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历年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历年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恣意(zì)箴言(zhēn)旖旎(yǐ)B. 蹊跷(qī)觊觎(jì)揶揄(yú)C. 踌躇(chóu)忖度(cǔn)蹉跎(cuō)D. 踽踽独行(jǔ)咄咄逼人(duō)锲而不舍(qiè)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决定开展以“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C.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这个人很固执,总是一意孤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B. 这次考试,他因为粗心大意,结果名落孙山。
C. 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老气横秋,颇有几分成熟。
D. 面对困难,他总是迎难而上,从不轻言放弃。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
D. 《史记》是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他的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
C.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
D. 他像一只受伤的小鸟,蜷缩在角落里。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B. “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C. 古代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 古代的“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语文高中试卷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中试卷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B. 惴惴不安C. 栩栩如生D. 涣然一新2. 根据语境,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不骄不躁,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B. 他做事总是犹豫不决,常常瞻前顾后,缺乏果断。
C. 他总是喜欢独断专行,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D. 他总是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的风格。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B. 由于天气恶劣,我们不得不取消了原定的户外活动。
C.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D.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B.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C.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D.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议论文为主。
6. 下列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动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走”、“看”等。
B.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特征的词,如“红”、“大”等。
C.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如“很”、“非常”等。
D. 介词是表示方位、时间等关系的词,如“在”、“从”等。
7. 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2023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班级拟召开“家在河南”主题班会,以下是班长小豫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帮他完善。
1. 下面是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小豫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河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哺育了一代代中原儿女,是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此建都兴业。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在中原大地留下星的家乡河南开始吧。
【小题1】1. 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A. pǔxīng mòB. bǔ xìng mòC. bǔxīng màiD. pǔ xìng mài【小题2】1. 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知识点]字音,字形[答案]【小题1】C【小题2】①祥②棋[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读音。
哺(bǔ)育:供给食品、滋养品和保健品,特指父母喂养后代的一种行为状态;亦指通过教育培养。
兴(xīng )业:发扬学术或复兴旧业。
根脉(mài):指根颈的脉络走向。
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字形。
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后指民族、文化等的发源地。
星罗棋布:像星星那样罗列着,像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分布得多而密。
2. 小豫想在下面这张幻灯片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帮他补写。
[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答案]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提携玉龙为君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解析]本题考查名篇背诵。
注意“抟、厦、庇、俱、贱、提携、蜡炬”等字词的书写。
3. 小豫感觉用文字呈现汉字文化发展史不够直观,请根据下面幻灯片的内容帮他完成时间轴。
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
【汉字源流】汉字文化源远流长。
