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苏步青、吴文俊谈数学学习方法
“跳”出语文学语文
“跳”出语文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能力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那是苍白、没有生命力的。
课本和课堂之外存在着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语文生活,语文学习应该“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
一、“跳”出语文教材学语文在中国,一套或几套教材几亿学生来学,所以我们要树立“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的思想,我们还应当树立新的教材观,使有限的教材(几十篇课文)发挥出无限的育人功能和无限的价值来。
学语文不能只闻一知一,一定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跳出语文教材,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灵活地运用语文资源,灵活处理教材,自主学习,自如运用。
因此,课本只是一个例子,但一定要把这个例子用好,同时又不能依赖这个例子,教师要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健康丰富的人生体验来搭建使学生感受独特体验的桥梁。
开学第一周,我让每位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览教材,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课文进行精读。
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或读、或背、或讲、或演,学得有滋有味,在疑难处还请求老师或别组同学帮助。
当我问起一位一向讨厌背书的学生为什么也背得这样投入时,他的回答是:“我热爱,我喜欢!”每次上语文课,孩子们都争着向我推荐他们想学的课文,看到他们学习的情绪那样高昂,学得那样投入,我也常常沉浸在激动与幸福之中。
本学期一开始,我便将我们的中队命名为“书香中队”,建立了图书角,创办了“书虫手记”栏,我把从网上打印的新教育实验课题组为孩子们推荐的100本书的题目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一时间,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看着,搜寻着,既有好奇,也有渴求。
聪明在于勤奋_天才在于积累:数学大师华罗庚谈怎样学好数学文库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金坛金城镇,是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
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一天不懂再研习一天.只有这样,科学的宝塔才会逐渐建筑得又高又
大,不然有如沙上建塔,必塌无疑.
我想告诉青年们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在近二、三年来,我收到成
百封关于研究用圆规及直尺三分任意角的信件,同时我也听说有人收
到成百封关于发明了永动机的信件.这两个问题戕害了不少青年,因
为这是已经解决了的“不可能”问题,搞这问题的青年大部都是成绩优
里,政权操在剥削阶级的手里,要想做一个于人民有利的科学家是不
易的,但在今天的新社会里,人民作了主人的新社会里,就完全不同
了.我们对科学的致力,也就是对人民的贡献;科学上的发明和发现,
也就是人民的瑰宝.所以,在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条件可以放心大胆地
全心全意地搞科学了.
在这样光辉的时代里,每个青年当然都会有学习科学的无比热
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等,逐步平分圆,来计算圆周率.他算出的圆周率是3.1416.南朝祖冲之(429~500年)算得更精密,并且预示着渐近值论的萌芽,例如率.在近代渐近分数的研讨之下,这两个分数,正是现代所说的“最佳渐近分数”的前二项(下一项异常繁复).祖冲之的密率较德人奥托早了一千多年(奥托的记录是1573年).
加强课堂教学情感投入 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加强课堂教学情感投入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摘要]文章阐述了情感投入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基本内涵,并根据高等数学课程特有的学科品质,提出了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策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情感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数学素养一、情感领域数学教学目标的作用数学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奇妙的趣味性、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缜密的系统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学科特性,对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性格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教学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思想教育的熏陶,同时,它又依赖并取决于情感因素对其发挥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1)始动力的作用。
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兴趣的培养,都是靠情感因素来诱发和启迪的。
学生一旦有了良好的动机,产生了兴趣,就会把原始的诱因转化为一种心理需要,从而为达到目标而努力行动。
(2)内驱力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师生运用多种多样的思维策略和方法去揭示、分析、解决千变万化的问题,从中表现出积极的思维态度,这种思维态度就是内驱力的作用。
它是由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的,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
数学自身的发展、学生获得新知,都依赖于这种内驱力的作用。
(3)调节作用。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这就要靠人的意志、毅力等情感因素去调节。
二、情感领域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内涵(一)思想品德素养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它源于社会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
数学的客观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同时,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
中国数学家成长故事
中国数学家成长故事
中国有很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的成长故事丰富多彩,以下简单介绍三位:
1.苏步青:苏步青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读书时因为家境贫困而失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
他通过自学继续深入学习数学,并最终考取了清华大学数学系。
在大学期间,他仍然保持了对数学的热情和勤奋学习的态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苏步青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对中国数学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华罗庚: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他在年幼时便展现出了超凡的数学天赋。
虽然家境贫寒,但他通过自学不断深入学习数学,并逐渐在数学领域崭露头角。
华罗庚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陈景润: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因为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享誉世界。
