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合集下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程度和发生率都较高,尤其在3-5天龄时较为常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疸指数的评估黄疸指数是评估新生儿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黄疸指数包括黄疸指数(TcB),黄疸负荷(Jaundice Load)和总胆红素(TSB)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黄疸指数(TcB),通常采用非接触式的TcB仪器进行测量。

根据WHO的标准,新生儿黄疸程度分为五个等级:无黄疸、黄疸仅限于面部和上肢、黄疸持续扩展至向下延伸至膝下、黄疸扩散到全身的大部分区域以及高度黄疸。

根据黄疸指数的值,可以判断黄疸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二、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中,还包括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

一般来说,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开始出现,达到峰值一般在出生后的2-4天。

因此,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是判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是黄疸在出生后的3天后仍然存在,就有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三、体重减轻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中,还可以通过体重减轻率来判断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

一般来说,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体重减轻,这是正常的。

但如果发现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体重减轻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或是黄疸伴随体重减轻,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

四、主观症状评估除了上述的客观指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到一些主观症状,如食欲不振、嗜睡、呕吐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之一,在综合评估的过程中需要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黄疸指数的评估、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日龄、体重减轻率以及主观症状的评估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V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V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V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许多新生儿所面临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通常出
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内,由新生儿体内产生的胆红素过多引起的。


果不及时治疗,这种疾病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因此,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规范非常重要。

1. 早期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到48小时内进行。

2. 食物控制:通过对母乳、人工奶和营养补充剂的管理,限制新生儿
摄入的胆红素总量。

3. 光照治疗:让新生儿暴露在特殊的蓝光下,帮助其体内的胆红素转
变成可溶性的物质,方便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

4. 药物治疗: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新生儿,需要通过药物治疗降低体
内的胆红素水平。

这些药物包括酚酞、硼酸和葡萄糖醛酸。

5. 监测:在治疗期间,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应该定期监测,以确保疗
效和安全。

总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治疗
方式和治疗时机。

尽管这种疾病相对常见,但如果得到及时和正确的
治疗,大多数新生儿都可以完全康复。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高胆红素
血症的症状,请联系医生并采取行动,以确保最佳的治疗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二.监测方法
1. TSB测定 2. TCB测定 3. 呼出气一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三.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
I. 光疗:指征,设备与方法,注意问题,停 止光疗指征 II. 换血疗法:指征,方法,注意的问题 III. 药物治疗:丙球(新生儿溶血病,0.51.0g/kg),白蛋白(TSB接近换血值,且白 蛋白小于25g/L,补充白蛋白1g/kg),纠正酸 中毒
四、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
I. 高危因素的评估 II. 出院后随访计划的制定
和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
• 1.母乳喂养性黄疸 • 2.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 Biblioteka 专家共识一.高胆的相关概念
• 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胎龄大于35周 重度 342υmol/L(20mg/dl) 极重度 427 υmol/L(25mg/dl) 危险性510 υmol/L(30mg/dl) 2.急性胆红素脑病 早产儿(大于35周) 342 足月儿 427 低出生体重儿 171-239(10-14mg/dl) 3.核黄疸:慢性、永久性损害和后遗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全)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全)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二)诊断依据:1.常有母婴RH或ABO血型不合、G-6PD缺陷症、喂养不足、胎粪排出延迟、寒冷、感染、窒息等诱因。

2.起病或急或缓,表现为皮肤、巩膜不同程度黄染。

3.可伴或不伴有拒奶、吐级、腹胀、腹泻、发热、烦燥、易惊、嗜睡、口周发绀、呼吸、心律节律不齐、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新生儿原始反射亢进或减弱等。

4.实验室检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0.5µ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6m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 85mmol/L(5mg/dl)。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根据新生儿胎龄保持适当的环境温度(24-26℃)及湿度(50-60%)。

进食正常的患儿多喂奶、水,进食不足的患儿补足液体量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烦燥者适当应用镇静剂,缺氧者予吸氧。

2.光疗:一般选择蓝光。

光疗时,新生儿呈裸体状态,仅包尿布及戴眼罩以保护性腺及视网膜。

根据病情选择连续或间歇、单面或双面照疗。

3.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钠(5-9mg/kg·d );肌肉注射。

4.供给白蛋白:白蛋白可与间接胆红素结合,避免过高的间接胆红素水平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输白蛋白0.5-1g/kg。

