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100个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和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出处:1. 温故而知新 - 来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 - 来自《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见贤思齐 - 来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君子不器 - 来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器。

”5. 君子求诸己 - 来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 不以规矩 - 来自《论语·子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来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有教无类 - 来自《论语·雍也》:“有教无类。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来自《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自《论语·学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过犹不及 - 来自《论语·子路》:“过犹不及。

”12. 子不语怪 - 来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3.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来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4. 不患寡而患不均 - 来自《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来自《论语·子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君子坦荡荡 - 来自《论语·阳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 君子慎独 - 来自《论语·述而》:“君子慎独。

”18. 克己复礼 - 来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关于《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关于《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25.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26.成仁之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不发掘别人的缺陷,反会表扬别人的优点和善行,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27.察言观色《论语.颜渊》洞悉对方的言谈,并考察他的动机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19.任重道远《论语.泰伯》背负沉重使命,迈向遥不可及的旅程,以贯彻仁道作为自己终身的任务。
20.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年轻人只要肯发愤苦读努力工作,将来的前途无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21.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幼苗虽然发芽,不抽穗不开花,有的虽已抽穗但却不结果实。喻人人称其神童的人,长大成人后,可能变得平庸无能)
22.功亏一篑《论语.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23.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道理应该力求中庸,不偏不倚,过与不及,同样不合理。
24.非礼勿视《论语.颜渊》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适应了非礼的事,便会渐渐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13.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 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15.知者乐水《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38.当仁不让《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在为仁的大道理上,虽然面对师长策四匹马的快车去追,也追不上了。一言即出四马难追,讲话宜特别注意,免得祸从口出。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篇一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

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论语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素材

论语成语故事大全_成语典故素材

论语成语故事大全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论语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参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

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

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过犹不及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论语》中竟有115个成语典故,完整解释_中考语文

《论语》中竟有115个成语典故,完整解释_中考语文

《论语》中竟有115 个成语典故,完好解说_中考语文1、哀而不伤【解说】:哀:悲痛;伤:损害。

忧虑而不伤心,形容感情有克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精致,感情适量。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 .八佾》:2、饱食整天,无所专心【解说】:整天,成天。

成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 .阳货》:3、北辰星拱【解说】: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挂不动,群星四周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实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大家拥护的人。

【出自】:《论语 .为政》:4、比而不周【解说】:搞帮派,可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 .为政》:5、屏气凝思【解说】:屏气:克制呼吸;凝思:全神贯注。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愿一致。

【出自】:《论语 .乡党》:6、博施济众【解说】:博:宽泛;济:救援。

赐予民众以恩泽和救济。

【出自】:《论语 .雍也》:7、博文约礼【解说】:博:金我,广;约:拘束。

广修业问,遵守礼制。

【出自】:《论语 .雍也》:8、不耻下问【解说】: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感觉不好心思。

【出自】:《论语 .公冶长》:9、不得其死【解说】: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 .先进》:10、不舍日夜【解说】:舍:放弃。

不放弃白日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 .子罕》:11、不亦乐乎【解说】:用来表示极度、特别、酣畅淋漓地意思。

【出自】:《论语 .学而》: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说】:不担当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 .泰伯》:13、察言观色【解说】:察:详审。

察看他人的说话或神色。

多指揣摸他人的情意。

【出自】:《论语 .颜渊》:14、视死如归【解说】: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获得正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 .卫灵公》:15、成人之美【解说】:成:成就。

成全他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 .颜渊》:16、从心所欲【解说】:依据自己的意思,想如何便如何。

《论语》115个成语典故(附易错成语分类汇编)

《论语》115个成语典故(附易错成语分类汇编)

《论语》的115个成语典故A1.哀而不伤[解释] 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 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 北辰星拱[解释] 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 《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解释] 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 屏气凝神[解释]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 《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 博施济众[解释] 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 《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 博文约礼[解释] 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 《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 不耻下问[解释]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 不得其死[解释] 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 不舍昼夜[解释] 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不亦乐乎[解释]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论语》中经典的115个成语典故(下)

《论语》中经典的115个成语典故(下)

50、侃侃訚訚( yín)【解说】:形容和悦而冷静自在地讲话。

【出自】:语出《论语· 乡党》:“朝,与下医生言,侃侃如也;与上医生言,訚訚如也。

”51、一无所有【解说】:空空:诚心,虚心。

原形容诚心、虚心的样子。

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一无所有,我叩其两头而竭焉。

”L52、词穷理屈【解说】:屈:短,亏;穷:尽。

因为理亏而无言以对。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义,但词穷理屈,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 53、乐山乐水【解说】:乐:喜爱,喜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喜好不一样。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乐以忘忧【解说】:因为快乐而忘掉了忧虑。

形容特别快乐。

【出自】:《论语·述而》:“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55、乐在此中【解说】:喜爱做某事,并在此中获取乐趣。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此中矣。

”56、良师良友【解说】:良,好;益,有帮助。

令人获取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气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好柔、友便佞,损矣。

