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演变
古代大佛造像思想探析
艺术•理论古代大佛造像思想探析■文/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龙忠摘要:佛教的发展需要借助具有象征性的巨型偶像,在佛教典籍集中有许多大佛造像思想。
古代大佛造像关乎经济、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各个方面,所以历来都受到重视。
关被词:大佛造像弥勒佛大乘佛教古代各地普遍流行大佛造像,而且集中在丝绸之路沿线和重要交通要道。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之事,佛教弘法和流布需要借助具有象征性的巨型偶像,从而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上每一次佛教的繁荣昌盛,都是佛教本身与世俗力量的紧密合作。
一、典籍中的大佛思想大佛思想主要集中在大乘佛教典籍中,其中没有释迦牟尼身高的记载,只是神格层面的尺度。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典籍中关于佛像比例的描述为营造巨像提供了佛理依据。
此外,弥勒下生信仰及其经典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大佛信仰的流布,高大庄严的尊神形象逐渐在现实世界得到体现,那就是巨像的塑造。
典籍中对佛像身高的形容比较夸张,如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脸长十二丈等。
在僧众的脑海中,第一印象就是佛像高大伟岸,身形体量的巨大暗合及迎合了佛法无边的佛学思想。
巨大的体量造像,让观者产生一种神圣感,促使观者抬头仰视佛容,心理上产生体量对比,崇拜之感由然而生。
大佛造像并非佛教本土化现象,北印度陀历国八丈木刻弥勒菩萨像⑴:建于公元3〜5世纪的巴米扬大佛,东大佛高38米,西大佛高55米。
受其影响,中国也出现了大量巨型佛像,且主要以释迦佛、弥勒佛居多。
二、大乘佛教发展的结果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活于公元前6〜5世纪,佛陀去世后的四百多年是没有佛像的,据考证古印度的佛教造像活动从公元一世纪前后才开始。
早期佛教教义中反对偶像崇拜,而是通过佛的脚印、菩提树、窣堵坡等象征物来纪念佛陀。
但是到大乘佛教以后,改变了反偶像崇拜的教义。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记载:中国包装2019.10119艺术•理论“天下人民能作佛形像者,其后世世所生之处,眼目净洁面貌端政,身体手足常好柔濡,生于天上亦复净洁诸天中胜眼目面貌甚好无比,作佛形像其福如是。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重新开馆后举办的重要专题展之一,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
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
本展览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
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实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
本展览的多数展品属首次展出,这些展品中有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的流失海外的重要佛造像,有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划拨给国家博物馆的金铜佛像精品,有商借青州博物馆的石雕佛像,还有国家博物馆馆藏及近年新征集的佛像精品。
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佛造像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观者既可领略到佛造像的艺术风采,还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佛造像艺术所蕴涵的深邃的佛教哲理。
前言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地区。
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造像不断吸收、融合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造像艺术体系。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中国传统佛像雕塑造型研究
一、中国传统佛像雕塑发展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佛教雕塑等方面的艺术创造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在各大佛教圣地、寺院等地方都能看到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让人不禁赞叹中国古代石匠技艺的高超,塑造的这些佛像是为弘扬佛法,为佛教修行而为。
中国的传统佛像雕塑源于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历史悠久,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这从传统佛像雕塑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这是雕塑艺术的精髓所在,融汇着雕塑独有的特色,这些雕塑记载着中国文化的演变,凝聚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1、传统佛像雕塑产生最早的佛像产生源自于古希腊文化,其雕塑技艺的传入对中国传统佛像的出现有着深远的意义,这让中国的传教艺术家和民间石匠都为之震撼,吸取希腊的人体艺术表现形式,以人物形象来表现佛。
当公元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思想的形成让中国的艺术家们认识到制造和供奉佛像能积累功德,是高超的修行,因此建造制作佛像的热潮由此开始。
2、传统佛像雕塑流传佛像艺术传人中国后,最先在新疆地区出现佛像,最早的风格以粗放线条为主,色彩单调,风格粗糙。
随着佛像雕塑的流传,受到中国民间工匠的再创造,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佛像雕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像艺术成为划时代的成就,这些在《历代名画记》中有所体现,那时所创造的佛像真实体现人们生活理想、审美情趣,成为南北朝时代的典型特征。
到了北魏时期受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发展迅速,此阶段佛像造型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成为里程碑,有着鲜明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明显转变,让中国佛像雕塑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五代宋之后,在佛像中还出现许多罗汉雕塑,此时的佛像已吸收了浓厚的中国色彩,融合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已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
二、各朝代佛像雕塑造型1、北魏时期雕像特征北魏时期雕塑的佛像最著名的莫过于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两大石窟,其规模巨大,气势宏伟,是北魏时期佛像雕塑的代表作。
北魏时期受南北战乱的影响,人们都把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佛教上,因此那个时代的佛像雕塑都有尊贵无极珍的地位,让佛像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官民都造佛像保平安。
