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课件
合集下载
《秦风无衣》课件.pptx
创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 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导致 戎族入侵。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 攻入国都,幽王死,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 秦国靠近周王朝,与周王室休戚相关,勇武善 战的秦地人民,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 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 扰的贼兵。
即国风,是民间歌谣,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
《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 如《国风·周南·关雎》 《国风·秦风·蒹葭》 《诗
经·卫风·氓》。
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 31
雅 《诗经》
内容
篇)和小雅( 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 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 中歌谣。
解题
《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秦地民歌。 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 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 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 初至秦穆公(死于前622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本诗标题“无 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国风·秦风》共有10首诗:车邻、驷驖 sì tiě 、小戎、蒹葭 jiān jiā、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二 本诗在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
重 化感情,突出主题。 章 叠 句
形式上: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 成回环往复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长 的韵味。
二 本诗在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有什么作用
《无衣》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春秋时期,秦国的统辖地域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东部,厚地高天 涵养出质朴厚重的民风,这里的人民,热情勇敢又刚毅团结。当时犬戎 进犯,逼近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占领了大面积的领土。
秦国与镐京距离很近,唇齿相依,所以,秦王派军队对抗犬戎之师。 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 死。所以,秦人怀着对敌人的愤恨、对家国的热爱,唱出了这首慷慨激 昂的战歌。
从外到内,从上至下,这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仅有的温暖。在视为家常便饭的千 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他们需要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 与敌人短兵相接中,奋不顾身的他们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士 兵们的生活中,总不会缺少恶劣的环境和危急的战情,时刻 都被血汗裹挟着。
2.联想思考:在苦寒的秦地,在残酷的战争中,“无衣” 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结果有没有在诗歌中出现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尚武团结的秦人,在奔赴战场之前,没有过多的铺垫,没有更多的 比兴渲染,握紧身边战友兄弟之手,目光坚定地问,更毫不怀疑地 答。问中给予信心,答中传递温情。
“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了 冰冷,融入了灵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战场上刀枪无情, 但你我不分彼此,共抵外敌。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 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 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 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 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 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20———偕作
秦国与镐京距离很近,唇齿相依,所以,秦王派军队对抗犬戎之师。 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 死。所以,秦人怀着对敌人的愤恨、对家国的热爱,唱出了这首慷慨激 昂的战歌。
从外到内,从上至下,这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仅有的温暖。在视为家常便饭的千 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他们需要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 与敌人短兵相接中,奋不顾身的他们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士 兵们的生活中,总不会缺少恶劣的环境和危急的战情,时刻 都被血汗裹挟着。
2.联想思考:在苦寒的秦地,在残酷的战争中,“无衣” 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结果有没有在诗歌中出现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尚武团结的秦人,在奔赴战场之前,没有过多的铺垫,没有更多的 比兴渲染,握紧身边战友兄弟之手,目光坚定地问,更毫不怀疑地 答。问中给予信心,答中传递温情。
“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了 冰冷,融入了灵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战场上刀枪无情, 但你我不分彼此,共抵外敌。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 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 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 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 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 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20———偕作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内容和主题上: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表现力上: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 深长的韵味。
3.请分析本诗重章叠句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效果。 内容主题:①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 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从先秦伟大诗人屈原到近代杰出诗人龚自珍,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 穿其间。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是爱国;屈原“身既死兮神 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爱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爱国;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 会发展时期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诗经》是中国爱国主义诗 歌的源头,虽经二千多年仍散发着光芒,它崇高的爱国精神,有着永恒的意 义。
诗经六义
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
风
方的民间歌谣。它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 的民歌特色和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与屈原的《离骚》合称为
“风骚”。【民间乐歌】
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用于贵族宴飨,《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宫廷乐歌】
链接:《诗经》中的战争诗
以民族战争为题材。 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 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课堂小结
壮怀激烈的爱国之诗
《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 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 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 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 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 一听“王于兴师”,就磨刀擦枪,舞戈挥戟, 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 义精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表现力上: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 深长的韵味。