在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契刻符号距今约8000年,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
在安阳殷墟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高中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筵席(yán)拮据(jū)恣意(zì)B. 踌躇(chóu)徜徉(cháng)蹉跎(cuō)C. 恪守(kè)蹒跚(pán)踯躅(zhú)D. 桎梏(gù)喟叹(kuì)旖旎(yǐ)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经常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
C. 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事故,公司加强了安全教育。
D. 他那和蔼可亲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答案:D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决不能因此沾沾自喜。
B. 他做事总是瞻前顾后,缺乏果断。
C.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D. 他总是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答案:C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的诗,豪放、奔放、激昂,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B. “你来了?”他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
C.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我说:“有空。
”D. 他喜欢的书籍有:《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答案:D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一部悲剧。
C.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D.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中考语文考试试卷及答案
③创新集成了多套小麦育种技术体系 ③④句主语为“河南小麦育种人”,强调他 ④河南小麦育种人综合利用远缘杂交、 们利用各种技术,形成多套技术序为:④③
1 2024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根据题干可知,语段主要讲了河 南小麦育种的相关内容。梳理语句顺序后,将所排顺序带入语段检验, 语意连贯,符合逻辑即正确。
1 2024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解析】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辨识易读错字并正确拼写字音的能力。
只有一个读音“xiá”,指远;
只有一个读音“kuì”,指
遐
愧
长久;等等
惭愧
【答案】xiá kuì(每空1分,共2分)
1 2024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解析】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辨识字形的能力。
符
指符节;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合 “久______盛名”在语段中指
(多跟“相”或“不”合用);等等
长久以来享有很高的声誉,故
负
指背(bēi);担负;依仗,倚靠;享有; ①空应填“负”,取“享有”
背弃,辜负;等等
的意思
崇 指高;重视,尊敬;等等
“_____山峻岭”在语段中指
祟
原指鬼怪或鬼怪害人,借指不正当的行 高而险峻的山岭,故②空应填
动;等等
“崇”,取“高”的意思
【答案】①负 ②崇(每空1分,共2分)
1 2024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2.小组成员梳理了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的构建过程,请你根据提示, 选材:地理知识
“米”字形高铁网构建过程←
高中语文试题卷及答案
高中语文试题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讣告(fù gào)恣意(zì yì)缜密(zhěn mì)B. 遒劲(qiú jìng)蹊跷(qī qiāo)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C. 偌大(ruò dà)徜徉(cháng yáng)踟蹰(chí chú)D. 缱绻(qiǎn quǎn)踌躇(chóu chú)咫尺(zhǐ chǐ)答案:B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培训,他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B.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C.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经验丰富,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D.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答案:D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阵阵掌声。
C. 那座山高耸入云,仿佛要与天公试比高。
D.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坚定和不屈。
答案:A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清代著名小说家。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歌。
C.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答案:A5.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涣然冰释风声鹤唳铿锵有力B. 委曲求全别出心裁栩栩如生C. 一愁莫展风华正茂出类拔萃D. 殚精竭虑金榜提名风起云涌答案:A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刻苦,而且成绩优异,还乐于助人。
B. 春天来了,大地苏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_语文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现代文阅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读。
材料一: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
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
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