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
艺术探讨123视界观.2021.06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杨昊(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摘 要:佛教美术来自汉代进入东土以来,在吸收了中国的道家、儒家的文化之后于唐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其中在佛教美术方面尤其以佛画以及雕塑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自公元581年隋代伊始到唐代907年灭亡,期间300多年是封建社会极其繁荣的一个阶段。
隋代从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中取得统一,而唐代更是吸取了隋代灭亡的教训,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国策。
所以唐代的社会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唐代开放包容的气度。
也促进了唐代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唐代的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在佛教美术方面,佛画与雕塑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佛教美术的发展背景在佛陀在世时,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而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摩尼佛,则采用了法轮、足印和菩提树等来代表佛陀的形象。
这一点郭阳冠祺先生也曾说:“根据小乘佛教的观念,佛陀耶已涅槃,彻底摆脱了轮回,不应再以人形出现,因此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从未出现人形的佛像,而仅仅以菩提、法轮、祖籍等象征物代替佛陀的存在,这就是‘无佛像时代’”。
[1]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希腊文明由此得以进入印度,这也就造就了印度的健陀罗艺术,而健陀罗艺术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源头。
二、佛教美术中国化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西汉末到东汉初。
时至今日,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佛教在中国也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自佛教进入中国起,就开始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相融合。
而到了唐代以后,佛教艺术才算真正的完成了民族化与本土化。
在这期间,佛教美术不断地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佛像造型也不断的改变,具体体现在绢画,壁画以及雕塑方面。
其间,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点十分值得深究。
下面就以佛画以及雕塑两方面的发展演变,看一下佛教美术中国画的特点。
(一)佛画隋唐时期是我国人物画,尤其是道释画的一个高峰。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包括了多个时期和不同的艺术流派。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古代雕塑风格:
1. 六朝风格:六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的雕塑以精细、细腻而著称。
此时期的雕塑作品多为人物形象,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常见的作品有佛像、道教神像以及皇帝、文人等的塑像。
2. 唐代风格: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的雕塑在艺术造型上更加大胆和丰富多样。
唐代雕塑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形象庄严肃穆,线条流畅,注重表现人物的力量感和气势。
3. 宋代风格: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雕塑注重形象的真实与自然,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表现。
宋代的佛教雕塑更加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力求表现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
4. 元代风格: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的雕塑受到蒙古族、西亚和波斯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元代雕塑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形象丰满,装饰华丽,富有宗教神秘感。
5. 明代风格: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雕塑作品注重写实和细腻的表现,追求形象的生动和立体感。
明代佛教雕塑多采用木材作为材料,形象活泼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和平和感。
这些古代雕塑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点。
每个时期的雕塑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从敦煌莫高窟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从敦煌莫高窟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以其雄伟壮丽的佛像和绚丽多彩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一、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建造可追溯到4世纪末,当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佛教的传播,莫高窟也逐渐兴起。
初期的莫高窟主要以石窟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石窟和壁画相结合的形式。
不论是石窟还是壁画,都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过程。
二、艺术风格1.雕塑艺术敦煌莫高窟的佛像雕塑以壁龛中的主尊佛为主,主尊佛通常占据整个龛位,并且多半为弥勒佛。
这些佛像造型庄严肃穆,线条流畅,面部表情慈祥,给人以一种内心的安宁感。
此外,莫高窟中还出现了许多辅佛、菩萨和护法神的雕像,各个形态各异,独具特色。
2.壁画艺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壁龛和走廊为主,绘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佛教经典、神话传说等。
莫高窟的壁画风格多样,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的壁画风格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线条简练,色彩鲜艳。
中期的壁画主题更加广泛,绘画技法更加成熟,兼具写实和艺术创作的特点。
