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10省份城镇化率超60%袁京津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等21则
![10省份城镇化率超60%袁京津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等21则](https://img.taocdn.com/s3/m/d49b757b51e79b89690226d5.png)
10省份城镇化率超60%袁京津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等21则作者:暂无来源:《审计与理财》 2017年第6期10省份城镇化率超60%,京津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30%一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年末全国总人口138 2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9 2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
各地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省份发布的统计公报梳理发现,目前我国有13个省份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57 35%),有I口个省份超过60%,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均超过80%,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上海以87.6%的城镇化率位居榜首,北京仅次于上海,达到了86.5%,天津则为82.93%。
这三大直辖市作为城市经济体,经济发展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农业和农业人口在全市所占的比重已然很小。
除了这三大直辖市,其他省份均低于70%。
与它们相比,其他省份作为省域经济体,地理面积比较大,农业和农业人口都占据相当的比例。
因此城镇化率自然也就与这三个直辖市的差距较大。
(摘自《第一财经报》)证监会:稳妥处置退市等高风险公司。
今年上市公司监管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包括规范重组、股份减持、送转股等行为,不断完善信息披露、退市、持股行权等市场基础制度,稳妥处置退市等高风险公司等。
这是在日前由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举办的2017年第3期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研修班上传递出来的消息。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李小雪在开班致辞时表示,2016年中国资本市场的股票融资规模大幅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加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金融市场的改革深化,中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质量会越来越高,经济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中国各省份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中国各省份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4cd0936482fb4daa58d4ba9.png)
中国各省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摘要本文通过构建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和排序,并结合聚类分析对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及探讨。
关键词: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城镇时代。
但显然,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
受地理、环境、资源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尚存在很大差异。
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从区域角度看,目前四大区域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而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已经落到了最后。
目前国际上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在主要指标法的应用中,国内外最为通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是“城市化水平”指数(或称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或非农人口) 占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
尽管“城市化水平”指数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省域发展的程度, 但考虑到城市化的内涵不仅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 而且还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转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这种只以人口比例指标来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反映省域发展水平, 应当利用复合指标法, 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从多角度进行测定、评价和分析。
一、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省域的发展是一个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动的综合性动态过程。
因此,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标志不是单一的省域人口比重,也不是单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其它单项指标,而应综合反映经济、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职能。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70b12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3.png)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实证分析,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经济发展水平5个指标分析1.人均GDP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从地区人均GDP看出,2019年,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五个省市。
但是,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较发达省份大部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则以农牧业为主,且拥有的资源禀赋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和资源禀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2.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9.58%。
然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如上海、北京等地片区已经接近九成以上,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如西藏、新疆等地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
城镇化率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其一是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其二是地区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同。
在制定新的城镇化政策时,应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西部地区应当更加关注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而东部地区应针对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大力气。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化结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挑选出接近9个省市, 2019年的三次产业GDP占比情况:广东省第一产业为1.84%,第二产业为43.6%,第三产业为54.56%;北京第一产业为0.04%,第二产业为19.96%,第三产业为80%。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https://img.taocdn.com/s3/m/2cbf89c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3.png)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1.引言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推动和加快。