3.请分析本诗重章叠句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效果。 内容主题:①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 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从先秦伟大诗人屈原到近代杰出诗人龚自珍,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 穿其间。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是爱国;屈原“身既死兮神 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爱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爱国;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 会发展时期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诗经》是中国爱国主义诗 歌的源头,虽经二千多年仍散发着光芒,它崇高的爱国精神,有着永恒的意 义。
诗经六义
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
风
方的民间歌谣。它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 的民歌特色和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与屈原的《离骚》合称为
“风骚”。【民间乐歌】
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用于贵族宴飨,《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宫廷乐歌】
链接:《诗经》中的战争诗
以民族战争为题材。 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 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课堂小结
壮怀激烈的爱国之诗
《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 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 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 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 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 一听“王于兴师”,就磨刀擦枪,舞戈挥戟, 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 义精神。
秦风无衣课件(共10张PPT)
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 泥之下清正不屈的品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 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周王朝国都,与周
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 谁说你生命短暂,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默默吟诵;
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
秦风·无衣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 矛,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 矛戟,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 兵,与子偕行。
木瓜
概括每节意思:
主旨:
⒈同仇影响——《左传》中记载: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你只有一颗心啊,却容纳着这么多的爱国情思。你爱
着你的楚国,你爱着你的人民。你希望君王圣明,你希望
国家昌盛……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求索什么呢?是求索那国家振兴的命脉?是求索那污
泥之下清正不屈的品质?……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终究无法释怀,你没有去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对 情 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⒊偕行 齐赴战场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 敌 怀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风无衣课件
•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赋、比、 兴 三种表现手法。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 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周王朝国都,与周
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 谁说你生命短暂,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默默吟诵;
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
秦风·无衣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 矛,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 矛戟,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 兵,与子偕行。
木瓜
概括每节意思:
主旨:
⒈同仇影响——《左传》中记载: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你只有一颗心啊,却容纳着这么多的爱国情思。你爱
着你的楚国,你爱着你的人民。你希望君王圣明,你希望
国家昌盛……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求索什么呢?是求索那国家振兴的命脉?是求索那污
泥之下清正不屈的品质?……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终究无法释怀,你没有去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对 情 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⒊偕行 齐赴战场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 敌 怀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风无衣课件
•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赋、比、 兴 三种表现手法。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本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士兵必不可少
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靠泽
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
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
了冰冷,融入了人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体现战士 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依。
不同二:感受场面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 服。《释名》:“汗衣,近身受 汗之衣也。《诗》谓之泽。作之 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 液,故谓之泽”
“裳”:“裙,下裳”。古代男 女皆着裳。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 革做衣料,即所谓“甲裳”。
衣食住行中,“衣”在第一位,它向来不仅是简单的一 件衣服,更是一种生活。你从袍”“泽”“裳”中读出战 士们怎样的生活?
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主人公 很像的人或事?
•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年轻时留学美国,学 有所成后,不顾美国 政府的反对,执意回 国效力。他放弃了优 越的生活环境,放弃 了高额薪水,双手重 新抓住的却是中国导 弹事业,扶起的亦是 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抗疫路上的“00后”:撑 起“青春脊梁”!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听范读,把握节奏和语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 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 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 偕行 。
2、这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 同?突出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 象?
诗中有哪些变化?
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靠泽
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
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
了冰冷,融入了人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体现战士 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依。
不同二:感受场面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 服。《释名》:“汗衣,近身受 汗之衣也。《诗》谓之泽。作之 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 液,故谓之泽”
“裳”:“裙,下裳”。古代男 女皆着裳。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 革做衣料,即所谓“甲裳”。
衣食住行中,“衣”在第一位,它向来不仅是简单的一 件衣服,更是一种生活。你从袍”“泽”“裳”中读出战 士们怎样的生活?
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主人公 很像的人或事?
