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之道-李小龙原着-TAO OF JEET KUNE DO 中译本
截拳道之道
截拳道之道李小龙个人截拳道训练要法李振藩当年是如何进行截拳道训练的?除少数亲近门徒之外,局外人很想了解但又不得而知。
同样,我们相信每位读者亦充分了解李振藩究竟是如何将自己训练成超一流武术技击家的?这里,我们谨根据李振藩当年有关个秘密练功笔记及每天的个人训练计划等第一手资料,摘要做综合之分析和概括,从而为你提供一个整体的概貌,希望能给读者以启迪及安排自我训练时之参考作用。
请从李振藩整个训练内容的构成,训练程序时间之安排等方面去理解、分析,以求得出有益于自己的结论。
请切勿停留于表面,则善莫大焉。
李振藩1968年特定时期的技术训练主要集中于手法和腿法练习。
通常是每周一、三、五集中于手法为主安排训练;周二、四、六则以踢法练习为主。
每日必行之体能训练内容则是前臂肌腹肌和腰部肌力练习以及柔韧性训练。
如果时间允许,通常是在30分钟内以变速跑跑完约6.4公里路,有时则达到6英里(约9.6公里)。
另外,李振藩还将骑固定架自行车和跳绳同跑步一样作为最佳的心血管系统耐力练习纳入到训练中。
基本规律是:周一、三、五跑步;周二、四、六骑固定架自行车和跳绳。
跳绳对于练习步法及增进身体节奏感亦有良好的训练作用。
李振藩将负重器械练习作为强健体魄,增进力量,特别是提高四肢肌肉爆发力,以强化拳、足杀伤力,以及增进速度、协调、耐力等相关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来进行安排。
通用的训练计划安排——从李振藩到他的亲传门徒是每周的二、四、六。
即每周练习三次,隔天练习。
基本上每个练习每组重复的最佳次数为8-12次;腿重复次数则是12-20次。
他通常到唐人街健身院利用专业器械做相关练习。
除负重器械练习之外,以加强肌肉关节肌腱集中性劲力为主要目的的静力练习法亦是李振藩格外推崇的,为此他发明了不少专用训练器械。
此种练习法对于提升截拳道者无论长劲、短劲乃至贴身封手和擒摔劲力均有极大帮助。
因此,一些静力练习是李振藩每天必练的。
李振藩是世界武坛充分将集中性静力练习和以速度性力量练习为主的负重器械练习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的先驱者。
李小龙的截拳道练习教程与解析
李小龙的截拳道练习教程与解析2008-11-27 15:17截拳道练习教程1、基本脚力(由准备好的位置)(1)向前移动与落回:用以练习前进的步法与移后的步法。
如前滑步、冲刺步与后侧步等等。
(2)向左右移动与落回:用以练习侧移的步法,如侧闪步与斜进步等等。
2、侧踢(放松腿部性质的动作)3、热身:热身是身体各组织在做剧烈运动前,欲使身体适应状况,产生敏锐的生理改变时所必需的过程,但此过程通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这跟汽车刚起动时直接加到五档一般,对你的车将是一种极大的损害。
4、踢击:重点发展你的特踢法。
5、移动踢击:练习步法与腿法的协调一致,例如前移踢击、侧闪踢击与移后踢击等等。
6、指戳攻击:亦即标指,这是武道中最凶狠的一招。
(1)在发出“嘶”声的同时进行准确攻击。
(2)前移的同时进行攻击并回复戒备式。
(3)移后的同时进行插击并连接其它连续的反击手段。
装备需要:1、空气脚靶:用以练习腿击的劲力,且不会挫伤持靶人。
2、纸片:用拳打或脚踢纸片来练习攻击的准确度与自控能力。
3、拳脚靶:用以磨炼攻击的力度、速度与准确性及连续攻击能力。
挑选测验:1、敏捷性。
2、腿法攻击的多面性:测踢、勾踢、前踢及弧度较大的旋踢。
3、用拳猛击:直拳的各种用法,钩拳的各种用法。
防守的解释:放松,防守的同时进行反击,防守后移的同时进行反击。
步法的意义:是否已将此作为一项犀利的武器去运用。
课堂二1、基本的健康:身体健康及充满自信方可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2、热身。
3、练习“滑动攻击”:如垫步接侧踢或后移步接侧踢等等。
4、重点练习侧踢:因为它是既安全又有效的踢法。
5、勾踢:(1)用吊起的纸片去练习。
(2)由戒备式直接发出勾踢。
(3)由移动中去施展勾踢。
6、右手重拳练习:(1)学会利用脚蹬地的反作用力去猛击。
(2)学会利用强劲的腰力去重击。
(3)学会在移动中发重拳。
课堂三1、基本的健康。
2、重温第二堂课中的勾踢。
(1)前移的同时勾踢。
(2)后移的同时勾踢。
李小龙截拳道
李小龙截拳道在实搏斗中,际腿法的优点很多,击但想要练它好却不件容易是。
拳谚事中“有抬腿丢半家个”之。
说因为两在搏腿中始终要斗撑身体支的移动并,与身要配体协合调,保持平以衡,时,起此腿攻保持进身体衡困难是很平大。
的通过但控练腿可习改此不变利素因李小龙曾。
说:过在搏斗“中如果无在任何时刻保法平持衡则,无效果绝可。
言因此”作, 拳为应当手有具空在保持相对静止间的力。
而能且一般人都是足双地着,当实战但出中腿际,则常常单腿支撑之,所支撑以的定稳性要取决于腿脚的形态主。
将现腿的练习控法介方如下绍:一腿站立另一腿,出踢(踢),侧如此保持1钟分,然逐后渐延长1至分0钟此为第一,功成步,时此腿两之,已决非常力所能人。
及后,之可5公将重的斤块砖挂于出脚伸的关踝节上,到并能持站坚0 1分钟止为此。
时,腿两之自控能,力会铜浇铁如铸根生一般虽,多人推挽,有似亦蜻蜓撼之柱。
另石外,引习练对于稳固腰,亦甚马有用拳道腿法截门专训一练负一重练习于武功中对速的度求,许要未习多武人的知道的是尤其是搏,击双中方间的瞬动时间作差之,可宣告即度速慢一较方失败的命运据。
许拳手多回忆一,武星李小代在龙台擂上显出示速度是的人的惊即使对手,在虎视眈眈地防,备且而小李亦龙几在开外尺移,动他可以一也个步蹿到疾手面对前发起攻击许,多候时对手尚未反,过应来,在即懵懵态状挨上中脚拳面恨擂台。
饮在法腿专门的练训中,进行腿法负重习练两有个用作它既增强了出,的速度招,强又了化腿出力量的这里的。
秘是,密当要集中全力或你设在假腿时两出条上腿然捆着仍重。
物门理本一论向对反发蛮展之类力锻的方炼式,为因多大数的肌肉动只运能强“调缩收”肌类的之展发况,技且术是武术击运而动单纯非的美运动健另外,此类。
肌肉发展无疑的能使锻炼看起者来肌肉起隆及以气比常力人得在多但却,是不直用于攻击方面的“接力”。
劲因为招所出需的劲力用自“源伸展”而肌非“缩收肌,”有“只伸肌展愈强劲,出”腿劲才愈力,而大速度且才愈快。
李小龙电影中的截拳道
李小龙电影中的截拳道1964年,李小龙在全美空手道大赛上击败蝉联三届的冠军罗礼士,获得冠军,之后又应邀在加州长滩国际空手道大赛的开幕式上表演蒙目截击、寸拳等绝技,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
适时正逢一家影视公司在筹备拍一部功夫连续剧,于是影视公司便与李小龙取得联系,让他试镜。
李小龙这一年正好24岁。
虽然在试镜中他笑着承认被小宝宝吵得三个晚上没睡着觉了,但是镜头中的他依旧精神抖擞,气度非凡。
试镜时间很长,好奇的美国人让李小龙表演了中国戏剧的步法,解说小生和武生走路姿势的区别,还在现场拉来一个美国老公公当对手,让李小龙演示武功招式。
李小龙当然只是虚晃。
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每次老公公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李小龙的拳脚就已经收回了。
在这次试镜中,李小龙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武术的分析见解:“功夫源自于中国,是空手道和合气道的渊源。
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比其它的武术更加流畅,更具连贯性,它不仅仅是一招半式。
就好像水,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但却具有穿透坚硬石头的能力,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你既捉不住它,也不能用力打它。
每一个学功夫的人都努力具有水一样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可根据对手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
空手道的出拳,如同一根坚硬的铁棒,而中国功夫出拳,则犹如一条铁链连着一个铁球,刚柔并济。
功夫可以单独,也可以双人对练;单独练习的时候可以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比如说鹤、猴、或螳螂等动物……”。
这部电视剧最后未能开拍,但是试镜为他争取了加盟《青蜂侠》的机会。
1966年6月,李小龙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屏幕上《青蜂侠》是一部每集半个小时的连续剧,持续播放了30集,最终因收视率不佳而放弃。
在影片中,作为配角的李小龙因为出色的武术表演,风头远胜过主角,让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这让他有机会参演其他影片。
1967年8月,李小龙将自己的武术命名为“截拳道”(Jeet Kuen Do,简称:JKD)。
在他后来参演的一部电视剧中,李小龙大段介绍截拳道:“就是截击拳,你攻击我就要接近我,接近我就给了我机会截击。
