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介入治疗新进展
71 6
乳腺肿瘤供血动脉的分布 ,明确肿瘤主要供血动脉
乳腺癌 介入治疗 新进展
刘冠 东
后超选择性插管,固定导管 ,用止血带结扎阻断肱
动脉 血流 后注入 化 学治疗 药物 或栓塞 剂 。 23 介入 化学治 疗 方案 .
疗 乳腺癌 ,效果 良好 。介入 化学 治疗药 物用量 主要
剂量 ,导致化学治疗有效率下降。介入治疗是介于 外 、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 ,包括血管内介 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 ,其特点是创伤小 、简便 、安
全 、有效 、并发症 少 和住 院时 间 明显 缩 短 。乳 腺 癌
介入治疗 是指根据介入术 中 D A S ,判断乳腺 肿瘤 供血动脉的分布 ,找到肿瘤 的供血血管 ,确定主要 及次要供血动脉 ,有针对性地介入插管化学治疗或 同时配合动脉栓塞治疗 ,可以更有效提高病灶周 围 血药浓度 ,杀死肿瘤细胞 ,缩小病灶 ,降低肿瘤分 期 ,因此较常规全身化学治疗具有用药量少 ,全身 不 良反应较轻 ,局部病灶缩小 明显等优点。
经股 动 脉穿 刺法 :患 者取 平 卧位 ,局部 麻醉 后
化 学治疗 药 物不 良反应 主要是 骨 髓抑制 、心脏
毒性、肝 肾功能损伤 、对 胃肠道 的刺 激导致 的恶
心 、呕吐等 。与穿刺插管有关的并发症 : 穿刺部位
血肿、出血 ;动脉血管痉挛 、栓塞 ;动脉内膜下通 道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导管、导丝打折或折 断等。 栓 塞供 血动 脉后可 出现疼痛 、发 热等栓 塞综 合征 表 现 。如栓 塞过 程 中栓塞 剂返 流至周 围正常血 管可造
治 中心 16 9 4年 6月 一 0 3年 6月 收治 的 62 3例 20 6
冠脉介入新项目新技术
冠脉介入新项目新技术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冠脉介入新项目中的新技术,以帮助读者了解该项目的重要性和相关信息。
背景冠脉介入是一种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冠脉介入技术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新技术概述以下是该项目中引入的新技术的简要介绍:1. 冠脉支架技术:冠脉支架是一种用于扩张狭窄冠脉血管并保持通畅的小型金属网状装置。
新的冠脉支架技术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设计,具有更好的弹性和生物相容性。
2. 药物洗脱支架技术:药物洗脱支架是一种在冠脉血管内放置释放药物的支架。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管再狭窄的风险,减少再手术的需求。
新的药物洗脱支架技术具有更好的药物缓释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3. 冠脉成形术导管技术:冠脉成形术导管是用于引导手术器械进行冠脉介入的管状装置。
新的导管技术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设计,具有更好的导航性能和操作性。
4. 冠脉造影技术:冠脉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冠脉血管情况的技术。
新的冠脉造影技术采用更先进的成像设备和造影剂,可以提供更清晰、更准确的图像。
目标和优势该项目引入新技术的目标和优势如下:1. 改善治疗效果:新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发生率。
2. 提高手术安全性:新技术可以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3. 提升患者体验:新技术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恢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4. 推动医疗进步:引入新技术可以推动冠脉介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注意事项在引入新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定期培训和更新知识:医疗团队需要定期进行培训,掌握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医疗团队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3. 持续监测和评估效果:引入新技术后,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效果和安全性。
结论冠脉介入新项目中的新技术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1.前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冠心病介入护理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介入护理的新进展,以供参考。
2.冠心病介入诊断冠心病介入诊断是通过影像学技术和相关检测手段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目前,常用的冠心病介入诊断方式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电生理检查等。
这些诊断手段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病变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3.冠心病介入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介入手术来改善冠脉狭窄或堵塞的情况,以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目前,常用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症状、减少心肌损伤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
4.冠心病介入护理措施冠心病介入护理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
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等环节。
在术前准备中,护士需要帮助患者做好身体检查和心理准备工作。
在术中护理中,护士需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并且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术后护理中,则需要重点关注患者的伤口护理和恢复情况。
5.冠心病介入护理中的并发症与风险冠心病介入护理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和风险。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心肌梗死、出血、血管损伤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6.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论文、临床指南和护理流程等。
提供这些附件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7.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包括专利、版权、医疗法规等。
这些名词在冠心病介入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提供了相应的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和运用。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引言: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护理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冠心病介入护理的新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案和指导。
概述: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性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所致。
介入性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减轻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过去的几年里,冠心病介入治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新进展。