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
2.定义和计算方法2.1 城镇化率定义:城镇化率指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常用百分比表示。
2.2 计算方法:城镇化率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 = 城市人口 / 总人口× 100%。
3.全国各省城镇化率分析3.1 北京市3.1.1 人口情况: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总人口为2177万人。
3.1.2 城市人口:北京市城市人口为1967万人。
3.1.3 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率 = 1967万 / 2177万× 100% = 90.30%。
3.1.4 城镇化率分析:北京市城镇化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其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
3.2 上海市3.2.1 人口情况:上海市总人口为2428万人。
3.2.2 城市人口:上海市城市人口为2251万人。
3.2.3 城镇化率计算:城镇化率 = 2251万 / 2428万× 100% = 92.69%。
3.2.4 城镇化率分析:上海市城镇化率也较高,这是由于其作为经济特区和全球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继续添加其他省份的城镇化率分析)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统计表。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城市人口: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
5.2 总人口:指国家或地区的整体人口,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6.结束语本文对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差异。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推动改革和促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c43ff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b.png)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流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中国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各省城镇化率的情况。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60.6%,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省份是上海,达到了88.4%,其次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6.1%和82.1%。
而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1.1%,其次是青海和贵州,分别为40.6%和41.7%。
从城镇化率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其次我们来看各省城市化水平的情况。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为63.89%,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7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是广东,达到了88.66%,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分别为85.17%和82.64%。
而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6.9%,其次是青海和宁夏,分别为40.4%和42.1%。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除了城市化水平之外,我们还需关注各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城镇化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城市化速度、城乡差距缩小程度以及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
2024年,中国新增了全国户籍人口416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增加了now400万人,农村户籍人口增加了16.45万人。
从城镇化速度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化速度较快,而西部地区相对较慢。
此外,在城乡差距缩小和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各省还有不同的进展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2.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城镇化率,说明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
3.各省城镇化质量有所提升,但地区差异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2023修正版全国各城镇化率
![2023修正版全国各城镇化率](https://img.taocdn.com/s3/m/9019e72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6.png)
全国各城镇化率全国各城镇化率==================简介-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它是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国各城镇化率是一个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它反映了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
城镇化率的计算方式-城镇化率的计算方式是将城市人口总数除以全国总人口数,再乘以100%,得到的结果即为城镇化率。
公式如下:城镇化率 = (城市人口总数 / 全国总人口数) 100%数据来源-全国各城镇化率的数据通常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各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市总人口数和全国总人口数。
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各城镇化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的城市人口从较低的比例增长到如今超过半数的程度。
下面以近几年的数据为例,简要分析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
2010年至2015年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全国各城镇化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6.6%,而在2015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至56.1%。
这说明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
2016年至2020年在这个时间段内,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着稳步的增长。
截至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
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继续向前推进。
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城镇化率。
经济越发达,城镇化率也会相应提高。
政府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城市化进程,会促使城镇化率的增加。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城镇化率的变化也有影响。
收入增加会促使一部分农村居民选择向城市迁移。
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更多就业机会也是城镇化率增加的因素之一。
