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史》考点备注

合集下载

中国美学史

中国美学史

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esthetics)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在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发生、发展的历史,通常指研究中国历史中审美意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简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国思想家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美学的一般特征中国古代美学是在和西方古代美学很不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很早,原始氏族社会延续了很长时期,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完全冲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壳,氏族社会的传统、风尚习俗、意识形态大量地、长期地保留着。

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虽已以阶级对立为基础,但仍然和血缘宗法关系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上下尊卑的细密区分和讲求伦理秩序。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不可能象希腊罗马那样获得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直接地继承和保留了氏族社会中素朴的、人道的和民主的精神,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表现得不那么十分尖锐。

从春秋时代开始,理性精神显著高涨,不少思想家提倡以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认为两者的分裂对抗应当尽力避免。

这个基本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美学的发展。

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找美,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并经常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和情感语言来表达。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以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先秦两汉美学思想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

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美学--考研《中国美学史》(含《华夏美学》)考题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美学--考研《中国美学史》(含《华夏美学》)考题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问答题:1.老子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请解释此话的意思,并简析其中观点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04、2010)1)涤除:洗除垢尘,即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览:观照。

玄:道。

疵:缺点、毛病,即不合乎客观规律的思想观念。

意思是: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实现对道的观照,能消除不合乎道的观念、行为吗? 2)其中“涤除玄览”的观点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对虚静的认识论有所继承和发挥。

管子学派和荀子讲的“虚一而静”。

庄子把这个命题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涤除玄览”被直接引到文学艺术领域。

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命题。

“澄怀”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味象”的实质在于“观道”。

正好和老子命题相对应。

之后,陆机在《文赋》开头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意思指进行文学创作,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五脏,澡雪精神。

强调虚静对文学构思的重要性。

魏晋南北朝以后,刘禹锡诗:虚而万景入。

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郭熙称审美心胸为“林泉之心”。

由此可见,审美心胸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其最早源头可追溯至老子“涤除玄览”的命题。

2.《老子》第三十五章云:“道之于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在这段中老子提出了一个美学范畴:“味”。

这个范畴在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007、2008、2011)1)味指听别人说话的味道,这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是一条审美标准,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

2)晋代陶潜、唐代王维在创作中,唐末司空图在理论中,以及宋代梅尧臣、苏轼等人在创作和理论中,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恬淡”的思想,从而在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中美史知识点

中美史知识点

中美史知识点第一章、原始美术1、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2、仰韶文化的代表艺术样式是彩陶,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3、新石器时代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品是人面鱼纹盆。

■彩陶: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第二章、先秦美术1、夏商周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是青铜器2、战国帛画反映的思想主题是引魂升天。

3、总的来说三代至战国青铜器的特征分别是:殷人以瑰丽为美,西周以朴素为美,春秋以新奇为美;战国青铜器以华巧为美。

■帛画: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其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

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具有装饰风味。

代表有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等。

第三章秦汉美术1、代表汉代陵墓装饰雕塑艺术成就的,是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一组纪念性大型石雕,存大型石刻十四件,均采用象征手法。

其中马踏匈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2、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为代表。

3、“昭陵六骏”浮雕中具有情节性的作品是飒露紫。

4、秦汉时代的美术中,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雕刻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

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等。

■瓦当: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

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

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试述秦陵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色。

(1)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015简答题考题】老子又称大道为“大象”,他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概括“道”的形象特点,并指出“道”既是“无”,又是“有”,是“无”、“有”二者的统一,也即是说“道”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美学上的重要启迪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有点类似宗教境界,但不是宗教境界。

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他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对象,也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而是理性直觉或者说悟性所把握的对象。

第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推崇的艺术范畴——“意象”说、“意境”说的哲学基础。

另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第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是“无”,但它是由“有”升华、转化而来的;是“大”,但它是由“小”积累而来的;是“朴”,但是由“华”锻造而来的;是“拙”,但是由“巧”转化而来的。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对“道”的静态的描绘。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016名解考题预测】老子在许多地方对“美”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他在这里所揭露批判的“美言”就是漂亮的谎话,他本是伪,因为用漂亮的外衣装裹,而能让人上当受骗。

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美,而只是反对充当漂亮外衣的虚伪的“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已经把美当作形式来使用了。

