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日本的发展模式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以后,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
它从1955年编制第一个指导性经济计划时所迄今先后实施的13个经济计划,其主要控制目标(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一般都基本上(或超额)实现了。
有时甚至比某些国家的指令性经济计划完成得还好。
日本这种经济计划模式,在西方主要国家中也是最成功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正反两面的经验,特别是在其经济体制转换初期以及那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实现计划调控的若干经验,诸如开放式的计划编制方式、经济计划控制目标的合理化、计划机构的改革与高素质化以及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同步实施等,对当前我国的经济计划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计划体制,都具有现实的研究与借鉴价值。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政治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往往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和推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罗列了世界上成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三种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许多学者认为,日本经济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和实施了与其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奇迹。
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宏观调控法作为政府间接干预经济的一种制度设计,地位逐渐重要和提升,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法立法内容和体系上的一个明显变化趋势是各国加强了对经济宏观调控方面的立法,逐步完善其内部体系;并使这方面的立法在经济法立法体系中的地位上升,使之逐渐成为经济法体系中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构成部分。
目前,宏观调控法正在成为当代各国经济法的核心。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de)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de)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de)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de)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de)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de)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de)起始阶段(de)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de)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de)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de)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de) GNP 和人均 GNP (de)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和%、%和%、%和%、%和%.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de)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de)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de)效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de)“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de)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de)道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de)极为重要(de)原因.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de)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de)中央政府(de)一般会计岁出为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de)通商特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de)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de)一个特点.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de)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de)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de)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de)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de)消化.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de)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de)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de)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而美、英、法各国(de)义务教育(de)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de)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de)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de)强有力(de)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育(de)“传统因素”(de)贡献分不开(de).随着工业化(de)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de)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了相当(de)发展.但是,与工业化与经济军事化加速推进(de)同时,社会发展十分迟缓,三大差距(不同社会阶级、阶层(de)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de)地区差距、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二重结构”)不断扩大,劳动人民(de)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923 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de)巨大损失.1929 年又卷入世界性经济恐慌,使日本(de)工、农业及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从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费用更加扶摇直上,达到了 7558 亿日元这样(de)天文数字,国债余额从1930 年(de)62 亿日元增加到 1945 年底(de) 1439 亿日元,整个经济陷入了崩溃(de)边缘.1945 年日本战败,战争给日本留下(de)是“大东亚共荣圈”幻梦(de)破灭,是“人工沙漠”(随美国占领军抵达日本(de)从军记者语)般(de)一片废墟,是足以令国民发誓“决不能让战争重演”(de)深刻教训.2. 