陈景润一直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精神,他在研究中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时间,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陈景润的故事鼓舞了许多年轻人在科学研究中追求卓越,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步青为你介绍数学学习方法
苏步青为你介绍数学学习方法要想取得学习上的成功,理想、勤奋、毅力、方法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理想是力量的源泉,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毅力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除了理想、勤奋、毅力而外,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当有人问及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取得成功的奥秘时,他写下一个有名的公式:ω = x + y + z。
ω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对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来说,要想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是讲究学习方法。
那么怎样学好数学呢?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苏步青教授认为:学好数学要打好基础是一个根本问题。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说:“我觉得在学习上没有捷径好走,也无‘秘诀’可言。
要说有,那就是刻苦钻研,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要打好艰实的基础,循序渐进”;“学习没有别的方法,就是要循序渐进”。
为什么数学学习必须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呢?苏步青教授指出:“学习这东西,是有规律的,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数学家王元指出:“不断地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学习数学时不断会碰到新的抽象概念,…学习数学首先要弄清一个个的概念。
否则脑子里难免一盆浆糊”。
他又指出:“学数学最怕的是吃夹生饭。
如果一些东西学得糊里糊涂,再继续往前学,则一定越学越糊涂,结果将是一无所获。
所以不要怕学得慢,一定要学得踏实”。
这里所说的打好基础,主要指:要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练好基本技能(如运算技能、画图技能、数学语言技能、推理论证技能等);掌握基本数学思维方法。
关于循序渐进,华罗庚先生指出:“循序渐进决不意味着在原有水平上兜圈子,而是要一步一步前进,而且是要尽快地一步一步前进”。
怎样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呢?首先必须重视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在理解上下工夫。
在这一点上,要向老师学习,看老师是如何分析一个概念的。
面对面地向数学家请教
面对面地向数学家请教2002年8月20日至24日,全国千余名中小学师生参加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中国少年科学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数学会等联合举办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少年数学传播活动------“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少年数学论坛。
活动期间,参观了北大清华、中国科技馆,游览了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目睹了天安门前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到人民大会堂和国际会议中心分别感受了激动人心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和数学家宣读论文的精彩场面,但最让人受益匪浅、不能忘怀的还是近距离地目睹了数学大师们的风采,面对面地向他们请教的情景。
8月21日下午,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少年数学传播活动------“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少年数学论坛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吴文俊院士、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教授、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等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吴文俊院士意味深长地说:“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传播数学文化,立志报国奉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与数学的繁荣程度有极大关系,可以这样说‘国家兴亡,数学有责’,因此你们从小就要练就一身硬功夫,为把我国建成数学大国、强国而努力。
”陈省身先生专门为这次论坛活动题了词:“数学好玩”,这是陈省身先生对数学本质的深刻认识与体验,也给我们的数学教育以莫大的启示。
接着,陈省身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喜欢数学,我很高兴,但你是否以后真做数学,要自己定。
怎么定?一位数学家认为:你能否从事数学工作,就看你上课时是否比老师强。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个条件可以减弱一点,就是看你上课时能否跟老师在平等地位讨论问题。
数学,你要真的钻进去了,那是非常有意思的,如黎曼假设就是一例。
数学研究能否成功,跟做数学的态度与健康状况有关。
一旦成功,很是快活。
有人认为解一两个题是小事,我不这样认为。
不要怕做小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多嘛。
华罗庚——谈怎样学好数学
华罗庚——谈怎样学好数学华罗庚——谈怎样学好数学华罗庚——享有世界声誉的数学家,自学成才的典范。
生前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等职。
以下是他在1962年对广东省数学会会员和中学教师的一次讲话中关于“怎样学好数学”的内容,相信对同学们学好数学会有所教益。
一、基本运算要熟、要快基本运算不但应当“会”,而且要熟、要快。
这样的要求不但是为了目前的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进一步学习的进度与质量,是为了运用自如。
应当与“会了就可以,习题可以少做”的思想斗争。
二、要尽可能多做些习题应当尽可能地多做些习题,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
不要以为多做习题搞得熟些是浪费时间,少做几个习题,煮成夹生饭那才是浪费时间呢!算术不熟练,做代数题时处处用到算术,每一个基本运算都比旁人慢,因而做代数习题所化的时间自然比那算术熟练的人所花的时间多了。
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运算熟,在听老师进一步讲课的时候,对于一些与以往知识有关的推导部分很快地接受了,只要专听这一节课的主要的关键性的几点就可以了。
而不熟练的人却必须枝枝节节地每步必细听,每步必细想,这样虽然把自己的神经搞得十分紧张而疲乏,但结果还不能抓住要点。
换言之,基本训练熟练的人,他仅仅在已有的知识上添上一点或两点新东西,而不熟练的则势必处处被动,添上一大堆东西,当然也就串不起来了。
三、学好数学必须不怕算,要算到底客观事物的发展愈来越复杂了,要求愈精密了。
如果要求运算一百次的计算中,我们错了一次,那我们的成绩不是99分而是0分,因为答错了!如果是“人造卫星”,它就硬是不肯上天。
怎样来对付“烦”的计算?最好先有一些准备,其中包括思想上的和熟练运算技巧上的。
一切应当根据客观需要,客观烦,就不怕烦。
如果我们主观上的就怕烦,那我们思想上就解除了武装,在将来深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困难。
宁可充分准备,而不要被解除武装。
