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诗意表达

合集下载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的重要途径。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的感受,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下面是一些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的方法和案例。

一、创设视觉情境
创设视觉情境是通过图画、实物等视觉元素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让学生一起看月亮,感受夜晚的宁静和寂寞。

然后再让学生欣赏这首诗,通过对比学生的夜晚经历和李白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8篇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进入诗境、体会诗情、诵读达情。

3、挖掘内涵、拓展训练(想象、思维、表达)。

4、体味意蕴、感受经典、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意蕴、感受经典诗句。

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激趣入课,为创设情境作铺垫。

融洽师生关系。

二、综合运用几种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师生共同进入情境。

1、在情境中暗送诗句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无意识储存。

如:不值、应、怜、小扣。

2、在情境中明白诗句中的有关信息。

如:游园、柴扉、苍苔、屐齿。

3、在情境中师生共同生成有利于理解诗句的3个问题并得到思维、想象、表达的综合训练。

a、怎么开门?b、主人为何不开门?c、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情怎么样?三、带着师生共同生成的问题及无意识储存的信息和明白的相关信息形成问题情景,直面诗句,理解诗句。

1、读通诗句。

2、结合三个问题情境,读懂诗句,并重点指导。

应、怜、小扣。

3、初步感悟作者由一枝红杏出墙联想到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的独到写法和独特心情。

四、诵读达情。

1、扣词达情、悟意,重点指导小扣、久不开、关不住。

2、创设与生活对接的生活情景,指导、激起学生达情悟意。

前两句达扫兴之情。

后两句达欣喜之情。

整首诗达喜爱之情。

五、直面经典诗句,重点感悟经典诗句的内涵及意蕴。

主要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经典诗句,具体形式可采用师送生师送校师送班生送生生送师等送诗句环节。

六、拓展训练。

1、学生改诗:根据学生在情境中生成的最后一个问题,改动诗句表达胸意。

2、读诗(可用对比读的方式读)。

3、思维、想象、表达的整合训练。

哇!开门了,真是春色满园呀(预设,视情况调整)教案设计说明:《游园不值》语言朴实无华,但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一枝出墙红杏,带给普通人的可能是见不到万紫千红春象的遗憾和失落,给诗人的却是满园春色的欣喜。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9课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9课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9课文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2. 以读促悟,感受古诗韵律。

3. 引导想象,理解诗意。

二、不足之处。

1. 对古诗背景挖掘不够深入。

2. 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较少。

3. 诗歌比较环节不够充分。

这三首古诗虽然各自独立,但也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

比如在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诗人的情感表达等方面。

我在教学中虽然简单地提到了一些,但没有进行深入的比较。

如果能够让学生对这三首古诗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能更好地掌握古诗的特点和规律。

三、改进措施。

1. 补充古诗背景知识。

2. 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环节。

3. 强化诗歌比较教学。

在教学中,要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对几首古诗进行比较。

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性的问题,如“这三首古诗在描写景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诗人在表达情感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
全班进行交流。

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悯农》教案(精选15篇)

《悯农》教案(精选15篇)

《悯农》教案《悯农》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悯农》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悯农》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认本课:“农、午、汗、粒、辛”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农夫劳动的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培育同学敬重劳动、疼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教具预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会认五个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古诗使同学体会农夫劳动的辛苦,初步培育同学敬重劳动,疼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1、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的爱好,通过这样一个同学饶有爱好的诗歌,引出课题,进而极大的诱发同学的学习动机。

2、深情范读,激发情感。

《悯农》这首诗,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通俗,感情真挚朴实。

教学中,利用课件饱含深情的范读,使同学能在学习之前,有一个整体感知,受到熏陶、感染。

3、品读感悟,读有感情。

现在孩子过于娇惯,许多孩子挑食,饭菜不合胃口就大哭大闹,不想吃就扔掉,铺张现象日益严峻。

对于这首诗的把握,除了感受古诗的魅力,还应注意对同学的情感训练。

当然,这种训练不是生搬硬套地强加给同学,而是结合多媒体,引导同学细细品尝诗句,从饱含深情的朗读中去细细感悟,从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趣。