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
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
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
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
”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李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题目:1. 下列成语中,义项最接近“事业起步阶段”是:A. 春风得意B. 金榜题名C. 初出茅庐D. 成功在望2. “质朴”一词用来形容作品时,最能体现的特点是:A. 真实自然B. 精致华丽C. 意境深远D. 新奇独特3. 下面四句话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放眼云天看世界B. 江山代有才人出C.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D. 树欲静而风不止4. 下列句子中,含有同音词的一组是:A. 易如反掌,宛若痴人说梦B. 客观事实,一弦一柱思华年C. 弃旧图新,仁人志士D. 眉飞色舞,脱颖而出5. “沁园春·长沙”是谁的作品?A. 杨洪基B. 辛弃疾C. 刘禹锡D. 毛泽东6. “以经世济民为己任”这句话是形容哪位历史人物的?A. 孔子B. 孟子C. 孙子D. 毛子7. 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以什么风格著称?A. 唐宋宫廷风格B. 唐宋田园风格C. 唐宋山水风格D. 唐宋边塞风格8.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句话是出自:A. 《论语》B. 《孟子》C. 《易经》D. 《资治通鉴》9. 古代文人最常用的纸张是:A. 宣纸B. 杂纸C. 紫纸D. 特种纸10. 下列哪个成语与“苛捐杂税”意思相近?A. 挥金如土B. 洗心革面C. 远非池中物D. 手不释卷11.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 宝玉是贾母的外甥B. 黛玉被贾母当作红楼中最宠爱的孩子C. 宝玉曾熟读《西游记》D. 宝玉与黛玉是表亲关系12. 下列哪个人物属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仙”?A. 李白B. 赵云C. 吕洞宾D. 林黛玉13.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谁的名言?A. 陶渊明B. 鲁迅C. 刘备D. 曹操14. 古人称“庄子”为:A. 庄圃B. 庄君C. 庄子D. 庄周15. 下列哪个成语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A. 抛砖引玉B. 夺得冠军C. 杀鸡取卵D. 画龙点睛答案:1. C2. A3. C4. C5. D6. B7. D8. B9. A10. A11. D12. C13. A14. D15. D第二部分: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题目:1. 请简要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时期历史背景。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断完善,版本迭代更替加速,特别是它与大数据系统的对接,使得基于智能创作平台生成的“虚拟作者”大量涌现,诗文本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
尤其是,机器人“小冰”“小封”先后推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万物都相爱》,加上近期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在词句分析能力方面的进化,让人领略到工具理性与自动化技术结合产生的威力。
机器人写诗现象在触发人们的惊叹之余,也开始令更多人反思文学媒介化、产业化生产所导致的问题,其聚讼的焦点便是:机器写的诗是否具备诗的自足性,仿诗、类诗属于“诗”还是“非诗”?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的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体”的目标愈发偏远。
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或“优化”,故而才会痴迷于对死亡、孤独这类话题的不懈追求。
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愁怨,等等。
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死亡意识、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也无法抵达非理性想象力、潜意识、直觉等需要经历命运磨砺才能顿悟的“真实”。
语文高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毅力惊悚纷至沓来B. 沉着惊悚草菅人命C. 纠结惊悚残羹剩饭D. 沉默惊悚残兵败将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位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B. 我非常佩服他的毅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持下去。
C. 通过这次旅行,我对我国的大好河山有了更深的了解。
D. 这个计划虽然很好,但是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
答案:C3. 下列词语中,与“山清水秀”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水墨丹青B. 风景如画C. 悠然自得D. 水天一色答案:B4.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生动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B. 河水潺潺,映衬着两岸的绿树。
C. 雨后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
D. 炎炎夏日,阳光照耀着大地。
答案:C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河水潺潺,如同丝竹之音。
B. 雪花飘飘,如梦如幻。
C. 星星点点,像眼睛一样闪烁。
D. 晨曦初照,大地披上了金装。
答案:C二、阅读题(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原文:“我爱这土地,爱她的每一寸土地。
我要用我全部的热情,献给她,献给她,再献给她。
”——艾青《我爱这土地》(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2)请简要概括诗句所表达的主题。
(3分)答案:(1)诗人用“每一寸土地”来形容对土地的热爱,表现出他对土地的珍视和深情。
(2分)(2)诗句表达的主题是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眷恋。
(3分)(二)原文:“我们的生命,都是地球的孩子,我们应该爱护她,保护她,让她永远美丽。
