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人口地理教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分布着一个人,求这个区域的人口重心。
美国人口重心转移图
北京人口重心的变化
重心
x坐标 y坐标
1991年
46.3
25.5
1993年
45.9
25.4
1995年
45.7
百度文库
25.4
1997年
45.4
25.5
1999年
45.2
25.6
2000年
45.1
25.7
1991年与2000年北京的人口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 实际距离约为384米 。
1、迁移机制律——改善生活是迁移的主要 动力
经济原因和非经济原因交织作用
我国改革开发前:军事和政治目的作用为主 屯垦戊边:“三线”建设
改革开发后:经济因素作用日趋明显
农民进城市打工——民工潮
2、城乡迁移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 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工业化过程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从农村到城市
迁出地 欧洲人 非洲人 印度人 中国人 日本人
主要迁 美洲 美洲 东非 东南亚 美国拉
移流向 澳洲
东南亚 北美洲 丁美洲
19世纪人口迁移状况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 移人口是国际人口迁移的普遍规律
欧洲:人口净迁出区转变为净迁入区 拉丁美洲:人口净迁入区转变为净迁出
自然增长趋于零——城市间的迁移率进一步增 加
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城市间的迁移 率、城市到乡村的迁移率增加
3、人口结构律——性别结构男性多,年龄 结构青年多
人口迁移是不少地区老年化的重要原因, 人口迁移老年化地区主要有两种类型:
迁出型老年化区农业区 迁入型老年化区
4、迁移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
衡量指标:包括迁入率、迁出率、净迁移 率。
人口迁移研究的重要性
各国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减缓,发 达区域人口变动主要由迁移造成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趋势、大城市中心空洞 化现象明显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人口迅速城市化、 都市化、城乡两方面均产生一系列重大的 社会经济问题
近现代人口的主要迁移流向
2)按地区而言,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亚 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南亚;欧洲的大部分; 北美洲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 占 世界总人口的2/3。
3) 各洲人口分布,欧洲、亚洲人口密度大, 而拉丁美洲、大洋洲人口稀疏。
4)从国家看,人口大国是:中国、印度、 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 斯坦、日本。
人口分布罗伦兹曲线计算练习
世界人口分布状况
分布不平衡:
(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 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 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 洲;北美洲东部。
1)从全球看,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 球只占11.5%。集中分布在北纬20º—40º, 40º—60º两个纬度带,分别占全球的50%和 30%。
➢ 永久性迁移:移民由一国迁入另一国,改变了 自己的国家或者称为侨民,二战前国际人口迁 移的主要形式。
➢ 非永久性迁移:暂时定居于移入国,一段时间 后返回移出国。包括外籍工人流动(劳务输 出)、国际难民移动等,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 主流。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 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主 要有三种类新,即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 移和城市间迁移。
人口重心移动轨迹
人口分布罗伦兹曲线
以累积人口数或百分比为纵坐标(P), 以累积面积数或百分比为横坐标(S), 以人口密度为序排列统计单元, 累积人口数或百分比随面积累积数或百分
比变化的曲线,就是人口分布的罗伦兹曲 线。在人口均匀分布时,它是一条P=S的直 线;当人口分布不均匀时,它与P=S发生偏 离,偏离越远,表明分布越不均匀。
假设每个人都是等重的,且假设一个国家或地区 是一个均质的平面,则在这个区域的平面上,人 口的力矩达到均衡的那个点,就是人口重心。
n
横坐标:
X
pi xi
i 1 n
pi
i 1
n
纵坐标:
Y
pi yi
i 1 n
pi
i 1
xi,yi 为点i 的横、纵坐标; pi 为点i 的人口数。
人口重心计算练习 有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区域,在三个顶点上
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
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中国人口分布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中国人口之分布》
一文中提出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
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胡焕庸线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按管理体制,我国人口迁移分两部分: 改变户籍的迁移人口,保持原户籍的暂 住人口
人口增长和人口城乡迁移间的相互机制: 扎林斯基规模
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互关系概括 为五个阶段:
高生育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低迁移率
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从乡村到 城市的迁移率高
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从乡村到 城市的迁移率下降,城市间的迁移律增加
人口地理
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 人口构成 人口增长 人口与发展 中国人口问题
(一)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
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 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 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 度。
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人口 迁移数量与距离成反比,两地间的距离越近, 人口迁移越活跃。
同时又受到社会现象特有的复杂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引力与推力的影响:相同距离下,两地生 活水平相差越大,人口迁移率越高
