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新认识与进展-大剂量输血和无效输血
大量输血的定义与原则
![大量输血的定义与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c9f100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8.png)
大量输血的定义与原则大量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用于治疗严重贫血或失血过多的患者。
在进行大量输血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大量输血的定义和原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医疗过程。
我们来看一下大量输血的定义。
大量输血是指在短时间内输注大量血液制品,以维持患者的循环功能和血容量。
通常情况下,大量输血是指一次输注超过患者自身全血容量的血液制品,或者一小时内输注超过全血容积的一半。
大量输血通常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或手术室进行,以确保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进行大量输血时,医生需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首先,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输血的指征和数量。
只有在患者失血量过多或贫血严重时才需要进行大量输血,过度输血可能会导致血容量过多或血液凝固功能障碍,从而增加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进行输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新鲜冰冻血浆、全血、红细胞悬液等不同种类的血液制品。
在选择血液制品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血型和 Rh 因子,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此外,医生还需要注意血液制品的保存时间和质量,确保输注的血液制品符合标准。
医生在进行大量输血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输血反应、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此外,医生还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和血红蛋白水平,以评估输血效果并调整输血方案。
总的来说,大量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可以帮助治疗严重贫血或失血过多的患者。
在进行大量输血时,医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确定输血指征和数量、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等。
通过严格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提高大量输血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量输血的定义和原则,促进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于输血的新观点
![关于输血的新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08b14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8.png)
关于输血的新观点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用于治疗失血、缺乏特定血液成分或改善血液循环等状况。
然而,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观点,对输血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化输血
传统上,输血主要依据病人的血型和血液状况来确定血液成分的选择。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个体化输血更能满足病人的特定需求。
通过血液检测和基因分析等手段,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人对不同血液成分的需求,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潜在的风险。
2.限制性输血策略
传统上,输血常常被视为一种紧急治疗,无论失血量如何,医生都倾向于迅速补充血液。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对于某些病人而言,采取限制性输血策略更为安全和有效。
这意味着只在严重失血或有明确指征时才进行输血,而在其他情况下则采用其他替代措施来维持血容量和氧合。
3.替代性治疗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替代性治疗方式被引入,以减少输血的需求。
例如,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可以促进红细胞产生,减少输血需求;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组织氧供,减少输血的需求。
这些替代性治疗方式可能在特定病例中能够取代输血,降低输血的风险和副作用。
总而言之,输血作为一种医疗手段,仍然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个体化输血、限制性输血策略和替代性治疗等新观点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减少输血的风险和副作用。
输血进展输血原则及安全
![输血进展输血原则及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8fb823b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f.png)
输血进展输血原则及安全xx年xx月xx日•输血进展•输血原则•输血安全目录•输血与其他治疗手段的关系•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输血指南与建议01输血进展输血技术的发展01输血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人们开始尝试将动物的血输给人类。
021900年,Karl 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血型,为输血奠定了基础。
032-3个单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技术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输血单位从最初的2个单位逐渐增加到现在的3个单位。
现代输血理念现代输血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以患者为中心质量为先全面评估积极倡导自体输血注重输血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安全可靠。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最佳的输血方案。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输血反应和传染病传播,节约库存血。
输血医学研究热点输血对免疫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输血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和应用。
输血对器官保护和功能的影响。
02输血原则1输血指征23当急性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20%时,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等,应考虑输血。
急性失血对于Hb<60g/L的患者,特别是Hb<40g/L的重度贫血患者,应考虑输血。
慢性贫血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等,应积极输血治疗。
急性失血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适用于急性失血、大量失血或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
全血输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针对性地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血液成分。
成分输血对于多次手术或多次输血的患者,可采用自体输血,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
自体输血输血类型与选择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在输血前给予抗过敏药物。
预防过敏反应对于有溶血可能的患者,应进行红细胞抗原和抗体检测,避免配血错误。
