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鉴赏分析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登临诗词鉴赏PPT课件

登临诗词鉴赏PPT课件
一个接点 三条线索(主题思想)
(一)一个接点
找对接点。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 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 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 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三条线索(主题思想)
怀古诗中透露的作者的情感线索无外乎三条:
怀人伤己 吊古讽今 理性反思
1、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 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 ,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 种。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 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 ,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连接点: 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苏轼和周郎 周瑜:英才年少而令“强虏灰飞烟灭” 自己: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已过不惑却 “心在天山”,身老黄州。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间如梦”的感 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 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 冷静的思考。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 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 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 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诗歌赏析登临诗诗歌赏析一、引言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它以描写登高远眺美景为主题,通过感慨生命短暂、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主题,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登临诗进行赏析。

二、登临的意义与象征⒈登高远眺的意义描述诗人登高远眺的行为,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渴望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

登临诗中常常出现的“高山”、“云霄”等词语,体现了人们对高远清净之地的向往和追求。

登高远眺的行为也象征着诗人对真理和智慧的探索。

⒉意境与情感表达登临诗注重通过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的壮丽、高远、宏伟等特点,抒发诗人内心的雄壮豪放、志向远大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三、登临诗的艺术特点⒈描述精细入微登临诗中,诗人会对景物进行详细的描绘,注重描绘细节,以突出景物的美丽和诗人的感受。

例如,诗人描绘山峦的形状、云霞的颜色和流动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和美丽。

⒉情感真挚深沉登临诗常常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感叹生命短暂、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主题,表达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诗人的情感真挚深沉,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四、经典登临诗赏析⒈杜甫《望岳》山光忽西落,山色最关情。

过春风十里,尽草青青。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⒉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1:登临诗选编,附件2:登临诗表格排版。

六、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诗体:指诗歌的一种体裁,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

⒉登临诗:以描写登高远眺美景为主题的诗歌形式。

七年级群文阅读教案:《17 登临类诗歌学习》教学设计(6页公开课资料)

七年级群文阅读教案:《17 登临类诗歌学习》教学设计(6页公开课资料)

七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登临类诗歌学习一、选文篇目及来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望岳》杜甫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望岳》杜甫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议题来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

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

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

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

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

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

所以陈子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蓟丘览古》7首诗,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从而达到对一类诗歌的学习,掌握学习登临类诗歌学常见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教会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很重要,初一的孩子要在于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和方法。

执教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初步探究登临诗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规律。

2、举一反三,同步学习高中课文《登高》,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进行规律性概括。

3、通过探究分析和总结,掌握学习登临诗词较为全面可行的方法。

4、迁移运用,将所学知识延伸至课外,实现登临诗词群文阅读实践。

六、教学重难点1、重点:组群诗词中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规律探索2、难点:知识、技能迁移运用,利用课内知识、技能实现课外同类型诗歌的群文阅读实践。

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南朝(梁)时期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曾说过这样的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在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创作的作品中规律性地呈现这么一件事:主人公登到一个高的地方,然后望远、深思……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群文阅读的主题一登临诗词。

二、学习《望岳》1.朗读《望岳》2.思考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有哪些意象(云、鸟、绝顶、众山、浮云等)(2)分别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雄伟磅礴、雄浑壮观)(3)用了什么手法(情景交融、夸张、直抒胸臆)(4)表达了什么感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不惧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壮志对人生、前途充满信心,自信而乐观)三、初步总计规律1、登临对象:山顶(高于地面的地方)2、选用意象:云鸟(眼前景象)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一般)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般)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四、同步学习《登高》和《登飞来峰》1、诵读这两首诗2、小组合作学习,思考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两首诗中分别选用哪些意象?(2)这两首诗分别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3)这两首诗分别用了什么手法?(4)这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示例:《登高》1、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霜鬓酒杯2、意境:悲凉萧瑟开阔3、手法:动静视听情景直抒胸臆4、情感:忧国伤时,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示例:《登飞来峰》1、意象:山、塔、浮云2、手法:夸张、想象、直抒胸臆3、情感: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临诗常见主题情感的分析讲解学习

登临诗常见主题情感的分析讲解学习

登临诗常见主题情感的分析登临诗常见主题情感的分析有人曾经说过,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