后期的壁画则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三、文化内涵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莫高窟中大量的佛教故事、经典和神话传说反映了佛教信仰的内容,象征着人们对幸福和解脱的追求。
其次,莫高窟中的艺术作品还蕴含着佛教哲学的思想,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壁画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总结: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历史朝代唐朝的雕塑艺术
中国历史朝代唐朝的雕塑艺术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雕塑艺术经历了一个繁荣和创新的时期,呈现出了独特而丰富的风貌。
唐代的雕塑作品,无论是形式表现还是题材内容,都展现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
1. 宗教题材的雕塑艺术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发展的时期,而佛教雕塑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佛教雕塑作品,特别是千手观音、弥勒佛等形象,形态庄严、富有灵性。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借鉴了古代希腊雕塑的立体感和宏大的气势,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2. 宫廷雕塑艺术唐朝以宫廷雕塑艺术的发展而著称。
宫廷雕塑作品主要以皇帝和贵族为题材,表现了当时政治权力和社会阶层的秩序。
这些作品的特点是栩栩如生、细致入微,通过对服饰、姿势、面部表情等细节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其中以唐高宗和武后的塑像最为著名,展示了皇权的威严和统治者的形象。
3. 墓志铭和墓碑雕塑唐朝是中国墓志铭和墓碑雕塑的鼎盛时期。
墓志铭和墓碑雕塑是用来纪念和祭奠已故人的方式,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独特的要求。
唐代的墓志铭和墓碑雕塑刻画了死者的事迹和个人形象,并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些雕塑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人文风貌,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石窟雕塑艺术唐朝时期,石窟雕塑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作品。
石窟内的佛教雕塑凭借其壮丽和庄重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例如,洛阳白马寺的卧佛、敦煌莫高窟的千佛洞等,都是唐代石窟雕塑的代表作品。
这些雕塑作品既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艺术创作的杰作,不仅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巧,也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充盈。
总之,唐朝的雕塑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唐代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瑰宝。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
佛像的分类与造型样式一、佛像的历史与起源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其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逐渐发展。
佛教造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为记忆和崇敬释迦牟尼,开始为其塑造形象,由此开启了佛教造像的历史。
在佛教中,造像是为了表达对佛的尊敬与信仰,同时也有助于信众观想和禅修。
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和民族在造像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些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创新。
二、佛像的分类与特点1.汉传佛教:汉传佛教造像深受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具有写实风格。
其佛像造型庄重、典雅,线条流畅,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力求表现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像则受到古印度及本土艺术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其佛像造型夸张,强调肌肉和动态的表现,使用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活力与力量。
3.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造像风格较为简单,以朴实自然为特点。
其佛像造型通常较为简化,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而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塑造。
三、造型样式1.大小:不同大小的佛像反映了其在佛教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常,较大的佛像代表较高的地位,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
2.比例:成功的佛像造型比例和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整体比例协调。
这需要雕刻师对人体的结构和比例有深入的理解。
3.颜色:颜色在佛像造型中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常,金色代表神圣和庄严,白色代表纯净和清净,黑色则代表苦难和业障。
四、案例分析以乐山大佛为例,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高71米。
其造型伟岸,面容庄严,展示了佛的慈悲与智慧。
大佛的塑造工艺精湛,比例匀称,是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现代佛教艺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现代佛教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造像技艺,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审美观念。
同时,艺术家和佛教徒也更加注重佛法的传播与普及,使佛教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六、结论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佛像的造型样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佛教艺术及其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美术(3-13世纪)
3.麦积山石窟造像
❖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秦 岭两端,因山状似麦垛故名,是保留泥塑造 像最多的石窟。今存泥塑7000余躯,间有少 量石雕。
❖ 其始凿于十六国后期,现存主要是北魏作品;