李小龙功夫之道,书整理第一部分
Returning to the topic of gung fu,the word gung fumeans”traning”or”work”but in the sense of-martial art,gungfu means training and discipline toward the Way to the object—be it the way to health promotion,to spiritual cultivation,or to the Way of self-defense.Still,the term gung fu is not used incorrectly in the United States.In fact, it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term for all the different school.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gung fu is “accumulation of work or training”.However,in the sense of martial art,gungfu means training and discipline toward the ultimate reality of the object,whether the object be health promotion,cultivation of mind,or self-protection.Three stages of Cultivation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gung ly,the Primitive Stage,the Stage of Art,and the Stage of Artlessness.The Primitive Stage is the stage of ignorance in which a person knows nothing of the art of combat and in a fight the simply blocks and hits “instinctively”The second satg e(the Stage of Art)begins when he starts his training in gung fu.In his lessons,he is taught the different ways of blocking and striking,theforms,the way to stand,tokick,etc.Unquestionably he has gained a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combat,but his original”self”and sense of freedom arelost.His mind “steps”atvation movements for intellectual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s.His action no longer flows by itself. The third stage(the Stage of Artlessness)arrives when his training reaches maturity,his techniques are performed on an almost unconscious level without any interference from his mind. Instead of “I hit”,Itbecomes”ithits!”This is the stage of cultivated ignorance.In other words,before I learned martial art, a punch was just like a punch, a kick just like a kick. After I learned martial art, a punch was no longer a punch,a kick no longer a kick. Finally,after I understood material art, a punch is just like a punch, a kick is just like a kick. The three stages also apply to the various methods being practiced in gung fu.Some methods are rather primitive with jerky, basic blocking and striking, on the whole,they lack the flow and change of combination. Some “sophisticated”system,on the other hand, tend to run to ornamentation and get carried away with grace and showmanship. They,whether from the so-called external(firm)or internal(gentle)school,often involve big or fancy motions with a lot of complicated steps or circles toward a single goal. They are too philosophically involved(intellectually bound)and do not want to come off with sophistication.It is like an artist who, not satisfied with drawing a simple snake! When grasped by the collar, for example,these practitioners would” first unbalance and/or side step”(this, of course, is the divine principle of the circle-in order todo something you must first give)or break loose forcibly by striking the opponent’s hand (thus tearing oner’s shirt),or “flow” with the movement and dissolve by turning or running circles(providing, of course,that your opponent just stands there holding on and watching all of this)---then they would strike and /or kick and/or lock and break the joints and/or throw their opponent.However, the direct way is to let him have the pleasure of grasping the collar and simply punch him in the nose! (To some material artists of distinguishing taste, this would be a little bit unsophisticated, too ordinary and unartful.)on the whole, the follower of these methods are either too intellectually bound or too physically bound and do not wish to see the plain truth.Which leads us to the schools of profound simplicity, a natural result of exhaustive experimentation of highly sophisticated complexity. ALL techniques are stripped to their essential purpose and movements and energy. There is no ornamentation or waste, and everything becomes the straightest, most logical simplicity of common-sense(this Stage of Simplicity is not basic or primitive and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going through the second stage).As mentioned earlier, the object of gung fu is for health