战后经济复兴( 1946— 1955 年)二战结束(de)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由于长期战争(de)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de)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de)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de)结果,导致恶性(de)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de)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de)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全国(de)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de)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大批无家可归(de)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可以说战后(de)经济复兴之路(de)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de).在经济复兴(de)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de)“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战后改革使日本在外力(de)推动之下确立了战后(de)和平发展道路,并使市场竞争原理在除金融外(de)大多数产业领域得以发挥作用,为整个战后(de)日本经济、社会(de)发展奠定了基础.1946 年采取(de)“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时(de)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de)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de)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de)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de)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de)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de)发展.为了实施“倾斜生产方式”,日本政府还对重点产业部门实施价格补贴,并于1947 年初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给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这样,到了1948 年日本经济虽然摆脱萎缩状态而走上了扩大再生产(de)道路,使整个经济重建工作开始走上轨道,但是,大量(de)价格补贴和巨额(de)低息贷款加剧了通货膨胀,出现了所谓“狂乱物价时期”.为了稳定日本经济,克服通货膨胀,美国政府于1948 年底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de)9 条方针,并委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为占领军司令部(de)财政金__融顾问.1949 年根据道奇(de)指示(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废除了价格补贴和低息复兴贷款,并编制了超平衡预算,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物资供应(de)紧张局面得到缓和,对经济(de)统制也逐步撤销,为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推行紧缩(de)财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一步步地陷入危机(de)深渊.正在这个关头,美国侵朝战争于1950 年6 月爆发,大量(de)战争“特需”犹如及时雨润泽了日趋干枯(de)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不仅摆脱了道奇路线造成(de)经济危机,而且带来了空前(de)“特需景气”.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de)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de)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de)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de)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等(de)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生产(de)发展,因而很快出现了“投资、消费景气”.至1953 年日本(de)实际GNP 超过1944 年(de)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de)56%.从1946—1955 年(de)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1956 年发表(de)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de)“宣言”.1955 年度(de)日本经济不仅在国民收入、矿工业生产等“流量”方面,而且在企业设备等“存量”(即业已积累起来(de)资源)方面,都超过了战前水平.“现在已不是战后”(de)判断,所依据(de)正是对战前、战后经济实力(de)比较.然而,日本经济彻底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其增长率是否也将恢复到战前(de)4%—5%(de)平均水平去呢如果把经济复兴阶段(de)高增长率看作是对作为复兴出发点(de)战败之初过低(de)经济水平(de)补偿(即越是低水平(de)经济越容易达到高(de)增长率),那么,在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还能保持这样高(de)增长率吗对此很多人是抱有疑问(de).然而,“奇迹”再次发生了.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甚至比复兴时期(de)平均增长率还要高一些,既然高速增长时期(de)出发点与经济复兴时期(de)出发点是大相径庭(de),因此,两个时期十分相近(de)增长率数字(9%—10%)(de)含义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de).在1973 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de)“终点”年份,日本(de)实际GNP 达到1946 年(de)11 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 年)(de) 倍.日本(de)人均GNP从50 年代不及美国(de)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de)60%.这样(de)增长速度在日本(de)历史上是空前(de),在世界(de)历史上也是少有(de).如果说,在经济复兴时期(de)经济增长是以出口(“外需”、特别是朝鲜战争(de)“特需”)为主导(de)增长,那么,高速增长时期(de)经济增长则是以投资为主导(de)增长,即迅速增长(de)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de)主要动力.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包括政府投资在内(de)投资率更是高达%.当时,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de)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de)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de)热潮.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de)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de)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从产业结构(de)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de)过程.