应当培养同学的不怕烦、深入想的本领,在运算方面应当培养同学具有喜欢算,不怕烦,经常练的习惯。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纵观新中国六十多年教育发展,从1957年2月毛泽东针对教育界与教育方针有关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讨论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第一次把“德育”放到首位,到十七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可以看出,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
对学生进行德育,除了专门的课程开设外,其他课堂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阵地。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体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通过介绍中国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在各个文化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传统数学正是中国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数学之林中最古老挺拔的一枝,它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以自己的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中国剩余定理、祖暅公理、“割圆术”等杰出的成就和刘徽、祖冲之、祖暅、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数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些令人骄傲的成绩。
比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介绍中国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通过“名人效应”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如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朱世杰、贾宪、秦九韶、李冶、刘徽、祖冲之等和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熊庆来、苏步青、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陈景润、丘成桐等和外国著名数学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高斯、笛卡儿、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皮埃尔·费马、柯西等许许多多中外著名的数学家。
【初中数学】以华人命名的数学成果
【初中数学】以华人命名的数学成果以华人命名的数学成果,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以中文命名的数学成就数学领域中有些研究成果是以华人命名的,其中著名的有: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全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此外,他和数学家王元提出了重积分的近似计算方法,国际上称为“华望法”。
苏氏锥面数学家苏步青:在仿射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苏氏锥面”。
熊青,熊氏无穷阶数学家:关于无穷阶整函数和亚纯函数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熊氏无穷阶”。
陈示性类数学家陈省身:关于示性类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陈示性类”。
周维良,周坐标数学家:他在代数几何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周坐标”;此外,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戒指”。
吴氏方法数学家吴文俊: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吴氏方法”;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吴氏公式”。
王浩,王氏悖论的数学家:一个关于数理逻辑的命题在国际上被定义为“王氏悖论”。
柯氏定理数学家柯召:关于卡特兰问题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柯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孙琦在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柯—孙猜测”。
陈景润,陈氏定理的数学家:戈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命题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杨—张定理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
吕启坑,吕氏猜想的数学家:常曲率流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称为“吕氏猜想”。
夏氏不等式数学家夏道行在泛函积分和不变测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夏氏不等式”。
蒋伯驹,蒋氏空间数学家:关于尼尔森数计算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命名为“蒋氏空间”;此外,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江小组”。
侯氏定理数学家侯振挺:关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侯氏定理”。
周海中,周氏猜想的数学家:关于梅森素数分布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称为“周氏猜想”。
王氏定理数学家王戌堂关于点集拓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王氏定理”。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
以自己实际教学经历,从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个性品质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列举了实例,为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数学德育渗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
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能、作用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德性资于学问,”反映的就是“学问”与“道德”的密切关系。
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同时对各学科任课教师也责无旁贷。
笔者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认为可以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教学之初,对教材进行全面思考和分析,选择有针对性、教育性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以及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
一、从数学资料、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数学历史悠久,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