”——张晓风《地球的孩子》(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对地球的态度。
(2分)(2)请简要概括诗句所表达的主题。
(3分)答案:(1)作者用“地球的孩子”来形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表现出他对地球的关爱和责任感。
2025届湖北省高中名校高三语文8月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湖北省高中名校高三语文8月第一次联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嫦娥六号的任务是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实施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介绍,作为嫦娥五号的备份,嫦娥六号的生产时间比较长,执行任务之前,科研人员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了深入梳理,使整个系统能够更健全、可靠。
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之后,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按计划推进。
嫦娥七号任务主要是对月球南极部分资.源做勘察,嫦娥八号将对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开展技术验证。
20年来,在工程领导小组各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同志强化使命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实现连战连捷。
中国探月工程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形成重大科技工程实施的成功模式,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
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也是嫦娥六号任务的一大特色。
本次任务搭载了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4个国际载荷,“国际范”满满。
(摘编自喻思南《嫦娥六号实现三大技术突破》)材料二:2020年底,嫦娥五号已经从月球取得1731克月壤样本,那么这次嫦娥六号再次取样1935.3克,又会刷新哪些认知呢?从地质结构来说,嫦娥五号在吕姆克山附近着陆。
吕姆克山是月球正面西北部的一座火山,着陆位置是火山活动形成的一片玄武岩漫溢区,地质年代非常年轻。
当然,虽然说年轻,但也已经20亿岁了。
而嫦娥六号的着陆地点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这可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盆地,撞击力度可能穿透月壳直抵月幔。
我们可以期待嫦娥六号取得与嫦娥五号迥然不同的结果。
比如说,从嫦娥五号取得的月壤样本中,通过铀一铅同位素测年法,中国科学家确实发现了20.3亿年前才从熔岩中结晶而成的矿物晶体,将月球冷却、岩浆活动停止时间延后了8亿年左右。
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高中语文是同学们重要的学习科目,除了平时的积累知识,还需要多练。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高中语文高考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làng)胸无点墨(diǎn)B. 雅俗共赏(shǎng)青出于蓝(lán)C. 水落石出(shí)汗牛充栋(dòng)D. 雕梁画栋(diāo)碧血丹心(dān)答案:D解析:A项中“落雁”应读作“luò”,B项中“雅俗共赏”应读作“shǎng”,C 项中“汗牛充栋”应读作“dòng”。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许多行业开始尝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B.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
C.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对于这个成果,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D. 她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而且获得了比赛的冠军。
答案:B解析:A项中“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成分残缺,应改为“人工智能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C项中“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我们终于把这个项目完成了”;D项中“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而且获得了比赛的冠军”语序不当,应改为“她不仅获得了比赛的冠军,而且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生动的一句是:A. 雨后的田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B. 太阳渐渐升高,阳光洒在树叶上,闪着金色的光芒。
C. 海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
D. 花园里,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为平实的描述,而D项“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他的诗作《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全国高三高中语文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语文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氛围(fèn)强颜欢笑(qiǎng)甲壳(qiào) 果实累累(léi)B.应允(yīng) 佶屈聱牙(jié)雄劲(jìng) 无从着力(zhuó)C.爱憎(zèng) 独当一面(dāng)喋血(xuè) 相机行事(xiàng)D.船坞(wù)创巨痛深(chuāng)拊掌(fǔ) 瞠目结舌(chē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干炼凝炼简练锻炼B.启事启示启用起用C.殒落坠落堕落脱落D.间谍喋血通谍谍报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表示,展览便是通过文物本身的美丽,以及博物馆构造的氛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再配以其他书图、动漫等形式,帮助观众更深认识文物。
即使是普通观众,也可通过观展,“长期累积对艺术的了解,提升本身的文化。
”B.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被碾事件中,先后有18个人路过,竟无一人伸手援助,直到一位捡垃圾的阿婆呼救。
