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日本的发展模式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以后,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
它从1955年编制第一个指导性经济计划时所迄今先后实施的13个经济计划,其主要控制目标(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一般都基本上(或超额)实现了。
有时甚至比某些国家的指令性经济计划完成得还好。
日本这种经济计划模式,在西方主要国家中也是最成功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正反两面的经验,特别是在其经济体制转换初期以及那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实现计划调控的若干经验,诸如开放式的计划编制方式、经济计划控制目标的合理化、计划机构的改革与高素质化以及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同步实施等,对当前我国的经济计划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计划体制,都具有现实的研究与借鉴价值。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政治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往往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和推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罗列了世界上成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三种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许多学者认为,日本经济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和实施了与其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奇迹。
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宏观调控法作为政府间接干预经济的一种制度设计,地位逐渐重要和提升,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法立法内容和体系上的一个明显变化趋势是各国加强了对经济宏观调控方面的立法,逐步完善其内部体系;并使这方面的立法在经济法立法体系中的地位上升,使之逐渐成为经济法体系中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构成部分。
目前,宏观调控法正在成为当代各国经济法的核心。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de)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de)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de)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de)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de)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de)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de)起始阶段(de)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de)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de)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de)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de) GNP 和人均 GNP (de)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和%、%和%、%和%、%和%.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de)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de)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de)效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de)“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de)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de)道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de)极为重要(de)原因.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de)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de)中央政府(de)一般会计岁出为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de)通商特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de)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de)一个特点.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de)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de)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de)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de)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de)消化.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de)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de)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de)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而美、英、法各国(de)义务教育(de)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de)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de)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de)强有力(de)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育(de)“传统因素”(de)贡献分不开(de).随着工业化(de)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de)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了相当(de)发展.但是,与工业化与经济军事化加速推进(de)同时,社会发展十分迟缓,三大差距(不同社会阶级、阶层(de)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de)地区差距、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二重结构”)不断扩大,劳动人民(de)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923 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de)巨大损失.1929 年又卷入世界性经济恐慌,使日本(de)工、农业及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从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费用更加扶摇直上,达到了 7558 亿日元这样(de)天文数字,国债余额从1930 年(de)62 亿日元增加到 1945 年底(de) 1439 亿日元,整个经济陷入了崩溃(de)边缘.1945 年日本战败,战争给日本留下(de)是“大东亚共荣圈”幻梦(de)破灭,是“人工沙漠”(随美国占领军抵达日本(de)从军记者语)般(de)一片废墟,是足以令国民发誓“决不能让战争重演”(de)深刻教训.2. 战后经济复兴( 1946— 1955 年)二战结束(de)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由于长期战争(de)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de)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de)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de)结果,导致恶性(de)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de)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de)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全国(de)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de)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大批无家可归(de)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可以说战后(de)经济复兴之路(de)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de).在经济复兴(de)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de)“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战后改革使日本在外力(de)推动之下确立了战后(de)和平发展道路,并使市场竞争原理在除金融外(de)大多数产业领域得以发挥作用,为整个战后(de)日本经济、社会(de)发展奠定了基础.1946 年采取(de)“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时(de)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de)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de)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de)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de)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de)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de)发展.