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末五代的牙兵
牙人与唐宋时期的商品经济
牙人与唐宋时期的商品经济摘要:唐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异常繁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沟通买卖双方的交易中介人——牙人也逐渐增多。
可以说。
牙人和商品经济是一种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了牙人的产生和发展。
而牙人的活跃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关键词:牙人;商品经济;唐宋时期牙人,旧称“驵侩”,最早见诸于《史记·货殖列传》:“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侩。
”唐时才改称为“牙人”,又称牙郎、牙子、牙侩等等,而那些以为官宦之家介绍女使获得佣金,或为媒婆,带有人贩子性质的女性则称之为牙嫂或牙婆。
牙人是沟通商品交换双方的中介人,他们可以适应协调买卖,引导交换的要求,是一种专司中介人职能的经济人。
《旧唐书·安禄山传》载:“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
……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
”这是“牙”字冠称交易中介人的最早记载。
官泽知之在《宋代的牙人》(《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7期)中指出:牙人在唐宋时期大量出现,到南宋,牙人掌握了左右物价的权力,有时甚至可以控制一个城市的商品流通。
可见牙人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多么密切。
一、唐、五代的牙人与商品经济唐代,商品经济日益繁荣,面对纷繁复杂的商品经济,统治者感到鞭长莫及。
而牙人长期混迹商场,对市场情况比较了解,统治者便把熟悉商情的牙人列为控制市场的借助力量之一。
用以补救自身管理能力的不足。
唐德宗贞元年间颁布过一道敕令。
“陌内欠钱”和“有因交关用陌钱者,但宣令本行头及停居主人、牙人等检察送官”,并规定,物货交易须经牙人验证,对“市主人牙子各给印纸。
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
有自贸易不用市牙子者,验其私薄投状。
”这一规定的意义不仅是牙人被首次赋予监督商人的权力,而且预示了牙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由于商业的繁盛和政府正式赋予牙人的权力,牙人十分活跃。
刘禹锡在一篇题为《观市》的文章中,对“牙郎”的活动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水陆群状。
伙名人队而分,韫藏而待价者,负挈而求沽者,乘射其时者,奇赢以游者,坐贾颞颐行贾遑遑,利心中骛,贪目不瞬,于是质剂之曹,叫估之论,合彼此而腾跃之。
排衙石
排衙石在龙虎山以北,新建的龙虎山镇以西,是一组由奇 峰秀峦组成的山地的总称。 南北排列,一字展开,高低起伏,气势磅礴。
主要景物和景点有驼面峰、芙蓉峰、石鼓峰、玉屏峰、天 马峰、令箭峰、石笋峰、仙人仓等。 幽谷中有狐狸岩、罗汉石等。
每当山雾迷漫时,如一排“衙墙”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 当地称为“神仙衙门”, 排衙石之名亦由此而来。
“排衙”就是亲兵排列的意思。唐末五代节度使的亲兵叫 “牙兵”。 “牙”这里又通“衙”,由于“牙兵”与“衙兵”同义, 所以排衙石古代又称“排牙石”。
有人说这群石峰因像人的两排牙齿,所以才叫排牙石,显 然是望文生义。 但排牙石也的确非常像两排巨牙,而古代“牙兵”一词也 正是由“爪牙”引申而来,因此这种望文生义的说法似乎 也很有趣。
排衙石可以称得上是奇观,它由许多石峰组成,这些高约 3至5米的石峰,都很象盆景中的怪石,姿态各异,有的挺 拔雄伟,有的玲珑可爱。 南宋临安志等记载共有20余株,经过几百年的风化,不少 已经倒塌,1987年已只存十五六株了。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石峰竟然整齐地排列成两行,仿佛两 队雄纠纠的士兵列队等待检阅,中间形成一条南北方向的 通道。 吴越王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开慈云岭路,经过这里见 了十分惊奇,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排衙石”。
《云林石谱》排牙石:“临安府府署之侧,一山甚高。名 拜郊台,吴越钱氏故迹。山巅险峻处,两边各有列石数十 块,从地生出者,峰峦巉岩,穿眼委曲,翠润而坚,谓之 排牙石。”
苏氏排衙石 《云林石谱》苏氏排衙石:“镇江苏仲恭留台家有石,如 蹲狮子,或如睡鸂鶒,罗列八九株,太守梅知胜目之为" 苏氏排衙石"。又有一石笋,高九尺有奇,浑然天成,目 之为"栋隆",悉归内府矣。……”
谈太谷方言词语“疙瘩”
②指人 ,如 “ 老疙 瘩 ”指父 母称 呼 自己最小 的子 女 ,有疼
爱 的意 思 ; ③ 指 思 想 上 的疑 团 、 别 扭 , 如 “ 他 思 想 上 的 疙 瘩 还 没 解 开 ” ;④ 表 示 少 量 的 东 西 ,犹 “ 一 点 点 儿 ” ,如
2 . 小 球形 或 块 状 的 东 西 ( 3 )线 结 成疙 瘩 了 。
版 ), 1 9 8 7 , (2).