人们不禁感到愤怒,社会道德已经沦丧到这种程度了吗?C.为纪念神八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和太空邮局的开通,中国邮政发行“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纪念”和“中国邮政太空邮局开通”纪念封各一枚。
D.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
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为了在《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帝疑案》,阎崇年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研究,可谓沙里淘金,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B.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张教官对同事感叹道:“刚入狱的小刘其实心地非常善良,为人处事非常仗义,真是孺子可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考试号座位号群岛是“南中国海的中国属地,广东省的一部分。
”日本1966年出版的《新中国年鉴》说:“中国的沿海线,北从辽东半岛起到南沙群岛约一万一千公里,加上沿海岛屿的海岸线,达二万公里。
”①②③④4、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2012年为杜甫诞辰1300周年。
然而3月,当我们正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
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对此,网友、学者有的反对,有的赞成。
请说明你对这件事的态度,并从多个角度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
父守,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
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
莽未,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
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
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
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
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
”因复备言其计。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
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
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
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
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
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
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
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诏下公卿群臣议。
大司徒侯霸等曰:“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
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
欲就诸侯,不可听。
”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感通首创大谋,每优宠之。
封通少子雄为召陵侯。
每幸南阳,常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冢。
十八年卒,谥曰恭侯。
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选自《后汉书·李王列传》,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当:认为适当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C.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节:节操D.每幸.南阳幸:驾临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以.此不乐为吏②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B.①是为.宁平公主②征通为.卫尉C.①及相见.,共语移日②特见.亲重D.①因.复备言其计②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李通在王莽为政时不愿为官,自免而归,就是因为平素听到李守所说的预言吉凶得失的话“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B. 最初光武帝与李通相见之时,两人很有共同语言。
但光武帝对李通并不完全信任,而且还对他心存戒备,这说明光武帝很谨慎。
C. 李通能守能征。
光武帝出征之时让他镇守京师,后来,他又率军攻打围剿汉中贼寇,并最终击溃了敌人的援军。
D.尽管光武帝对李通器重,优待有加,但在天下大略平定以后,李通还是以病为由,上书乞身告退,但没有被皇上接受。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3分)(2)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
欲就诸侯,不可听。
”(3分)(3)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感通首创大谋,每优宠之。
(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晚泊盱眙[唐] 常建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宵外,谁堪羁旅情。
(1)第二联上下两句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4分)(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2分)(3)最后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试作简要分析。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劝学》(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吾不如子房。
《史记•高祖本纪》(3)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4),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仲列传》(5)座中泣下谁最多,。