promotion, cultivation of mind, and self-protection. Toward this end its philosophy is based on the integral parts of the philosophies of Taoism,CH’an(Zen) and I’Ching---the ideals of attuning with nature,and of harmony of yin and yang are stressed(please see the next section on yin and yang). The whole idea is not to dominate your opponent but to achieve harmony with him. Just as a butcher preserves his knife by cutting along the line of the bone, a gung fu man preserves himself by complementing—and not opposing---the force of his opponent. In order to reconcile oneself to the changing movements of the opponent, a gung fu man should first of all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if yin/yang---the basic structure of kung fu.Gentleness and firmness (yin and yang)a re two “interdependent” and “complementary” forces in the Chinese art of gung fu, and the aim is the attainment and maintenance of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these two forces.Gentleness/firmness is one inseparable force of once unceasing interplay of movement. If a person riding a bicycle wishes to do same time or not pump on them at all. In order to move forward he pumps on one pedal while simultaneously releasing the other. So movements of going forward requires this “oneness” of pumping and releasing. Pumping then is the result of releasing and vice versa, each being the cause if the other.This oneness of things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mind. In the Chinses language events are looked in as a whole because their meaning is derived from each other. For instance, thecharacters for good and bad are different. However, when combined, the word quality is formed. So in order to form the whole word quality , half of the positive of and half of the negative of is necessary. The characters for long and for short together(long short) mean the “length” of something. The character for buying and that for selling, when written together, form the new word trade.The same thing applies to the movements in gung fu, which is always the ceaseless interplay of the two force of gentleness and firmness. They are conceived of as essentially one, or as two coexistent forces of one indivisible whole. Their meaning(gentleness firmness) is derived from each other and their completion through each other.Many times I have heard instructor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claim that their system of gentleness(yin) require absolutely no strength(strength has become an ugly word to them), and that with merely a flick if one’s little finger, one can send his three-hundred-pound helpless opponent flying through the air. We must face the fact that strength, though used in a much more refined way, is necessary in combat, and that an average opponent doesn’t change in blindly with his head down (not even a football tackler will do that). He too, might possess speed and snap and some rudimentary knowledge of fighting.Some instructors, on the other hand, claim that with their“super powerful system” one can smash through any defence. Once again we must realize that a person does move and change just as a bamboo that moves back and forth in a strom to “dissolve” the strong wind. So neither gentleness (yin) nor firmness(yang) hold any more than one half of a broken whole which, fitted together, froms the true way of a broken whole which, fitted together, forms the true Way of gung fu. Remember that in order to go somewhere, one can’t pump on both the bicycle pedals at the same time or not pump on them at all.Gentleness alone can’t forever dissolve away great force, nor can brute force forever subdue one’s foe. In order to survive in the combat, the harmonious interfusion of gentleness and firmness as a whole is necessary, sometimes one dominating and sometimes the other, in a wave-like succession. The movement is in its changeability.Instead of opposing movement by accepting has flow of energy as he aims it ,and defeats him by borrowing his own force. This, in gung fu, is known as The Law of Adaptation. In order to reconcile oneself to the changing movements of the opponent, a gung fu man should first of