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际距离(信息窗2)》教学设计
《求实际距离》教学反思
《求实际距离》教学反思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曾想过这样设计: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课件出示课本的信息窗,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从济南到青岛有多远?需几小时到达?然后重点探索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这个环节似乎兴趣不是很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灵机一动,对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
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到过济南动物园吗?如果我们要从学校出发去济南,其自行车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行驶,你知道路上需要几分钟吗?这时,学生纷纷发言:这怎么行?必须知道济南和学校两地之间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自制的地图(比例尺是1:500000,图上距离是2厘米),问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你能算出这两地的距离吗?学生兴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
思路一:比例尺1:500000可以理解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500000厘米,因此图上2厘米实际就是2×500000=1000000厘米=10千米思路二: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因此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也就是说,2÷1/500000=1000000厘米=10千米。
另外,在设未知数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成厘米为单位,最后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单位,如米、千米。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大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型的题打好了基础。
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用公式来解决了。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求图上距离(信息窗3)》教学设计青岛版(六三制)
《求图上距离(信息窗3)》教学设计学习内容: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0~62页。
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结合具体情境,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2、结合实际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地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习重点:能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学习难点: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学习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信息窗3情境图。
师: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
师:怎样解决“A点距底线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距右边线呢?”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A点距底线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距右边线呢?●B点距底线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距左边线呢?通过观察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怎样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1。
师:要知道A点距底线的图上距离必须知道什么?师:怎样求出图上距离呢?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必须计算出图上距离。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是用方程计算的:解:设A点距底线的图上距离是x厘米。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解决问题。
师:回答的真好!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真确,那么你会解决第2个问题了吗?一起来看一看吧!10米=1000厘米x1000=110001000x=1×1000x=1解:设A点距右边线的图上距离是y厘米。
25米=2500厘米y2500=110001000y=1×2500y=2.5生2:我们小组是用算数法计算的: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所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0米=1000厘米25米=2500厘米1000×11000=1(厘米)2500×11000=2.5(厘米)2、解决问题1。
四年级上数学青岛课标教《信息窗二(条形统计图(1…》孙雪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
“格子不够怎么办”——《条形统计图》教学研究与实录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梁邹小学孙雪静课前思考:“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着重加强的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统计内容作了较多调整,使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性更加明确,课标中指出本学段要求:“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认识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这样做是明确统计内容的学习重要的是数据处理过程的经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统计知识的学习。
围绕课标要求,这节课的几个重视:(一)重视数据收集、整理之前的准备,要充分地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以前我们比较多的是提供数据,让学生将现成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现在我们提倡的是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感到哪些数据是经常出现、数据表现出什么趋势、能从数据中得到什么结论,从这些结论中能做出什么预测等,这也应该是培养学生数感和数学直觉的重要举措。
(二)重视学段的整体把握,体现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多样性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统计活动过程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加强与同伴的合作和交流。
在自主探索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在统计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来描绘数据等,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差异的存在,并尽量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三)重视把握教材知识的生长点,提炼教学核心问题。
注重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切忌将其处理成单纯的计算和绘图。
这节课围绕核心问题“格子不够怎么办?”开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中注重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四)渗透统计推断思想。
学生通过校服的样本统计图的观察,估计总体情况,获得猜想,最终以猜想为依据做出判断和决策。
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个别数据(尤其是极端数据)逐步过渡到关注一组数据的全面考虑。
信息窗二(正比例)-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正比例)-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比例的概念及其特点,掌握正比例的解题方法,提高利用比例的能力,掌握一些与正比例相关的知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运用比例思想,发现身边的正比例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及其特点。
2.掌握正比例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1. 信息窗二(正比例)
通过展示物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对应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及其特点,并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 通过练习掌握正比例的解题方法
1.让学生通过列举表格的方式,找到两个量之间的比,并观察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教师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理解聚焦点数与距离的关系,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深入掌握正比例的解题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正比例关系,并通过探究发现、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利用比例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授课时要注意让学生动手,积极参与。
3.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讲授时要与身边的日常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评估
利用练习、能力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并及时总结反馈。
分析学生掌握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适时调整作业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收获成长。
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家长参与题: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完成一份关于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数学手抄报,展示学习成果。
目标: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庭对数学学习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6.拓展延伸,培养思维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拓展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总结反思,提升素养
-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提升数学素养。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信息窗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使学生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除法运算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信息窗2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位置青岛版(五年制)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信息窗2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位置青岛版(五年制)教学目标:1. 理解方向和距离的概念,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 学会使用基本的方向词和测量工具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方向的概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距离的概念:长度单位,如米、千米。
3. 方向和距离的关系: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方向和距离的场景,如地图、建筑设计等,引发学生对方向和距离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方向和距离的知识,如上下左右、长度单位等。
二、基本概念讲解1. 讲解方向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含义。
