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读后感
资政新篇读后感《资政新篇》一书共分为四篇,分别是《民主篇》、《经济篇》、《学术篇》和《法制篇》。
梁启超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论述和建议,全面地反思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端和不足,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在《民主篇》中,梁启超指出了清末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缺陷,并呼吁实行民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他提出了普选制度的设立、平等保障、言论自由等民主制度的要求。
他认为,民主制度能够保障人民的权益,增加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经济篇》中,梁启超对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
他批评了当时的农业制度、税收政策和贸易制度等方面的弊端,并主张加强农业改革、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和加强对外贸易。
他认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基础,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学术篇》中,梁启超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批判,并呼吁进行教育改革。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才,发扬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提倡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在《法制篇》中,梁启超对中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他表示,法律是社会的规则,是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
他呼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
他还主张加强司法体制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通过阅读《资政新篇》,我深深感受到梁启超的思想的伟大和超前性。
他对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他对民主、经济、学术和法制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他的思想和观点虽然诞生于一个百年前的时代,却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现实意义和智慧。
同时,通过阅读《资政新篇》,我也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梁启超对清末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建议,不仅对后来的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以及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以及意义《资政新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即理财、兴利、崇俭、养民、储备、防弊。
早在嘉庆、道光年间的人关前后,清廷就已经开始注意通过各种措施来扭转财政困难局面。
《资政新篇》总结了清朝中前期的财政经验教训,提出“财自道生”,这对于保证晚清财政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理财观念也比较现代化,将国家财政视为公共事业管理,以收入和支出两大体系相结合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从《资政新篇》中还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后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其中也折射出不少进步的思想,例如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靡浪费等。
第一章:理财之要。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财政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始终未能真正独立,当时社会财富主要掌握在皇帝和贵族手中,并以皇室为核心形成一个权力网络,通过税制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
清代的赋税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资政新篇》中提出要逐渐废除“人头税”,还主张合理征收田赋,取消人头税,改变高额的土地赋税制度。
《资政新篇》还认为一定程度的理财活动可以刺激商业的发展,因此清代的财政理财制度不仅限于加强税收征管,还扩大到发展商业经济,提倡国家专卖制度,推行工商食官政策,积极鼓励农商业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第二章:兴利之本。
《资政新篇》从人民利益出发,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在征收赋税时只需要很小的代价。
嘉庆初年,清政府在经历了持续几十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之后,库银亏空,无法给予老百姓更多的补贴。
《资政新篇》就根据经济学原理,提出了在生产和交易环节增加对民间的财政支出,从而增加国库收入。
该书还提出了采矿、制盐、造船等,并对官员和各级衙门进行严格监督,维护百姓利益,整顿吏治,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消除民众的恐惧心理,消除民众与官府的矛盾,培养民众的竞争精神。
此外,清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展教育,实行社会保障,重视科技的作用。
同时改善地方财政状况,解决驿站亏空的问题,实行均输,修缮水利,帮助农民兴修水利。
评价资政新篇
评价《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作为中国第一个纲领性的要求近代化的社会改革方案,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宣传了西方文明,给封建闭塞,一片沉寂的中华大地上吹来一股清新之气,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资政新篇》以光辉卓越的思想内容,奠定了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的出现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也符合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洪在写《资政新篇》时,世界进入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时期,也正是中国社会母胎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无疑地是与社会前进的步伐合拍的。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农民理想与早期改良思想结合的产物,是太平天国政策由空想向现实转变的延续(通过兴办近代工商业而是国家富强),是太平天国近代化和后期形势变化发展的结果(太平天国实行对外自由贸易、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尊严,反对侵略压迫;对外开放政策,军事方面出现近代化趋势。
)比《资政新篇》更早的救国方案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思想,他们的学习范围仅限于物质层面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
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他们不敢大胆否定早已极端腐朽的封建制度,而是把学习西方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太落后。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把革命政权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把历史向前推进一步。
《资政新篇》的内容为四个部分:(一)政治方面:主张用人察失,禁止朋党,认为主政的关键是“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其中的设法,及制定用人的法律、制度。