农村居民如果能在城市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就更有可能选择迁往城市。
中国大陆分省产业结构分析(人均GDP前十省份)
![中国大陆分省产业结构分析(人均GDP前十省份)](https://img.taocdn.com/s3/m/e39afa9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2.png)
中国⼤陆分省产业结构分析(⼈均GDP前⼗省份)国民⽣产总值是⽤来反映⼀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的参数,⽽⼈均国民⽣产总值则背⽤来反映⼀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产效率。
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经济体了,但是中国的⼈均GDP的才在6000-700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均GDP有着5-8倍的关系。
⼈均GDP不能作为⼀个绝对的参数来衡量富裕程度,但是能够起到⼀定的参考价值。
⼈均产值前⼗省份从⼈均产值前⼗名的省份分布我们可以看到,除内蒙外,其余省份都分布在靠近东部沿海地区,⾼速的⼯业化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往来是这些地区⽐整个内陆地区拥有更⾼的产业效率的基础。
⼈均产值前⼗的省份,其⼈均产值都超过了全国的⽔平。
在总产值排名前⼗的⽣分钟,只有⼴东、⼭东、江苏、浙江、上海、辽宁进⼊了⼈均产值前⼗的省份。
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均产值排在前三位,更加说明⼤型都市拥有更⾼的产业效率和富裕程度。
江苏、浙江的⼈均产值超过了⼴东,也从另⼀个⽅⾯反映出这两个地区产业发展⽔平总体来说⾼于⼴东。
经济总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地区经济的全貌⼈⼝分布情况对⽐全国⼈⼝的情况,河南、河北、四川、湖南、安徽、湖北等六个⼈⼝⼤省,并没有进⼈⼈均GDP 前⼗。
⼈均⼈⼝前⼗⼈均收⼊前⼗省份的城镇⼈⼝不仅都超过了50%,更是都超过了全国的城镇⼈⼝⽐例。
⼴东、江苏、浙江、福建都超过了60%,上海、北京、天津更是接近80%。
更快的⼯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同时也推动了产业效率和⼈均产值得增长。
总产值增速从各省⽣产总值增速来看,上海、北京、浙江、⼴东、⼭东五省2005年-2014年的复合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天津、内蒙古、辽宁、福建的复合平均增长率⾼于全国⽔平。
从年增长率的⾓度看,09年,各省也都受到了世界经济的的影响出现了增速下滑的情况。
⽽天津、内蒙古、辽宁三省在14年的增速凑出现⼤幅度下滑,这种增速下滑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还是需要后⾯的实际情况进⾏分析。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02 乡村和城镇 【专练】解析版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02 乡村和城镇 【专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1a2a96f242336c1fb95e12.png)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专题02 乡村和城镇(专项训练)第Ⅰ卷选择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图示2001—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比较完成下面小题。
1.2001—2008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呈增加趋势D.呈减少趋势2.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01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答案】1.C2.D【分析】1.由图可知,除2009年外,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说明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快于人口增长,可推测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C正确。
故选C。
2.商业用地在城市中占比最低,住宅用地占比最高,城市新增用地应以住宅用地为主,A错误;城镇人口增长率始终为正值,说明城镇人口一直增加,可推测乡村人口数量可能下降,B错误;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C错误;由图可知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地域范围扩大,可推测城市化可能处于中期加速阶段,D正确。
故选D。
市辖区是我国的行政区划之一,属县级行政区,受地级市、直辖市管辖,是城市市区的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增设市辖区。
有学者将我国城市市辖区的空间结构划分为圈层式、组合式、并排式和独立式等几种基本模式(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东部地区城市较西部更易增设市辖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政策支持力度B.交通便利程度C.地形起伏状况D.经济发展水平4.某城市增设新的市辖区后,该城市可能会出现“虚假城镇化”,“虚假城镇化” 是指()A.市辖区数量多,城镇人口比重大B.市辖区数量多,城镇用地比重大C.市区空间范围大,城镇人口比重小D.市区空间范围小,城镇用地比重小【答案】3.D4.C【分析】3.依据材料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会增设市辖区,而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发展更快,为了便于管理,政府会更容易决定增设市辖区,D正确;并无信息表明政府对增设市辖区的支持力度存在明显的东西部差异,A错;相比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交通便利程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B;与地形起伏关系不大,C错。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https://img.taocdn.com/s3/m/515cab2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a.png)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第一章引言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描述。
第二章定义城镇化率是指在一个地区或国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再乘以100。
第三章全国城镇化率概况1.全国城镇化率发展趋势●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经历了持续增长的趋势,并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镇化率还将继续提高。
2.全国城镇化率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率较低。
第四章各地区城镇化率详细分析1.东部地区●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的城镇化率在80%以上,为全国最高。
●江浙沪地区的城镇化率也较高,超过70%。
●其他东部省份的城镇化率在60%至70%之间。
2.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较低,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率在50%至60%之间。
●由于中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较落后,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
3.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率在40%至50%之间。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城镇化率有所提高。
第五章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________1.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统计表2.相关统计数据来源的第六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人口:________指在城镇户口登记的人口,包括城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2.总人口:________指一个地区或国家所有居民的总人数,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第七章结论综上所述,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城镇化率是一个正向发展的趋势,并将继续提高。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https://img.taocdn.com/s3/m/adfb93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e.png)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一、介绍
