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改良刍议》与 《文学革命论》

合集下载

从《文学改良刍议》到《文学革命论》

从《文学改良刍议》到《文学革命论》

作者: 钟扬;戴文红
作者机构: 南京财经大学人文社科部,南京210036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131-136页
主题词: 陈独秀;胡适;“五四”新文化运动
摘要:将陈独秀与胡适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陈独秀再三催促与坦诚切磋,胡适未必能'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陈独秀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之前已基本形成其新文化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远非仅仅对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响应或为文学革命鸣锣开道,其思想内涵也是极其深刻与丰富的.其一为'革命'正名,其二指明文学革命与政治革新的关系,其三确立文学革命的对象,其四明确文学革命的目标.而以往的研究对这份'五四'文学革命的宣言书的思想内涵的估量是很不够的.。

[其他论文文档]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其他论文文档]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次年鲁迅又发表了《狂人日记》,自此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关于白话文、文学革命及其本质的讨论。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师从美国学者杜威先生,将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学界,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胡适拥有哲学、历史研究的根基,20世纪前期,在学术领域中,他凭借着革故鼎新、孜孜不倦的积极态度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中,其在理性、反思、逻辑观念的构建中具有很大建树。

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史观的建设,先后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另外,他提倡新文学,相继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如诗集《尝试集》和《真如岛》《我的车和我的车夫》等白话短篇小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一、提倡八事规范,自由创作陈独秀和胡适同为安徽人,虽然胡适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便离开了中国,但是陈独秀可能早就对其有所注意。

1916年,胡适给陈独秀写过一封关于翻译的信,信中指出,西方名著是新闻学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要选择一些与中国人心理相近的好作品,并把自己翻译的俄国小说《决斗》寄给了陈独秀。

同年,胡适就八事理论在《寄陈独秀》一信中做了简单阐述,并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中。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古文,旨在文学改良,文中胡适提倡文学界突破规范、自由创作,并经过认真研思,与友朋辩论之后,提出了八条操作性极强的文学规范,即须言之有物须讲求文法不用典不摹仿古人不讲对仗等。

在他看来,这八条都是文学上的根本问题,每一条都清晰明了,并且能在诗论、史论中找到影子,直指文学的最根本。

在信中,胡适指出他读了《新青年》某君被记者称为代表国人精神的稀世之音的一首长律,不管诗句的格调如何,单单就使用古典套语来说,诗中至少涉及一百事,单句用典不当,文法不通,上下用典不切等问题层出不穷。

文学革命论读后感

文学革命论读后感

文学革命论于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该论的作者是陈独秀,其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文学革命论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昨日深夜读了陈独秀先生的《文学革命论》,颇有感触,虽然1917至今已有100多年,但是《文学革命论》和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可以说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新大陆,即使在今天,任何一个文学爱好者重读之后都会引起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思。

陈先生说,要推倒臣服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其内涵在于摆脱古典文学的贵族化,开创一种平易近人的大众化文学。

读书不多,但在我目前所了解的当代中国文学来看,即使是最热门的几种文学主张也在形式化之下大肆泛滥。

为了摆脱“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当代文学将此流变成了所谓的西化文学,文章中动不动就是伯格森、弗洛依德,到处充斥着西化文章中的新名词,可以说言则欧美,好像读者读的越艰难,越能体现出作者的知识渊博,至于思想的深度却像是盘子里的水——一眼看到底,还大言不惭称之为国际化。

而陈独秀先生所提出的“推倒陈腐普张的古典文学”则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复古热和读经热,中国古代的《论语》《道德经》这些东西是西方文明拍马难及的,甚至于西方所谓的文明成果,都是受启发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正如顾准先生在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一文中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本酝酿不出德先生与赛先生,相反倒是抑制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土壤.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许多东西往往成了压抑人们创造力的实用工具,指望从旧有制度、文化中寻觅所谓的新科学想法,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鬼把戏而已”(大意如此).而这种文学的新动向却比前两类更为可怕,它似乎是想凭借“中古时代的火箭登上月球”的夸张,想法令人肃然起敬,但做法令人瞠目结舌. 新文化运动距今一个世纪,作为“新文化运动”理论大旗的《文学革命论》和《文学改良刍议》早就被人们忘记,但是细细探究,回顾历史,我才发现所谓文学革命并不是一席演讲、一篇文章、一场运动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几代人不断努力,共同推进。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1917年,胡适在《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上发表()一文,标志着新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刍议》《人的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答案: 《文学改良刍议》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里提出了新文学建设的三大目标,不包括:()平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讽刺文学答案: 讽刺文学3、“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晚清知识分子()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倡新小说。