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de)“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de)一个象征,使广大(de)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de)增长.迅速增长(de)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 1964 年超过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de) 5 座高炉中日本占了 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de)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de)规模从1958 年(de)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de)年产20 万吨,1973 年(de)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de)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de) 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de)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与“大量生产”形成相互促进关系(de)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家庭电器热”成为高速增长时代国民消费(de)一大特征.在50 年代,号称为“三种神器”(de)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电视迅速普及是在每台价格相当于人们一个月工资(de)50 年代后半期.到了60 年代,彩电、空调、小轿车(由于这三大件(de)英文词(de)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又称“3C”)成为国民消费需求(de)新(de)中心.其中小轿车(de)普及率从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辆提高到1965 年(de) 辆,1973 年(de) 辆.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 年设定(de)日元对美元(de)固定汇率偏低(1 美元等于360 日元),日本(de)出口产业(de)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P 增长率(de)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 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de)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随着经济实力(de)增强,日本于1964 年加入经合组织(OECD),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以美元换算(de)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 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 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de)第二经济大国.日本(de)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 年(de)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de) 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de)水平(占世界第20 位).1969 年度(de)经济白皮书以“第2 位与第20 位”(de)表述,刻画了当时日本(de)经济实力,认为导致日本(de)GNP 占第2 位与人均GNP 占第20 位(de)“不平衡”(de)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de)低生产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de)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de)劳动力(de)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de)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de)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高速增长总(de)来说使蕴藏在日本国民中(de)“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de)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de)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70 年代初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1970 年度(de)实际增长率为%,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de)冲击增长率下降到%,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为战后第一次出现(de)负增长.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de)转折产生了决定性(de)影响,给战后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 年)1970 年由于美国(de)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de)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8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de)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de)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de)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de)日本经济(de)冲击更大.在石油危机(de)影响下,日本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de)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de)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日本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de)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de)上下摆动也不大.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de)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de)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de)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de)提高.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日本经济承受不了这样(de)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de)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日本会进入“零增长”(de)经济萧条时代.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de)日本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日本经济由于产业结构(de)高度化与企业素质(de)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de)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8—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 年中期(de)每桶13 美元暴涨到1980—1981 年(de)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总之,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增长(de)道路,其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之中实属上乘(见下表).