1、师描述: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

想不想?(好)那咱们抓紧去听一听吧!(课件播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音乐。

)听了以后觉得怎么样?好不好听?2、好吧,今日老师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悯农》(贴上卡片)揭示课题,熟悉生字“农”,(出示“农”的带拼音生字卡片),强调读准后鼻音。

齐读课题。

二、范读古诗1、出示课件:(本首诗的插图)老师描述: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唐朝的一位诗人李绅写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抓住关键词“无穷碧”、“别样红”感受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并引导学生在探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感悟诗情,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在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诗句中,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西湖美景录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杨万里这位诗人大家一定很熟悉,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吗?你能来背一背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诗,是关于荷花的,你们看过荷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荷花荷叶某某某。

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荷花、荷叶、最后定格。

)3、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吗?能具体些吗?(指导:你可以说它的形状、颜色,或者你的感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杨万里看到这样的美景,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传诵至今,它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诗题,强调“晓”、“慈”的写法。

)解诗题: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指导:从诗题中找出时间、地点、人物。

带着这样的理解你再读一读诗题。

)2.我们来看这首诗。

出示全诗。

初读全诗:(1)想要学好诗,首先我们就要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这首诗,如果有拿不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指读,正音。

3、诗,我们已经会读了,你还读懂了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作更多的评价。

(你怎么知道的?课前查阅工具书可是一个好习惯。

语言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设计意某某某]:诗题较长,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其意思,如果学生理解遇到困难,则通过找时间、地点的方式,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把握题意,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正确的停顿,读出对诗题的理解。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God will not treat hardworking people badly, nor will he sympathize with fake hardworking people. It knows howhard you work.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山行》教学设计《山行》教学设计1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

(出示:荷花、荷叶)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

(出示:荷花录象)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古诗)二、学习古诗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个)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

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暮江吟》的教学反思精品3篇

《暮江吟》的教学反思精品3篇

《暮江吟》的教学反思7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几十首古诗,它们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抓住古诗的特点,引导他们去感悟古诗的优美呢?爱好诗文的我,在班上掀起了读诗的浪潮,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学生品读、悟境、入情,品尝到了学习古诗的快乐,《暮江吟》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品读中悟文字之美古诗中语言含蓄凝炼,意味隽永。

又常常“言近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语言文字之美往往烦燥无味,失去了诗的神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径。

《暮江吟》这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读字展开。

初读读顺,再读品味,配乐读入情,读的层次不同,读的目的不同,读的形式不同,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感悟了诗句中用词的准确、精炼,领会到了古诗音律之美,文字之美。

二、创设情境,体验美境古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教师如能将学生引入这一艺术境界,学生定会达到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

《暮江吟》这一课中我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诗中的美景。

三、开拓思路,培养创造力语文课应当成为小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有宽阔的余地。

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力。

教学最后两句时,学生有感情读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让他们借助画笔,在白纸上描摹出一幅江边月夜图,并当场请几位学生讲自己的创作意图。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了,那种呆板的灌输、凝重的课堂气氛没有了,学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特别是最后将古诗改成小短文,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创作出一篇美文不成问题。

课后收上来的小短文也的确让我欣喜……学生的思路拓展了,有了创造力,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受益无穷。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是一笔财富,只要好好利用,精心设计,学生对古诗一定会更有兴趣,在学习中会得到更美的享受。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示儿》教学设计(精选15篇)《示儿》篇1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祭"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4、入情入境,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情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设计特色: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多形式朗读,在深层次对话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背诵古诗教学准备:1、收集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课件。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理解遗嘱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二、读题,解题,了解诗人1、教师:同学们,800年前,在一个秋风瑟瑟的黄昏,点点细雨在哭泣,一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给自己的儿女们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一首诗《示儿》。

板书课题。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4、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提起陆游大家一点儿也不陌生,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学生说完后,课件出示[陆游简介]。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过渡:陆游在临终之际对儿女们交待了什么?让我们来听一听。