他把美看作是形式,应该说在先秦具有积极意义,美本具有很强的形式意义。

美之独立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

从老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地注重形式美了。

《中国美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美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考试对象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考试目的《中国美学史》课程考试旨在考查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对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主要的美学学派、美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的掌握程度。

三、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型尽可能多样化,题目数量多,份量小,范围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要占6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20%左右,较难的题目要占20%左右。

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即使大题目也不应占分太多,应适当压缩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

客观性的题目应占比较重的份量。

四、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导论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

2.掌握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3.熟练掌握中国美学史的原则。

第一章远古美学嬗变1.了解远古美学嬗变的基本知识。

2.掌握:礼——原始整合性与美、文——审美对象的总称、中——文化核心与审美原则、和——文化理想与审美原则。

3.熟练掌握“礼”、“文”、“中”。

第二章先秦与秦汉美学1.了解中国美学的新基础——人物形象与文化宇宙。

2.掌握孔子与老子、孟子与庄子、荀、屈、韩、墨四子的美学思想。

3.熟练掌握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的美学思想。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美学1.了解六朝美学的文化基础、品的等级、审美三境与《文心雕龙》。

2.掌握士人审美意识;宫廷审美趣味。

3.熟练掌握人物品藻与审美对象结构的定型、人物品藻与两种基本审美把握方式。

第四章唐代美学1.了解唐代美学的文化氛围、格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美学体系典范《诗品》。

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突破“___________”这种宫廷花鸟画成规的画家是北宋中后期的___________。

2、近代画家任伯年注重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结合,创造了 ___________新画风。

3、清初“四僧”中的___________,被视为新安画流的代表人物。

4、唐代画家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忠实地表现了千余年前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往5、“扬州八怪”大致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厌弃官场的文人画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___________”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舔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___________。

7、元代肖像画家___________,驰名江浙一带,著《___________》一书。

8、“借古以开今”是清代画家___________在其《___________》一书中提出的。

9、杜甫诗:“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道出了画家___________笔下鹤的高昂神韵。

而“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则指的是___________的花鸟画。

10、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___________时代的美术。

二、选择题1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A.安济桥B.广济桥C.宝带桥D.安平桥12、中国美术史青铜艺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礼器B.乐器C.兵器D.车马器13、《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是()A.吴有如B.郑曼陀C.张丰光D.马星驰14、首先提出“明劝诚,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绘画功能的是()A.顾恺之《画云台山记》B.谢赫《画品》C.宗炳《画山水序》D.王微《叙画》15、明清都城所建坛庙气势最大艺术性最高的是()A.天坛B.地坛C.日坛D.月坛16、突破“黄家富贵”成规的画家是()A.赵昌B.易元吉C.韩若拙D.崔白17、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

中国美学史笔记(1)-绪论

中国美学史笔记(1)-绪论

中国美学史(第二版)绪论中国美学史:缘起、历程、特点、意义一、美学史:普遍性中的中国特性中国美学史是对中国文化的审美现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来的历史。

审美现象普遍存在,但对审美现象的理论总结,中国与西方却有所不同。

体现在文字上,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关于美有两个词,名词和形容词,进而分出具体事物之美和抽象之美。

这两种美都是客体之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又是另一个词,这表明西方文化对审美现象的把握是用区分-划界型思维方式进行的。

而中国文化中,美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还是感叹词,而且美不仅用来指客观之美,还用来指主体的美感。

美,只此一字而可多方流动,表明美以中国的关联-交互的整合型思维为基础。

西方的区分-划界型思维进一步把美与真和善区别开来。

真,对应主体的知,体现在学科上是逻辑学(包括哲学和科学),善,对应主体的意志,体现在学科上是伦理学(包括伦理和宗教),美,对应主体的是感性情感,体现在学科上是美学(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

中国的整合型思维,不把真善美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既看到三者有不同,又看到三者的交汇与互渗,讲究真美相连,美善相乐;也不把主体心理的性、心、情、意、志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性心相关,心意一体,情志相连。

对于审美现象,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明确地用“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形式和论著去进行总结。

因此,从现象上看,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和以这两个词命名的论著。

实际上,中国文化对自己的审美现象做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它是用另一种理论方式呈现的。

比如,西方美学面对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审美的各个方面、艺术的各个领域、自然美的欣赏和理论,遗迹从哲学上对美的言说。

