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诗经译文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国风·唐风·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爱国诗经《秦风·无衣》
爱国诗经《秦风·无衣》爱国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传统解释写秦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诸侯常服。
也有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译】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
“”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敌就是我的敌。
泽:同“”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无衣·诗经·唐风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无衣·诗经·唐风|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无衣》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唐风;无衣》译注题解: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原文译文注释岂曰无衣?七兮。
①不如子之衣,②安且吉兮?③岂曰无衣?六兮。
④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⑤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
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F-122】无衣【题解及原文】曲沃武公派大夫送宝器给周厘王,请求赐给他诸侯命服,正式封他为晋侯。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注释】1、七:七节之衣。
代贵族之礼服。
《毛传》:“侯伯之礼七命,冕服七章。
”2、安:妥善,合适。
吉:吉利。
3、六:六节之衣。
代贵族之礼服。
《毛传》:“天子之卿六命,车旗衣服以六为节。
”4、燠(玉yù):温暖。
《毛传》:“燠,暖也。
”【白话翻译】难道我就少衣裳?跟你做的比不上,你的舒适又漂亮。
难道我的衣不多?跟你做的比不过,你的舒适又暖和。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讲解】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导语】《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下⾯是分享的诗经《国风·唐风·⽆⾐》原⽂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国风·唐风·⽆⾐》 先秦:佚名 岂⽈⽆⾐?七兮。
不如⼦之⾐,安且吉兮。
岂⽈⽆⾐?六兮。
不如⼦之⾐,安且燠兮。
【译⽂】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美观。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温暖。
【注释】 七:虚数,⾔⾐之多;⼀说七章之⾐,诸侯的服饰。
⼦:第⼆⼈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的⼈。
安:舒适。
吉:美,善。
六:⼀说⾳路,六节⾐。
燠(yù⽟):暖热。
【鉴赏】 此诗与《秦风·⽆⾐》题⽬及⾸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上看,似觉并⽆深意,但前⼈往往曲为之说,《⽑诗序》云:“《⽆⾐》,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夫为之请命乎天⼦之使,⽽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爵命⾏焉。
”(同上)这⼀说法今⼈多表⽰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可能是⼀个民间歌⼿,他本来有⼀位⼼灵⼿巧的妻⼦,家庭⽣活⼗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早亡,⼀⽇他拿起⾐裳欲穿,不禁睹物思⼈,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合⾝,那样温暖。
”语⾔⾃然流畅,酷肖⼈物声⼝。
感情真挚,读之令⼈凄然伤怀。
《无衣》原文及译文
《无衣》原文及译文《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的情绪和团结的力量,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瞧瞧它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是这样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大概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解这首《无衣》。
当时,教室里的气氛特别活跃。
一个小男生高高地举起手,一脸疑惑地问我:“老师,他们一起打仗,就因为穿同一件衣服吗?”我一听,忍不住笑了。
我耐心地给他解释说:“孩子呀,这‘同袍’‘同泽’‘同裳’可不是真的指穿同一件衣服,而是说大家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就像咱们班参加拔河比赛,大家都为了班级的荣誉一起努力,这就是一种团结的精神。
”那小男生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孩子们对这首诗充满了好奇。
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对古代战争中那种团结一心的向往。
我让他们分组讨论,想象自己就是诗中的战士,会有怎样的心情和行动。
孩子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说会勇敢地冲在前面,有的说会保护好身边的战友。
看着他们那认真的模样,我心里特别欣慰。
其实,这首《无衣》在今天依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咱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就像一场场无形的“战争”。
比如说,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大家为了班级的荣誉一起训练;再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时,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共同抗击灾难。
这都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精神体现。
当我们深入理解《无衣》,就能感受到那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它不仅仅是一首古老的诗歌,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携手共进,勇往直前。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秦风·⽆⾐》原⽂|译⽂|赏析 《国风·秦风·⽆⾐》是⼀⾸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昂⼠⽓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爽朗的风格正是秦⼈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国风·秦风·⽆⾐》原⽂ 先秦:佚名 岂⽈⽆⾐?七兮。
不如⼦之⾐,安且吉兮。
岂⽈⽆⾐?六兮。
不如⼦之⾐,安且燠兮。
译⽂及注释 译⽂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美观。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温暖。
注释 七:虚数,⾔⾐之多;⼀说七章之⾐,诸侯的服饰。
⼦:第⼆⼈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的⼈。
安:舒适。
吉:美,善。
六:⼀说⾳路,六节⾐。
燠(yù ⽟):暖热。
赏析 此诗与《秦风·⽆⾐》题⽬及⾸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上看,似觉并⽆深意,但前⼈往往曲为之说,《⽑诗序》云:“《⽆⾐》,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夫为之请命乎天⼦之使,⽽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爵命⾏焉。