”M57、苗而不秀【解说】: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

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58、敏而勤学【解说】:敏:聪慧;好:喜好。

天资聪慧而又勤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勤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敏于事,慎于言【解说】:敏:奋勉,慎:当心。

做事勤恳,说话慎重。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典故

[博施济众] “博”,宽广;“施”,给予;“济”,救济、帮助。意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语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问老师:“如果有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又能帮助民众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道!这一定是圣德了!尧、舜这样的圣人或许都难以完全做到呀!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能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例做起,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在《读墨子》中,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加以提炼,他说:“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
[不以人废言]不因为某个人有缺点、有错误,就把他说的正确的话也否定掉。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指荐举、提拔、肯定;“废”,指抛弃、鄙视、否定。人的言语和他的行为、品德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孔子说:“一个君子,不能因为某人说了几句正确的话就提拔他,也不能因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说的正确的话。”孔子认为,要做到“知人”,就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义富贵]指违背道义而得来的富贵。语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粗粮。“水”,古人常以 “汤”和“水”对言,“汤”是指热水,“水”,就是冷水。“肱”,胳膊。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学而所得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啊!干那种不符合道义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强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导读:本文是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2、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

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示例:我没有——的能力。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3、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示例:《魏书·杨固传》:“臣位卑识昧,言不及义,属圣明广访,敢献瞽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四回:“两个年轻小子,天天在一起,没有一个老成人在旁边,他两个便无话不谈,真所谓‘言不及义’,那里有好事情串出来。

”梁实秋《雅舍小品·职业》:“至于弈棋,虽曰小道,亦有可观,比饱食终日言不及义要好一些。

”刘心武《钟鼓楼·不是结尾》:“该讨论要抓紧讨论,不要言不及义、推托扯皮!既然是该办的事就不要等!就不能慢!”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示例:“——”。

今既一无所有,纵使大禹重生,亦当束手。

100个《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100个《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论语里的典故

论语里的典故

《论语》中有很多著名的典故,以下是一些例子:
- 孟母三迁: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里仁》中的“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
得知?”。

它讲述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多次迁居的故事。

这个典故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和教育的重要性。

- 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中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个典故表达了曾子每天多
次自我反省的做法,强调了自我反思和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性。

- 箪食瓢饮:这个典故源于《论语·雍也》中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它描述了孔子的弟子颜回在艰苦的环境中
仍然能保持快乐和满足的心态。

- 画地为牢:虽然这个成语现在的含义与原意有所不同,但它最初的出处
是《论语·阳货》中的“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
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
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里的“画地为牢”原指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这些典故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2、(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3、(成人之美)舍弃别人的好事。

(原文)《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人。

”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所指一骂人就能够说道至点子上。

(原文)《论语・一流》:“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当仁不让)碰到必须搞的事就积极主动回去搞,不辞让。

(原文)《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8、(有教无类)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9、(无可无不可)则表示怎样筹办都行,没一定的主见。

(原文)《论语・微子》:“我则相冲于是,就是无可无不可。

”10、(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1、(逝者如斯)用来形容光阴例如流水一去不返。

(原文)《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息。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13、(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高的或职位比自己高的人求教为不负责任。

(原文)《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5、(匹夫不容预演)虽就是平民也不容胁迫他退出主张。

(原文)《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丑也,匹夫不容预演也。

”1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论语》中的50个成语典故导语: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0个成语故事,欢迎阅读,谢谢!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

(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14.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于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论语》中的10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100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100个成语典故1.哀而不伤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共:音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7.博文约礼解释: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最新整理)

《论语》三十个典故故事(最新整理)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

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115个成语典故《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广为流传。

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竟有110个之多!1.哀而不伤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同“拱”。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7.博文约礼解释: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停止,停留。

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达到极致。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某职务,就不去过问某职务范围内的事。

出处:《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察言观色解释:察:详审。

留意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志士仁人解释:指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解释:成:成全,帮助人使他成功。

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6.从心所欲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也代指七十岁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动干戈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

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战争。

大规模地动用武力进行战争。

也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待价而沽解释:沽:卖。

等有了好价钱才卖。

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机会才肯出仕效力。

出处:《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箪食瓢饮解释:一箪食,一瓢饮。

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当仁不让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1.道不同,不相为谋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说的话。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解释: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耳顺之年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

指六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发愤忘食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犯上作乱解释: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肥马轻裘解释:裘: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

形容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斐然成章解释:斐、章: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分崩离析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解释:指祖国。

出处:《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刚毅木讷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32.割鸡焉用牛刀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33.各不相谋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4.恭而有礼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攻乎异端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过犹不及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怪力乱神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后生可畏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患得患失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41.诲人不倦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2.不念旧恶解释: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43.见义勇为解释:义:应该。

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5.既往不咎解释:咎: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见贤思齐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尽善尽美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敬而远之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

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举一反三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侃侃訚訚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空空如也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

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处:《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巧言令色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5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解释: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乐以忘忧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形容非常快乐。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乐在其中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处:《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良师益友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苗而不秀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

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58.敏而好学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敏于事,慎于言解释: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