教师要深入挖掘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结合学科特点,介绍我国数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古代数学家走在世界前列的数学思想和理论,我国对世界数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在对二项式定理的研究中,我国数学家杨辉发现二项式系数间的规律?——杨辉三角,要比欧洲最早的“帕斯卡三角”早了近四百年;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称之为割圆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对π值的研究,当时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他的数学论著《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开方术,线性方程组的理论,高次方程的解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
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联立方程的解法比西方同类解法早1500年左右,解方程舍未知数的方法比西方早500多年。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华罗庚(1910年-1982年)是中国数学家、教育家,被称为中国的数学奇才。
他在数学研究和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数学学习方法提出了宝贵的经验。
他认为数学学习应注重培养兴趣、理解概念、勤于实践和创新思维。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华罗庚的数学学习方法。
首先,华罗庚认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是培养兴趣。
他指出,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学科,而兴趣是促使人们投入思考和探索的动力。
他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发现其中的美丽和乐趣,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他提倡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华罗庚认为数学学习要注重理解概念。
对于华罗庚来说,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公式和定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他强调学生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他主张数学学习应该贴近实际生活,通过具体的例子和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他倡导理解型学习,即通过深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掌握数学知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公式和定理。
第三,华罗庚强调数学学习要勤于实践。
他认为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数学。
他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数学实验和推导,通过实践来发现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
他说:“数学学习涉及到探究性认知和创造性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本质。
”因此,他主张学生要多做习题、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要注重分析和总结经验,从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
最后,华罗庚强调数学学习要培养创新思维。
他认为数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数学家需要具备创新和发现的能力。
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他指出:“数学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和应试。
”他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华罗庚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
基础教育的创新, 不能强求学生去做一些他
们不喜欢的所谓“ 究” 探 工作. 学生的创新, 主要 在于把“ 了解得透, “ 书读 “ . 陈” 把 厚” 薄” 数学见识之一: “ 数形结合百般好” 华先生的数学教育名言中, 数形结合” 以“ 一
词流传最广. 你走到任何一所学校, 问任何一位
那 么 我 们看 看 华 先 生 是 怎 么 说 的. 华 先 生
两位大师 的见解如此相 同, 我们当知“ 熟能 生巧” 对创新的重要性 了.现如今, 讲创新 的言 论遍地 皆是, 却对 “ 熟能生巧” 讳莫如深, 实在不
是 一 种好 的倾 向.
在“ 聪明在于学习, 天才由于积累’ J 中认为: ’ 一文 【 向科学进 军必须‘ ‘ 脚踏实地, 循序前进, 打好基 础” 接着, . 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 “ 我想顺便和大家谈谈两个方法 问题. 我认 为, 方法 中最主要的一个 问题, 就是‘ 熟能生巧’ . 搞 任 何 东 西 都 要 熟 , 了 才能 有 所 发 明和 发 现 . 熟 但是我这里所说的熟, 并不是要大家死背定律和
21 年第 1期 00 1
数 学教 学
1 1l
【 编者按】2 1 年 1 月1 是我 国著名纪念 日, 本刊特转载张 奠宙先生发表在 《 数学与人文》第二卷上 的“ 罗庚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 华 一文, 以资纪念.
华 罗庚 先生 的数学 教 育思想
及倡导数学竞赛、 撰写科普文章、 使用杨辉三角 等民族化数学命名等途径,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数
学教育 的进 程. 我觉得在他 的许多论述 中1 有 四句话最有代表性, 就是“ 熟能生巧” “ 、 厚薄读书
法” “ 形 结 合” 、数 以及 “ 斧 到 班 门” 弄 .这 四 句话 ,
苏步青先生谈数学学习 下载可修改 优质文档
苏步青先生谈数学学习苏步青先生在1983年与中学生谈话中提到如何学习数学:要学好数学就是一定要重视基本训练。
进行基本训练决不可以忘记两点:一是理解,而是熟练。
我觉得学好数学的表示是理解。
所谓理解不是死记硬背,而要反复思考,反复思考概念等等。
所谓熟练者就是基本公式、基本定理、重要常数、基本运算要很熟练,要做到“召之即来,战之能胜”。
这句话讲讲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就必须重视基本训练。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为了进大学,做难题,做偏题,不重视基础的基本训练。
虽然高考成绩很高,考进复旦大学的同学不少,结果搞了半年以后就垮了,因为基础训练不够,落到后面去了。
所以这一条是经验教训哪!其实呢,再难的题目也是由简单的部份拼凑起来的。
你拼起来的时候难,拆开来呢,不过如此。
你小部分搞不清楚,一拼起来就越加难;反过来,如果那一部分都是基础,都搞清楚了,拼起来就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讲过,难题你搞得了吗?今年你预料出什么难题,明年又变个花样出来,防不胜防,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要通过严格的基本训练,难题也就显得不那么难了。
相反,不重视基本训练,舍本求末,基本训练是’本“,所以叫基础,这个不搞,出难题做,这个是”末“了,舍本求末,只钻难题、偏题,不仅造成负担过重,而且弄得不好,会一事无成。
他还在另一篇文章谈到有人看到题目,自己想不出解题的方法,需要别人的提示。
我认为,这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概念和定理没有真正弄懂。
我们为什么要演算习题呢?第一,是为了加深对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定理的理解,这是主要的。
第二,也是为了训练我们的运算技巧和逻辑思维。
这虽是次要的,但是必不可少的。
做习题,对于加深理解和提高运算技巧、逻辑思维都是有利的。
但必须指出,光演算习题而忽视学深学透教科书中的基本概念、定义、定理(包括证明),肯定是学不好数学的。
所以,我们在解题时,首先要看清楚这道题包含了哪些基础知识,会用到哪几个公式或定理,然后从某个公式或定理下手,一步步将题解出来。
数学教研活动名言(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以下是关于数学教研活动的名言,旨在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共同推动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名言1. 教研之路上,教师是攀登者,学生是攀登的目标。