并指出英国之所以为强邦就在于有善法,特别是根据天国后期,宗派林立、人心不合的情况,提出要以法来禁止“结党联盟”。
做到“自大至小,由上至下,权归于一”,还痛心地指出了“兄弟不合外人散,国人不合外邦欺”的朴素治国理论。
(二)是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方面:主张设学馆、医院,建跛盲聋哑院。
鳏寡孤独院等,禁庙宇、寺观,革阴阳、废堕民,禁止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特别是严禁鸦片人口。
(三)经济方面:这是其核心,主张办报纸,沟通上下感情;设立地方自治机构,管理地方财政、教育、医院以及社会救济事业等;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仿造火车、轮船;设立邮局,提倡筑路、修水利、办银行,发行纸币,允许私人投资办企业,奖励发明创造,保护专利等。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实用版)目录一、《资政新篇》的背景和意义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特点三、《资政新篇》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正文一、《资政新篇》的背景和意义《资政新篇》是清朝末年,光绪皇帝为了推行政治改革,提倡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加强国家综合实力而颁布的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论性文章。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开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特点《资政新篇》共分四部分,分别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
在政治方面,提倡废除科举制度,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强化法治,保障公民权利,提倡政治参与,反对专制独裁。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提倡保险、邮政等新兴产业,支持私人企业,改革财政,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在军事方面,强调现代化军队建设,改革兵制,提高国防科技水平,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在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改革教育体制,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兴文化人才。
《资政新篇》具有以下特点:1.强烈的时代特征,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以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
2.系统性,全面地提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
3.实践性,提倡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符合国情,注重实际效果。
三、《资政新篇》的现实意义和启示《资政新篇》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1.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以适应世界发展的变化。
2.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制度和经验,但不盲目崇洋媚外,要结合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和文化。
3.强化法治,保障公民权利,反对专制独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4.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类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资政新篇〉》是中国清代洋务派官员薛福成所著,创办于1861年1月(咸丰十一年),是一本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著作。
《资政新篇》的宗旨是利用外国先进生产技术,来“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制造轮船,畅销各国”,以“除暴乱而致太平”。
其具体措施则为设立厂局、招股集资、建立银行等,从而发展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同时也揭开了清末洋务运动的序幕。
本文将介绍《资政新篇》的基本内容,并从不同角度阐述它的历史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清朝末年,清王朝已风雨飘摇,经济上已面临崩溃的危机。
在这种形势下,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中的大批有识之士,提出了一系列的救国方案,如“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自强”等等。
但是他们所提出的改革,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却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问题,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终究失败。
1861年11月,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使人们更加看到了清朝统治的腐朽和危机的严重。
早在2004年10月1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先生对其作了一番评价:《资政新篇》确实是一部好书。
但是这是一本书,不是一部文件。
我认为它是一个报告,一个总结,就是说,《资政新篇》是一个报告,一个总结。
《资政新篇》的出版使人们看到了在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桎梏下,走向灭亡的中国的前途和希望。
人们似乎看到了光明的未来,这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许多人投身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活动中去。
薛福成作为《资政新篇》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这种形势下,逐渐站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资政新篇》是指清末由薛福成、郑观应等人创办的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主义刊物。
刊物初名《通筹欧洲情形》,后改名《通筹夷务》,再改名为《资政新篇》,通称《资政新篇》,内容包括设厂、制造轮船、铁路、开矿、采煤、织布、开纺织工厂、设立银行、创办邮政、种植茶树等一系列建议。
《资政新篇》分上下两册,上册共13条,下册共8条。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资政新篇》由明朝末期著名儒家学者杨伯峻撰写,又被称为“明应论”,是资政思想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资政新篇》共分为两篇,分别涉及政治治国、财政金融、社会学科、外交政策以及儒家教化等内容。
第一篇开篇就明确提出“治天下有礼”的中心思想,即政治加以礼仪,以礼仪修政治。
杨伯峻强调,应当以礼仪改善政治,以和谐礼仪治理政治,以礼仪治理政治,以礼仪调和政治之间的矛盾,以礼仪去调解政治之争,以礼仪改良社会秩序,以及如何处理朝政和百姓之间的关系等。
在具体详述了政治治国的基本思想后,本篇又从财政金融、社会学科、外交政策以及儒家教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一套有效的治理之道,形成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第二篇则论述了政治之道,明确指出,为达到科学治国的目标,应当坚持“深思考、科学研究”的方法,尊重科学,广泛吸收知识,加强理论研究,开拓未来中国新的发展道路。
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将“尊师重道”贯彻于政治治国的政治思想,以及将“礼崇义行”贯彻于历史认知的思想,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道德价值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治国方略。
《资政新篇》提出了礼仪改善政治、和谐礼仪治理政治、尊师重道、礼崇义行这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与儒家历史及文化传承的思想十分接近,是一种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管理手段。