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之一,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二、数据来源
城镇化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以及各地方的统计年鉴等官方数据。
三、全国整体城镇化率分析
⒈历年全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
●分别近十年的全国城镇化率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描述城镇化率的增长趋势或波动情况
⒉全国城镇化率排名
●全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化率,并按照降序排列
●分析排名前几位和后几位的地区特点和原因
四、各地区城镇化率分析
(按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分章节进行详细分析)
⒈省份一:城镇化率分析
●描述该省份城镇化率的历史变化趋势
●分析该省份城镇化率较高或较低的原因,包括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
⒉省份二:城镇化率分析
●描述该省份城镇化率的历史变化趋势
●分析该省份城镇化率较高或较低的原因,包括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
(继续按照地区分章节进行具体分析)
五、附件
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
⒈各地区城镇化率数据表格
⒉城镇化率相关图表:如全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图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法律名词一:解释或定义
⒉法律名词二:解释或定义
(继续本文涉及的其他法律名词及注释)。
全国各城镇化率
![全国各城镇化率](https://img.taocdn.com/s3/m/c117209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6.png)
全国各城镇化率简介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指标。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国各城镇化率反映了各城市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从而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 = 城镇人口 / 总人口 × 100%城镇化率一般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城镇人口是指在城市或城市建制区常住的人口,总人口是指全国或某个地区的总人口。
全国城镇化率的发展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城镇化率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0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36.22%,2010年城镇化率为49.95%,到了2023年城镇化率则达到了60.6%。
这说明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城市化的需求,人们通过流动人口的迁移以及农村地区的工业转移,使得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向城市。
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城镇化率的不断增长。
全国各省份城镇化率的差异尽管全国的城镇化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不同省份之间的城镇化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根据最新的数据,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省份的城镇化率较高,已经达到了80%以上。
而西藏、青海、贵州等省份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仍然在50%以下。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所导致的。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的城镇化率较高,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率较低。
政府的城镇化政策和规划也会对城镇化率的差异产生影响。
城镇化率的影响和意义高城镇化率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镇化可以促进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
城市化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https://img.taocdn.com/s3/m/24ce6df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6.png)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文档1.引言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是了解中国城镇化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对全国各省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2.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全国各省城镇化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和各省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概况3.1 北京市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区,是中国的首都。
截止到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为%,其中城区的城镇化率为%,郊区的城镇化率为%。
3.2 上海市上海市位于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
截止到年,上海市城镇化率为%,其中城区的城镇化率为%,郊区的城镇化率为%。
3.3 广东省广东省位于华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大省。
截止到年,广东省城镇化率为%,其中城区的城镇化率为%,郊区的城镇化率为%。
4.全国各省城镇化率的区域差异4.1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省份。
在华北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较高,主要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
4.2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省份。
在华东地区,城镇化率亦较高,主要受益于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4.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等省份。
在华南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主要受限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
5.全国各省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5.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5.2 政策扶持和引导政策扶持和引导对城镇化率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对城镇化的支持力度和政策措施都能够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
6.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数据表格和相关统计图表。
7.法律名词及注释7.1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7.2 统计局:各省级行政地区设立的统计调查机构。
2001-2014全国31省城镇化率
![2001-2014全国31省城镇化率](https://img.taocdn.com/s3/m/8611527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0.png)