正文内容:一、药物洗脱介入技术的应用1.开拓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领域2.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3.优化了PCI手术的治疗效果二、分形临界介入技术的发展1.提高了冠状动脉再通率2.降低了PCI术后即刻复发率3.减少了术后长期复发概率三、冠状动脉旁路支架技术的应用1.提高了远期生存率2.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四、冠脉精准成像技术的革新1.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2.降低了手术风险3.为手术后的再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五、生物阻塞剂新药的研发和应用1.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2.减少了血栓形成的风险3.提高了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总结: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使得治疗更加个体化,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洗脱介入技术、分形临界介入技术、冠状动脉旁路支架技术、冠脉精准成像技术以及生物阻塞剂新药的研发和应用都极大地推动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这些新进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我们期待着冠心病介入护理的进一步发展,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案。
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的介入护理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介入护理的新进展,包括介绍冠心病的概述,介绍介入护理的常用技术,探讨新的护理方法和策略,介绍冠心病的预防和康复,最后进行总结。
肿瘤介入新进展培训观后感
肿瘤介入新进展培训观后感前几天参加了那个肿瘤介入新进展的培训,哇塞,真的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一进去,就感觉自己像个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那些个新的技术和理念啊,搞得我眼睛都直了。
以前觉得肿瘤介入嘛,不就是那些个常规操作,这次培训可真是让我知道啥叫“小巫见大巫”了。
先说说那些专家吧,一个个都像是武林高手,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分享着自己的绝世秘籍。
我听着他们讲那些新的介入设备,就感觉像是在听科幻故事一样。
什么超精密的导管啦,能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准确地找到肿瘤的位置,而且还能在身体里弯弯绕绕,就跟走迷宫似的,还不会走错路。
这可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厉害太多了。
再讲讲那些新的治疗方法。
有一种方法好像是可以给肿瘤细胞来个“精准打击”,就像狙击手一样,一枪一个准,专门对付那些坏家伙,还不会伤害到周围的正常细胞。
这就好比在一群好人里揪出坏蛋,还不牵连无辜,简直太酷了。
还有那些可以释放药物的微小粒子,感觉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特工”,悄悄地潜入肿瘤内部,然后“砰”的一声,把肿瘤细胞炸得七零八落。
不过呢,这培训也让我有点小压力。
我就想啊,我以前知道的那些东西在这些新进展面前,就像小儿科一样。
就好像我还在玩泥巴,人家已经开始造火箭了。
但是呢,这压力也变成了动力。
我想我得赶紧跟上这潮流啊,不能被时代的列车给甩下了。
这次培训还让我看到了大家对肿瘤治疗满满的信心。
以前一提到肿瘤,就感觉像乌云压顶一样,气氛压抑得很。
但是现在,这些新进展就像一道道阳光,穿透了那片乌云。
大家都在朝着攻克肿瘤这个大目标奋勇前进呢。
总之呢,这个肿瘤介入新进展培训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这个在知识沙漠里有点干涸的小树苗。
我现在满脑子都是那些新东西,就盼着能在实际工作中快点试试这些“新武器”,让那些肿瘤患者也能受益于这些超厉害的技术。
我觉得,未来在肿瘤治疗这个战场上,我们就像拿着高科技装备的战士,肯定能把肿瘤这个敌人打得屁滚尿流。
嘿就等着看我们大显身手吧!。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栓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技术的引入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为血栓疾病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就血栓治疗的新技术和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药物溶栓疗法药物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血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其进入到血栓的局部,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血流。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便捷、有效的特点,适用于血栓较小、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
然而,药物溶栓疗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思路,采用介入治疗技术来改善治疗效果。
二、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是一种通过导管介入将血栓压缩或切除的方法。
利用导管进入血管内部,通过机械切除或压缩血栓,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介入治疗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除血栓,对于病情严重或急需恢复血流的患者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血管成形术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成功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由于该方法对患者侵袭性小,康复快,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三、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段将支架放置在血管内部,解除血栓并保持血管通畅的方法。
通过丝网状支架的植入,可以将血栓压缩或挤压,使其恢复正常血流。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血管狭窄严重或血栓较大的患者。
随着支架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治疗血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具有创伤小、风险低、疗效稳定等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超声介入技术超声介入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特性来治疗血栓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栓形成的局部血流动力学状况,促进溶栓药物的渗透,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痛苦、安全可靠等优点。
超声介入技术在血栓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研究发现,超声波的低频振荡可以增加溶栓药物进入血栓的速度和深度,提高溶栓效果。
这使得超声介入技术成为血栓治疗中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
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
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
疼痛科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在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微创操作来缓解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疼痛科介入治疗的技术也不断进步。