为了实施“倾斜生产方式”,日本政府还对重点产业部门实施价格补贴,并于1947 年初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给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这样,到了1948 年日本经济虽然摆脱萎缩状态而走上了扩大再生产(de)道路,使整个经济重建工作开始走上轨道,但是,大量(de)价格补贴和巨额(de)低息贷款加剧了通货膨胀,出现了所谓“狂乱物价时期”.为了稳定日本经济,克服通货膨胀,美国政府于1948 年底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de)9 条方针,并委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为占领军司令部(de)财政金__融顾问.1949 年根据道奇(de)指示(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废除了价格补贴和低息复兴贷款,并编制了超平衡预算,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物资供应(de)紧张局面得到缓和,对经济(de)统制也逐步撤销,为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推行紧缩(de)财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一步步地陷入危机(de)深渊.正在这个关头,美国侵朝战争于1950 年6 月爆发,大量(de)战争“特需”犹如及时雨润泽了日趋干枯(de)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不仅摆脱了道奇路线造成(de)经济危机,而且带来了空前(de)“特需景气”.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de)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de)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de)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de)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等(de)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生产(de)发展,因而很快出现了“投资、消费景气”.至1953 年日本(de)实际GNP 超过1944 年(de)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de)56%.从1946—1955 年(de)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1956 年发表(de)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de)“宣言”.1955 年度(de)日本经济不仅在国民收入、矿工业生产等“流量”方面,而且在企业设备等“存量”(即业已积累起来(de)资源)方面,都超过了战前水平.“现在已不是战后”(de)判断,所依据(de)正是对战前、战后经济实力(de)比较.然而,日本经济彻底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其增长率是否也将恢复到战前(de)4%—5%(de)平均水平去呢如果把经济复兴阶段(de)高增长率看作是对作为复兴出发点(de)战败之初过低(de)经济水平(de)补偿(即越是低水平(de)经济越容易达到高(de)增长率),那么,在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还能保持这样高(de)增长率吗对此很多人是抱有疑问(de).然而,“奇迹”再次发生了.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甚至比复兴时期(de)平均增长率还要高一些,既然高速增长时期(de)出发点与经济复兴时期(de)出发点是大相径庭(de),因此,两个时期十分相近(de)增长率数字(9%—10%)(de)含义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de).在1973 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de)“终点”年份,日本(de)实际GNP 达到1946 年(de)11 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 年)(de) 倍.日本(de)人均GNP从50 年代不及美国(de)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de)60%.这样(de)增长速度在日本(de)历史上是空前(de),在世界(de)历史上也是少有(de).如果说,在经济复兴时期(de)经济增长是以出口(“外需”、特别是朝鲜战争(de)“特需”)为主导(de)增长,那么,高速增长时期(de)经济增长则是以投资为主导(de)增长,即迅速增长(de)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de)主要动力.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包括政府投资在内(de)投资率更是高达%.当时,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de)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de)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de)热潮.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de)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de)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从产业结构(de)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de)过程.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de)“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de)一个象征,使广大(de)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de)增长.迅速增长(de)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 1964 年超过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de) 5 座高炉中日本占了 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de)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de)规模从1958 年(de)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de)年产20 万吨,1973 年(de)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de)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de) 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de)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与“大量生产”形成相互促进关系(de)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家庭电器热”成为高速增长时代国民消费(de)一大特征.在50 年代,号称为“三种神器”(de)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电视迅速普及是在每台价格相当于人们一个月工资(de)50 年代后半期.到了60 年代,彩电、空调、小轿车(由于这三大件(de)英文词(de)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又称“3C”)成为国民消费需求(de)新(de)中心.其中小轿车(de)普及率从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辆提高到1965 年(de) 辆,1973 年(de) 辆.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 年设定(de)日元对美元(de)固定汇率偏低(1 美元等于360 日元),日本(de)出口产业(de)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P 增长率(de)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 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de)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随着经济实力(de)增强,日本于1964 年加入经合组织(OECD),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以美元换算(de)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 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 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de)第二经济大国.