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和谐教育讲座一之十九(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提升教育质量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提升教育质量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挑战,也是机遇。
今天,参加小学校长论坛,感谢区社会事务办领导给我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心里十分高兴。
这次活动,能让我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充实自己为高新区教育服务的资本。
同时也感谢领导的的信任。
那么,我也借此平台,班门弄斧,谈谈我对校长管理工作的几点肤浅而零散的理解。
一、学校要坚持准确的办学方向,校长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
校长是学校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在学校中起统揽全局,对工作全面负责。
所以,校长要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办学方针和政策,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办学,坚持准确的办学方向,团结和带领全体教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所以,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在各项活动中向全体师生宣传准确的教育思想,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贯彻和落实。
校长还要持续增强政治、业务理论的学习,持续提升思想和业务素养,具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在繁杂的事务管理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办学过程中去实践、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使之体现在学校各项决策和工作中,有力地保证学校办学的准确方向,保障学校工作的健康发展,使学校的发展与时代同步。
二、校长要努力提升思想素质,在各项工作和生活中起表率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所以,校长在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同时,要持续转变思想观点,要有现代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
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每一位教师心里都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称量着每一位管理者,所以领导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不谋私利,不拈轻怕重,不违反原则和民意,处理事情力求公平公正,教师就会心悦诚服;领导若不能率先垂范,说一套做一套,就会失去教师的信任,教师在工作中就不会有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教育。
一所学校要实现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体现人本立校,做到尊重人、凝聚人、依靠人、发展人,构建和谐教育,让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
一、以教师为本,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为提升教师们的思想文化品位和业务水平,学校发挥“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的优势,邀请全国师德标兵张桂梅、山东省原山东教育报社总编陶继新等到校作报告,帮助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树立职业幸福感。
先后邀请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全国模范教师高金英等近百名高层次专家、教授、名师到校做报告、上示范课、同上一节课、诊断教学。
众多教育名家、大家汇聚我校,引领着城阳一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着更高的办学层次迈进。
对于教师的发展,“走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同样重要。
学校在实施“名师工程”,鼓励教师走“学习、实践、科研”的名师之路的同时,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到名校考察学习、挂职锻炼、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等。
教师们不但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还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经验,提高了水平。
二、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为了落实课堂教学新理念,学校坚持“一个突出”、“两个目标”和“三个优化”,即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追求轻负、高效,优化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方法、优化集体备课。
学校积极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有效学习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现学生的主动质疑和探究,创建民主、和谐、高效课堂。
学校成立“学科指导中心”,推行“先行课”,大力推进“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让每堂课都融入集体智慧,形成学科合力。
通过校园网,建立教学研究平台,建设学校“学科教学资源库”。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加强教科研工作。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
三、尊重学生主体发展要求,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设了“名人文化探究”、“快速阅读”、“创造发明”等多种校本课程,成立了科技创新大赛、文学社、书画社、“记者团”等20多个社团组织,成为学校多元化育人的重要支撑。
以“人本”为理念构建和谐校园-2019年精选文档

以“人本”为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石,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和职责。
“和谐社会”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和谐发展的人由“和谐教育”产生,“和谐教育”由和谐的校园支撑,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以人本为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和谐教育”的建构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位教育工作者说:“师生间关系决定着学校面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关系的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都要求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每一位教改的参与者和实施者都必须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将其放在实施教改行为的首位,这样教改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教改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以人为本”,是为了学生终生发展而改。
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情感共融、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校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让每一个普通学生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
师生之间建立了“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关系。
二、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广义的教育指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实施和谐教育就必须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面教育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所。
学生最先受到的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
营造教育的和谐氛围必须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教育等等。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人才是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关注教育的本质,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德育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从而实现和谐德育的重要意义和路径。
通过培养关爱和尊重的氛围,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可以实现更加和谐、健康、可持续的教育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品德、有才华的新一代人才。
【字数:213】1.2 重要性“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当今竞争激烈、社会压力大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重视“以人为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被认可、被尊重,才能健康成长。
只有在关心和体谅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愿意倾听和学习。
而一个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则是实现和谐德育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意识,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对于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在教育工作中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情感。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人是社会的根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实现和谐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是最重要的理念,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和谐德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将从“以人为本”和和谐德育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我们要明确“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本,是指一切工作都要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体差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科知识为主导,而现代教育则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只有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性,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和谐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和谐德育是指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价值观,使学生在道德、心理、意志和行为等方面达到和谐发展的境界。
和谐德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品行,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心理和意志,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和谐德育,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的我们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都不同。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一刀切地要求学生都要按照同样的模式去学习。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只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有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指引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实现和谐德育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是榜样的力量。
好的教师和家长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以人为本和谐课堂演示文稿