all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gentleness and firmness.There is no dislocation in the way of gung fu movement They are done with flowing withought a moment of cessation orstanding still. As soon as a movement is approximately finished, it immediately flows into another one without stopping. Thus, defense and attack are alternately producing one another.Firmness and gentleness in the Chinese air of gung fu are not isolated, but coalescent, and the same goes for the various movements such as attack and defens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pushing and pulling ,etc.I’ve learned a lot from observing nature(see”A Moment of Understanding” in part 3 of this book), such theories of mov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nergy are brought about from the regularity of the tides and from the effect of the wind upon branches or grass. I’ve established my own postulate on the utilization of energy and the way of movements of gung fu. The movement of gung fu is like that of a string of pearls. The pearls are the techniques used and the string is the linking of each technique. The utilization of energy and movements in gung fu should flow on continuously without cessation. There is no broken ir interrupted action. As soon as a technique is finished , is begins to melt and blend into another one. Expansion is interdependent with contraction and Vice versa.The common mistake most people make is the punching of one hand whilepulling the other all the way back. I’ve given this mistake a description of the “beadswithout the string.” Observe the following illustrations:The “beads” in this example are the individual techniques, and without thestring to link them, they are going to fall apar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neness ofthese movements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the gap between punching and pullingshould be bridged. When punching, a little pulling (by itself) isimmediately followed,and when pulling, a little pressing forward is concealed. The mistakes committed inthe previous sketches are based on pure advancing yang (sheer punching) and purewithdrawing yin (sheer pulling).Any practitioner of martial art should therefore consider both the softness andfirmness as equals in importance and unavoidablyinterdependent of one another.The rejection of either gentleness or firmness will lead to separation and separationruns to extreme. Understand the fact that firmness and gentleness are not isolated,but coalescent; they are complementary as well as contrastive and in theirinterfusion make up the oneness. The idea of opposition results when we single outfirmness and treat it as distinct from gentleness. Tall, for example, oncedistinguished, suggests its opposite: short. However,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allness,shortness isnecessary for the comparison and tallness cannot exist withoutshortness. Firmness actually is gentleness, and gentleness is firmness, each is thecause and result of the other (they are alternately producing one another). Oneshouldn’t therefore favor too much o n either gentleness or firmness alone so that hecan truly appreciate the “good/bad” of them. Remember, gentleness versus firmnessis not the situation, butgentleness/firmness as a oneness is the Tao.。
截拳道入门
连续攻击具有制服效果
单纯攻击的要领如下:
开始前----身体放松不使力,保持平衡状态。
开始----动作精简,攻击连贯不断。
抱以克服意志的信念,迈进截拳道的堂奥,不为胜负所役使,忘却赞誉和痛苦,纵使皮裂肉绽,也要置人于败北之地。顾虑自己生命的安全,就是纵容敌人,最后必定伤害到自己。总之,搏斗是要折断敌人的骨头,将其生命*于我们的手中。
为了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切勿使永恒的生命失去生机,换言之,不得落入拳套型式的桎梏中。
务须舍弃一切所谓的理想,型式,门派,截拳道的领域内,无所谓理想或不是的理念。
截拳道没有型式拳道,也没有门派之分,但是顺应任何门派,因此,它蕴涵其他门派的精技,适用任何技法,为了达到目的,可不异使用一切的手段以赴。
具体地说,对于一般所说的基本论调,例如:以拍打或突击对付踢腿,突击,拳打或踢腿对付围攻;贴身战对付远距离等,均须抱以怀疑的态度,不能完全相信。
突击踢腿是自我防卫的有力武器。它由人类天生本能的率直--天生与俱的纯真和无邪,以完成受赋的任务。此乃无形的灵魂象征。
真实的搏斗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口口声声自说《唯我独真理》的门派。
类此门派常以有利于其本身的观点,解析其他门派的优点,进而曲解它,并点为已有,过后欲糟蹋置之一旁。
然而,另有一件事您不能不知道,亦即与初学者的搏斗,由于初学者所受的专门训练有限,发出的招数怪异而且漫无条理;经验丰富的搏击家遇上这些初生之犊,倒反觉得措手不及难以招架。
《截拳道之道》:风行全球李小龙经典武学巨著出版记
《截拳道之道》:风行全球李小龙经典武学巨著出版记中文简体字版《截拳道之道》中文繁体字版《截拳道之道》问世界上任何一位武术家,让他说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武术专著是什么,他或她很有可能会说是李小龙的《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
