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原则和战略目标

合集下载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1.24•【文号】国发〔2016〕65号•【施行日期】2016.11.24•【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2016年11月24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第一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第二节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第一节强化生态空间管控第二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节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第四节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第四章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第一节分区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二节精准发力提升水环境质量第三节分类防治土壤环境污染第五章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第一节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第二节深入推进重点污染物减排第三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节加快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第六章实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第一节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第二节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第三节提高危险废物处置水平第四节夯实化学品风险防控基础第五节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第七章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第一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第二节管护重点生态区域第三节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第四节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第五节修复生态退化地区第六节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第七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第八章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节健全法治体系第二节完善市场机制第三节落实地方责任第四节加强企业监管第五节实施全民行动第六节提升治理能力第九章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第十章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一节明确任务分工第二节加大投入力度第三节加强国际合作第四节推进试点示范第五节严格评估考核第一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进,促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以及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

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

5、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

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

6、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

以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相结合,治理、建设、保护并重,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全面整治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5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5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附件5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国家林业局二〇一三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区域概况 (1)一、规划范围 (1)二、自然条件 (1)三、社会经济 (3)四、扶贫开发 (4)第二节生态功能定位 (5)第三节主要生态问题 (6)一、生物多样性退化 (6)二、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 (7)三、经济社会落后导致自身承担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能力弱 (8)四、自然灾害威胁大 (8)五、生态脆弱与资源开发的矛盾突出 (9)第四节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9)一、生态工程建设 (9)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11)三、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12)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 (13)第一节指导思想 (13)第二节基本原则 (14)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14)二、保护优先,科学治理 (14)三、合理布局,分区施策 (15)四、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15)第三节规划期与规划目标 (16)一、规划期 (16)二、规划目标 (16)第三章总体布局 (18)第一节功能区划 (18)一、区划原则 (18)二、功能区划 (18)第二节建设布局 (19)一、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19)二、武陵山水土流失控制区域 (23)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 (27)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27)一、资源调查 (27)二、禁止开发区域划建 (27)三、加强禁止开发区域能力建设 (30)第二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 (32)一、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32)二、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32)三、全面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 (33)四、加强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 (33)第三节生态扶贫建设 (35)一、生态产业 (35)二、农林实用技术培训 (37)三、人口易地安置 (37)第四节配套建设 (38)一、防灾减灾 (38)二、基础设施设备 (40)第五节生态监管 (41)一、生态监测管理系统 (41)二、空间管制与引导 (42)三、生态监测评估方法 (43)第五章政策保障 (44)第一节政策需求 (44)一、生态补偿政策 (44)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的配套扶持政策 (44)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 (45)第二节保障措施 (45)一、法律保障 (45)二、资金保障 (46)三、技术保障 (46)四、考核体系 (48)附表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名录附图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位置图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一、规划范围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以下简称“武陵山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包括湖北省、湖南省和重庆市的25个县(市、区),总面积65571平方公里,人口1137.3万人。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进,促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以及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

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

5、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

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

6、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

以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相结合,治理、建设、保护并重,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全面整治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2024年部编版思想政治高考仿真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部编版思想政治高考仿真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部编版思想政治高考仿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答案:D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故选D。

2、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A、实现共产主义B、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C、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全面深化改革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最终目标。

选项A是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选项C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选项D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因此,正确答案是B。

3、以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单一政治体制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形成的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形成的答案:B解析:选项B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选项A错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单一政治体制,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制度体系。

选项C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起来的,并非完全模仿西方。

选项D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仅限于改革开放后,而是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初步形成。

4、下列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 全面深化改革C. 全面依法治国D. 全面从严治党答案:A解析:选项A不正确,因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4.04•【字号】粤府办[2001]18号•【施行日期】2001.04.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01〕18号)各地级以上市、顺德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一年四月四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实现我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决策。

因此,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发展时期,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1998〕36号)要求,在全省林业等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规划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本规划从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生态公益林建设、水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及海洋环境建设等。

一、生态环境建设状况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努力奋斗,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取得进展。

一是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198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五年种上树,十年绿化广东”的目标,并于1993年提前两年基本实现绿化达标。

90年代以来,为巩固和发展绿化成果,林业建设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199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组织林业第二次创业,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全省各地在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狠抓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环境风景林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骨干工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我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晋政发…2012‟1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我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缓解,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全国前列,环境压力仍在加大,形势依然严峻。

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污染减排和“绿色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基本原则。

——科学转型,环境优先。

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树立“绿色、低碳、洁净、循环、健康”发展理念,提高环境保护综合决策能力,推动绿色转型,提升发展质量。