中国文化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言说。

如,生活审美上,李渔的《闲情偶寄》十一本体系性著作;艺术领域,诗、文、书、画、乐、建筑、园林、戏曲、小说,理论著述蔚为大观;自然美上,姚鼐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堪称经典;哲学文献里,从孔、孟、荀、老、庄等,多有关于美的哲学言说。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 远古美学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 远古美学
中国美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远 古 美 学
– 远古美学,是讲美、美感、艺术如何从中国大地产生,并逐步发展到夏商 西周的礼乐文化阶段的美学。对于这一进程的认识,主要依托于对考古资 料、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对古文字字义的辨析。远古至夏商西周,是中国 社会早期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发端期,它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学提供了 源头和基础。
目录
第一节 远古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远古美学的最初时空 – 二、远古美学的演进逻辑 – 三、远古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中国美学的历史发端
– 一、基于考古资料的判断 – 二、基于传世文献的判断 – 三、基于哲学反思的判断 – 四、基本结论
目录
第三节 审美时空格局的形成
– 一、审美空间:经验与想象 – 二、审美时间:景色与四季 – 三、审美者:自我认知与自我发现 – 四、天下观的审美生成
节 气 图
三、审美者:自我认知与自我发现
– 在中国上古史中,第一个以农耕立国并奠定了此后数千年政治、风教传统的中原王朝是西周。 与殷商游牧、游农或农牧间杂的生产方式不同,西周发展出了中国社会早期最成熟的农业生 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改变了上古时期的人神关系,使殷商时期“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巫觋 文化转变为“自求多福”“唯德是亲”的重德文化,人的主体性被凸显。抒发人内在心志的 诗歌成为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仰韶文化
– 到距今6000年左右,黄河流域进入全面繁荣 的仰韶文化时期。它以华山周边为中心,东 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内蒙古,南抵 江汉。农耕文明建构的人地关系和对泥土属 性的深刻理解,使以泥土为材质的陶器成为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审美表现形式。陶器上形 形色色的几何纹饰和动植物图案,表现出多 样的审美趣味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其中,河 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纹彩陶缸,画面 简洁疏朗,生动传神。鹳鸟衔鱼加上一柄石 斧的构图,反映了当时人卓越的审美造型能 力和对物象关系的奇异理解。另外,庙底沟 陶器中最具特色的花卉图案,线形简洁流畅 而富有装饰感,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安徽师范大学《美学原理》考研 考题备注

安徽师范大学《美学原理》考研 考题备注

评价:这些学说都闪烁着不同程度的光芒,有合理的成分;进行的有益探索,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但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要批判吸取他们留下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又十分重视研究现实的审美实践。
二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美与人的本质力量;美与感性显现
2.美是社会现象还是自然现象?它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如何?
三 美的价值本质: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审美价值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与真、善的辩证关系;审美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4.为什么说美是一种社会价值?
1)事物的价值属性是属于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是一种关系属性。它存在于对象事物(客体)和人(主体)的关系之中。这种价值关系的存在,在人方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即满足需要的效用。所以,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绪论
一 既古老又年轻的美学
1.美学发展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美学发展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阶段: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阶段;独立学科阶段;学派林立阶段。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美学研究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对于科学地进行美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新的美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7 柏拉图为什么说“美是难的”?
一 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1.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提出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学说?我们应当怎样评价这些学说?
西方:美在形式说、美在理念说、美在典型说、美在主观说、美在关系说、美在生活说;
中国:古代:美在自然说(道家美学)、美在礼乐说(儒家美学)、美在心灵说(禅宗美学)现代:①主观派(吕荧:美是意识形态的因而是主观的 高尔泰:美是人的主观的认为)②客观派(蔡仪I.美是典型;II. 美是客观的;III. 自然美就在自然属性,人未有时它就存在着) ③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I.美以物为基础;II. 美在物乙III. 美离不开美感) ④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实践派:李泽厚(I.美在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 II. 自然美在于?人化的自然?; III. 美是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