❖ 造型风格以儒雅从容的“秀骨清像”著称。 作为中国式佛像的范例,其价值在龙门造像 之上,其艺术表现力超过敦煌。
❖ 南北朝时代掀起了中国石窟寺艺术的第一个 高潮,甘肃敦煌、新疆克孜尔以及山西大同 云岗、河南洛阳龙门、甘肃天水麦积山都有 开凿于这一时代的著名石窟遗迹。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
❖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完整保留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 的主要石窟。
❖ 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从十六国到 北周,是敦煌艺术的早期。
❖ 北齐佛教美术较前一时代有很大的发展,例 如:佛、菩萨在前代以较厚的中国式服饰为 主,而北齐作品则以薄衣肉体的表现为主。 简略、轻快的衣纹线条,润圆的肉体表现, 成为北齐佛教美术特有的面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北齐佛教美术资料:山东青州的龙兴寺、河 北邯郸的北响堂山石窟、保定曲阳修德寺、 山西的天龙山石窟等。
二、佛教艺术的东渐和兴盛
❖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起初只是道教的附庸。 ❖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佛教开始深入人心,得到了
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 ❖ 东渐路线有三条:一是西北路,即沿丝绸之路输入
内地;二是海路,即从锡兰(斯里兰卡)到广州; 三是南方丝绸之路,从尼泊尔到西藏,或从缅甸到 云南。
三、佛教石窟寺艺术 (南北朝时代)
❖ 早期石窟壁画所讲述的佛教故事分为两类:一为佛 本生和佛传故事,一为因缘故事。
❖ 所谓“佛本生故事”,指佛主释迦牟尼前生 的事迹;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整理…)佛教艺术史中国古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建筑一、雕塑:1.传入:2.北魏(386~557年)佛教汉化初始阶段,原因是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
北魏佛像的形态和衣饰依据当时文人士大夫,显现出“秀骨清像”的艺术特点。
3.北齐(公元550年—577年)处于南北朝后期,佛像雕塑造型出现圆润的特点。
4.唐代(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唐代佛雕塑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唐代佛雕塑个性化与真实性统一,佛像造型圆润丰满,神态端庄典雅。
1.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期特征。
7.鎏金泛红,具时期特点。
5.五代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唐代风格,略有些清秀。
6.到了宋代,受宗教艺术日益世俗化的影响,佛像已经完全人间化合世俗化,比唐代具有实数化倾向的佛像更写实,更具有人情味。
7.元代的佛像造像有其特定的仪轨,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背光、连座乃至龛形都显露着不同德样式与特点,显示着自己所独有的风格。
8.到明代,中国佛教造像就越来越世俗化了。
不仅注意到佛像造型的生动,而且注意个性的刻画,成功地表现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世、不同性格的人物活动。
明清(藏传佛像),直接以西藏佛像为范,风格清晰,浮雕珠宝,注重神情刻画,面部略有汉人特征。
9.清(汉传佛像),颊丰颐满,眉细弯,鼻高直,肩宽腰束,衣服极具质感。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风格。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寺庙的建筑设计上,还延伸到了绘画、雕塑以及音乐等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佛教的传入、艺术表达、建筑特色等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不仅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思想,也带来了印度文化的输入。
佛陀的教诲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平等,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平等观念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佛教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精神境界,追求超脱尘世的美感。
在佛教绘画中,经常出现的譬喻性表达手法,使得画面具有超越尘世的象征意义。
佛教雕塑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平和和静态的形象表示佛的智慧和慈悲。
另外,佛教音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中的佛乐常常被用来祈福和冥想,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中国古代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佛教寺庙作为传承佛教思想的场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寺庙一般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每个殿堂都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功能。
殿堂的层次分明,屋檐高低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肃穆庄严之感。
寺庙内外的各类雕塑都以佛教教义为主题,从小到大,从壁龛到塔刹,无一不体现着佛教的理念和智慧。
此外,佛教寺庙的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往往依山傍水,取势自然,使人们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得以领略自然之美。
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影响力超越了宗教信仰本身,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绘画、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繁荣,更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浅析云冈石窟中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
浅析云冈石窟中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
摘要: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佛教石窟的建造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宗教与艺术紧密相连,宗教为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艺术代替着宗教以另一种形式流传至今,二者相辅相成。石窟作为佛教的载体,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它的兴建更是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云冈石窟今天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因为人们可以从这批造型艺术中,见出当时社会各阶级的风俗习惯,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文献上所没有的可视证实。同时云冈石窟承载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民间艺术样式,风格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突出。今天,云冈石窟不仅为我们研究传统的石刻艺术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可能,而且对当代艺术创作形式与思维的启迪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