( 1 5 )克用将槛 车 囚系以归,用车 裂于牙 门。 ( 唐
史平 话 ”有 三 例 :
( 1 6)次早 ,入 牙城 ,劫将 贺德伦 置楼上 。 ( 唐 史
平话 》 卷 上 P 2 6 )
( 1 3)契 丹 主 已 归 牙 帐 , 奈 地 远 阻 水 , 不 能 救 也 。 (( ( 晋 史平 话 》 卷 下 P 5 9)
( 1 4)议 论 已 定 了 ,威 背后 使 心 腹 的 人 , 诣 契 丹 牙
帐 ,请 事成后邀 求重赏。 (( 《 晋史平话 卷下 P 6 0 )
太谷 县位于 山西省 中部 ,地处晋 中盆地 。据 《 现代晋 者 和 其 他 语 素 构 成 名 词 性 词 语 ; 可 以 单 独 作 形 容 词 或 者 和
语 的研 究 》 ( 侯精 一 ,1 9 9 9 ),太谷方言属晋语 并州 片。 《 现代汉 语词典》 ( 第6 版 ), “ 疙 瘩 ” 只 能 作 名 词 或 名 词 性 语 素 ,有 3 个 义 项 :① 皮 肤 上 突 起 的 或 肌 肉 上 结 成 的 硬 其 他 语 素 共 同构 成 形 容 词 ;还 可 以作 量 词 , 与 大 量 的名 词 “ 疙 瘩 ”作 名 词或 构 成 名 词 太 谷方 言 中 “ 疙 瘩 ” 的 词 义 很 丰 富 。 在 普 通 话 中 , 根 据 搭 配 , 具有 比较 丰 富 的量 词 义 。
古代也有官二代_人生故事
古代也有官二代如今,不少“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在社会中扮演了“恶少”的角色。
而在古代中国,那些骄奢淫逸,横行霸道的“恶少”,主要是被称为“衙内”或“牙内”的“官二代”。
“衙内”也叫“牙内”,起源于唐末、五代时期。
那时候天下大乱,藩镇割据,军阀四起。
军阀的警卫或嫡系部队的军官叫作“牙内都指挥使”、“牙内都虞侯”。
这类军官必须是军阀最信任、最亲近的人担任,其亲莫如父子。
军阀们总是让故旧的儿子、侄子、养子担任这类至关重要的职务,比如后唐明宗李嗣源就让养子李从珂担任“牙内都指挥使”。
后来人们便将“牙内”改称“衙内”,用以通称官宦人家的子弟。
到了宋朝,人们习惯把“官二代”称之为“衙内”。
作为封建社会的副产品,衙内们常常戕害苍生、祸国殃民。
一般而言,他们可分两种:一种是豪横奢纵、引起民愤的恶少衙内;一种是不学无术、享受特权的寄生虫衙内。
历朝历代的恶少衙内,如毒蛇猛兽般生生不息。
如《水浒》里就有两个臭名昭著的“衙内”: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高俅胞弟高廉的内弟殷天锡。
这两个花花太岁狐假虎威,横行霸道,荒淫无耻,无恶不作,或胡吃海喝,或伤天害理,或淫人妻女,或巧霸别人家财。
高衙内相思上了林冲娘子张氏,喧嚣闹鬼,威逼利诱,千方百计地陷害体制内的下级军官林冲,最终把遵纪守法的林“良官”逼上梁山。
殷天锡凭借姐夫高廉是高唐州的知府,他看上了柴进叔父柴皇城的地产,竟然叫狗腿子活活把过气的柴老贵族打死了,最终把体制内的柴进也逼上了梁山。
元戏剧家关汉卿的杂剧《智斩鲁斋郎》中的鲁斋郎,《红楼梦》中的“呆霸王”薛蟠,清末庆亲王载振等人,也是这类恶少衙内。
躺在祖先的“福荫”之下,享受特权,闲逸度生,最终衰颓腐败的寄生虫衙内,在历朝历代,也比比皆是。
东晋大动乱时,那些士族子弟连挖野菜充饥的本领都没有,披着精美的衣服,抱着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坐以待毙。
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士族子弟,看见马以为是老虎。
马一叫一跳,便把他们吓得半死。
“衙兵”释义商榷
摘要:“衙兵”一词起于唐代,有“唐代天子的禁卫兵”和“唐代、五代节度使卫兵”两种含义。
“衙”字从“牙兵”之“牙”讹变而来,史书中不乏“衙兵”与“牙兵”同义出现的情况。
然而,因“衙”在唐代有“天子所居之处”义,所以“南北衙兵”是指守卫皇宫的禁卫军。
而“牙兵”则专指唐末至五代时期节度使的卫兵。
一说称“衙兵”就是“牙兵”,并不准确。
关键词:衙衙兵牙兵本文就邓珊《浅谈“衙兵”一词释义补正――以为例》一文,对“衙兵”一词的释义展开商榷。
邓珊在文中质疑罗竹峰主编《汉语大词典》对“衙兵”一词的解释:“①唐代天子的禁卫兵;②唐代节度使的卫兵。
”在时间上仅限于唐代,而忽略了五代。
[1](p39~40)笔者以为,对时间的质疑并不是准确释义“衙兵”的关键。
因为五代时期的“衙兵”或者“牙兵”本来就是从唐代遗传下来的,《汉语大词典》以唐代概之也无可厚非。
况且“衙兵”与“牙兵”在《汉语大词典》中是作为两个词解释的,而《汉语大词典》对“牙兵”的解释仅仅是“亲兵、卫队”,显得过泛。
邓珊在文中应是对“牙兵”一词的补正。
至于“衙兵”的解释,邓珊只关注了时间问题,而忽视了“衙兵”包括的另外一种含义,即“唐代天子的禁卫兵”。
因此,邓珊最终赞同了“衙兵”即“牙兵”一说。
其实这种说法同样存在疑问。
目前,赞同“衙兵”即“牙兵”的依据主要来自于“讹变说”。