”(同上)这⼀说法今⼈多表⽰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可能是⼀个民间歌⼿,他本来有⼀位⼼灵⼿巧的妻⼦,家庭⽣活⼗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早亡,⼀⽇他拿起⾐裳欲穿,不禁睹物思⼈,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合⾝,那样温暖。
诗经《无衣》原文及翻译
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及注释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
诗经无衣 原文翻译注释译文鉴赏赏析
诗经无衣原文翻译注释译文鉴赏赏析无衣 (雄纠纠的英雄气概)无衣——雄纠纠的英雄气概【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1),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2)。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3)。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①王。
指国家。
于。
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泽:内衣。
③偕作:一起行动。
【译文】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穿战袍。
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咱们的戈矛,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穿内衣。
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咱们的矛戟,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守下裳。
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铠甲和刀枪,与你共同奔战场。
【鉴赏赏析】好男儿赴疆场,理当雄纠纠气昂昂,披上战袍拿起枪,生死决战样一场。
这个时刻,最能见出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勇气概。
流血牺牲算什么,兵戎相见,勇者胜。
当兵的打仗,骑马打枪,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注定只能由男子汉来担当,正如织布绣花,注定只能由女子来进行一样。
这一角色是由天性的决定的,无可争议的属于男子汉。
英雄气概的丧失,英雄主义的失落,也就是男子汉的失落;失落了男子汉的社会,必定是个畸形的、变态的社会;没有英雄的时代,肯定也是个诛儒充斥的时代。
常言说,时势造英雄。
这不完全对。
在很多时候,是英雄造时势。
勇武的气概,一往无前的精神,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在精神上的支柱。
英雄主义在本质上是浪漫的。
它在理想的召唤和指引之下,敢于去抗争,进取,拼搏,并且敢于献身,由此造成一种时代精神。
可惜的是,英雄主义,英雄的时代已失落得太久了。
古诗《无衣》(作者佚名)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无衣佚名[先秦]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标签咏物、诗经、怀人、古诗三百首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暖热。
赏析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
无衣·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无衣·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无衣》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秦风;无衣》译注题解:士兵们慷慨激昂,团结抗敌。
原文译文注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
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③!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⑤!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⑥。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⑦,与子偕行⑧!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F-133】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1、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2、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无衣》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无衣》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诗经中《无衣》原文,《无衣》原文翻译,诗经的来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二、《无衣》原文翻译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三、诗经由来《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提示:以上是诗经中《无衣》原文,《无衣》原文翻译,诗经由来,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无证之罪》观后感对于犯罪悬疑剧一向抱着想看而又不敢看的心情,但一旦决定要看,便是一发不可收拾了,用几天时间刷完了《无证之罪》,发现它确实就像传说中一样好看,剧情紧凑,扣人心弦。
它是很多人心目中的2017年最佳国产剧,剧情围绕雪人杀人案层层递进密密铺开,人物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而又有条不紊。
看完后你会发现,剧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从来都是人心。
骆闻本是一个全国顶尖的法医,是警察严良唯一佩服的信任搭档。
为了女儿能够回到北京上学,他辞去法医的职务,一次出差后却发现妻女失踪,然而等待警察破案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他以曾经身为法医的敏感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在家中找到了一枚陌生人的指纹,一个扔掉过滤嘴的烟头,一个嘎拉哈。
凭借着嫌疑人最后留下的线索他来到了新的城市,他刚到这个城市的三年踏遍大街小巷却依然遍寻无果,直到四年前发现自己得了尿毒症时日无多,便犯下一宗宗命案,在命案现场留下一个雪人,一枚指纹,一个扔掉过滤嘴的烟头和一个嘎拉哈,他希望借助警察的力量去找到这枚指纹的主人,让他知道妻女的下落。
无衣诗经译文
无衣诗经译文《国风;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无衣诗经译文,希望大家喜欢!无衣诗经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无衣诗经的原文及注释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⑶同仇:共同对敌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战裙。
⑺甲兵:铠甲与兵器。
⑻行:往。
无衣诗经的鉴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squo;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无衣诗经译文
无衣诗经译文《国风;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无衣诗经译文,希望大家喜欢!无衣诗经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无衣诗经的原文及注释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⑶同仇:共同对敌。
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战裙。
⑺甲兵:铠甲与兵器。
⑻行:往。
无衣诗经的鉴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国学宝典《诗经》:唐风·无衣原文赏析
【导语】睹物思⼈,这是⼈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的⼀种情怀。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
然⽽,它⽔远不可能消失。
