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学案及答案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古典诗文2014-07-08 06295d56b7b40102uwb1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一、课后巩固促提升1、指出下列句中与“若”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答案“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③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答案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④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答案怎么样。
⑤车后若干递送夫。
答案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答案“若辈、若属、若曹”相当于“你们”。
⑦寇深矣,若之何 ? (《左传·僖公十五年》)答案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2、指出下列句中与“且”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答案“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④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答案“且如”就像。
【学习目标】掌握虚词“所、为”的用法【重点难点】重点重点掌握“所、为”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掌握“所”作名词、作助词的用法;“为”作动词、作介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预习案一、知识梳理(一)所【本义】用斧头伐木的声音——伐木声。
【假借义】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注意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2)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2014届高考文言虚词专题复习学案及答案解析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第 - 1 - 页 共 15 页赣马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 言 文 阅 读 (八)【学习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15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课时安排】本专题共10课时。
其中讲读课6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学习过程】 【“考纲”解读】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5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5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命题规律】江苏卷多年未考,一般在文言翻译中有涉及。
从外省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 考查涉及的内容基本在考纲规定的范围内,15个文言虚词都涉及了,次数最多的是“以”,其次是“而”“之”“为”“其”“乃”,也涉及考纲没做要求的虚词,如“见”“更”“相”等。
因此复习备考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考纲规定的这15个虚词还是不够的,适当扩展是需要的。
【考题分析】虚词在高考中是一个必考考点,近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大部分直接设置了对虚词理解的考查题型。
考查题型也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
高考中占3分。
具体包括两种选择题型,大多采用比较判断式的选择题,采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是”作为题干,四个选项涉及四个虚词,每项列两个句子(一般是试题选文中一句,课文中一句),要求比较其意义及用法是否相同,并作出准确判断。
18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一、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人非生而.知之者()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余闻而.愈悲()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玉在山而.草木润()二、指出下文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而后乃.今将图南()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某所.,而母立于兹()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四、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2.以.天下之美为尽为己()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余船以.次进()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16.爪其肤以.验其生枯()1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二 文言虚词
11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创新设计》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 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 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 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 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 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6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创新设计》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
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
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 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创新设计》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弈曰秋:,非通然国也.之善弈者也.
B.其为.一是人其.专知心弗致若志欤
C.惟虽弈与秋之.之俱.学为,听弗若之矣
D.思且援秦弓强缴而.而赵.射弱之
解析 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都是代词,其中的/他的。C项,助词,是宾语
7
核心考点一
核心考点二
[即学 即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康直节堂记
@《创新设计》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
文言虚词答案.doc
五、其1.代词(①人称?指示?②第几人称?③何成分)(1)第三人作定语。
“他(她、它)们的”。
(2)第三人称作主语或小主语:他(她;它)(们)。
(3)第一人称作定语,“我的”、“我(自己)的”。
(4)指示代词。
犹“此,彼”或“这些,那些”。
(5)表特指。
“其中的,当中的”。
2.语气副词,所示语气随文而定。
(1)表推测、估计。
“大概,或许”。
(2)表诘问。
犹“岂,难道,哪里(3)表示祈使。
犹“当,可,一定”。
(4)表示商量式祈使语气。
“还是”。
3.连词(1)表示选择。
“或者,还是”。
(2)表示假设。
“如果,假如4.助词用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
填空题:L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代、定语:自己的)所往。
(《报任》)2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代、定语:自己的)3.会其怒,不敢献。
