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经》考名 孔子时代:《诗》或《诗三百》 汉代:《诗三百篇》或《诗经》 唐代:《葩经》 “经”的概念演变:
本义“织纵丝也”——连线——书之通名——常法,经 典
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学官)《诗经》才真正确 立了经典地位。
2、《诗经》的编订
诗歌的来源?
编订者?
—— ——
——
献 诗 说
采 诗 说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

中 古 《楚辞》(骚体诗)

体 诗
汉乐府、古诗

以五言诗为主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
发近

体 诗

唐诗 宋词 元曲
先 民 的 歌 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 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 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 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 共分“风”(160篇)、“雅 ”(105篇)、“颂”(40篇 )三大部分。
传统分类
风、雅、颂说
现代分类
周民族史诗 农事诗 战争与劳役诗 政治美刺诗 燕飨诗 婚姻情爱诗 其他
风——民歌,民间土乐,民间乐调。 雅——朝廷之正乐,天子之乐。 颂——宗庙祭祀之舞曲。
风、雅、颂:
音乐分类 功能区分




唐 魏

豳 秦
丹江
周召
陈 郑


汉水
十五国风
周召邶 鄘卫王 郑齐魏 唐秦陈 桧曹豳

表现手法:

(铺陈叙述)

(比喻)

兴义
(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言:双声叠韵



周民族史诗


农事诗

代 分
战争与徭役诗

政治美刺诗
燕飨诗
婚姻情爱诗
其他
秦风·无衣
诗歌简介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 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 豪迈的出征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 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 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 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 ,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 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 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 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 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 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 的贼兵。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 ”、“偕行”
内容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
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衣物。“无衣”这是实写。也可 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
“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 困难、团结备战呢? “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 的敌人。
《诗经》的表现手法为“赋”“比 ”“兴”。
“赋”:就是赋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就是铺叙。
“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 喻。
“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 词也,就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 《诗经》的“六义”。
总结: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内容:“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诗 经》
经典
先秦时代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最重要的有两种,
一是《诗经》(现实主义)、 二是《楚辞》(浪漫主义)。《诗经 》与《楚辞》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典 范。《诗经》强调诗歌“言志”的一面 ,而《楚辞》强调诗歌“发愤抒情”的 一面,或抒情、或言志,成为文学的二 宗。 加上《庄子》,文学史上有人将三者
创作背景
据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 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 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 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 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 抗。此诗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理解诗歌 无衣(秦风)
袍: 战袍 泽:里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裳 (cháng):下衣
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同仇:同样仇恨敌人
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 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 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诗中的“我”是
怎样一个形象?
“我”是主人公,也 是主要人物形象。
“我”是保卫家园的 爱国者形象。
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 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 爱国精神。
开头反问,后以“我 ”的行为,书写正义参军 歌,爱国之情,英雄之 举,跃然纸上。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偕作:一起行动起来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偕行:一起去(上战场)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内容赏析
1、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 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2、变化的部分是哪些?
※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 同泽”、“同裳”
内容岂曰无衣 ……同泽 …… ……矛戟 …… 偕作(准备)
……同裳 …… ……甲兵 ……偕行(赴战)
形象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主题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 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4、本诗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用了重章复唱的写法
作用: ①便于记忆和咏唱 ②增加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感 ③回旋反复,可充分的抒发情怀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 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 、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诗歌朗诵:
听歌曲《无衣》感受氛围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公 卿 王 侯 所 献 之 诗
采 风 之 官 所 采 之 诗
孔子

师 保
孔子删诗说:
存 说
《史记》“古者诗三
千余篇,及至孔子

去其重,······三百

五篇,孔子皆弦歌

之,以求合韶武雅
享 之 诗
颂之音,礼乐自此 可得而述,以备王
道,成六艺。”
3、《诗经》的流传与研究
《诗经》流传的主要方 式——口耳相传(入乐 、押韵便于记诵) 《汉书·艺文志》:“ (诗经)遭秦而全者, 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 故也”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3、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思想)
要想象这是一首行军 的战歌。
课文简介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 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 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 戎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 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 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 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 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 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