梁启超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答案: 梁启超4、根据福斯特的定义,以下哪句话包含情节?()国王死了。

王后也死了。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心碎。

答案: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心碎。

5、我们通常把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视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发表于()年。

1914191519171918答案: 1918第一章1、1923年鲁迅发表了一则名为()的演讲,表达他对女性解放运动的看法。

《我的贞洁观》《我的金钱观》《傀儡之家》《娜拉走后怎样》答案: 《娜拉走后怎样》2、以下关于小说《伤逝》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从子君婚后的作为来看,她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恋爱时的涓生和子君的相处模式像布道者和学生。

婚后涓生对子君的主要不满,包括她不读书,不上进,和子君没有精神交流。

涓生很爱子君,所以不想让她出去工作。

答案: 从子君婚后的作为来看,她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恋爱时的涓生和子君的相处模式像布道者和学生。

,婚后涓生对子君的主要不满,包括她不读书,不上进,和子君没有精神交流。

3、小说《伤逝》采用的是()的限制叙事进行忏悔。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变化人称答案: 第一人称4、请选出以下关于小说《伤逝》的正确的说法:()。

《伤逝》的鲁迅先生写作的作品。

鲁迅先生写作《伤逝》小说是因为反对“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的思想。

《伤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开的爱情悲剧。

《文学改良刍议》探源──胡适与黄远生

《文学改良刍议》探源──胡适与黄远生
,

洋大 见 成效 而移 植 到 中国 之 后令 人大 失所望 的文 明 枢纽在 于 社 会 改造 更新

于 是 一 部 分 人 失望 之 余 开 始 反 省 领悟 到真 正
,
,
而社会 改 造 的前提 则 是 国 民思 想 的 更 新
, ,
即 伦理 道德 文学观 念 的
黄远 生 也是谈 政 议政 的政 论 家


,
,

意 象 派宣 言 说



但 据笔 者考
,
证 此 四 说 皆不能 成 立 ( 另 文详 述 理 由 )

那么
,

文 学 革命八 事 究竟 源 出 于 何 处 呢 ? 笔 者 曾在
,

陈 独 秀 与黄 远 生
:
<
文 学 革命 论 > 源 流 考 》 一 文 中 指 出 黄 远 生 的 新 文 学 思 想 不 但 是 陈 独 秀 其
、 、 、 、 、
,


涵 杨 永 泰 易 培 堪 张 东 荪 渐 生 杨端 六 李 剑 农 周 鲤 生等 一 批 《 甲 寅杂 志 》 骨 干 白芝 浩 等 政治理 论 为 武 器 抨 击 劳 乃 宣 刘 廷 深及 客 卿 古德诺 的复辟 说
,
、 。
,
当时他 们 正 以
,
他 们 的信 仰是 政 治 制
旧 伦理 本属 一 体
, ” ,
由于 他 的敏 感 和 觉 醒
较 早 地 就 领悟 到 旧 政 治 与 旧 文 学
,

政 治改革 只 有 辅 以 伦 理 道 德 文 学 观 念 的变革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比较认识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比较认识

作者: 张培英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5-81页
主题词: 《文学革命论》;胡适;陈独秀;传统文学观;文学改良;比较认识;历史进化;白话;进化论;文学运动
摘要: <正> 多年无声的中国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荡。

随着社会的动荡及西方文明的输入。

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文化在“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审视中受到新的评估与选择。

中国思想界的先进分子开始了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的工作。

“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
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

“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这便掀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股思潮——文学革命的思潮。

然而时至今日,对掀起这股思潮的两篇重要文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下。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运动【五四文学革命】.1、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1、 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现代文学部分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代。