2001-2014全国31省城镇化率2001-2014全国31省城镇化率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1.2001-2014全国31省城镇化率数据表1、引言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人口数量与总人口数量的比值,它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2001年至2014年间全国31个省份的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
2、数据来源与方法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
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为:城镇化率 = 城镇人口 / 总人口× 100%。
3、城镇化率总体趋势根据统计数据,2001年至2014年期间全国31个省的城镇化率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具体数据请参见附件1:4、各省城镇化率对比在全国31个省份中,城镇化率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对一些特定省份进行详细分析。
4.1 北京市北京市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镇化率方面表现出色。
2001年至2014年间,北京市的城镇化率从68.1%增长到83.6%。
4.2 上海市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城镇化率水平一直较高。
2001年至2014年间,上海市的城镇化率从71:9%增长到87.2%。
4.3 广东省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的城镇化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2001年至2014年间,广东省的城镇化率从62.7%增长到75.3%。
::::::(逐个省份进行详细分析,具体数据请参见附件1)5、法律名词及注释-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数量与总人口数量的比值,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 国家统计局:中国的国家统计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公布国家统计数据。
6、结论根据本文的分析,2001年至2014年间全国31个省份的城镇化率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不同省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城镇化率的总体水平持续提升。
附件:附件1.2001-2014全国31省城镇化率数据表。
湖北山西福建江西四省的城镇化进程
![湖北山西福建江西四省的城镇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4bf042e3f111f18582d05a18.png)
江西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低,严重影响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居民的 生产和生活水平。
四省城市化水平比较
省份
湖北 山西 福建 江西
面积 (平方公里 )
18.59万 15.6万
12.4万
16.69万
人口
5710万 3400万 3332.1万 4339万
四省城市化水平比较
时间 省份
湖北 山西
能源、高载能新型材料产业、商贸、 社会服务、铝工业
福建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简介
2000年福建省城市化率:41.57% 城镇化发展历程:
分析福建城镇化发展进程,在经历了初期阶段后正处在中期加速阶段。
1、发展初期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是福建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工业发展停滞,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此外,由于福建地处台湾海 峡的特殊位置,国家对福建没有进行大的投资,仅在铁路沿线的三明、永安、南平、 邵武等工业城镇得到一些缓慢发展,而沿海一线城镇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这 样的背景下,福建城镇化进程受到抑制,城镇化水平一直在13%左右徘徊。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分析:在我国城镇化发展 模式的选择中主要存在小城镇发展模式、大城市 发展模式和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 :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实践中 ,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城镇发 展模式。
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简介
2000年湖北省城市化率:40.22%
湖北城市化发展现状:
1、城镇数量较多,城市化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1年全省城市化水平为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
点,居全国第五。 2、城市规模结构两头大、中间小
1990-2008各城镇化率
![1990-2008各城镇化率](https://img.taocdn.com/s3/m/d54edf7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0.png)
1990-2008各城镇化率1990-2008各城镇化率简介本文档将分析1990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各省份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通过对各省份的城镇化率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情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年鉴是中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重要统计数据汇总,包含了各个领域的经济和社会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方法和步骤1. 收集数据: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取1990年至2008年各省份的城镇化率数据。
2. 数据清洗: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数据分析:使用python中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包括统计描述、数据可视化等。
4.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解读1990年至2008年各省份的城镇化率的变化趋势和差异。
数据分析结果根据对1990年至2008年各省份的城镇化率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总体趋势从整体趋势来看,中国的城镇化率在这段时间内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30%左右逐渐提高,到2008年已经接近50%。
地区差异不同省份之间的城镇化率差异较大。
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省份的城镇化率较高,而一些西部和中部省份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这表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变化趋势在这段时间内,大部分省份的城镇化率都在增长,但增速存在差异。
一些东部沿海省份的城镇化率增速较快,而一些中西部省份的增速相对较慢。
这也导致了地区之间城镇化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结论通过对1990年至2008年各省份的城镇化率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这段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尽管整体趋势是增长的,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时应重视地区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以促进全国城镇化的平衡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1990-2008各城镇化率的分析报告。
希望该报告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并增加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了解。
全国各城镇化率2023简版
![全国各城镇化率2023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ea46c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9.png)
全国各城镇化率全国各城镇化率概述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指标,用来衡量城市化进程的程度。
全国各城镇化率是指全国各省份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过分析和比较各地的城镇化率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情况和差异。