《截拳道之道》由美国著名武术出版机构《黑带》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畅销世界数十年,影响了无数武术家,乃至于遍布世界的武术爱好者、龙迷们。
李小龙宗师近半个世纪前的所思所想,以及他曾经致力的研究和关注的人类哲学、武学的智慧结晶,仍然通过这本书,几十年来不断释放和传递着巨大的精神正能量,帮助人们不断解放思想,开启自我发现的火炬,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的动力。
许多武术爱好者和李小龙迷不知道的是,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代宗师李小龙的经典武学巨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出版项目。
事实上,它的编辑、印刷、出版之路就像坐过山车一般,经历曲折。
英文版《截拳道之道》以下是美国《黑带》杂志关于《截拳道之道》报道的一些编年体亮点:·1970年11月号——李小龙暂停了他多年来一直在微调的一个著作项目。
它本来应该被命名为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
·1970年12月号——“几年前,我们宣布李小龙正在撰写一本名为《截拳道之道》的书,”一位黑带杂志的作家说。
“不幸的是,李小龙偏离了写作的方向,尽管这本书当时已经快完成了,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不予出版。
”《黑带》杂志的广告·1971年2月号——当年的武术家和热心的读者们发起了一场写信运动,纷纷写信给李小龙,部分发表在《黑带》杂志,试图说服李小龙改变主意,正式出版这本书。
不过,这些信函对李小龙是否产生影响,《黑带》杂志并没有提到。
不过很显然,当时李小龙的事业重点,是在香港拍摄全新类型的真功夫电影。
他最终震惊了世界,对于世界武术的全球化、大众化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历史性影响。
·1973年7月20日——一代截拳道宗师李小龙在香港去世,留下了七大本武学手稿、研究笔记、读书摘抄、训练日记等宝贵资料。
我的“截拳道”
我的“截拳道”作者:乔光权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53期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李小龙传奇》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我在惊叹李小龙高超拳术的同时也深深为他的“截拳道”思想所折服。
上网查得“截拳道”的大致含意:截拳道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它只是一条道理——若有人一定要把我做出来的动作叫做什么“道”的话,那么,我想,有一招,最可以叫做截拳道的,是在《精武门》中我与罗博碧克搏击的那一下子:罗博碧克用绞剪腿夹住了我的头,使我动弹不得,我最接近他的腿的是口,我的手和腿都动弹不得,于是我只好咬他一口——“截拳道”倡导简单实用的思想,不正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需要的吗?如果用嘴咬上一口也算是“截拳道”一招的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这“一口”是什么呢?我想“一口”是不够的,“三口”足矣,即“功在课前、力在课上、化在课后”。
一、适合地挖掘“咬准”教材与学生这“一口”在分析教材与学生的时候既要“到位”也不能“越位”,选取适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同时,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例如《24时计时法》这一单元,中比较复杂的时间计算暂不涉及,而且也不宜多讲。
重在“参与”与“体验”。
24时计时法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二、适合的方法“咬实”过程与体验这“一口”课堂教学是我们实施教学目标的主阵地,务必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倾听、交流、评价,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1、课始引入要“快”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引入部分千万不能花费太多时间,5分钟足矣。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苏教版第五册),宝应县翔宇实验小学的荀步章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开头:(1)教师直接板书1/2,问:认识它吗?(指出从下往上读)(2)学生说说心目中的1/2。
前手直拳
前手直拳-振藩截拳道核心中文翻譯一二三章The Straight Lead - The Core of Bruce Lee's Jun Fan Jeet Kune Do泰莉湯姆著(Teri Tom)第一章簡短的直拳歷史每個東西都有來歷,前手直拳也不例外。
在1964年,李小龍寫道:『直擊的武術(拳打直線)是科學技巧的基礎,這是千年來經過謹慎的分析和思考的結果。
』的確,直拳的出現並非偶然。
他的起源可以被追朔到前奧林匹克時代(西元前1500-1000年)。
由藝術品和圖片判斷,我們可以相信原始的打擊是由擺拳和勾拳而來的。
這是最古老的打鬥方式,而且真的可以在熊和貓身上觀察到,因此,吉姆‧德里斯柯爾提到,擺拳 (王八拳) 是沒有受過訓練的打鬥,像熊和貓一樣。
前奧林匹克時代,米諾人和希臘人的花瓶、柱子上的圖像、和雕像,提供了希臘人開始應用左前手直拳的證據[1]。
這些圖片中,前手的位置,暗示了直拳的發展。
[1] 由於人類習慣慣用手放置後側的站姿,例如常見的拳擊或是空手道,所以此處指的是左前手直拳,但截拳道採用慣用手放置在前側,大多數人是右撇子所以是右直拳。
菲雅皮是原始的拳套,是直拳使用的進一步證據,菲雅皮只是一個皮手套而已,和現今的棉製拳套幾乎保護同樣的位置,特別的是,菲雅皮在第二個關節和指關節之間,直拳的打擊面上,對四隻手指都提供了保護。
之後,在奧林匹克時期,『硬拳套』的引進,加強了直拳拳手對手的保護,較厚的皮革,一樣是覆蓋在二個關節和指關節之間,直拳的打擊面上,即使這個時期的拳手依然使用擺拳,硬拳套的打擊面卻可證明,該種擺拳已經精簡為更科學的勾拳了。
當時的拳擊姿勢非常類似現代的拳擊姿勢, 因為它必須要符合直線打擊的優越性[2]。
希臘藝術品中描寫出打擊的景象,左腳明顯的在右腳前面,左手是伸直的,即便如此,左手仍以保護中線的姿勢,被用來防禦、隔檔對手騷擾性的刺拳2。
希臘人大概用右手來測量距離吧。
[3][1] 就像現代拳擊的刺拳,被用來測量距離。
李小龙英文介绍+图片
opened Kung Fu school ,where he taught foreigners.Among his students ,there are some famous peopie,like Kareem Jabbar, Arnold Schwarzenegger. : 1968, Los Angeles: Begins formulating philosophy of Jeet Kune Do, or "Way of the Intercepting Fist." Instead of blocking and then hitting, Jeet Kune Do, like fencing, focuses on intercepting and hitting in one motion. Lee’s greatpieces 《基本中国拳法》(Chinese Gung—Fu)1963 《咏春拳》(Wing Chun Kung—Fu)1972 《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1975
"Forget about winning and losing; forget about pride and pain. Let your opponent graze your skin and you smash into his flesh; let him smash into your flesh and you fracture his bones; let him fracture your bones and you take his life. Do not be concerned with escaping safely - lay your life before him." Knowing is not enough,we must apply;willing is not eno’S FILMS
李小龙截拳道如何练习
李小龙截拳道如何练习截拳道融合世界各国拳术以咏春拳、拳击与击剑作为技术骨干,以中国道家思想为主创立的实战格斗体系构想,也是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