16.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指出国外美文的相关分类。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1、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在结构上选取了“狂人”整个生涯中的一些片段,用日记格式连缀成篇。

3、《阿Q正传》是鲁迅解剖国民痼疾的最典型的作品,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

4、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5、《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6、在“左联“的大会上,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高屋建瓴地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与教训作了科学总结。

7、30年代的文学作品: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艾芜的《南行记》,曹禺的《家》和《原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

8、矛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三个连续性的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

9、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中篇《雾》《雨》《电》和短篇插曲《雷》。

10、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的小说往往体式独特。

《边城》就是别具一格的诗化抒情小说。

11、艾青是吟唱着一首中国劳动人民的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中国现代诗坛的。

12、《雨巷》是戴望舒的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诗作采用整体象征的写法。

13、曹禺于1933年完成了处女作《雷雨》,1940年创作了五幕剧《北京人》,它是继《雷雨》《日出》《原野》之后的又一杰作,是曹禺戏剧创作的高峰。

其中《北京人》是曹禺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而成的。

14、钱钟书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在讽刺小说的创作上自成一体,代表作《围城》。

15、“老百姓喜欢看“是赵树理的审美目标,创造了”评书体“的小说样式(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6、孙犁是解放区除赵树理以外最重要的小说家,他最有名的小说都是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抗战小说“。

本科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精讲

本科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精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精讲一、名词解释1、“八事”: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言之有物、不仿古人、讲求文法、不无病呻吟、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三大主义”: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诲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3、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随后加入的有冰心等。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以“为人生”为基本创作宗旨。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4、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冰心等)在创作上出现了“问题小说”:以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特征,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为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生的问题。

5、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6、“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郁达夫和他的创造社同道们以内心情感的表现方法,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表现出浓烈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从而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这种小说被称为“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

郁达夫的《沉沦》就是这种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

7、乡土文学:1923年左右,“乡土文学”崛起,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彭家煌、许杰、台静农。

他们对故乡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思念遥远故乡的亲人,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描摹与揭示。

乡土文学作品现实主义色彩强烈,其创作方法基本是写实的。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中國現代文學常識一、五四时期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标志。

《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大旗,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③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

④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

这是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新文学的要求。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小说创作成就最突出。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主要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郭绍虞、许地山。

被称为“为人生”的艺术流派,倾向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

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留日学生。

主张表现自我“内心的要求”,艺术倾向富有反抗精神的积极浪漫主义。

以郁达夫小说、郭沫若诗歌为代表。

新月社:1923年成立。

成员: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欧美留学生。

闻一多提倡诗歌“三美”主张。

提倡新格律诗,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语丝》周刊得名。

成员: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

文艺思想接近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语丝》:新文学第一个散文(杂文)刊物。

作者分两类: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的小品,以鲁迅为代表的战斗的杂文。

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

成员: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浅草社同人与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

这是致力于创作的团体,文艺主张接近创造社。

鲁迅称其“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是五四时期“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诗界革命:倡导者梁启超、黄遵宪。

反对拟古,倡通俗语言写诗,“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1)和文界革命(1)。

3、白话文运动:倡导者裘廷梁,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

4、《新青年》:1915年创刊,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以陈独秀《敬告青年》(题“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不主义)掀起封建的文学革命。

新文学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发表于上。

5、“人的文学”:191年《新青年》上发表了《人的文学》,宣扬“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

提出“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刻影响了五四表现个性解放的文学主题。

另一篇《平民文学》中作者又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主张“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

6、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发起人有12人,即周作人、朱希祖、沈雁冰等,后来会员发展到170多人,其中有朱自清、俞平伯、冰心等著名作家。

有刊物《小说月报》。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强调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文学反映时代表现社会。

7、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都是日本留学生,先后出版有《创造季刊》等刊物。

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内心的自我流露。

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

他们崇天才,讲神会,强调灵感在创造中的作用,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8、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都是欧美留学生,提倡新格律诗。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新月社后期,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文学改良刍议》与 《文学革命论》

《文学改良刍议》与 《文学革命论》

读《文学改良刍议》虽然胡适是“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观点有进步的,但有些观点是片面性的。

