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十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 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 示例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 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来推断,“日薄西 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可用“接 近”试解 •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可推断出是“招致, 招引”的意思
• 练一练: • 1.用词意推断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义。 •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通五经, 贯六艺(《张衡传》)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因遗策(《过秦论》)④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 山记》) • 【解析】①②两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分别都相同, 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意思分别是:①更加,②精 通。③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 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 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④句中“作”和 “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 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 • 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 “强”的意思 •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 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 之意。 • ⑤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由成语“行将就木”推知是“靠近”之意。
• 练一练:用成语推断法推断划线字的意思 • 1.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 “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 义。 • 2.拜住(人名)袖其疏入谏。 • “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 袖里”之义。 • 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 “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 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 职、任命” 。
六、句式推断法(互文对举法)
•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 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几个结构相 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 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 普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 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 推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 10.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 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 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 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 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 “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 11.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 之。 • 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 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 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 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 也跟着憎恶他。
• 4.齐人追亡逐北。
• 联系《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 逐北。”可推知为:逃跑的人 • 5.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 联系《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可推知为:致力于 • 6.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 联系《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可推知 为:接待。
三、成语印证法
• 4.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 “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 “稍微”义 • 5.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 有的放矢, 的:箭靶 •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狐假虎威,假:借助 • 7.其文约,其辞微。 • 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 为“精微,含蓄”之意
• 8.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 • “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 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 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 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 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 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 “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 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 “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 此推断出来。
• • • •
4.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 “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眇”,由“目”与“少”,联想到少目的 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 6.有牧人御众之才 • “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 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 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 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 7.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 jì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 义。 • 8.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kuì“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 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 军饷。
• 3.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 兮辞》) 。 • 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 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 4.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 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 义辨别。
• 练一练: • 1.金就砺则利(《劝学》) •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 查字典得到“砺”:磨刀石。 •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 项为“骏马”。 •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 谏》) •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 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 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
• 练一练:用课文迁移法推断划线字的意思。
• 1.远与恢素善。 • 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结合语 境推之为:交好、友善。 • 2.使老弱女子乘城。“ • 乘”,联系《氓》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 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
• 3.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 据《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 东,移其粟于河内。”可知词意为:年成不好
• • • • •
练一练:译下列划线字的字意 1.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 “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2.庭除甚芜。 wú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 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 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 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 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 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 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七、语法推断法
•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 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 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 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 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 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 试一试:翻译划线字 •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 勒;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①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毕”字,这里 “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 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 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为“停止”。②中“绝” 字修饰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 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③中“绝”修饰 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 为“到了极点”。④句中“绝”修饰谓语动词 “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⑤句 中“绝”后面跟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 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 3.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 “绝食”据常识可判断出与现代汉语不同, 是“无粮可吃”的意思。 • 4.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 用事:稍识文化常识,就知古文中“用事” 专指“掌权”
二、课文迁移法
•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 考”这一原则,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 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 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 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 2.因利乘便,追亡逐北。3.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举类迩 而见义远。 5.及得召见,遂见亲信。6.简能 而任之,择善而从之。7.变姓名,诡踪迹。 • 答案:2.逃跑的人;3.灭;4.近;5.前句是得 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 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 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利用上下 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6.“择”易于理 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7. 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 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 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声
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因此, 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 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特 别是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 的理解途径。
• 示例:用字形推断法翻译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 1.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 其中的“籴”是一个较陌生的字,我们从字 形可推断是个会意字,跟粮食有关,与“粜” 相对,解释为“购买粮食”。 (高考全国卷) • 2. 晋侯觞客于柳溪 • 其中的“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 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而这里应该是 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上海卷)
文言实词推断十法
一、常识识记法 一、常识识记法
• 即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的推 断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对于有些实词的意思,我们也可借助生活 常识、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来推断。 • 示例:乞骸骨、下车、 春秋、 结发 • 分别为:告老还乡、官员刚到任、年龄、 男子成年
• 练一练:用常识识记法推断划线字的意思。 • 1.邪曲之害公也。《屈原列传》 • “公”应为“公家”也就是“国家”,因为 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至今乡村老百姓 仍把“国家”称为“公家”,这也是古代的 普遍叫法。 • 2.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 “夜分”解释为“夜尽时分”,其实只要想 一想:白天睡觉,岂算勤劳?所以,只能将 “夜分”解为“夜半时分”
四、通假代入法
•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 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 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 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 示例: • 1.吾说晏子之义 • 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 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 语境。 •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鸿 门宴》) • 3.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通娶)(《孔雀东 南飞》)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说》)“受”通“授”,义为“传授”。
• 示例: • 1.“求全责备”是个并列结构的成语,“责”与 “求”相对,而且可以推断它们是同义关系,所以, “责”即“求”,“备”即“全”。“化险为夷”, “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 是“不险”,即“平坦、平安”。 • 2.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固”的词义,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 “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 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 为“险固的地方”。 • 3.去郑而之许 • “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 词“到”,“去”与“之”相对,应为“离开”, 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
• • • • • • •
1.旦日不可不蚤zǎo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早——蚤,声音相同。 2.屈平既绌。《屈原列传》 绌——黜chù,声音相同 3.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案——按,声音相同 4.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 齐王纳谏》 • 孰——熟,义为“仔细”,声音相同。
五、字形推断法
• 示例 • 1.不以外夷见忽。联想《孔雀东南飞》中的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 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 语,宾语前置。《陈情表》“生孩六月,慈 父见背”中也是相同用法。据此可推断为第 一人称代词“我”。 • 2.城之不拔者二耳”,依据《廉颇蔺相如列 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 ”的“拔” 当“攻取”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