5.对因治疗: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治疗,窒息患儿复苏后给予相应处理。

6.其他治疗: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寒冷损伤、饥饿等。

7. 中药治疗:茵栀黄颗粒或口服液。

(四)标准住院日: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一般住院日5-10天。

(五)进入标准路径: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ICD-10 J18)。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婴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新生儿健康和成长发育有严重的影响。

为了规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制订了一系列的规范,以下是相关内容:一、诊断标准:1. 新生儿黄疸出现 24 小时内生后 24 小时,总胆红素浓度>51.3μmol/L;2. 新生儿黄疸出现生后 24 小时以上,但在 5 天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生后日数的 4 倍(如生后 3 天时总胆红素浓度>12.9μmol/L),即可诊断胆红素血症;3. 新生儿黄疸出现生后 5 天以上,总胆红素浓度>205.2μmol/L。

二、治疗原则:1. 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应先评估黄疸的程度,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2. 治疗原则控制病因,保持足够的营养和液体通畅,监测血胆红素浓度,严密观察黄疸程度;3. 确定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的黄疸为生理性黄疸,出生后 24 小时以上出现黄疸为病理性,严格按黑棕、黄棕和柿蒂花的黄疸程度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三、治疗方法:1. 光疗治疗:适用于黄疸非常明显并且出生后的日子数大于 3 天的新生儿,但不适用于后天性慢性胆汁淤积性黄疸;2. 换血治疗:适用于早产儿、新生儿溶血及病毒性肝炎等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尤其适用于血胆红素水平迅速升高或治疗光疗效果不明显的患儿;3.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主要选用倚普利酮或苯巴比妥,应严格遵照专业医生给予剂量和使用时间,禁止自行用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四、预防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 准妈妈应及早就诊孕期并预防孕期重要疾病和孕期饮食卫生等问题;2. 出生后提供合理膳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 抚触、皮肤接触、母乳喂养等宝宝早期护理方法有利于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4. 新生儿应按时接种疫苗,避免输血、注射等操作造成的传染病扩散。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

(二)诊断依据:1.常有母婴RH或ABO血型不合、G-6PD缺陷症、喂养不足、胎粪排出延迟、寒冷、感染、窒息等诱因。

2.起病或急或缓,表现为皮肤、巩膜不同程度黄染。

3.可伴或不伴有拒奶、吐级、腹胀、腹泻、发热、烦燥、易惊、嗜睡、口周发绀、呼吸、心律节律不齐、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新生儿原始反射亢进或减弱等。

4.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220.5µmol/L(12.9mg/dl);或高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日龄所对应的总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值。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根据新生儿胎龄保持适当的环境温度(24-26℃)及湿度(50-60%),新生儿呈裸体状态,仅包尿布及戴眼罩以保护性腺及视网膜。

进食正常的患儿多喂奶、水,进食不足的患儿补足液体量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烦燥者适当应用镇静剂,缺氧者予吸氧。

2.光疗:一般选择蓝光。

根据病情选择连续或间歇、单面或双面照疗。

3.换血: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的ABO溶血症需换血治疗。

换血量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倍,约150-180ml/kg。

4.酶诱导剂:苯巴比妥钠(2-3mg/kg·d分次口服);尼可刹米(0.125g/次口服)5.供给白蛋白:白蛋白可与间接胆红素结合,避免过高的间接胆红素水平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输血浆每次10-20ml/kg或白蛋白0.5-1g/kg。

6.琼脂:减少肝肠循环,从而减少胆红素的吸收。

7.对因治疗:有感染者,可予抗生素治疗,窒息患儿复苏后给予相应处理。

8.其他治疗: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寒冷损伤、饥饿等。

9. 中药治疗:根据辩证分析,可分为如下证型:①湿热熏蒸:治宜清热利湿,方选茵陈蒿汤加减.②寒湿阻滞: 治宜温中化湿,方选茵陈理中汤加减.③淤积发黄: 治宜化瘀消积,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四)标准住院日: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住院日3-7天。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一、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是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指标。

在生后的最初4-5天,大多数新生儿都有一个血清胆红素上升的高峰时期,从出生时脐血胆红素26μmol/L (1.5mg/dl)至生后4-5天的102-205μmol/L (6-12mg/dl)。

