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即研究者”

合集下载

浅谈“教师即研究者”

浅谈“教师即研究者”

浅谈“教师即研究者”什么是“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20世纪初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教师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传授知识的人,更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课程和教学过程视为一种研究,不断地观察、发现、分析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杜威认为,“教师即研究者”应该成为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为什么要实行“教师即研究者”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实行“教师即研究者”理念有以下几个原因:1.增强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通过不断地教学研究和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2.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课程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激励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研究者能够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和试验,创造出更多新颖、有趣的课程和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强化教师教学地位。

实行“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可以强化教师的教学地位和专业声誉,提高教师的社会评价和物质待遇。

如何实行“教师即研究者”实行“教师即研究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同时学校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具体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步骤一:确定教师研究方向和内容教师可以从课程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展开研究。

在选择研究方向和内容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2.能够满足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

3.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步骤二:收集和分析数据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记录、学生反馈、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收集教学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步骤三:制定教学方案教师应该根据研究数据和分析结果对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案。

同时,教师应该尝试在教学中融入新的、创新的教育元素,例如游戏化教学、技术支持等等。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的基本职责目标是教书育人,传道授惑。

所以,教师面临的任务就有了第一性质:如何教好学生?
学生的天赋和秉性是不一致的,家庭环境也各不相同。

因此,学生的性格和接受教育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研究性,教师是研究者。

如何使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师研究的首要任务。

教师所教学科也在不断发展中。

真理是相对的,这也要求教师同时也是研究者,学科的不断发展的态势,促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关注学科的发展趋势,不断研究学科发展对教学的影响,努力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保持一种方向。

同时,教师也是学习者。

教师是自然科学工作者,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努力。

因此,教师对学科工作的研究也是必然的,学科工作的研究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教师既是教育目标的实施者,又是教学和学科发展的研究者。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好的学科研究就没有好的教学;没有好的教学研究,对教师而言,学科研究就没有崇高的目标。

所以,教师就是研究者!。

对“教师即研究者”命题的探析

对“教师即研究者”命题的探析

对“教师即研究者”命题的探析摘要:长期以来,对教师做研究的质疑主要表现在对其研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等问题的反思与批判上。

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对教师做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是,广大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要认识到教师做研究与教育专家做研究是不同的,教师所做的研究是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做研究的最好范式,它强调教师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使实践与理论相联结。

关键词:教师;研究者;探析;反思性实践一、“教师即研究者”探源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为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研究”运动。

斯腾豪斯(L.Stenhouse)作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在这次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

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J.Elliot)和凯米斯(S. Kemmis)推广了他的这种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

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Donald Schon)进一步发展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概念,并且把这一观点引入到了教师教育的研究中。

本世纪初,我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也明确提出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要求,把“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点,大力倡导教师做研究者,成为研究主体的思想。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做研究的认识和实践却存在诸多问题,人们不免对教师做研究提出了质疑。

二、对“教师即研究者”的质疑由于教育研究有着从理论到实践和从实践到理论两种不同的范式,这就给教育研究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人们通常认为从事教育研究应该是专业人员的事,一般教师在理论水平、操作技术和研究策略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欠缺。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教师即研究者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教师即研究者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教书匠”——“教师的思想简单”“机械劳动”——“教师的教育研究”——1966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20世纪8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优势: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能清晰地知觉到问题之所在;了解教学成效,获得一手资料;实践性,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

素养:有对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终身学习;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研究基本方法;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拓展方法的运用,引发对教学理念的追求,且增进教师对学生需求的关注了解,促进学生成长。

有利于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价值感和尊严感。

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一)目前教师教育研究中存在很多误区。

(二)与理论工作者的教育研究之间不同:★★1、改进教育的研究和描述、解释教育的研究2、置身教育中的教育研究和置身教育之外的教育研究3、为了教育的研究和关于教育的研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知识增长行动研究和教育行动研究★★★(一)行动研究: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列。

是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二)教师的教育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通过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教育教学的研究。

教师应研究对待教学,是教学和研究的密切结合。

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方法:反思、整理;新教学思想、观念与自己实践对照;别人经验与自己比较;向学生、家长征询意见。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要素之一,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容:其中提到教师要具备专门的教育素养,具体来说包括: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以及教育研究素养。