预防溶血反应对于有发热可能的患者,应进行白细胞、血小板过滤,避免白细胞、血小板抗原刺激。
预防发热反应对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输血,积极治疗。
大量输血方案
![大量输血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ea83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4.png)
大量输血方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加,对大量输血方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大量输血方案是一种治疗严重贫血、疾病或创伤导致的血液丢失的方法,可以迅速补充失血并维持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
本文将探讨大量输血的意义、适应症、注意事项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大量输血的意义大量输血方案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是人体中重要的营养和氧气供应来源,当患者失血过多时,及时进行大量输血可以迅速恢复血管内的血浆量,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并保证组织和器官能够正常运行。
此外,大量输血方案还能够提供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防止患者出现致命的凝血功能障碍。
二、大量输血的适应症大量输血方案适用于以下情况:1. 严重创伤:如大规模出血、危及生命的创伤等;2. 大面积烧伤:烧伤导致的体液丧失严重,需要迅速补充;3. 治疗癌症:某些癌症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严重贫血,需要进行大量输血;4. 放射治疗或化疗:这些治疗方法常常会导致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现象,需要输血;5. 其他严重出血等紧急情况。
三、大量输血的注意事项大量输血方案虽然在一些危急情况下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 供血者筛选:供血者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确保输血过程中传播疾病和产生其他不良反应的风险最小化;2. 输血溶液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输注,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3. 监测治疗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氧合情况等指标,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4. 避免并发症: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需及时处理和预防。
四、大量输血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大量输血方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改进和创新。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1. 人工血液: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人工血液,以替代传统的血液输注,这将减少输血风险并提高输血的效果;2. 休克疗法: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大量输血方案来治疗休克,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 个体化输血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个体化输血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必要的输血;4. 输血替代物:为了减少供血者的需求和输血的风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和开发可代替输血的替代物,如人工血液、血红蛋白等。
大量输血方案
![大量输血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52eb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e.png)
大量输血方案引言:在现代医学领域,大量输血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病患治疗和手术过程中。
它不仅能够帮助病人恢复体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挽救生命。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输血方案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本文将就大量输血方案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优势和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大量输血方案的应用与优势大量输血方案是指在一个病例中输血超过既定量的治疗方法,它在许多病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大量输血方案能够及时提供血液成分,满足患者的生命维持和康复需求。
在严重创伤和大手术过程中,大量输血方案可以迅速为患者补充大量失血所需的红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重要成分,有效避免因出血过多而导致的血液循环衰竭。
其次,大量输血方案还可以加速病患的康复过程。
通过输血,患者的体力和能量可以迅速恢复,帮助身体快速修复损伤,并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第二部分:大量输血方案中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大量输血方案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大量输血可能引发输血相关疾病。
由于输血供血源有限,有时不得不依赖无关血源,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其次,大量输血过程中还可能引发血液稀释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输血药物中的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增加术后出血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大量输血对供血机构和供血成本也提出了挑战。
由于供血需求激增,血库库存和供血效率会受到影响,同时,输血过程中的血液配型和交叉配血等操作也增加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量。
第三部分:大量输血方案的应对策略为了解决大量输血方案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医学界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血站建设,提高血库储备是解决供血问题的关键。
促进公民献血,提高献血率,保证血液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研究和开发新型输血产品也是解决输血相关疾病的重要途径。
通过改良输血产品的成分和提高生物安全性,能够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此外,改进大量输血方案的管理和操作流程,引入自动化技术和智能监控系统,能够提高输血效率和患者安全。
临床输血评估与输血无效
![临床输血评估与输血无效](https://img.taocdn.com/s3/m/8fa0ec7dc8d376eeafaa3110.png)
• (三)新鲜冰冻血浆
• 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 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 一般需输入10~15ml/kg
• (四)冰冻血浆
•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 (五)冷沉淀
•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 • 纤维蛋白原<0.8g/L;
新鲜冰冻血浆 -20℃
1年
冷沉淀
-20℃
1年
普通血浆 -20℃
4年
血液成分的作用和适应症
红细胞 ——贫血
血小板 ——止血
新鲜冰冻血浆——凝血、补充凝血因子
冷沉淀 ——补充I、VIII凝血因子
全血
——大量急性失血、休克
晶体液和胶体液——外科大量使用
红细胞的应用
——贫血,失血
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FFP)
Benefit
给病人带来的益处
Risk
给病人带来的风险
输血前要进行输血需求与风险评估 权衡输血利弊
输血后一定要进行输血疗效评估 再决定是否继续输血!