日本(de)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 年(de)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de) 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de)水平(占世界第20 位).1969 年度(de)经济白皮书以“第2 位与第20 位”(de)表述,刻画了当时日本(de)经济实力,认为导致日本(de)GNP 占第2 位与人均GNP 占第20 位(de)“不平衡”(de)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de)低生产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de)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de)劳动力(de)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de)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de)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高速增长总(de)来说使蕴藏在日本国民中(de)“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de)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de)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70 年代初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1970 年度(de)实际增长率为%,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de)冲击增长率下降到%,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为战后第一次出现(de)负增长.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de)转折产生了决定性(de)影响,给战后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 年)1970 年由于美国(de)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de)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8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de)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de)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de)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de)日本经济(de)冲击更大.在石油危机(de)影响下,日本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de)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de)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日本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de)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de)上下摆动也不大.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de)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de)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de)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de)提高.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日本经济承受不了这样(de)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de)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日本会进入“零增长”(de)经济萧条时代.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de)日本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日本经济由于产业结构(de)高度化与企业素质(de)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de)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8—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 年中期(de)每桶13 美元暴涨到1980—1981 年(de)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总之,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增长(de)道路,其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之中实属上乘(见下表).石油危机前后10 年(de)实际增长率随着日本(de)经济、科技水平日益赶上欧美,日本政府越来越感到必须加强自主(de)技术研究、开发,“从模仿外国技术(de)时代走向独创(de)时代”.为此,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制定了“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科技厅)、“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通产省)等重要(de)研究开发计划,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产官学”(“产”指民间企业,“官”指政府研究机构,“学”指大学)(de)科技合作与交流.然而,日本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de)良好(de)经济表现与迅速(de)技术进步,却带来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de)重大变化.由于国际竞争力(de)增强,日本(de)工业品出口持续扩大,1974—1975 年(de)经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转为黑字,此后出超幅度迅速扩大.特别是在日美之间,由于美国从1982 年起实行高汇率政策,使日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日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日趋激化.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de) 3 年多一点(de)时间里,从 1 美元兑换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换121 日元.5.泡沫经济(de)膨胀与破灭(1986—1997 年)由于1987 年10 月(de)“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 年达到 1 美元兑换122 日元(de)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de)低水平,即%.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de)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de)价格会继续上涨(de)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de)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de)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de)有代表性(de)225 种股票(de)平均价格计算出来(de))达到创记录(de)日元.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de)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de)人们手里(de)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de)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de)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伴随股票发行(de)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de)福利设施.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de)“大型景气”(de)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日本银行于1989 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 年12 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de)上涨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 年转为下跌.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de)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de)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de)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de)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de)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de)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de)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de)下降与所保有(de)股票价格(de)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de)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结果,名词解释“非银行”:从事金融业务、但不受理存款(de)公司,如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等.非银行开展融资(de)资金需从同系列(de)金融机构等处筹措,由于非银行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融资过度,在景气后退以后无法回收,致使向非银行融资(de)金融机构也发生了不良债权问题.本来在经济萧条时应担负向企业提供救济、支持企业再建(de)重任(de)金融机构自身也陷入了危机状态,对贷款变得十分慎重.金融机构(de)问题使这次萧条成为“复合萧条”,并使萧条长期化.1993 年10 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de)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_记录”.继1992 年度增长%之后,1993、1994 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 年(de)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 年代(de)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de)低增长”.1995、1996 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 2. 4%、 3. 5%,然而,到了1997 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de)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de)原因除政府政策(de)失误(在“内需不足”(de)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de)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de)后遗症以外,最根本(de)原因还在于日本(de)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de)发展.世纪日本(de)经济、人口、人均产值(de)增长率。