斯⼈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诗经》:唐风·⽆⾐原⽂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唐风·⽆⾐》 岂⽈⽆⾐七兮?不如⼦之⾐,安且吉兮! 岂⽈⽆⾐六兮?不如⼦之⾐,安且燠兮! 【注释】 ①七:表⽰⾐服很多。
②安:舒适。
吉:好,漂亮。
③燠(yu):暖和。
【译⽂】 谁说我没⾐服穿, ⾄少也有七套⾐。
它们不⽐你做的, ⼜舒适来⼜漂亮。
谁说我没⾐服穿, ⾄少也有六套⾐。
它们不⽐你做的, ⼜舒适来⼜暖和。
【赏析】 睹物思⼈,这是⼈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的⼀种情怀。
⼀⽅⾯,物本⾝的价值已变得不重要,⽆论它是⼀件极其普通的⽤具还是⼀件价值连城的⾸饰;物已变成了⼀种象征,⼀种引发⽆尽情思的触媒。
这样,物本⾝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发⽣了转换,由使⽤价值变成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因⽽倍加珍贵和神圣。
另⼀⽅⾯,睹物思⼈的“⼈”,必定具有敏感的⼼灵,丰富的情感,忠诚的品质和执着的追求。
这些条件缺⼀不可。
⽔性扬花的⼈,见异思迁的⼈,铁⽯⼼肠的,⼼如死灰的⼈,⼼怀叵测的⼈,都不可能有睹物思⼈的⾼尚情怀。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
然⽽,它⽔远不可能消失。
斯⼈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诗经《无衣》的意思及赏析
诗经《无衣》的意思及赏析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
王于2兴师3,修我戈矛4。
与子同仇5!岂曰无衣?与子同泽6。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7。
与子偕作8!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1袍:长衣。
行军的人白天当做衣服,晚上当做被子,也就就是今天的披风,或者说是斗篷。
2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3兴师:出兵。
4戈、矛:都是长一柄一的兵器。
5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6泽:同“襗”内一衣,指今天的汗衫7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8作:起。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君王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与不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君王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衣裳。
君王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慷慨之美】本诗是《诗经》中一首秦民应王征召,相约从军的歌谣。
诗中体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战士们毫无怨言,慷慨从军,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同心协力,并肩战斗,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同生死、共甘苦的战斗友谊;揭示了战士们轻死忘生的乐观一精一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读起来有一种慷慨雄壮之感。
【赏析】《无衣》诗主要采用了“赋”和“兴”的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要说的内容;“兴”是先用其他的与中心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开头,然后再转向要写的内容。
在本诗中用“兴”的地方,如以“同袍”兴“同仇”,“同泽”兴“偕作”,“同裳”兴“偕行”。
作文时,如果一味地平铺直叙,内容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你想让你的文章增加层次感,突出主题,就适当运用“兴”的方法吧,巧妙引用,灵活转化,倍显气势。
【启示】《无衣》描写兵士们愿同穿一件战袍,共同对付敌人的勇气与一精一神,从诗中可以看到兵士之间的一团一结、友一爱一。
《诗经·秦风》无衣
进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 行军,一往向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 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认识到,仇敌是 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 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 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 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tà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 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主体与主旨: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 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 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的敌人.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 矛戟jǐ .与子偕xié作
怎能说没有衣裳 我愿和你穿同样 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 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 甲兵.与子偕xié行
怎能说没有衣裳 我愿和你穿同样 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 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
无衣
诗经·秦风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传统解释写பைடு நூலகம் 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到七章之衣的诸 侯常服.也有人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品.
无衣古诗高中语文
《无衣》赏析一、简介《无衣》选自《国风·秦风》,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二、原文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三、译文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四、注释袍: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
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五、赏析1.诗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
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具体把握: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衣诗经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
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
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
前进。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⑶同仇:共同对敌。
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战裙。
⑺甲兵:铠甲与兵器。
⑻行:往。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
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
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
‘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
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