临床输血存在的问题:
1、输血指征掌握不严:
不合理输血仍较普遍——不应输血的输血 应输血的不输
(特别是大量输血时的搭配性输血)
表现为: • 很少记录输血理由,特别是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等成分; • 血浆不合理使用普遍—— • 与红细胞搭配输注;用于扩容;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 • 用于补充营养;手术后用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 还有少数情况FFP输注量不足(<10-—15ml/kg)。
用于扩容 用于补充营养 用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用于全血再构成(合成全血)
冷沉淀
• FFP在低温解冻后,产生一种白色的絮状 沉淀,即冷沉淀。
输血新进展-可编辑
![输血新进展-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f4baf53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e.png)
人工血液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可以代替血液的人 工血液,以解决血液短缺的问题,同
时更加安全优质。
口唇、面色苍白,皮肤潮红, 休克等。处理的方法包括立即 停输血,静脉注、寒战等症状,处 理的方法包括及时查找感染源 ,给予相应的抗生素等药物措 施。
3 其他
包括输液性肺水肿、输血反应 相关综合症等。
新型输血技术介绍
自体输血
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采集、处理 后再输回体内,避免输血后的不适 反应和感染等问题。
同种异体血
利用婴儿胎盘的血液作为备选血源 ,由于胎儿和母亲血型不同,能够 获得多种可供输血的血型。
慢性贫血治疗
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式, 缓解患者进行大量输血的问题,同 时降低输血后不适的几率。
输血安全管理和品质控制
安全管理
在输血全过程中引入各种安全措 施,包括良好的献血预处理、血 清分析等。
品质控制
引入各种质量管理手段和工具, 包括质量样品库、不良事件报告 等。
各种技术标准
不断制定、更新,以确保输血技 术质量的有效控制。
输血的未来前景
血液新陈代谢修正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新的技术来修正过 量或不足的血液成分,以改善患者的
身体状况。
纳米机器人
深入研究中,纳米机器人将通过注入 血液来进行治疗,达到更加精准的治
输血新进展
本次演讲将全面介绍输血技术的新进展以及与其管理工作,以期提供 更好的医疗服务。
by 鬼吹灯
输血的历史回顾
古代
自古以来,人们就尝试通过放血、拔牙等方式治疗疾病。
现代
20世纪初,Alexis Carrel发明血管吻合技术,以此改善外 科手术的效率和效果。
输血的基础知识
大量输血实施方案的研究进展
![大量输血实施方案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c0a9bfaf1ffc4fff47acc8.png)
大量输血实施方案的研究进展大量输血是抢救大失血、严重创伤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输血方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关键在于探讨输注的血液成分比例如何搭配。
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大量输血方案的研究作一综述。
Abstract: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scue the great loss of blood,severe trauma patients,the blood transfusion program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the key lies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blood component transfusion to match.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research concerning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program review.Key words: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Whole blood;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一直以来,大量输血(Mass transfusion,MT)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医学院本科教材《临床输血学检验》(第3版)认为MT主要包括以下情况:①患者24h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以上;②3h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自身总血容量的50%以上;③1h内输入多于4单位红细胞制剂;④失血速度>150ml/min;⑤失血1.5ml/(kg·min)达20min以上[1]。
近年来,以杨江存为主的大量输血现状调研协作组对MT进行了重新定义,该协作组认为大量输血指的是成人患者在90%[3]。
因此,现代MT方法的关键在于及时补充血浆、血小板以遏制止血障碍引起的微血管出血[4]。
输血新认识与进展-无效输血
![输血新认识与进展-无效输血](https://img.taocdn.com/s3/m/d742ccbe0066f5335b81212e.png)
输血新认识与进展
XX市中心血站 XXX
2009.12.2
质量与质量管理
业务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一、贫血的红细胞输注原则和方法 二、大剂量输血 三、无效输注及有关问题 四、血小板无效输注 五、XX市临床合理用血现状及工作思考 六、临床医生在红细胞输血中的几个误区
一、贫血的红细胞输注原则和方法
一、贫血的红细胞输注原则和方法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三)全血和红细胞输注
2.红细胞,目前红细胞是临床应用最多的血液成分,有下列几种:
(1)添加剂红细胞,全血去除血浆后加入红细胞保养液,故又称为 红细胞悬液(Hct:0.52-0.60),该制品携氧能力强,血浆含量和细 胞碎片少,血粘度低,输血速度快和方便等特点。为临床应用最多的 红细胞制品。
一、贫血的红细胞输注原则和方法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三)全血和红细胞输注