日本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日本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日本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引言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环境的变化,日本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日本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等方面。
一、数字经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日本的数字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驱动力。
首先,电子商务是日本数字经济的核心。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电子商务在日本逐渐兴起。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购物和在线支付,电子商务市场得以快速增长。
同时,日本的一些传统行业也开始转型,将线下销售模式与线上业务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其次,数字金融是日本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日本的金融机构也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比如,移动支付、虚拟货币和区块链等新兴金融技术正在改变传统金融模式,推动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和智能化。
再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是日本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
日本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产,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商机和市场需求。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日本一直以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仍有许多发展空间。
首先,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
日本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机器学习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在算法的创新和数据的应用方面还有待提升。
其次,自动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之一。
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正在积极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希望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和物流领域,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再次,人工智能也在改变日本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通过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日本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三、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日本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农业发展可以概括为“农业优先、综合体模式”,其内涵是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非重点发展工业,同时将工作、生活、投资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使农业获得优先发展
的优先权。
日本的农业进一步发展伴随着采取两个重要政策:“资源整合计划”和“新型自主自
愿政策”。
资源整合计划主要侧重于改善农业生产设施,以提高生产力;新型自主自愿政
策则旨在实现农业发展的本土化,使农民及其家庭得到实惠。
另外,日本政府针对新一代的农民,提出的一个重大政策是规模改革,即“大型农场”和“大型农村”模式。
该模式重点包括技术改革、人口改变、资源整合、设施改善和运营
的规范。
大型农场重点考虑土地利用问题,大型村落则以农业生产者聚居和社区维护为主
要重点。
日本政府还重视发展一种基于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成为一种先进的、可持续
的产业。
在此过程中,推出的措施包括实施资金支持、改进技术服务、加强创新设施,以
及列入国家层面上的规章制度,使农业更可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述,日本农业发展模式涵盖了政府采取的多种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农业
产出以及改善农民的发展状况,进而使农业发展更加可持续。
第八章 日本地方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日本地方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前景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田中景一、日本地方国有企业的概念和分类日本的地方国有企业包括两种形式,即第三种形态和地方公社。
1.第三种形态的概念和分类“第三种形态”一词来源于英语的“The Third Sector”。
是将政府部门或者公共部门看作第一种形态、将民间部门看作第二种形态、将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的“独立部门”(Independent Sector)看作第三位的形态而概念化的。
关于第三种形态的概念,在日本,存在着多种解释,例如,在1989年版的《日语大辞典》(讲谈社)中,对其所做的定义是,“以地区开发和都市形成为目的而设立的官民共同出资的开发机构”;《广辞苑》(第4版)所做的定义是,“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与民间企业共同出资而设立的事业体”。
[1]在公共投资杂志社主编的《第三种形态设立和运营的指针》(1985年8月第1版,1989年9月修订版)中指出,关于第三种形态,还没有确定的定义,因使用此概念的人的不同其意义有若干差异,但一般来说,所谓第三种形态,是指由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即政府有关机构这样的公共部门(也称第一种形态)和民间部门(也称第二种形态)共同出资的事业经营形态。
[2]但从大体上看,日本学者对其所做的定义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前者是指“界于公共部门和民间部门之间的由这两者共同组成的部门”;后者是指“由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共同出资而成立的株式会社组织”。
[3]关于第三种形态的分类,在前面提到的《第三种形态设立和运营的指针》一书中,根据公共部门对第三种形态出资主体的不同,而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1)根据国家的特别法,由公共部门和民间共同出资设立的事业主体。
它包括国家与民间共同出资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与民间共同出资设立的;国家与特殊法人共同出资设立的;特殊法人与民间共同出资设立的。
(2)政府的有关机构与民间协同出资设立的事业主体。
(3)由地方公共团体与民间共同出资设立的事业主体(4)为了进行某项事业,由公共部门作为主体设立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等公益法人。
日本城镇化发展阶段
日本城镇化率161962 195^ 1972 1»771982 19S7 1992 199^ 200J J007 3012日本城镇化年均增K率变化图日本城镇化发展模式:1、以大都市圈为主导,中小城市、城镇共同发展2、工业化推进了日本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随着重化业的快速发展,港口工贸城市和滨海工业区相继出现,并向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集聚。
第二阶段:日本劳动力逐渐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区域集中。
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40年的35%。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城市化进程。
出现问题:出现了年轻人大批流入大城市而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地区间差距拉人的现象。
直到1975年以后,随着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城市化进程日趋成熟,日本人口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状况才趋于改善第四阶段:1980-1984年间,由于出口型产业进一步向港口工贸大城市靠拢,日本再次发生了人口向东京圈聚集现象,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大城市人口集中、地价上涨、土地利用受到限制、劳动力减少及工资提高等因素,致使一部分人向郊区转移,出现“郊外都市化时代”3、政府政策指导,如1955年制定的《町村合并制定法》旨在对日本的村镇进行合并。