学习评价:
评价内容:同学间协作情况;能否倾听
同学交流;学习上 积累、感悟、创新如何; 收集信息情况;报告的优劣。 评价方式: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 合。 评价等第:优、良、中、进步。
课前准备:
与电脑房和图书馆负责人联系, 与教务处联系,去上海科技馆参观放 在综合课时间。
外国短篇小说拓展阅读教学
相关要求: 上课第一遍铃声响时,教师应走出办公 室到达教室门前,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下课铃声响后,教师应在一分钟内结束讲
课并下课,不得延时拖堂。
课堂40分钟是教师的责任教学时间,不 仅要做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工作,还应做到 对学生学习习惯地有效规范。组织学生参
与讨论、交流发言等,要注意方法的实施、
三、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是创建和谐课堂的支撑 四、高效、紧张、有序——和谐课堂三个基本 特征
一、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是创建和谐课堂 的前提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关注人这 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学 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 和归宿。
学生有求知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培养学生关心他
人、感恩和依恋感。
在“关爱”道德价值的传达上,教
师作为赞助者和激励者,多表扬、鼓励、
对事不对人,鼓励学生积极改进、戒骄
戒躁。
总之,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 只有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构建和
谐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命,是人
本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严格执行教学规范是创建和谐课堂 的保证
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 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 形成完美 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 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完美的和谐课堂应该是:和而有规矩,
【议论文】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_3000字

【议论文】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_3000字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也是学校的基本单位。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而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
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人与教育的关系、以人为本的价值和实践方案等方面探讨人本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人与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人才,因此人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不是对人的灌输,而是引导和启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品格,使人在知识、能力和道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要始终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它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尊严和关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以人为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只有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深耕细作,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以人为本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特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关注,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以人为本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使学生在习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具备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三、实践方案要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需要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在教育体制上,要加强对学生的考量和关爱,弱化分数的功利性,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形成和谐教育环境。
还要优化学校组织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在教育内容上,要多样化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兴趣爱好,培养出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议论文】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_3000字

【议论文】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_3000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种普遍共识。
创和谐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
本文将从教育的目标、方法和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以人为本创造和谐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智慧、健康、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多种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教育也应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发挥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条件。
和谐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快乐、放松的氛围下学习。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重视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的教育。
创和谐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具体实践。
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1. 引言1.1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理性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尊重。
实现和谐德育,则是指学校教育要注重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和谐德育,使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关爱性、个性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 正文2.1 理念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观,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需求放在首位,关注教育的主体——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这一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特长、兴趣和需求。
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灵活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注重个性化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关爱和尊重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需要得到成人的尊重和关爱,需要在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平等和民主的教育方式。
学校教育要贯彻民主办学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实现和谐德育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尊重个体差异,关爱与尊重学生,倡导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教育目标。
【理念的内涵】。
2.2 实践的路径实践是实现“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的关键路径之一。
【议论文】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_3000字

【议论文】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_3000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视作独一无二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优点和缺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压力和情绪问题,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就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学习氛围。
学校是学生求知的地方,更是他们心灵成长的地方。
一个和谐的学校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在这里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
也要尊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和谐的交往关系,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创和谐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专业水平。
学校要加强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策划,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增强专业素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教育。
学生要尊师重道,尊重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
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成长教育,与学校和老师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社会各界要鼓励支持教育事业,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在心上,尊重他们的差异,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学校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首先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其次从以人为本和创造和谐教育环境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演讲稿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著名导演冯晓刚执导的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答案是:“和谐!”对于社会、国家如此,对于学校,课堂亦如此。
和谐是一种高境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和谐就会有高效率。
那么各位,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和谐呢?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
课上,有同学开小差了,我们可以悄悄地走到他的身旁,微笑、沉默;有同学表现好了,我们可以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太棒了”;有同学表现不太尽如人意,我们可以举起拳头,对他说“加油”!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
就像春日里河岸旁柳枝条在尽情地生长,尽情地生长……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
和谐的生生关系是互相学习的关系,合作探究的关系。
在我的班级里,总有几名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同学,我称他们为小组长。
课上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去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
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之间见贤思齐,共同提高。
每一节课,我都把竞争的观念渗透其中,每一个任务,我都采取小组竞赛、小组互评的形式来完成。
课上他们体验到的是紧张、激烈、有序的气氛,课后,他们感受到的是大汗淋漓的酣畅。
这个时候的你,如果徜徉在学生之间,闻到的会是和谐的芳香。
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
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
所以,我总是鼓励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提高。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小组合作探究也是我喜欢用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你用变化多端的体态也好,或用慷慨激昂的语调也好,只要你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之间思想有所碰撞,心灵有所共鸣,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这样,就能在和谐的教学关系中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
和谐教育讲座三(和谐教育的理念与特征)