(1)所保存的全血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碎屑,可与变性蛋白及 纤维蛋白形成大小不等,直径为20-80um的微聚物,可通过170um的输血器, 大量输血时微聚物可导致血栓形成。同时,反复输注易产生相应的免疫性抗体。
(2)血浆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一)贫血的概念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许多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组临 床综合征。
临床上把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RBC) 数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值称为 贫血。
1.急性贫血:起病急,进展快,红细胞数锐减,机体短时间内代偿功 能有限或难以发挥有效的代偿,缺氧症状严重,常需紧急输血。
原因: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全血,贮存期间,葡萄糖2.3-DPC和ATP 含量下降,钠也有轻微降低,钾、Hb和乳酸含量升高,PH值下降,白 细胞由于聚集和破坏数量很快下降,FⅤ和FⅧ是受影响的主要凝血因 子,保存35d的全血中FⅤ活性降至(20±4)%,FⅧ活性仅有(17±7) %,而稳定的凝血因子活性通常变化很少,FⅡ为(62±2)%,FⅨ (79±5)%,FⅩ(81±6)%,FⅪ(85±17)%,FⅫ(88±19)%, FⅦ(67±11)%。
大量输血的定义与原则
![大量输血的定义与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dffb5b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d.png)
大量输血的定义与原则
大量输血是指在短时间内给予患者大量的血液制品,以迅速纠正失血性休克或维持重度贫血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输血已经成为治疗严重失血和休克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大量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因此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大量输血应该基于科学、合理的指征。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失血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大量输血。
同时,在进行大量输血前应该评估患者的肝、肾、心、肺等器官功能状态,以及可能存在的出凝乏状态等问题。
其次,在进行大量输血时需要注意不同类型的输液比例。
一般来说,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因子浓缩剂应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同时,在进行输液时还需要注意控制流速和温度等因素。
第三,在进行大量输血时还需要注意防止并发症。
由于大量输血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电解质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水肿、心力衰竭、血液凝固障碍等。
最后,在进行大量输血时还需要注意保护供血者的权益和安全。
在进
行大量输血前应该充分了解供血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确保提供给患
者的输液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总之,大量输血是治疗严重失血和休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进行
大量输血时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指征,并注意不同类型的输液比例、防止并发症以及保护供血者的权益和安全等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
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健康。
大量输血方案
![大量输血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d6b11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3.png)
大量输血方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输血方案已经成为了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量输血方案指的是一种临床治疗手段,通过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注血液,及时补充体内缺失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大量输血的基本原理、应用情况、风险评估以及护理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量输血的基本原理大量输血是指在短时间内,输注大量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一般情况下单次输血量大于等于10个血制品单位(约2500~3500ml)。
对于大量输血方案而言,重要的是在输血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内部恒定的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以防止血管内过多的液体流失和血浆蛋白丢失。
同时,大量输血还需要注意血型和交叉配血的问题,以避免出现输血不适反应等不良反应。
在大量输血的过程中,各类血液制品的应用需要考虑到对身体的应急补救和纠正内在的身体异常状态。
基于这种需要,大量输血须配合多学科的联合治疗,如肾上腺素使用、应用血小板替代物等。
二、大量输血的应用情况适用于剖宫产大出血、危及生命的创伤性大出血、急性心衰、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疾病。
三、大量输血的风险评估大量输血方案必须要考虑到其风险因素,以及为预防相关不良反应而采取的措施。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血型、年龄、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肝肾功能和其他共患疾病等方面。
同时,还要考虑到使用血液制品带来的潜在风险,如血液学疾病、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
因此,大量输血方案要配合有针对性的检测和筛查,以确保血制品的质量并尽可能减小对患者的损伤。