杨伯峻以一种凝重深沉的思考,融会贯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西方思想,将帝国制度与社会改造相结合,为明朝政治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当时其他政治家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就其当时的评价而言,《资政新篇》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官方及百姓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实用性最强的政治思想著作,并深受后世学者的回响,在许多学术论著中都有所体现。
现代学者的评价更是肯定,认为其实用性比儒家经典更强,所蕴含的思想更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资政新篇》不仅创造性地总结整理了杨伯峻的政治思想,而且在政治管理的实际运作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建立新型国家统治制度、完善当时的政治机制及推动政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是被延续至今的重要政治实践及思想遗产。
资政新篇读书笔记800字
资政新篇读书笔记800字《资政新篇》读书笔记《资政新篇》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政治家、书画家、评论家郑板桥所著的一部政论文集。
全书以批判时政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
读完《资政新篇》,我深感作者的见解独到,对于时政问题的深度分析令人称道。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首先,《资政新篇》从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公正、公平地为人民服务。
他指出,封建制度的残留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产生,这种制度不仅压迫了人民群众,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郑板桥提倡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和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
其次,书中对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指出,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农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
他批评了令人民痛苦的苛捐杂税制度,主张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他还对商业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的赋税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主张降低税负,促进商业繁荣。
此外,《资政新篇》还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作者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可以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他批评了当时统治阶级对教育的不重视,主张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郑板桥还主张广泛开展教育普及活动,使全民受教育的机会平等。
最后,《资政新篇》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作者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表达思想、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学艺术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批评了当时文艺界过于追求形式,缺乏真实性和深度。
郑板桥主张文学艺术应与时俱进,深入人民群众,反映社会现实。
总之,《资政新篇》是一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政论文集。
读完这本书,我对政治、经济、教育、文学等方面的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为我们认识历史、理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当代社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对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兴趣,我希望通过学习和探索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资政新篇的评价
资政新篇的评价《资政新篇》是资政王朝时期的宏伟文献,其背景处于清朝最后期,它继承了明朝的“政府奉行道德,重讲教义”的传统政治理念,以及“君臣一体”的政治观念。
《资政新篇》彰显了统治者坚持仁政的把握,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势崛起。
《资政新篇》是统治者对清朝最后阶段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全面总结。
它在提出“内务府主持政务”的政治思想、“政务按照礼乐体制进行”的政治构想、“修订各省政令”的法律理念、“加强节支省政”的经济思想等等方面,体现了清朝实施和落实仁政的过程。
《资政新篇》以朝廷正统的政令体系为基础,突出了“君臣一体”的政治思想:人民的福祉首先要受到保障,君王除了为民服务外,还要关注社会安定,建立朝廷用人的原则:统治政策要注重公平正义、严厉打击腐败,确保老百姓的利益得到维护。
《资政新篇》也将礼乐体制与民间社会风俗相结合,做出了独特的政治构想,以“封建体制有其积极作用”、“政事要做到安定”、“重视老百姓的福祉”等改革观念,体现了资政王朝改革仁政的思想。
《资政新篇》的发表,标志着清朝的兴衰,它既传承了明朝的政治传统,又体现出新兴的社会关系,对影响改革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资政新篇》是清朝最后期重要的政治文献,既保留了封建礼乐体制的传统政治思想,又以新的政治活动构想来表达政治新思想,体现了清朝仁政改革的宗旨,可谓是清朝政治理论史上的一部佳作。
上述这些都说明,《资政新篇》在当时社会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文献,它的完成,标志着清朝国家的一次重大改革,为当时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资政新篇》的出现,标志着清朝最后期仁政改革的开始,它是清朝末期仁政改革的重要文献,它的出现,彻底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推进了仁政改革的历史进程,它留下了令人称赞的文化遗产,为今天政治理论提供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参考。
资政新篇读后感
资政新篇读后感《资政新篇》是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资政”为主题,探讨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具有很高思想价值的著作。
在读完《资政新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王夫之在书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观点,强调了政治领导者应该以德行和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领导者的德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德行高尚的领导者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领导者因为道德败坏而导致国家的衰落,而一些德行高尚的领导者却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和品德,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王夫之在书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教育为国之本”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国家因为教育水平低下而导致人才匮乏,从而影响国家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王夫之在书中还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通过阅读《资政新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夫之的深刻思想和辩证分析的能力,对于国家的兴衰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这些观点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有深刻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通过阅读《资政新篇》,我深受启发,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伟大的著作,从中受到启发,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价《资政新篇》