(《鸿门宴》)(代、小主语、他)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代、小主:他)5.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代、定语:他的)6.部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定语:他们的)7.而余亦悔其(代、定语: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指示代词:这)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代:其中的)10.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那个)(《游褒禅山记》)1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代、定语:他的)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2圣人…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推测)皆出于此乎13.自今已往,吾其(语气:推测)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14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代词:其中)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指示代词:那些)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15.尽吾志…,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反问)16.如吾之衰者,其(语气副词:反问)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1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语气副词:推测)其(语气副词:推测)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19.臣而思报君之仇,其(语气副词:反问)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20.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语气副词:祈使)许寡人!21.呜呼!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代词,定语:他的)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代词,定语:他的)泽乎?22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祭》)2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选择,是…还是)2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用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衰也!(《伶》)25.其(连词,假设)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
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古典诗文2014-07-08 0629高中文言虚词训练学案一、课后巩固促提升1、指出下列句中与“若”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答案:“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③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答案: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④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答案:怎么样。
⑤车后若干递送夫。
答案: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答案:“若辈、若属、若曹”相当于“你们”。
⑦寇深矣,若之何 ? (《左传·僖公十五年》)答案: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2、指出下列句中与“且”有关的固定词组的用法和意义。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答案:“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④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答案:“且如”就像。
【学习目标】掌握虚词“所、为”的用法【重点难点】重点:重点掌握“所、为”字的基本用法。
难点:掌握“所”作名词、作助词的用法;“为”作动词、作介词的用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预习案一、知识梳理(一)所【本义】用斧头伐木的声音——伐木声。
【假借义】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注意: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2)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文言文--虚词与句式导学案(含答案版)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编号009 使用时间编制人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文言虚词与句式导学流程【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文言虚词与句式题型命题特点和命题规律;2.学生学习文言虚词与句式新题型的解题方法,形成解题思路和技巧;3.学生注重积累,对文言虚词与句式熟记于心。
自主学习一、虚词: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考试中比较常见。
二、文言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倒装句(四)省略句(五)文言固定句式合作探究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余闻而愈悲【答案】连词,表承接“来”“就”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答案】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3、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答案】连词,表假设“如果”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答案】连词,表因果“因而”5、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答案】代词,通“尔”,“你”“你的”6、既而儿醒,大啼【答案】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答案】动词“使用”2、宫之奇以其族行【答案】动词“率领”3、农民以鬻子者【答案】动词“有”4、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答案】介词“在,从”5、高祖以圣武定鼎【答案】介词“依靠”6、背晋以归梁【答案】表承接当堂训练一、文言句式判断:1、栗者,民之所种。
(判断)2、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动)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被动)5、莫我知也乎?(宾语前置)6、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7、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8、是以后世无传矣。
(宾语前置)二、判断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一)后置定语:1、四方之士来者。
其文言文虚词学案
其文言文虚词学案其文言文虚词学案【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 学案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的用法1.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他们”、“它”①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2. 指示代词,译为“这”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3. 结构助词,译为“的”①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②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公输》)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 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陋室铭。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两则〉)5.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6.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7.动词,译为“去”、“往”、“到”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练习:选出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1、A.时人莫之许也。
B.城居者未之知也。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D.渔人甚异之。
()2、A.此之谓失其本心。
B.送孟浩然之广陵C.孤之有孔明 D.出入之迂也。
()3、A.鸣之而不能通意。
B.怅恨久之。