新的设备和仪器的引入使得操作更加精准和安全。
比如,可视化导引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治疗点,同时减少了手术的风险。
2. 治疗范围的扩展:原来主要用于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其他诸如神经根型颈椎病、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
同时,介入治疗也逐渐被应用于肿瘤疼痛的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多学科合作:疼痛科介入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如麻醉科、放射科等。
通过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医生也会与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合作,提供全方位的疼痛管理服务。
4. 个体化治疗:随着对慢性疼痛机制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疼痛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疼痛科介入治疗也朝着个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评估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等,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疼痛科介入治疗在技术、范围、合作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都有不断的进展,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帮助他们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引言:近年来,现代医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创新性的设备和手术方法正在被广泛运用。
其中介入手术技术的成功应用,正逐渐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主要介绍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介入手术技术的发展历程介入手术(Interventional Surgery)是指通过血管、导管、纤维镜等工具进入人体内部,实现疾病的治疗和检查的一种手术方式。
它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青睐。
介入手术虽然在近几十年才得到广为应用,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的介入手术是用导管将药物或碘剂注入到人体内部,以达到治疗或检查的目的。
直到20世纪,更先进的介入手术技术才逐渐成为现实。
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展,目前已经能够应用于心脑血管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病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检查。
第二部分:介入手术的现状当今,介入手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医疗领域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以下是介入手术的主要应用领域:1.心血管病领域: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等疾病的首选方案。
2.消化道病变:包括肝硬化、胆管结石、胰腺炎等。
介入治疗在约30%的肝癌患者、90%的胆囊癌患者和25%的阑尾炎患者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3.泌尿系统病变:包括肾结石、前列腺癌等。
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肾结石的主流手段之一。
4.重症病患的救治: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
介入手术在急救场合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肿瘤治疗:包括消融、介入化疗等。
该技术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介入手术作为医学领域的创新性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疼痛和恢复时间。
同时,它也给医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更完备的技术和安全知识。
第三部分:介入手术发展的未来方向虽然介入手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但是其发展方向和趋势还在不断变化。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肝癌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肝癌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肝癌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位居全球肿瘤相关死亡原因的前列。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肝癌介入治疗的新进展,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经导管消融治疗以及靶向治疗等。
一、肝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简称TACE)通过将抗肿瘤药物直接输送到肝癌部位,封堵肝癌部位供血的肝动脉,同时减少心脏和肾脏供血的副作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肝癌的方法。
然而,传统的TACE治疗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药物在输送过程中容易被稀释,仅有一部分药物能够达到肝癌灶,且副作用较大。
近年来,新型的TACE技术逐渐应用于肝癌的治疗。
例如,利用介入导航系统的辅助下,能够更加精确地将药物输送到肝癌灶,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此外,一些新型的缓释药物也被应用于TACE治疗中,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延长药物在肝癌灶内的驻留时间,提高治疗的效果。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TACE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经导管消融治疗经导管消融治疗(Percutaneous Ablation Therapy,简称PAT)是一种无创的肝癌治疗方法,通过经皮穿刺将导管引导至肝癌灶并进行热疗或冷冻疗法,直接破坏肿瘤细胞。
相比传统的手术切除,PAT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并且可以针对较小的肝癌灶进行治疗。
随着技术的进步,经导管消融治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射频消融技术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消融技术,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热能,进行热疗杀灭肝癌组织。
除此之外,微波消融技术和冷冻消融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三、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特定的生长信号途径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相比传统的化疗,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在肝癌的靶向治疗中,一些靶向药物被广泛应用。
介入治疗监护与护理新技术新进展课件
细致观察病情
落实: 视、触、听、查 、问
视: 局部青紫、苍白、肿胀、包块,肢体活动障 碍;
触: 局部压痛、搏动性包块、足背 A搏动、温 度;
听: 局部杂音, 心肺听诊;
查: 生命体征、血常规、出凝血指标
必要时行彩色多普勒血流监测和CT、血
管超声;
问: 主诉+需求.