•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年轻时留学美国,学 有所成后,不顾美国 政府的反对,执意回 国效力。他放弃了优 越的生活环境,放弃 了高额薪水,双手重 新抓住的却是中国导 弹事业,扶起的亦是 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抗疫路上的“00后”:撑 起“青春脊梁”!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听范读,把握节奏和语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 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 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 偕行 。
2、这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 同?突出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 象?
诗中有哪些变化?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
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是机械的
重复吗?如果不是,体现了怎样的变化?有何作用?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 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 :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 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 共同杀敌了。 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 的表现手法;
“以彼物比此物”,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
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 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创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 于秦国民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 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 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 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 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 人的蹂躏,便纷纭响应秦襄公兴师御敌的号令 ,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 的贼兵。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
几个字。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大内容。《无衣》三章,每章五句, 在重章叠句的反复吟唱中,用“ 赋 ”的表现手法,表现战士们共 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歌颂了一种大方雄浑、 一往无前 的大无畏精神。
【总结】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犬 戎入侵的军中战歌,表现了士兵 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 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 精神。
秦风无衣PPT课件
秦 风 无 衣
创作背景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 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 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 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 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 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 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歌朗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SUCCESS
THANK YOU
•
问题探讨
1、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重章复唱的特点: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 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诗经》善用这 种手法,。
重章复唱的作用:
?
问题探讨
2、分析三节诗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袍 战袍 戈矛 长柄武同器仇
一
泽 样仇恨 矛戟
偕作
裳
内衣 起行动
甲兵
长柄武偕器行
一
不同之下处裙:
所战穿战服
铠甲兵器
所用兵器
一起赴
思想行为
问题探讨
3、主题内容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重 章 叠 唱
同袍——戈矛——同仇(统一思想) 递
同泽——矛戟——偕作(统一行动)
同裳——甲兵——偕行(统一征战) 进
团结友爱 积极响应 同仇敌忾
不计困难 齐心备战 勇赴战场
主题: 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友爱、同仇敌忾、 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THANK YOU
•
问题探讨 4、重章复唱的作用
重 章 叠 唱
同袍——戈矛——同仇 (统一思想) 递
同泽——矛戟——偕作 (统一行动)
创作背景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 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 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 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 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 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 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歌朗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SUCCESS
THANK YOU
•
问题探讨
1、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重章复唱的特点: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 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诗经》善用这 种手法,。
重章复唱的作用:
?
问题探讨
2、分析三节诗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袍 战袍 戈矛 长柄武同器仇
一
泽 样仇恨 矛戟
偕作
裳
内衣 起行动
甲兵
长柄武偕器行
一
不同之下处裙:
所战穿战服
铠甲兵器
所用兵器
一起赴
思想行为
问题探讨
3、主题内容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重 章 叠 唱
同袍——戈矛——同仇(统一思想) 递
同泽——矛戟——偕作(统一行动)
同裳——甲兵——偕行(统一征战) 进
团结友爱 积极响应 同仇敌忾
不计困难 齐心备战 勇赴战场
主题: 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友爱、同仇敌忾、 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THANK YOU
•
问题探讨 4、重章复唱的作用
重 章 叠 唱
同袍——戈矛——同仇 (统一思想) 递
同泽——矛戟——偕作 (统一行动)
《无衣》ppt课件
!
文本研读
裳:下衣,此指战裙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
文本研读 “王于兴师”在文中置后有何作用?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 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先“议”后 “叙”。
探究赏析 三部分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探究赏析 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
➢ 加深印象,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 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 深化诗的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
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主旨赏析
《秦风·无衣》全诗充满慷慨激昂的 豪情,战士们奋勇杀敌以及同甘共苦的精 神感染着我们,诗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战士们守护家园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一首 表现战士们相互鼓舞、同仇敌忾的军歌。
课堂练习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
岂曰无衣?与子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
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秦风·无衣》中,诗歌开篇就用“
?