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④--无①同上同等学力加试:①外国教育史另:06、07、08、09、10方向是经教育部批准认可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美合作培养),授予理学硕士学位333教育综合 ④831学校体育学同等学力加试:同上④843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②201英语一②201英语一③649艺术理论④849艺术评论(写作)①美学基本原理;同等学力加试:①中国艺术史③681历史学基础(中国史)④--无同等学力加试:①史料分析②史学概论;①实变函数②常微分方程;②201英语一③601数学分析①近世代数②微分几何;④896计算机理论基础②201英语一③701原子物理学③302数学二④90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或905应用光学或906普通物理学II(电磁学和光学)Array谱鉴定②现代有机合成化学;②201英语一③713有机化学④911物理化学①有机化学②专业英语和化学实验技能;同等学力加试:④913基础有机化学技能;同等学力加试:①合成化学②专业英语和化学实验;②201英语一①专业英语和化学实验③723经济地理学④922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①遥感概论②环境学概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925管理学原理I ①旅游学综合;同等学力加试:①旅游学概论④937生物教学论①生物教学论②普通生物学;②204英语二①遗传学;④933生态学①植物生态学②动物生态学;②西方经济学;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952管理学原理II ①人力资源管理②企业管理③会计学;同等学力加试:②古希腊哲学;②201英语一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①宋明理学;同等学力加试:③612法理学④801刑法学同等学力加试:①宪法学②民法学;。

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原理及中国美学史考研真题

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原理及中国美学史考研真题

2019年安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原理及中国美学史考研真题比较文学原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1、"文学"一词的含义相当广泛,包括_____和____两大方面。

2、比较文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学研究。

3、法国比较文学是在______和_______指导下发展起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4、在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以__为主要特征的法国比较文学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使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5、美国学者雷纳·韦勒克不赞成法国学者梵第根将比较文学与________隔开,把_____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

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作品必须面对___的问题,即__ ____这个美学中心问题。

6、1979年钱钟书的________出版,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开始复兴。

7、媒介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等几个主要部分。

8、比较文学研究两个或多个文学之间的_____关系、________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________关系。

9、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不能只是_________,而且要研究________。

10、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现在更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_______和_______进行研究。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流传学2、比较诗学3、平行研究4、文化过滤5、文学形象学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举例说明什么是"创造性叛逆"及其主体。

2、苏联"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及研究意义。

3、文学与造型艺术的根本区别。

四、论述题(每小题 20分,共40分)1、阐述接受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意义。

