的大气温度变化,从而产生对流,使天空出现明显温度变化层次,同时,潜热传输还会影响大气垂直温度剖面。
最后,层间絮体辐射是指大气垂直间沿着垂直方向热量传播的过程,空气层间细悬浮物会通过辐射,从上层向下层传播包含微量热量的热量之中,这一过程会影响大气的温度变化,对大气的散热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气受热过程受到三种加热机制的共同影响,它们即太阳辐射,潜热传输和层间絮体辐射。
这些受热机制会捕捉地表热量,将其向大气层传递,使大气温度发生变化,促进大气层间温度平衡,实现大气热量的动态交流和分配,从而对大气的气候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必修模块一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所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
教材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由于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
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学。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学生不容易区分,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表格选择比较法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这部分容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原则,按照“太阳暖——暖大气——大气还”的顺序进行讲解,尽量多的运用图表深入浅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且适时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希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资源】自制教学幻灯片、视频(大气的“温室效应”)、自制图片(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一些数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用图片、文字、数据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感知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大小以及两者的差异。
地球与月球的这种差异,与地球存在厚厚的大气及其热力作用有关。
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身边气温的昼夜变化情况;②思考:为什么月球上昼夜温差巨大,而地球上昼夜温差比较小?从身边现象入手,让学生深深体会地理就在我们周围,同时用学生比较熟悉又感觉神秘的月球与地球相比,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2、讲授新课板书: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我们首先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板书: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阅读教材理清本节课知识线索,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性认识。
我们已知太阳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在各种波长围是有变化的。
(如下图)看图,思考并回答。
生:……学会知识的迁移,通过读图了解太阳辐射的能量分布情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提问:①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围?②可见光区、紫外线区、红外线区的波长围?③为什么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承转: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视频播放完成后展示如下图片:设问:①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的哪部分?②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观看视频“大气的削弱作用”、读图2-1-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平流层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线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利用录像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求知欲。
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增强新知识的感性认识,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板书: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设问:为什么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思考并回答。
生:……用常识性问题切入,深入浅出。
教师: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强。
大气中的杂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颗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理解、做笔记强调,明确概念。
承转: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那有云的夜晚气温又不会太低,后者就是由大气热力作用的另一表现——大气的保温作用形成的。
板书: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师:由实验得知,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增高,同时又把热量向外辐射,但它比太阳温度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要长得多,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
因此,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与太阳短波辐射对比理解。
要用到的一些概念只要学生知道即可,不必祥讲。
播放视频“大气的保温作用”投影图2-1-5“大气的温室效应”,指图讲解。
观看视频“大气的保温作用”、读图,思考: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用示意图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表示出来。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结合目前全球变暖的现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投影以下图教师: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热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用文字将图中含义表达出来。
生:……举例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①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②寒潮来临前,北方农田会燃烧秸杆;……培养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用不同的方式帮助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
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读“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利用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突破难点。
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的这种作用,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借助“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图示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知识拓展:用大气的“温室效应”解释全球变暖的趋势。
尝试回答。
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承转: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这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这四种辐射的关系。
展示幻灯片:回忆所学知识,巩固新知识。
投影胶片,重述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本课重点容。
总结:教师展示幻灯片: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生:……得出结论:(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2)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3)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的知识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
这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承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及其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
板书:(三)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设问: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容,归纳一下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表现在几方面?学生参考教材、合作学习,尝试回答。
生: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二是……。
这对地球环境特别是生物界和人类生存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知识来自于生活,同时也要求学生将地理知识能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大目的。
3、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正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存在,并且由于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没有大气的月球那样强烈。
如下图所示:看图说话: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课前的问题,理解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前后呼应,让学生检验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成果,使大家有很高的成就感。
同时也使学生们深刻体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地理知识的应用性。
【板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反射能力越强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4.太阳高度对大气削弱作用的影响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2.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地面降温3.大气逆辐射又使近地面增温,起到保温作用【课堂评价】1.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其原因是( )A.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上小B.赤道上白昼时间较北回归线处长C.赤道上云雨天气较北回归线上多D.赤道上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较短答案:C2. 下列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答案:D3.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至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C.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D.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答案:D4.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1)标出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的名称: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