最令人,惊叹的是“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由于工作不顺心,爱情的失意,习文或多或少的呻吟人生,世界的不公。

春夏秋冬可写的很多,我偏偏去找那能带给我“呻吟”的自然来写,长期以来,春的残枝,夏日的炎热,秋叶的飘落,寒冬的刺骨,困扰着我的心,至使流出的泪,说出的话充满了伤感与苦涩。

为什么不去写春的生机、夏晶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寒梅?读了胡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中不作无病呻吟,我的心也在反省,也需要“改良”我的心了。

写到这里又想起一首宋词来,作者脑中没有印象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采桑子》)吾正如那少年作了“无病呻吟”之状。

还有其它的可让我吸取消化的如:不摹访古人。

这就让人,在写作时要注意创新,记得有位伟人说过:“说女人如花的第一位人是天才,第二位则是蠢人。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一、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于旧文学几乎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这在范围上确实有打击面过宽之嫌,最易为人诟病。

但其立论的逻辑和史实上的依据,却令人难以反驳。

如胡适所批判:“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理想,又无真挚之情感”,一味摹仿古人,无病呻吟;陈独秀所批判: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

皆可谓一针见血,与我们对于多数古代文学作品的直觉相符。

应该忧思:立国立人立制。

明白文学为谁服务。

三、激烈的否定态度出自彻底的怀疑精神,而这种对于自身传统的质疑和反思在二十世纪到底是一直延续,还是已经中断?二十世纪是否真的有一个小传统?四、其论点是否已经过时?根据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并未过时。

在通行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当中,很难感受到这种与传统对话的尝试——以质疑的形式进行的对话。

二十世纪的人文学术,在制作技术上也许有很大的进步,但在根本精神上,恐怕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师笔记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师笔记汇总

第一章一、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二、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三、(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包括:诗界革命(黄遵宪)、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文界革命(梁启超)、白话文运动(裘廷梁)。

(2)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3)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统治。

四、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文学革命。

五、(1)《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文章侧重于文学的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文章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把“言之有物”放在第一条。

这是胡适对晚清时文学改良运动者的意见的吸收融会,对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2)胡适还写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论新诗》等。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1918年4月,积极倡导历史进货的文学观念;《易卜生主义》介绍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胡适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实践他诗体解放主张而创作的白话新诗,后续集为《尝试集》。

他还写过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终身大事》。

六、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文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某些提法虽有不够精密之处,但基本上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的。

文章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批判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明前后七子及桐城派,七、钱玄同拆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

第 5 期发表了《狂人日记》。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本刊将陆续推出新诗百年以来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文章,名目虽为回顾,意义则
在总结与引发新的思考,并促进诗歌之深远走向。
文学改良刍议tered .cn. All Rights Reserved.
胡适
UnRegis 胡 适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 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 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123
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唯 六曰不用典
恐其速去,花发又唯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
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友朋攻
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 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曰:
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 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功 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 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 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 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 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 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 林外史》《水浒传》《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 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 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 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
is 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文学革命1、发生时间:1917,2、倡导者以及发表文章: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的三大主义。

)4.新文学意识:内容人上是追求人和个性的解放,形式上主张新文体意识,白话文意识5.四大社团:6.湖畔诗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

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出版诗合集《湖畔》,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7.鲁迅主要篇目1)《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

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示众肥皂(四铭)在酒楼上(吕纬甫)3)阿q形象分析1他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农民2觉悟不高,突出在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3精神胜利法他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人的弱点4)《呐喊》《彷徨》主题: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礼教吃人本质8,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小说的主要特点:P70—71创作特色:a)强烈的主观色彩:取材上较大程度的局限于自己的生活,一己体验,自我心境;表现生的苦闷,性的苦闷,提倡“自叙传”——自我情绪史。

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次年鲁迅又发表了《狂人日记》,自此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关于白话文、文学革命及其本质的讨论。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师从美国学者杜威先生,将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学界,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胡适拥有哲学、历史研究的根基,20世纪前期,在学术领域中,他凭借着革故鼎新、孜孜不倦的积极态度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中,其在理性、反思、逻辑观念的构建中具有很大建树。