——张奠宙2. 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只有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刘坚3. 教研,让教师在课堂上绽放光彩;教研,让教育在变革中焕发生机。
——李吉林4. 教研活动是教师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教育教学的智慧碰撞。
——李镇西5. 教研,让教师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未来。
——朱永新6. 教研,让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于永正7. 教研,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源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张华8. 教研,让教师在教育的舞台上尽情演绎,让教育在变革中绽放异彩。
——李镇西9. 教研,是教师之间的友谊桥梁,是教育教学的互助平台。
——李吉林10. 教研,让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让学生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朱永新11. 教研,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镜子,映照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风采。
——于永正12. 教研,让教师在教育的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让教育在变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李镇西13. 教研,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南针,指引着教师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张华14. 教研,让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梦想,让学生在教育的阳光下追逐梦想。
——李吉林15. 教研,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灯塔,照亮教师们在教育道路上的前行之路。
——朱永新三、结语数学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名言旨在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共同推动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教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我国数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一、引言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以华人命名的数学成果
以华人命名的数学成果数学范围中有些研讨效果是以华人命名的,其中著名的有: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讨效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华—王方法〞。
苏氏锥面:数学家苏步青在仿射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讨效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苏氏锥面〞。
熊氏无量级:数学家熊庆来关于整函数与无量级的亚纯函数的研讨效果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熊氏无量级〞。
陈示性类:数学家陈省身关于示性类的研讨效果被国际上称为〝陈示性类〞。
周氏坐标:数学家周炜良在代数几何学方面的研讨效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周氏坐标;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环〞。
吴氏方法:数学家吴文俊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吴氏方法〞;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吴氏公式〞。
王氏悖论:数学家王浩关于数理逻辑的一个命题被国际上定为〝王氏悖论〞。
柯氏定理:数学家柯召关于卡特兰效果的研讨效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柯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孙琦在数论方面的研讨效果被国际上称为〝柯—孙猜想〞。
陈氏定理: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讨中提出的命题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杨—张定理: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在函数论方面的研讨效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
陆氏猜想:数学家陆启铿关于常曲率流形的研讨效果被国际上称为〝陆氏猜想〞。
夏氏不等式:数学家夏道行在泛函积分和不变测度论方面的研讨效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夏氏不等式〞。
姜氏空间:数学家姜伯驹关于尼尔森数计算的研讨效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姜氏空间〞;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姜氏子群〞。
侯氏定理:数学家侯振挺关于马尔可夫进程的研讨效果被国际上命名为〝侯氏定理〞。
周氏猜想:数学家周海中关于梅森素数散布的研讨效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周氏猜想〞。
王氏定理:数学家王戌堂关于点集拓扑学方面的研讨效果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王氏定理〞。
袁氏引理:数学家袁亚湘在非线性规划方面的研讨效果被国际上命名为〝袁氏引理〞。
“课程思政”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创新应用
“课程思政”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创新应用摘要:“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需要不断尝试和完善。
数学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在已有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拓展。
要避免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而应将数学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实现立德树人,努力使学生在数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方面都有提升。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课程思政”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创新应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引言在告知数学的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数学课程所蕴含其中的更多思政育人的元素,努力把“课程思政”元素恰如其分的融入到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目的,这对于如何将高职数学从“普课”推广到“精品课”再打造成学生喜爱的“金课”来说意义深远。
1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推进学徒制建设,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建设等工作。
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来充实本校的办学实力。
然而,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把精力放在了品牌专业建设、特色办学、实习就业等方面。