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非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并提供了一系列的农业保护政策。
% 印度尼西亚城镇化率6C -.. 印尼城镇化年均增长率变化图1.4 「0.6 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20 ' L ! J 1 1 1 L ! J 1 1 L !■ 1 1 1 ! L ! , 1 1 1 1 L ! J■ ! 1 ! , 1 1 1 L 1 J■ 1 1 1 J L 1 J 1_ J_11962 1967 1972 】9厂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 2012r 600 ■ I ■ T ・ N k ■■申■ ■p I* ■ ■ ■ d ■ T II ■ ■ ■ ■ m 卩 ・■ i T ""TTHTTQ FMCD CD aCMCD OD CD CM9 刃 0CMP習 <D0 Oi CO Op 令妥 as瓷6 666 O1 6 6 B666 666 6666 6 O O O O O r-r~-r~-r--r~^r^-''r--r*-r--r^--r^-*«*■ -r^--r-*=■■ >CM CS| CM(\J CMYear印度尼西亚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城镇发展率关系Hbk 1. Let t ! arid ^roti^h ofj^nfss dotttestic jn&dud per capita (GDPPC^ ^pukiiii*u f urban poptil.ition atul utbanizaaori ratio« ‘,m GDVPC (USt) PupulidonUtbjdi popiuUdutiUibjaiizi I MJLI IJ L LOLeveL K 〕i 讪 Grmvtlx 1X0"20网Level 卅川 Grow lit I96f^-NJO9Lc%eL 201W Grow di*2009LeveL KK)9 Growth, 1 伽 J2OQ9IndorK^i^ 3814 3S1 J2£?9M 1間 1的9朽 伽52.6 2P 65 thini6206 6.4" 1 331 460 L43 5HSS423® +4.0 20 htdiii299334511553472/H却辺3.0829.S1.05。
第八讲 发展模式
后发式指以日本为代表的后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 其所以被称为“后发式”,是因为它们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在其发展 过程中,有原发式国家作样板,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未来结局有比较清 楚的了解,对现代化过程中将出现的问题,有原发式国家的经验教训 可资借鉴。 从发展动力看,其动力根源在于社会外部,由于外在环境的逼迫和挑 战,使社会的领导层有意识、有目的地推动社会向原发式国家学习, 向现代化目标前进,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调控整个社会的国家 政治权力。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 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 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从发展特征看,后发式国家由于有原发式国家做榜样,可以实行跨越 战略,所以现代化发展表现出快速、突进的特征。 从发展程序看,后发式国家首先是以国家政权的力量,改革局部的社 会政治结构,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时空压缩型” 模式
后发国家的劣势: 1、外部挤压
2、内部积累
出路何在: 超越进化
跨越式发展
四、从目标实现的时序角度划分
(一)同步推进模式 1、时间上的同步推进 所有目标同时并举 2、空间上的同步推进 不同地区同时并举 (二)异步推进模式 1、时间上的先后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2、空间上的依次推进
(二)印度模式
印度模式指印度在尼赫鲁和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领导时期(19471984)的发展模式。1947年8月15 日,印度宣布独立。当时的印度十 分贫穷、落后,传统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人均寿命只有32岁,全 国83%的人是文盲。 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印度选择了在政治上采用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 在经济上实行公私混合经济和中央计划的“印度式社会主义”道路。 尼赫鲁认为: “自由经济、自由企业这一传统的资本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人口众多极 度贫困的亚非国家。”他说:“印度的发展道路是从一切现存制度 (俄国的、美国的和其他的)中吸取精华的第三条道路。”“我们正 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道路——一种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 国家的正统的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通过这种社会主义,我们将把人 们引向繁荣新天地。” 印度模式的特点之一是把议会民主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在西方民 主制度的基础上栽种苏联模式的种子”。 印度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把国家控制、中央计划、自给自足、工业民 族化和私有制结合在一起。 在土地改革方面,政府采取渐渐的改良主义办法,农村的地主所有制 和财产关系没有受到大的触动,封建地主仍然拥有最好的土地。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发展经济学课件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发展经济学课件日本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即1945年到现在。
在战后的初期,日本面临着经济崩溃、贫困和混乱等严重问题,但在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努力下,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1945年-1955年:重建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0年间,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重建。
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向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补贴,并为他们提供了其他的支持措施,帮助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
此时期的重点是恢复国内的基础设施,并将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型。
这一时期的成功为日本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也是国内农业、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因为日本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引进了海外的技术和制造模式、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扩大对内需的投资,进而提高生产和就业能力,因此日本的经济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
加上政府还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出口刺激政策和贸易轮流赤字倒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改良管理,使得日本经济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0年-1990年:泡沫经济时期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被称为“泡沫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GDP占全球的比重也逐步提高。
此时期最为突出的是,优胜劣汰机制使得日本产业高度集中,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紧密关系,企业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的投资成为了全球的热点,这也带来了资本上涨、股市繁荣的局面。
1990年-至今:失去增长动力的“失落之十年”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失落之十年”,虽然日本经济仍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力,但在这10年间却处于低迷的状态,也是日本经济的一个转折点,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经营合理稳健。
因此,日本政府实施了许多对大企业、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财政、汇率等方面的政策来刺激经济,但尚未取得足够的效果。
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东亚的经济强国之一,日本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日本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挑战、应对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拥有公认的全球最先进的科技和制造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日本经济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不稳定和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日本制造业在汽车、电子产品、机床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并且仍然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另一方面,日本金融、保险、服务等行业也水平较高,造就了日本成熟的金融体系和服务行业。