千百年来,我国无数诗人望着国家时局的动荡不安、官场朝廷的浑浊污垢、人生仕途的崎岖险阻,心中自发地掀起浪涛般波澜起伏、汹涌澎湃的情思。

而如此深沉的情感在狭隘束缚的房屋、曲折喧嚣的街道小巷中,又何以得到释放?于是,诗人们带着满腔的悲愤离愁,登上一座座耸立的高楼;此时天上地下开阔明朗、坦荡无垠的景致,瞬间粉碎一切世俗的束缚,让诗人们郁积情感顿时如涌泉一般倾泻而出,肆意泼洒在那一首首惊神泣鬼的千古名句,泼洒在眼前无边无际的苍茫之中。

正是高楼的这种坦荡开阔,这种情感的释放,为历代的登临诗赋予了蓬勃、迸发的生命力,让它们得以光耀诗坛,历经千年沧桑而从未衰败。

众多登临诗所蕴含的情感,正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但大体看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1.思念故园的忧愁登楼遥望,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然而对于身在异乡的世人来说,这个辽阔景象却让他们倍感家乡故园的遥不可及。

除此之外,提到抒发思乡愁绪的登临诗,明月这一意象不可不提。

自古以来,明月便作为思乡的意象频繁地出现在诗词中,寄托了诗人们的思乡情怀,成为一座跨越一切的桥梁。

登上高楼后,逃离了灯火通明的地面,月亮似乎更近了一些,似乎更加地明亮,更加地纯洁。

因此,明月在登临诗中几乎无处不在。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南唐后主李煜被“锁”在院中,如钩的残月唤醒被禁锢的思乡之情;“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月明中倚楼凝思,然而在明月映照下,不免愁怀更甚,发出“休独倚”的慨叹。

就这样,温柔的月光拨动诗人的心弦,唤起的乡愁浓烈、深沉而又痛切。

2. 怀才不遇的悲愤,壮志凌云的豪放和明月一样,天空在高楼上往往显得没有那么遥远。

在这里,让人感觉只需一步便可“上青天,揽明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居高临下,眼中仿佛没有无法攀登的高山,没有无法征服的困难。

当然,相同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激发的情感会有千差万别。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四、学习目标确定: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意象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简约美,体悟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分析,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
审美鉴赏与创造:完成知识迁移,阅读更多的登临诗作,学会鉴赏登临诗作,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三、教学反思:
在最初选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是想逐渐消除学生对古诗鉴赏题的畏惧之心,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选这两首诗作为依托点,来探究登临这一题材诗作的鉴赏规律,让学生明白这类诗作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给他们鉴赏登临诗作提供一个抓手。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个规律之后,遇到这类诗词不再无从下手,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彩多姿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4.艺术手法:
5.情感表达:
根据《望岳》一诗的分析,初步概括登临诗的鉴赏规律
1.登临对象:山
2.选用意象:云鸟山顶众山
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
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夸张
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意识,增强学生鉴赏诗词的信心。
学习任务二:小组合作鉴赏新诗《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补充完善登临诗词鉴赏规律内容。

《登临怀古咏史诗》课件

《登临怀古咏史诗》课件
诗中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人生无常
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切。
忧国忧民
借景抒情
对比手法
丰富的意象
语言精练
01
02
03
04
诗人借助对历史遗迹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感慨和情感。
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突出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生的无常。
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内涵更加深刻和丰富。
弘扬传统文化
登临怀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启迪人生智慧
登临怀古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有助于启迪现代人的心灵,引导人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延时符
总结与展望
深入研究:《登临怀古咏史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作品的主题、意象、艺术特色等方面,挖掘其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延时符
登临诗概述
指诗人登山临水之际,因所见所感而发之于诗歌的创作。
登临诗
登临诗的内涵
登临诗的创作背景
既包括山水诗,也包括抒情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03
02
01
登临诗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的登临诗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一些诗歌。
起源
汉魏六朝时期,登临诗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发展
唐宋时期,登临诗达到了鼎盛,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流派之一。
繁荣
登临诗以景物描写为主,注重意境的创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特点
根据不同的标准,登临诗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内容可分为山水诗和抒情诗;按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等。