评价《资政新篇》
关于《资政新篇》的评价有以下几点:
作者徐枋,明朝政治家、思想家。
《资政新篇》是他在官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写成。
该书讲述了明朝初期如何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政府,内容涉及选官、救民、治军等多个方面。
全书提出许多精辟见解,如功令能与官衔相提并论,人事的择优录用,注重实际考察,简化机构以增效率等。
书中不仅有理论建议,还提供大量具体案例,鲜明生动,有实践操作性。
该书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许多主张为明清时期所采纳,是一部政书名著。
但书中也存在一些观点较难被采纳的限制,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局限性。
总体来说,《资政新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一部成功的杰出政治著作,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资政新篇》里提出要向西方学习,这多重要啊!就好比一个人看到别人有好的本事,自己也想去学,来让自己变得更厉害呀!比如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难道不是能让我们发展得更好吗?
2. 它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哎呀,这可真是太关键了!这不就像是给国家的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嘛!就像给车子加了好油,能跑得更快更远呀!想想如果我们早早这样做,那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3. 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这多明智呀!这就好像给未来种下了希望的种子,以后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啦!看看现在的教育多重要,当时要是好好搞,那得多厉害呀!
4. 重视法制建设,这可是很有必要的呀!就跟建房子要有牢固的根基一样,没有好的法制,怎么能稳定发展呢?难道我们不应该重视这个吗?
5. 《资政新篇》还提倡社会革新,这多有魄力呀!就像是给一个陈旧的房间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让一切都焕然一新!要是真做到了,那该多棒呀!
6. 鼓励发展交通,这可太对啦!交通就像人体的血管,畅通了才能让各个地方都活起来呀!不发展交通怎么行呢?
7. 强调平等外交,这是多么有远见呀!就好像和别人交朋友,要平等对待才能长久呀!这样我们在国际上才能有地位,不是吗?
8. 它的内容具有开创性,简直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呀!为当时的中国指引了方向,这么重要的意义能不被铭记吗?
9. 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就像是给前进的车子加了一把劲呀!让发展的步伐更快了,这不是很值得我们去了解吗?
10. 《资政新篇》真的太了不起啦!它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去思考呀!我们应该从中学到宝贵的经验,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好!。
资政新篇读后感
资政新篇读后感《资政新篇》是一部关于政治学的经典著作,由中国清代思想家王船山所撰写。
这部著作主要探讨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体制、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学的本质以及政治运作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完《资政新篇》后,我对政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资政新篇》让我认识到政治学的本质在于研究政治权力的来源、性质和运作规律。
政治权力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它不同于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权力,而是通过组织、管理和控制社会资源和行为来实现的。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则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来揭示政治权力的运作规律。
因此,政治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次,《资政新篇》让我了解到政治体制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
政治体制包括政府机构、政治党派、社会组织等各种政治组织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共同实现政治权力的运作。
政治体制的设计和运作直接影响着政治权力的行使和社会稳定。
因此,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此外,《资政新篇》还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政治伦理是指政治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它反映了政治权力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
政治伦理的缺失会导致政治权力的滥用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因此,政治伦理的建设和强化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总之,阅读《资政新篇》让我对政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政治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科。
在今天,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政治伦理的建设和强化,为实现政治现代化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作为第一部具有资政、建言、启迪和教育等多方面作用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
《资政新篇》是明末清初顾炎武以《日知录》为基础,在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前期,三十年间写成的著名政治学著作,它标志着我国传统史学的成熟与文化积累达到了巅峰,被称为是继《尚书》、《春秋》之后,再次显现出“王者之迹”的“天人之学”。
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我国传统政治学的独特体系,使之趋向完善并趋于成熟。
正如黄宗羲评论说:“先生之学,可谓集明人讲学之大成者也。
”资政新篇的理论体系包括政治思想、经济主张和社会思想三个部分,其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第一编“政治设计”中。
首先,从政治原则上来说,是将天下事务的管理归结为“仁政”二字。
同时,顾炎武还指出了理想政治的六条原则,即:存天理,灭人欲;兴天下之公,除天下之私;立天下之公论,破天下之实;行天下之公法,去天下之私弊;讲信修睦,尚公灭私;创礼教,禁邪侈。
这六条原则又被概括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次,从政治目的来看,是要达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大同”社会。
再次,对理想政治制度的具体设计:在封建专制君主制的基础上,参酌西方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并借鉴历史经验,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僚体系,通过合议、投票、复决、责任内阁等机构形式行使国家权力;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支能够抵御外侮、富于创新精神的新型军队;设立巡抚和总督,直接统辖各省区域军政大权,并统辖边疆地区民族事务;提倡经世致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养新型士大夫。