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城镇化率的计算方式比较简单,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城镇化率 = 城镇人口 / 总人口 × 100%其中,城镇人口是指某个地区的城市人口,总人口是指某个地区的总人口数量。
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分析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城镇化率也相对较高。
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率通常较高,如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
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前往城市就业和生活。
中部地区城镇化率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但随着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
湖南、湖北等省份的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也有一些省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
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由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
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一些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如四川、重庆等地区。
城镇化率差异的原因全国各城镇化率的差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2. 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好、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更有吸引力,吸引人口向城市集聚。
3. 政策导向:国家相关的城镇化政策和经济政策对城镇化率有着重要影响,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可以加快城镇化进程。
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是城镇化率的重要因素,发达的基础设施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吸引人口向城市迁移。
结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高,中部地区城镇化率逐步提高,而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全国各城镇化率
![全国各城镇化率](https://img.taocdn.com/s3/m/1765a9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d.png)
全国各城镇化率全国各城镇化率简介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国各城镇化率是衡量不同地区城镇化程度的指标,它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变化。
什么是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一般来说,城镇化率越高,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人口结构趋于城市化。
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是通过统计人口数据,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求和,然后计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全国各城镇化率数据以下是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列出了全国各省份的城镇化率数据(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省份城镇化率 -北京市 86.4% -天津市 84.9% -上海市 90.7% -重庆市 75.3% -广东省 70.2% -江苏省 65.4% -浙江省 65.8% -山东省 61.9% -河南省 49.2% -安徽省 45.6% -湖南省 50.5% -湖北省 54.6% -四川省 41.3% -云南省 37.6% -西藏自治区 23.9% -从表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天津等直辖市的城镇化率比较高,超过了80%。
这是由于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进程较快。
而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资待遇,吸引人口流入城市。
城镇化还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可能导致城市道路拥堵、房屋短缺等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村经济受损和农村社会问题的加剧。
政策倡导和发展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包括放松户籍制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民工待遇等。
1978~2011各城镇化率本月修正简版
![1978~2011各城镇化率本月修正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68ee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1.png)
1978~2011各城镇化率1978~2011各城镇化率概述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
它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以1978年至2011年为时间跨度,探讨中国各省份的城镇化率的变化。
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文所述城镇化率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以每个省份为单位进行分析,分别计算1978年至2011年的城镇化率,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1978年各省份城镇化率以下是1978年各省份的城镇化率数据。
- 北京:10%- 天津:9%- 河北:5%- 山西:9%- 辽宁:29% - 吉林:10% - 黑龙江:12% - 上海:27% - 江苏:17% - 浙江:16% - 安徽:8%- 福建:25% - 江西:9%- 山东:14% - 河南:7%- 湖北:11% - 湖南:11% - 广东:17% - 广西:11% - 海南:15%- 四川:13%- 贵州:10%- 云南:14%- 西藏:4%- 陕西:9%- 甘肃:8%- 青海:5%- 宁夏:10%- 新疆: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78年时各省份的城镇化率差异较大。
辽宁、上海、福建、广东和新疆的城镇化率较高,在27%至29%之间;而西藏、青海、河北、内蒙古和宁夏的城镇化率较低,在4%至10%之间。
2011年各省份城镇化率以下是2011年各省份的城镇化率数据。
- 北京:79%- 河北:38% - 山西:32% - 内蒙古:59% - 辽宁:57% - 吉林:58% - 黑龙江:56% - 上海:89% - 江苏:63% - 浙江:59% - 安徽:41% - 福建:58% - 江西:43% - 山东:52% - 河南:45% - 湖北:52% - 湖南:45%- 广西:40%- 海南:52%- 重庆:58%- 四川:35%- 贵州:32%- 云南:39%- 西藏:24%- 陕西:47%- 甘肃:43%- 青海:40%- 宁夏:43%- 新疆:46%与1978年相比,2011年各省份的城镇化率都大幅度提高。
中国城市化水平及省级差异分析
![中国城市化水平及省级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85d21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f.png)
中国城市化⽔平及省级差异分析⼈⽂地理学作业《中国城市化⽔平及省际差异分析》中国城市化⽔平及省际差异分析摘要:改⾰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但城市化⽔平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业化⽔平,随着21世纪经济的⾼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步向前,⽬前中国城市化⽔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为此,了解中国城市化⽔平及通过区位熵的⽅法来分析中国城市化⽔平的省际差异。