——民生为本,城乡共建。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同治、环境设施同建、环境权益同享,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合法公平的环境权益。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突出分类指导、分区控制,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多措并举,全程防范。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实施污染源头控制,强化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环境监管,切实保障环境安全。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4+2”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烟尘、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国家及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绿色生态工程”全部实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城乡环境均衡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公共服务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全防全控的污染防范体系、保障有力的环境政策支撑体系和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初步实现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城乡生态化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指导思想:
1.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 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 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发演化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原则:
1. 综合施策:采取全面、系统、综合的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2. 先预防为主:注重事前预防,加强源头治理,防止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3. 责任共担: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4.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数据和专业评估,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项目。

战略目标:
1. 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

2.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

3. 资源利用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通知正文:----------------------------------------------------------------------------------------------------------------------------------------------------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属各单位:《“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4月7日“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精神,现就2011年至2015年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以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为目标,以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保障改善民生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环境质量提高与改善民生需求相适应,生态省建设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讲求实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巩固传承、整合提升;强化法治、健全机制;依靠科技、开放合作;党政主导、社会参与。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11.01•【文号】环发[2011]129号•【施行日期】2011.1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环发[2011]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为指导和推进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环境保护部“十二五”规划总体安排中关于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相关要求,我部组织编制了《“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二○一一年十一月一日附件:“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目录一、“十一五”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基本情况(一)环境保护法规建设1、主要进展2、存在问题(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1、主要进展2、存在问题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三)主要目标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一)环境保护法规建设1、做好《环境保护法》修订2、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3、推动环保行政法规进程4、加快环保部门规章步伐5、积极参与其他领域立法6、大力支持地方环保立法7、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8、开展环境立法后评估9、探索环境司法保障机制10、创新环境立法模式(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1、推动现有税制“绿色化”2、完善环保收费制度3、改革环境价格政策4、深化环境金融服务5、健全绿色贸易政策6、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7、构建生态补偿机制8、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环保政策9、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10、推进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二)加大经费保障(三)建设人才队伍(四)强化培训宣传(五)扩大公众参与为指导和推进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环境保护部“十二五”规划总体安排中关于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加强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任务。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和扭转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具有长期和全局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将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有“江河源头”之称。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流域的气候与旱涝。

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多年平均径流量占流域总径流量的49.2%。

青海是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

编制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对本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黑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深刻影响。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特殊的生物基因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保护利用好这里的生物资源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一、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干旱,处于大陆性气候与东部季风气候接触的边缘,气候的基本特征为:日照时间数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差大,年差较小;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西部地区最为干旱少雨,由东南向西北气候为:湿润——寒冷半湿润——寒冷半干旱——寒冷干旱。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因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活动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草地退化十分严重,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好,生态环境恶劣。

全省国土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

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面积占30%,森覆盖率2.59%,其中:乔木林覆盖率仅为0.35%,大大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分布不匀,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上游的大通河、湟水河、隆务河、玛柯河、多柯河和澜沧江的扎曲河等流域,处于森林极限生长地带,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西安市生态环境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new

西安市生态环境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new

西安市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一、引言(一)、编制背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为西部桥头堡的城市--西安,其城市建设也呈现出空前高涨的局面。

2002年12月18日,中共西安市委下发了《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政府关于率先建成西部经济强市实现西部最佳的实施意见》,文件中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大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在沣、渭、产、灞等河流沿岸形成环形绿化带,利用渭、灞、产三角洲建设西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5%;增加市区绿化面积,建成各类大中小型公园、绿地,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以上,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

”并提出“尽早把西安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

在这样大的背景要求下,《西安市生态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这项工作就显得迫在眉捷。

在西安市80年代和90年代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西安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在这两个规划成果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努力,园林绿地已初具规模,在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市容,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居环境水平的日益提高,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与绿地建设工作之间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目前,西安市在全市域及全市的绿地系统方面还未做过专项规划,因此,探索绿地系统布局的新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步骤,将西安市建设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将是本次专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工作思路(三)、工作特点1、城市绿地系统分类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绿地的分类方法建国以来经历了几次发展,在尚没有正式的部颁标准之前,各地的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也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见下表:中国较典型的城市绿地系统分类现状目前,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在上报国家标准局批准。

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0-2014

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0-2014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鄂政办发〔2010〕95号关于印发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0—2014年)的通知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0—2014年)》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九月九日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0—2014年)第一章梁子湖概况第一条湖泊与流域梁子湖是我省第二大淡水湖,地跨武汉市江夏区和鄂州市,在常年平均水位时,长为44.3公里,最大宽度9.9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贮水量6.5亿立方米。