石油危机前后10 年(de)实际增长率随着日本(de)经济、科技水平日益赶上欧美,日本政府越来越感到必须加强自主(de)技术研究、开发,“从模仿外国技术(de)时代走向独创(de)时代”.为此,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制定了“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科技厅)、“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通产省)等重要(de)研究开发计划,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产官学”(“产”指民间企业,“官”指政府研究机构,“学”指大学)(de)科技合作与交流.然而,日本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de)良好(de)经济表现与迅速(de)技术进步,却带来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de)重大变化.由于国际竞争力(de)增强,日本(de)工业品出口持续扩大,1974—1975 年(de)经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转为黑字,此后出超幅度迅速扩大.特别是在日美之间,由于美国从1982 年起实行高汇率政策,使日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日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日趋激化.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de) 3 年多一点(de)时间里,从 1 美元兑换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换121 日元.5.泡沫经济(de)膨胀与破灭(1986—1997 年)由于1987 年10 月(de)“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 年达到 1 美元兑换122 日元(de)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de)低水平,即%.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de)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de)价格会继续上涨(de)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de)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de)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de)有代表性(de)225 种股票(de)平均价格计算出来(de))达到创记录(de)日元.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de)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de)人们手里(de)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de)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de)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伴随股票发行(de)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de)福利设施.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de)“大型景气”(de)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日本银行于1989 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 年12 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de)上涨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 年转为下跌.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de)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de)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de)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de)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de)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de)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de)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de)下降与所保有(de)股票价格(de)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de)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结果,名词解释“非银行”:从事金融业务、但不受理存款(de)公司,如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等.非银行开展融资(de)资金需从同系列(de)金融机构等处筹措,由于非银行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融资过度,在景气后退以后无法回收,致使向非银行融资(de)金融机构也发生了不良债权问题.本来在经济萧条时应担负向企业提供救济、支持企业再建(de)重任(de)金融机构自身也陷入了危机状态,对贷款变得十分慎重.金融机构(de)问题使这次萧条成为“复合萧条”,并使萧条长期化.1993 年10 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de)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_记录”.继1992 年度增长%之后,1993、1994 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 年(de)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 年代(de)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de)低增长”.1995、1996 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 2. 4%、 3. 5%,然而,到了1997 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de)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de)原因除政府政策(de)失误(在“内需不足”(de)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de)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de)后遗症以外,最根本(de)原因还在于日本(de)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de)发展.世纪日本(de)经济、人口、人均产值(de)增长率。
日本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日本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日本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引言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环境的变化,日本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日本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等方面。