关键词:城市化省际差异区位熵⼀、中国城市化⽔平城市化是指⼈⼝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农村⼈⼝转化为⾮农村⼈⼝,⼈⼝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六⼤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2002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市⼈⼝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
2011年,城市⼈⼝⽐重达到51.27%,⽐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市⼈⼝为69079万⼈,⽐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乡村⼈⼝65656万⼈,减少了12585万。
根据中国六次⼈⼝普查数据,历次⼈⼝普查城市化⽔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7.5%。
以上是中国历次⼈⼝普查城市化⽔平表和中国城市化⽔平国际⽐较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平在稳步提⾼,但从国际⽐较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平与发达国家相⽐差距较⼤, 与⼀些发展中国家相⽐也较落后。
中国城市化⽔平虽有所提⾼,但城市化⽔平依旧偏低,城市化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平。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临的⼀个重要的社会结构转换过程。
它⼀⽅⾯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另⼀⽅⾯⼜是衡量经济发展⽔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平越⾼的地区, 经济就越发达。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不断扩⼤, 中国城市化⽔平有了很⼤提⾼,⾄2011年中国城市化⽔平已达51.27%。
2001-2014全国31省城镇化率
![2001-2014全国31省城镇化率](https://img.taocdn.com/s3/m/f350f3e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1.png)
2001-2014全国31省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城市人口在整体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本文将详细介绍2001年至2014年期间全国31省的城镇化率情况,并对其进行细化分析。
一、全国城镇化率概况2001年至2014年期间,全国城镇化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具体数据如下:1.2001年:省份A城镇化率:X%省份B城镇化率:Y%……省份Z城镇化率:W%2.2002年:省份A城镇化率:X%省份B城镇化率:Y%……省份Z城镇化率:W%(以此类推,包括2003年至2014年的数据)二、各省城镇化率变化趋势1.省份A城镇化率变化趋势:a) 2001年-2005年期间,城镇化率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为X%。
b) 2006年-2009年期间,城镇化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为Y%。
c) 2010年-2014年期间,城镇化率增长放缓,年均增长率为Z%。
(对于省份B至Z依次进行类似的描述)三、影响城镇化率的因素分析1.经济发展水平a) 经济发达省份的城镇化率普遍较高。
b) 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2.政策a) 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的省份城镇化率较高。
b) 对城镇化进程不够重视的省份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对于其他影响城镇化率的因素进行类似的分析)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各个年份各省份城镇化率的详细数据表格。
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流动到城镇并在城镇定居的过程。
2.城镇化率: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附注: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数据请以相关官方统计数据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吉林财经大学朱丽娟、杨雪娇、徐莹莹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引言 (4)一、文献综述 (4)(一)国外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4)(二)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5)二、我国城镇化及城市发展现状 (7)(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7)(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8)四、建立因子模型 (9)(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9)1.指标选取原则 (9)2.建立指标体系 (10)(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12)1、模型检验 (12)3、分析因子载荷矩阵 (13)4、得出因子模型 (15)5、聚类分析 (16)四、结论及建议 (18)参考文献 (20)摘要本文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地域城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四个方面建立全国31个省的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截面数据模型,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差异。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城镇化因子分析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which based on economic levels,living standards,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geographic extent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ivil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sectional data model,first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cluster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引言众所周知,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再次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目标是,到2050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中国的城镇化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的滞后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固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限制了农村市场的扩大,抑制了总需求的扩张,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推进。
目前,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推进城镇化,需要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将拉动投资需求,扩大就业需求,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一、文献综述(一)国外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结果,也是和工业化过程相伴并互动的结果。
从客观意义上讲,由于地区之间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之间的差别使得一些具有优势的地区取得先行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促进了大中城市的产生。
“增长极”这一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首次提出来的,它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在每个地区都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相反,在一定的时期,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某些主导经济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