四、大量输血的护理管理(一)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大量输血后,需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定期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和温度等生命体征,以及血色素和电解质变化等。
(二)输血管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要制定适当的输血方案,合理确定输血速率、输血次数和输血剂量。
同时,还要对不同的血制品进行不同的处理和使用方法。
(三)预防和处理输血不适反应。
大量输血方案容易引起输血不适反应,如过敏反应、感染和免疫反应等。
输血进展输血原则及安全
![输血进展输血原则及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47a906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3.png)
成分输血
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和 提纯,根据患者的需要输注不同 的成分。例如,对于血小板减少 患者,可以输注浓缩血小板来提 高血小板数量。
自体输血
在手术前或手术过程中,将患者 自己的血液收集和储存起来,然 后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输注回患者 体内。这种输血方式可以减少异 体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和感染风 险。
强化用血计划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制定合理的 用血计划,并对用血情况进行监督 和评估。
输血风险评估
对患者进行输血风险评估,制定相 应的输血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患 者用血安全。
输血培训和教育
对医务人员进行输血培训和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安全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
04
特殊情况下的输血
妊娠期及围产期输血
老年患者输血
老年患者多存在多种疾病,应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失血量 和临床表现等因素来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输血量:老年患者的输血量一般不宜过多,应根据其身体状 况和失血量来确定,一般为每千克体重5-10毫升。
05
临床输血实践与建议
科学合理用血
01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科学评估输 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适用于急性失血、大量失血或骨髓抑制导致的贫血,可同时补充红细胞、血 小板和凝血因子等。
成分输血
根据患者需要,选择性地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具有 更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输血治疗原则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应严格按照相关指南和规范, 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科学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
血。
输血医学研究热点及前沿技术
血液保存技术
研究更先进的血液保存技术和方法,延长血液的保存时间和保持其生物学活性。
2024年输血医学的新进展课件2
![2024年输血医学的新进展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21beb1b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3.png)
对于迟发性输血反应,如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等,密 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给予抗 感染治疗、进行血液透析等。
输血相关疾病的处理
对于因输血而传播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积 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05 输血医学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在输血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输血医学的重要性
保障医疗安全
输血是临床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挽救患者生命、促进康复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动医学发展
服务社会健康
输血医学不仅关注患者个体的治疗, 还涉及到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多个 方面,对于保障社会健康具有重要意 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医学 也在不断发展,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 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采用去除自身抗体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 ,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
新生儿和儿童患者
针对新生儿和儿童患者的特殊生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输血方案,确 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输血反应的应急处理
急性输血反应
对于急性输血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等,立即停止输血 ,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如使用抗过敏药物、保持呼吸道 通畅等。
输血申请与审批
建立规范的输血申请和审批流程, 确保输血治疗符合临床指南和医院 规定。
输血操作规范
制定详细的输血操作规范,包括输 血前核对、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记 录等方面,确保输血过程的准确性 和安全性。
特殊患者的输血策略
稀有血型患者