一、数字经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日本的数字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驱动力。
首先,电子商务是日本数字经济的核心。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电子商务在日本逐渐兴起。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购物和在线支付,电子商务市场得以快速增长。
同时,日本的一些传统行业也开始转型,将线下销售模式与线上业务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其次,数字金融是日本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日本的金融机构也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比如,移动支付、虚拟货币和区块链等新兴金融技术正在改变传统金融模式,推动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和智能化。
再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是日本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
日本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产,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商机和市场需求。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日本一直以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仍有许多发展空间。
首先,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
日本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机器学习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在算法的创新和数据的应用方面还有待提升。
其次,自动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之一。
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正在积极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希望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和物流领域,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再次,人工智能也在改变日本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通过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日本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三、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日本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农业发展可以概括为“农业优先、综合体模式”,其内涵是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非重点发展工业,同时将工作、生活、投资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使农业获得优先发展
的优先权。
日本的农业进一步发展伴随着采取两个重要政策:“资源整合计划”和“新型自主自
愿政策”。
资源整合计划主要侧重于改善农业生产设施,以提高生产力;新型自主自愿政
策则旨在实现农业发展的本土化,使农民及其家庭得到实惠。
另外,日本政府针对新一代的农民,提出的一个重大政策是规模改革,即“大型农场”和“大型农村”模式。
该模式重点包括技术改革、人口改变、资源整合、设施改善和运营
的规范。
大型农场重点考虑土地利用问题,大型村落则以农业生产者聚居和社区维护为主
要重点。
日本政府还重视发展一种基于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成为一种先进的、可持续
的产业。
在此过程中,推出的措施包括实施资金支持、改进技术服务、加强创新设施,以
及列入国家层面上的规章制度,使农业更可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述,日本农业发展模式涵盖了政府采取的多种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农业
产出以及改善农民的发展状况,进而使农业发展更加可持续。
第八章 日本地方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日本地方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前景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田中景一、日本地方国有企业的概念和分类日本的地方国有企业包括两种形式,即第三种形态和地方公社。
1.第三种形态的概念和分类“第三种形态”一词来源于英语的“The Third Sector”。
是将政府部门或者公共部门看作第一种形态、将民间部门看作第二种形态、将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的“独立部门”(Independent Sector)看作第三位的形态而概念化的。
关于第三种形态的概念,在日本,存在着多种解释,例如,在1989年版的《日语大辞典》(讲谈社)中,对其所做的定义是,“以地区开发和都市形成为目的而设立的官民共同出资的开发机构”;《广辞苑》(第4版)所做的定义是,“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与民间企业共同出资而设立的事业体”。
[1]在公共投资杂志社主编的《第三种形态设立和运营的指针》(1985年8月第1版,1989年9月修订版)中指出,关于第三种形态,还没有确定的定义,因使用此概念的人的不同其意义有若干差异,但一般来说,所谓第三种形态,是指由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即政府有关机构这样的公共部门(也称第一种形态)和民间部门(也称第二种形态)共同出资的事业经营形态。
[2]但从大体上看,日本学者对其所做的定义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前者是指“界于公共部门和民间部门之间的由这两者共同组成的部门”;后者是指“由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共同出资而成立的株式会社组织”。
[3]关于第三种形态的分类,在前面提到的《第三种形态设立和运营的指针》一书中,根据公共部门对第三种形态出资主体的不同,而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1)根据国家的特别法,由公共部门和民间共同出资设立的事业主体。
它包括国家与民间共同出资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与民间共同出资设立的;国家与特殊法人共同出资设立的;特殊法人与民间共同出资设立的。
(2)政府的有关机构与民间协同出资设立的事业主体。
(3)由地方公共团体与民间共同出资设立的事业主体(4)为了进行某项事业,由公共部门作为主体设立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等公益法人。
日本城镇化发展阶段

日本城镇化率161962 195^ 1972 1»771982 19S7 1992 199^ 200J J007 3012日本城镇化年均增K率变化图日本城镇化发展模式:1、以大都市圈为主导,中小城市、城镇共同发展2、工业化推进了日本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随着重化业的快速发展,港口工贸城市和滨海工业区相继出现,并向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集聚。
第二阶段:日本劳动力逐渐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区域集中。
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40年的35%。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城市化进程。
出现问题:出现了年轻人大批流入大城市而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地区间差距拉人的现象。