1957年,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又称“循环累积论”。
他认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性,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因为存在“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受到要素收益差异而发生的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经济发展初期,各地区的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都是大致相等的,且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
此时,如果某些地区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等产生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会进而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孙中和(200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动力因素发生了本质变化,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农村工业化推动。
比如,乡镇企业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内的转移。
二是比较利益驱动。
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过程是在农业内部推力和非农产业的外部拉力双重作用下完成的。
三是农业剩余贡献。
农业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工业生产原料、市场、生产要素、外汇方面的支持。
四是制度变迁促进。
制度安排与创新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业的开发等方面。
王信东、赵安顺(2000)认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农村投资环境的改善(人、财、物及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或交易机制的低成本等),引致预期资本利润率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对建设项目投资的增加,使其适应社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增加,示范作用与规模经济效应推动公众预期进一步上升,投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迁入增加,居民与企业的收入水平、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增长,农村用于工业、商贸、居民住宅、公用设施等的支出增加,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由此形成。
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
蒋占峰(2005)认为,推进城镇化,必须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扩大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对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两田制、农场制、“四荒”使用权拍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农地产权创新制度与模式之所以有利于城镇化,是因为它们的共同点是将土地的保障功能从土地中分离出来。
将土地的保障功能剥离出来并在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就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可行的制度安排。
肖万春(2003)认为,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除合理调整和利用现有城镇土地外,还需要向外扩展,妥善解决征地占地中的矛盾是城镇建设和规划中的棘手问题。
因此,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由单一的行政性征用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最终达到既有利于大幅度降低进城“门槛”,促进乡镇企业和人口集中,又能充分保护集体和农民土地权益的目的。
何训坤(2002)认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农村聚集的过程。
一方面要将分散的乡村企业逐步地向农村城镇集中,实现乡村工业化向城镇工业化的跨越;另一方面要围绕建立农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组织和引导小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以充分发挥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
综上所述,尽管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城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几点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一是深层次理论提练不够。
除一些专题性或知识性、包容性论著以外,至今尚未出版一部系统研究城镇化理论的具有高水平的专著。
二是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不够。
绝大多数论著都是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更少见专门实证分析的论著。
三是研究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份量不够。
据查1993~2000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过10~20篇,且论述简单。
四是城镇化与信息化关系的研究严重短缺。
据查,近10年来,有关城镇化与信息化关系研究的学术论文仅2~3篇,除有一两本相关性著作外,尚未见到一本专门的论著。
五是城镇化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
近年来,学术界从经济、制度(政治)层面上研究城市(镇)化的论著比较多,但从文化角度或者说视野方面关注城市化(即城镇化)的相对较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六是专门研究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论文较少,研究城镇化与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论著更是没有。
另外,有关城镇化资料性的工具书,如大事记、论文目录索引、数据库等也近乎空白,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编辑、整理出版工作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初步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时期(1952-1965年)。
在这种发展战略下,许多国有企业、工业城市得到发展,尤其是在内陆地区。
在此期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城市化稳定发展。
资料显示,城市人口由1952年的7163万增长到1965年的13045万,增长率为82.1%。
同期总人口的增长相对慢得多,增长率为26.2%。
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12.5%,一直增长至1965年的18.0%。
2.止步不前阶段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7年)。
此间城市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除严格的户籍制度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要求数百万的青年上山下乡,以便接受“再教育”。
1966-1977年,因为政策的要求、日益严重的住房问题以及就业机会短缺,170万城市人在农村扎根。
资料显示,1965-1975年间总人口的增长率高于城市人口增长率。
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不变甚至降低,1965年为18.0%,1970年为17.4%,1975年为17.3%,1978年为17.9%。
3.迅猛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这个时期城市化迅猛发展。
1978年起,中国不仅实行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鼓励城市化,许多县镇升级为市,城市数量猛增,由1978年的191座增长为1999年的667座,同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7.9%增至30.9%,21年间中国的城市化增长了13个百分点。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1.“二城”建设步伐加快“二城”就是城镇化、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