云冈石窟佛造像的中期是最为兴盛的时期,石窟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而著称,显示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佛像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石窟结构更加复杂、严密。这一时期的佛造像逐步摆脱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趋向现实,出现了流行于中原的“褒衣博带”式服装,简化的直平阶梯式衣纹。佛像比例小于早期佛像,面相丰圆适中,较清秀,更富于人间气息,装饰纹样中更多的夹杂了中国传统固有的内容。这表明雕刻手法摆脱了宗教观念的束缚,更为自由的进行创造,充分体现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发生碰撞的痕迹。可见,雕刻家们已经不是在雕凿佛经所显示的佛的形象,也不是简单按照已被规范好的形象来塑造,而是按照他们所理解的佛的精神去描绘理想的情境。
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特征演变概述
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特征演变概述佛教造像是佛教信仰的具体表现,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朝青州地区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之一,其佛教造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特征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特征演变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第一阶段:北朝初期(公元386年-534年)北朝初期,佛教在北方地区逐渐壮大,并且密切联系着北方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保留了一定的汉传佛教艺术传统,但在形态和风格上也开始融合了一些北方民族的特点。
在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中,可以看到佛陀雕像比例匀称,神态庄严,衣纹丰富,整体呈现出一种端庄和华丽的风格。
此时期所雕塑的佛像多采用浅浮雕技法,层次感强烈,神采飘逸,生动传神。
随着佛教在北方地区的传播,佛教造像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北魏时期,佛教造像呈现出了更加严谨和雄壮的特点,整体风格更加高古和朴实。
北朝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在这一时期尤其突出,雕塑的佛像更加笔力雄健,身姿庄重,细节处理更加精细,雕工更加熟练,立体感更强,形成了独特的北魏风格。
第三阶段:北齐至隋唐时期(公元550年-907年)北齐至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青州地区佛教造像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特点,不仅有雄伟壮丽的大型佛像,还有精巧细腻的小型佛像,形成了一种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风貌。
在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中,可以看到佛像形象更加丰富多彩,神态更加丰润厚重,而且绘制的装饰图案更加繁复和富丽堂皇。
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不仅在形态和风格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且在意义和内涵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现。
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北朝初期、北魏时期、北齐至隋唐时期到五代至宋元时期,青州地区的佛教造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北魏文化的典范——佛教雕塑艺术
北魏文化的典范——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史上,北魏时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有着重大的进展。
尤其是文化方面,北魏时期产生了很多的典范,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佛教雕塑艺术。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众多的佛教艺术家也将佛教的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创造出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首先,它与印度等地的佛教艺术相比,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
其次,它吸收了汉文化的传统,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最后,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美学追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艺术,主要有石刻和泥塑两种形式。
其中,石刻是以石为材料,以凿刻的方式雕刻而成的,而泥塑则是以黏土或泥为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的。
这两种形式各具特点,但都是北魏佛教艺术的代表。
在石刻艺术方面,由于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地质条件较为优越,因此这里的石材质地坚硬,适合于雕刻。
据史书记载,北魏时期的佛教石刻雕塑非常丰富,数量之多、规格之大、技术之高都是无与伦比的。
这些石刻佛像,具有形体工整、特点突出、表情传神的特点,不仅表现出佛陀的精神和意境,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审美观念。
以龙门石窟为例,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是北魏时期佛教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的伊阙山南麓,始建于公元384年,历经南北朝、隋唐、明清等时期的修缮和扩建,共有窟龛2345个,石刻佛像超过100000尊。
其中以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为最具特色,其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泥塑艺术方面,北魏时期的佛教泥塑以洛阳为中心,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这些泥塑佛像,色彩绚丽,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有些泥塑佛像甚至在生动表现佛陀的形象和神态方面,超越了当时的石刻艺术。