针对稀有血型患者,建立紧急输血预案,通过寻找相同血型的志愿 者或采用其他输血策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02 输血医学基础知识
临床输血效果评估与输血无效
![临床输血效果评估与输血无效](https://img.taocdn.com/s3/m/0fdbc70ea76e58fafab00336.png)
失血不一定输血,只有大量出血才需要输血;
一般来说,临床上在失血量20%~30%血容量 ( 800~1500ml),有休克表现,需要输血治疗。
失血后的代偿机制
大量失血时,机体为维持自身血容量,启动两种 代偿机 制: • 一是“自身输血” ,即人体“储血库” , 如肺脏、 肝脏、皮肤和脾脏中储存的血液进入血液循环中, 血流重新分布。 • 二是“自身输液” 即大量的组织间液进入血液循 环中。
临床合理输血
合理用血的定义和意义
1.合理用血是指“ 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以治 疗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而又 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 2.合理用血能够有效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最大限 度地避免输血风险,是临床输血发展的必然。 3.合理用血是衡量一个地区、一家医院医疗质量和 输血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4.推广科学合理用血是每位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充血容量,即3~4h后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
32h,血红蛋白可被稀释到最大程度。
容量复苏:一般认为:晶:胶 2~3:1 输入
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
成份输血
A. RBC 输注时机: 失血量达血容量的20~40% 考虑输注RBC 失血量>40%血容量,立即输注RBC
Hb<70g/L(心肺功能好)或Hb<80g/L(心肺功能差)
(三)新鲜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缺 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一般需输入10~15ml/kg (四)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五)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
纤维蛋白原<0.8g/L;
(六)洗涤红细胞 用于: 对血浆蛋白过敏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高钾血症 肝肾功能障碍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 (七)全血 急性出血引起Hb<70g/L或Hct<0.22出现失血性 休克; 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是治疗失血性休克主要输血 方案。
临床红细胞无效输注的调查及分析
![临床红细胞无效输注的调查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993ef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6.png)
临床红细胞无效输注的调查及分析
背景: 临床输血是一项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输血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的。
无效输注是指输血后患者体内出现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血红蛋白降低或反应等情况。
在临床上无效输注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方法: 本研究对近3年我院输血科发生的无效输注的180例患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对这18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输注类型、输注时间、输注原因、病史、体征、化验结果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并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研究中180例患者中女性占64.4%。
患者年龄在20岁到80岁之间,其中以40岁-50岁年龄段为主。
输注类型以悬浮红细胞和冷沉淀为主。
输注原因以贫血和出血为主。
化验结果显示有70例患者血红蛋白值明显降低,有30例血浆细胞比容升高。
结论: 本研究发现贫血和出血是导致无效输注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进行输血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以及不断加强诊断,以避免输血治疗的无效。
对输血的新认识(一)
![对输血的新认识(一)](https://img.taocdn.com/s3/m/9718b254f242336c1eb95e5d.png)
对输血的新认识(一)作者:杨福琴陈新于真乔尚平【关键词】输血自从1900年发现ABO血型,1916年创立血液抗凝保存液以来,输血成为现代医学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外伤、分娩、各种手术、大面积烧伤、器官移植的准备等各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30年来,由于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使得输血医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但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有一些陈旧的观念和错误的认识,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认为输全血较好全血是指把献血者的血液采入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
有的临床医生认为全血比较“全”,含有各种血液成分,输入后对患者比较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全血并不全,它一旦离开血循环到体外,就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
血液在体外必须与抗凝保存液相混合才能使血液不凝固,并且能够保存,目前常用的抗凝保存液有两种,一种是酸性枸椽酸盐─葡萄糖溶液(ACD),组成成分是枸椽酸、枸椽酸钠、葡萄糖;另一种是椽酸盐─磷酸盐─葡萄糖溶液(CPD),组成成分是枸椽酸、枸椽酸钠、磷酸二氢钠。