今天我们将更加具体地来学习“教育研究素养”这个部分。

一、“教师即研究者”的时代要求实现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前提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但是,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对传统的教师成长路径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那种自上而下、逐层递进的教研培训将不能满足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唯有教师自身终身学习,及时主动更新知识与思想,才有能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典型特征,而教育研究素养则是终身学习型教师的必备素养。

二、“教师即研究者”的内涵史密斯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教师的教育研究不同于理论工作者的教育研究,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是外在于自身的,是他人的教育实践、社会的教育现象,理论研究在于生成新的理论知识。

而教师的教育研究是关乎自己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以发现和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

三、“教师即研究者”的好处1. 提供解决教育问题的动力。

研究工作始于教育困境,终于问题的解决。

科研工作与日常教育工作最大限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个人专业提升与日常工作在时间上的冲突。

以文献综述为例,文献综述是基于研究问题而生,研究者具有解决教育问题的动力,充足的学习动力会带来学习效率的提升,这首先解决了教师的学习热情问题。

2. 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课题研究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研究者对于某一问题,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解构。

通过查阅文献,在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以最科学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建构。

3. 指导教育实践。

课题研究的后续过程需要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这就为检验新获得的知识能否指导后续教育实践提供了天然的机会,可以保证新获得的知识能够切实提升个人教育的综合能力。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刘小筝国际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世界国家间军事、科技、文化的竞争愈演愈烈,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竞争也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角色。

文化的竞争,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国家教育实力的竞争。

因此,无论是雄霸一方的资本主义美国,还是千古文明中国,都无疑不把教育作为国家对人才、生产力、科技力、经济力竞争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世代发展的需要,一批批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们不断的研究与创新,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观点和具有转折意义的教育教学方案。

其中,196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豪格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醒目的观点:“教师即研究者”。

简单地说就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如此,随着这一观念的推广和实践,西方学者史密斯又赋予了它更深更广地含义,他认为:“教师即研究者”是指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光阴荏苒,传入中国的“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论又会对21世纪崭新面貌的中国产生一番什么样的影响呢?我无法得知,但我深信它能从客观实际教学和主观教育理论研究上影响着新一代的中国教育教学工作者。

作为一个在校师范生,我想从理论上谈谈贵州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看法。

小学教师即研究者尽管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知识开发如火如荼,但自古贫穷落后的贵州还是举步维艰,成为西部大开发、国家全民小康生活、国家强有力的竞争的一步障碍。

而贵州小学教育的基础作用更是另无数人知难而退,或逃而避之。

因此,贵州小学教育的现状也不堪入目,小学教育的不公平现象犹存;内部各地区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显失公正、公平、客观、实际的原则,而且教师自身素质、生源教育情况令人堪忧。

在我看来,面对这样的小学教育情况,小学教师基础教育的教学作用更加值得警醒,小学教师的重担更加不容小视,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更加重要。

毫无疑问地说,贵州的小学教育是趋于原始、纯天然、最普通的。

首先,小学教师的自身教育教学素质不高,而让他们作研究者可以变相的提高知识素质和经验素质的要求,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教师所担任的角色除了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外,也包括了研究的任务。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还要不断深入研究学科,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即研究者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教师即研究者有助于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提高。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学科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作为研究者,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新的研究成果,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研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进而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其次,教师即研究者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教师对学科的研究和推动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可以参与学科研究团队,进行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开展,推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教师作为学科的推动者,他们是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对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的线索和新的方法,推动学科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最后,教师作为研究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

教师通过进行科研项目的引领,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学习科研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磨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会得到显著提高,为他们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作为研究的榜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研究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即研究者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参与学科研究,推动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自身的研究工作,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贡献力量。

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当给予教师支持和鼓励,为教师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创新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即研究者”理念的理解(一)“教师即研究者”的内涵史密斯(Cochran Smith)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教师所做的研究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

研究对象是与学校和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研究结果能解决教师所面对的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探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的教育经验等。

教育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

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教师进行研究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第一,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从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得到第一手材料,总结出自己的理论经验,再应用于实践,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沉重的文件(如考卷、作业、作文、周记)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据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这些优势是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教师应当增强信念,很好地发挥优势。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泰山学院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泰山学院

第一章测试1.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是()。

A:赫尔巴特B:凯米斯C:斯腾豪斯D:埃利奥特答案:C2.事实研究是以教育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要回答的是“为什么、为谁、什么目的”等问题。

()A:对B:错答案:B3.学前教育研究的关键在于“产生意义”,在成人和儿童的生活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变革性的联系。