可以说,北魏时期的佛教雕塑艺术,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佛教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分析
佛教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分析作者:胡钢来源:《美术文献》2017年第03期[摘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就与我国的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文化的发展,佛教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
我国雕塑艺术中就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和理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和消融,不仅突出了佛教的艺术成就,也使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主要就佛教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佛教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影响中图分类号:J309文献识别码:A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艺术源于对佛像的雕刻。
秦汉时期中国实现统一,社会经济得到稳固发展,雕塑艺术取得明显进步,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宇宙意识以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
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并快速成为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因此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山东藤县的六牙白象、四川乐山的大佛雕像等都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受佛教影响的见证。
一、中国古代佛教影响下的雕塑艺术演变过程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雕塑艺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我国雕塑艺术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延伸,各种佛教雕塑艺术品也开始涌现并成为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魏晋时期佛教影响下的雕塑发展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雕塑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魏晋时期遗留下的雕塑作品中,我国北方的佛教石窟占很大的比例。
分析这些历史遗迹我们可以发现,雕塑师们在不断地借鉴和吸取国外的创作元素和理念,使中国的雕塑艺术语言得到极大的丰富。
比如云冈石窟的大佛坐像,是当时石造像的典型代表,体现出庄严浑朴的风格。
由于佛教是由印度传入我国,因此我国的佛像雕塑也充满印度的异域风格。
但是随着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在佛像的创造上也开始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佛像的造型更加庄严、古朴,尤其浮雕更是雕塑史上的一个新的突破和创新,浮雕、刻线以及圆雕的有效融合使得雕塑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二)南北朝时期佛教影响下的雕塑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雕塑风格也受到了更强烈的影响,在雕塑的创作上开始融入外来的风格,使我国的雕塑从题材到艺术风格的表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启了我国雕塑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成就中国古代雕塑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技艺精湛而闻名于世。
从早期的原始石雕到后来的青铜器和石窟造像,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四个时期,探讨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成就。
一、史前时期的石雕艺术史前时期的中国石雕艺术以其原始朴实的特点而独树一帜。
最早的石雕作品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些作品多以原始人物形象为主题,表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宗教信仰。
其中最著名的是陕西彭泽关出土的彭泽关石人,它以它粗犷的线条和原始的风格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华。
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
青铜器作为当时社会地位的象征,其铸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商代的青铜器多以生活器皿、礼器等为主题,形态多样,纹饰丰富。
而周代的青铜器则更加注重形式的规整和装饰的华丽。
例如商代的盛器和周代的鼎、爵等器物,均展现出高超的造型和雕刻技艺,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巧思与智慧。
三、秦汉时期的石刻艺术秦汉时期的石刻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又一重要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石刻作品多为为地下宫殿、陵墓和丰碑所用。
著名的作品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洛阳白马寺石窟及龙门石窟等,以其规模宏大、造型精细而闻名。
其中,秦始皇陵兵马俑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於生与死的思考,不仅展现了壮观的场面,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艺术表现的深刻思考。
四、唐宋时期的佛教造像唐宋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峰时期,佛教艺术的融合也为中国古代雕塑带来了新的风貌。
唐代的大型佛像以白色的石灰岩为主要材料,塑造恢弘庄严的形象,如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大型佛像。
宋代的佛像则更加注重表现细腻的人物形象和精致的衣纹。