2. 讲解距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如米、千米等。
3. 讲解方向和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实践操作1. 准备一些方向和距离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如给出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让学生确定物体的位置。
2. 准备一些实际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指南针和测距仪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总结与反思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向和距离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方向和距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方向和距离的知识,如地图的使用、建筑设计等。
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如学习更高级的方向和距离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如经纬度、三角测量等。
教学注意事项:1. 在讲解方向和距离的概念时,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产生歧义。
(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信息窗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高密市初家小学孙召红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大点的、对面颜色相同)。
学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彩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回忆一下,谁能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
(学生在回答时可能会从面、棱、顶点这几个方面说)师:今天咱们继续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新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旧知与新知有一定的衔接性】师:同学们,老师想请你们帮我个忙,我想把电脑放进长方体纸箱里托运回家,但是我不知道该准备多少纸板糊起来才合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么办呢?生1:就是求六个面吧。
生2: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纸板的面积了,也就知道该准备多少纸板了。
师:对,这就叫:长方体纸箱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师:看了课题你们想问点什么呢?紧绕课题,想问就问。
(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勇敢一些)生1:什么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生2: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表面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看,和老师做的一样吗?(出示幻灯片: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师: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信息窗二(正比例)-青岛五四学制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正比例)-青岛五四学制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和性质。
2.通过实际例子感受正比例的特征。
3.掌握在正比例关系中单位之间的转换。
4.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关系计算。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学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正比例关系。
2.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正比例关系。
三、教学过程A.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组数据:一个小球从某一位置落下,反弹高度与掉落高度的数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B. 概念讲解1.通过导入的数据,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2.介绍正比例关系的性质,包括比例因子不为0,两个变量的比例关系在图上呈现为一条直线等。
C. 实例分析1.给出一组数字,让学生体会正比例的特征,例如:如果药物的摄取量增加,体内的代谢速度也增加等。
2.针对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判断是否为正比例关系,并通过数学公式证明。
D. 计算练习1.给出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如在正比例关系中进行单位换算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E. 课堂小结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进行一次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教学辅助工具:1.投影仪:用于展示数据和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和性质。
2.课堂工具箱:用于练习单位换算和计算。
五、教学评估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在课后布置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
六、课程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正比例关系。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比例关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互动与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关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三位数减三位数》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三位数减三位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教法:老师讲解与启发引导相结合课型:研讨学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课时:1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计数器情景图的教学挂图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会计算、估算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会计算被减数中间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连续退位的算理。
教学设想:教学时,教师通过情境图和学生交流有关田园卫士——猫头膺捉田鼠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确定目标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田园小卫士——七星瓢虫,你们认识猫头鹰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到田园看一下,看看猫头鹰的工作场面吧!(出示信息窗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中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提问题,师板书有价值问题。
)(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究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解决这两个问题。
我们先解决“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205-116=□ (只)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教师板书课题: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师: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六上数学六单元信息窗2教学设计 (1)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77-80页信息窗2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分析、交流等活动,表示出相关的信息和问题。
2.通过分析、交流、对比等活动,并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经历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交流等活动,解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能正确解答。
4.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科学探索问题的习惯。
评价任务1.根据分析独立画出线段图,并能指着线段图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出线段图的?2.结合线段图讲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归纳整数运算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
3.能独立正确完成练习题题:课本第80页1题。
学习活动活动一: 借助线段图表示信息和问题1.课件出示情境师谈话:同学们,在上节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对一般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了北京长城、故宫、天坛等问题,今天让我们在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继续学习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出示情境图,生观察并找出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试提出问题。
)学生读题先独立思考,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应该怎么解决?指名学生完整、有序的说信息和问题。
(师板书问题)评价:能有序完整的梳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从信息中你都能知道什么?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后,感受到;这是一个关于部分与总数之间关系的问题。
涉及两个关系,一是2号坑的面积等于总面积减去1号坑和3号坑的面积和,另一个是指2号坑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师:能不能尝试着把题中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试一试。
2.呈现学习任务与评价标准33、师读学习任务,要求达到的标准:转化方法要正确,把为什么给大家讲明白。
.4.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根据评价标准初评,形成小组相同意见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可适时找小组到黑板板书),初次收集评价信息。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信息窗二(用比例尺解决问题1)》(2) (共17张PPT)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三、知识应用
(二)解决问题
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大 约长1900km。地图上两地之 间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1900km=190000000cm
图上距离:190000000×
1 40000000
=4.75(cm)
答:地图上两地之间的长度是4.75厘米。
三、知识应用
(三)综合运用
明明量得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57米,他想把它画在平面图 上,请你帮忙画一画。(比例尺根据纸张的大小和圆规的大小确定。)
)
• 分母=( 分子÷分数值
)
• 分数值=( 分子÷分母
)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图上距离=( 比例尺×实际距离
)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
)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二、探究新知
(一)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向,距离学校200m;小亮家在小明家正 东方向,距小明家400m;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距学校250m。在 下图中画出他们三家和学校的位置平面图。(比例尺1:10000)
要想画出这个圆形花坛, 关键是确定花坛直径的图 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那我们先来计算一 下花坛直径实际的 长度吧!