健康教育--提高知、信、行
威视派克(碘克少醇、非离子型、 二聚体造影剂、欧乃派克 与血浆等渗)
提醒医生
造影剂用量
2.严密观察,准确判断
造影剂肾病: 造影术后24—48h 不明原因的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血清肌酐比造影前↑≥25%-50% (参考值: 53-125 umol/L)
3.精细监护
术后严密监护 留尿查肾功、尿量 及时发现异常报告医生
二、护理流程
术前护理 术中监护 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
支持疗法 评估、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抗凝治疗及护理 器械及药物准备 常规护理 专项护理: 如Allen试验(桡动脉)
术中监护
常 规 监 护
专项监护-CARTO系统构成
心血管造影机 多导电生理仪
数据收集盒
工作站
射频仪 CARTO主机
吃5-7成饱!
吃易消化、不产酸、 不胀气!富纤维素食物!
不禁食!
可喝酸奶 术中可饮水 术毕即可进食水
禁食要求
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禁食水和禁咀嚼其他食物 (口香糖、薄荷等)8h以上
婴幼儿 禁奶、食、水: 6h以上
四、专项监护方法
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方法 Allen试验(桡动脉) 经桡动脉穿刺监护要点
磁场定位板
术后护理
(一)病人从导管室回病房的交接 (二)术后即刻护理 (三)及时实施各项药物治疗 (四)术后监测及护理 (五)出院指导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血泡状动脉瘤(blister-like aneurysm,BLA)是指动脉壁薄弱处形成的血管瘤,常见于脑组织供应血管,具有高度的破裂风险和死亡风险,临床治疗难度极大。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内镜技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进展。
一、双微导管技术传统的单导管技术面临的问题是治疗过程中会影响到血管的血流,进而影响到治疗效果。
双微导管技术可通过两条小型的微导管同时进入病变动脉,仅医护人员的操作会对血流造成极小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而且,在进行血管内治疗时,双微导管技术也可利用微导管之间形成的互补性,实现血管内脆弱部位的修复,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二、远端蔓延性BLA的技术进展与传统的固定式血管内支架相比,可调节型支架能够更加适应BLA不规则的形态。
另外,加强影像学检测的同时,采用改进型支架材料以及掌握合适的植入深度,能够更好地支撑病损部位,防止因血管隆起而导致的血管瘤再破裂的可能。
对于宽颈BLA的患者,传统技术往往存在植入固定式支架时影响到周边血流的问题,因此应用单个支架进行治疗的效果不够满意。
而采用多个支架的“双支架”和“激光支架”技术,能够更好地垂直于血流流向立体支撑病损部位,避免了支架的重叠和堆叠,从而更有效地降低了治疗过程中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四、液流改善器技术液流改善器是一种可以将液体注射进入其内部而不泄漏出来的微型容器,通常通过导丝缝合在病损区域内复原病损血管结构。
这种技术可以对血管瘤进行密封治疗,能够防止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器械所产生的剪切创伤对血管壁的进一步损伤,降低血管再破裂的可能。
总之,血泡样动脉瘤的介入手术治疗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
采用先进的介入手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是目前治疗BLA的首选方法之一。
心梗的介入治疗技术与新进展
心梗的介入治疗技术与新进展心梗(也称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
它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在过去几十年里,心梗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挑战,但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与新进展,心梗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PCI是当前治疗心梗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血管导管插入患者的血管,将堵塞的冠状动脉扩张并植入支架来恢复血流。
这种方法简便、安全,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缩短了患者的病程,降低了死亡风险。
随着技术的发展,PCI在治疗心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经皮冠状动脉旋切术(FFR-CT)FFR-CT是一项新兴的介入治疗技术,它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来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并帮助医生做出治疗决策。
与传统的FF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技术相比,FFR-CT无需导丝植入患者体内,无创伤性且更加方便。
它能够准确判断哪些患者需要进行PCI治疗,避免过度治疗和风险。
三、心肌再灌注损伤(MIRI)的治疗心肌再灌注损伤是指在复流后心肌细胞出现进一步的损伤。
近年来,针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例如,高压氧治疗能够提高心肌细胞的氧化代谢,减少损伤。
再灌注出现心律失常时,射频消融技术可以有效地恢复心脏正常的电信号传导,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四、微创心脏手术传统的心脏手术需要进行胸骨切开,手术创伤较大。
而微创心脏手术则采用微小切口或经胸腔镜手术,有效减少了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的风险。
心梗患者进行微创心脏手术后,切口更小、恢复更快,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五、心血管导管支架技术改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心血管导管支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新型的生物可降解支架逐渐应用于临床,它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缓慢降解,减少了长期使用支架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此外,自扩张支架的引入,使得支架的植入更加精确,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
六、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心梗的介入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以下是一些新的治疗进展:
1. 介入治疗技术: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等。
近年来,新型的介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涌现,如生物可降解支架、药物释放支架等,有效改善了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了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2. 心脏瓣膜替换技术:传统的心脏瓣膜替换手术需要开胸进行,对患者而言创伤较大。