例如,福建开元寺的千手观音和浙江灵隐寺的飞来峰,都体现了当时浓郁的宗教氛围和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不同的时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01)(2008-06-18 11:08:09)标签:中国美术史试题考研教育分类:考研专区1. 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___陶器____,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2. 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出土地点是___1949___年在__长沙陈家山_____3. 《步辇图》中所花的皇帝是____唐太宗李世民___4. 吴道子的生活时代是___唐朝____5. 五代荆浩所著的山水画论是__《笔法记》_____6.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城市是__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_____7. 顾闳中传世的著名画卷是__《韩熙载夜宴图》_____8. 白描画卷《五马图》的作者是__李公麟_____9. 南朝谢赫提出“六法”中的艺术最高准则是___气韵生动____10. 中国古代三大石窟是___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1. 我国唐代最享盛名的青绿山水画家是__李思训_____12. 《捣练图》的作者是___张萱____13. 五代南唐山水画家董源的传世作品有__《潇湘图》_____14. 中国古代皇帝中最爱好花鸟画而且在花鸟画中具有相当成就的是___宋徽宗赵佶____15. 明末以画肖像而著名的画家是___曾鲸____16. 清初在水墨大写意花鸟画中抒发家国之痛的是__八大山人_____17. 元代前期倡导书画同法,并在绘画、书法上都有较高造诣的是___赵孟頫___18. 阎立本生活的年代是___初唐____19. 展子虔《游春图》的艺术形式是___青绿重彩____20. 湖州竹派的开创者是___文同____21. 黄公望创作的著名山水画长卷是___《富春山居图》____22. 倡导“南北宗说”的画家是____董其昌___23. 新石器时代半坡型彩陶的典型装饰纹样是____《人面鱼纹彩陶盆》___24. 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的佛本生故事作品有__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_____25. 唐代以画仕女著称的画家有__张萱、周昉_____26. 唐代王维被誉为“___文人画的鼻祖_______”27. 北宋初年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的山水画家是___李成____28. 以生动自然的花鸟形象打破黄筌画风对宫廷绘画垄断的北宋画家是___崔白____29. 北宋画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被辑成《林泉高致集》一书。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宋代佛像
元代佛像的特点
元代地域辽阔,佛 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 教的影响:菩萨袒露 上身,胸佩璎珞,璎 珞的颗粒较大;下身 着裙,纹络简洁。 佛 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 五官紧凑;菩萨蜂腰 长身,姿态妩媚,高 乳丰臀,具有印度巴 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代佛像的特点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 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 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 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 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 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 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 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天王像
• 天王像:佛教传说中,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 犍陀罗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 护一天下,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东方 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身为青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 手上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手中托 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后多有表现,也常 常和力士并列出现;归义军时期的洞窟中多于窟 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表示护持四方之意。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佛像特点
•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 像。 • 其特点有四: •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 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 发纹。 •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 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 束腰须弥座。
弟子像
• 弟子像:按字面的意思讲,跟从师父接受教导的人都可以 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过听从佛的教导, 进而自我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者。与菩萨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脱自己, 其最高果位是罗汉。就塑像而论,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 的形象出现。在莫高窟,释迦佛左右作为侍者出现的比丘 都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敦煌的弟子画像出现的很早,十 六国时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时期无此题材,北周又 重新出现了塑、画的弟子像。隋唐多绘塑结合进行表现, 以表现十大弟子为主,多是塑二而绘八。五代以后的洞窟 则是将弟子都付诸绘画,并有榜题保存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演变
佛教传入前,中国已具有高度的雕塑艺术,传入之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有寺院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像雕塑及各种佛教雕刻艺术品,其中以木刻、石雕或泥塑圣像为典型的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佛教中国古代佛教的雕塑艺术,始于佛像的雕刻。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唐西域记》卷五的记载:原始佛教时代,跋耆国优填王以栴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像。
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秦汉时代,随着大一统封建中国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雕塑艺术的繁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