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史观的建设,先后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另外,他提倡新文学,相继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如诗集《尝试集》和《真如岛》《我的车和我的车夫》等白话短篇小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一、提倡“八事”规范,自由创作陈独秀和胡适同为安徽人,虽然胡适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便离开了中国,但是陈独秀可能早就对其有所注意。

1916年,胡适给陈独秀写过一封关于翻译的信,信中指出,“西方名著是新闻学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要选择一些与中国人心理相近的好作品”,并把自己翻译的俄国小说《决斗》寄给了陈独秀。

同年,胡适就“八事”理论在《寄陈独秀》一信中做了简单阐述,并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中。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古文,旨在文学改良,文中胡适提倡文学界突破规范、自由创作,并经过认真研思,与友朋辩论之后,提出了八条操作性极强的文学规范,即“须言之有物”“须讲求文法”“不用典”“不摹仿古人”“不讲对仗”等。

在他看来,这八条都是“文学上的根本问题”,每一条都清晰明了,并且能在诗论、史论中找到影子,直指文学的最根本。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一、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创刊。

这个小小的刊物创造了石破天惊的举动,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杂志既是呼唤“文学革命”的最初舞台,又是培育新文学创作的第一个园地,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创作群体,最早的白话新诗,白话体散文,白话小说和话剧剧本都是在这个摇篮里诞生的。

2、《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发表于1917年1月的《新青年》上,胡适在文章中针对中国旧文学的八大罪状,具体阐述了他的“八事”。

在阐述中击中了旧文学的种种弊害,触及到文学的真实性、独创性、时代性、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特别是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比晚晴白话文运动时期的主张更富于彻底性,因而此文成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正式的宣言书。

3、《文学革命论》发表于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高举“文学革命军”的大旗,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陈文以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的进化为参照系,其动机是想让文学的革命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民族性格、伦理道德等一切事物革命的先导,他认为中国旧文学所包含的陈腐的思想内容与国民劣根性互为因果,所以革新政治就必须要革新与之相关的文学。

4、初期创作尝试(1)《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从审美角度来看,《尝试集》的艺术价值远远低于它的文学史价值,胡适本人缺乏诗人的禀赋,他的诗体解放,带有明显的过渡性。

尝试集的开拓性贡献有三:一是运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不避俗字和口语;二是讲究自然的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三是破坏格律,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2)《终身大事》胡适作品,1919年3月,胡适推出了中国话剧剧本的开山之作《终身大事》(发表于1919年3月《新青年》第六卷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文学剧本)剧本把老少两代在婚姻问题上的矛盾安排在一个半新半旧,中西合璧的家庭里,使戏剧冲突的内涵超出了一般的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主题范围,作品在形式上显然深受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但在内容上切中五四时期青年最关心的时代问题,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专业考研现代文学重要名词解释《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文学改良刍议》虽然胡适是“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观点有进步的,但有些观点是片面性的。

最令人,惊叹的是“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由于工作不顺心,爱情的失意,习文或多或少的呻吟人生,世界的不公。

春夏秋冬可写的很多,我偏偏去找那能带给我“呻吟”的自然来写,长期以来,春的残枝,夏日的炎热,秋叶的飘落,寒冬的刺骨,困扰着我的心,至使流出的泪,说出的话充满了伤感与苦涩。

为什么不去写春的生机、夏晶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寒梅?读了胡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中不作无病呻吟,我的心也在反省,也需要“改良”我的心了。

写到这里又想起一首宋词来,作者脑中没有印象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采桑子》)吾正如那少年作了“无病呻吟”之状。

还有其它的可让我吸取消化的如:不摹访古人。

这就让人,在写作时要注意创新,记得有位伟人说过:“说女人如花的第一位人是天才,第二位则是蠢人。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一、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于旧文学几乎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这在范围上确实有打击面过宽之嫌,最易为人诟病。

但其立论的逻辑和史实上的依据,却令人难以反驳。

如胡适所批判:“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理想,又无真挚之情感”,一味摹仿古人,无病呻吟;陈独秀所批判: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