而现在出现了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技术(TAVR),通过导管插入心内进行瓣膜替换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3. 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是新兴的治疗方法。
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或其他特定细胞类型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基因治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出现问题的基因。
这些治疗方法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4. 药物治疗创新: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涌现出许多新型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这些新型药物能够更精确地干预特定的病理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5. 遗传学诊断和个体化治疗: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风险因素和机制。
同时,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也逐渐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存在许多新的治疗进展,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和限制条件。
而且,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应用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和长期观察,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体来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创新。
介入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新进展
介入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新进展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窦房结节律的不规则性。
这种心律不齐通常是由呼吸引起的,即在呼吸过程中,心率会随之变化。
窦性心律不齐在许多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的表现。
对于那些症状明显或对患者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患者,介入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进展是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它通过破坏窦房结周围的异常电路,恢复窦房结的正常节律。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插入体内,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脏组织中,使异常电路受到破坏。
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精确性和安全性。
射频消融术可以准确地定位异常电路的位置,并精确地控制射频能量的传递,以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在射频消融术之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脏起搏器植入。
然而,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而且可能存在副作用。
心脏起搏器植入可以维持正常的心率,但并不能解决窦性心律不齐的根本问题。
相比之下,射频消融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长期效果。
研究表明,射频消融术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一项针对窦性心律不齐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心率变得更加稳定,心律不齐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
除了射频消融术,还有其他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在窦性心律不齐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力。
例如,冷冻消融术(cryoablation)利用低温破坏异常电路,具有与射频消融术类似的效果。
另外,最近的研究还发现,通过电生理映射技术(electrophysiological mapping)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异常电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尽管介入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新进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治疗方法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脑血管系统所发生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科学家们不断投入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并探讨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一、研究的最新发现1. 炎性反应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炎性反应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炎性因子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参与血栓形成过程。
针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成为了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手段来降低炎性反应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2. 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会导致炎性反应的增加,进而影响血管功能和代谢状态。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远离肠道的器官,包括心脏和脑部。
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可能成为未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策略。
3. 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特定基因的突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机制,并开发个体化治疗方案。