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成为统治阶级教化民众的工具,佛教雕塑艺术也被视作宣教的工具而大力发展。
东汉时期,我国已有佛教美术之创作。
山东滕县画像石中的六牙白象,沂南画像石中顶有头光,手施无畏印的佛像,均属东汉佛教雕刻遗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享堂后壁上方的浮雕坐佛像,这些雕塑成为了中国佛教雕塑早期作品的遗作。
魏晋时期,即4~5世纪末,是古代雕塑史上重要发展时期,至今保存下来大量泥塑、铜、石造像,特别是遍布北方的佛教石窟,在这一时期居于主体地位,成就最为突出。
经过雕塑匠师的在吸取、借鉴外国的基础上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语言。
如麦
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
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
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这一时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
南北朝后期,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中国雕塑的风格也受其影响,以传统手法融入外来作风,使中国的雕塑无论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都发生变化,而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便成为这个时期主要雕塑的内容。
而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作风也逐渐传入中国,结果使汉地和西域艺术融为一体,结合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洞窟艺术从此发展开来。
莫高窟也成为这一时期佛教洞窟雕塑的杰出作品。
到了唐朝,雕塑作品完全表现出中国风格的造像特色。
许多雕塑奇异的作品,大多出现在武则天时期,由于武后大力提倡佛教造像,致使唐代佛教雕塑达到高峰。
唐玄宗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另一个黄金时代,此时造像的特色充满着生命的活力,雕塑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充分体现出雄健奔放的时代气息。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雕塑家杨惠之,就生逢此时,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江苏吴县保寿寺的罗汉群像,而千手千眼菩萨造像也是他首开其端的雕塑。
世称“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他们的作品广泛受到当代的推崇与后世的仿效。
其中,唐代的敦煌莫高窟造像在千百匠师的创造之下,不同程度
的反映了唐代现实社会的面貌和高度的艺术技巧。
龙门石窟也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现存唐代开凿的洞窟数十处,其巨大的规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罕见的。
艺术家在这里通过佛教所规定的形象,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某些现实生活中人的典型的性格特征。
阿难文静、温顺的外貌、菩萨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严肃和力士的刚强暴烈都如同现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写照。
奉先寺的开凿不取凿洞方式而利用山势开辟大面积山崖,因而使得大规模的整组雕像有可能组织在统一的气氛之中。
从远处望去,突出于前部的两侧天王和力士,孔武有力,或威严或夸张瞩目远方,给人以威慑力量。
当人们攀上崖壁来到大像之前,面目宁静、温和的卢舍那大佛便出现在面前,他微倾头部正视礼拜者,而菩萨的端庄,弟子的虔诚更衬托出佛像的庄严,造成一种亲切的,以佛的慈悲为怀感化人的气氛。
这种完整的气氛创造使佛教艺术达到高度完善的境地,在对佛教宣传的前提下艺术技巧的表现是十分高超的。
此外,极南洞的菩萨和力士、看经寺的罗汉浮雕等,也都是高宗、武后时的代表作品都以细腻的手法体现了全然不同的性格和类型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石刻作品。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在写实手法的精雕细刻上却有所发展。
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开凿石窟的风气已趋衰微,寺观雕塑仍具一定规模。
由于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显减弱,现实性生活气息则大大增强,特别有的菩萨、罗汉、使者像几乎是现实生活人物的写照,元代喇嘛教佛
像又出现于寺庙之中。
帝王陵寝缺乏汉唐之气魄。
五代南唐二陵及西蜀王建墓中都有石雕,特别王建墓中的王建石像更是难得的肖像雕塑,巩县北宋陵地上石雕群则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以俑从葬的风气自宋以后逐渐衰落,现存宋元陶、木俑写实技巧尚具有相当水平,特别有些戏曲俑动态自然,表情传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戏曲艺术的发达。
建筑上的砖石雕刻装饰大量应用,案头陈设的泥人瓷塑也较为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审美趣味,显示了民间工匠的艺术才能。
此一时期寺观塑像遗迹渐多。
宋代寺观雕塑中最具特色者当推苏州保圣寺及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和太原晋祠侍女像
彩塑。
保圣寺在苏州用直镇。
现存宋塑罗汉九尊,分置山水塑壁中,形貌各异有的胡貌梵相,写实中带有适当夸张,衣纹如行云流水,与山水泉石浮塑和谐统一,并具有一定装饰性,犹承唐代雕塑之遗绪。
灵岩寺在长清县泰山西北麓方山之阳,为国内著名古刹。
千佛殿内有彩塑罗汉40躯,髙与真人等,形貌上可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目神情、动态生动入微,呼之欲活,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实水平,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明清的雕塑,沿着古代传统继续发展,呈现了定型化与世俗化的面貌。
佛教石窟造像骤减,佛寺造像虽亦有世俗化佳作但一般流于定型化而渐失生气。
明清寺庙中的佛教雕塑数量甚多,主要是泥胎彩塑,较为出色的作品是更加世俗化与个性化的罗汉像和侍女像。
明代的形象写实,比例适度,饶于生气。
如山西平遥双林寺罗汉殿
的彩塑十八罗汉,不但塑造技法娴熟,静中有动,而且表情如生,个性鲜明,早已受到雕塑家和观者的重视。
清代宗教雕塑在衣纹处理上则更多吸收了绘画的描法。
北京西山碧云寺罗汉堂(1748年建)的木雕五百罗汉可作为代表,清代宗教雕塑中的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木雕与铜铸的喇嘛教造像的增多。
除去西藏等藏传佛教地区外,北京雍和宫法轮殿里的喇嘛教中黄教祖师宗客巴铜像、雍和宫大佛楼中以白檀木刻制的高达18米的弥勒菩萨像,均为重要作品。
经过历史岁月的演变以及不断地民族化、世俗化,具有异域风格的印度佛教艺术逐渐与中华民族艺术特征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中国佛教雕塑艺术风格。
佛教雕塑艺术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不仅要好好保护它,更应该多去了解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佛教内在的精神思想,使佛教雕塑艺术与中国的文化、艺术之间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