这是谁的观点。

()A:理查德·艾伦·波斯纳B:约翰·杜威C:盖伊·罗伯特-赫尔姆斯D:赫伯特·斯宾塞答案:C4.查阅文献与研究的创新性原则相矛盾,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研究时可以不用查阅文献。

()A:错B:对答案:A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和他的助手雷纳做过一项实验——小阿尔伯特恐惧实验。

该实验违反了研究的()。

A:创新性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客观性原则D:伦理原则答案:D第二章测试1.课题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A:课题反映着研究的价值B:课题引导着研究的方向C:课题决定着研究的质量D:课题阻碍了研究的进度答案:ABC2.因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的希望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

()A:错B:对答案:A3.()是人们基于对一些教育的个别经验或事实材料的观察、调查、反思,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假设。

A:归纳假设B:解释性假设C:描述性假设D:演绎假设答案:A4.()又称委托课题,是指由一些企事业单位或非直接的上级部门委托研究者开展研究的课题,这类课题比较重视研究的应用性。

A:研究者自选课题B:纵向课题C:横向课题D:理论性课题答案:C5.在一个研究假设中,必须就两个变量的关系明确作出某种推断。

()A:对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文献研究法并不单是一种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这是它与其他研究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区别。

()A:对B:错答案:A2.如果某份文献属于重复性研究,没有提出新的结论,则不必纳入文献综述。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08021413 王微亚一、“教师即研究者”探源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为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研究”运动。

斯腾豪斯作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在这次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

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推广了他的这种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

20世纪8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从西方传入我国,开始融入我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运动之中。

二、肯定“教师即研究者”我认为,“教师即研究者”,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者,而是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且必须成为研究者。

史密斯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这一界定清楚地将教师做研究与专家学者做研究区分开来。

实践中,教育专家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或宏观层面上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因此,他们的研究不可能有效解决教师面对的一些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而教师做的研究则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教学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

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观念并改变它;探讨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等。

理查德·普林格在《教师是研究人员》一文中说:“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试验,并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由此可见,教师做研究实际上包含了两类主体和两种过程:两类主体即“教师”和“研究者”;两种过程即“教学”和“研究”。

在教师做研究中的两类主体实际上合并成了同一主体,那就是“教师,即研究者”;在教师做研究中两种过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即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

硕士学位论文:“教师即研究者”视野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教师即研究者”视野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开题报告
Houser (1990)和Lather (1986)认为,长期以来,从事实践的教师和进行理论研究的研究者是两种不同的形象,由于仅仅被作为科学控制的和一般的对象,教师被置于二流的形象。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形象的区别导致高度层级化的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教师总是处于无权的地位。教师只是被动地听从管理人员、课程论专家、教科书编纂者的指导,而他们自己的意见则是无足轻重的,他们的形象毫无专业意义。
理论意义: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明确提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从专业人员即研究者的普遍看法,引申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基本看法是: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有能力针对自己的教育情境提出最贴切的改革建议。由教师来研究和改革自己的教育实践是教育改革最直接、最适切的方式。外来的研究者对教育的现实情境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研究往往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得不到教师的认同。所以,这个观念特别强调: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通过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意识所决定的,教学行为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不同的教育视野,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意识所决定的教学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教学活动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教学活动,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功与否,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即研究者”目前已作为一种有号召力的观念广为传播,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运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作为教与学的研究者这一角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实现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和实现教育意义的必然结果: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现实的、可能的、也是必然的。而这种意识和理念是通过教师教学行为具体体现出来的,而教师教学行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它是制约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围绕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很少有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角度来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一直被排除在课程之外,充当教育专家制定的课程执行者、消费者的角色。教学过程成了专家的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该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使课程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必须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转变课程意识和观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在有关的各种背景下,以及指导老师的辛勤与明智的指导下,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教育研究素养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当人类社会出现以教育和教学为职业的人——教师后,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认识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念,但是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却经历的了一个艰辛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研究与教师的消极无为不协调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到达了空前高度,“教师即研究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育行动研究打出的口号就是“教师即研究者”,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承担研究任务,应该成为研究者。

二、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良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当然,一线教师要真正成为研究者,还应当具备以下素养: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良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

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必须基于他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深思做出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

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他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八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八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八章教师的教育研究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第一阶段教师研究与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第二阶段教师作为“研究者”观念的确立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和教师的消极无为不协调的现象,开始意识到:理论观念的倡导者应当和教师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教师也应当成为教育科学团体中的一员。