例如,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降低胆固醇水平有关,进而降低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
这一发现为个性化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1.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化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目前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介入治疗手段,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例如,近年来出现的全冠脉三维重建技术和支架放置指导系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变血管情况,提高手术成功率。
2. 中风介入治疗的创新方法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主要死因之一,介入治疗在中风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治疗新进展作者:周玉杰[1]刘巍[1]彭萍安[1]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医疗技术有了巨大的飞跃,在介入治疗领域这种更新则显得更为重要和及时,在疾病的防治手段上人们试图找到新的突破,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并促进了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的开展和应用。
我们选取以下角度进行阐述,期待从这些热点问题上引发更多的关注。
1.3D打印支架: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第五次革命冠心病的治疗包括最佳药物治疗(OMT)、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三个重要方面,尤其在PCI应用技术上的发展极为迅速。
从1977年第一例球囊扩张(PTCA)到1988年金属裸支架(BMS)的成功,继而2001年药物洗脱支架(DES)开始得到应用,到如今全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Biodegradable stent, BDS)的兴起方兴未艾,心脏介入手术应用的材料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更新,但始终无法解决冠脉支架与血管直径差及走形等方面的物理相容性,而随着目前3D打印技术的发展,3D打印支架技术极有可能成为引爆新一轮技术浪潮的先锋使者,实现冠脉血运重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认为组织相容性最好的支架类型是BDS,与传统的DES采用的钴铬合金等支架材质相比,BDS多采用左旋多聚乳酸制成,在植入体内2年间逐渐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支架表面带有雷帕霉素的衍生物——依维莫司,控制药物约120天内完全释放,覆盖了再狭窄的整个病理过程,有效防治再狭窄。
研究证实,生物降解支架技术能使血管的完整性和功能得以恢复至自然生理状态从而为患者提供独特的生理收益,植入BDS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处于低水平,无支架血栓事件,6个月时的晚期管腔丢失与金属药物支架类似。
尽管如此,由于个体差异,例如冠脉的两端直径存在不同,而冠脉病变的长度及走形也各有不同,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根据个体的具体血管情况制定符合个体要求的生物支架,并在BDS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以达到最佳个体化的要求,而这种设想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逐渐变得可能,并有望成为支架技术上的第五代革命。
目前,生物3D打印已经开始在细胞组织模型、移植物的生产中得到应用,而对于功能极为精细的、最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体组织结构而言,生物三维打印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能够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精确到每个生物个体的细胞组织、植入物等,实现真正的“私人订制”。
而在冠脉支架植入方面,也可以达到根据个体的具体血管情况制定符合个体要求的生物支架,近乎苛刻的实现仿生冠脉支架的个体化,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我院在3D打印支架技术方面已获得相关研究的重大课题支持,并已获得相应专利,随着3D 打印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使用与其自身相匹配的极具个体化的支架,从而在充分利用BVS优势的同时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迎来支架技术上的第五次革命。
2.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术Excimer laser coronary atherectomy,ELCAELCA是一种心脏介入辅助治疗手段,早期曾应用于冠脉介入治疗中并取得一定效果,但随着DES的问世,ELCA在介入方面的地位逐渐受到冷落;而新晋的冷激光源的开发和应用,使ELCA因其明显的临床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而再次成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选择。
目前公认的ELCA适应证包括:导丝可通过的CTO病变,球囊扩张成形术失败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开口病变,中等钙化狭窄病变,大隐静脉桥阻塞,血栓性病变等。
ELCA起效主要通过以下三种作用:通过高频紫外光脉冲的光化学作用使分子键断裂,光热作用产热,光机械作用产生动能。
不同于早期激光设备连续光波照射的原理,ELCA中采用的准分子激光是一种脉冲光波系统,采用的波长接近紫外线,约308nm,能够通过发出高能量脉冲,在非常高的能量密度及短暂的作用时间下引起的化学键的断裂,释放的能量进而将细胞内液态水汽化产生蒸气水泡,通过迅速膨胀和收缩导致了组织的崩解,汽化阻塞性粥样斑块物质,达到改善冠脉血流的效果。
在此过程中由于准分子激光束具有很小的穿透度和极短暂的反复脉冲,吸收深度仅仅为50μm,且每次脉冲中激光的实际作用时间(分子键断裂、产热及动能)极短,约占整个脉冲周期的1.3%-4%,因此可保证每个脉冲周期都有足够的冷却时间,避免邻近组织的热损伤,从而使激光对血管内膜及外膜造成的非靶病变的伤害达到最小化,对组织所造成的热损害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所产生的碎片颗粒直径<10μm,引起远端栓塞的风险极低。
对球囊扩张失败后的患者应用ELCA辅助治疗的一项长达4年的回顾性分析[1]结果显示,ELCA虽然仅仅在62%的球囊扩张失败者中应用,但总的手术成功率达到91%左右,从而显示其在辅助介入操作中具备的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此外,ELCA还可减少支架、导丝、球囊数量,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对比剂用量,易化整个复杂病变的操作。