登临诗赏析

登临诗赏析

比较欣赏

2、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课文小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 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 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 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20—35岁时曾遍 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首诗就 是在他24岁时写 成的。
精读诗句,悟情感之美
《登飞来峰》
作者登高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 难的勇气和决心,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敢于攀登, 俯视一切的豪情和气慨,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比较欣赏
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相同 之处? 1、借景抒情 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 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 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 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 志和豪迈气概。
人,字子美,巩县 人(今河南巩县) 有“诗圣”之称。 诗“三吏”、“三 别”皆被传颂,有 “诗史”之称。有 《杜工部集》传世。
听范读,感音律之美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混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朗读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恰当、轻重分 明。 2. 先小组内朗读,再分组展示。 3.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解释诗句意思并展 示。

品楼台旷远处的人生情怀——登临诗赏析

品楼台旷远处的人生情怀——登临诗赏析

能 力 的提 高 。 走 出语 文 “ 高 耗低 能” 的 尴尬 困境 。 ★作 者 单位 : 广 东廉 江 市 安 铺 中学 。
教学同步 . 通过系统化的阅读 , 让学生扎实地 阅读经典 ,
阅 读 名 著 。为 了让 课 外 阅 读 开展 得 有 效 , 教 师 要 做 好 引
品楼台旷远处的人生情怀
也就是 , 课 内知 识 占的 比 例越 来越 低 。但这 并 不 是 表 示 课 内教 学 不 重 要 . 课 内 教 学 是学 习策 略 的 指 导 . 而 课 外 是 学 生 能 力 的 拓 展 延 伸 .内 化 知 识 结 构 的 重 要 迁 移 。 《 高 中语 文课 程 标 准 》 明确 规 定 了 学 生 课 外 阅读 的量 化 指标 , 这 些要求是 下要保底 。 上不封顶 , 为 学 生 的 全面 拓 展 提 供 了 指 导 。语 文教 师 如 何 借 助 课 外 阅读 渠道 拓 展 学 生 的知 识面 , 构 建 自主探 究 的阅 读 大课 堂 ?我认 为 , 课 外 阅 读 要 贯 穿 于整 个高 中阶 段 的 语 文 教 学 . 与课 内
得 写 作 能 力 的提 高 , 同时 还要 能 为 高考 服 务 。教 师 可 通 过 教 材 相 关 主题 拓 展 , 替 学 生 制 定课 外 阅 读 计 划 , 让 学 生 系统 性 地 自主 地 进行 课 外 阅读 。 教 师可 以 适 当地 推荐 与 课 文 或 单 元教 学 拓 展 阅 读 相 匹 配 的书 目 . 如 教《 林 黛 玉进贾府》 时, 设 置 悬 念让 学 生课 外 阅读 原 著 《 红楼梦》 ;
誉 I I 大 语 文 论 坛 . 文 史 天 地
刘邦是 “ 鱼肉” , 被动地 等待宰割 。据 我看 , 张 良一 直贯