《封氏闻见记?公牙》较早提出“衙”是“牙”之讹变:“近俗尚武,是以通称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
字称讹变,转而为衙也。
”[2](p39)《陔余丛考》同样赞成“衙”与“牙”相通:“衙门,本牙门之讹。
”[3]古人的观点同样需要进一步论证方能成立。
衙,《说文》曰:“从行,吾声。
鱼举切。
又音牙。
”[4](p44)“鱼举切”是《唐韵》中对“衙”字标注的读音,读yú。
“衙”为何又读“牙”?这与“牙旗”中的“牙”义有关。
《文选?张衡》:“戈矛若林,牙旗缤纷。
”薛综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
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我要问政_大名成语典故——长安天子,魏府牙兵
我要问政_大名成语典故——长安天子,魏府牙兵长安天子,魏府牙兵【拼音】cháng ān tiān zǐ wèi fǔ yá bīng【解释】(唐)长安的天子最厉害,魏州的牙军最厉害。
牙兵(又称衙兵或牙军)是唐后期、五代藩镇节帅所设亲兵武装,多戍守牙城,负卫节帅居宅,待遇较他军优厚,一般都骄横难制。
魏博(驻今大名县)是唐后期著名的“河朔三镇”之一,其牙兵尤“悍骄不顾法令”,时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军”之称。
降及五代,魏博牙兵依旧跋扈。
这类武装集团在当时政治、军事局势变动中所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一支牙兵由魏博强藩地位的缔造者田承嗣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始建置。
田氏镇魏博维系四世近五十年,其后镇柄虽屡经转易,但这支牙兵却父子相承,一直传延至唐哀帝天佑三年(906年),被节度使罗绍威联合朱温“阖营殪之”灭。
魏博第二支牙兵是在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梁太祖死后,由夺取魏博帅位的杨师厚建置。
据《旧五代史·杨师厚传》载:“师厚纯谨敏干,深为太祖知遇,委以重兵剧镇,他莫能及。
然而末年矜功恃众,骤萌不轨之意,于是专割财赋,置银枪效节军凡数千人,皆选摘骁锐,纵恣豢养,复故时牙军之态,时人病之。
”这支号为“银枪效节军”的牙兵队伍一直传延至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
此年,为牙兵所制的节帅赵在礼阴通后唐明宗,出效节九指挥北戍卢台,后乘乱将此军联同其在营家属“并全门处斩”,史载“永济渠为之变赤”。
我们称此支日杨师厚系牙兵。
此后,魏博牙兵跋扈之迹在史籍记载中便很少见到。
魏博牙兵作为一个以地域为基础,组织、意志相对独立的武装集团,其举动不仅影响到魏博境内的军政,而且对唐末五代政局变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出自】《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摘自:《大名成语典故》《大名成语典故》由李文军同志主编,2017年12月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是有关大名县的历史文化研究专著,通过解析与大名县有关的成语及成语背后的故事与人物,采取叙事写人的表现形式,浓缩提炼了大名两千年来的灿烂辉煌。
历史趣谈唐朝的兴衰 府兵制向牙兵制转变导致了唐朝的衰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的兴衰府兵制向牙兵制转变导致了唐朝的衰
败
导语: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大唐帝国,逐步削平群雄,统一全国。
与此同时,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四夷畏服,拥有国土面积160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
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大唐帝国,逐步削平群雄,统一全国。
与此同时,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四夷畏服,拥有国土面积160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继强汉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虽然大唐帝国常年不间断地对外用兵,在安史之乱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保障了人民生活的相对富足,市场繁荣,外商云集,昂扬向上,这一切得益于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系统,切实合理的内外政策。