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血清胆红素水平也超过成人。

成人胆红素>34μmol/L(2mg/dl)可以看到皮肤、巩膜的黄染,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胆红素>86-120μmol/L (5-7mg/dl)才出现黄疸。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张永磊观察和检测新生儿黄疸应每天在适当自然光线下观察裸体的新生儿,在大多数病例可以早期观察到皮肤和巩膜的黄疸。

检查者用拇指按压身体较硬部位的皮肤表面,如:前额,胸前,或大腿等,主要是使皮肤变白有助于观察潜在的黄色。

利用皮肤反射可以使用经皮测胆红素仪作为在婴儿室评估临床黄疸程度的另一种方法。

经皮测胆红素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标准化的技术和设备可用于对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

经皮测胆红素仪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在白种人比非白种人更好。

临床观察和经皮测胆红素都证实足月儿皮肤黄疸从面部开始向下进展,在胆红素水平6-8mg/dl时可以观察到巩膜和面部的黄疸,137-171μmol/L (8-10mg/dl)时肩部和躯干出现黄疸,下肢有明显的黄疸为171-205μmol/L (10-12 mg/dl)水平。

看到全身黄疸估计血清胆红素在205-256μmol/L (12-15mg/dl)水平。

虽然这仅仅是最粗略的评估,用于每天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常常能够及时发现和认识进展中的高胆红素血症。

有利于早期发现,诊断并给与干预和追踪。

在生后第一天观察到异常的黄疸,需要及时评估和追踪。

在生后第3-4天或在出院时,表现轻微的黄疸,其程度为胆红素平均水平的足月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可以不干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的一种疾病。

在新生儿期间,由于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加上红细胞寿命短和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因此新生儿更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起可怕的克恩氏核黄疸综合征。

因此,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在临床表现方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症状包括黄疸、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等。

黄疸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者出生后3天内黄疸逐渐加重,或者黄疸在出生后7天后仍然存在,都需要高度警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

此外,如果新生儿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伴有肝大、脾大、全身性水肿、脑病等表现,更需要高度怀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性。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我们通常会进行血清胆红素、血红蛋白、全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

其中,血清胆红素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中,我们通常将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新生儿正常值的上限作为诊断标准。

此外,我们还需要结合新生儿的年龄、体重、出生史、母亲的妊娠期患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黄疸,最终确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

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医生需要及时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了解患儿的病史、家族史、母亲的妊娠期患病史等情况,对症状进行全面的评估。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手段,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情况合理选择检查项目,并及时解读检查结果。

最后,对于已经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总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是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什么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且可能引起黄疸和其他潜在的神经系统问题。

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和胆道系统仍在发育,不能有效地转化和排泄过多的胆红素。

诊断方法一般来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通过测量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来确认。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第二天内,医生会进行一个最早的筛查来确定孩子是否需要被评估,筛查通常会在出生后的第二个到第七个日子里重复。

如果您的孩子似乎有不寻常的黄疸或其他症状,您的医生可能会考虑运用血液测试和其他排查方法来确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治疗方法大多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通过以下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蓝光疗法(光疗)光疗是一种疗法,通过将新生儿放在发出蓝色光的特殊灯下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蓝色光能够帮助新生儿更快地排泄多余的胆红素。

光疗可通过专业的医院设施进行,但在必要时,也可以在家中进行。

摄取更多的母乳对于喂养母乳的婴儿来说,经常喂奶和让孩子更好地摄取母乳可能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婴儿胆红素水平可能在几天内自行下降。

喂食配方奶对于喂食配方奶的婴儿来说,医生建议可以尝试其他配方奶粉来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

不同种类的奶粉可使胆红素水平下降,因此您的医生可能会建议您选择另一种不同的奶粉。

输血对于极少数的需要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来说,输注血浆或其他相关制品,有时也称为交换输血,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治疗方法。

后续管理如果您的孩子被诊断出患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则您的医生将告诉您如何继续监测和管理该病情。

在家中监测血小板水平和注意黄疸等症状是很重要的。

如果病情严重,建议您定期复诊,以便监测治疗的有效性。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可以通过常规治疗来处理。

光疗和喂养母乳或配方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然而,在执行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您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治疗方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指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指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指南【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