[播放录音]1、我会读。

(1)、学生自由读诗句。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读,其余学生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4)、齐读。

2、我会认学习生字"祭"。

读字音,记字形,说字义,会运用。

四、交流学法,自主学习(一)、回忆学法。

1、交流学法。

小学阶段咱们已经学习了近60首古诗,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相信你一定积累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老师想听听。

2、学生介绍学法。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学习古诗四步法。

课件出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二)、自学古诗后小组内解疑。

(三)、汇报交流。

1、说:你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说得不确切的,其他的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2、疑:你还有什么疑惑?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帮帮你。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方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方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方法学校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承载着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那么学校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方法)?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学校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1学校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一、了解写作背景,领悟诗境文学作品是将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合而为一后的体现,所以,不论遇到古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要想了解的写作意图,领会其中的文化韵味,必定要考虑的写作背景。

假如离开对应的时代来分析的作品,即使是名著,最终的解析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为学校生讲解古诗词的时候,老师应先向同学介绍一下的生平、经受以及所处时代的概貌等,让同学在了解的同时,来体会其创作思想。

老师的乐观引导,可以很快地带领同学置身于诗人所处的情境,与之感同身受,既能让同学快速地熟识诗歌的内容,还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情1.标记重点词语诗歌是对语言的升华,一字一句都饱含诗人的情感,遣词(造句)只为达到更完善的境界。

但假如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注意整体把握而逐字逐句地解释,反倒会失去古诗原有的味道。

因此,新课标着重强调要考查:“是否能凭借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所谓的标准答案,加上老师的过多讲解,大多会使古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老师应当鼓舞同学大胆地发挥(想象力),依据的中心思想来体会诗情。

2.发挥想象古诗的篇幅不长,但其中饱含诗人的心血,是诗人积累的学问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老师在讲授古诗的时候,可以鼓舞同学循着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发挥想象,勾画出情境。

就拿《春日偶成》这首诗来说吧,老师就可以让同学闭上眼睛,轻轻诵读这首诗,然后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来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春游景象:在惠风和畅、杨柳轻舞的日子里,诗人于午前闲逛穿梭于山水之间,鲜花遍地,流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

如此一来,同学就像置身其中,与诗人一同行走。

此时,让同学再次诵读诗句,感受诗人春游时的愉悦心情。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

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出示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通用6篇)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通用6篇)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一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加强对古诗理解、感悟的能力教学准备古诗教学的幻灯片教学过程自主设计一、由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写的这个字,(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它是多音字,在本课是古诗的题目,读四声。

古诗的题目是——出塞。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善于写边塞诗的唐朝诗人王昌龄。

二、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诗,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根据书下的注释,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建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度过阴山的。

4、理解感悟诗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古诗的朗读当中。

5、自由朗读古诗6、指名读古诗。

7、完成课后练习一。

三、谈方法,讲感悟。

说一说自己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学习积累古诗《塞下曲》五、背诵古诗六、作业1、查找其他的边塞诗。

2、背诵古诗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小学语文《出塞》教学设计篇2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静夜思》教案(15篇)

《静夜思》教案(15篇)

《静夜思》教案(15篇)《静夜思》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静夜思》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夜思》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

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说出来。

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境,体会作者思乡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每到中秋节,人们总是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从各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有的一家三口,吃团圆饭,有的一大家子欢聚一堂,月亮圆了,人也团圆了。

同学们说说你们都是怎样过中秋的?学生:……教师:月儿圆了,人团聚了,这是人间最温暖的时候。

可是,有一些人却由于各种原因回不了家,李白就是其中一个,只好借一首古诗表达他心中的感受。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本课的相关资源,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李白的《静夜思》,去感受他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通过播放媒体资源和学生一起掌握本课生词的读音,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为下面的词句理解做好准备。