之所以出现由盛转衰的局面,与穷兵黩武搭不上边,因为穷兵黩武的标志是民困兵疲,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大唐前期并没有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在于唐玄宗老年昏庸,糊涂怠政所致。
唐袭隋制,民政军政分理,统归于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决策执行高效。
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行政管理体系,中央直接任命州县主要官员,保证政令统一。
在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保障耕者有其田。
同时实行租庸调,平衡人民的税收与劳役负担,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收入。
在边疆地区设置都督府和都护府,统管少数民族羁糜府州。
府州都督、刺史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皆以世袭,不承担纳税义务。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有358州,1,551县。
鉴于州县众多,加之距离京都有远有近,为管理方便,在全国划分十道。
道并非一级行政单位,不置常驻官员,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
在军事方面实行府兵制,全国分设630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军队番号漫话
中国古代军队番号漫话作者:赵磊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3年第04期如果想找一句可以称之为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自豪且热血沸腾的话,恐怕很难找到比这一句更好的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也许还有一句也不错:“匈奴未破,何以为家!”这两句话的出处正是来自于汉武帝时期的军队,“幽州突骑”,为广大军迷所熟知番号为“虎贲羽林营”的骑兵营正是出自于这支军队。
那时的汉军可以以一敌三,曾被霍去病打得逃到现在的西亚甚至欧洲的匈奴却在那里打得欧洲人抬不起头来(当时欧洲人称匈奴人为上帝之鞭和黄祸),以战斗力而论,这支军队绝对是当时的世界第一。
以“中央军集群”为例谈古代军队的番号变迁在古代,番号诠释或者说浓缩了一支部队的诸多特征,如领军人物,按照我国古代军队番号的习惯,世代传承“军以人名”,统兵官的姓即军队番号,较有代表性的有“戚家军”“岳家军”等:还如战斗风格,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曹魏虎豹骑”,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的精锐骑兵被称为“虎豹骑”是因为他的战斗力极强,作战时像虎豹一样勇猛。
《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这支部队的成员皆是百里挑一,夸张来说,在普通部队中可以担任将领的人在“虎豹骑”中或许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因此其战斗力之强是三国部队中顶尖的:再如作战武器或方式,有“元戎弩兵”“无当飞军”等等。
要谈及军队的番号,不得不说军队的编制。
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并可以计算兵力。
军队的编制就是军队组编士兵的方式。
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
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
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来的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一般国家总是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国家主要的战略方向,中国历代也不例外,京师地区被认为是朝廷的根本所在,是“内”:其他地区都被认为是“外”,在内的军力要足以威慑外地。
叱咤风云的牙兵制是如何消亡的?
