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儿童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政策中的儿童观变迁
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政策中的儿童观变迁作者:蒋雅俊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2019年第3期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态度。
学前教育政策中的儿童观是党和政府提出的对儿童应有的观念,是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现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儿童观,是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1]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在这一新起点上,回顾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政策中儿童观的变迁过程,总结改革开放40年儿童观方面的巨大成就,对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一、改革开放之前学前教育政策中的儿童观要讨论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政策中儿童观的变迁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便不得不从发展变迁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前学前教育政策中的儿童观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
为巩固胜利果实,培养未来建设者,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下,一系列幼儿教育政策法规颁布出台。
1952年3月《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以下简称《规程》(1952)]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抚养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
[3]《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1957)规定:“我国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向幼儿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为培养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祖国的建设人才打好基础。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前教育政策,更多地强调了儿童的社会属性和使命,即作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儿童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1951年《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1951)]大致描述了3—5岁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教育要点。
概括儿童观的演变过程.
儿童观的形成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儿童观;
1、古代的儿童观:儿童是小大人;
2、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是有罪的;
3、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新的儿童观;
4、启蒙运动时期的儿童观,从洛克、裴斯泰洛奇、卢梭、蒙台梭利、杜威,儿童地位逐步上升,儿童中心观逐步确立;
5、现代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儿童是财产,儿童是投资,“国”本位、“家”本位、“神”本位和“人”本位的儿童观;。
论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观的变革
论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观的变革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观的变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培养儿童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重要教材,其内容和设计也即呈现了儿童观的变革。
本文将从儿童观的变革出发,探讨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儿童的认识与塑造。
首先,建国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个时期,由于国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儿童观主要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导。
教材中的作文、诗歌等内容普遍强调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塑造了一批爱国主义的儿童形象。
例如,《少先队队歌》中“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词,奠定了国家对儿童爱国情感的培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观开始从集体主义向个体主义转变。
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小学语文教材中开始出现一些关注个体成长和个人情感的内容。
儿童的个体意识逐渐得到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也成为教材中的重要部分。
这一时期的教材中增加了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更加注重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例如,《唐硕打雪仗》中描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儿童的成长历程,引发读者共鸣并关注儿童的情感表达。
而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小学语文教材对儿童观的关注再次发生了转变。
教材开始更加注重儿童的多元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儿童观逐渐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他们的创造力、思辨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更多的培养和引导。
例如,教材中的阅读篇目更加关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开放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此外,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儿童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塑造也发生了变革。
过去,教材强调了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但现在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个人责任和道德感。
儿童需要学习和理解集体主义的价值,同时也需要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价值观。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和故事不仅仅是告诉儿童应该怎样做,更是通过引发儿童思考和探索的方式,培养他们自主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儿童观的形态(3篇)
第1篇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本质、发展规律、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观也在不断演变,形成了多种形态。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文化差异、教育理念、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探讨儿童观的形态。
一、历史演变1. 传统儿童观在古代,儿童被视为成人的附属品,他们的地位较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在这种观念下,儿童被视为无知、无能、需要成人指导的存在。
这种儿童观在我国封建社会尤为突出,如“三从四德”的教育观念,强调对儿童的约束和服从。
2. 近代儿童观随着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近代儿童观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求,认为儿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
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提出了“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个性。
3. 现代儿童观现代社会,儿童观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形态。
现代儿童观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兴趣、需求和权利,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2)全面发展:关注儿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个性化教育:根据儿童的个性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激发儿童的潜能。
(4)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儿童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二、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观存在差异。
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儿童观:1. 中国儿童观中国儿童观强调“尊师重道”,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同时,我国古代儿童观也存在“听话”的观念,即要求儿童服从家长和老师的指导。