第三阶段“教师即研究者”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人们意识到: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教育家”形象。

从此,教师的教育研究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的新要求,也成为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与群体自觉。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优势: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教师成为研究者应具备的素养:1.有对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对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意识。

2.有终身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及时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与新知识。

3.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教育教学研究体现客观、科学的本真特性。

5.具有独立的研究精神。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教师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与专家的教育研究有何区别?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浅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doc

浅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doc

浅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与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或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Researcher)目前已经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广为传播,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运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作为教与学的研究者这一角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表面上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从中小学一线反馈的信息可知,众多教师中真正投身于教育科研的人却为数不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认识不够教科研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但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又有区别。

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教师通过研究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进而完成培养人的任务。

但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和教师把搞教育科研当门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片面追求课题立项。

把学校有没有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看成是一个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否浓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否强的标志,所以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获得科研课题,但课题拿到之后很少开展行动研究,而只是组织一部分教师做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即使有些科研课题是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但成果却遭遇了“结题”即“结束”之命运,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普遍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轻成果推广、淡化后续研究的问题。

二是过份强调撰写学术。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理论运用,有管理探索,有教学反思。

撰写一份典型案例,体验一次教育经历,组织一次校本教研,都是教育科研活动。

但教师普遍认为,只有发表学术才叫研究,而面对学术期刊用稿的要求,教师们所认为的教育科研成果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课堂教学一线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研究。

三是视教育科学研究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这些看法致使许多一线教师畏惧研究、拒斥研究,认为教育科研只是专业人员或者少数骨干教师所做的事情。

教师即研究者心得体会

教师即研究者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研究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内涵和价值,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近年来我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使我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其次,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我们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通过独立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游戏化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发现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我们具备科研素养。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科研,我们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实证研究等方法,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此外,教师即研究者还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我注重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教师即研究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关注学生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教育研究素养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当人类社会出现以教育和教学为职业的人——教师后,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认识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念,但是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却经历的了一个艰辛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研究与教师的消极无为不协调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达到了空前高度,“教师即研究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育行动研究打出的口号就是“教师即研究者”,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承担研究任务,应该成为研究者。

二、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当然,一线教师要真正成为研究者,还应当具备以下素养: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

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必须基于他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深思做出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

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他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讲稿节选)潘青山各位领导、老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我今天演讲的课题,对这种说法,在座的肯定不会有什么异议。

但不知大家是否和我有同感:我们的工作和思考,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虽然有些凝重,但每走一步都会更加接近目标。

所以,我要说:走就有希望!走就一定有收获!我们应该坚信每个人走过的“研究过程”必将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灿烂的经历。

因为:目标是美丽的,可达到目标后最值得回味的是过程。

而且越曲折的过程越是令人回味。

就像爬山至顶峰以后,往往是爬山过程中“摔的那一跤”最最耐人寻味。

下面我将教学实践中的工作和思考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痛”并快乐着这是人生态度问题。

大家知道: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是充实发展教育理论的需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从事教科研工作。

今天我想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教科研的意义。

教师的一生,可谓是“百味人生”。

最近我看到这样一份调查报告:某一个城市很多教师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亚健康,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

主要是教师自己感到所付出的劳动,承受的工作压力与获得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协调。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新理念、新课程,应接不暇,犹如“吃天”。

教师们不得不一面辛勤的工作,一面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特别是有升学压力的中学教师更是甘苦自知。

一方面付出劳动,一方面还要面对“末位淘汰”,面对不匹配的待遇,面对不公平的评价等等,能不让人“痛”吗?这种“痛”,久而久之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产生“职业倦怠”。

一旦产生“职业倦怠”,不但教师个体受损,还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事业。

可话又说回来了,这种职业压力有它的客观性,想逃避压力根本不可能,既使你调换了工作,压力会如影相随,改头换面后与你再次相伴,想置身“世外桃源”,那是“天方夜谭”。

正如心理专家所言:在一个充满火药味的竞争时代,要想幸免于难已是痴心妄想。

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演讲稿

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演讲稿

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深感荣幸,因为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对“教师作为研究者”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教师,这一职业,承载着培养未来社会的重任。

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

我们需要成为研究者,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领域,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那么,什么是“教师作为研究者”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能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接下来,我想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教师作为研究者”的重要性。