ACD血只能保存21天,CPD血可保存28天,现在又进一步在ACD或CPD基础上加上腺嘌呤(A),变成ACDA或CPDA,在4℃条件下可保存35天。
上述保存液中的枸椽酸及其盐与钙生成可溶性螯合物,干扰钙在促凝血过程中的催化作用,不仅抗凝血,而且对红细胞有保护作用,阻止溶血发生;葡萄糖是正常红细胞糖酵解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主要作用是提供红细胞代谢的能量,防止红细胞溶解;磷酸盐能提高血液的pH值,使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下降速度减慢;腺嘌呤可以促进ATP的生物合成,有利于红细胞活性的维持。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保存液在4℃条件下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而对白细胞、血小板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存作用。
因为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的结构和功能不一样,所需要的保存条件也就不一样,所以不可能用一种保存液对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都起保存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凝血因子的应用
DIC过程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此,这些凝血物质的 补充就成为治疗消耗性凝血障碍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凝物质不断进入血液循环的时候,不宜直 接补充凝血因子或输血,毫无疑问这会加重DIC的病程。此时应在肝素 化的基础上补充凝血因子才是正确的。 在高凝期之后的消耗性低凝血期是补充凝血因子的最佳时机。此时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不凝固和严重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血小板、纤 维蛋白原和其它凝血因子明显减少。
LOGO
输血新认识与进展
XX市中心血站 XXX
2009.12.18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现代输血理念
▲成分输血
▲科学、合理用血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成分输血定义
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者血 液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离,制备成各种高 浓度、高纯度的血液成分制品,依据患者病情 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 分输血。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自身输血方法: (1)稀释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2)贮存式自身输血 (3)回收式自身输血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4)稀释式自身输血: 原理: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 定量自身血液在温室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 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中出血时血液的 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出血时失血及患者情况讲自身血回 输给患者。 稀释式自身输血的理论依据 ①在血容量正常,氧合度充足和心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血液中等 度稀释不会有生命危险。 ②血液中等度稀释不会增加出血倾向。 ③将富含凝血因子与血小板的自身血手术后回输,可减少患者术后 的出血。 ④手术中流失的是稀释血,可以减少红细胞的损失,减少对同种异 体血的需求。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优点
①应激性:不需特殊准备即可施行。 ②生理性:回输的血液新鲜,符合生理需要。 ③舒适性:全身麻醉下进行采血,患者无不适感。 ④血液丢失少:血液已被稀释,实际手术丢失的血量少。 ⑤安全:避免感染输血相关疾病和异体血配型失误的危险。 ⑥经济:减少患者输异体血费用。
临床输血培训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四)创伤性失血大剂量输血原则
1.失血量<20%血容量:通常应输注晶体盐液,胶体液,不需输血。 如患有贫血可加输适量的红细胞悬液。
2.失血量20—40%,晶体液+胶体液+RBC。一般失血量1000ml可 输注4—6单位红细胞悬液。
3.失血量40—80%输晶体液,胶体液,FFP,RBC外,还应补充白 蛋白。 4.失血量>80%,晶体液, 胶体液,FFP,RBC,冷沉淀,血小板,全血。
大剂量输血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创伤患者的输血
创伤患者发生大量失血都可能需要大量输血,但输血量与创伤后 患者死亡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Mostafa等报道,创伤患者24h内输入 10u以上的红细胞,死亡率平均为50%。Sitting等观察,339名接受大量 输血的创伤患者死亡率约为47%。 其中: 输入10~19u的死亡率为28%; 输入20~29u的死亡率为65%; 输入40u以上的死亡率达83%。 这是由于大量输血使患者循环血量超负荷,进而发生心力衰竭、 凝血功能异常、酸碱代谢失衡以及严重的输血反应等导致死亡率增加。
输血的利与弊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产科输血的注意事项
血小板输注是为了控制或预防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紊乱的 孕妇的出血。外科择期手术或伴急性出血患者,要求Plt>50×109/L。 英国输血指南中指出,Plt<20×109/L的无症状妇女在分娩前需要 进行治疗,正常凝血功能的孕妇经阴道分娩,Plt>50×109/L较为安全, 而剖腹产时行硬膜外或腰麻的孕妇Plt>80×109/L较为安全。 FFP和血小板主要用在严重出血和/或合并DIC孕妇中。
(二)急性严重失血的基本因素
1.创伤后或其它因素所知的病人发生凝血机制紊乱或障碍是创伤 本身失血,血液成分改变、酸中毒、体温降低、凝血因子消耗及纤维 亢进等多种原因积累的结果。 创伤死亡的三大要素:(1)低体温;(2)酸中毒;(3)凝血机 制障碍。
