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P 8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P 12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进行管理的思想是一直发展的。
但是从科学管理到 X、Y理论,都受着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3、案例分析的方法 P19案例分析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
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1、了解社会知觉的定义 P29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特征:①、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③、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④、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⑤、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错误的五种类型(PPT)找不到。
3、归因的定义 P 30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叫做归因。
组织行为学考试 复习重点
10,社会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知觉分为(1)物体知觉(以物或事为知觉对象的知觉)(2)社会知觉(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于有关人或团体特性的知觉成为社会知觉)
11,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吧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二)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同意的整体。知觉整体性的几条定律:接近律,相似率,连续律。)(三)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一句,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四)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五)知觉定势(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就是知觉定势。)(六)错觉(人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从而出现种种歪曲。)研究错觉的实践意义:1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2人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20,气质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1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2气质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3气质本身并不好坏,4气质与工作匹配。【性格结构特征】1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例子特征。【性格的类型】内倾型与外倾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A型性格B型性格,文化-社会类型说,特质分析说26,【避免极端性转移】1提高个体素质,转换领导模式,2改进群体结构和环境,3优化群体成员的构成,4打破群体和外界隔绝状况,5加强对群体决策的进程管理即使改编,6,积极利用现今的决策方法和技术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组行》的相关学科有哪些: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2、基本概念: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有专门责权分工,在一系列连续的系统内工作,通过彼此协作追求成效最大化的人群结合体。
战略目标:全球环境中的行业竞争力,组织的良性变革与发展。
也有人认为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认同度、满意度、忠诚度、积极性高),获得健康、幸福、自我价值。
竞争优势:组织能在某个方面比它的竞争者做得更好,或者,可以用竞争者所不能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4、判断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因变量及其概念:因变量:1、生产率:生产效果+生产效率2、缺勤率:旷工的现象3、流动率:离职。
导致招募、选拔、培训费用增高;4、工作场所的越轨(反社会行为):侮辱、伤害、偷盗、传播流言、蓄意破坏;5、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良好公民感”行为——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主动工作,回避冲突,尊重组织6、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产生的积极感觉5、组织行为的三种自变量分析水平自变量:引起上述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
个体层面: 个人的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工作时间长短能力;情绪情感状况;需要动机价值系统;人格特征/特质;群体层面: 群体的沟通方式和水平、群际关系、领导风格与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管理;组织层面: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制度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力6、判断人力资本有效性的三种特征个人价值:个人具备的组织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的程度。
稀缺程度: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才干、个人特征方面在行业内的独一无二的程度;可模仿性: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才干可被其他组织复制的程度7、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不同任务:高层:花时间与组织内外部人员谈愿景、战略及其他与组织方向至关重要的问题,指导中层管理者界定其职责、处理冲突。
投入精力来塑造组织的内部规范和非正式行为(不成文规定的行为),即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考前重点
名词解释1、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2、群体促进效应:也称为群体助长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一种现象。
3、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4、晕轮效应: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5、组织的亚文化:是指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
简答题1、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成员的性别结构(5)外部威胁(6)以前的成功经验2、在哪些条件下可以运用竞争策略来处理冲突?竞争策略也叫强制策略,是一种不合作的方式。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运用它:(1)当迅速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即紧急情况下)(2)当实施一项不受欢迎的重大措施时(3)当一个问题对组织福利极为重要,且该决策又正确时(4)为了对付那些从非竞争性行为中受益的人时。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归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并由低到高形成阶梯。
(2)需要层次理论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即需要普遍性原理,认为需要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
(3)需要层次理论强调需要分层次,成阶梯式逐级上升,即需要层次性原理。
(4)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广泛,而且现实的难度愈益增大,激励力量增强,即需要主导性原理。
4、领导的功能主要有哪些?领导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者通过实现以下功能来完成领导的基本任务:(1)创新功能,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方式的创新与组织成员的创新两个方面(2)激励功能(3)组织功能(4)沟通协调功能(5)服务功能5、组织决策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组织决策的合理性就是组织决策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其标志有:(1)组织决策体制的科学性(2)组织决策者的素质的现代化(3)组织决策民主化(4)组织决策手段科学化。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概念及类型1、概念: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