案例一: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对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深入研究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加以应用。

结果发现,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关注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成为了我研究的重点。

我尝试将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案例三: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部的培训和指导,更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索。

因此,我开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定期撰写教学日志、参与教师研讨、阅读教育理论书籍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这个案例让我明白,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提升。

思政课教师即研究者

思政课教师即研究者

思政课教师即研究者在当今时代,思政课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就必须成为一名研究者。

那么,什么是思政课教师即研究者?它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首先,思政课教师作为研究者,需要对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这是因为思政课本身就是具有较高学科性质的一门课程,需要对相关学科的理论有全面的认知。

只有了解了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思政课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

同时,学科之间的互动性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去深入探究,从多个学科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研究能力和方法。

这不仅包括一般研究方法,还需要有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方法。

比如如何从宏观层面去把握课程的重点;如何查找资料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何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深入探究,并不断积累方法和经验。

再次,思政课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勇于探索,不断开拓思想视野。

他们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关注国内外各种前沿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以及时嗅出当今时代和青年人群的热点和脉搏。

他们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深入分析当今社会的复杂现状及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真理、发现美好、探索未来,让学生拓展思想领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思政课教师即研究者需要有深刻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需要关注社会问题、痛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世界。

总之,思政课教师即研究者要注意不断学习与探索,遵循教学规律,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也是教育新时代下思政课肩负的重要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育研究素养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当人类社会出现以教育和教学为职业的人——教师后,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认识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念,但是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却经历的了一个艰辛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研究与教师的消极无为不协调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达到了空前高度,“教师即研究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育行动研究打出的口号就是“教师即研究者”,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承担研究任务,应该成为研究者。

二、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当然,一线教师要真正成为研究者,还应当具备以下素养: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

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必须基于他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深思做出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

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他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的融为一体现代课程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不是一项事先规范教师执行的规定或计划,也不是一套教材或教材包含的纲要和内容,而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教学实际说明;教学也不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注释才能转化为实际,教师只有通过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课程。

从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教师必须将新课程所蕴涵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本质付诸实际行动,才能使课程变为实际。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也应当是教育研究的主体。

同时,教师的教育研究必然要求教师关注新动向,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思想,探索新的方法,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内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又通过教师的实践探索,落实到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裨益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在这样的“假定”中展开的,即教师的教育一劳永逸,学生永远需要教师的教育。

教学的发展性也就被限定在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上,而忽视了教师的发展。

实际上,在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更好的发展。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

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的基石。

教师发展有两种形式,即“拉磨式”循环和“螺旋式”上升。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5.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实践知识,直接影响到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课程实施的理解,影响到对教育教学活动意义与方式的重新建构。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以及专业化程度,要凭借教师的实践知识加以保障。

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关于课堂情况和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互动性特点,是一种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的知识”。

它具有这样五个特点:(1)它依存于有限的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比起理论知识来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都是一种真实的知识、功能灵活的知识;(2)它是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并记录的;(3)它是以实践性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知识;(4)它是以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5)它是一种拥有个人性格的“个体性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师个人通过不断反思积累实践知识的过程。

什么是师德以及如何确立规范我们要看师德的话,首先我们要知道整个社会的一个大背景,在中国,我们就习惯上给老师一个比较高的道德的要求,甚至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够爆粗口,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有自己的一种形象,这些我们都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灌输给一个老师道德形象。

实际上,在国外一个老师可以很幽默,可以上课的时候是坐在桌子上的一个老师,甚至可以穿着非常奇怪的衣服去上课的,都没问题,只要这个老师和学生是打成一片的。

这个老师在在传播知识的,是让学生信服的,就可以。

也就是说,对老师的外部形象,不做过多的要求。

这是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形成的。

在我们国家的社会背景当中,还有一个现象,喜欢让我们的老师或者习惯于老师就是有高标准的道德要求的,于是,我们要接触到这样一些专业词汇,在日常的道德当中,我们会分为一种朴素道德和一种高尚道德。

什么是朴素道德呢?就是说一般的人都会有一种德行。

你说上班就应该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的请假,上班就应该有好的一个态度,你看这就是朴素的道德。

包括人和人见面了要打招呼,别人遇到了困难,如果我看到了应该随手帮助。

还有一种爱叫做高尚道德,高尚道德,只有少部分的人可能会拥有,比如说发生地震了,他竟然没有逃,他让所有的学生先逃走了,然后自己最后一个逃跑,看这个过程,就是对老师要求的一个高尚道德。