那么截拳道如何练习,下面店铺带你一起了解一下吧。
李小龙截拳道如何练习李小龙截拳道,“截”是防御,“拳”是攻击,“道”是道路、风格。
简单解释就是“攻击和防御之道”,亦即是对付敌人攻击之方法。
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敌人,故截拳道摒弃任何花哨不实用的技巧,是一种真正“打”的武术。
而截拳道中的“道”字,除表示一种武术风格外,还包含有“空手道”、“跆拳道”等当中蕴藏的精神修炼之道。
截拳道并非(仅仅是一种)伤残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种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
截拳道融合世界各国拳术以咏春拳、拳击与击剑作为技术骨干,以中国道家思想为主创立的实战格斗体系构想,也是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
与多数武术不同,所创立的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
它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如同马克思主义一样,与时俱进,和社会一道向前发展。
截拳道的基本拳法为直拳,摆拳,勾拳。
直拳:基本实战势站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跟稍外转,重心移至左脚,上体略左转,同时,左臂顺肩伸肘,使拳面向前直线冲击,力达拳面,拳心朝下,右拳至下额处,目视前方,然后左拳压肘收回,成基本姿势。
右直拳反之。
摆拳:基本实战势,右脚蹬地,身体重心移向左脚,左脚跟略离地外转,并辗转脚掌,上体右转同时左臂内旋,抬肘与肩平,使拳由左向右横击高于肩平,然后恢复基本姿势。
右摆拳反之。
勾拳:基本实战势站立,右脚蹬地,重心移向左脚左脚跟略抬外转,脚掌碾地,上体左转略下沉后,左膝及上体瞬间挺伸并向右转体,同时,左臂外旋由下向上击拳,拳面朝上,拳心朝右内,力达拳面,右拳仍置下额前,目视左拳,然后再恢复基本姿势。
右勾拳反之。
截拳道基本腿法为蹬腿,踹腿,鞭腿蹬腿左蹬腿:基本实战势站立,身体重心移至后腿,后腿略屈,左腿屈膝上抬,含胸,收腹,随即左腿由屈而伸向前上方蹬出,力达脚跟,当脚触击目标时伸胯并使脚尖猛向前下方压踩,蹬腿后脚落下,还原成基本姿势。
李小龙著作及经典语录
1《基本中国拳法》(Chinese Gung—Fu)2《咏春拳》(Wing Chun Kung—Fu)3《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4《李小龙技击法.自卫术》(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Self Defence Techniques),5《李小龙技击法.基础训练》(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Basic Training),6《李小龙技击法.技法训练》(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Skill spin Techniques),7《李小龙技击法.高级训练》(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Advanced Techniques),8《李小龙:猛龙语录》(Bruce Lee:Words of the Dragon),9《李小龙:功夫之道》(Bruce Lee:Tao of Gung—Fu),10《李小龙:截拳道》(Bruce Lee:Jeet Kune Do),:《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但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修炼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仅学习某门派某人之技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非真正的搏击。
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而非以作观念上的俘虏·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一般人最大的通病就是太自满,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进心了。
另一种人则太不知足,贪得无厌,毫无自律可言,更谈不上自我警惕。
贪婪的人无法掩盖他自己丑恶的面目,他的身体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戏剧化的人生里,结果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深渊·要想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只要多做实际行动,实际行动可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同时你会懂得融洽地与人相处·别人告诉我说一个天才可以制造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深切希望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截拳道之道
截拳道之道:李小龙遗孀整理再现无止境的武学第一章清空你的思绪动如水,静如镜,反应如回响。
1.1 论禅•从武术中获得启发,是指要破除一切令“真知灼见”与“真实人生”迷蒙不清的障碍。
同时,亦含有无穷的扩展。
事实上,重点不是要把片面的发展融入于整体,而是整体处理及统一片面。
•超越因果业力之道,全在于心灵与意志的适当运用。
所有生命的同一性都是一个真理,只有在那命中注定从整体分开、隔离自我的错误观念被彻底消灭时,它才能被充分理解。
•虚空正是处于彼此之间。
而虚空是无所不包,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与之相反的。
这个活生生的虚空是一切形式的源头。
谁认清了虚空,便会被生命、能力及众生的爱所充满。
•成为一具木制的玩偶:它没有自我,亦没有思想,它不贪婪也不粘连。
让身体及四肢按照它们受过的训练而运作吧。
•假如你无所执著,外界之事物就会自己显露。
动如水,静如镜,反应如回响。
•“虚空”是无法被定义的,正如至柔之物无法被折断一样。
•我在动,亦可谓全然未动。
我恰似浪涛下的明月,永远颠簸、摇移不止。
这不是“我正在做这件事”,而是在一种内心深处的自觉:“有什么事通过我而发生了”或“有什么东西在为我做这件事”。
自我意识是对一切适当身体行动的最大阻碍。
•心灵的局限意味着它凝固。
当需要时它不再自由流动,它已不再是心灵中的真如。
•“固定不动”是指能量集中在一个特定焦点上,而不是分散在零散的活动中,一如轮子之中轴。
•重点在于做事之过程而非其结果。
没有行动者只有行动本身,没有经验者只有经验本身。
•不以个人偏好与欲求,不着色彩地观察事物,就是在观察事物的纯朴简约本性。
•当自我意识虚空时,艺术便能达至其巅峰境界。
当一个人不在意自己正在建构或即将建构的印象时,则必可发现自由。
•完美的道路只对那些挑挑拣拣的人才是困难重重。
无所好亦无所恶,如此心方可澄明。
一发之差犹如天壤之别。
假如你想让真理澄明于面前,就不要表示支持或反对,正与反的交战是心灵最大的弊病。
截拳道
∙攻击是最好的防御:这就是“截拳”的观念。
李小龙认为,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就必然地得向对方移动,而这就必然地给了对方截击他的机会。
截击的观念不只限于物理攻击,他认为许多非言语的讯息(对手没发现的微弱动作)都能被侦测到,并用以“截击”。
“五种攻击”则能让修炼者组织他们的攻击。
∙实用、简单、快速:一切动作以实用,与胜利为目标。
水[编辑]所有动作应该越灵活越好,李小龙常用水来形容武术应该达到的灵活性。
水有无限的灵活性,它透明可看穿,但有时也能遮蔽视野。
水能分成两块,绕过东西,而在另一边又合而为一。
水很温柔,能用以清洗。
但也很刚猛,能拔山倒树。
直拳[编辑]李小龙认为直拳是截拳道最重要的部分,最基本的骨干,有效的直拳是一切的基础,若没有则其他都是空谈。
而直拳重点在快速和精准,而非力量。
无预警出击[编辑]李小龙觉得快而突然的攻击是最好的。
要避免任何给对手的预警,譬如缩紧手臂,移动身体,摆出没必要的架势等等。
当拳打在对手脸上时对手才发现你的攻击是最完美的。
动作经济[编辑]李小龙认为格斗中不该浪费时间与动作,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动作经济学是提高战斗“效率”的方法,而提出下面三种作法可落实。
遵照这原则能节省体力与时间。
体力与时间是格斗中最关键的两个资源,若能经济地利用这两项资源就能得到胜利。
将体力最大化能保持动作的灵敏度,而将时间最小化则能减少对方反应的时间。
∙截击拳与截击腿:意思是不要阻挡,而是以自己的攻击来阻止对方的攻击。
这也是截拳道防御技巧中最究极的一段。
∙同时格档与攻击:当遇到迎面而来的攻击,格档该攻击后直接调动角度向对方攻击。
比做完整阻挡再做攻击来得有效率。