登临诗专题 教师版 - 含答案

登临诗专题 教师版 -  含答案

——登临诗专题学案整理人:李斌一、专题知识积累:“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地悠悠情思.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地创作中,不断注入新地情感,使登高作品地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从而赋予它更为深厚地文化内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登临诗常用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登临诗常见情感:(一)、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借此抒发作者地登临地愉悦之情(二)、寄寓登高幽情.感悟人生哲理(生死地思考)或抒发自己地追求(三)、抒怀励志.抒发作者地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四)、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地情感(五)、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怀古抒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二、研习反馈:与诸子登岘山(一)预习展示、字音岘()山沾襟()、解释重点字词诸子:()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代谢:成古今:第一联地意思:人间地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地时日形成古和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胜迹:我辈:复:第二联地意思: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浅:深:第三联地意思: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地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地秋景.()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碑:沾襟:第四联地意思: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地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合作探究()前四句是诗人对羊祜地话进行概括,结合羊祜地故事,纵观全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地情感?答: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地心境,想起羊祜说过地“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地话,与自己地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地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地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地悲哀地怀古诗.()第三联写地是什么?对诗人地感情表达起到什么作用?答:登山所见之景.“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地伤感.()这首诗地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地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答: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地忧伤和感慨.()有人认为“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请试分析.答:它包含了复杂地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地更替,人事地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地情绪.四百多年前地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地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安定城楼(一)预习展示、字音迢( )递汀()洲王粲()扁()舟鹓()雏()、解释重点字词()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迢递:汀洲:第一联地意思:高高地城墙百尺楼,绿杨枝头地外面是一望无尽地水边绿地.()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虚垂泪:第二联地意思:想当初,贾谊年少时,有心报国,却怀才不遇,只能空自落泪;王粲生不逢时,虽有满腹经纶,却只能远游流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归白发:入扁舟:第三联地意思:常常向往像范蠡那样做一番回旋天地地大功业后,再乘扁舟归隐江湖.()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成滋味:猜意:竟未休:第四联地意思:那些小人为官位利禄猜忌别人,就像愚蠢地鸱鸟那样以腐烂地死鼠为美味却猜忌凤凰与它抢食,岂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合作探究()典故贾谊垂涕王粲远游地用意?贾谊,西汉前期杰出地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但后来遭人猜忌排斥,抑郁而死.贾谊从小精通诗书,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洛阳一带很有名.贾谊发表了著名地《过秦论》,指出秦灭亡地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震动满朝文武.贾谊年纪轻轻就得皇帝赏识,招致小人地嫉妒,又大力提倡改革,得罪权贵,结果上下左右均在文帝面前诽谤他,久而久之,文帝也觉得他人缘不佳,就把他调出京.后来贾谊作了梁怀王刘揖地太傅,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贾谊本无责任,但他害怕文帝追究,又追悔自己疏忽,没尽太傅地责任.从此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一年后竟伤感过度而死,时年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里李商隐以两人自比,突出怀才不遇和寄人篱下地感受.()典故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功成后归隐江湖地用意?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带着西施乘扁舟归隐五湖.李商隐用此典故,是说自己也想像范蠡那样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典故引入庄子地文章《庄子·秋水》地用意?《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李商隐以庄子自比,表明自己有高远地心志,却受到谗佞小人地嫉妒.()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怎么看?表达了怎样地情感和思想?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主要抒写了诗人自己建功立业地志趣、怀才不遇地苦闷和无端受谗地愤慨.它是晚唐时期年轻李商隐在朋党争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地真实写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辞,不是为了区区禄位.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对于那些利禄熏心地权贵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造谣中伤,则表现了极大地愤怒.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九日齐山登高(一)预习展示、注音涵()酩()酊()晖()霑()迢()、解释重点字词九日:()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涵:翠微:第一联地意思: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尘世:第二联地意思: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但:酩酊:恨:第三联地意思: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衣第四联地意思: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二)合作探究、山上地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我们地东晋诗人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成了高洁人格地象征. 、作者在此用到了“但将”二字,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内心什么样地心情?其实就是“只能用酩酊大醉来酬答重阳佳节,实在没有什么其它好地办法了.无奈地心情.、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涵”:是包含、包容、“沉浸”地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地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地倒影,把这里地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地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地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把江水拟人化了,因此在这里就运用了(拟人地修辞手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结:“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地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同意.从诗中地确可以看出情怀地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地话,来表现他地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地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地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地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人地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地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地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地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地题目.(分)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地是,《望湖楼晚景》写地是疾风骤雨.(分)()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地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地作用.(分)()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分)【参考答案】()和风细雨()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地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地壮观美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地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这首词中地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地?“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分)()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地景象?(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词地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地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由开头对昔盛今衰地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地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地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地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地舒畅心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分)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地作用.(分)()关于这首词表达地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地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答案】(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地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地“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地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地情思.。