相比较而言,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课程显然被轻视许多,以至有些职业教育专家建议高等职业院校取消数学课程的设置。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数学课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深感教学尴尬局面:教师教的内容学生听不懂,也不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很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数学基础差,课堂跟不上,很难满足教学的正常进行。
另外,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课程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难懂,也是学生学习的又一大阻力。
总之,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眼中,高职数学课程显得不那么重要[1]。
2数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2.1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数学课程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等。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一代数学天才的学习方法,值得所有人学习对于他来说,数学就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华罗庚先生从小就爱思考,完成小学和初中的学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
辍学之后,他在家一边帮父亲料理杂货铺,一边学习。
五年时间,他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课程。
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布了一篇*,却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清华大学了解到他的才华后,破格让他进入清华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最后成为讲师。
出国留学后,回归祖国,为国家数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历如此低的华罗庚,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数学天才的道路。
总的来说,和这三个方法分不开01 坚持不懈,就已经是成功的第一步对于辍学的学生来说,大多数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放弃。
专注地去打工,赚钱,或者帮家里干活。
华罗庚从一开始就不一样,即使在干活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数学梦。
无论做什么事,坚持,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人。
在古希腊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格拉底是当时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开学第一天,他对所有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样东西,就是把胳膊尽量往前抬,如何再尽量往后甩。
学会以后,从今天开始,每天你们都要把它做100遍。
"学生们都不置可否。
10天后,苏格拉底问:"谁还在坚持做那个甩手动作?"大概百分之80的学生举起了手。
20天后,苏格拉底又问,这次只有百分之50的学生举起了手。
三个月后,苏格拉底再问,就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
这个人就是以后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
无论对于学习还是工作而言,长久地坚持一件事情,你就已经成为佼佼者。
高考状元之所以成为高考状元,是因为他们长期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规律。
学习好的同学,每天都会坚持学习,分析,做题。
要想学习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长久地坚持才能换回辉煌的成绩。
俗话说:生活会辜负坚持的人,但是不会辜负一直坚持的人。
不要因为暂时的失败而放弃,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进步的曙光。
中国数学家定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在灿烂的文化瑰宝中数学在世界也同样具有许多耀眼的光环。
中国古代算术的许多研究成果里面就早已孕育了后来西方数学才涉及的思想方法,近代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就是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
【李氏恒等式】数学家李善兰在级数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李氏恒等式”。
【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华—王方法”。
【苏氏锥面】数学家苏步青在仿射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苏氏锥面”。
【熊氏无穷级】数学家熊庆来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熊氏无穷级”。
【陈示性类】数学家陈省身关于示性类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陈示性类”。
【周氏坐标】数学家周炜良在代数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周氏坐标;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周氏定理”和“周氏环”。
【吴氏方法】数学家吴文俊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吴氏方法”;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吴氏公式”。
【王氏悖论】数学家王浩关于数理逻辑的一个命题被国际上定为“王氏悖论”。
【柯氏定理】数学家柯召关于卡特兰问题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柯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孙琦在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柯—孙猜测”。
【陈氏定理】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提出的命题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杨—张定理】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
【陆氏猜想】数学家陆启铿关于常曲率流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陆氏猜想”。
【夏氏不等式】数学家夏道行在泛函积分和不变测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夏氏不等式”。
【姜氏空间】数学家姜伯驹关于尼尔森数计算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姜氏空间”;另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姜氏子群”。
【侯氏定理】数学家侯振挺关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命名为“侯氏定理”。
数学家苏步青谈谈怎样学好数学
数学家苏步青谈谈怎样学好数学谈谈怎样学好数学(苏步青)一数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我们平常一谈起数学,谁都会联想到小学里学习的算术,特别感到算术的四则运算,就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用处很大。
到了中学以后,开始学习初中代数、平面几何,进一步学习三角学、高中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