生后1周内黄疸发生率:足月儿60%,早产儿80%。

有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之分,区分目的在于及时处理病理性黄疸,防止胆红素脑损伤和肝硬化等。

【病史采集】1.黄疸出现时间及特点:出现时间生后<24小时常考虑新生儿溶血症,2-3天多见生理性黄疸,也有部分ABO溶血症,4-7天考虑母乳性黄疸、败血症,>7天常常由母乳性黄疸、败血症、肝炎和胆道闭锁引起。

发展速度快或面色苍白,多提示溶血症;起病隐匿或缓慢进展多考虑肝炎和胆道闭锁。

2.询问神经系统(胆红素脑病)表现:嗜睡、吮吸无力、尖叫、呼吸暂停、抽搐、发热等。

3.二便颜色:粪便变浅或白陶土样多提示胆道阻塞,尿颜色深提示尿胆元或/和胆红素增高,常见于肝炎和胆道闭锁。

4.易感因素:有无围产期缺氧、感染史、摄入不足(开奶延迟、体重明显下降)、胎便排出延迟或便秘等加重黄疸的因素,有否用过引起黄疸的药物。

5.家族史:前几胎有无患过新生儿溶血症,G6PD缺陷病家族史,母亲肝炎史。

有否长期黄疸患者。

6.妊娠史:有无流产、死胎、孕期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产时感染的危险因素。

7.喂养及环境史:母乳还是配方奶。

有否接触过樟脑丸、Vit K3、K4等易致溶血的物质。

【体格检查】1.可根据皮肤黄疸部位估计血清胆红素水平:表1-1 皮肤黄疸估计血清胆红素对应表黄疸部位血清胆红素umol/L(±50)头颈部100躯干上半部150躯干下半部及大腿200臂及膝关节以下250手、脚心﹥2502.肝脾:注意大小和质地。

3.有无贫血及感染相关体征:皮肤黏膜苍白、苍白与黄疸是否呈比例、水肿、心衰、头部包快、淤斑淤点、脐部、皮粘膜感染灶。

4.注意神经系统(胆红素脑病)体征:肌张力减弱或增高、双眼凝视、角弓反张、原始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1、急查血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或直接胆红素(DB)。

2、常规检查:(1)血常规、肝功能和TORCH筛查。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是以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为依据,但新生儿胆红素的正常水平因日龄而异,为便于了解,医学上制定了适于胎龄在35周以上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表。

此图表以胆红素水平为纵坐标,以宝宝小时龄为横坐标,具有三条曲线,且有以下意义:
1、最下面一条的曲线表示40%的正常新生儿胆红素,应该在该水平以下,属于低风险;
2、第二和第一条线之间,表示40%-75%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属于中低风险;
3、最下面一条曲线表示只有5%的新生儿胆红素会处于此水平。

