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5篇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5篇《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故患有所不辟也B.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 乡为身死而不受D. 是亦不可已乎?2、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A. 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C. 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 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3、选出对__理解有误的一项()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__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参考答案:1、D2、A3、A《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义的事业不义。
2、选段中说“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还说过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请用十个字以内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
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二、理解性默写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所以)不为.(做)苟得..(苟且偷生)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想要)莫甚于..(比… …更重要)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不仅)贤者有是.(这个,这样)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不丢掉)耳。
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吆喝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与之,乞人不屑..(高位厚禄)..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
万钟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我何加..(有什么好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同“向”,从前)为.(为了)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样看来)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叫)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一、一词多义:1.与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⑵呼尔而与之(给)2.而⑴蹴尔而与之(表修饰)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3.于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⑵万钟于我何加焉(对)4.是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⑵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5.得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6.为⑴乡为身死而不受(wèi为了)⑵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éi做,接受)⑶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wéi做,接受)二、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
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9课《鱼我所欲也》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一箪食(dān)乞人不屑也(xuè)B. 蹴尔而与之(jiù)二者不可得兼(jiān)C. 贤者能勿丧耳(sāng)故不为苟得也(gǒu)D. 行道之人弗受(fú)所恶有甚于死者(wù)2.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一箪食,一豆羹B.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C.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D.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呼尔而与之B.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 行道之人弗受D.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蹴尔而与之(一起)B.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C.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D.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5.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 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6.用课文《鱼我所欲也》的原句填空。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
7.《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均出自《》一书。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①生死攸关生②不能自已已③延年益寿益④是可忍,孰不可忍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答: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赏析。
答:参考答案:1.孟子2.①生存②停止,放弃③增加,增长④这个、这样、这种3.①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篇1【原文展示】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苟.得(gǒu) 一豆羹.(gēng) 乞人不屑.(xiāo)B.所恶.(è) 一箪.食(dān) 蹴.尔而与之(cù)C.妻妾.(qiè) 乡.为身死(xiāng) 弗.得则死(fú)D.穷乏.(fá) 有所不辟.(bì) 二者不可得兼.(jiān)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所欲有甚于/生者C.此之谓/失其本心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乡为身死而不受D.是亦不可以已乎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B.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C.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D.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5.用课文原文填空。
(1)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
(2)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 ”。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 ”。
(4)《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用“, ”两句来表明对待“万钟”的标准与态度。
(5)《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二、综合性学习6.某班开展了以“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200字左右。
【材料一】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国富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
2019年2月19日晚8时,《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直播,杜国富等11人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8—11题。
(17分)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 课时练习(含答案 解析)
鱼我所欲也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 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一箪食(dān)苟得(gǒu)B. 一豆羹(gēng)不屑(xiè)C. 弗得(fú)蹴尔而与之(cù)D. 勿丧(wù)死亦我所恶(è)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蹴尔而与之(一起)B.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C.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D.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4.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一箪食,一豆羹B.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C.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D.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所欲有甚于/生者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C.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 是/亦不可以已乎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 故患有所不辟也C.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课后作业试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一箪.食(dān)乞人不屑.也(xuè)B.蹴.尔而与之(jiù)二者不可得兼.(jiān)C.贤者能勿丧.耳(sāng)故不为苟.得也(gǒu)D.行道之人弗.受(fú)所恶.有甚于死者(wù)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立/天下之正位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蹴尔而与.之(一起)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侍)C.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代来好处)D.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B.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欤C.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避也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课内阅读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典型例题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3.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指什么?5.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
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
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2.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5.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二、模拟试题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的试题及答案
II1 IIII III11111111III IIII IIII II ID Hll IIII IIH III IIII nnl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1 L,11111111II1IIII IIII IIII III IIII IIII III IIII IIII Ills III IIII IIII III IIII IIII III II II IIII HID III 1 IIII IIII III IIII IIII III Hll IIII HID III Illi 1 1 1 iii mi mi ii i mi mi mi i mi mi mi HI i mi mi mi i in mi IIIII mi mi mi mu ii ii mi mi mi i mi i HI i HI UH mi i ii ii mi mi mi mi IIII i HI i HI mi mi uni miIII Illi Illi II I Illi Illi Illi I Illi Illi Illi Hll Illi Illi Illi I III Illi Illi Illi Illi III I I Illi II II Illi Illi Illi I鱼我所欲也的试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一•课文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议论文。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