花坛直径实际长度:157÷π≈50(米)
三、知识应用
(三)综合运用
明明量得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57米,他想把它画在平面图 上,请你帮忙画一画。(比例尺根据纸张的大小和圆规的大小确定。)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应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应用比例尺画图。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信息窗一比例尺(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信息窗一比例尺(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为您呈现这份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信息窗一比例尺”的教案。
本单元主要围绕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尺。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P73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例题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例尺的概念,要求学生计算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尺。
练习题则提供了多个有关比例尺的问题,旨在巩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能将比例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例尺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将比例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我准备了一张地图、尺子和计算器作为教具。
学生则需要准备练习本和笔作为学具。
五、教学过程2. 例题讲解: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然后,我示范如何使用尺子和计算器计算比例尺,并解释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我给学生提供多个有关比例尺的问题,要求他们独立计算比例尺,并解释答案的合理性。
4. 互动环节: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答案:比例尺为1:400000。
2. 请解释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并掌握了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在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在地图制作、建筑设计等领域。
学生还可以尝试解决更复杂的比例尺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一张地图和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这个问题涉及到比例尺的概念,要求学生计算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尺。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2:厨房和卧室中的小数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信息窗2:厨房和卧室中的小数第1课时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测量内容灶台的高度锅底到火口的距离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书桌的高度桌椅高度差测量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江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 0.7-0.3=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 你准备怎样计算? 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1) 0.7米=7分米 0.6米=6分米7+6=13(分米) 13分米=1.3米(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0.7米=7/10米 0.6米=6/10米7/10米+6/10米=13/10米=1.3米(3) 竖式计算:米分米0. 7+ 0. 61.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两点之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设计
“两点之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3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的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三角尺、直尺、多媒体课件、铁丝路线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1.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2.播放故事“蜘蛛与苍蝇”。
【设计意图:俗话说:“善始者,事半成”。
一个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入,促使学生迅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两点之间的距离”1.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1)请问:蜘蛛走哪几条路能捉到苍蝇?(学生指一指)我们一起看看这几条重要的路线,黑板出示自制“四条路”的铁丝教具:(2)如果用AB两点分别表示蜘蛛和苍蝇所在的位置,大家请看,沿着哪条线能最快捉到苍蝇?为什么?(3)你发现了什么?生: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生活中的应用。
东村到水库要修一条管道,如果你是小小设计师,怎样设计最节约材料?请快速画出路线。
2.探究“距离”的概念。
(1)AB两点之间能再一条更短的线段吗?只能画这一条吗?师:两点之间这条唯一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生测量。
(3)找比AB这两点更远的距离。
①学生自己找。
②举例:黑龙江的抚远县和西藏的乌恰县,相距约4700千米。
地球和太阳的相距大约149600000千米。
师小结:长到几千米,短到几厘米,无论长短。
只要是:归纳: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3.师总结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两点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蜘蛛吃苍蝇要走最短的路线,让学生非常形象的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第六单元信息窗2
信息窗2:求实际距离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80---第81页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索教具:课件教学活动过程:一、知识回顾: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出示信息窗:学生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解法如下: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列方程为:4/x=1/8000000X=32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320÷100=3.2(小时)师:还有不同解法吗?(可能会有这样解答的: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320÷100=3.2(小时))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我们是这样想的:根据比例尺“1:8000000”推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所以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8000000”求出,求出的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千米”,最后利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
五年级数学下册四走进军营__方向与位置信息窗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及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教案青岛版六
信息窗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及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材简析: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继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后另一种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仍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
其中,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用方向与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因此教学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体会到只有将方向与距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方向与位置"的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
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在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除此之外,表示物体的位置还有哪些方法呢?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中的沙盘图.谈话:这是一幅军事沙盘图。
今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要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进行军事演习。