在军事制度方面,顾炎武仿照西方兵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与此同时,他还针对明末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军事制度。
《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是兴办各种工商业,改变明末贫穷落后的局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它不仅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而且有相当的先进性。
资政新篇以西方近代市场经济思想为指导,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建立了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学说体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意义
1、《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政治方面,主张“禁碰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指定法律制度。
第二,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之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第三,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已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第四,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2、《资政新篇》的意义:
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
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对资政新篇的看法
对资政新篇的看法《资政新篇》啊,那可真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一个独特存在。
就好像在一堆普通石头里突然冒出了一块闪闪发光的宝石。
你想想看,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还在遵循着老一套的想法和做法,可《资政新篇》却跳出来说,咱得换个新思路啦!它就像一个勇敢的开拓者,提出了好多新奇的观点。
它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这多有远见啊!这不就像是一个人看到别人家里有好东西,不是光羡慕嫉妒恨,而是想着自己也去弄一套,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好。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呀!当时的社会环境那么保守,能提出这样的想法,简直太了不起了。
它还强调要培养人才,重视科技。
这就好比是给一个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呀!没有人才,没有科技,怎么能进步呢?这就像一辆车没有油,怎么跑得起来呢?而且啊,《资政新篇》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它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很具体、很实用的。
就拿发展工商业来说吧,它详细地提出了各种办法和措施,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
这就好像你说要盖一座房子,你得画出设计图,准备好材料,还得找好工人,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它。
不过呢,《资政新篇》也有它的局限性。
毕竟它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有些想法可能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实现。
就像你有一个很棒的梦想,但现实却总是给你各种阻碍。
但我们不能因为它有局限性就否定它的价值呀!它就像一颗火种,虽然可能没有一下子燃烧起来,但它给后来的人带来了启示和希望。
它让人们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原来我们可以走这样一条路。
总的来说,《资政新篇》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文献。
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虽然光芒可能不是那么耀眼,但却给人们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该从它里面吸取有益的部分,同时结合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让它的价值在今天也能得到体现。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了国家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的人们。
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资政新篇》的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继续发扬光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意义《资政新篇》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有:一、加强中央领导权,“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二、普设乡官乡兵;三、各省设置地位独立的“新闻官”,专收中外报纸呈缴,以备天王阅览;四、建立省、郡、县钱谷库和市镇公司(税收机关);五、严禁贪污;六、禁止私门请谒,杜绝卖官鬻爵之弊;七、创立“罪人不孥”、刑止一身的制度;八、重视群众意见,准卖新闻篇(报纸)或设置暗柜(意见箱之类),使“民心公议”,“由众下而达于上位,”做到“上下情通,中无壅塞弄弊者。
”2.经济方面:一、发展交通。
造火车、轮船,修筑省、郡(相当清制的府、直隶州)、县、市镇、乡村大道,整理街道,疏浚河道,以兴车马和舟楫之利;二、国家设立邮亭,办理邮政;三、发展近代工矿生产,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及制盐等,主张“兴宝藏”、“兴器皿技艺”;四、兴修水利;五、主张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奖励技术发明;六、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
还介绍国际大势,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称道英国为当时“最强之邦,由法善也”;美国“礼义富足”。
述及德、法、俄等国,提议与各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允许外国牧师和科技人员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但不准干涉天国内政。
3.社会方面有:一、成立士民公会,以拯困扶危和办理教育等事,并设新闻馆,报导时事物价;二、开设医院;三、兴办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和育婴堂:四、查禁庙宇寺观和演戏修斋建酿,“革阴阳八煞之谬”,“焚去一切惑民之说”,反对传统迷信;五、禁止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六、禁止饮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七、禁止溺婴、买卖人口与使用奴婢,“准富者请人雇工”;八、屋宇应“坚固高广”“方正”’“不得雕镂刻巧,并类王宫朝殿”’“勿得执信风水”。
《资政新篇》历史意义《资政新篇》要求近代化的社会改革方案,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政治制度,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状况,这不但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近代社会进步的里程碑,虽然没有付诸实施,但仍对近代中国起了巨大的启蒙和促进作用。
资政新篇读后感
资政新篇读后感
《资政新篇》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对明朝末
年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败
现象。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吸引了无数读
者的关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政治斗争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