中介障碍的影响:迁移距离的前提是迁移 无障碍化,包括政治、文化、自然上的障 碍,引起迁移距离律扭曲
通常用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也 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
人口密度的度量
包括: 算术平均密度(粗密度):其倒数为人口面积指
数。 比较密度:单位农用土地上的人口。 生理密度(供养密度):单位可耕地上的人口。 聚落密度:10万人口城市平均占有的国土数。 人口重心:人口力矩达到均衡的空间点。 罗伦兹曲线:反映人口分布均匀程度的曲线。
区 北美洲和大洋州: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

人口迁移类型
迁移行为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历 史等因素之间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按一 定方法采用不同指标对其进行分类。
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空间类型) 永久性迁移、定期迁移和季节性迁移(时间类
型) 工业、农业、智力开发型迁移(功能类型)
空间类型
1、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 变住所达到一定(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 上的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
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 矿产资源等)
1. 根据先验经验提出论证命题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2. 假设:其他因素对人口分布没有影响 3. 定义、分类、度量:地理单元的划分、地理环
境好坏的的度量,人口分布密度的度量指标的确 定 4. 论证及空间表达: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确实有 直接关系,好的地方人口多,不好的地方人口少。 5. 验证:在很多地区检验,都符合这个规律。
重心的变化,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分析 )
(二)人口迁移
概述 类型 因素 规律性
概述之概念
人口迁移的概念(population migration): 人口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空 间位置上越过一定边界的移动。
广义:无论动机、目的、时间、距离等因素的 移动行为。
狭义: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越过一定界线 的迁居活动(改变常驻地)
智力开发迁移:因国家组织智力支边、科技人才 和其他专业人员。长期或定期去边疆或内地落后 地区,参加当地建设而产生的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和经常起作用的动机
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的“机会”
➢ 地区(国家)和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 生产分布状况的改变 ➢ 新资源的开发
2、自然生态环境
(2)圈层逆向迁移
后工业化社会表现比较明显
6、双向迁移率——正向和反向并存
由于两地经济势能变化,双向率的表现形式存在 着差异
(1)高势能回迁:当迁入地具有较高地经济势能时, 回迁人口大都有资金、技术、信息、经营等方面的优 势
2.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 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人口分布实证研究举例(1)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根据先验经验提出论证命题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环境
2. 假设: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只有三种(自然、 社会、人文)。
人口素质的影响:迁移能力和迁移距离与 人的素质成正比
5、圈层递补律——人口迁移的递补现象
(1)圈层正向迁移
不同类型圈层及其递补方式(区间车)
城乡间不同圈层:从农村、小镇、小城市、中等城 市到大城市
地域间不同圈层:从不发达到次发达、发达地区 (安徽——江苏——上海)
跳跃式:从低圈层直接迁往高圈层(直通车)
自然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变化也是引起人口 从一地向另一地迁移的原因之一
3、社会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驱逐处境、流亡国外 军事因素: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 社会秩序变革、宗教和文化等因素
人口迁移的规律性
迁移机制律 城乡迁移律 迁移人口结构律 迁移距离律 圈层递补律 双向迁移律 居住集聚律
3. 定义、分类、度量:各类影响因素的的定义及 等级划分,人口分布密度的度量指标的确定。
4. 论证及空间表达:人口分布与各种影响要素间 的相关分析。得出地理环境在大尺度区域上是主 要的影响因素,在小尺度上不是。
5. 验证:在很多地区检验,都符合这个规律。
人口分布实证研究举例(2)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口重心英文概念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 That is the point which the region would
balance if only the weight of the population were considered.
人口重心概念及公式
李旭旦先生白龙江上游人口分布研 究
1、以地貌单元划分调查区域 2、以人文景观划分土地利用
结论在白龙江上游,河岸南北两侧的土地 利用形式不同,文化有较明显的差异,因 此该河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
设计某一地区不同收入的人口空间 分布差异的调查方案
1、确定刻画指标 2、查找相关数据 3、实地调查 4、室内计算 (以北京为例的人口分布图的变化、人口
美国国内人口迁移史 我国国内人口的迁移史
美国
南北战争~1880:人口大规模西移 1890~1920: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乡村到城市;
大量欧洲人迁入,占该时期人口增长的42% 1920~1960:南部人口向北部迁移,部分迁往西
部 1960~1990:东北老工业区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
地带迁移,同时开始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1990~:人口向北部、向城市中心回流的趋势
中国
历史上:由北向南,即由黄河流域向长江、 珠江流域迁移。西汉时,北方人口占总人 口的2/3,北宋末时,南方人口占2/3
清末~1949年:河北人山东人向关东向东 北地区迁移
1949~1980:严格限制人口流动政策以及 相应的严格户籍制度,人口迁移比较少
1980后:地区间人口流动规模急剧扩大, 平均每年在1亿人次以上
时间类型
永久性迁移:人们离开自己的原住地,在 其他地方定居,永远不再返回
定期迁移:周期性迁移,人们离开定居地 较长时间在外工作,读书或服兵役,然后 重新返回定居地
季节性迁移:
功能类型
工业开发迁移:因国际或地区为建设工厂,开采 矿山,修建道路等工业建设而产生的迁移
农业开发迁移:因国家或地区为发展农业生产, 修建水库,建设农业和林场,支边垦殖等农业建 设而产生的一种迁移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