和谐教育讲座三(和谐教育的理念与特征) 和谐教育讲座三(和谐教育的理念与特征)本篇分为三个版块:一是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二和谐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是对和谐教育特征及其关系处理的研究。
1、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原平度市第九中学教科室时间:2009-04-191.1、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和谐发展负责.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和谐,它是天、地、人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或根据。
和谐是美,是整合,是优化,是通过最佳组合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产生最佳效益。
和谐发展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各种载体来充分展现我校和谐发展的本质内涵,体现其基本要求,达到其基本目标。
以人为本有三层含义:它是一种对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充分人的生活世界,确立起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命运的终极关怀,人的共性和个性及其差异性。
在构建和谐学校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目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
以人为本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师生为主体,人文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学帮助能成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得以和谐发展、进而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
要达到以上和谐教育目标必须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总旨,一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去考虑、去衡量,充分认识作为社会人的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潜在性与差异性。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从关爱学生出发。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成长,对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进行耐心倾听和解答。
只有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才能真正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实现和谐德育需要建立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学校的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要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模范示范,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的美好,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
学校要注重文明礼貌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必须注重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困难。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只有在个性化的教育中,学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要实现和谐德育,需要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工作机制,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共同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在教育管理方面要注重民主和科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我们要用心关爱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注重个性化教育,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精神品质的学生成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0字】。
以人为本和谐教育教师要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尽职尽责为尽心尽力

以人为本和谐教育教师要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
尽职尽责为尽心尽力
首先,作为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中心。
其次,教师要尽心尽力地进行教学工作,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应用到教学中,以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三,教师要尽职尽责地履行教学职责,包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定期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等,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发展。
第四,教师要尽责地关心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发展支持。
第五,教师要尽心尽力地在班级和学校中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通过鼓励互助、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彼此之间的信任。
总之,作为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教师,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得到良好教育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_3000字

【议论文】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_3000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到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而这其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以人为本。
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培养人才。
因此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创造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
首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因材施教,创造一个针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模式。
其次,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在社会的变化非常快,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他们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并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和锻炼。
此外,我们还要强调教育的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别人的感受。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更加健康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最后,我们也要注重教育的协同效应。
教育不再只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因此,我们需要共同来推动教育的协同效应,让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为教育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不断的密切合作,才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
总之,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转:和谐教育讲座一 ——对和谐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和谐教育讲座一——对和谐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和谐教育讲座一——对和谐教育的认识与理解1、对和谐教育的认识原:邢真2004-07-05 《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8期1.1、和谐教育概念的界定。
从和谐教育的规定性出发,其概念可以界定为: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教育节奏。
教育对儿童少年身心发展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外在影响力量。
当时间是常量时,由于构成教育的诸种要素的质与量不同,就会使教育影响力量呈现出强与弱、密与疏、急与缓的差异和变化,这些差异与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将教育影响力量呈现出来的有规律的强弱、密疏、急缓变化的现象定义为教育节奏。
如果构成教育的其它诸种要素的质与量不变,若将时间缩短或延长,也可使教育节奏呈现出强与弱、密与疏、急与缓的变化。
影响教育节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有:教育目标的高与低或全与偏;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量度和密度;教育手段与方法组合及变化的优或劣;教育时间与空间的调配等。
学生发展的节律。
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移的客观规律。
在这些基本规律的作用下,构成学生身心的各种要素(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在不同年龄阶段是按着不同的速度(有时缓慢、有时加速)和方式(有时平稳、有时剧烈)发展的。
我们将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速度与方式规律性的变化定义为学生发展的节律。
影响和制约学生发展节律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内在原因,有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水平和需求,个体的遗传素质与生物钟效应的差异,学生认知结构与社会实践经验的积淀等等;外在原因,是学生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提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的差别。
当教育的节奏超过了学生发展的节律时,会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重,他们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拔苗助长,将会摧残学生身心的发展;而当教育节奏落后于学生的发展节律时,教育就很难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
以人为本,注重教育的和谐