ELCA导管可经标准的0.014”导丝运输,按直径分为四种型号,其中0.9mm和1.4mm的两型与6F指引导管相匹配,而1.7mm和2.0mm 则分别对应于7F和8F指引导管,0.9mmELCA导管最常用于CTO病变中。
如何正确的应用ELCA帮助手术的成功实施呢?首先,应确保是在进入血管真腔的前提下而非可能存在内膜下深插的情况下应用ELCA,否则更易出现穿孔的风险;严重的钙化病变中应用需谨慎,而极严重的钙化病变中则需要由经验丰富的术者联合应用ELCA与高速旋磨(high speed rotational atherectomy,HSRA)的效果会更佳。
整个ELCA的实施过程需要注意三点:在应用尺寸上,激光导管直径不能超过血管直径的2/3;全程应用生理盐水以降低消融部位温度;此外,最重要的是速度应缓慢推进:对于6mm管腔直径时速度宜慢至<1 mm/s。
我院近期顺利开展ELCA治疗重度钙化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及CTO病变,证实了其在复杂特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重要辅助作用,期望将来能够更多的得到推广应用。
3.经皮心室重建术中左心室隔离装置——降落伞(Parachute)的应用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肌损伤坏死及随之而来的瘢痕化,心脏出现扩大并逐渐出现心力衰竭,并且常常因为病情较严重而难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医疗负担。
尽管基于ACEI/ARB、β受体阻断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药物治疗已被证明可改善心功能及预后,但心力衰竭1年死亡率仍高达32%,显示了在心力衰竭方面仍需要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此基础上,经皮左室重建术(PVR)应运而生,通过采用左室隔离装置——降落伞(Parachute)而达到减少左室容积,降低左室张力,重塑左室并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降落伞植入的主要适应证人群为:年龄18~74 岁;陈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前壁无运动或反常运动,LVEF<40%;按照现有指南药物治疗稳定3个月;NYHAⅡ~Ⅳ级。
主要排除标准为:AMI 60 d内;血运重建治疗60 d;心肌缺血需要血运重建和CRT治疗60 d内;明显的瓣膜疾病等,以及影响降落伞植入的解剖异常。
具体的植入流程是经动脉系统行左室造影后,沿导管送入降落伞至左室心尖部,充盈球囊固定并释放降落伞,复查左室造影。
首例PVR于2005年完成,我国近两年也刚开始开展此类手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4年对植入降落伞的心衰患者进行的首个研究结果在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上发表[2],研究最终共入选31例心梗后心衰的患者,通过植入降落伞治疗前后的资料比较发现,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得到显著改善,由128.4±22.1降至115.2±23.1ml/m2,(p=0.0056), 3年随访结果显示仅有2例(6.5%)患者死于心脏原因,显示其在心力衰竭方面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同年ESC心衰大会发表的数据同样显示植入降落伞后,患者LVESVi、LVEDVi及左房容积指数均明显下降,6min步行距离也明显增加,多达54%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得到改善,32%患者得到持续改善,进一步提示降落伞在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方面的巨大潜力。
但鉴于研究规模小,随访时间较短暂,研究对于降落伞在这些效果的维持时间、在左室重构方面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死亡率方面的改变仍需要更多的试验来探讨。
随着更多临床技术及临床试验的普及,相信在这些方面会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为这类心力衰竭晚期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生机。
据最新统计,我国目前已完成左室重建术63例,我院于今年成功的施行3例手术,患者随访恢复均良好,无不良事件发生。
我们的研究也显示在术前及术中应用超声进行指导可进一步严格控制手术指征,如早期发现左心室假腱索等手术禁忌症,指导装置的准确植入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4.终末期心衰治疗——干细胞移植干细胞是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未分化或低分化细胞,作为其中的重要成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最初在骨髓中发现,且在骨髓中含量最为丰富,研究发现MSC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特定的细胞,因此可能修复衰老及病变的细胞组织,这个设想已开始被各科学工作者们在多个国家开展的累计达69余项临床试验中逐步得到印证。
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常常等不到合适的心脏进行移植,如何更好地对这一群体进行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并更好地改善预后是非常困难的。
包括前面提到的降落伞植入术等方法在进行尝试的同时,由于各种适应证限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适用,因此MSC在晚期心脏病治疗方面是否可以有望缓解这种困境,人们也在逐渐进行探索。
今年发表的MSC-HF试验中[3],按照入选标准:30-80岁的严重缺血性心脏病,NYHA II-III级,LVEF<45%,以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按2:1比例纳入心肌内注射MSC组及对照组,最终纳入56例。
结果显示6个月后MSC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主要终点,通过MRI 或CT测定)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13.0ml(P = 0.001),LVEF提高了6.2% (P<0.0001), 每搏量增加了18.4 mL (P < 0.0001),心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约为5.7 g (P = 0.001)。
但在NYHA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则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研究中也没有不良事件发生,从而证明MSC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由于规模较小,且时间短,仍需要更多的证据进行循证分析。
MSC主要是从骨髓中提取的,通过6-8周的培养、增殖,通过NOGA®XP心脏介入诊疗系统注射入左心室心肌组织的缺血区域,平均注入约7750万个。
我国2014年由北京安贞医院主办的“缺血性心力衰竭干细胞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Cure®技术论证及国际多中心中国区III期临床试验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展示了我国心血管医生在缺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