直到1975年以后,随着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城市化进程日趋成熟,日本人口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状况才趋于改善第四阶段:1980-1984年间,由于出口型产业进一步向港口工贸大城市靠拢,日本再次发生了人口向东京圈聚集现象,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大城市人口集中、地价上涨、土地利用受到限制、劳动力减少及工资提高等因素,致使一部分人向郊区转移,出现“郊外都市化时代”3、政府政策指导,如1955年制定的《町村合并制定法》旨在对日本的村镇进行合并。
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非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并提供了一系列的农业保护政策。
% 印度尼西亚城镇化率6C -.. 印尼城镇化年均增长率变化图1.4 「0.6 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20 ' L ! J 1 1 1 L ! J 1 1 L !■ 1 1 1 ! L ! , 1 1 1 1 L ! J■ ! 1 ! , 1 1 1 L 1 J■ 1 1 1 J L 1 J 1_ J_11962 1967 1972 】9厂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 2012r 600 ■ I ■ T ・ N k ■■申■ ■p I* ■ ■ ■ d ■ T II ■ ■ ■ ■ m 卩 ・■ i T ""TTHTTQ FMCD CD aCMCD OD CD CM9 刃 0CMP習 <D0 Oi CO Op 令妥 as瓷6 666 O1 6 6 B666 666 6666 6 O O O O O r-r~-r~-r--r~^r^-''r--r*-r--r^--r^-*«*■ -r^--r-*=■■ >CM CS| CM(\J CMYear印度尼西亚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城镇发展率关系Hbk 1. Let t ! arid ^roti^h ofj^nfss dotttestic jn&dud per capita (GDPPC^ ^pukiiii*u f urban poptil.ition atul utbanizaaori ratio« ‘,m GDVPC (USt) PupulidonUtbjdi popiuUdutiUibjaiizi I MJLI IJ L LOLeveL K 〕i 讪 Grmvtlx 1X0"20网Level 卅川 Grow lit I96f^-NJO9Lc%eL 201W Grow di*2009LeveL KK)9 Growth, 1 伽 J2OQ9IndorK^i^ 3814 3S1 J2£?9M 1間 1的9朽 伽52.6 2P 65 thini6206 6.4" 1 331 460 L43 5HSS423® +4.0 20 htdiii299334511553472/H却辺3.0829.S1.05。
第八讲 发展模式

后发式指以日本为代表的后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 其所以被称为“后发式”,是因为它们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在其发展 过程中,有原发式国家作样板,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未来结局有比较清 楚的了解,对现代化过程中将出现的问题,有原发式国家的经验教训 可资借鉴。 从发展动力看,其动力根源在于社会外部,由于外在环境的逼迫和挑 战,使社会的领导层有意识、有目的地推动社会向原发式国家学习, 向现代化目标前进,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调控整个社会的国家 政治权力。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 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 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从发展特征看,后发式国家由于有原发式国家做榜样,可以实行跨越 战略,所以现代化发展表现出快速、突进的特征。 从发展程序看,后发式国家首先是以国家政权的力量,改革局部的社 会政治结构,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时空压缩型” 模式
后发国家的劣势: 1、外部挤压
2、内部积累
出路何在: 超越进化
跨越式发展
四、从目标实现的时序角度划分
(一)同步推进模式 1、时间上的同步推进 所有目标同时并举 2、空间上的同步推进 不同地区同时并举 (二)异步推进模式 1、时间上的先后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2、空间上的依次推进
(二)印度模式
印度模式指印度在尼赫鲁和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领导时期(19471984)的发展模式。1947年8月15 日,印度宣布独立。当时的印度十 分贫穷、落后,传统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人均寿命只有32岁,全 国83%的人是文盲。 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印度选择了在政治上采用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 在经济上实行公私混合经济和中央计划的“印度式社会主义”道路。 尼赫鲁认为: “自由经济、自由企业这一传统的资本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人口众多极 度贫困的亚非国家。”他说:“印度的发展道路是从一切现存制度 (俄国的、美国的和其他的)中吸取精华的第三条道路。”“我们正 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道路——一种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 国家的正统的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通过这种社会主义,我们将把人 们引向繁荣新天地。” 印度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把议会民主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在西方民 主制度的基础上栽种苏联模式的种子”。 印度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把国家控制、中央计划、自给自足、工业民 族化和私有制结合在一起。 在土地改革方面,政府采取渐渐的改良主义办法,农村的地主所有制 和财产关系没有受到大的触动,封建地主仍然拥有最好的土地。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发展经济学课件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发展经济学课件日本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即1945年到现在。
在战后的初期,日本面临着经济崩溃、贫困和混乱等严重问题,但在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努力下,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1945年-1955年:重建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0年间,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重建。
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向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补贴,并为他们提供了其他的支持措施,帮助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
此时期的重点是恢复国内的基础设施,并将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
这一时期的成功为日本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也是国内农业、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因为日本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引进了海外的技术和制造模式、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扩大对内需的投资,进而提高生产和就业能力,因此日本的经济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