作者: 金学伟
作者机构: 攀枝花市第二中学校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出版物刊名: 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页码: 78-78页
主题词: 和谐发展;科学人才观;培养人才;无过错原则;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体;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心理咨询室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的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各级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注重教育的和谐。
教育的和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者要努力营造教育的和谐;二是教育者要追求受教育者全面和谐的发展。
营造教育的和谐是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手段、途径。
学校教育要和谐,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用】和谐教育讲座一之十九 (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讲座一之十九 (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 )四川省荣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钟炜编者按 :本人对“和谐教育讲座”分为八个部分 :一和谐教育、二和谐教学、三和谐教研、四和谐科研、五和谐数学、六和谐课堂、 七和谐校园 ,八和谐学校, 对每个部分分为若干个章教育拓视 )第三节 ( 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 ,总编号 :一之十九稿源:编者网上选稿) ,分为四个版块:一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和谐教育 ;二是和谐教育呼唤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三是实施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 ;四是以人为本打造和谐教育 1、以人为本的现代和谐教育原作者: admin 时间: 2007-12-27在历经了诸多坎坷与曲折后,我们终于在治国战略指导思想 上回归了原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无疑是指 导中国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重大突破。
同样,在 教育行道,我们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发展观。
1.1、什么是“以人为本” ,什么是“和谐教育又是“和谐教育” ,什么又是“‘以人为本' 的现代和谐教育 我们都必须从根本上有一个认识,这样才能让我们又不走入个“原则”和“口号”的教育误区。
不又一次的陷入“说套,做一套”的教育的旧日轨迹中去。
节。
本文是“和谐教育讲座第一部(和谐教育)第四章 (和谐⑴作为一个时代的教育发展观,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口、”⑵要把“以人为本”的现代科学发展观通过公正科学的程序落实到现代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去,化作广大教育工作者又尤其是处于教育第一战线上普通教师的精神动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⑶“以人为本”意味着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
①在实践层面,这一终极标准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i在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不发生冲突可以两全的情况下,这一终极标准应当是“不损害一人地增加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 °ii在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可以两全的情况F,则应当遵循“最大利益净余额”原则。
②在我们教育界,这种标准通常表现在第二种的居多,但事实上很多程度上,这种“表现”就限入了“形式主义”圈子中,以“四五普法”为例,我想不仅是我们,其他很地方也是如此,平时因为工作“忙”,把这项工作放入一边,等到大检查来了,从这儿、那儿找一些资料,做一所谓的学习笔记,再弄一个档案袋。
要不了一天的工夫,几年的的学习记录,体会,结果全在里面了,也就合格了。
这还是仅从老师的角度在说,学生就更不必说了。
对我们的学生,应该现老师同其他人一样地接受普法教育,可以把法制课列入课程表,一周上一节,一学期就是20 节,一年就是40节,这样间断的学习,让学生学了忘,忘了又学,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才不致于发生一些后悔莫及、难以挽回的事。
1.2、实施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
⑴“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
①“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更不能让人往极限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不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大公无私” 、“无私奉献”上,这样只能造就大批的伪君子,造就一大批会“吹号”而干不了多少实事的先进代表” 。
②现在我们应该倡导“为己利他”和“不损人”的原则。
现在的教育状况是,贫困的、偏僻的边远山区学校缺人,而且又没有人愿意来。
老师的工作任务是城内学校或近城学校老师的2 倍甚至还要多,于是在教学的任务分配上,富裕”了一批人。
让这些人的无私真正地变成了现实。
可是尽管如此,领导、上级还是不是很满意。
老师本已超负荷运载了,就像一辆超载的汽车,能提高得了速度吗?这是不是教育不和谐”的一种体现?所以要提倡种和谐教育,就要以人的自身承受能力为本,从个人的特点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效率真正提高上去。
⑵“以人为本”就是我们的一切制度规范和政策措施的创建与制定,都要遵循公正、平等、人道、自由、法治等等人类文明发展已经反复证明了的普世规则,彻底告别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摆脱依靠不完全归纳法证伪的魔咒,敬畏统计意义上多数的规律,使我们教育的进步走上平稳发展的健康正道。
①我们的教育既能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能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我们要把公正当作治理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促使我们的制度越来越公正,科教文化事业越来越发达。
②要进一步理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回归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本质一一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我们在教育中的单科学科教育――文科和理科就不可以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作相同的评价。
在现代教育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在新课改朝气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地还在大搞排队,把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老师优秀与否、③能否获得更多奖金、能否顺利晋升职称的一个特大号标准。
老师把学生教出来了,但同时老师的“成绩”同时就被学生决定了。
这样就促使老师过多地把名利与教育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于是就在造就了新形式下新型教育应试教育。
这与现代要求的和谐教育和谐吗?这一问题恐怕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