如此减少了一次动作的时间,也省下了体力。
“阻挡”,是让一个攻击停下;而“格档”,是让一个攻击的方向移开。
移开攻击而不停下攻击有两个优势:一,较节省体力。
二,因对方手脚上的力未消失但方向错误,故能对对方身体造成不平衡。
∙踢低处:他认为应该踢击对方的小腿、膝盖、大腿腰部等低处部位。
截拳道制胜
首页文章气功基础旧版会员专区民间秘术| 美女娱乐| 网上赚钱| 自选风格|设为首页联系站长加入收藏|文章首页|少林绝技|武当绝技|民间绝技|现代武学|气功功法|瑜珈功法|收费资料|收费须知|道2008截拳道的致胜要诀热截拳道的致胜要诀[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7364 更新时间:2004-2-28 文章录入:admin ]作为世界武坛的重量级人物,李小龙用自己的真理发现并粉碎了世界武术的保守僵化的蒙味症结,从而把搏击爱好者从传统武术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他亦由此令世界武坛对其格外敬重和推崇,而被誉为武道真理之路的奠基人与倡导者。
然欲成为一名优秀的截拳道传人亦非易事,他需要具备相当的武功基础和学识悟性。
或者说任何一位研习者欲从中获得终身教益,取得根本性进步,就必须在深悟前面的拳理及在增进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深刻领悟宗师生前以二十年武坛生涯而总结出的宝贵的搏击经验,这将会成为我们攀登截拳道高峰,探索武道奥秘的无可穷尽的源泉和动力。
李小龙所首创的控制重心的最佳方法李小龙曾经说过,搏击家的姿势或架势的好坏及身体的平衡,十分重要。
如果无法在任何时刻保持平衡与重心的稳固,则绝无效果可言。
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在静止中保持平衡,而且应该力求在运动中也保持良好的平衡。
特别是在有效地出拳或起脚时,必须力求做到用完美的平衡状态来控制身体。
而且在不断改变身体重心的情况下保持平衡,这的确是一门不易掌握但却必须练好的技艺。
培养稳固的重心的方法:1、半屈蹲姿势是最佳的搏击姿势,对身体的支撑情况良好,无须再做准备动作即可迅速进行有效的攻击。
2、短而快的移步步伐是维持重心的良好方法。
3、适当降低身体的重心。
4、身体重心落在脚尖上。
5、攻击、后退、反击之间,细心体会两脚相互的正确关系,以及脚与身体的关系。
6、采用各种拳法和脚法之际,须注意身体各部位的正确位置。
7、亲身体验正确与不正确的平衡姿势,以比较两者间的差异之处。
8、即使在跑步时,膝盖亦绝少有僵直的情形。
李小龙七大武学经典名著及26种基本技术
李小龙七大武学经典名著及26种基本技术李小龙七大武学经典名著所谓“李小龙七大武学经典名著”,即指李小龙生前的6部武学笔记整理出版的6部书加上李小龙生前出版的一部专著«基本中国拳法»(有资料说,李小龙生前未曾出版过一部著作,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基本中国拳法»(Chinese Gung-Fu)一书出版于1963年,时年李小龙仅23岁。
该书论述了创立之初的 JKD警戒式,训练法及一对一、一对多的实战技击法。
其余六部书皆为李小龙夫人琳达女士在李小龙逝世后,在李的弟子与朋友的帮助下,根据李的武学笔记整理出版。
它们分别是:①«李小龙截拳道»(Tao of JeetKuneDo,直译«截拳道之道»),由吉尔伯特·强生编辑整理。
该书为阐述JKD武道哲学及技术结构之权威经典名著。
香港有杜子心先生译的同名中文版,风行海内外华人世界,影响巨大。
②«李小龙技击法·自卫术»③«李小龙技击法·基础训练»④«李小龙技击法·技法训练»⑤«李小龙技击法·实践技术»。
由于«李小龙技击法»(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在美国分4部出版,所以“七大原著”中这一套书便占了4本。
该书由乌耶哈拉编輯整理,系全面展现李小龙实战武功风采之经典名著。
我国1988年出版了中译本。
⑥«李小龙世界·二节棍法特辑»,全面阐述李小龙名震世界武坛与影坛的二节棍技法。
该书的主要动作图已在国内各种书刊上多次转载。
以上各书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瑞塔市奥哈拉出版集团出版。
李小龙原始风格的技术结构的26种基本技术在截拳道技术体系中,最令研究者感兴趣的,莫过于一代宗师李小龙个人原始风格的技术结构,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振藩功夫''(Jun Fan GungFu)。
李小龙经典台词对白爱情电影英文独白
李小龙经典台词对白爱情电影英文独白我无门无派,但我又是所有门派,你不能预知我将怎样打,甚至我也不知道自己将怎样打;我的动作中你的动作的结果,我的武技就是你的持术的终归。
不要漠视你的五官官能反应,而去依赖那些空泛的第六感觉。
虚无(空),是不会受到任何限制的,而最柔软的东西亦不会突然折断。
截拳道没有准备好的课程,而且也无此必要。
每个人都有一种直觉,可以发现自己天赋以内最有效与最有力的条件,去获得实际的平衡。
动作的重心与力量的使用,规律与姿势只不过能够摸到纯正了解的门路而已,而纯正了解却是隐藏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明了自己的能力,因为武术的知识,根本就是每个人自己的知识。
当你领悟截拳道的真理时,你就会像立于无周之圆的中央。
截拳道的技巧犹如没有圆,动也犹如未动,紧张也犹如松弛,能观察外物之生息,而又全然似不注意,无任何的目的,无任何有意识的算计,没有期盼没有预先简言之,如婴儿般的率真,而又充满机谋与敏锐的智慧。
截拳道的终极绝非在琐碎,零落的一招半式上,而是心灵极高的孕育与肉体发挥至极限的锻练。
截拳道并非伤残之法,而是一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我们只有在了解自己时方足以看透旁人,而截拳道则是朝了解自己之道而迈进。
截拳道的悟,籍由直观之心,坚强的意志与克制力而来。
空,因其一无所有而无所不有,空存在于一切之中,亦包容一切。
让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一切自会开敞出现。
不受任何知识的束缚,以婴儿般纯朴单纯的本在性观察事物,真义自在其中。
一个搏击者必须能经常保持心灵单纯,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如何搏击。
他必须去除阻碍其前进的障碍无论是身体的,感情的,还是知识的。
欲了解武术的真理,欲洞悉你的敌人,必须抛却一切门派的观念,抛却偏见,爱憎等等,然后,你的心灵方可能平和而一无偏颇,在此种沉静中,自可清楚,整体地观察事物。
不知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从童年到少年,我对于任何看不顺眼的人立刻就涌现一个念头:跟他见个高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科下载】 尊重各网络文件的版权问题,所有软件文件均出自网络,所有提供下载的电子书和资源均为原创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社科下载】对其合法性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访问【社科下载】 的用户必须明白,【社科下载】 对提供下载的电子书等不拥有任何权利,其版权归该下载资源的合法拥有者所有。
合法拥有者如觉得侵犯你的版权,请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同时通知用户在24小时内删除从下载基地下传的文件。
3、未经【社科下载】 的明确许可,任何人不得盗链本站下载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或者在非【社科下载】 所属的服务器上建立镜像,【社科下载】 对其自行开发的或和他人共同开发的所有内容、技术手段和服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坏,也不得擅自使用。
4、除【社科下载】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他一切因使用【社科下载】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损失,【社科下载】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免责声明的解释权与修改权属于【社科下载】。
社科下载2008年2月18日谨以本书献给富有自由及创造精神之武术家。
愿择其善者且有所启发。