叱咤风云的牙兵制是如何消亡的?古代“牙”其实是对官署的一种称呼,即军中长官的住所,慢慢衍生,到了后来所亲之将就被称为牙将,毕竟长官自己“住所”的将自然是亲将。
牙将是指亲将,那么牙兵自然就是指亲兵了。
牙兵兴盛于晚唐,在五代时期一度达到顶峰,牙兵曾在那时成为最受优待的部队,不过随着时间的迁移,牙兵似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这个牙兵到底是如何消亡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牙兵制的起源。
均田制唐前期依隋制,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府兵制下的农民,在无战乱时从事农耕,但战事开启后他们就是士兵。
但到了唐中期,由于土地兼并愈发严重,导致均田制被破坏,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府兵制毫无疑问也是土崩瓦解了,到公元749年(唐玄宗)之时,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是无兵可交。
而唐中期因为边患增加,朝廷又急切需要兵源前往戍边,迫于无奈,当时统治者只好采用募兵制用来招募兵源(募兵制是指以苛刻的标准招募士兵,经过训练成为职业军人,当然给他们福利会很好,比如会发工资、给家人优厚待遇),最早的募兵制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建立魏武卒的吴起。
《旧唐书》记载:“时当番卫士,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张)说又建策,请一切罢之,别召募强壮,令其宿卫,不简色役,优为条例,逋逃者必争来应募。
上从之。
旬日,得精兵一十三万。
”唐朝战乱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唐时期已采用法令形式实行募兵制,并且募兵制效率很高,十天(旬日)内就募集到了精兵十三万。
由于效率高,后来镇守边疆、身负重任的节度使们有时也会因为兵力不足,自行采取这种募兵方式。
而这种募兵模式其实也是被当时朝廷所默许的,因为边疆远离朝廷,朝廷往往并不清楚需要多少兵源。
朝廷的默认让节度使放宽心的募兵,自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各镇节度使的下属军队都相继自主募兵。
节度使自主募兵,使得士兵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他们只忠于节度使,逐渐成为了节度使们的私兵、亲兵。
而亲兵则就是我们本文主旨牙兵,从以上我们可以得知牙兵的起源是在唐中期。
历史上最凶悍的私人武装,交横跋扈,最终下场悲惨
历史上最凶悍的私人武装,交横跋扈,最终下场悲惨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各地将领开始拥兵自重,逐渐形成在军政上不受唐中央政府控制的藩镇割据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后来的五代十国乱世,其实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在这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兵种——牙兵。
牙兵,是中唐以后各地节度使私养的亲兵,也就是节度使的专属产物。
在唐朝,主将所居之城因建有牙旗,故称牙城,而节度使的官署亦称之为使牙。
因此,节度使专门私养的,用于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士兵,就称之为牙兵。
牙兵是节度使专属的私人卫队,待遇和战斗力都比普通的士兵要高得多,因而相当的骄横。
在各藩镇的牙兵里头,最强悍的一支,莫过于魏博牙兵,时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军”之称。
魏博牙兵,按建置时间来看,可划分为前后相承的两支。
第一支魏博牙兵,是由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组建的。
据《旧唐书》记载,“承嗣不习教义,沉猜好勇,虽外受朝旨,而阴图自固,重加税率,修缮兵甲,计户口之众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故数年之间,其众十万。
仍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即牙兵)。
”。
田氏牙兵的组建,让田氏拥有了足以和唐朝廷叫板的军事实力。
从而使田氏得以无视唐朝廷的政令,在魏博强藩的统治维系了四世近五十年之久,开了藩镇世袭之先例!第二支魏博牙兵,是由杨师厚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所设。
据《旧五代史·杨师厚传》载:“师厚纯谨敏干,深为太祖知遇,委以重兵剧镇,他莫能及。
然而末年矜功恃众,骤萌不轨之意,于是专割财赋,置银枪效节军凡数千人,皆选摘骁锐,纵恣豢养,复故时牙军之态,时人病之。