如果我们区分了这两个道德层面,再来回过头会发现,我们的社会都以为老师应该拥有的是高尚道德,而忽略了朴素道德的一个要求。

于是,在师德当中,我们应该规定的是,老师要拥有的一些朴素道德,应该大力提倡,老师如果拥有高尚道德会更好,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要求每个老师要有高尚的道德。

当我们理解了之后,我们的道德很多规范和守则当中要能够突出这样一些要点:那就是一个老师应该做什么,必须要做什么,绝对不能做什么,三类的问题。

当我们说到“应该”的时候,一个老师应该有高尚道德,但是不要求你一定要有高尚道德。

因为高尚道德到底是少部分人,甚至在特别的情境当中才会拥有的道德水平,但是,我们在学校里应该提倡,如果老师拥有了高尚的道德行为,是要大力的嘉奖的。

于是,我们提出要提倡老师乐于奉献,关键时刻甚至要舍身保护学生。

这叫高尚道德。

那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呢?必须,就是作为一个老师要有伦理的底线,你在这教学的岗位上一定要有的这样一种职业道德。

我们举个例子:老师上课的时候不迟到,不要早退,不要提前下课,要公平,平尽可能的公正公平的对待学生,要关心自己的学生,不应该随意的去体罚学生,甚至不应该说出一些侮辱学生自尊心的话。

这些规定就应该成为老师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还有一类应当规定出来老师绝对不能做的事情。

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呢?那就是你完全都突破了一个老师的伦理底线了,你这么做,小则伤害学生,大则违法犯罪,这样的都是不行的。

其实,今天随着我们前两年曝出来的很多师德败坏的事情,教育部已经推出来了一些关于老师会接受处罚的几种行为,其实这些行为的一个推出,恰恰就是在规范老师师德。

如果在答题的时候能够去答一下,什么是朴素,道德高尚的,老师应该拥有高尚的,提倡每个老师必须要有朴素的道德,以及老师绝对不可以突破道德底线做的事情,规定清楚,其实就已经对老师的德行行为产生了一个很好的指导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关于道德的约束。

其实我们今天已经有了很多可写的内容,比如说教育部已经先后出台了一些制度,比如说《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或者说《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办法》,这样一些处罚办法,或者这样一些关于师德的建设意见,这些所有的文件,都说明我们要把师德考核的结果与老师择优上岗,与老师的晋级,以及聘任职称、晋升体制完全挂钩和联系起来,当我们把师德和这些内容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才能对老师真正的形成一种约束力量,或者说是一种指引的力量。

其实,关于“师德应该怎么去做”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说明。

在考场上,不妨可以提到朴素道德和高尚道德,老师应该怎么做,老师必须怎么做,老师绝对不能做这样一些话,甚至最后一句非常核心的话,那就是我们要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文件、制度、办法,把师德考核与老师的择优上岗、晋级、聘任、升级,包括绩效考核,统统结合在一起。

从教师专业化角度看师德如何培养其实师德不能仅仅靠硬性的制度来确立,还需要我们老师对师德本身具有感召力,所以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师德,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看师德。

教师的专业化,我们之前讲过,一般包括知识的专业化、技能的专业化和情谊的专业化。

师德属于老师情谊的专业化。

一个老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是不是拥有热爱之情看什么?就是看师德。

一个老师有师德标志着什么?标志着两方面:一方面他从自己的职业发展上来讲,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他在促进自己的职业更进一步的专业化。

一个老师拥有师德修养的时候,所有的教育工作不是简单的为学生做什么,更多的是,为我自己在做什么。

他希望在整个教育的过程当中,让自己感受到一种幸福力,这种幸福力千万别小看了。

我们一个人从事工作的过程当中,晚上将近十个小时在睡觉,白天你将近有七到十个小时为工作而奋斗,如果我们的工作领域不是我们爱的领域,那这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

如果在我们工作的领域当中,每天都为学生杂七杂八的事情纠结,每天都处于批评学生,感觉到很烦闷的过程当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职业的幸福感可言,更不要谈师德这件事情了,所以说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为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做的努力。

从这个角度来讲,师德就是必备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任何一个从教的老师应该有一种愿望,那就是孟子所讲到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过程当中,往往人才甚至是英才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不是你简单的你说什么,学生就会做什么的驯服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感召力的,这个时候光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