综上所述,当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即可断为高胆红素血症。

但对于胎龄<35周的早产儿而言,由于胆红素正常值因胎龄、出生体重不同,差别较大,无法绘制相应曲线,故医学上会有相关表格让医生核查。

总之,临床上多以15mg/dL,作为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否诊断标准。

但由于早产儿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所以光疗标准往往低于此诊断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思路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思路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光照 治疗,降低血清胆红素
水平。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使用肝 酶诱导剂、白蛋白等药
物治疗。
饮食调整
适当调整喂养方式,保 证营养摄入。
THANKS
02
临床表现与症状
症状表现
黄疸
新生儿皮肤、巩膜出现黄染,通 常最先出现在面部,然后扩散至 躯干和四肢。
精神状态改变
表现为嗜睡、反应差、哭声减弱 等。
喂养困难
新生儿食欲不振,吸吮无力,导 致哺乳量减少。
体温波动
体温不稳定,可出现发热或体温 过低。
常见并发症
核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持续不退,可能引发核黄疸,导 致神经功能受损。
05
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1 3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降低血清胆红 素水平,如白蛋白、苯巴比妥等。
药物选择
2
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判断,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密切
监测药物效果和副作用。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期间,家长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给药,并注意观 察宝宝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详细描述
新生儿溶血病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进展迅速,同时可能出现贫血 、肝脾肿大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胆红素水平迅速升高,直接抗人球蛋 白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
新生儿肝炎
总结词
新生儿肝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炎症和坏死,导致肝功能受损,表现 为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疾病背景与重要性
背景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新生 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容易引起 高胆红素血症。
重要性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对宝宝的神 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保障宝宝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与治疗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新生儿,可采 用光疗、换血、药物等联合治
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营养支持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摄入, 有利于提高其免疫力和治疗效
果。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低 血糖、低钙血症等,确保新生
儿安全度过治疗期。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阻塞性黄疸
多由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等引起,表现 为白陶土样大便、肝脾肿大等,血清胆红素以结 合胆红素为主。
感染性黄疸
多由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引起,可伴有 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血清胆红素水平可高可 低。
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
如新生儿肝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需结合病史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预防措施建议
010203加强 Nhomakorabea产期保健
对孕妇进行定期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 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 危险因素。
早期筛查和监测
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胆 红素水平监测,以便及时 发现和处理高胆红素血症 。
合理喂养和排便
鼓励母乳喂养,促进新生 儿肠道蠕动和排便,有助 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处理方法介绍
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示范
80%
经皮胆红素测定仪
无创、便捷地监测新生儿胆红素 水平,适用于筛查和动态观察。
100%
血清学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或病原 体,辅助诊断相关疾病。
80%
基因检测
针对遗传性黄疸相关基因进行检 测,为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结果判读和报告出具流程
结果判读
根据实验室检查和辅助诊断结果,综合分析判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 程度和预后。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病史采集】
1.黄疸出现时间及特点: 出现时间 生后<24小时常考虑新生儿溶血症, 2-3天多见生理性黄疸,也有部分ABO溶血症, 4-7天考虑母乳性黄疸、败血症, >7天常常由母乳性黄疸、败血症、肝炎和胆道
闭锁引起。 发展速度快或面色苍白,多提示溶血症;起病
隐匿或缓慢进展多考虑肝炎和胆道闭锁。
1、急查血胆红素水平 2、常规检查
【辅助检查】
1、急查血胆红素水平: 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或直接胆红素
(DB)。
【辅助检查】
2、常规检查: (1)血常规、肝功能和 TORCH筛查。 (2)备选检查: ①疑诊新生儿溶血症,做新生儿溶血病筛查; ②疑诊败血症,测外周血I/T,PCT(降钙素原),
细胞,60%胆红素及抗体,采用经静脉、或动静 脉双管同步换血。
【治疗原则】
4.纠正不利因素: 应早开奶;通便,尤其应促进胎便排出。
尽快纠正缺氧和脱水。积极控制感染。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1、黄疸演变 2、警惕胆红素脑病 3、如为感染性黄疸 4、阻塞性黄疸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1、黄疸演变: 皮肤黄疸累及范围、深浅变化、对光疗
【嗜睡、吮吸无力、尖叫、呼吸暂停、抽
搐、发热等。
【病史采集】
3.二便颜色: 粪便变浅或白陶土样多提示胆道阻塞, 尿颜色深提示尿胆元或/和胆红素增高,
常见于肝炎和胆道闭锁。
【病史采集】
4.易感因素: 有无围产期缺氧、感染史、摄入不足(开
CRP(C-反应蛋白)和血培养,必要时,尿培养和脑脊液 检查; ③疑诊肝胆道病变,肝胆道超声,必要时,MRCP 检 查; ④疑诊G-6-PD 缺陷症,测 G-6-PD 活性和基因; ⑤疑诊胆红素脑病,行听觉诱发电位(BAEP),颅脑CT 或MRI检查。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丁国芳光疗的优越性,并没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红素,而是使循环中10-20%胆红素转化为水解的异构体,使其比原有亲脂性的胆红素IX-α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于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推荐干预标准,35-36w/2000-2500g 的早产儿进行光疗的标准是:A. 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5mg/dlB. 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7mg/dl一、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是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指标。

在生后的最初4-5天,大多数新生儿都有一个血清胆红素上升的高峰时期,从出生时脐血胆红素26μmol/L (1.5mg/dl)至生后4-5天的102-205μmol/L (6-12mg/dl)。

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血清胆红素水平也超过成人。

成人胆红素>34μmol/L (2mg/dl)可以看到皮肤、巩膜的黄染,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胆红素>86-120μmol/L (5-7mg/dl)才出现黄疸。