二、日本经济面临的挑战尽管日本经济曾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面临的挑战也很严峻。
首先,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了日本社会的工作力和消费力下降,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增长。
其次,日本的出口市场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日本在出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这使得日本的制造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另外,日本的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也是日本经济的挑战之一。
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已经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以上的债务,这使得日本政府的财政稳定受到威胁,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应对措施为了应对日本经济的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日本政府通过减税和提高福利水平来激励消费,增加内需的支持力度,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日本政府通过开放市场和加强贸易往来,寻求外部市场的支持,促进出口的发展。
此外,日本政府也在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力推数字化、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并推出了一些创业扶持措施,以促进日本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日本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未来,日本经济的发展将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同时也将有很多的机遇。
日本乡村振兴的3大路径,4大措施,5个阶段,10个玩法
日本乡村振兴的3大路径,4大措施,5个阶段,10个玩法日本乡村振兴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议题,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制定合适的路径、采取有效措施,并分阶段逐步实施,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玩法来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将介绍日本乡村振兴的三大路径、四大措施、五个阶段以及十个玩法。
一、乡村振兴的三大路径:1. 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的拓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2. 旅游发展路径: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开发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城市人口前往乡村旅游,增加乡村的旅游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3. 产业多元化路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有机农产品加工、山地水库渔业等,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多元化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留在乡村,促进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二、乡村振兴的四大措施:1. 政策支持措施:制定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包括资金扶持、减税优惠、土地政策优化等,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
2. 基础设施建设措施: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提高乡村的交通和通信便利性,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
3. 教育培训措施:加强农民和乡村居民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 合作社组织措施:鼓励农民和乡村居民组织成合作社,通过集体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三、乡村振兴的五个阶段:1. 规划阶段:制定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2. 建设阶段:进行基础设施改善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 培育阶段: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4. 提升阶段:加强乡村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乡村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
5. 持续发展阶段: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 教学模式
第三节 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模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23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试探 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 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有四个基本要义:1、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2、以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基本特点; 3、强调学生自主建构;4、强调教学的开放 性、生成性和动态性。
3
(2)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认为教学模式 是特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特定的任务和 情景;也有的认为是多种方法的综合。 (3)教学模式是教学程序和方法的混合体 (4)教学模式是教学的“结构——功能” 这一范畴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4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
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 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 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 教学范型。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 构。
5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1教学模式的结构 包括以下基本构成要素(1)理论基础。(2)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3)教 学程序。(4)运用策略(包括方法)。(5) 评价体系。 2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整体性。(2) 中介性。(3)相对性。(4)可操作性。 (5))效益性。 6
1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2
(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
教学模式是西方在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
的一个术语,以1972乔伊斯和韦尔出版 《教学模式》为标志。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如下几种: (1)教学模式即教学程序 指具有独特 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 阶段和程序。
浅论当代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弊端
浅论当代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弊端摘要:日本经济自二战以来仅用时十年就恢复到了战前水平,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又以10%的速度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强国,举世瞩目。
本文以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对的弊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弊端日本经济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10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仍然不见起色,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型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
主要表现有:国内消费不济。
失业率居高不下,企业纷纷破产,银行坏帐增加。
以及其他非重要问题。
应对的措施主要有减税、扩大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等。
最根本原因是被动的制度屏障,以及由此而破坏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1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经过长时间的战前和战时实验后,日本实行的是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战后日本迈向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地位的主要因素。