有些中学生毕业后进入高等学校,其中不少人还要学微积分、微分方程;一部分专门学数学的还要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微分方程、函数论、概率统计等等。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数学科目确实不少,内容大多是数学的基础知识,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由简单到繁杂,由具体到抽象,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但是,如果把它们的内容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世界中量的关系,一类是空间形式。
例如,算术、代数属于前一类,几何属于后一类。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这些内答有什么用处?数学的特点是什么?怎样学好数学?在对这些问题作出初步回答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数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在很早的时候,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比较大小的需要,逐步获得了数的概念。
最初是自然数,就是1,2,3,4,……。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分数,并从正数发展到负数,从有理数发展为无理数,它们全体构成一个所谓实数域。
在获得数的概念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具有特定形状的物体具有特定的性能,获得一些简单几何形体的概念,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圆、棱柱、圆柱、球等等。
据说,古代埃及人曾经甩绳子撑成边长分别是 3 个单位、4 个单位、5 个单位的直角三角形,借以作出直角,而把它应用到建筑上。
有了简单几何形体的概念之后,再用数量来表示一些简单几何形体的面积、体积等等,例如圆的面积、球的体积,并且把这些数量关系归纳为公式来表示出一种规律。
人们几千年来就是这样应用这些公式计算耕地的面积和建筑物的体积的。
这应该说是形与数的结合了。
所以,早在人类文化的初期,就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
到了十六世纪,包括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和三角学的初等数学已经大体上完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一、树立雄心、打好基础数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 来不得半点虚伪. 在数学研究中决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是绝对办不到的. 任何重大的数学成果都不是轻易地发明创造出来的. 学有成就只能属于那些有素养的人, 属于那些勤学好问的人, 属于那些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决不属于那些懒汉. 要想学习好必须树下雄心壮志, 要有决心、毅力, 要有蓬勃持久的朝气, 要不怕艰苦敢于钻研.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真理的长河有无数礁石险滩, 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 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 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 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华罗庚还对青年学生说:“取法务上, 仅得乎中”. 他勉励学生要把奋斗目标定得不妨稍高一点. 他又说:“发愤早为好, 苟晚休嫌迟. 最忌不努力, 一生都无知. ”他经常劝告学生, 攀登科学高峰, 要及早努力, 不要有“年轻明聪, 迟点无妨”的思想.雄心壮志要有持久的热诚, 这种热诚是永恒的, 决不能是一曝十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思想. 要坚持下去, 要有“长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打好基础主要是对一切数学的基本内容——数学概念、定理、定律、性质、公式等, 真正学深、学透、会用. 基础越坚固就越加有利于继续学习, 运用起来也就越加得心应手. 当然也就进步快, 并且易于攻尖登高.打好基础必须按步就班, 循序渐进, 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越级而进.还需要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 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譬如建筑宝塔, 要建得又高又大, 既不能建在沙滩上, 也不能有一层的不牢固. 否则, 必然倒塌无疑.怎样检验学习的基础是否已经打好? 主要表现在“用”上. 如果你能够“用”得恰当、正确, 就说明你真正学“懂”了. 如果你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提高了, 这就可以说明你学得较为深透了.一个人的知识要既有广度, 又要有深度, 才能称之谓有学识、有见解、有能力; 否则, 虽是读了很多书, 但不能应用, 认识未能提高, 又不能服务于人民, 也只能称之谓“书篓子”二、认真的独立思考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随之而来的是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要解决. 但在书上不一定能查出解决的办法, 老师们也不一定知道. 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就需要另辟蹊径,因此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 重要的科学发现、发明创造与深入的独立思考是绝对分不开的.对学生来说, 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 或老师提出的问题中, 如有疑难, 就要认真加以思考, 问个到底; 对老师来说,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他的意思是说, 只是学但不去思考, 结果可能毫无新的所得; 又如果只是思考, 而不去学习, 只能说是空想, 那结果是很危险的. 所以学和思两者要密切结合. 我们不但要学, 同时还要认真思考, 使之上升到更高一步的认识.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前人广泛成就基础之上的, 就是说独立思考要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成就, 另一方面又不受前人思想的束缚. 一个人不借鉴前人经验, 不接受前人的成就, 就会瞎摸瞎想, 是一定要走弯路的; 如果光接受前人的成就, 它会对个人思想加以限制. 只有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有利于创新, 才能把设想变为现实.独立思考最好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老师好比优良的领航员, 他知道哪里有暗礁, 那里是航道, 跟着老师走, 可以很快地前进, 但也不要依赖老师. 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 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 才能巩固, 遇到问题才有勇气和能力去解决.三、由“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华罗庚告诉我们把一本书真正学懂, 并且达到深透的要求需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两个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譬如读一本书, 加上参考书和自己的注释, 就越来越厚, 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个过程主要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 学到此为止, 并没有达到深透的目的,要达到真正深透的目的, 还必经过“由厚到薄”的过程, 把那些学到的东西, 经过消化、融会贯通, 并能从其中提出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完全变成为精炼的东西, 这个时候才能说真懂了, 比较深透了.检验是否消化的最好方法就是“用”. 会用不会用, 不是说空话, 而是在实际中考验.