”这支魏博牙兵虽然在规模上比前一支略小,但战斗力却更为可怕,称得上是史上最凶悍的私人武装。
这些牙兵都是从军中精挑细选出的精壮组成,不仅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还装备更优良的武器。
当时的魏州,之所以能成为军事重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盛产制作兵器的枪材,能锻造出优质的兵器。
五代军事人才摇篮——沙陀骑兵军
与后周 的历史进程 中扮演着相 当重要 的角色 ,尤其 是在 “ 沙陀三王朝 ”时期起着 支柱 的作用 。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大都通 过早年跟 随李克用、 李存 勖父子在建立沙陀政权 的战斗过程 中因英勇建
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
收稿 日期:2 0 1 5 - 0 1 - 0 5
作者简介: 曹兴华 ( 1 9 8 9 一 ) ,男,四川宜宾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2 0 1 2级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古
代民族史 、中国古代军事史 。
-
1 3 8 -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后唐名将周德威 曾经如此评价沙陀骑兵在 统一天下战争中的作用 :“ 吾之取胜 ,利在骑 兵,平 川广野 ,
骑兵之所长也 。 ”( 后唐 中央禁军仿后梁制分为 “ 侍卫亲军 ”与 “ 六军”两个 部分,侍卫亲 军又分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侍卫 步军 ”与 “ 侍卫马军” 。后晋 时 “ 六军 ”名存 实亡,中央禁军 的主力仅余 “ 侍卫亲军 ” 。 )【 2 J 后唐建 国后 ,沙 陀骑兵军大多被编入后唐 中央禁军 ,是沙陀后唐、后晋、后汉三王朝的重要武装力量 ,对 五代历史进程 起
战功而被提拔起来,在 “ 沙陀三王朝 ”中成为重臣,
担任着 中央禁军统帅、各重要藩镇节度使与州府刺
史 。可 以说从中央到地方 ,这支军队对国家的影 响 无不存在 。
军背景 。后汉 1 2 人 ,除阎晋卿 、李业、刘词外 皆沙 陀骑将 出身 。足见沙 陀骑将 出身的军事人才对五代 中央禁军的控 制性和长期性 。 在地方,他们作为各镇节度使与刺史 ,遍布天
魏博牙兵与唐末五代政局的变动
Weibo's Guards and Alterations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Lat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作者: 葛焕礼;王育济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河北学刊
页码: 157-161页
主题词: 唐末;五代;魏博牙兵;政局变动
摘要:魏博牙兵是唐后期、五代政局中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但是此前一直未曾被学者充分注意.本文在考察魏博牙兵建置始末、兵员组成、经济来源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魏博牙兵'素骄'的原因、节帅对其所施制衡措施以及它对唐末五代政局变动所产生的不容忽视的影响.。
唐末五代中的牙兵是什么兵种 河朔三镇中的牙兵竟与天子同谓
唐末五代中的牙兵是什么兵种河朔三镇中的牙兵竟与天子同谓本文导读:安禄山(703-757年)为防备和遏制河朔三镇扩张与反叛,唐朝又在河南、山西、江苏等地设置河东、昭义、宣武、忠武、武宁等藩镇,节度使直接由唐廷派遣。
加上东南财税型藩镇和西北西南的边疆藩镇,唐朝中后期藩镇超过四十个,唐廷直接有效控制的疆土资源非常有限。
在唐朝后期财力和军力不足的情况下,以中原藩镇制约河朔藩镇不失为一个折中之举,藩镇力量平衡大体上维持了王朝的相对稳定,安史之乱那样破坏极大的动乱没有出现,但是短期、小规模的冲突动乱频仍。
魏博、成德和幽州(卢龙)不但节度使世袭,还自署官吏,自置户籍,不向朝廷输纳贡赋,这些特权被称为“河北旧事”,此三镇独立性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在于兵强马壮。
以最具代表性的魏博镇为例,第一任节度使田承嗣至少带甲十万,他又“选其骁健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
牙兵相当于节度使的精锐亲卫军,是藩镇割据的核心军事力量,驻守于节度使所在的治州。
不但河朔三镇,当时大多数藩镇都有数千人到万人的牙兵部队。
牙兵骄纵跋扈,废立擅杀藩帅为确保拥有一支忠诚的亲卫军,节度使往往以丰厚赏赐笼络收买人心,牙兵的军饷待遇远高于普通的藩镇军队。
牙军深知藩帅倚仗自己割据一方而不得不妥协姑息,渐渐演变为骄兵悍将,“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犯法令,长吏不能禁。