的动荡不安。
明朝末年,宦官当权,朝政腐败,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而且,朝廷内部勾心斗角,明君被权臣所控制,政治腐败严重。
这
种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的描写,使读者对明朝末年的社会状况有了
更加深刻的了解。
另外,小说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
弊端和腐败现象。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官员、商人、士绅等不同
社会阶层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他们的贪婪、狡诈和无耻。
这些人物
形象的塑造,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有了更加深
刻的认识。
通过对《资政新篇》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明朝末年政治
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
同时,我也意识到,只有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够避免历史的重演。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
《资政新篇》主要内容:
1.用人察失,严禁朋奸;作者洪仁玕认为,“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立政的关键,在于设法用人。
“用人察失类”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之事”。
2.革除腐朽习俗,如女子缠脚及吉凶军宾琐屑仪文等;
3.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
4.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首先说明“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其次指出立法的人要经“磨炼”,具备一定知识,明了国内外情况。
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能动性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
《资政新篇》意义: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
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
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资政新篇》中未提及列强侵略中国,反映作者认识的模糊;未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未将其
提出的政治纲领与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虽然在太平天国其间产生但并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思想和阶级条件,加之战争环境的影响,最终未能实施。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意义资政新篇是清末洋务派为挽救清王朝危机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措施的总称,即以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改造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他们主张利用国际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民族工业,以“自强”,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其主要目的是力图使中国避免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
本质上,这是一场反对外来侵略、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他们企图通过一系列的变法维新,达到“求富”、“求强”、“求通”的目的,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从而把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
《资政新篇》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近代化建设的具体步骤和内容,因而是一个全面的、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方案,标志着我国近代化的开端。
《资政新篇》中,洋务派提出了以兴办实业、采用西方的新式武器和机器、筹设近代海陆军、推广军事工业等为中心内容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自强”。
同时,又提出了要“求富”的思想,这表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科学,以便富国强兵,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正如有人指出:“洋务派之策划,是中国社会一大进化,是与他们的抱负一致的。
”但《资政新篇》不仅仅停留于口号上,它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而又比较完整的计划,并且还注意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长处,试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显示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性。
《资政新篇》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几乎囊括了那个时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被誉为“百科全书”。
它虽然没有直接触及封建制度根本问题,但由于它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抨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宣扬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体现了一定的反帝爱国思想,因而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色彩,是一份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文献。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形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着巨大的进步作用,为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做了思想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资政新篇》
摘要《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1859年总理朝政后给天王洪秀全的条陈,经天王批阅后颁发全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重要施政纲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它的产生、内容及影响是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的。
关键词洪仁玕;《资政新篇》;历史背景;内容解析;结局影响
一、洪仁玕及其《资政新篇》的提出
洪仁玕,广东花县人,天王洪秀全的族弟,生于1822年(道光二年),他自幼勤读经史,稍长任乡中塾师。
他是拜上帝会最早的信徒之一。
1859年在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揽朝政,并降诏天下,“要人悉归其制”。
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中国和世界都处于一个历史的大转折时期。
就世界而言,西欧、北美等地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走到了尽头,殖民地的开发,国际市场的兴起,商品输出发展为资本输出。
汹涌澎湃的时代潮流,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古老的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终于被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轰开了。
腐败软弱的清政府步步妥协,中国的主权步步丧失。