观察和检测新生儿黄疸应每天在适当自然光线下观察裸体的新生儿,在大多数病例可以早期观察到皮肤和巩膜的黄疸。

检查者用拇指按压身体较硬部位的皮肤表面,如:前额,胸前,或大腿等,主要是使皮肤变白有助于观察潜在的黄色。

利用皮肤反射可以使用经皮测胆红素仪作为在婴儿室评估临床黄疸程度的另一种方法。

经皮测胆红素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标准化的技术和设备可用于对高胆红素血症的筛查。

经皮测胆红素仪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在白种人比非白种人更好。

临床观察和经皮测胆红素都证实足月儿皮肤黄疸从面部开始向下进展,在胆红素水平6-8mg/dl时可以观察到巩膜和面部的黄疸,137-171μmol/L (8-10mg/dl)时肩部和躯干出现黄疸,下肢有明显的黄疸为171-205μmol/L (10-12 mg/dl)水平。

看到全身黄疸估计血清胆红素在205-256μmol/L(12-15mg/dl)水平。

第四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常规

第四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常规

第四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生后24小时内,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02.6μmol/L;24-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153.6μmol∕L;>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分别>136.8,205.2,256.5μmol/L2、血清胆红素上升速度每天>85.5μmol/L3、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新生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进行性加重.4、黄疸消退后又复出.5、血清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鉴别诊断】1、临床疑诊为病理性黄疸患儿均应抽血测胆红素浓度,包括总胆红素和直、间接胆红素。

2、生后48小时内发病以间胆升高为主者,应考虑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鉴定母婴血型(ABO,Rh系统),确有ABo不合者,抽血做三项试验(改良法coombs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Rh不合者做coombs直、间接试验,抗体效价测定,若患儿一般状态不好,有感染中毒症状,病史中有胎膜早破,急产或母有感染性疾病,应同时做血培养。

3、间胆升高为主者,除外血型不合溶血病,疑有其它原因引起溶血者,可作溶血项目检查。

4、以直胆升高为主,或虽以间胆升高明显,而直胆>34.2μmol∕L者,应考虑为败血症或宫内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应查肝功,GPT和HBSAg。

5、长期严重阻塞性黄疸应考虑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综合征,Q1-抗胰旦白酶缺乏症,长期间接胆红素升高应考虑母乳性黄疸,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及其它少见的先天胆红素代谢异常。

【治疗】1、积极寻找病因,纠正新生儿溶血、贫血、缺氧、酸中毒、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怀疑败血症者积极抗感染治疗。

2、积极光疗.3、碱化血液,使血PH略偏于碱性4、补充白蛋白5、酶诱导剂6、对溶血性黄疸可予以地塞米松和丙球治疗7、新生儿换血疗法8、注意补充核黄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16年版)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Bhutani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的95百分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降低胆红素:根据高胆红素血症的程度决定光疗、换血等措施。

2.预防高胆红素脑病:必要时使用白蛋白。

3.减轻溶血:必要时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

4.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

(2)CRP。

(3)监测胆红素。

(4)血生化全套。

(5)血气分析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的筛查。

(2)血TORCH。

(3)腹部B超。

(4)红细胞形态。

(5)听力检查。

(6)头颅MRI。

(7)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8)血培养+药敏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 根据光疗曲线进行光疗。

(1)光疗过程中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以防光疗中体液丢失过多。

(2)注意监测体温。

(3)光疗中注意保护患儿的双眼和会阴部。

2. 根据胆红素水平,酌情应用白蛋白,每次1g/Kg。

3. 换血疗法。

(1)掌握换血指征,必须签署换血同意书。

(2)换血量:双倍血容量进行换血。

(3)选择合适的血源。

4.光疗和换血前后均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血常规+
网织红细胞。

5.必要时应用抗菌药物。

(八)出院标准。

1.血清胆红素稳定下降,结束光疗24-48小时后,胆红素仍低于需要临床干预的标准。

2.血红蛋白稳定,>80g/L。

3.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高胆红素血症进一步加重的其他情况,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如发生胆红素脑病,需要其他相关检查及处理,延长住院治疗时间。

3. 入院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包括重度贫血、水肿、胆汁淤积等),则退出路径/转入其他相应疾病路径。

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附表:换血医嘱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