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二•问题讨论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含答案2004·新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舍:②患:③蹴:④已: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译文:4.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答:赞扬了的人;批评了的人.看法: .2004·青岛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答题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为继孔子之后着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008莆田阅读下文,完成5-7题.12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1鱼,我所欲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2分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山东青岛市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5分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着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8益阳市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13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2011北京市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蹴尔而与之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呼尔而与之翻译: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2012曲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小题.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是以谓之“文”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13.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共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分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分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14.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分15.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3分参考答案:新疆:1.①放弃②祸患、灾难③践踏或踩④停止 2.D 3.①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②吆喝或:喝斥着给他,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 4.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看法:言之成理即可.青岛: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②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③“乡”通“向”,从前. ④停止,放弃. ⑤天性,天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大意正确即可 3.①道理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是孟子有哲理的名言均可河南省: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莆田:5、鱼,是我所喜欢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6、舍生取义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08青岛答案: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益阳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北京市答案: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曲靖答案:答案:12.2分答案B.A项“而”分别表并列和转折;C项“之”分别作结构助词“的”,人称代词“他”.D项“加”的意思分别是“好处”,“虚夸,谎报”.13.共4分12分答案C.22分答案B.14.3分答题示例: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15.3分答题要求:倡导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答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答题示例: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2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如①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扞卫了正义和真理.②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通过什么比喻来说明人之本性?A. 鱼B. 熊掌C. 仁义D. 礼乐2.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能成为仁义之士,是因为:A. 社会环境的影响B. 教育的作用C. 人性本善D. 天命所归二、填空题3. “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_________者也。
”(答案:熊掌,生,熊掌)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句话说明了:(答案: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持不失。
)三、简答题5.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是如何论述“舍生而取义”的?四、论述题6. 请结合《鱼我所欲也》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人性本善”观点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 熊掌2. 答案:C. 人性本善二、填空题3. 答案:熊掌,生,熊掌4. 答案: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持不失。
三、简答题5. 答案:孟子通过比喻说明,鱼和熊掌都是人们所喜爱的,但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人们会选择熊掌,因为熊掌的价值高于鱼。
同样,生命和正义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但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认为真正的仁人志士会选择正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体现了孟子“舍生而取义”的高尚情操。
四、论述题6. 答案: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这是人的本性。
孟子通过比喻和论证,强调了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们可能会丧失这种本性。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恢复和保持人的本性,以达到仁义的境界。
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练习题和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要内容和孟子的哲学思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乡为身死而不受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贤者能勿丧耳D.故患有所不辟也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一箪食(dān)乞人不屑也(xuè)B.蹴尔而与之(jiù)二者不可得兼(jiān)C.贤者能勿丧耳(sāng)故不为苟得也(gǒu)D.行道之人弗受(fú)所恶有甚于死者(wù)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乘务员和几位乘客的共同努力下,使火车上突然患病的乘客逐渐恢复了正常。
B.该慈善助学企业近年来捐资助学,帮助超过1000名左右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
C.为全面提升该路段的车辆运营环境,该地区进行了系列化的道路环境整治活动。
D.青岛坚持高端引领,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②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③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④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⑤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A.②③①④⑤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①⑤③ D.②③④①⑤二、默写5.(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6.龙口,又名黄县,民间文化遗产丰富,有多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鱼我所欲也》阅读原文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阅读题目(一)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是以谓之“文”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是记录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3)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1、故患有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词,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原来,从前
1、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
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古代的量器今义:指用于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4、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今义:已经
5、行道之人弗受古义:过路的饥民今义:在路上走的人
6、则凡可以得生者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许可;能够
7、故患有所不辟也古义:祸患,灾难今义:忧虑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1、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
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接受由是则可以辟患者而有不为也做
3、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得道多助施行
4、加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弗敢加也虚报而山不加增增加
5、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吗呼尔而与之给予
6、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7、则得之则生就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
1、鱼我所欲也(想要,喜欢)
2、二者不可得兼(同时获得)
3、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
4、死亦我所恶(厌恶)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假使)
6、非独贤者(不单,不仅)
7、贤者能勿丧耳(不丧失) 8、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9、呼尔而与之(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10、乞人不屑也(不愿意接受) 11、万钟与我何加焉(丰厚的俸禄)(有什么益处)12、妻妾之奉(侍奉)13、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一个人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可用呢?(反问句)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给人家,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
(6)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做苟且偷生的事。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你轻蔑的,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8)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就接受了。
1、根据文意,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生命),熊掌比喻义(正义)。
2、本文反复论证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1)舍生而取义者也(2)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的是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此”指什么?
“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
“此”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义”比“生”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6、本文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7、(1)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是为了:
(2)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8、文中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请你指出“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1)正义(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2)有必要。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9、分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比喻论证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10、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1、孟子提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要珍爱生命,同时更应用智慧去维护道义。
如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扞卫了正义和真理。
12、孟子怎样论述“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的?你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吗?
(1)孟子通过“鱼和熊掌“的关系引出论点,通过列举行道之人和乞人的正面例子与不辩礼义之人的反面例子,正反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2)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舍生取义。
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泄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1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简要阐述。
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
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陈毅《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