”正如河朔藩镇节度使职位世袭,彼此之间联姻结盟以对抗唐廷,藩镇尤其是魏博镇的牙军,多是魏博本地人,也“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姻党盘户”,形成了盘根错节、以丰厚军饷赏赐为主要诉求的地方职业军人利益集团。
河朔三镇田氏家族统治魏博时期(公元763-822年),虽然节度使继承并不平稳,权力仍掌控在藩帅家族手里。
在魏博镇后期,世袭继承经常失败,真正拥有废立决定权的是上述形成利益集团的骄悍牙兵和野心勃勃的牙军将校。
任何藩帅如果威胁到牙兵利益,无论是削减赏赐军饷,还是长期率兵于魏博之外作战,或是企图控制和削弱牙军,都会遭到牙军逐杀,之后一个能维护牙军利益的将校被推举为藩帅。
“衙兵”释义商榷
作者: 王鑫 周俊超
作者机构: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出版物刊名: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页码: 30-3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1期
主题词: 衙 衙兵 牙兵
摘要:"衙兵"一词起于唐代,有"唐代天子的禁卫兵"和"唐代、五代节度使卫兵"两种含义。
"衙"字从"牙兵"之"牙"讹变而来,史书中不乏"衙兵"与"牙兵"同义出现的情况。
然而,因"衙"在唐代有"天子所居之处"义,所以"南北衙兵"是指守卫皇宫的禁卫军。
而"牙兵"则专指唐末至五代时期节度使的卫兵。
一说称"衙兵"就是"牙兵",并不准确。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
穷兵黩武: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兵和乡兵五代十国延续了唐代的制度,在各个地方都设立有节度使。
而这些节度使的权利和唐朝一样也可以组建军队,这些军队被统称为藩镇兵。
这些藩镇兵的招募、训练、衣粮、兵甲、分派、作战等都由所属藩镇负责,属于私兵性质,而这些私兵也是藩镇得以长期存在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虽然统称为藩镇兵,但根据他们驻守地点、军事任务的不同也能分为牙军、牙外军、外镇兵、州兵等不同性质的军队。
牙军属于跟藩镇最亲近的队伍。
唐朝后期开始各地的藩镇都会在节度使治所建立牙城,而牙军就是专门用来保护牙城、藩镇的军队。
后梁建国的时候,梁太祖朱全忠(即朱温)为了控制住魏博节度使而带兵将魏博节度使最亲近的8000名牙兵杀戮殆尽。
牙兵长期驻扎在节度使治所牙城之内,主要用来保卫牙城和节度使,各藩镇为了保证战斗力会注重挑选强壮善战的青壮年充当牙兵,可以说是藩镇最精锐的部队。
而由于他们在藩镇内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牙兵也享有各种政治、经济上的特权。
不过在五代十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下克上是很常见的戏码,即便牙军也不例外,经常起兵作乱甚至反杀主帅。
比如五代魏博镇经常作乱的银枪效节军、后梁作乱的襄州牙兵王求、天平节度使牙兵反叛杀死藩镇王檀、成德大将张文礼带领千余名牙兵谋害节度使王镕、后汉赵思绾纠结千余牙兵反叛长安。
除此之外还有牙外军,牙外军是各藩镇在治所会府外围的罗城所部署的不对,又叫外营兵。
外镇兵是节度使在州治之外所属各州县驻扎的地方部队。
后唐秦州有十一镇,延州有白安镇,后晋魏州有夏津镇,后周陇右防御使管辖着三县五镇,这些地方都有外镇兵驻守。
外镇兵的主将被称为镇将或者镇遏使,镇将不仅有统领镇兵的权利,还兼管着中央度支、户部、盐铁使在地方上所设的场院并主管场务,有的还在县、乡自主征收税赋。
后梁太祖朱温路过朝邑县时便亲眼看到当地镇将权势还在县令之上,地位之高已成为一方霸主。
州兵是由州刺史直接统领的军队。
五代时期各州有多少军队因缺反记载而没有明确数字,但估计最少也有几百人。
五代节度使们的贴身亲卫“牙兵”,嚣张到能够决定主子的生死废立
五代节度使们的贴身亲卫“牙兵”,嚣张到能够决定主子的生
死废立
所谓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军队名称,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宋以后消亡。
亲军我国自古有之,而五代十国的牙兵,则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
亲卫为什么称牙兵插着牙旗的楼船呢?这是从“牙旗”一词引申出来的,牙通衙,古代大将出镇,例建牙旗,仗节而行,因而他们的官署称牙,后作衙。
唐代节度使
唐朝节度使是独镇一方的将帅,他们出镇援古例称官署为牙,称所树之旗为牙旗,称所居之城为牙城,所居之屋为牙宅,称朝见主帅为牙参,称所亲之将为牙将,卫队为牙队,而亲兵则称牙兵。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的,割据者之间充满着激烈的混战。
他们深知要消灭对手,割据一方,进而扩疆拓土,攫取皇位,必须以军队为主柱。