与侵略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被他们用来麻醉中国人的毒品——鸦片,此时却成为刺激中国人的觉醒的一剂良药。
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九年,即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这个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最高峰的伟大革命运动,不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第一次发动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空前斗争,而且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前期的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要是以土地问题为主,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但这只是一个空想,未能实现。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遇到了以往任何的中国农民起义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即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何改变中国现有的命运,寻求一条合适的、使中国富强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洪仁玕于1859年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向西方学习,探索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资政新篇》。
二、《资政新篇》的内容简析
“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这是洪仁玕撰写这部书的原则。
所谓“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纲。
“取资”,用他话讲,就是“其要在因时制益,审时而行而已”。
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施政方针,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要顺应世界潮流,决不能因循守旧。
这里他所说的“时”,正是当时太平天国政治上的困境和种种“时弊”;他所说的“势”,当时指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太平天国的出路——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他又认为“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治国必须讲“变”和“通”,要以“变通为律”。
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论述了英、法、美、德等国致富致强的情况,着重介绍了日本将要走的道路,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形
势,针对中国落后挨打的教训,天国内部不和的状况,他沉重地指出:“倘中邦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悟兄弟不好外人欺。
国人不和外邦欺”。
要求天王一定要“趁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实现“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
在此,我们不难发现,洪仁玕的改革方案里包含着许多马克思唯物辨证法,所以《资政新篇》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的,有理论依据的。
《资政新篇》内容有二十多条,按洪仁玕所分,为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集中论述了“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中心内容是仿效西方国家的科学与民主,把中国建设成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资政新篇》的结局及影响
虽然洪秀全基本赞成实行这个纲领,但是他丧失了革命前期那种进取心,受自己的宗教思想束缚,没有积极倡导、探索实行的具体办法。
这个纲领也只能成为理论先进实践不足的空文,永远是张蓝图。
至于掌军权的诸王,他们是不屑于洪仁玕这个文人的,当然更不屑于这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了。
李秀成“皆不看”,陈玉成只注意军事不注意社会改革。
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将士,他们没有洪仁玕的经历,他们不懂资产阶级。
对于他们更能向往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描绘的天堂,而不是《资政新篇》描绘的远景。
这么多高层都没有这个意识和卓见,更何况那些闭塞的老百姓。
他们要的是温饱,而《资政新篇》中几乎没有谈到农村,丝毫没有涉及当时广大农民最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他们怎么会支持?正是因为他们的局限性,让改革像瘪了的车胎,即使想开快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资政新篇》要实行必然困难重重。
当时的环境也没有提供可行的条件,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如苏州、杭州、宁波等地,太平军占领时间不长。
在洪仁玕执政时候,正是太平天国走下坡路的时期,环境恶劣,战争激烈,他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军事上,而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是当时客观情况而定。
洪仁玕的救国思想,在今人看来,似乎更能理解更有意义,即使是他在当时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足,抱有幻想的弊端。
由于天不和地不利人不和,注定了《资政新篇》的命运,在它出生后没能成长,也没能为太平天国做多大贡献。
《资政新篇》作为中国近代第一部有系统的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的纲领和蓝图。
对于当时来说,遗憾在并不是把农民阶级从饥寒交迫中解救出来的及时雨,不能吸引以农民为主体的天国为之奋斗。
同时这份长远规划,对天国现实的政衰心散的弊政亦无医治之效。
中国也就失去了在农民起义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旋即走上历史常规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
当然,能成功是好事,但这不是太平天国的革命家所能办到的。
要消灭一切剥削,只有靠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但是,我们应看到,洪仁玕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的光辉思想大大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并对以后洋务运动有明显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我们也应肯定《资政新篇》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开放精神,能够积极发展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农民对土地的关注放大到对整个民族存亡的关注。
它作为一份闪烁着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光辉的文献而载入史册,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罗耀九.中国近代救国思想简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杨树祯,陈志远,张广信.中国革命史文献介绍[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王凡.近代中国御辱求强史话[M].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4]周源.抗争救国图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太平天国印书,十六册,9-1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版
[6]陈九如.洪仁玕经济思想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第4期
[8]于秀清.洪仁玕与《资政新篇》[J].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9]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