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比较中西文化中的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西方的理论,中国人没有一个本质上的神,这是儒家思想代表的皇权所决定了的,中国历来是皇权大于神权,不象西方中世纪就出现神权大于王权的,所以你所谓的宗教精神中国就不曾发生过。只有每一个教的教理,教义。

东方的宗教,比如佛教和中国的道教,这类宗教带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因为东方人喜欢求人办事先送礼,所以佛道教的寺院香火比较旺盛,求神保佑的信众都购买大量的香烛元宝以及各类贡品,先上贡,然后磕头拜神,进而提要求。

西方的宗教没有送礼一说,一般就是像西方的交往一样,去了先认错,然后请求谅解,再提出庇佑。

西方人信宗教那是心的归依,而中国人总要的点实际的好处,不管是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也可以说中国人根本不信神。

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选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摘要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 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 基督教以神为中心, 强调神对人的拯救, 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 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第二, 在对人生的关注上, 中国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 注重实际; 基督教追求彼岸的幸福, 强

调对于现世苦难的忍受、顺从。第三, 中国宗教具有一种宽容精神; 基督教则具有强烈的独断性、排他性。

2.为什么当代西方会出现“基督教复兴”。

一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信仰者提供终极关怀模式

基督教有作为宗教和作为文化的两个层面,宗教是基督教的本质层面,也是她的真正魅力所在。基督教作为宗教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模式,她针对的是普遍的人性,因此她是没有国界的。基督教战胜其它宗教,是在于她独特的精神内核,即坚定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和救赎论:神的位格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但并非独立的三元,其实体只有一个,即是一体,只有一神。一神论为宇宙提供了理性的根基,满足了人心中最深的渴望。只有这样一位神,人类才能称其为父,信者才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抚。因此,在古代罗马帝国日益动荡不宁的现实中,她是当时人们能找到的最好归宿。同时,基督教与其它宗教最鲜明的区别,在于其救赎论,即圣子耶稣基督代人受死,替人赎罪的神学理论。尤其是历史转型时期,伴随着旧有观念的式微和社会行为的失范。社会急剧变迁,使人茫然无从。旧有的价值观无法再维持下去,生活变得不可思议,难以捉摸和无法理解,导致人心理感受的紊乱。痛苦与欢乐并存,希望与焦虑共在。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观,迫切需要一种安定感,保障感,救赎感和升华感,以期在变中寻找不变,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样,一部分人经过思考之后,选择了基督教作为自己终极关怀的模式,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而找到自己精神的根基。

在当代,过分夸大物质的作用,高喊“金钱万能”,而否定一切精神追求,必然使社会陷入分裂动乱,人心陷入空虚颓废,道德体系全面崩溃,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最终阻碍现代化转型的顺利实现。事实上,精神的力量从来也没有真正消失过。它虽然被迫不断地边缘化,但总是在顽强地坚守自己最后的阵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保持着对精神超越的追求。基督教的一神论,救赎论和对终极的关怀,与人们对精神超越的追求是一脉相承,交相辉映的。人们在基督教中,能完成自己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升华,并使之有根有基。作为以传福音直到地极为己任的基督教,在我们的时代将会遇到很多知音。

二在转型时期,基督教为社会提供伦理和精神模式

首先必须肯定经济转型的正面意义,因为计划经济模式只能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市场经济克服了计划经济的种种缺点,它是现阶段取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佳模式。市场经济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和思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公正,理性,求新,效率的价值观。但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也存在着缺陷,它往往激起人们的利己心,竞争心和贪心,导致腐败和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加增了人性中本来就有的恶的因素,同时又加剧了本已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给社会带来种种不安定的因素。

社会的整合还需要爱的力量,基督教是爱的宗教。按照基督教教义,我们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而全人类都是我们的邻舍,因此我们要真诚地爱护,关心每一个人类弟兄,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教会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的社会风气。

三为当代社会提供一种深度的人生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肤浅,流行和时尚为特点的大众文化日益壮大,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表现在:流行歌曲和麻将方兴未艾,荒谬迷信,胡编乱写的小说大量出现,并被搬上银屏,正统的史书倒少有电视剧制作人的问津。电视中娱乐节目和影视明星愈来愈多,层次愈来愈低。带有色情的娱乐场所和网站泛滥,毒品有蔓延之势。可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就这样,生活被简化为疯狂娱乐,人生退化为及时享受,生命沦落为盲目冲动,行为愈来愈短期化。所有这些表明在传统社会人生模式衰落后,社会整体的无所适从。

与此相反,基督教则提倡一种深度的人生模式。圣经称人为神的儿女,是神照自己的形象所造。整本圣经从头至尾宣示了人的被造,人的失落,人的苦难,人的被赎,人的回归这部人的历史,在人的历史背后响彻了神的召唤的声音。在博大精深的基督面前,你会感到

宇宙的深邃,人生的神秘。你会用更严肃的眼光来面对自己,重新坚定自己的步伐。

3.试比较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创导的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既S—— R 心理学),他反对传统的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发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应该用自然科学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件其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无论简单或复杂,其构成单位总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行为的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组成的松散联盟,他认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动物和普通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病人”,以此两者为研究对象尽管不乏可取之处,但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而言却是不完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健康的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几那些在行为主义和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都没有系统地位的,人类能量和潜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应该用客观的量化的和可验证的方法解析心理学,甚至应该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学,但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决不能象行为主义者那样把人类的行为仅视为一个空间的,消极无助的有机体,而要极力恢复意识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屏弃主观意识而主张研究采用客观法却恰恰是行为主义的初衷。

所以说,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有区别的。

4试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论述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心理。

(一)需要层次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