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二)借助情境,解决问题1.解决红点问题学生根据军事沙盘图找出红军阵地大致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指名回答.谈话:从指挥部出发沿西北方向到达红军阵地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出示情境图中右下角的平面图。
学生观察平面图,质疑问难。
教师解答学生困惑,重点让学生理解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
三年级下数学《信息窗二(年、月、日)》王云飞青岛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53
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大月、小月等相关知识了解其来历和原理。
2、在探究年、月、日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比较、推理等数学的思维。
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感受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记住各月的天数和初步会判断平年或闰年。
教学过程:一、暴露已知,展现疑惑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时分秒这些时间单位,还知道1时=60分,1分=60秒。
今天我们再来学比时还要大的时间单位,它们就是年月日。
师:关于年月日你有哪些了解?师:那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好,老师也问了好几个班的同学,发现同学们的问题主要是:为什么一年的天数不一样?为什么每月的天数不一样?1年为什么有12个月?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自主建构1、平年闰年师:刚才同学们说1年有365天或366天,其实这两个答案都不对,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你看到了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
观察的真仔细!看地球说话了:我是地球,我总是绕着太阳转动,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哦,年原来就是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圈所用的时间。
那这个时间是多长呢?大约是365天6时。
所以说这两个答案都不对。
但又都对!这又是怎么回事?师:老师啊,收集了近几年的天数,发现了2013年365天,2014年365天,2015年365天,2016年366天。
所以说这两个答案又都对!师:怎么一会对一会不对呢?其实这个问题和地球刚才说的话有关系。
我先把这些天数都擦掉,如果2013年按365天算的话,一年的时间到了吗?没到。
还少多少?少6小时。
还少算6时。
那2014年也按365天算呢,也少算6时。
2015还是按365天呢,又少算6时。
2016年仍然按365天的话,还是少算6时。
哎,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每年都少算6时,4年算下来一共少算了24时,也就是一天。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信息窗2:求实际距离》教案
青岛版⼩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信息窗2:求实际距离》教案青岛版⼩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信息窗2 :求实际距离》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6页信息窗2。
教材简析:信息窗呈现的是⼀幅⼭东省地图,上⾯标有我省主要城市的位置。
图上⽅标有“雏鹰少年⾜球队乘汽车以平均每⼩时100千⽶的速度从济南出发到青岛参加⽐赛”;图的右下⾓标出了这幅图的⽐例尺。
通过解决球队到达青岛的时间问题,引⼊对已知⽐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知识的学习。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前⾯⾜球队赛前训练的话题引⼊,出⽰情境图,通过读图,让学⽣认识⼭东省地图,了解17个城市的⼤体位置。
然后引导学⽣结合图中信息提出“⾜球队需要⼏⼩时到达青岛?”的问题。
教学⽬标:1、学会利⽤⽐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体会数学在实际⽣活⾥的应⽤,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3、从实际⽣活⼊⼿,培养学⽣的思维能⼒。
教学重点:进⼀步认识⽐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上⼀节课我们⼀起认识了⽐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例尺?2.教师提问:在⽣活中你在那些地⽅看到过“⽐例尺”?让学⽣举例,并说⼀说⽐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例尺,可以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例尺的应⽤。
【设计意图:从⽣活中常见的例⼦导⼊新课,能发现⽐在⽣活中的应⽤,从中培养学⽣在⽣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体验合作,⾃主探究1、出⽰信息窗,学⽣观看⼤屏幕,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回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球队需要⼏⼩时到达青岛?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的时间?⽣可能会答道:1、要⽤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解法吗?
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 视。
生1我们组先量出图
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 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 距离,然后用“路程十速度” 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
际距离为x厘米。
卡讣图上距离』
根据宀卄十亠=比 实际距离
例尺,列方程为: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仓U设情境,发 现问题。
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
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
书。
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
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学生观察情境图,可能
有以下回答:
生1:这是山东省主要
城市位置图。
生2:这幅图的比例尺
是1:8000000
生答:雏鹰少年足球队
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通过观 察情境图,让 学生提出问 题,并思考怎 样解决问题。
•需要先求从济南到
青岛的实际距离。
•要求出实际距离,得
先量出图上距离。
二、合
作探究,解
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 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求实际距离(信息窗2)》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7〜59页。
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 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求实际距离。
学习难点:计算实际距离设未知数时,单位名称的正确使用。 学习过程:
4 1
x=8000000
x=4X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
米
320-100=3.2(小时)
生2:我们是这样算你
的:4X8000000=32000000
(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生2:我们是这样想的:
学生小 组合作自主 解决问题。
师: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说的真好!请坐。哪个小组还
愿意说一说?
1
师:“4十 ”求出的是什
8000000
么?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
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根据比例尺“1:8000000”
推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 的8000000倍,所以从济南 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可用“4X8000000”求出,求出的 数值单位是厘米,所以还要 把这个数量的单位转化为
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
固新知,拓
课件出示课本上“自主练习”的习 题。
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互
相订正。
自主完
成巩固本节
展应用。
师: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师提问生计算的结果。
知识点。
四、回
顾整理。
师: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
评价?还想对同学说什么?
1.学生自己谈收获。
2.自评。
3.互评。
了解本 节课的学习 收获和学生 掌握知识的 情况。
“千米”,最后利用“路程 —速度”求出时间。
生3:我们是这样算的:
1
4=32000000
8000000
(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1
生:“4十 ”
8000000
求出的是实际距离。我们组 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距 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 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 比例尺相当于比值。所以可 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 离十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 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