《琵琶行》(6),,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先天下之忧而忧,。
《岳阳楼记》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塘栖丰子恺①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日文名《草枕》)中,有这样的一段文章:“像火车那样足以代表二十世纪的文明的东西,恐怕没有了。
把几百个人装在同样的箱子里蓦然地拉走,毫不留情。
被装进在箱子里的许多人,必须大家用同样的速度奔向同一车站,同样地熏沐蒸汽的恩泽。
别人都说乘火车,我说是装进火车里。
别人都说乘了火车走,我说被火车搬运。
像火车那样蔑视个性的东西是没有的了。
……”②我翻译这篇小说时,一面笑这位夏目先生的顽固,一面体谅他的心情。
在二十世纪中,这样重视个性,这样嫌恶物质文明的,恐怕没有了。
有之,还有一个我,我自己也怀着和他同样的心情呢。
从我家乡石门湾到杭州,只要坐一小时轮船,乘一小时火车,就可到达。
但我常常坐客船,走运河,在塘栖过夜,走它两三天,到横河桥上岸,再坐黄包车来到田家园的寓所。
这寓所赛如我的“行宫”,有一男仆经常照管着。
我那时不务正业,全靠在家写作度日,虽不富裕,倒也开销得过。
③客船是我们水乡一带地方特有的一种船。
水乡地方,河流四通八达。
这环境娇养了人,三五里路也要坐船,不肯步行。
客船最讲究,船内装备极好。
分为船梢、船舱、船头三部分,都有板壁隔开。
船梢是摇船人工作之所,烧饭也在这里。
船舱是客人坐的,船头上安置什物。
舱内设一榻、一小桌,两旁开玻璃窗,窗下都有坐板。
那张小桌平时摆在船舱角里,三只短脚搁在坐板上,一只长脚落地。
倘有四人共饮,三只短脚可接长来,四脚落地,放在船舱中央。
此桌约有二尺见方,叉麻雀也可以。
舱内隔壁上都嵌着书画镜框,竟象一间小小的客堂。
这种船真可称之为画船。
这种画船雇用一天大约一元。
(那时米价每石约二元半。
)我家在附近各埠都有亲戚,往来常坐客船。
因此船家把我们当作老主雇。
但普通只雇一天,不在船中宿夜。
只有我到杭州,才包它好几天。
④吃过早饭,把被褥用品送进船内,从容开船。
凭窗闲眺两岸景色,自得其乐。
中午,船家送出酒饭来。
傍晚到达塘栖,我就上岸去吃酒了。
塘栖是一个镇,其特色是家家门前建着凉棚,不怕天雨。
有一句话,叫做“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
“淋”与“轮”发音相似,所以凡事轮不着,就说“塘栖镇上落雨”。
且说塘栖的酒店,有一特色,即酒菜种类多而分量少。
几十只小盆子罗列着,有荤有素,有干有湿,有甜有咸,随顾客选择。
真正吃酒的人,才能赏识这种酒家。
若是壮士、莽汉,像樊哙、鲁智深之流,不宜上这种酒家。
他们狼吞虎嚼起来,一盆酒菜不够一口。
必须是所谓酒徒,才可请进来。
酒徒吃酒,不在菜多,但求味美。
呷一口花雕,嚼一片嫩笋,其味无穷。
这种人深得酒中三昧,所以称之为“徒”。
迷于赌博的叫做赌徒,迷于吃酒的叫做酒徒。
但爱酒毕竟和爱钱不同,故酒徒不宜与赌徒同列。
和尚称为僧徒,与酒徒同列可也。
我发了这许多议论,无非要表示我是个酒徒,故能赏析塘栖的酒家。
我吃过一斤花雕,要酒家做碗素面,便醉饱了。
算还了酒钞,便走出门,到淋勿着的塘栖街上去散步。
塘栖枇杷是有名的。
我买些白沙枇杷,回到船里,分些给船娘,然后自吃。
⑤在船里吃枇杷是一件快适的事。
吃枇杷要剥皮,要出核,把手弄脏,把桌子弄脏。
吃好之后必须收拾桌子,洗手,实在麻烦。
船里吃枇杷就没有这种麻烦。
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都丢在河里,吃好之后在河里洗手。
坐船逢雨天,在别处是不快的,在塘栖却别有趣味。
因为岸上淋勿着,绝不妨碍你上岸。
况且有一种诗趣,使你想起古人的佳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古人赞美江南,不是信口乱道,却是亲身体会才说出来的。
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
我谢绝了二十世纪的文明产物的火车,不惜工本地坐客船到杭州,实在并非顽固。
知我者,其唯夏目漱石乎?(选自《缘缘堂随笔集》)11、请对第④段画线句“呷一口花雕,嚼一片嫩笋,其味无穷”作简要赏析。
(4分)12、作者游塘栖,乐在其中,试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乐”的具体表现。
(4分)13、文章开头和结尾先后谈到日本作家夏目簌石,请简要阐述作者引用“夏目簌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14、结合本文内容,请你探究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哪些情怀?请简要阐述。
(6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打开“礼乐”文化的钥匙------读《荀子》胡可涛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很多人知道这一点,却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
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不妨看看《荀子》,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打开“礼乐”文化的钥匙。
《荀子》一书的主要篇章为荀子所作,部分篇章为弟子所作,全书也由弟子编辑而成。
西汉时期,刘向最早对其进行整理校雠,将原来的322篇,删定为32篇,唐代的杨絫则是第一个给《荀子》作注的人。
到了清代,伴随着荀学的研究热潮,出现了很多《荀子》的注释本,其中以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为最佳。
荀子是战国后期最重要的学者,但他的“传经”之功却常被忽视。
荀子为传播中华文化经典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清儒汪中所言:“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而且,荀子对汉初学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应该说,荀子是最早系统阐发礼乐问题的思想家,是礼乐理论的文化奠基者。
在《荀子》中,《礼论》和《乐论》集中探讨礼乐问题,其他诸篇则与之相辅翼。
要理解荀子的礼乐理论,还得从他的人性论说起。
荀子主张“人性恶”。
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
如果顺从人的本性,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互争夺,社会将陷入无序的混乱状态。
为了摆脱这样的局面,圣人制礼作乐,教化民众。
“礼乐”文化发轫于带有宗教意味的祭祀活动。
礼是祀神的仪式、规则,而乐则是祭神时配合的歌、舞、乐的总称。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礼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以及规范的总和。
礼乐本为一体,乐是礼的组成部分,并为礼所规定。
礼乐是人类效法天地,因乎人情的产物。
不过,它们之间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道德教化、人文关怀的功能:首先,“礼别异”。
“礼”是确定社会的等级名分和伦理秩序。
礼起源于对于社会人群物质欲求合理分配的需要。
通过礼,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名分,然后依照等级名分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