任何组织都涉及如下基本要素:(1)目标:目标的作用是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大家协作一致,运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与任务;(2)主体: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其主体是个人或群体行为;(3)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4)结构:虽然每个组织人数的多寡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组织成员的分工协作,需要科学的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利与权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即形成一定的结构;(5)环境: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综上,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含义及分类:1、概念: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2、分类:(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将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前者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如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人际行为——沟通、领导、谈判,群际行为——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工作团队;后者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以把组织行为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考点重点梳理
组织行为学考点重点梳理组织行为学课本梳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二、简答题(包含论述)1、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2、“新组织”的特征(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名词解释1、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外部,内部;物质,精神)2、动机: 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3、激励机制: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4、价值观: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5、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部分)在人脑中反映6、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7、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8、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9、工作满意度: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组织行为学考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1、行为科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借以解释、预测并控制行为,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目的服务的科学。
2、霍桑实验: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
3、瓦格纳法案:承认工会是工人的合法代表可以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因而也被称为“劳动宪章”。
4、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类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最早由F.海德提出。
5、人格(个性):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具有A.整体性和层次性B.独特性和一般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特点6、智商:智力商数的简称,表示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
7、组织承诺:译为“组织归属感”、“组织忠诚”等。
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
它不同于个人与组织签订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方面的合同,而是一种“心理合同”,或“心理契约”。
主要包括三个因素:情感承诺、连续承诺、规范承诺8、工作中的政治行为:“在存在不确定性及选择方案意见不一致时,获取、开发和使用权力及其他资源以取得期望结果的行为。
”9、团队情商:一个团队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
10、从众行为: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在受到团体的压力和影响时骑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倾向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做法11、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12、文化资本:由企业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等企业文化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
13、越级报告:是一种普遍发生的非正式上行沟通机制,常被誉为小报告。
14、管理跨度: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二、考点归纳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层次:个体。
这种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规律上,研究个体行为以及他们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群体,重在分析组织成员在群体工作中的相互影响,应用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
组织,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的1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2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3)组织行为学的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二:霍桑试验《案例》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
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2:主要内容(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
(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及其产生:1933年,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得出人群关系理论,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发展:①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②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③组织文化的兴起④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的研究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主要考产生背景):自变量: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通常指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2.简述人的本质和西方管理学界关于人性的四假设本质:人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有机统一。
首先,人是自然实体;其次,人是社会实体;其三,人的本质还表现为具体历史性。
假设:(1)“经济人”假设由麦克雷德提出。
“经济人”假设从享受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工作目的是追求最大的金钱报酬和经济利益“X理论”人天生是懒惰的、被动的、不负责任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劳动。
“经济人”的管理方式:胡萝卜+棍棒(2)“社会人”假设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于工作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才是激发工作的动机。
“社会人”的管理方式:参与管理(3)“自我实现的人”由马斯洛、阿基利斯和麦克雷德提出马斯洛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能最充分最完善的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Y理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勤奋的、主动的、负责任的,只要有可能,工作就像游戏一样轻松愉快“自我实现的人”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4)“复杂人”假设由史克恩提出“复杂人”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体具有差异性二、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状态下亦是不同的“复杂人”的管理方式:应变理论或超Y理论3、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的关系:①年龄与工作行为(年龄与流动率的关系、缺勤率、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的关系)②性别与工作行为(性别与工作绩效、缺勤率、流动率)③婚姻状况与工作行为(通常而言,已婚员工的缺勤率低,流动率低、工作满意度高)④家庭构成(抚养人数)与工作行为⑤工作年限(任职时间)与工作行为(与工作效率的影响;与缺勤率的关系很明显;流动率呈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激励研究的意义:组织的绩效必须以其成员的个人绩效为基础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 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1.激励的概念及应用考点: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激发是对人的动机而言,鼓励是指对人的行为趋势加以控制。
激励的实质:使员工出现组织所期望的行为,根据职工的需要设置某些目标,并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照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