C.久之,目似瞑。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马之千里者C.辍耕之垄上D.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一——“而”的用法“而”在文言里多用做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⒈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而且”、“又”、“和”,一般不译。
如:①如倩女指靧面儿髻鬟之始掠也《满井游记》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③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因而”,或不译。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醉翁亭记》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⒊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文言虚词学案1教师版
文言虚词的积累与翻译【课题】虚词积累【课型】练习课【学案序号】23【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3月29日【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定标自学规定的18个虚词(而.、之.、以.、因.、于.、与.、乃.、其.、则.、且.、为.、焉.、若、所、何、乎、也、者)和其他常用虚词及复音虚词的翻译意识,做到只要“遇到”就能“抓住”。
重要虚词梳理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自助梳理几个重点虚词,例句务必选用课内的句子。
一、【而】常用词性——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接关系)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假设关系)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因果关系)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转折关系)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关系)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递进关系)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你的,代词)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转折关系)10.顺风而呼 ( 修饰关系)11.泉涓涓而始流( 修饰关系)12.夫赵强而燕弱 ( 并列关系)二、【以】常用词性——介词、连词、动词1.表示工具。
文言虚词学案2教师版
文言虚词的翻译【课题】文言虚词积累【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23【课时】2课时【使用日期】3月29日【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定标自学做文言虚词选择题的方法技巧——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因此,“乃”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在”,第二句中“于”译为“被”。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
如“秦王为赵王击缶”和“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前一个“为”是介词,“替,给”;后一个是动词,“作为”。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doc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臣乃敢上璧。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二)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童微伺其睡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2微案1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微案1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复习任务 1.梳理并总结五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翻译)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虚词:以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
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
③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
新高考Ⅱ卷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虚词:数、鲜全国甲卷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虚词:①其;②乃。
2021全国甲卷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虚词:每、小、辄2019全国Ⅰ卷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虚词:数、或、稍2018全国Ⅰ卷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②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虚词:①以、以为;②以、素知识图要活动一 梳理总结五类虚词(一)代词代词可分为三类:(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如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如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如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
近指的,如此、斯、之、是、兹。
远指的,如彼、夫、其。
虚指的,如某、或、莫。
(3)疑问代词。
如孰、何、奚、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善刀而藏之.杳不知其所之.也 B.⎩⎪⎨⎪⎧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 焉.用亡郑以陪邻犹且从师而问焉.D.⎩⎪⎨⎪⎧或.取诸怀抱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有的、有人”。
A 项它/到、去。
B 项它/那些。
C 项哪里、怎么/他、他们。
(二)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
1.副词的种类(1)表程度。
表示“稍微”的副词有:少、稍、略等。
30道文言文虚词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文言文虚词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辍耕之陇上B. 怅恨久之C. 无丝竹之乱耳D. 马之千里者答案:D2. “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的是()A. 温故而知新B. 人不知而不愠C. 敏而好学D. 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B3. “以”字表示因为的是()A. 以刀劈狼首B. 不以物喜C. 以我酌油知之D. 徐以杓酌油沥之答案:B4. “于”字表示在的是()A.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 受制于人C. 战于长勺D. 苛政猛于虎答案:C5. “其”字表示揣测语气的是()A. 其真无马邪B. 其如土石何C. 安陵君其许寡人D. 必先苦其心志答案:A6. “为”字表示作为的是()A. 为宫室之美B. 不足为外人道也C. 全石以为底D. 为天下唱答案:C7. “乃”字表示于是的是()A. 乃不知有汉B. 乃重修岳阳楼C. 家祭无忘告乃翁D.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答案:B8. “则”字表示就的是()A. 学而不思则罔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入则无法家拂士D. 则汉室之隆答案:D9. “且”字表示将要的是()A. 年且九十B. 且焉置土石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D. 不义而富且贵答案:A10. “焉”字表示哪里的是()A. 且焉置土石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 惧有伏焉答案:A11. “乎”字表示疑问的是()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 不亦说乎C. 此乐何极11. “乎”字表示疑问的是()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 不亦说乎C. 此乐何极D.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答案:A12. “也”字表示判断语气的是()A. 莲,花之君子者也B. 徐公何能及君也C.