登临词二首ppt8 课件

登临词二首ppt8 课件

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
化用:再不醒悟,必然重 蹈六朝的覆辙
·
念 奴 娇
登 多 景 陈 楼 亮
陈亮
陈亮(1143一1194),字同甫 (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 属浙江)人。学者称之为龙川先 生。一生没有做过官。宋光宗绍 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 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 赴任就去世了。他为人才气超迈, 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思 想出入于王霸之间,
娇》都写及长江,但详略有异。说 说两者在写法上的有同。
《桂枝香》用笔较详,《念奴 娇》较略。
前者整个上片都是写景,下片 还有“但寒烟衰草凝绿”这样的写 景句子。而后者只有“鬼设神施”、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 势”这几句是直接写长江之景。
前者用笔较具体细致,后者是 用勾勒的笔法。究其缘由,因前者 旨在抒情,在抒情中言理;后者旨 在谈军事地形,从地形推及军事, 从军事形势,推及抗敌的决策。两 者都是服从于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的需要。
二、朗读:上片写景。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萧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领起上片
登临地点季节气候
化用:静景
二、朗读:上片写景。
登临时间
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动景:人的活动 萧索的感觉 悲情的基调 呼应“悲恨相续”
照应“晚秋”
二、朗读:上片写景。
接“征帆去棹”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 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由 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 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 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
家。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 简练,奇崛峭拔。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 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 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词,所 作不多,但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登临诗”群诗复习

“登临诗”群诗复习
猜一猜
由右边这幅画, 你能想到哪首古 诗?
1.结合课内群诗,了解“登临诗”。 2.赏析课内群诗,掌握“登临诗”赏析 思路。 3.对比课内群诗,把握“登临诗”常用 写法。 4.尝试赏析课外“登临诗”。
默读课内群诗,结合登临诗含义,思考:
登临地点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所见景物及特点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 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 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 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i.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i这个音。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 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 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 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 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 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中 必考 胜
【注释】
登金陵凤凰台① (唐)李白
风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②自流。 吴宫③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④成古丘。 三山⑤半落青天外,二水⑥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⑦,长安⑧不见使人愁。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14字中连用了3个凤字,却因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而不显重复。与此有异曲同工之 妙的有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登临诗浅析 PPT初中高中语文 中考高考专用 五星珍藏版

登临诗浅析  PPT初中高中语文 中考高考专用 五星珍藏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愿春光灿烂,枝头春满,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 思乡怀亲(抒孤
寂感伤之情)
身处困厄,或每 逢佳节,往往登
高抒怀。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jian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望岳》(杜甫) 《登飞来峰》(王安石) 《泊秦淮》(杜牧) 《黄鹤楼》(崔颢) 《过零丁洋》(文天祥) 《咸阳城东楼》(许浑)
《使至塞上》(王维 ) 《相见欢》(朱敦儒)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临江仙 夜登小阁》(陈与义)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山坡羊 骊山怀古》(张养浩)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三)
感悟人生(或抒远 大理想、豪情壮志;
或阐发哲理)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四)
忧国伤时 (感怀身世、壮志难酬)
独念后前 怆天不不 然地见见 而之来古 涕悠者人 下悠。, 。,
登幽州台歌

万水千山总是情——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

万水千山总是情——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

万水千山总是情——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发布时间:2022-06-04T02:43:35.861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5月作者:何利波[导读]何利波浙江省慈溪市凤湖初级中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5-011-0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临诗,探究登临诗体例的特点,学习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

2:学会赏析诗中的写景。

3: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人生经历,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集体背诵《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登临诗,今天我们所谓的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二:精读例文,体会登临诗的“三问”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诵读,理解大意: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教师三问:1、登临何处何地?2、目见何景何物?3、生发何感何思?学生答疑:1、登临地为碣石山。

2、所见的景物“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

3、生发感情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确这不是写景的句子。

教师提供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本文抒发的情感: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登临诗主题赏析示例

登临诗主题赏析示例

《登楼》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 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 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 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这首诗作于764年春,当时杜甫客居四川成都 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 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 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 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 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 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 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 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 日益衰败景象。 • 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 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 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 综上,登临诗在主题方面,或表现人 生哲思、胸襟抱负,或感时伤乱、寄 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中隐喻现 实,或在山长水阔之间思乡怀人。对 登临诗进行主题归纳和探析,有助于 我们从诗歌分类角度更好地去学习和 把握诗词作品。 •
晏殊《蝶恋花》 •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 何处?
• 这首词上片描写苑中景物,注 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愁别 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 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 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无限的 愁苦之情。整首词作表达了一 种离愁别恨的主题。
4.山长水阔,思乡怀人。
•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和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等。 •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 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 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这首诗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 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 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 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 为一体,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怀念亲人的感情。