三、诗词赏析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静,安静。

夜,夜晚。

思,思念。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

)板书:明月光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诗意表达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诗意表达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诗意表达作者:吴海霞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9年第03期摘要: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我尝试带着孩子们,品读诗歌,创设文本情境,感受儿童诗的意境美;玩转词语,创设言语情境,让思维跳跃起来;利用图片,重现生活情境,发现生活之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激發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诗;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诗意表达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54-01儿童诗作为生命表达,正是学生进行创新性语言实践的一种方式,也是发展学生语言,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诗意地表达,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品读诗歌,创设文本情境,感受童诗意境美诗是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情感的艺术。

要使孩子感受到诗意的熏陶,很多时候,读比写更为重要。

例如,在以“雨”为主题的儿童诗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品读赏析小诗《雨》“在路上走着/雨点儿/亲亲我的脸/摸摸我的衣服/说/真好看”这么一首短小的诗,要在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了几遍之后,学生才会有所感悟,他们会发现小诗里蕴藏着的美:雨点与小女孩在逗趣的人.晴美;雨中女孩俏皮、躲闪时的意境美……尤其是“真好看”这三个字诗意绵延。

这是一场会与小诗人逗趣的雨,小诗人其实就是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孩子们打开第三只眼睛观察世界时,看到的事物,往往和现实中的事物不一样了,它常常变了,就如诗中的“雨”它已经变成作者身边的好朋友一般。

就这样通过读诗,创设情境,激活孩子的想象力,继而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受童诗的意境美。

2.玩转词语,创设言语情境,让思维跳跃起来诗歌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有多义性、可感性、音乐性和跳跃性。

尤其是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有助于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空间,让思维活跃起来。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秋思》的优秀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秋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

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古诗词教学目标

古诗词教学目标

古诗词教学目标一、古诗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大体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赏析、理解较难意象,体会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领略一定的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热爱祖国文化。

二、目标实施方案本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优美的图片和动听的音乐,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本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二)激情诵读涵泳墨香1、由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这是继导入之后对诗歌的最初感知。

在这里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读诗歌。

因为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实际上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寻找感觉,必然会对诗意有初步的理解。

同时要求在读时注意节奏、语调、重音等朗诵技巧。

在自读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或整首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

2、教师范读。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并使之受到感染;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语调、重音等朗读技巧;能激发学生地朗读兴趣并使学生产生模仿或超越的欲望。

因此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3、赛读。

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他们渴望通过竞赛表现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激起学生的斗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挖掘他们的潜能。

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4、译读。

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诗句可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

所以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诗句的活动。

这是对诗歌的第二次感知也是对诗意的一次深入理解。

在活动中我提示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并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这一环节既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杜牧《山行》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杜牧《山行》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杜牧《山行》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杜牧《山行》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写好生字。

2、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1、齐读诗题。

注意:行的读音是后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诗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斜”在这里应该读xié,有人认为应该读古音,但现在不提倡。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人描绘了深秋哪些景物呢?!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1、看文中插图。

这幅插图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什么叫“寒山”“石径斜”[ 多媒体演示:小径弯曲、人家在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为古诗词教学创设情境

为古诗词教学创设情境

为古诗词教学创设情境作者:王清丽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年第12期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言简意赅,意象丰富,意境深远。

教材注释多为字词理解,鲜有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要让学生把握古诗意蕴和作者所抒之情,就要巧妙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古诗词意境中。

这有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作情感。

一、创设图像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图画、影像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是古诗词理解的重要帮手,对古诗词的教学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图画、影像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古诗词内容,从而感悟作者所抒之情。

笔者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野望》时,结合学生的理解实际,分别为学生创设了图画情境和影像情境。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静谧的秋景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如何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学生仅靠字面意是很难有深切体会的。

于是笔者创设了“山野之秋萧瑟图”这一图片情境:秋日傍晚,夕阳西下,一个孤独的老人登上高处,不停徘徊,四处张望,一望无际的树林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也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

结合这个图片情境与诗词内容,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印象。

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诗人所抒之情,笔者又运用Flash?MX?2004工具创设了“孤独野望”的影像情境:一个孤独的古人在广阔的原野上举目远眺,千树皆枯,万山皆秃,满目萧瑟,他不禁悲从中来——“田野如此凄凉,身边竟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他把目光拉近,看到牧童赶着牛儿向村里走去,猎人骑在马上,马背上满载猎物。