战后特殊历史背景的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发和抑制因素。
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英美资本主义的计划市场经济,成为“追赶主义”经济模式的典型。
可以说,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日本国内市场体系不发达,市场规模有限,市场机制尚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日本政府的这种体制安排是相当有效和合理的。
然而,制度安排是要与时俱进的,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强人的日本,已由“赶超型”经济向“稳定型”经济过度。
随着经济总量的膨胀和经济规模的扩张、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目标的改变,必然会导致与原有经济制度的不和谐。
原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日本经济的特征诺斯认为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具有一定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均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
8-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
• 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 为日本产业发展提供了抵御国际垄断资本威胁的重要保护; – 主动实施了产业结构的选择与转换,保证了经济赶超的最优路线; – 实行了以生产集中优先为特征的产业政策,较大地满足了社会化大 生产的客观要求,较好地协调了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 但是这一阶段的产业政策对新的发展阶段上资本利益要求 的变化反应滞后,并出现了多次对政策手段与政策目标因 果关系的错误判断
各类审议会 审议会是各省厅的附属机构,一般采取合议制,本身没有表 决权,也不能表示国家意图,其主要职能是提供咨询,参与 审查、调停、制定标准和参与某些行政处理,由学术界、企 业界、舆论界以及群众团体的代表或知名人士组成。 审议会在日本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 信息交流作用,尤其是在行政指导方面,行政指导以行政对 象的自愿接受为原则,行政指导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行政对象(主要是各类企业)是否予以合作,在政府与 企业达成一致意见或达成协议的过程中审议会起到了重要的 信息交流作用。
13
二、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形成原因
(一)经济原因 ●政府干预经济的一般原因
市场失灵、市场缺陷 ●日本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
日本政治经济中保留了较多的封建势力残余 日本资源严重匮乏 ●社会文化原因 唯上 合作
14
三、日本奇迹的讨论
• 政治经济学派的讨论——四个派别
– (1)―国家特性-基本价值观一致‖观点,认为日本奇迹源于日本社 会高度的集团意识; – (2) ―不存在奇迹‖观点,认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是市场力量 的作用; – (3)―特殊经济结构特征‖观点,研究日本劳工关系、储蓄率、公司 治理、银行体系、社会福利系统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4)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搭便车‖行为的观点,认为战后日本经济 的高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其拥有后发优势。
国研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及启示
国研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及启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并且对都市圈进行统一规划和跨区域联合治理的国家,在都市圈发展与治理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其中,以东京都为主要核心城市的“东京都市圈”最具代表性。
对东京都市圈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东京都市圈是指东京都及周边的崎玉、千叶、神奈川(即“一都三县”),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5%),人口规模4000多万(占全国约1/3),经济总量接近全国一半,城市化率超过90%。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入茨城、枥木、群马及山梨等四县(即“一都七县”),总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8%)。
本报告着眼于更大范围的“一都七县”进行分析。
东京几乎是从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而成,在不到半个世纪内发展成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成为与伦敦、巴黎、纽约相齐名的世界城市,并带动了整个日本首都圈的繁荣。
东京都市圈发展和治理的借鉴意义,不仅在于它已达到的领先规模和发达水平,更在于其集约化、多核心的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机制(这不同于传统的欧美大都市区),还在于其饱经日本经济和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演变而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东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作为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最早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并于1868年正式成为日本首都。
尽管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和35个区县的工业化大城市,但真正以都市圈模式开始发展始于战后复兴阶段的20世纪50年代初。
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日本政府的五轮首都圈规划来看,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并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特点,最终形成了当前“多核心、多圈层”的区域空间结构和高度互补的城市功能布局。
(一)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以控制规模、开发新城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雏形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经历了近10年的战后复兴,整个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日本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社会5.0
日本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社会5.0作者:刘平来源:《上海经济》 2017年第5期[ 摘要] 社会5.0(超智慧社会/Supper Smart Society)是超越工业4.0 及信息社会(社会4.0)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是日本政府为应对第4 次产业革命以及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以及老龄化、劳动人口减少、资源能源和环境、交通等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这种新模式以第4 次产业革命及其科技创新为技术基础和技术路径,以形成跨界跨国境互联的互联产业(Connected Industries)为产业发展模式,以实现以人为中心的高度人性化的超智慧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日本力求通过围绕实现社会5.0 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实现国家复兴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 关键词] 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经济,智慧社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133.1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11(2017)05-0082-08一、引言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从生产力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从狩猎社会到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进程。
信息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目前,许多发达经济体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第三产业。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广义的社会发展观来看,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整体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学者王忠武(2001)将这种“社会发展模式”定义为“是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联动程序和促发过程”。
社会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手段,也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对策。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出现和解决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日本作为发达经济体,其社会发展形态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社会。