2. 西方儿童观西方儿童观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教育理念,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3. 亚洲其他国家儿童观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儿童观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儿童的孝顺和责任感。
三、教育理念1. 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教化。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儿童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前教育学儿童观的演变
(三)慈幼习俗
1、爱幼少 [《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曰慈幼[ 慈幼,爱幼少也。],
二曰养老,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2、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自有幼弱不胜 养为累者,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 [ 葆,保姆。],受二人之食[ 由官家给以二人之食。],能事[ 能 事,谓幼者见长,能自理事。]而后止,此之谓慈幼。
儿童时期自有儿童时期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 企望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事。
——卢梭
3.裴斯泰洛齐的儿童观
相信孩子的本性是善的,提出了“发展适宜性教育”这种当代 观点的萌芽。
人性是在自然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发展则遵循普遍法 则,受外在力量的控制。他坚持认为,“发展是连续的、循序渐 进的过程”这个自然法则以及每一个阶段在进入下一阶段前都必 须发展完全的规律。
这种教育观受到中、上流阶层的支持。
洛克在他著的《教育漫话》中把儿童看作“白板”,反对 体罚教育,正是从理论上概括了这一新倾向。
2.卢梭的儿童观
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 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作人看待,把儿童当儿 童看待。
强迫儿童接受成人应知道的东西,抹杀了儿童认知 和发展的特点。
这种人类观认为,人是根据经验思维带来“自然”认识的 转变,人是完全可以认识的、自由的、有规律性的活动体。
这种人类观使儿童从传统社会的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从 而确信人类的进步引申出了儿童是自由而具有发展可能性的 存在这一儿童观。这是人类对儿童认识的一个重大进步。
(三)儿童的发现 1.洛克儿童观
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是纯真无暇的存在;它抨击体罚, 主张报酬、激励和竞争的教育。
蒙台梭利的教育计划是建立在对儿童期特征的敏锐的洞察以及 坚信早期教育是救助社会的关键的观点之上的。
《儿童观的演变》PPT课件
(3)语言特点:反复使用“我”、“我的” “不”来反抗外界 控制等;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 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家长常说的“犟
2-1-5 儿童观的演变
(一)古代的儿没童观:儿童就是小成人大人
(二)中世纪的有儿童观:儿童生而中有罪
儿
心
(三)文艺复兴童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
概
新儿童观念
发
(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现儿观:“儿童的发现”
(五)“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对童科学儿童观的召唤
(六)儿童心理有儿学的建立: 正常的生长、 相互影响 发育
儿童的认知、 情感、意志 和个性等方 面的 发展
2-1-4 儿童观的内涵
儿童观是 人们对于儿童 的根本看法、 观点和主张等 的总称。
(七)20世纪:“儿童的世纪”及其问题 20世纪,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发生了哥白
尼式的变化 1.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2. 杜威的进步主义儿童观——“儿童中心论”
的明天。
•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的箭靶, •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看一个妈妈如何对待孩子?
—宝贝,好孩子都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吗?
—能!可是孩子很难一次穿上,哭着说: —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是,我能自己穿
概括儿童观的演变过程
概括儿童观的演变过程
》
儿童观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儿期:幼儿的世界观形成于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他们相信自己的行为可以控制事情的发展,认为自己拥有控制宇宙的力量,即所谓的“完全控制论”。
第二阶段,学龄期:在4-8岁时,儿童开始思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认为自己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控制外界的事情,即所谓的“限制性控制论”。
第三阶段,青少年期:9岁以后,儿童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外界的关系,认为自己可以以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外界,即所谓的“有限控制论”。
现代儿童观
论述儿童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现代儿童观的科学内涵?一、国外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刘晓东老师的《儿童教育新论》一书中,他将其分为七个阶段,从原始氏族一直到20世纪,这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1)首先,他认为在漫长的人类史上,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2)然后到了(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西欧逐步迈入中世纪,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
(3)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象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做法。
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
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
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既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地位,讴歌人的体魄,智慧,力量)推导出的新儿童观,但是我们却发现,尽管这一时期人们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
第二章 儿童观
杜威时代的儿童观
杜威时代儿童观越来越建立在科学的心理学发展 的基础上,他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的儿童观, 的基础上,他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的儿童观,是 教师中心论”的一次反动,把儿童从教育的“ 对“教师中心论”的一次反动,把儿童从教育的“后 边缘位置推至“前台”表演中心, 台”边缘位置推至“前台”表演中心,让儿童成为教 育活动的主角, 育活动的主角,这无疑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
• 会 导 态 儿童观
它是指一定社会中居统治和支配地位的人 们所认定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往往以法 们所认定的儿童观。 政令、规章等形式加以正式确认。 律、政令、规章等形式加以正式确认。它 往往是一元的。 往往是一元的。 它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 它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 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持有的儿童观,它 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持有的儿童观, 往往是多元的。 往往是多元的。
第二章
学前儿童观
本章内容
1 第一节 儿童观的演变
2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
3
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自学) 第三节 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自学)
第一节
儿童观的演变
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
一、什么是儿童观
•
儿童观 概念
• 儿童, 及到儿童 及到儿 们对 儿童 根 看 与权 ,儿童期 与 等 态度, 义,儿童
• 大众 识 态 儿童观
(三)儿童观的结构
• • • 构 ——儿童 儿 会构 ——儿童 儿 构 ——儿童 儿 会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儿童是“小大人”
儿童是“有罪的”
儿童是“白板”
儿童是“私有财产”
儿童是“花草树木”
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学前教育学-什么是儿童观
第一,儿童是人,具有人的尊严与作为人的一切基本权利
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不能打骂儿童,确保儿童的身心健康
第二,儿童是发展的人,其发展受制于多重因素
小班幼儿 活动交往特点
以自我为中心的 倾向,他们喜欢独自操 作、平行活动,很少与 人闲谈,
modify the text content, also can copy your content to this directly.