⑶“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重建“人与人的联盟,人与社会的联盟,人与终极价值的联盟”。
①重建“人与人的联盟”,就是要把所有人都当作人看,正视、尊重他们的需求、兴趣、爱好,以及觉悟层次的差别,不采用唯一的高标准要求所有人。
要按照“己他两利”的原则,区别对待,既有“无私利他”的至善要求,又有“为己利他”的基本要求,还有“纯粹为己”的最低要求。
要动员切道德资源,激活所有精神细胞,解除枷锁,解放人格,为首创精神的复苏和茁壮成长创造条件,②重建“人与社会的联盟”,就是要真正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人当作社会的核心与根本,始终坚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当作“第一原则”来尊奉,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未发生根本冲突可以两全的情况下,要始终高举“杀一无辜得天下不为也”的大旗,只是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根本性冲突,不可以两全的特殊情况下,才能奉行“自我牺牲”的原则和“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原则。
只有这样,我们社会才可能避免激烈的冲突和震荡,才可能沿着健康协调发展的大③重建“人与终极价值的联盟” ,就是要我们有所敬畏,像圣徒般虔诚地敬畏终极价值,把终极价值当作评价我们一切制度和规范,以及政策措施优劣的最高标准、终极标准,对切现存的规范和政策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追问,用终极标准去衡量它的好坏,并把这种追问当作一种信仰去追求,当作种永恒的精神去弘扬。
这种对终极价值执着的追求精神,是“以人为本” 价值观最最需要的可贵品质,也是我们社会,我们的教育最稀缺的精神资源和道德情操。
2、和谐教育呼唤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原作者:曹甸中心小学张廷喜2006-12-26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提法随处可见,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些年来党对于社会和谐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我校在继承原有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提出了最能代表我校现有风貌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办学思想,即和谐教育。
2.1、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
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要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建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它既近接现代,又远承传统。
近者来说它是现代社会“人本位”思想的必然要求。
⑵传统教育比较强调“社会本位” 的思想,即强调社会需要,这就形成应试教育的状况,而现代教育则强调个性发展,但也给教育带来了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因此将“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教育观融为一体,创设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学观念、老庄的关于人性的自然和自由的主张、孔子的“游于艺”、“和为贵” 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等思想,也都体现了和谐教育的要旨。
生得到和谐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⑶和谐教育不仅是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谐,而且是学生自身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教与学的和谐,而且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
归根到底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知识的和谐。
⑷和谐教育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为核心。
它是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和谐利用,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有机和谐的结合,以达到管理的和谐,来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才,提升现代学校的办学水平。
2.2、实施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如何管理才能达到和谐,才能体现现代的办学理念?在此本文就学校的和谐管理谈谈自己粗浅的思考。
⑴建立和谐教育的管理目标。
①人乃万物之灵,人是世界的主体,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
”教育就是要使人的各种因素真正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作为管理者,就是要把这种教育的和谐,把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念,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的管理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制定各项管理计划,落实每项管理行动,最后实现管理目标,提升办学水平。
②学校管理目标的确定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步骤。
为了实现目标,学校就必须规定任务,明确职责。
有了目标,学校管理者就要及时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控制教学行为;教师明确了方向,就能制定工作计划,安排教学步骤,从而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井然有序。
③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和谐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我们的办学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一切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并首先将其贯彻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之中,且一直为此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奋斗着,因此形成了“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曹小人”精神。
⑵落实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制度。
①十六届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人本”和“人贵”的思想,主张珍视人的存在,“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管仲)。
由于人作为万物之灵,具有其他物种所不可能具备的内在德性和人格魅力,所以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根本利益。
这种一切围绕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本是西方企业管理的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只有重视运用人性,发挥人的工作价值,才能提高人的经济力和创造力。
把这一思想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可谓“人才济济”,又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所以研究学校中的人,特别是作为办学主导力量的教职工的职业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