梁子湖流域跨武汉、鄂州、黄石、咸宁四市,集水面积2085平方公里。

第二条水系与水位梁子湖入湖河港多达30余条,主要入湖河港为高桥河、金牛港、朝英港、徐家港、张桥港、山坡港、宁港等7条。

高桥河长64.4公里,集水面积893平方公里,占流域陆上汇水面积一半,入湖水量占50%以上。

出水口仅长港一处,河道全长46.6公里,至樊口新闸排入长江。

梁子湖多年平均水位18.25米,堤内湖水滞留时间为0.53年。

第三条湖泊变迁梁子湖原为通江敞水湖,高水位时与保安湖和鸭儿湖连成一片。

解放初期梁子湖面积近409平方公里,五十年代初,先后在鄂州市境内修筑了小南湖堤、广家洲、东井、湖赛、鲁家湖、涂镇湖、蔡家海等围堤76处,堤线总长89.3公里,鸭儿湖、保安湖、三山湖与梁子湖完全分开;1960年开始,江夏区境内相继修筑了张桥湖、山坡湖、仙人湖、马场湖和牛山湖等湖泊的围堤共24处,围垦面积150平方公里,到2008年梁子湖水域面积比解放初期减少近一半。

第四条社会经济状况梁子湖流域现有人口约71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11万人,是相对贫困的农业区,2008年流域内生产总值12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31%、43%、26%,农民人均纯收入468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为农业支柱产业。

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全流域现有工业企业166家,企业规模较小,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6家。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一、基础和形势(一)成绩和基础(二)问题和压力(三)战略机遇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四)分区保护重点三、确立水资源利用上线,妥善处理江河湖库关系(一)实行总量强度双控(二)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三)严格水资源保护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二)严格岸线保护(三)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四)开展生态退化区修复(五)加强生物多样性维护五、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流域水污染统防统治(一)实施质量底线管理(二)优先保护良好水体(三)治理污染严重水体(四)综合控制磷污染源六、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建设宜居城乡环境(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二)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三)加强农村农业环境整治七、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严格管控环境风险(一)严格环境风险源头防控(二)加强环境应急协调联动(三)遏制重点领域重大环境风险八、创新大保护的生态环保机制政策,推动区域协同联动(一)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二)创新上中下游共抓大保护路径(三)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环境管理措施九、强化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完善环境法治(三)加大资金投入(四)加强科技支撑(五)实行信息公开(六)严格评估考核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总书记多次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思路要明确,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守住长江生态环保这条底线。

X高丽副总理强调,要保护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负责。

为切实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及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2.规划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相同步的原则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是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的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

使环境建设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综合考虑人口、资源、发展、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战略,从传统的只重发展速度与规模忽视环境保护,向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地发展的战略思想的转变。

(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环境与经济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密切联系,经济发展要消耗环境资源,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并产生环境问题。

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防治需要的资金、人力、技术、资源和能源,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力的制约,在经济与环境的双向关系中,经济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此,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环境规划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的总要求。

(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不同,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经济的方向、方式也不一样,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

因此,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也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进行环境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结构和自然资源的特征。

遵循生态规律,防止开发过度造成恶性循环。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004]106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004]106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正文:----------------------------------------------------------------------------------------------------------------------------------------------------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004]106号2004年12月28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序言新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江苏加快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发展阶段。

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节约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江苏抓住战略机遇期、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省,目的是把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江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全省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立足省情和长远发展需要,研究借鉴国际经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关系全局,影响深远。

推进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为了动员组织全省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生态环境建设是指在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本保证,具体如下:一、指导思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为此,必须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

二、原则1、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

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注重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3、全方位、全周期、全程控制,建立全过程管控机制。

全方位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从制定政策、建设工程开始全面规划、统筹、预防生态灾害,把管控当作整体策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优化资源和环境结构。

通过生态流域、污水、噪声和大气治理获得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系统功能倒逼经济、人口、交通等等发展趋势,特别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标准化。

三、战略目标1、建设美丽中国。

依靠自主创新和绿色技术,构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格局。

统筹考虑自然资源、城市、乡村综合治理等方面,建立美丽中国管理制度体系。

2、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

3、重视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

加强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的维护和保护,有效防止生态安全事件的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文明体系。

4、实现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转变。

总之,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新格局。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doc.doc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doc.doc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一、指导思想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

--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高,灾害损失明显降低。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到2010年,全国人口数量控制在14亿以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

--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进,促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以及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