大剂量输血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二)急性严重失血的基本因素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成分输血的优越性
▲高效
▲安全 ▲易于保存 ▲节约血液资源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冷沉淀主要组成及含量
▲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80IU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60IU ▲纤维蛋白原:200—300mg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Ⅷ)>80IU ▲纤维结合蛋白(Fn)>60IU
病例选择标准
Hb>110g/L Hct>0.35 Pt>100×109/L PT(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心功能Ⅲ级以下 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4.采血量与稀释度 采血量根据患者体重,Hct及预期失血量确定。一般按总血容量的10—15 %计算,最高可达20—30%。血液稀释度以Hct为观察指标。 Hct 0.45—0.30 轻度稀释 Hct 0.30—0.20 中度稀释 Hct 0.20—0.10 中度稀释 采用稀释式自身输血时,Hct不宜低于0.25,血容量要维持正常或稍高于 正常,Hb维持在80—100g/L。术中保证血压在正常范围,术中要充分 供氧。 一般承认采血量不超过1200—1500ml。600ml自身血可以应付800—1000ml 的出血。1200mL自身血可以应付1400—1800ml的术中出血。 常用采血量计算公式: Ho-Hf V= BV× Hav V:采血总量;EBV:患者预计血容量;Ho:采血前Hct Hf:允许放血最低Hct;Hav:Ho与Hf的均值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三)大量输血 在24h内补充血量超过全身循环血量1倍以上,或给患者补充10U (450ml全血为1U)以上的血量时,为大量输血。大量输血可导致稀释 性血小板减少和稀释性凝血因子减少。目前认为大量输血引起出血最 常见的原因是输注大量4℃保存的血液引起的低体温,其次是稀释性血 小板减少,而由于稀释性凝血因子减少引起的出血较为少见。大量输 血中发生异常出血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措施。对于低体温引起的出血, 应在血液输注前加温;如果考虑出血的原因为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或稀 释性凝血因子减少,应进行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当纤 维蛋白原超过1.5g/L时,极少需要使用FFP;如果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伴有DIC和/或肝衰竭时,需要输注FFP和冷沉淀,此时的FFP用量要足 (10ml~15ml/kg)。过去,有人用5~6U压积红细胞与1UFFP的比例搭 配输注来代替大量输注全血,结果发现,当发生凝血障碍时,这种搭 配性输血并不能补充足够的凝血因子,也不能改善凝血状况。因此现 在并不主张这种搭配性输血方法。
2.严重失血量为40%时,导致40%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丢失。因此,与大量输 注复苏液时,引发凝血因子下降40%,因而发生凝血机制障碍。 3.严重失血→大剂量输血→推动医学发展和学科建设 (1)必要时应提供给临床病人储存黄金时间的全血(最好48小时); (2)储存40-72小时的红细胞; (3)新鲜冰冻血浆,实际意义上的新鲜冰冻血浆大剂量输血仅输红细胞会造成 血液生理成分的改变,一味输注红细胞可发生不可逆转的后果。血液输注不科学、 不安全,等待的无疑是死亡,仅仅再谈成分输血已经不够了。输红细胞较多时,一 定要血浆与红细胞搭配输注(与输全血有切然区别),应先输血浆后输红细胞, 1:1输注,有人提出血浆、红细胞、血小板联合输注未达成共识。 (4)关于病毒灭活血浆尚在争论,亚甲兰可破坏凝血因子,美国报道输血发生 传染几率:HIV:1/80万、HCV:1/60万、HBV:1/20万值得吗? (5)输血顺序:先输血浆再输红细胞,科学配比,一般情况输1000毫升血液的 红细胞后应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6)大剂量失血病人应避免和严格控制输液量(俄罗斯),为输血抢救赢得机 会(不打破凝血机制)。
XX市中心血站
禁忌症
①心、肝、肾功能不全疾患。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严重 高血压,糖尿病和肾功能衰竭等。 ②缺氧性疾患。如重度贫血,肺心病,脓毒血症等。 ③有白蛋白合成障碍,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的疾患或有出血倾向。 如肝硬化,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④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血小板
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2.0×1010/袋 单采血小板:2.5×1011/袋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FFP(新鲜冰冻血浆)
血浆蛋白6—8g% 纤维蛋白原0.2—0.4g% 其它凝血因子0.7—1单位/ml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红细胞制品
浓缩红细胞:Hct0.7—0.8 红细胞悬液:Hct0.7—0.8 洗涤红细胞:Hct0.7—0.8(血浆去除率>90%, 白细胞去除率>80%)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5.回输: 手术后期,当患者出血量>600—1000ml时, 以相反顺序将采集的自身血回输。即先输最后放出 的稀释血,先放出的血RDC,Pt:凝血因子含量高, 留在手术将结束时回输。
输血的利与弊 输血的利与弊
Hct、Hb、Bpc、Aptt、PT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临床输血培训
XX市中心血站
(五)自身输血 1.概念:自身输血是利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满足本 人手术或紧急情况时需要的一种输血疗法。 2.特点: (1)节约血液资源。 (2)减少同种异体输血量,并免去交叉配血和减少输血前多项检测 试验,节约患者输血费用。 (3)避免输血传染疾病。 (4)减少同种异体免疫性输血反应。 减少癌症患者异体血引起的免疫抑制增高的可能性,导致手术后 肿瘤早期复发率。 因此是合理、经济、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