1 什么是儿童 2 什么是儿童观 3 儿童观的演变和发展 4 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1 什么是儿童
什么是儿童?
二、科学的儿童观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第一,儿童是人,具有人的尊严与作为人的一切基本权利 第二,儿童是发展的人,其发展受制于多重因素 第三,儿童是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精神世界的人,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第四,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第五,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
科学的儿童观的核心
18岁 .联合国《儿童权力公 约》对儿童的定义: 公约将"儿童"界定为 "18岁以下的任何人"
2 什么是儿童观
什么是儿童观?
所谓“儿童观”,主要是指既定时代 背景下国家、社会或家庭对于儿童的基本认 知、看法和态度以及有关儿童的理念。
它不仅仅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 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 点,地位与权利、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 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卢梭时期)
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
学前教育中的儿童观及演变
3.儿童观的精神构成 儿童有自己独特需求、兴趣、价值,也是一种的
精神存在,儿童观也须对此做出回应。价值和权利并没有受到认可和重视,只是
缩小了的成人,那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儿童概念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中的儿童观 及演变
儿童观的含义
(一)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成人如何看待 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涉及儿童的权利与地位、生长特 点、发展的形式和成因、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 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二)儿童观的不同形态
第一,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指在一定社会中居 统治和支配地位的人们所认定的儿童观,呈现一元 化特点。
(二)近代的儿童观 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普遍觉醒,人的价值、
尊严、地位、智慧得到肯定。
洛克提出“白板说” : 卢梭的儿童观 :自然主义 我国近代,批评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的同时也极力把儿
童从落后的旧文化中拯救出来。
卢梭
(三)现代的儿童观
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和福禄贝尔进行了教育方面的实践研 究,为建立科学的儿童心理学提供一些基础。1882年,普 赖尔出版《儿童的精神》。
第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指哲学、心理学、 教育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持有的儿 童观,往往是多元的。
第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即广大国民对儿童 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三)儿童观的结构 1.儿童观的自然构成
儿童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儿童观必然包含对其自然构 成层面的认识。
2.儿童观的社会构成
19世纪末,尊重儿童的呼声愈益高涨,杜威和蒙台梭利 。
20世纪初国际联盟通过《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世界儿童问 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 《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儿童观的变迁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儿童观的变迁摘要:西方从古代到现在的儿童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卢梭到杜威再到蒙台梭利,各个教育家们的观点有相似也有不同,但这个过程是儿童从被压抑到被发现,继而被尊重的过程。
同时对我国现代的儿童观也有很大的启示。
本文对各个教育家的儿童观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对儿童观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西方儿童观;发展;综述科学的儿童观是我们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教师的工作起着指导作用。
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各界中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儿童观,因此导致我国频繁发生一些伤害儿童的现象。
一种是把儿童看的过于弱小,是成人的附庸,无视儿童的身心需要,一种是把儿童看作“小大人”给儿童施加一些超出年龄承受能力的任务。
因此,以史为鉴,对西方近现代儿童观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回顾和反思,从中找出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科学儿童观的涵义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与教育观、教师观是紧密相连的。
科学儿童观应该是以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出发点,并且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正确的对待儿童的态度应该是在合理的保护和照顾儿童的基础上,给儿童一定的自由空间和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让儿童自由自主的全面发展,并且应该注意儿童之间的差异性。
二、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儿童观发展历程1、古代的儿童观在原始社会,儿童是公养公育的,对儿童的教育是与生活结合起来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儿童与成人的本质区别,因此,也并没有特定的儿童观。
由于文化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与成人一起参加劳动,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特定的文化,他们没有被当作儿童来看待,他们穿同成人一样的衣服,被当作社会的未来成员,一旦战争需要他们,他们就同成人一样上战场。
所以当时没有特定的儿童观。
“在口语的世界里,成人的概念并不存在,因此,儿童的概念就更不用提了”。
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战争的需要,儿童出生之后就要接受审核,身体强壮的儿童才能存活下来,以保证成为未来的强壮的公民。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查学习心得体会11学前3班韩伟伟53号●绪论学前教育学课程介绍:学前教育是指从初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
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对初生至六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学前年龄阶段的划分在各国是不同的,有的国家为2~5、6岁,也有的国家为初生到5、6岁或7岁。
3岁前是儿童身心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与3~6岁儿童教育有密切联系,因此,有学者认为把两者统称为学前教育较为恰当。
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总结我国学前教育的经验,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并引进国外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探讨我国学前教育的规律及今后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学前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这门学科,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及开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托儿所、幼儿园实际,培养他们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一、学前教育学的研究范围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涵和性质,学前公共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的沿革。
1.1学前教育学的对象:a)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
b)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以学前教育为研究对象。
●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生存活动:一种以生存为直接和最终目的的活动,是一种人与动物共有的活动形式。
社会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以生存活动为目的又超越生存活动的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形式。