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

5、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

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

6、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

以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相结合,治理、建设、保护并重,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全面整治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7、坚持生态环境整治与加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力求将房山区建成环境优美、城镇居民、农民富足和社会稳定的新郊区。

(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房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统筹安排,围绕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环境建设的总任务,积极组织全区人民,运用政策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
林、防风固沙林、旅游观光风景林、农田防护林的森林防护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网络系统,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全面治理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控制,有效遏制风沙、山洪、泥石流的发生,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城镇地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烟尘排放及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达到国家标准,主要城镇地区实现园林化。

确保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30年,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1、近期目标(2002—2006)到2006年,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水源保护区水质得到改善和提高。

主要奋斗目标是: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增加林地面积14967.68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增加林地面积8301.08公顷,封山育林增加林地面积5333.3公顷,飞播造林增加林地面积1333.3公顷,更新、新植改造林带280公里,基本农田区全部实现林网化,林网完好率达到95%以上。

治理沙荒地1333.3公顷,部分森林得到有效的抚育;自然保护区增加666.7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干鲜果品产量达到7500万公斤,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防治率达到9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病虫检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城镇绿地面积由883公顷增加到1033公顷,绿化覆盖率由40.1%增加到42%,人均公共绿地由9.0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绿地率为36.7%,新增城市隔离片林133公顷,拆房建绿增加绿地9公顷。

集中力量治理22个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示范小流域,治理标准达到全国“十、百、千”示范工程的验收标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使房山区山区的土壤侵蚀模数由规划治理前的950吨/平方公里.年减少到250吨/平方公里.年。

通过修建各种工程措施,使得水土流失治理区(小流域)的缓洪拦沙效果达到70%以上,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达到可抵御20年一遇4小时暴雨,一般设施防洪标准达到可抵御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80%以上的治理面积达到部颁标准,泥石流得到基本控制。

发展平原节水灌溉面积3333.3公顷,挖排水沟20公里;发展山区6666.7公顷山区散生果树和山地农田果园配套节水灌溉设备;年处理猪鸡粪便理能力达到50%,加工有机肥能力达到30%。

针对房山区山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力争用五年时间,逐步实现集中供水,重点解决贫困地区人生活用水问题。

首先在南窖乡、大安山乡、十渡镇、长沟镇搞试点,然后在山区其它乡镇推行,达到山区全部实现集中供水的目标。

2、中期目标(2007—2010)新增林地8333.3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55%以上。

新植、更新林带400公里,建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

风沙危害得到彻底治理;自然保护区增加林地666.7公顷;水源涵养林体系基本
建成;干鲜果总产量达到1亿公斤。

林业总产值达到3.6亿元。

巩固和完善近期治理成果,继续治理14个小流域,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彻底治理,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山区、丘陵区的生产建设项目做到水土保持方案率和审批率达100%。

山洪泥石流得到综合防治,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或二级水体标准;发展山区集雨工程,推广山区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示范工程。

充分利用房山区优美生态环境发展无公害农、林业,实现城市建设、社会经济与水土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43.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平方米,绿地率为42%。

农业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大力推广生物及物理防治病、虫、草害的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

粮菜果有机肥施用率达到50~70%。

在平原农业区,无公害绿色粮菜果面积达到13333.3公顷。

在处理好猪鸡粪
便的同时增加牛羊等粪便的处理,达到100%,加工有机肥能力达到80%。

再配套6666.7公顷节水灌溉设备;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33.3公顷,挖排水沟10公里。

搞好生态型城镇建设。

为把房山建设成生态优美的区域,争取在规划的七年时间里,把自然环境较优越的十渡、张坊、蒲洼、霞云岭四个乡镇建成生态型城镇,并搞好20个生态型试点村的建设。

3、远期目标(2011—2030)实现林种、树种结构布局合理、林分稳定的生态系统。

林木覆盖率达70%以上;城镇绿化实现树种、种群结构布局合理,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在抓好街道、居住区、公共场所、城镇片林绿化的同时,通过拆
房建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措施,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使北京西南部生态屏障向多层次、高质量、体系化方向发展。

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措施保证率达90%以上。

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型农业生产发展
体系。

生态区域内无公害绿色粮菜面积率达到70~100%,农作物全部实行平衡施肥和施用有机肥,确保全区土壤和水源无污染并达到国际标准。

农作物以生物、物理技术综合防治为主,减少农药使用量50~60%;粪便处理和加工有机肥100%。

推广旱作农业6666.7公顷,建示范田13333.3公顷;水利排灌标准化、农作技术规范化、免耕覆盖、两茬秸杆还田率达到100%。

建成完善的生态环境预测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快速的监测与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