皆可谓一针见血,与我们对于多数古代文学作品的直觉相符。

应该忧思:立国立人立制。

明白文学为谁服务。

三、激烈的否定态度出自彻底的怀疑精神,而这种对于自身传统的质疑和反思在二十世纪到底是一直延续,还是已经中断?二十世纪是否真的有一个小传统?四、其论点是否已经过时?根据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并未过时。

在通行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当中,很难感受到这种与传统对话的尝试——以质疑的形式进行的对话。

二十世纪的人文学术,在制作技术上也许有很大的进步,但在根本精神上,恐怕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

学过文学史之后再读胡、陈二人的文字,有茅塞顿开之感。

顺带说一句,建国后通行的诸种文学史教材,反不如刘大杰三、四十年代写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七、对于当代的文艺理论研究而言,胡适这一代人敢于直面中国的文学现实和文化精神上的现实,从中提出问题,其勇气与方法值皆得借鉴和学习。

二、改良还是革命——胡适与陈独秀分道端倪浅探摘要: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开创《新青年》的陈独秀和“首举义旗之急先锋”的胡适分别发表《文学革命论》和《文学改良刍议》,开始了几千年来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大革新。

然而胡、陈二人最终还是在文化和政治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本文试从二人对旧文化发难的两篇文章(《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刍议》)中分析其分道的原因。

《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一个愿望——对腐朽、落后的旧文学的革新。

但我们知道胡、陈二人最后确实是由一条河流分支,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实际上,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点胡适和陈独秀产生分歧并最终分道的端倪。

正文:1916年,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受陈独秀邀请,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并寄给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2卷5期上,陈说胡适“足下洞晓世界文学之趋势,又有文学改良之宏愿”。

接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加以声援。

中国现代文学在几千年的文言文长河中走出了不同的一步,文学革命在艰难的处境里呼之欲出。

然而,我们稍加研读这两篇文章,便可找到胡、陈二人往后的分道的源头。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探二人这两篇文章之所以可以寻找分道端倪的原因。

一、《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不同气调。

(一)胡与陈对旧文化的态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开篇:“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

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

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胡适意思很明确,今天我们谈论文学改良的人很多,意思是这种要求改良旧文学的气氛已经具备,自己才能不足,学识肤浅,但是和朋友一起探讨过,所以接下来的结论也有大家考虑和研究的价值,然后胡适二话没说,就直接引入到自己著名的“八事”里面去具体探讨了。

看陈的文章。

陈一开始:“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

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陈独秀文章开头开门见山:革命,欧洲的文明是革命的成果,宗教革命、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在第一段开头言革命,结尾总结“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结尾总结为:革命。

胡陈二人通篇文章的气调有很大的不同,胡适对旧文化的改造始终抱着讨论与“实验主义”的态度,而陈独秀则不然,通篇的“革命”,陈有拖四十二生之大炮不怕死的精神来打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可见其革命的决心有多大。

胡适和陈独秀二人文章气调的不同是两人性格和对事处理上态度不同的表现,胡适温和、宽容、谦谦君子。

陈独秀,激进、极端。

性格和气度的不同最后导致彼此在思想与社会理想上选择的不同。

演变成对欧美自由主义的钟情与对苏俄共产主义的不同选择。

(二)对异己的态度不同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到“吾所主张八事之中,唯此一条最受友朋攻击”。

就是其提出“八不主义”中的第六条:不用典。

胡适朋友江亢虎对此一条不以为然。

胡适对此加以解释,首先,他肯定江对其的意见,认为“此论极中肯要”。

接着对用典的广义和狭义加以解释。

我们可以看出胡适对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都还是抱着讨论与研究的态度,胡适在文章结尾处说到“上述八事,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结果。

远在异国,既无读书之暇晷,又不得就国中先生长者质疑问题,其所主张容有矫枉过正之处。

然此八事皆文学上根本问题,——有研究之价值。

故草成此论,以为海内外留心此问题者作一草案。

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

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他希望国内同仁都来“研究问题”(胡适提倡的“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更是希望得到同仁“匡纠是正之”,。

而陈独秀则不然,根据胡、陈二人之后的通信可以看出,二人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存在分歧的。