在全力扩军中,普遍重视推行牙兵制度,召募壮勇作为依靠力量。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牙兵,既然是节度使私人的职业兵,受到节度使的优厚待遇,居于其他军士之上,骄横难制。
虽骁勇善战,但又恃宠而骄,桀骜难制,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成为祸乱之源。
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
”都有牙兵参与其事。
五代十国
朱温是被其子朱友珪与左龙虎统军合谋,率牙兵五百人,中夜斩关入寝殿,用刀刺死。
后唐李存勖依靠帐前银枪都牙兵之力灭梁后称帝,由于刘皇后惜财,不能满足魏州牙兵贪得无厌的欲壑,皇甫晖、
张破败率牙兵作乱,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率牙军射死李存勖。
真是兴也牙兵,亡也牙兵。
唐五代押牙(衙)考略
唐五代押牙(衙)考略
刘安志
【期刊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正> 押牙,又作押衙,是唐中叶以后普遍出现的一种武职。
唐人李匡义解释说:押牙,武职,今有'押衙'之目。
'衙'宜作'牙',此职名,非押其衙府也,盖押牙旗者。
今又有押节者之类是也。
案兵书云:牙旗者,将军之旌。
故必竖牙旗于门,是以史传咸作'牙门'字。
今者'押牙'既作'押衙',而'牙门'亦为'衙门'乎?这涉及押牙的性质和渊源问题,惜未明其所以然。
今人严耕望先生《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唐代府州僚佐考》二文及王永兴先生《关于唐代后期方镇官制新史料考释》、张国刚先
【总页数】11页(P62-72)
【作者】刘安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唐五代浙江诗文异调相押考辨 [J], 蒋雯
2.读傅斯年图书馆藏《辛酉年(901)归义军都押衙曹光嗣牒》札记 [J], 郑炳林
3.敦煌写本P.3550《都押衙镌大龛功德记》考释 [J], 俄玉楠;郑怡楠
4.《凉州节院使押衙刘少晏状》新探 [J], 邓文宽
5.清代前期广西牙人牙行发展考略 [J], 刘爱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景崇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王景崇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王景崇,邢州人也。
为人明敏巧辩,善事人。
唐明宗镇邢州,以为牙将【注】,其后尝从明宗,隶麾下。
后事晋,累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常怏怏人主不能用其材。
汉高祖起太原,景崇取库金奔迎高祖。
高祖至京师,拜景崇右卫大将军,未之奇也。
高祖攻邺,景崇不得从,乃求留守起居表,诣行在见高祖,愿留军中效用,为高祖画攻战之策,甚有辩,高祖乃奇其材。
是时,汉方新造,凤翔侯益、永兴赵赞皆尝受命契丹,高祖立,益等内顾自疑,乃阴召蜀人为助,高祖患之。
及已破邺,益等惧,皆请入朝。
会回鹘入贡,言为党项所隔不得通,愿得汉兵为援,高祖遣景崇以兵迎回鹘。
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高祖乃诏景崇兼凤翔巡检使。
景崇至凤翔,侯益未有行意,而高祖崩,或劝景崇可速诛益,景崇念独受命先帝而少主莫知,犹豫未决。
益乃亡去,景崇大悔失不杀之。
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
已而益拜开封尹,景崇心不自安,讽凤翔将吏求己领府事。
朝廷患之,拜景崇邠州留后,以赵晖为凤翔节度使。
景崇乃叛,尽杀侯益家属,与赵思绾共推李守贞为秦王,隐帝即以赵晖讨之。
晖攻凤翔,堑而围之,数以精兵挑战,景崇不出。
明年,守贞、思绾相次皆败,景崇客周璨谓景崇曰:“公能守此者,以有河中、京兆也。
今皆败矣,何所恃乎?不如降也。
”景崇曰:“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吾闻赵晖精兵皆在城北,今使公孙辇等烧城东门伪降,吾以牙兵击其城北兵,脱使不成而死,犹胜于束手屯。
”璨等皆然之。
迟明,辇烧东门将降,而府中火起,景崇自焚矣,辇乃降晖。
【注】牙将,唐朝节度使是独镇一方的将帅,他们出镇,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
援古例称官署为牙,称所亲之将为牙将。
节选自《新五代史》8.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B.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C.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D.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9.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