”两
句,渲染了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的情况。
2.《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写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周 幽王岳父申侯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 王死,周平王举室东迁。
文本研读
裳:下衣,此指战裙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
文本研读 “王于兴师”在文中置后有何作用?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 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先“议”后 “叙”。
探究赏析 三部分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探究赏析 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
➢ 加深印象,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 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 深化诗的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
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主旨赏析
《秦风·无衣》全诗充满慷慨激昂的 豪情,战士们奋勇杀敌以及同甘共苦的精 神感染着我们,诗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战士们守护家园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一首 表现战士们相互鼓舞、同仇敌忾的军歌。
课堂练习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
岂曰无衣?与子
。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
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秦风·无衣》中,诗歌开篇就用“
?
”两
句,渲染了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的情况。
2.《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写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周 幽王岳父申侯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 王死,周平王举室东迁。
诗经【秦风-无衣】 朗读课件
【解读】续1
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 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 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 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 ,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 ”,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 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 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 曲的限制,但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紧密结合,构成诗中 的主旋律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
谁说我们没有征衣?我有与你一样的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有征衣?我有与你一样的套裤 。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你一样的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解读】
《无衣》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公 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周王朝土地 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 反抗。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 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 ”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可以想像 ,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 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 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 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 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 ,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 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无衣》ppt课件26张
学习 目标
1.了解《诗经》,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3.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作品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 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 《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是我国现 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 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 “五经”之中。
【小结】
《无衣》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 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 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抒写将士们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 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 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
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 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3.请分析本诗重章叠句内容及其作用。 4.诗中的“我”是怎样一个形象?
【思考探究】
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 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 以否定反问的形式强烈阐述了“有衣”的情怀,鲜明 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一心为国征战,共同对抗外 敌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颂(40篇):宗庙乐歌和舞歌,为宗庙祭祀之用。分为《周颂》《鲁颂 》和《商颂》。
【作品介绍·《诗经》】
形式: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 手法 ,例如《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 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明喻和暗喻皆属于此类) ;
高中语文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 无衣《诗经·秦风》课件(27张ppt)
答案: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返 首 页
情境默写
文本深读 阅读鉴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2 .《 无 衣 》 语 言 富 有 强 烈 的 动 作 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想象到战 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答案: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返 首 页
情境默写
文本深读 阅读鉴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3 .《 无 衣 》 共 三 章 , 采 用 了 重 叠 复 沓 的 形 式 。 首 章 结 句 “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 章 结 句 “____________” , 是 行 动 的 开 始 。 三 章 结 句 “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返 首 页
情境默写
整体 感知 返 首 页
文本深读 阅读鉴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情境默写
文本深读 阅读鉴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无衣》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基调:慷慨雄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答案: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 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返 首 页
情境默写
文本深读 阅读鉴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 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 首 页
情境默写
文本深读 阅读鉴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2 .《 无 衣 》 语 言 富 有 强 烈 的 动 作 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想象到战 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答案: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返 首 页
情境默写
文本深读 阅读鉴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3 .《 无 衣 》 共 三 章 , 采 用 了 重 叠 复 沓 的 形 式 。 首 章 结 句 “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 章 结 句 “____________” , 是 行 动 的 开 始 。 三 章 结 句 “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返 首 页
情境默写
整体 感知 返 首 页
文本深读 阅读鉴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情境默写
文本深读 阅读鉴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无衣》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基调:慷慨雄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答案: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 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返 首 页
情境默写
文本深读 阅读鉴赏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 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衣》PPT课件
文本探究
3.“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 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 “关心”一层意思。
文本探究
4.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答案】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作用有二:(1)渲 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 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诗经》写作上的重要 特色。
创作背景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 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 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 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整体赏析
这首诗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 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 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 的反映。
整体赏析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 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 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 “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也”(《礼记·乐记》)。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 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 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苏氏曰:秦本周地, 故其民犹思周之盛时,而称先王焉。或曰:兴也。取‘与子同’三字 为义。后章放此。”
白话原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 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 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