18-登临词二首-课件

18-登临词二首-课件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Hale Waihona Puke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思考探究:
词中用了哪些典故?有何表达效果?
词中用了“新亭对泣”、“中流击楫”和 “小儿破贼”,借用典故进行尖刻讽刺或抒写 必胜信念,均与作者所表达的主旨有关。加强 了词情的表达,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气势。
典故来源:
•新亭对泣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初年,从长江以北南 渡的一批士大夫经常到新亭饮酒。周侯感叹:“风景不殊,正 自有山河之异!”于是大家相对痛哭。只有丞相王导说:“当 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中流击楫 《晋书·祖逖传》载,东晋时,祖逖曾统兵北伐,渡江时 击楫发誓:“我不能收复中原,就好比长江之水,有去无回!”
去棹(zhào):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 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 星河,指长江。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难 足:难以完全描绘出来。 繁华:指六朝统治者骄奢淫糜的生活。 逐:追逐。 门外楼头:指隋灭陈。杜牧《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漫:徒然。 嗟 :感叹。 荣辱:兴衰。
主旨:
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 写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 明了自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作者抗敌报 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登临诗鉴赏(课堂PPT)

登临诗鉴赏(课堂PPT)
与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5
感情三: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
拜,对生命激《情观的沧释海放》和(燃曹烧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
感情四: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登高则心胸开阔,明理致知,脱尽尘垢 ,忘凡超俗,理性冷静,感悟生活,哲理人生。 经过登临的过程, 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 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
《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鹳雀楼》(王之涣)
11
练习:(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微雨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
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1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4
感情二: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借广阔之景聊 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通过广袤无垠的时空 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 待等复杂情感。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临诗鉴赏方法

登临诗鉴赏方法

登临诗鉴赏方法第八讲登临诗鉴赏方法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群星璀璨,流派繁多。

就题材而论,登临诗以其丰厚的思想内容,卓异的艺术成就,深远的历史影响而光耀诗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若确如恩格斯所说,由猿到人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因直立而视野开阔、思维宽广;那么登高临远显然更大大开阔了诗人的视野,锤炼了诗人的情思。

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登临诗题目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还有的题为“题某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一、分析登临含义,本义为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从作品中感受诗题。

“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

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见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

于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有长江大湖、白云红日,枝头杨柳、陌上繁花;有豁达心胸、豪情壮志,几许闲愁、无限悲凉。

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 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 点,全面赏析。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与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感情三: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 拜,对生命激《情观的沧释海放》和(燃曹烧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感情二: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借广阔之景聊 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通过广袤无垠的时空 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 待等复杂情感。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情六: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或是登临诗的最高境界,将个人 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舒展 怀抱、怀古论今。如李煜《相见欢·无言 独上西楼》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练习:(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微雨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 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1分 )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 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 赏析。(6分)
登临诗主题:
• 1、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亲怀乡 • 2、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 3、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 4、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 5、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 6、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登临诗常用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1.用典 • 2.对比、烘托(衬托)、渲染 • 3.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 4.虚实相生、想象、联想 • 5.视觉效果:仰观、俯瞰、远观、近看等 • 6.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 7.夸张、比喻 • 8.拟人、拟物
飞来山上千寻塔,
白日依山尽,
闻说鸡鸣见日升。
黄河入海流。
不畏浮云遮望眼,
欲穷千里目,
只缘身在最高层。
更上里层楼。
感情五: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登高的过程,是征 服的过程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如林则徐幼年佳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感情四: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登高则心胸开阔,明理致知,脱尽尘垢 ,忘凡超俗,理性冷静,感悟生活,哲理人生。 经过登临的过程, 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 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
《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鹳雀楼》(王之涣)
【参考答案】 (1)疾风骤雨 (2)承上启下 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 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 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 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 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登临诗鉴赏分析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感?
同是登临者, 不同是胸怀。 须论世、知人。
论世——时代背景
知人——生平事迹、 思想文化。
感情一: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亲怀乡)
因思乃有登高之举,触目 所见愈生别情。尽管登高并不 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踪影,但 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着落 的情感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