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D.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于我何加焉也答案:A13. “若”字表示好像的是()A. 若毒之乎B.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 仿佛若有光D. 若为佣耕答案:C14. “所”字表示“……的地方”的是()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 衣食所安C. 所以动心忍性D.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答案:A15. “与”字表示和的是()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遂与外人间隔C. 吾与徐公孰美D.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答案:C16. “者”字表示“……的人”的是()A. 后遂无问津者B. 二者不可得兼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 陈胜者,阳城人也答案:A17. “因”字表示于是的是()A. 因屏人曰B.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 罔不因势象形D. 因以为号焉答案:A18. “然”字表示这样的是()A.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 佁然不动C.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D. 吴广以为然答案:D19. “则”字表示如果的是()A. 入则无法家拂士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战则请从D.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答案:C20. “虽”字表示即使的是()A. 虽乘奔御风B. 虽有嘉肴C. 虽我之死D. 虽不能察答案:C21. “为”字表示被的是()A.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 不足为外人道也C. 为宫室之美D.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答案:A22. “于”字表示到的是()A. 皆朝于齐B. 生于忧患C. 欲有求于我D. 达于汉阴答案:D23. “之”字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是()A. 何陋之有B. 无丝竹之乱耳C. 马之千里者D. 辍耕之垄上答案:B24. “其”字表示自己的是()A. 蹲其身B. 故人不独亲其亲C. 其真无马邪D. 下视其辙答案:A25. “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人不知而不愠C. 而伯乐不常有D. 溪深而鱼肥答案:A26. “以”字表示凭借的是()A. 不以疾也B. 可以为师矣C. 以中有足乐者D. 以塞忠谏之路也答案:B27. “或”字表示有的人的是()A. 或王命急宣B. 或异二者之为C. 或以为死D. 而或长烟一空答案:C28. “乃”字表示才的是()A. 乃不知有汉B. 蒙乃始就学C. 乃悟前狼假寐D. 乃重修岳阳楼答案:B29. “且”字表示况且的是()A. 年且九十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 且壮士不死即已D. 且焉置土石答案:C30. “焉”字表示句末语气词的是()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 惧有伏焉C. 且焉置土石D. 必有我师焉答案:A11。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学案博苑2011-08-08 10355d56b7b40102dqze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1.词的古今异义。
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
如往年高考题“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
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
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有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
学习目标:准确判断文言文具体语境下的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导思】
三、[为wéi]
四、[为wèi]
五、[因]
六、[与]
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十、[于]
1、父利其然也。
()
2、秦王怫然怒。
()
3、为之怡然称快。
()
4、然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若”的用法和意义。
1、烨然若神人()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5、曾不若孀妻弱子()
4、皆若空游无所依() 6、若有作奸犯科者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及意义。
1、山峦为晴雪所洗()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6、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8、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为”的用法和意义。
1、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为之怡然称快()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1、东风不与周郎便,()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夸父与日逐走。
()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则”的意义和用法。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然则何时而乐耶?()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2、多助之至()
3、或置酒而招之。
()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5、不能称前时之闻()
6、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7、当余之从师也() 8、无丝竹之乱耳()
九、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
1、曹操每自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4、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
5、骈死于槽枥之间()
十、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与用法。
1、臣以王吏这攻宋,为与此同类。
()3、而君以五下里之地存者。
()
2、醉能同其东,醒以述以文者,太守也。
()7、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8、属予作文以记之。
()
答案:
一(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 2、(……的样子) 3、(……的样子)
4、(连词,然而,但是)
5、(指示代词。
如此,这样)
6、(……的样子)
7、(……的样子) 8、(连词,表示转折) 9、(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
二1、(动词,如,像) 2、(动词,及,比得上) 3、(连词,假如,如果)
4、(动词,及,比得上)
5、(动词,像,好像)
6、(连词,假如,如果)
三1、(介词,被) 2、(动词,做,干。
) 3、(动词,当,担任) 4、(动词,筑,造)5、(动词,当作) 6、(动词,成,成为) 7、(动词,以为,认为) 8、(动词,当,担任)
四1、(介词,给,替) 2、(介,向,对) 3、(介,为了)4、(介,因为) 5、(介,向,对)
五1、(介词,根据,按照) 2、(连词,因此) 3、(副词,于是,就)
六1、(动词,给予,给) 2、(连词,和) 3、(介词,跟,同)
4、(语气词,通“欤”,表疑问)
5、(介词,跟,同)
6、(连词,和)
七1、(连词,表假设,如果) 2(连词,相当于“那么) 3(连,相当于“就) 4(副,乃,就是)八1、(动词,去,往;到) 2、(动词,到) 3、(代词,他) 4、(代词,这) 5、(助词,的) 6、(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助词,主谓之间,取性) 8(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九1、(介词,引出动作涉及对象。
与、跟) 2、(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向)3、(介词,从)
4、(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到)
5、(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在)
十1、(动词,认为,以为) 2、(介词,凭借) 3、(介词,用) 4、(连词,表目的,来)5、(介词,根据,按照) 6、(介词,把) 7、(介词,因为) 8、(连词,表目的。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