2.公平理论解释某种现象考点:a. 公平理论是一种心理的感受和判断b. 自己的投入与产出与他人的投入产出相比c. 与可比之人相比d. 发现不公平结果: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消极怠工、离职、改变认知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当一个人获得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的结果后,他不仅关心报酬的相对量,个人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的付出和心目中的参照系比较,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感觉公平:心情舒畅,继续努力·感觉吃亏:改变自己的收入或付出;改变他人的收入或付出;改变参照对象;消极工作·感觉内疚:改变自己收入或付出;重新认识自己的收入或付出以达到心理平衡;归结于运气好而回避心理不安公平问题的复杂性:如何做到公平?与个人的判断有关;与个人所持标准有关;与绩效评定有关;与评定的人有关公平理论的启示:正确诱导,改变认知;科学考评,公平奖励;各有依据,适当分配:贡献率、平均率、需要率3.人性假设理论表,结合背景材料分析考点:五种人性假设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经济人”假设X理论泰罗制“社会人”假设人际关系理论人本管理“自动人”假设Y理论内在激励“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权变管理“观念人”假设Z理论企业文化4.团队形成的过程考点: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A 形成期特点:团队缺乏共同的愿景和目的感;谈话存有戒心;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水平较低;团队领导被视为计划和决策制定者;团队缺乏共同工作所需的正式模式;团队成员对其他成员特有的智慧和智能一无所知;团队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如何度过?宣布你对团队的期望、掌握或控制、不可放任;与成员分享成功的愿景:目标由领导者设立,并清晰告知员工;提供团队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建立必要的规范,让成员快速进入状况;帮助团队成员彼此认识。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得定义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得心理与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与控制人得行为得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得科学.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得研究对象就是人得心理与行为得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得研究范围就是一定组织中得人得心理与行为规律.3)组织行为学得研究得目得就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得心理与行为规律性得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得行为得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得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得人得系统性安排它得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就是人组成得集合(2)组织就是适应于目标得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与协调来实现目标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二:霍桑试验《案例》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得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得引诱。
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得概念,认为在正式得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得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得特殊得行为规范,对人得行为起着调节与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得协作关系。
2:主要内容(1)职工就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得社会欲望,提高工人得士气,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得关键。
3:案例反思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得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得、生理得因素得影响梅奥得“社会人"假设得基本要点就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就是不完全得,人应该就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得因素对调动人得生产积极性有很大得影响。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与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得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得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得人际关系就是否协调一致。
(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得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得行为得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得作用,其有着特殊得规范,影响团体成员得行为。
组织行为学(00152)考核知识点整理汇总(速记版)
组织行为学(00152)考核知识点整理汇总(速记版)1.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2.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最主要的最大量的工作是与组织内外的各种各类人打交道。
4.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明兹伯格。
5.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体。
6.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科学。
7.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8.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其应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是社会心理学。
9.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描述和说明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法。
10.观察者在限定条件下进行观察,也就是操纵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被观察者知道自己处于被观察状态中的那种方法叫控制观察法。
11.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来探索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是面谈法。
12.具有花钱花时不多,能调查较多的人的优点的研究方法是电话调查法。
13.问卷调查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书信邮寄问卷调查法;一种是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
前者的缺点是回收率较低,尽管信中附上邮票,而真正回复的一般只有45%左右。
而后者直接现场问卷调查法,回收率较高,但花的人力和时间又会较多。
14.度量离中趋势的常用指标是标准差。
15.相关分析方法是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一般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的具体指标,相关系数的范围从+1经过0到一1。
16.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感觉。
17.感觉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8.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是指知觉防御。
19.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20.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21.投射是指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22.X、Y理论是两种有关领导人如何看待被领导人的理论。
23.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里格。
组织行为学考试知识重点
第一章概述一.组织定义:组织是有一些功能相关的群体组成的,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群集合体。
二.组织中的构成要素:财、物、信息、人三.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才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说,劳动分工、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五.古典理论: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1.泰勒的科学理论(4条管理原则)2.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14条管理原则)3.马科斯韦伯的结构化理论4.社会人理论六.人际关系理论1.霍桑实验---梅奥:人是社会人,行为与情感紧密相连,组织的力量显著的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与群体内标准、群体情感、安全相比,金钱是决定产出的次要因素。
这也导致了家长式管理的加强。
2.戴尔卡耐基:只有赢得他人的合作,才能赢得成功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4.麦格雷戈XY理论1)1900~1927年:理性经济人假设(X理论理论理论理论):以泰勒(泰罗)/麦格雷戈代表的科学管理为代表。
