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和体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和体悟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科很重要,它是除专业外对我们的事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性最强,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积累和体悟。
哲学上说“量变而质变”,文学上说“厚积薄发”。
这“量变”和“厚积”。
没有丰富而深厚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和“薄发”。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感悟,发展思维。
”积累应该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怎么让学生进行积累呢?笔者认为积累分为四个层次: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心理积累。
语言积累是基础,文化积累是提高,生活积累贯穿始终,心理积累是最高层次。
四者有机结合,发于声,行于文,便是能写会说。
试想一下,字词的认读书写、词汇的灵活运用、语句的修辞逻辑。
这些基础知识我们都可以通过教材进行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后得到,但仅仅是这样,学生的积累知识会单调肤浅,久而久之会觉得枯燥无味。
也容易培养出读死书,死读书的两脚书橱。
所以只有不断加强生活积累、心理积累,才能为学生的情意构造、价值观念这弘深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我们曾经看过一篇题为《挂在墙上的童年》的文章。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文章中的孩子老实听话,学习勤奋。
看
见别的孩子放风筝,心理挺羡慕,鼓起勇气向妈妈提出了要一只风筝的请求,妈妈买来风筝却把它挂在墙上,不许孩子拿去放。
试想不让孩子在春天里、在广阔的天地间去亲自放放风筝,这个孩子怎能感受到放风筝的乐趣呢?这个孩子的童年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榨的失去活力与快乐。
就像是枯萎的干花,既不水灵也无芳香。
这样的童年还是真正的童年吗?文中妈妈的做法虽然很温和却也如鲁迅《风筝》中的我一样对孩子实施的是“精神虐杀”还是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孩子享受一份难得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吧!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把春夏秋冬收藏在画册里,而不是让学生走进春夏秋冬与四季同行,没有细致观察,亲密接触,怎能领略到山川的壮美,大自然的奇妙,何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要与生活自然紧紧相连,让学生身临其境后进而感同身受。
体悟就是体验感悟,他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基础模式,它离不开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社会实践。
语文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
用语生活,所以语文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生活。
学生的知识积累愈丰富,实践经验愈丰富,自然而然地,感受与领悟能力越强,体验的表象愈完整,感情愈真挚。
过去我有一位同行,他教书的班,学生作文水平相当高,但人们对他的教学评价是“没有正形”。
这是因为他曾在三九下雪天,把学生赶到教室外面,去堆雪人,打雪仗,然后再回来写“雪”。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让人觉得有点“另类”。
但他的学生却非常喜欢他的语文课,还说学语文感到快乐。
当然由于个体差异,体验感悟也千差万别,有的片面有的全面,有的肤浅,有的深刻,有的错误,有
的正确,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适时地启发点拨,以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体悟是学习个体在积累实践过程中感悟和领会到大量的感性材料。
不断地进行内化与整合,进而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情意结构与价值观念的过程。
体悟的条件是客观知识、理性情意在量上积累到相当的直觉整合,从而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进而形成更完善的世界观体系。
因此语文学科实施“积累体悟”教学模式,既能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