看到这里,他口中喃喃自语——“牧童、猎人多么幸福啊,我却什么都没有,還是归隐山林吧!”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与这个生动的影像情境,直观地体悟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是寂寞和孤独,此时的愿望是逃避现实,隐逸山林。

在情境中激发联想与想象 有效渗透对诗情诗意的领会

在情境中激发联想与想象 有效渗透对诗情诗意的领会

在情境中激发联想与想象有效渗透对诗情诗意的领会作者:欧绍毅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10期摘要:小学中年段学生思维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古诗语言精警含蓄、意趣无穷、跳跃灵动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理解诗情诗意的极大困难。

在教学中运用“诗画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将能有效地渗透对诗情诗意的领会。

教师运用“诗画结合”的教学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情诗意情境一、利用课本插画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内编录了大量与古诗内容联系紧密的插画,这些插画是现成的“图资源”。

而在当前编入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中,光是描写四季风景的诗歌就多达二十余首,这些诗歌画面感强,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实现灵活转换,若能有效结合课本插画,既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又便于导入诗境,在对图画进行观察与描绘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插画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诗文,能有效渗透对诗情诗意的领会。

在学三年级上册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画。

画面中,朦胧的月亮挂在铺满寒霜的半空,江畔红枫枯枝零落,树梢头站着一只乌鸦,诗人醉卧在江畔停泊的一艘小船上远眺对岸的风景,在远处高高低低的林荫深处,寒山寺在露出了飞檐一角,整幅画面构成了忧愁哀怨的深秋江畔图。

在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指出画面中的景物以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已不成大碍,但是理解作者心境、体会诗意仍然是一个难题。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画,展开联想与想象。

师:为什么画面中的诗人是卧倒在小船上的?生:我觉得他是喝醉了。

因为他当时心情很不好......师:诗歌中哪个字告诉他心情不好了?生:“愁”字。

师:这个“愁”字找得可真准确。

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古诗中的“对愁眠”,到底诗人是“眠”了还是“未眠”啊?生:其实诗人很想睡着的,睡着了就什么都不用想了,偏偏他在船上翻来覆去,一直到很晚都睡不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诗意表达
作者:吴海霞
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9年第03期
摘要: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我尝试带着孩子们,品读诗歌,创设文本情境,感受儿童诗的意境美;玩转词语,创设言语情境,让思维跳跃起来;利用图片,重现生活情境,发现生活之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激發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诗;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诗意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54-01
儿童诗作为生命表达,正是学生进行创新性语言实践的一种方式,也是发展学生语言,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诗意地表达,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品读诗歌,创设文本情境,感受童诗意境美
诗是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情感的艺术。

要使孩子感受到诗意的熏陶,很多时候,读比写更为重要。

例如,在以“雨”为主题的儿童诗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品读赏析小诗《雨》“在路上走着/雨点儿/亲亲我的脸/摸摸我的衣服/说/真好看”这么一首短小的诗,要在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了几遍之后,学生才会有所感悟,他们会发现小诗里蕴藏着的美:雨点与小女孩在逗趣的人.晴美;雨中女孩俏皮、躲闪时的意境美……尤其是“真好看”这三个字诗意绵延。

这是一场会与小诗人逗趣的雨,小诗人其实就是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孩子们打开第三只眼睛观察世界时,看到的事物,往往和现实中的事物不一样了,它常常变了,就如诗中的“雨”它已经变成作者身边的好朋友一般。

就这样通过读诗,创设情境,激活孩子的想象力,继而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受童诗的意境美。

2.玩转词语,创设言语情境,让思维跳跃起来
诗歌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有多义性、可感性、音乐性和跳跃性。

尤其是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有助于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空间,让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在一次儿童诗创作指导课上,我给出了三个在不同空间的词语“叶子、贝壳、云朵”,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并创作诗歌。

孩子们在创作时,尝试通过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