我们认为,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存在着和人类两代人之间类似的“教”与“学”的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两者间的差异表现:a)教育是指对人(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经验、训练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及良好习惯、塑造人格的一种社会活动。
b)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社会性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
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
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
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
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儿童生而有罪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
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
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
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
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
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
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
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
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
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
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
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
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儿童生而有罪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
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
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
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
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
(幼儿学前教育)儿童观的变化
第一章绪论第四节学前儿童心理的早期研究-----儿童观的变化教学目标:了解儿童观的开展历史〔以西方开展为线索〕考虑儿童观与其他学科开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不同时期由于学科的开展对儿童看法的变化。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理解教学时数:1 微学时作业:1.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中古时期的儿童观〕的哪些要紧的观点?2.现代儿童观有哪些方面的要紧观点?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有些是属于拓展,学生往往对这些拓展内容比较有兴趣,了解心理学开展的历史,了解它也有一个从微弱到强大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开展的不同理解,有助于学生能够包容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学设计本章内容方案用6学时完成。
一、导入自上节课结束,我们了解了儿童心理学的全然研究方法,在讲述研究方法的时候,我们也同时讲到了一些心理学家,熟悉了他们的模样。
接下去我们还要与他们见面,因此,还有其他的许多更老一些的心理学家,我们来体会心理学有着“悠久的过去,短暂的历史〞。
二、儿童观的开展变化1.背景介绍是一门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的渊源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时代。
心理学的英文拼写是Psychology,由希腊文“ψνхо〞和“λογια〞两个字源组成,前者是灵魂的意思,后者是学问的意思,合起来即“灵魂之学〞。
十六世纪以往,还没有出现心理学这一名词。
尽管古希腊闻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所著的《灵魂论》一书中曾有过对心理的描述,但他把人的心理看作灵魂,并认为植物和动物也有灵魂。
直到1590年德国哲学家葛克尔(R,Gockel)首次用心理学那个词来标明他的著作以及德国哲学家沃尔夫(B.Wolff)所著的《理性心理学》〔1732年〕、《经验心理学》〔1734年〕问世以后,“心理学〞这一名词才得到公认和流行。
但当时它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照旧属于哲学范畴。
几千年来心理学一直是哲学的一局部,一直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中。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专门古老的科学。
学前教育学儿童观的演变共57页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学前教育学-儿童观的演变57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4.理论流派1
主讲人:纪红霞
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知识点一:
儿童观的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心理学有着“悠久的过去,短暂的历史”
2000多年前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
1590年 德国哲学家葛克尔 使用“心理学”的概念 1732年、1734年
沃尔夫著 《理性心理学》、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三阶段:从20世纪初期到现代
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促进了儿童观的发展,心理学也对儿童表现出了 极大的兴趣。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格塞尔:儿童的动作发展规律图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我所都需要的环境……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经验心理学》
1879年 德国哲学家、生理家
冯特 莱比锡大学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生理心理学原理》
在哲学中的母体中孕育发展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对儿童心理 的研究
自然科学的发展研究成果 心理学
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成果
儿童观的沿革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一阶段:古代到文艺复兴
“儿童生来有罪”——基督教的原罪论 “小大人”——预成论
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与各种丰富的活动之中不断建构他的
精神世界的。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6.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7.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就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
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 我建构的。 8.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 传充分赋予了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得到 充分的发展。 9.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 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成人应尊重幼儿的各种学习 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维果茨碁: 最近发展区 文化遗传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现代儿童观对儿童的看法: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阶段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
成人的一套强加于他们,或故意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二阶段: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儿童被发现了
“把儿童看成儿童”
——《爱弥儿》(1762年)
这些功课的目的,只是使年轻人获 得全面的发展……
——《人的教育》 (1826年)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 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白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