声 明我十二万分的感激下述作者允许我引用或采取他们书中的一些文字图片,其中的出处特别注明如下:《拳击》,作者E d w i v L.H a i s l e t,1940年由T h e R n o a l d P r e s s出版,引用p p.33-34,72,97-99,106,128,149-150,154-155,158-159,173,178-180;《击剑术》,作者H u g o及J a m e s C a s t e l l o,1962年由T h e R n o a l d P r e s s出版,引用p p.139-140,144;《纯剑击剑术》,作者R o g e r C r o s n i e r,1951年由A.S.B a r n e s a n d C o.出版,引用p p.132-135,137-139,168,170-171,182-184;《击剑原理与练习》,作者J u l i o M a r t i n e z C a s t e l l o,1933年由C h a r l e s S c r i b n e r’s S o n s出版,引用p p.43,44,62,63,125,127,133-136,139,145,168,191。
莲达.李谨上扉页题诗神游任自逍遥 I n t o a s o u l a b s o l u t e l y f r e e无思无欲 F r o m t h o u g h t s a n d e m o t i o n虽猛虎之利爪 E v e n t h e t i g e r f i n d s n o r o o m难扰此境 T o i n s e r t i t s f i e r c e c l a w s共沐和熙轻风 O n e a n d t h e s a m e b r e e z e p a s s e s拂山端松林 O v e r t h e p i n e s o n t h e m o u n t a i n及深谷之橡栎 A n d t h e o a k t r e e s i n t h e v a l l e y而其声异韵 A n d w h y d o t h e y g i v e d i f f e r e n t n o t e s?无思亦无所虑 N o t h i n k i n g,n o r e f l e c t i n g入太虚之境 P e r f e c t e m p t i n e s s有物似有所动 Y e t t h e r e i n s o m e t h i n g m o v e s皆自然之变 F o l l o w i n g i t s o w n c o u r s e唯目之所视 T h e e y e s e e i t而手不可及 B u t n o h a n d s c a n t a k e h o l d o f i t-水中之月 T h e m o o n i n t h e s t r e a m云雾浮于空中 C l o u d s a n d m i s t s常变其形 T h e y a r e m i d a i r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日月行于其上 A b o v e t h e m e t e r n a l l y s h i n e t h e s u n a n d t h e m o o n恒耀其光顺乎混沌之道 V i c t o r y i s f o r t h e o n e空灵忘我 E v e n b e f o r e t h e c o m b a t与敌虽未一战 W h o h a s n o t h o u g h t o f h i m s e l f胜负已定 A b i d i n g i n t h e n o-m i n d-n e s s o f G r e a t O r i g i n拳道与拳术拳道以意会。
力拙而意巧,力易而志难。
若要由自然动静中悟出万物变化之理,自万物变化之力中,悟出别人之拳法之节奏破绽,乘虚而入,如水渗隙。
心拳与术拳大巧若拙,拙中之巧。
返朴归真,内蕴天地变化之机,外藏鬼神莫测之变。
哲艺之境有些武术虽然先声夺人,但却如喝渗水之酒。
令人越瞧越无味。
但有些武术,其味随觉苦涩,但却如细嚼橄榄,令人越想越回味无穷。
入世与出世不再以出世为修炼拳道的途径而完全'入世'了。
如佛门弟子心经'入世'的修为方为正果,此番入世之后,便可自红尘中修学以前无法学到的自然平常的路径。
3.序 言我的丈夫李小龙始终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武术家,其次才是一名演员。
13岁时,他为了自卫防身而开始学习詠春拳。
之后的19年间,他不断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技能、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人生之道。
他通过练习和锻炼来磨砺其体魄,他通过阅读和反思来提升其智慧。
在这19年间,他坚持不断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记录下来。
本书便是他生命成果的精华再现。
李小龙一生都在探索"认识自我"和"表达自我"之道。
他一生不停地对其所掌握的一切相关知识及资料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和修正。
他最主要的资料来源是他那藏书超过2000余册的私人图书馆。
其内容涉及各类健身、武术、搏击、自卫及其它相关领域。
1971年,李小龙的背部遭受极为严重的损伤,他的医生要求他停止武术锻炼,卧床静养以待背伤痊愈。
这恐怕是李小龙一生中最为难熬和沮丧的一段时光了。
他仰卧在床达6个月之久,不过他的大脑无法停止工作--其结果便是本书的问世。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均是那时写成的,但也有许多散张的笔记则是较早或较晚的时候记录下来的。
从李小龙的个人学习笔记中可以看出,下列作者的著作曾给李小龙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埃德温?L?海斯莱特(E d w i n L H a i s l e t)、朱利欧?马丁尼斯?卡斯特罗(J u l i o M a r t i n e z C a s t e l l o)、雨果(H u g o)和詹姆斯?卡斯特罗(J a m e s C a s t e l l o)以及罗杰?卡斯特罗(R o g e r C r o s n i e r)。
李小龙自己的许多理论都与上述作者的某些观点有着直接的联系。
李小龙原计划在1971年完成本书,但他在电影方面的工作却使他无法完稿。
同时他也对是否应该出版本书感到举棋不定,因为他担心本书会被错误地使用。
他不愿本书成为一本"教你如何去搏击"或"十课速成学功夫"之类的书。
他希望本书成为一个人的思想方法的忠实记录、成为一种指引,而不是一套现成的说教。
如果你能以这样的眼光来阅读本书,则自会于其中大有收获。
另外,也许你会有许多的问题,而答案只能由你自己来找寻。
当你读完本书,你将会更深入地了解李小龙,但我相信,同时你将会更深入地了解你自己。
现在,放开你的心灵,开始阅读、理解和感受吧!当你深谙其中精义后,便可丢弃本书。
它的真正用途乃是清除你心之纷杂困扰与混乱--正如你将所见。
琳达?李(L i n d a L e e)在超凡卓越的大师手中,简单的事物亦可以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巧妙的运用而产生和谐美妙的共鸣。
李小龙那精湛的搏击动作和高超的格斗艺术足以表明:他的武学造诣已然臻此化境。
由于背部受伤而被迫卧床数月,李小龙于是提起了笔。
他所写的正与他所说和所做的一样--直接而真挚。
正如在欣赏音乐时,对其作品本身的了解可以使人有更为深切的感受。
因此,琳达和我在序言中将对本书的由来和产生予以详细的说明。
事实上,"截拳道之道"早在李小龙出世之前便已产生。
他入门所习的传统功夫詠春拳当时已有400年的发展历史。
而他所拥有的2000余册藏书、他所阅读的无数书籍,更是数千名前辈专家的心血结晶。
本书中并没有什么新鲜发明,也没有任何绝招秘笈。
李小龙常说:"没什么特别的"。
是的,的确如此。
李小龙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深深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
因此他能够正确地选择那些可以为他所用的事物并将其融于自己的动作和言谈中。
他从孔子(C o n f u c i u s)、斯宾诺沙(S p i n o z a)、释加牟尼(K r i s h n a m u r t i)及其他哲学家的思想中吸取其精华,进而形成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正是在此基础上,他开始了本书的写作以阐述他心中之"道"。
在他去世时,本书仅仅完成了一部分。
其原稿共有七册,却只有一册完全写满。
在各主要部分之间,有无数的空白页上只是记下了简单的标题而已。
有的时候,他在写作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自省,对自己提出问题。
更多的时候,他常常面向他无形的学生:读者进行写作。
在他走笔如飞时难免会不顾文法,但当他从容落笔时,其文字则生动而有力。
其原稿中的许多资料是极为条理、井然有序地写下来的。
此外还有一些潦草的笔记,则是李小龙在灵感突现时迅速记录下来的尚未完全成熟的想法和观点。
它们亦散见于本书各处。
除了这七大册装订好的原稿外,李小龙在发展其截拳道的过程中还写下了大量的笔记。
这些笔记保存在他的书架和抽屉里,有些已经过时,而其余皆为较新的内容,并对本书有着极大的价值。
在李小龙遗孀琳达女士的帮助下,我收集、审阅了上述全部资料,并编写了详尽完备的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