但是,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个阶段却遇到了诸如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超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带来劳动力短缺和健康养老问题,以及交通、能源、环境等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种种问题,使国民对未来丧失信心,企业创新能力下降,从而又影响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这个时候,日本已经摆脱了几个世纪的封闭政策,开始接触西方国家,并试图学习他们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
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工业化政策,通过向重工业领域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制造业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世界经济衰退期间,日本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出口导向型的措施,以刺激国内经济。
日本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非常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公司开始崛起,如丰田、本田和索尼等,在汽车、摩托车、电视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开始出现疲软的迹象。
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时国际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金融体系、提高对外贸易的开放度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经济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再次迎来了高速增长。
这一时期被称为“泡沫经济时代”。
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繁荣,许多日本公司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收购。
然而,这个繁荣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太久,在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长达20年的停滞期。
在停滞的时期里,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金融体系的再次改革、刺激内需、促进创新和加大对小型企业的支持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日本经济,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高度竞争的全球市场和高额政府债务等。
目前,日本经济正在努力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政府致力于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并鼓励创业和引进外国人才。
此外,日本还在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贸易协定的谈判,以扩大市场准入和促进贸易自由化。
虽然日本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起伏,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随着政府和企业的不断努力,日本有望继续实现经济发展,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美的中曾根康弘首相——风见鸡 亲美的中曾根康弘首相——风见鸡 曾反对吉田茂的美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82年日美命运共同体、不沉的航空母舰 82年日美命运共同体、不沉的航空母舰 防卫费超过GDP1%,增加同情预算 防卫费超过GDP1%,增加同情预算 支持里根总统战略核武器谈判 在日美贸易谈判中作出让步 扩大内需的前川报告 促进土地国有土地的拍卖 推动民间参与公共事业 建设大型游乐场所——高尔夫球场等 建设大型游乐场所——高尔夫球场等
三、日本模式的局限
1968年日本成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强国 1968年日本成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强国 应当削弱的政府经济职能却得到加强 其主要原因: 1、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2、自民党开始主导决策过程 3、政、官、财三角同盟的次级政府 建设族议员——建设省——建筑业团体 建设族议员——建设省——建筑业团体 4、在野党弱化,牵域差距、贫富差距扩大 少子化老龄化现象突出 缺乏训练有素的政治家 2006年 2006年9月安倍晋三任首相 内阁成员政治资金丑闻、失言不断 5000万份养老金缴纳记录丢失 5000万份养老金缴纳记录丢失 参议院选举失败,中止“脱离战后体制” 参议院选举失败,中止“脱离战后体制” 2007年 2007年9月协调型福田康夫任首相 缺乏统率能力,决策迟缓 2008年 2008年9月,麻生太郎任首相
1998年 1998年7月小渊惠三任首相 冻结财政改革法,扩大公共开支 “借债大王”,“小渊电话” 借债大王” 小渊电话” 周边事态法、国旗国歌法、监听法等 2000年 2000年4月任上去世,森喜郎任首相 任内无业绩,“神之国” 任内无业绩,“神之国”失言 2001年 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任首相 改造日本,改造自民党,改革无禁区 道路公团、邮政事业民营化 压缩公共开支,强力推动金融改革 官僚主导→政党主导→ 官僚主导→政党主导→首相官邸主导决策
1992年泡沫经济崩溃 1992年泡沫经济崩溃 1993年连续执政38年的自民党下台 1993年连续执政38年的自民党下台 细川护细八党派联合政权 通过政治改革四法案——公职选举法修正 通过政治改革四法案——公职选举法修正 案、政治资金限制法修正案、政党助成法 案、选区划分审议会设置法案 短暂的羽田内阁 1994年社会、自民、先驱新党联合政权 1994年社会、自民、先驱新党联合政权 社会党委员长村山富市担任政府首相 1996年初自民党总裁桥本龙太郎任首相 1996年初自民党总裁桥本龙太郎任首相
行政指导的经济功能: 被组织的市场,产业政策 经济发展至上的日本股份公司 每届内阁有经济发展计划— 每届内阁有经济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倍增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扶植战略产业 低息贷款、财政补助、设备减税 协助夕阳产业合并、减产、转产 维持有效竞争,限制企业数目及产量 鼓励大、小企业、供应与销售商合作 鼓励劳资合作、协调贸易摩擦
皇居与平将门首塚
二、日本模式与行政指导
汽车厂家自主发展——本田技术研究所 汽车厂家自主发展——本田技术研究所 半导体产业——盛田昭夫的索尼公司 半导体产业——盛田昭夫的索尼公司 《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三次遭挫 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 政府雇员比例为7 9%(15—20%) 政府雇员比例为7.9%(15—20%) 政府经常性支出最低,瑞典的一半 政府有干预或监督的权力,但不带强制性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机构或官员在不具有明 确的合法权力情况下,能够而且确实可以 指导或诱导私营企业或个人采取或不采取 某些行动 没有写成条文的命令——行政指导 没有写成条文的命令——行政指导
安倍晋三
福田康夫
企业努力提高生产率、强劲的出口势头 掩盖宏观政策失误,其弊端 1、扩大公共投资加剧政府财政危机 公共投资GDP比例5.7%(美国1.8%) 公共投资GDP比例5.7%(美国1.8%) 财政国债比例70年4.1%,79年 财政国债比例70年4.1%,79年34.7% 公共投资乘数效应减少一半 2、官僚、政治家的腐败 3、局部利益无限扩大——电子通讯产业 、局部利益无限扩大——电子通讯产业 4、受保护第三产业及农业竞争力低下 传统制造业强的双重产业
“劝告”、“期望”、“指示”、“希 劝告” 期望” 指示” 望”、“建议” 建议” 其制度性保证: 公共资金分配——预算三分之一为补助金 公共资金分配——预算三分之一为补助金 许认可权限——GNP40%,美国为6 许认可权限——GNP40%,美国为6.6% 财政投融资——邮政储蓄、国民保险等 财政投融资——邮政储蓄、国民保险等 政策性减税——土地、进出口、产品 政策性减税——土地、进出口、产品 非制度性因素: 精英主义官僚——点子公署通商产业省 精英主义官僚——点子公署通商产业省 钢铁、石化、汽车、电子、计算机 城山三郎:《官僚的夏天》 城山三郎:《官僚的夏天》 集团主义文化——官尊民卑意识 集团主义文化——官尊民卑意识
四、危机与改革
政府推动泡沫经济的形成 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 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 窗口指导、护送船队下的统制金融 银行证券分工、政府定存贷款数额及利率 设立分行、海报广告等也需大藏省批准 广场协议后降低利率,5%→2.5% 广场协议后降低利率,5%→2.5% 鼓励、指令各银行扩大贷款 与农协金融机构达成保证获利协议 出现问题后加以掩盖、拖延解决
宫泽喜一 细川护熙
羽田孜 村山富市
桥本内阁实施行政改革(六大改革) 1、减少行政机构,削弱政府权限 2、放宽限制,发挥民间活力 3、减少特殊法人,降低政府经济职能 4、地方分权,发挥地方作用 5、信息公开法 财政结构、金融体系、经济结构、社会保 障、教育等领域改革 通过《财政改革法》 通过《财政改革法》,压缩公共投资 严重打击复苏的经济,参议院选举失败
第七讲
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不同的观点
日本模式——政府主导的官民协调发展 日本模式——政府主导的官民协调发展 官主导说——查默斯·约翰逊的《 官主导说——查默斯·约翰逊的《通产省 与日本奇迹》 与日本奇迹》 民主导说——卡德尔的《 民主导说——卡德尔的《战略资本主义: —— 日本产业金融中的民间企业和公共目的》 日本产业金融中的民间企业和公共目的》 多元说——沃尔弗伦的《 多元说——沃尔弗伦的《日本权力结构之 谜》 文化说——吉莲·泰特的《拯救日本— 文化说——吉莲·泰特的《拯救日本—泡 沫经济崩溃后的银行危机与华尔街行动》 沫经济崩溃后的银行危机与华尔街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