2、结合实例讨论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中国美学史一、解释题(任选四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1."气"如何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试简析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观物取象
内容:1 说明了《易》象的来源。是圣人根据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 2 说明《易》象的产生,是一个认识,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3 观物的方式。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不能局限于某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第四节 孟子的养气说
内容:在《管子》影响下提出来的。是一种修养方法。不是管子中的物质性的精气,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力量,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主观心理状态。
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道是仁义之道,义是符合仁义之道的行为,即符合人的善性的行为。
第五章 庄子的美学
考点提示: 2000 怎样从美学角度理解庄子的“象罔”说?
第一节 庄子的人性格、情趣和著作
庄子
的美学是和他的哲学紧密联系着的的。它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自由”概念的讨论,以及对于“自由‘和审美的关系的讨论。
第二节 庄子论自由和美(一)
内容: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是对“立象以尽意”的展开。涉及审美意象又以何种方式感发读者。涉及审美意象产生的方式与结构特点。这种审美特点,在于重视内心的感发。
第四章 《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第一节 《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
第二节 《管子》四篇论“气”
内容:精气说:道就是气,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物之精“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精气客观存在,人们不能阻止它的运动,也不能消灭它。人是由气产生的,人的精神也是由气产生的。一个人所有的精气越多,它的生命力也就越高。人心保持虚静,外界的灵气就能进入体内,并且在体内安定下来,不会散失。
第三节 老子论有、无、虚、实
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 老子论美、妙、味
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使用了“神”的概念。指技艺上所达到的一种神化的境界,就是对于寓言故事所描绘的创造的自由的一种概括。(庄子本人对此并无美学的规定,但是应用广泛)
第四节 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内容: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庄子把他的相对主义美丑观和“气化”理论联系。美丑的本质都是气。美丑所以能互相转化,不仅在于人们的好恶不同,更根本的是在于美丑本质上是相同的,本质是气。
第二章 孔子的美学
第一节 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政治风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第六章 荀子的美学
第一节 荀子的哲学和美学
第二节 荀子论化性起伪而成美
含义:人的美,不在外表容貌,而在于内涵的品德学问。伪,指人为,是与自然相对待而言的。要把性与伪分开。性是自然产生,而道德学问等等则是人为的。“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所以荀子十分强调“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也就是强调后天的道德学问的修养。这就是所谓化性而起伪。人的美起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改造,因而人的美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他要求人的形相容貌、举止表情等都要符合礼的规范。
第一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 老子的美学
第二节 老子论道、气、象
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特点: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道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意义: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
第六节 庄子论“象罔”
含义:1 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较言辨(概念、逻辑)更为优越。 2 但是这个形象,并不单是有形的形象,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
意义:老庄的这个丝线,是意境说的最早源头。
第三节 《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
含义:虚,就是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也就是无己。静,就是保持心的安静、平静。一就是一意专心。只有做到“虚一而静”,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你面前呈现出来。
意义: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洁其宫”是为了“开其门”。“非所设”,就是不受主观成见支配。“非所取”,就是不受主观欲念支配。主张感外物而后应,缘物理而后动。“舍己而以物为法”。同精气说联系在一起。作为后人解释艺术创作中灵感现象的一种理论依据。
内容:统治者喜好音乐,会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加重人民负担,衣食不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的灭亡。也否定文采美饰。
意义:维护劳动人民意义,值得肯定。但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加以否定式错误的。也包含有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思想。
第七节 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
第一节 《易传》和《易》象
内容:《系辞传》认为,整个《易经》都是象,都是以形象来表明义理。《系辞传》所说的象,当然不等于是审美形象。但是,可以通向审美形象。三点根据:1 《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易》象是天地万物形象的模拟、写照、反映。艺术形象也是。不同在于前者的反映不一定是审美的,而艺术形象必须是审美的反映。 2 《易》象是以形象来说明义理,艺术形象则是以形象来表达情意。形象变了,情意也变了。 3 《易经》有一些爻辞,本身就是诗歌,赋比兴三体都有。
对于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修养过程:外天下,排除掉对世事的思虑;外物,抛弃贫富的是等各种计较;外生,把生死置之度外。
然后就能朝彻,使自己的心境如初生的太阳那样清明洞彻。然后就能见独,能实现对道的观照。这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称之为心斋或者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厉害观念。
评价:走向宿命论。人在自己意识中取消一切差别,人就解脱了,也就自由了。在精神生活中,借助心斋坐忘,获得一种虚假的自由。合理性: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则可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某种意义上的审美主体的发现)。
第三节 庄子论自由和美(二)
内容:庄子的寓言故事,特别是庖丁解牛,表明人们在劳动创造的实践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第四节 《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内容:1 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壮美和优美。或者叫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偏盛,但不可偏废。
2 易传“通变成文”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观。
3 “知几其神”的思想引发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神是宇宙万物的微妙变化的规律(凡是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将来的,就叫做神)。神的概念,成了一个认识论的范畴。
4 修辞立诚的思想引发了关于诗品和人品的统一观。
第五节 赋比兴的美学本义
内容:比和兴的区别:1心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先后差别;2心与物之间相互感发的性质
赋比兴的共同点:1都可以有形象的表达,都可以有感发的力量。2都特别注重在一首诗的开端之处的表达方法。3不是指作者的感发,更主要的是作者如何把这种感发传达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之感发的由来和性质而言的。
评价: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他能充分表现了宇宙一体运化的生命力,那么臭也可被人喜爱,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第五节 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盎(ang)大瘿(ying)
含义:人的外形整齐、匀称、美观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内在的德,内在的精神面貌。人的外貌的奇丑,反而可以更有力地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 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审美标准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意义:荀子关于人的审美的理论,从善出发。审美严格从属于政治的,继承了孔子的传统。
第三节 荀子对墨子“非乐”的批判
含义: 墨子认为 ,王公大人喜好音乐,会造成国乱财穷。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礼乐文章并不是为了好听好看,而是为了给人的欲求以一个度量分界,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乐合同。乐对于人的紧身影响,就是对于人的血气的影响。这表明他要为音乐对人的精神影响寻找一个生理基础。乐可以使人血气和平,可以“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第二节 立象以尽意
内容:和观物取象一样是象的重要规定。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这两个命题连在一起,包含了这样一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得清楚充分。
特点: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识深远的,幽隐的。
第三节 孔子论“兴观群怨”
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也可看出诗人及诵诗人之志。群,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怨,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表示一种否定性的情感,
意义:1 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统一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