基本假设: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
2)由于不喜欢工作,所以绝大多数员工需加以控制、强迫和指挥。
3)人在本性上是不能自律的,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4)人们工作是为了生存,只有金钱与其它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人工作,才具有驱动力。
2)1920年:社会人的假设: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管理(霍桑试验)为代表。
基本假设:1)人工作的主要动机,并非经济利益,而是社会需要,是需要从同事中获得的基本认同感。
2)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使工作变得简单乏味,因此必须从工作关系中获得工作的意义。
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经济诱因对人的影响更大。
4)人们最期望融洽上下级关系,并期望领导能承认并满足其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性假设(Y理论理论理论理论):以麦格雷戈/马斯洛的自我管理为代表。
组织行为学整理知识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16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组织:组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是指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
另—种是名词,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
2.需要:就是人对实物的欲望和要求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4.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事物(如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6.情绪情感:人有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称为情绪情感。
7.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相一致的行为,也称随大流行为8.人际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9.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10.群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11.领导: 是关于影响别人来完成某项目标所发生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
12.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所构成的影响力13.群体规范:又叫群体常模,是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群体意识中的一种,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迫其成员接受的规定形式。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说气质能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气质类型虽然在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
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来承担不同的工作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具有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那些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具有黏液质和抑郁症的人则较适合从事较持久细致的工作。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2、上司承诺:是指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的时候,表现出为情感、连续和规范的承诺。
3、积极性: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
4、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6、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
8、需要:是指有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优势动机:在人的行为的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0、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1、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
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4、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5、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体。
6、组织变革:是指运用和相关,对组织的权利结构、、、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
7、凝聚力:是指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8、冲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者行为上的矛盾。
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 知识点 重点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组织行为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②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③以权变态度和方法看待人以及组织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二霍桑实验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概念: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
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也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也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四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里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
五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表现:①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②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③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④组织行为学研究秉承强调生产效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二多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p9)联系: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两者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五组织行为学一般模型的研究层面: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②群体层面: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利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③组织层面:主要研究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二:霍桑试验《案例》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
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2:主要内容(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
(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个人的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上只具有次要的意义,群体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梅奥的理论也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或:“社会人理论”三: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分: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情景差异分: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2调查法:一般分为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面谈法、电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谈话法,问卷法)3心理测验法: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机械能力测验,语言能力测验,管理能力测验,学术倾向测验,心理健康测验4定性与定量法 5案例法 6情景模拟法 7系统法8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四:组织行为学的层次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五: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目标1预测:预测他人行为 2解释: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事情 3控制: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4分析和行动(引导)六:为什么说人文技能是管理者技能的关键?人文技能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与人共事的能力。