1917年4月9日,胡适给陈独秀的一封信中仍是学者谦逊探讨的态度:“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定,甚原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即熟是非自明,吾辈主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绝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陈回到道:“鄙夷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文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陈说:“犹之清初历家排斥西法,,乾、嘉畴人非难地球绕日之说,吾辈实无余暇与之作无谓之讨论也。

”按照陈独秀的观点,即使知道学术发达的必要条件,但为了达到自己所认为“必是”的东西就可以违背“原则”。

胡适说改良的过程需要大家一起慢慢研究,慢慢实验。

可陈独秀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守旧派讨论,也不容许反对者有讨论的余地。

否定了胡适信服一身的“实验主义”原则和对言论自由的追求,急躁的要求一下子根本解决。

这也是二人在后来政治理想上最主要的差异。

胡适对陈“老革命家的口气”与“武断的态度”感到惊讶。

胡适一声都在为言论自由努力,其后的《努力周报》等杂志都在致力于言论的自由。

在胡适看来每个人都有对一事物发表观点的权利与自由,而胡适晚年体会到“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即是在强调个人自由对他人造成的可能侵犯,所以陈独秀专制、决绝的态度在胡适看来也许是“取法乎上,得法其中;取法乎中,得法其下”,值得他“宽容,但发展到后面也难免产生厌感。

比如,1920年陈独秀逃到,《新青年》在上海出版,由于陈在此时共产主义倾向很浓厚,所以把《新青年》办成了宣传俄国革命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胡适、钱玄同等认为其“政治色彩太浓厚”。

之后《新青年》面临解散。

陈对北京老朋友书信的态度造成了双方心里上的不快。

胡适也写了封信表达对陈独秀的不满。

胡适后来说:“他离开了我们《新青年》团体里的一些老朋友,在上海他又交上了那批有志于搞政治而倾向于马列主义的新朋友,时日推移,陈独秀和我们北大里的老伙伴愈离愈远。

”(三)形式与内容:两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同《文学改良刍议》总结起来就是“八不主义”:胡适从这八点上每点加以阐述,不难看出,胡适对旧文学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是从形式上对封建旧文学的腐朽和死板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哪一点要求的都是与时俱进,要求文学与时代的结合,免去古代文人读书时的摇头晃脑,激烈要求在形式上适应现代文学的新形势。

胡适的“八不主义”兼顾了“精神上之革命”与“形式上之革命”两方面”,他认为文字是文学的基础,所以选择文字问题做为文学革命的第一步。

精神上胡适却是保持一种“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作风。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则侧重于对文学内容上的表达,他提出“三大主义”,重点是从内容上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而陈独秀文章中激进的态度和革命的姿势暗示着其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弦外之音。

二人在形式和内容上对旧文学的批判,实际上也可隐约的发现不同的侧重点。

胡适希望中国旧文学能够披上新的形式外衣,使得文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

陈独秀则希望旧文学从内部找到腐朽根源,加以改革。

往后说,胡适希望中国走上的是欧美自由主义的道路,把对欧美政治的理解在中国“一点一滴”的实验下去。

《文学革命论》写成之时“十月革命”还未发生,共产主义也未在中国得以传播,但陈独秀对根本解决的偏好和对革命的热衷,注定了他在一年之后在政治选择上与胡适的分离。

二、对《新青年》发展方向的不同认识胡适留学归来,本着从文化上改良的想法加入这场运动,不谈政治,只谈文艺。

陈独秀和李大钊尊重胡适的意见,于是另办《每周评论》,该刊旨在"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内容侧重时事评述,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后来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与胡适展开争论。

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政府查禁,共出版37期。

陈独秀和李大钊逃到上海时继续《新青年》的发刊。

但是色彩亦非在北京时候的模样。

上文已提到,以胡适为代表的北京教授同积极献身于革命的陈独秀开始在情感是产生不快。

“1920年1月,陈独秀从上海写信给胡,承认《新青年》色彩过于浓重,想“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胡适根据北京教授的共同意见提出三个对《新青年》的建议,他觉得“一、《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的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杂志;二、自9卷1期起,《新青年》移回北京编辑,由北京同人发表一个新宣言,注重学术思想艺文的改造,不谈政治;三、陶孟和提出,《新青年》已被政府勒令停止邮寄,不如暂时停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