加上政府还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出口刺激政策和贸易轮流赤字倒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改良管理,使得日本经济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0年-1990年:泡沫经济时期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被称为“泡沫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GDP占全球的比重也逐步提高。
此时期最为突出的是,优胜劣汰机制使得日本产业高度集中,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紧密关系,企业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的投资成为了全球的热点,这也带来了资本上涨、股市繁荣的局面。
1990年-至今:失去增长动力的“失落之十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失落之十年”,虽然日本经济仍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力,但在这10年间却处于低迷的状态,也是日本经济的一个转折点,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经营合理稳健。
因此,日本政府实施了许多对大企业、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财政、汇率等方面的政策来刺激经济,但尚未取得足够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美的中曾根康弘首相——风见鸡 亲美的中曾根康弘首相——风见鸡 曾反对吉田茂的美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82年日美命运共同体、不沉的航空母舰 82年日美命运共同体、不沉的航空母舰 防卫费超过GDP1%,增加同情预算 防卫费超过GDP1%,增加同情预算 支持里根总统战略核武器谈判 在日美贸易谈判中作出让步 扩大内需的前川报告 促进土地国有土地的拍卖 推动民间参与公共事业 建设大型游乐场所——高尔夫球场等 建设大型游乐场所——高尔夫球场等
三、日本模式的局限
1968年日本成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强国 1968年日本成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强国 应当削弱的政府经济职能却得到加强 其主要原因: 1、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2、自民党开始主导决策过程 3、政、官、财三角同盟的次级政府 建设族议员——建设省——建筑业团体 建设族议员——建设省——建筑业团体 4、在野党弱化,牵域差距、贫富差距扩大 少子化老龄化现象突出 缺乏训练有素的政治家 2006年 2006年9月安倍晋三任首相 内阁成员政治资金丑闻、失言不断 5000万份养老金缴纳记录丢失 5000万份养老金缴纳记录丢失 参议院选举失败,中止“脱离战后体制” 参议院选举失败,中止“脱离战后体制” 2007年 2007年9月协调型福田康夫任首相 缺乏统率能力,决策迟缓 2008年 2008年9月,麻生太郎任首相
1998年 1998年7月小渊惠三任首相 冻结财政改革法,扩大公共开支 “借债大王”,“小渊电话” 借债大王” 小渊电话” 周边事态法、国旗国歌法、监听法等 2000年 2000年4月任上去世,森喜郎任首相 任内无业绩,“神之国” 任内无业绩,“神之国”失言 2001年 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任首相 改造日本,改造自民党,改革无禁区 道路公团、邮政事业民营化 压缩公共开支,强力推动金融改革 官僚主导→政党主导→ 官僚主导→政党主导→首相官邸主导决策
1992年泡沫经济崩溃 1992年泡沫经济崩溃 1993年连续执政38年的自民党下台 1993年连续执政38年的自民党下台 细川护细八党派联合政权 通过政治改革四法案——公职选举法修正 通过政治改革四法案——公职选举法修正 案、政治资金限制法修正案、政党助成法 案、选区划分审议会设置法案 短暂的羽田内阁 1994年社会、自民、先驱新党联合政权 1994年社会、自民、先驱新党联合政权 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市担任政府首相 1996年初自民党总裁桥本龙太郎任首相 1996年初自民党总裁桥本龙太郎任首相
行政指导的经济功能: 被组织的市场,产业政策 经济发展至上的日本股份公司 每届内阁有经济发展计划— 每届内阁有经济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倍增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扶植战略产业 低息贷款、财政补助、设备减税 协助夕阳产业合并、减产、转产 维持有效竞争,限制企业数目及产量 鼓励大、小企业、供应与销售商合作 鼓励劳资合作、协调贸易摩擦
皇居与平将门首塚
二、日本模式与行政指导
汽车厂家自主发展——本田技术研究所 汽车厂家自主发展——本田技术研究所 半导体产业——盛田昭夫的索尼公司 半导体产业——盛田昭夫的索尼公司 《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三次遭挫 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 政府雇员比例为7 9%(15—20%) 政府雇员比例为7.9%(15—20%) 政府经常性支出最低,瑞典的一半 政府有干预或监督的权力,但不带强制性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机构或官员在不具有明 确的合法权力情况下,能够而且确实可以 指导或诱导私营企业或个人采取或不采取 某些行动 没有写成条文的命令——行政指导 没有写成条文的命令——行政指导
安倍晋三
福田康夫
企业努力提高生产率、强劲的出口势头 掩盖宏观政策失误,其弊端 1、扩大公共投资加剧政府财政危机 公共投资GDP比例5.7%(美国1.8%) 公共投资GDP比例5.7%(美国1.8%) 财政国债比例70年4.1%,79年 财政国债比例70年4.1%,79年34.7% 公共投资乘数效应减少一半 2、官僚、政治家的腐败 3、局部利益无限扩大——电子通讯产业 、局部利益无限扩大——电子通讯产业 4、受保护第三产业及农业竞争力低下 传统制造业强的双重产业
“劝告”、“期望”、“指示”、“希 劝告” 期望” 指示” 望”、“建议” 建议” 其制度性保证: 公共资金分配——预算三分之一为补助金 公共资金分配——预算三分之一为补助金 许认可权限——GNP40%,美国为6 许认可权限——GNP40%,美国为6.6% 财政投融资——邮政储蓄、国民保险等 财政投融资——邮政储蓄、国民保险等 政策性减税——土地、进出口、产品 政策性减税——土地、进出口、产品 非制度性因素: 精英主义官僚——点子公署通商产业省 精英主义官僚——点子公署通商产业省 钢铁、石化、汽车、电子、计算机 城山三郎:《官僚的夏天》 城山三郎:《官僚的夏天》 集团主义文化——官尊民卑意识 集团主义文化——官尊民卑意识
四、危机与改革
政府推动泡沫经济的形成 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 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 窗口指导、护送船队下的统制金融 银行证券分工、政府定存贷款数额及利率 设立分行、海报广告等也需大藏省批准 广场协议后降低利率,5%→2.5% 广场协议后降低利率,5%→2.5% 鼓励、指令各银行扩大贷款 与农协金融机构达成保证获利协议 出现问题后加以掩盖、拖延解决
宫泽喜一 细川护熙
羽田孜 村山富市
桥本内阁实施行政改革(六大改革) 1、减少行政机构,削弱政府权限 2、放宽限制,发挥民间活力 3、减少特殊法人,降低政府经济职能 4、地方分权,发挥地方作用 5、信息公开法 财政结构、金融体系、经济结构、社会保 障、教育等领域改革 通过《财政改革法》 通过《财政改革法》,压缩公共投资 严重打击复苏的经济,参议院选举失败
第七讲
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不同的观点
日本模式——政府主导的官民协调发展 日本模式——政府主导的官民协调发展 官主导说——查默斯·约翰逊的《 官主导说——查默斯·约翰逊的《通产省 与日本奇迹》 与日本奇迹》 民主导说——卡德尔的《 民主导说——卡德尔的《战略资本主义: —— 日本产业金融中的民间企业和公共目的》 日本产业金融中的民间企业和公共目的》 多元说——沃尔弗伦的《 多元说——沃尔弗伦的《日本权力结构之 谜》 文化说——吉莲·泰特的《拯救日本— 文化说——吉莲·泰特的《拯救日本—泡 沫经济崩溃后的银行危机与华尔街行动》 沫经济崩溃后的银行危机与华尔街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