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和真正消化的学者, 才能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才能因时因地地根据不同情况,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实际是把别人掌握的知识“化”为己有, 话仿佛是自己说的, 文章仿佛是自己写的. 只有消化了, 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不然人云亦云, 世界就没有发展了.四、勉励青年学生的箴言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 聪明在于勤奋”. 他把“勤奋”和“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来反复教育青年. 他说有些同志也许觉得我在数学方面有什么天才, 其实我身上是找不到这种天才的痕迹的. 在初中一年级时, 我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 后来我认识到既然自己的资质差, 就应多用时间来学习, 别人只学一个小时, 我就学两个小时. 这样我的数学成绩就不断提高. 经过长时间的劳动积累, 就多少看出成绩来. 所以后来他又说:“猛攻苦战是第一, 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认为: 天才是“努力”的充分发挥. 惟有学习, 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聪明; 惟有努力, 不断地努力, 才会出现天才. 换句老话说, 就是“勤能补拙, 熟能生巧”.华罗庚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 并鼓励别人. 原话的本意是要人隐晦缺点不要暴露, 但华罗庚却要人们善于暴露自己. 对学生来说, 不懂就是不懂, 不懂装懂比不懂还坏. 不懂装懂, 这就一辈子也不懂. 能暴露出来, 老师就可以因材施教. 同时, 懂也不要装着不懂, 老师知道了, 就可以更快地指导你前进.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 如果隐晦自己, 在学习上或科学研究上是没有前途的. 他还认为“下棋要找高手”, 学习要多接近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学和朋友. 只有不怕在能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才能不断进步. 上述箴言就是数学家华罗庚留给我们学习秘诀.五、要学会自修的学习方法任何一个人如能养成自修的学习习惯, 那是终身受用不尽的. 学会自修不但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 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 一个青年即使他没有大学毕业或中学毕业, 但如果他有了自修的习惯, 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不会比大学毕业的人差; 与此相反, 如果一个青年即使大学毕业了, 甚至得过博士, 如果他没有学会自修的方法, 知识领域也难以扩大. 但自修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很艰苦的学习方法, 最重要的是不要急躁, 一步不懂, 就不要轻易走下一步, 每一个方法, 都要力求熟练.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书面上, 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 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 懂得它的道理, 能够灵活地运用它, 而且还应当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 攻破多少关键, 才得出这结果的. 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透彻的了解. 自修的关键在于毅力和耐心, 想一蹴而就, 贪多图快是自学的敌人. 自修学习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不要放弃任何学习机会, 要善于把握间隙时间, 日积月累就可学到许多东西. 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是自学成才的第一流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 而是工作尽量多做. ”他的宿愿是:“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5年6月3日, 华罗庚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6 月12 日在日本东京大学作题为《理论、应用与普及》的数学讲演. 讲演从下午4 时左右开始, 5 时多钟才结束. 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 他坐在椅子上准备再说几句话, 刚讲完一句在场人未听清的话, 就突然从椅子上滑了下来. 他的心脏病复发了. 虽尽了一切努力进行抢救, 但他还是没能再醒过来. 一颗数学界的巨星陨落了.吴文俊的学习方法著名数学家邱成桐认为, 青少年朋友应多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
……吴文俊的传记《吴文俊之路》(胡作玄、石赫编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谈到吴文俊的学习方法……吴文俊在上大学时, 没有按照通常大学的课程按部就班地学习, 因为那样是难以达到现代数学的边缘的吴文俊在那段时间里, 自学了一系列现代数学的基础课程, 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建立了一套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吴文俊说, 他在学习皮尔邦特的《实变函数》时, 每个定理都至少学习三遍。
第一遍是“读”就是按照书上的叙述了解概念的引进和定理的证明, 仔细阅读, 进行形式的推导。
第二遍是“学”就是把书合上, 自己把概念和定理默诵出来, 自己把证明推导一遍, 同时做大量的习题, 这样就可以掌握和学会书中的技巧和要领。
第三遍是“懂” , 他称这是宏观的思考。
就是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思考这个定理和其他定理之间的关系, 领悟某些概念和某些定理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甚至要探索这些新的概念和定理与其他数学学科的关联。
这就是吴文俊的学习方法至少学三遍,读、学、懂。
吴文俊认为“这第三遍最为重要, 也最需要花力气,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仅从微观上而且从宏观上全面地掌握一个理论, 一个学科”。
吴文俊在读中学时, 是学校三位尖子生之一高中毕业时, 学校特意为他们三人设立奖学金, 供他们上大学,吴文俊按学校指定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吴文俊在中学学习成绩拔尖, 我想这与他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
据报载, 年高考结束后, 邱成桐在杭州应邀与一群高考中取得数学好成绩的尖子生会面, 结果使他颇为失望他认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 对定理也不甚了了, 只是做习题的机器他还说“我面试过很多要来哈佛大学念本科的学生, 但近两年能进人哈佛数学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几乎没有”(见上海《报刊文摘》2005年7月13日第2版)……从吴文俊的学习方法,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上大学时, 就肯于思考、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而这正是一个一流科学家必备的优秀品质。
1999年吴文俊在为庆祝数学天元基金成立十周年举行的学术报告会的总结讲话中, 在肯定成绩之后, 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也有不足之处, 我们做的很出色, 可是领域是人家开创的,问题是人家提出来的, 不管是费马大问题也好,三体问题也好, 都是国外的数学家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既使我们能够解决或者起了重要作用, 最多是第二流的, 不是第一流的”他要求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要开创自己的领域, 创造自己的方法, 提出自己的问题要有自己的路, 自己的方向, 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