这主要是指经营管理者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对下属施行有效的领导的能力,现代管理的本质在于对人际活动的协调,协作活动的核心在于人际的互动。
一个管理者只有拥有人际关系技能才能将人员整合到各种协作性活动之中。
人际关系技能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
对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来说,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与上级、同级和下级的关系。
因此,管理者要具有说服上级、团结同级、带动下级工作的能力。
同时,还要能够协调组织与外界的关系,形成人际关系网。
七:明茨伯格的管理者的角色功能人际的角色,信息的角色,决策的角色八:华生主义与新华生主义的公式及群体动力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其公式为S—R(刺激—反应)2新华生主义(新行为主义):在刺激、反应之间加上O(个体),其公式:S—O—R (刺激—心理加工—行为)。
把人脑看成是一个加工系统则输入的是刺激,输出的是行为:刺激_(输入)——思维加工系统_(输出)——行为3:勒温的“磁场”概念及群体动力理论:B=f(P·E)式中B——人的行为,P——个体特征,E——环境特征群体动力理论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
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因素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1:群体领导方式动力: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2:群体组织形式动力3:群体结构性质动力4:群体公约动力5:群体多数动力九:动力的概念包括的机能动机来源于需要,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动力包括的机能:始发机能:驱使人们产生某种行为选择机能: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进行强化机能:行动结果的好与坏,会使动机重复或不再出现十:需要—动机—行为过程十一:气质类型和特征十二:价值观概念1: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效果、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仰和判断。
2: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者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价值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
3:五种性格特征:外向与内向,情绪适应性,易相处性,谨慎程度,接受新经验的开放程度十三:认知心理学派激励理论分类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生存、关系、成长理论(阿德佛)” 内容型激励理论成就需要论(麦克利兰)。
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期望理论(弗隆)公开理论(亚当斯)过程型激励理论目标理论(德鲁克等)归因理论(海特等)学习改造型 归因法 强化法 综合激励模式十四:ERG 理论(阿德佛需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1:E :生存 R :相互关系 G :成长2:阿德佛的工作需要与工作成果关系图ERG 理论以以下三点基础:(1)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所渴望;(2)较低级的需要得到较多的满足,对较高级的需要渴望就越强;(3)较高级的需要越是满足的少,则对较低级的需要的渴望也越多(即满足上升,挫折倒退的规律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员工需要: 生存 相互关系 成长工作行为 工作结果 需要满足十五:弗隆的期望理论公式表示:需要目标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效价)*期望概率(期望值)符号表示即:M=V*E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不同组合(只要E与V任意一个低M就低)(1)E高*V高=M高(2)E中*V中=M中(3)E低*V低=M低(4)E高*V低=M低(5)E低*V高=M低十六:群体概念及分类1概念: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2群体之间的心理反应:群体价值观,群体凝聚力,群体责任感3:从行为趋向看,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方式产生的四大作用1)社会助长作用2)社会致弱作用3)行为趋同作用4)行为遵从作用4:群体的分类(1)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命令型群体,责任型群体),非正式群体(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2)按照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的水平划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3)按照群体开放程度:开放型群体,封闭型群体(4)按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参照群体(标准群体或者示范群体),一般群体(5)按照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6)按照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实际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通过官方规定,而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组织,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不易察觉、自发性、较强的凝聚力、有自然形成的“头面”人物、有较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
非正式群体作用满足个人的需要;可以协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可以做后进转化工作;可以起着感染和控制的作用。
可以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满足人们交往、归属、友谊等心理需要,满足群体成员及时了解组织情况,沟通信息的需要,可以发挥实际的影响力,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的填充剂。
非正式群体的负向作用有:容易滋长小团体意识;阻碍个人的发展;容易传播流言蜚语,对组织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形成与正式群体相对立的群体力量。
正式群体:是一个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专门分工和部门分工,并在有意识的协调体系下、和固定结构的形态下,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人员组成的群体有以下几个系统:第一:有一个职能化系统,人们有可能实行专业化分工,第二:有一个有效的激励系统,引导成员自觉做出贡献;第三:有一个权力(权威)系统,导致群体成员去接受管理者的决定第四:有一个决策系统,为组织的发展指引方向。
十七: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人际因素: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往的频率及相似性等,地理位置越近,越容易发生人际关系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客观外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等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际关系。
3:组织文化因素4:个人因素十八: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1:感受幸福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或实验室训练法)2:角色扮演法3:会谈训练法十九:冲突的概念及类型概念: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反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利益、认识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产生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攻击事件。
冲突的类型:个人的心理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型两个互相排斥,却又都想得到)、回避——回避型(双避型两个目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都想要回避)、接近——回避型(趋避型想接近一个目标,又想回避另一个目标产生矛盾)、双重接近——回避型(双趋避型)二十:沟通的定义定义:通过一套公共符号系统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
必须具备: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所传递的信息沟通的类型:1:正式沟通(速度慢不够灵活,但是效果好,有较强的约束力易保密)非正式沟通(沟通方便,内容广泛,方式灵活速度快,准确性不高)2口头沟通(比较灵活,简单易行速度快,但受时空限制通常传递一般性暂时性信息等)书面沟通(准确性高,较正式课长期保留,但不够灵活,不易修改通常传递重要,需长期保存的信息)3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二十一:团队: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一:1规模2能力3角色互补 4 对目标的认同5:管理者协调6责任心7公平的绩效评估8相互信任虚拟团队的基本因素:目标成员联结二十二:领导行为高二十三:通路——目标模式1通路——目标模式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伊凡斯于1968年提出,后由其同事豪斯教授补充发展而成2通路——目标模式是以期望理论和领导四分图为依据的四个领导类型: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以成就为导向型二十四:组织结构的概念概念:任何组织,都以使其得以实现有效运行的一套互相关联的任务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