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最新进展_戴宏伟概要

合集下载

普惠金融发展与成果调查报告

普惠金融发展与成果调查报告

普惠金融发展与成果调查报告普惠金融是指通过金融工具和服务,将金融资源辐射到普通民众、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并提供包括信贷、储蓄、支付、保险、养老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下面将对其发展与成果进行调查分析。

普惠金融在金融资源的配置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普惠金融借助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降低风险评估的成本和提高精确度,在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进行判断时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判断性。

这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为这些社会群体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

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普惠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运用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普惠金融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和便宜的金融服务。

移动支付的普及为无银行账户的农村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支付工具,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普惠金融的政策、规范和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旨在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并建立了相关的机构和平台。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普惠金融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和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各级政府还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普惠金融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加强普惠金融行业的协同发展。

普惠金融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的普及和金融包容性的提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普惠金融的发展使得居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明显扩大,金融服务的获得成本明显降低。

普惠金融还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的融资难问题,提高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发展能力。

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们也要看到普惠金融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等。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科技创新能力,以推动普惠金融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挑战和机遇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挑战和机遇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挑战和机遇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挑战和机遇引言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这一领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现状、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现状1.数字普惠金融的成就近年来,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互联网用户规模超过8亿,其中超过90%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上网。

另一方面,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也促进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例如,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小微企业开展移动金融服务。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首先,支付服务发展迅猛。

移动支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支付方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平台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

大量的中国人通过手机支付购物、转账、还款等操作,实现了便捷快速的支付体验。

其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普及。

互联网金融平台蓬勃发展,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例如,互联网贷款、众筹、理财等产品提供了简单、快捷的投资与融资渠道,方便了民众的资金周转和理财需求。

再次,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

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改善金融服务的方式。

在中国,金融科技开始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客户服务、数据分析等方面。

例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信贷评分模型,可以提高小微企业的贷款准入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

2.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程度和覆盖范围较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网民中有92.9%使用过移动支付,约710万人使用过互联网贷款,约555万人使用过网络基金销售平台,约9000万人通过互联网参与股票交易。

农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体系

农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体系

农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体系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更多重视。

作为国内最大的农村金融机构之一,中国农业银行(下称“农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金融服务。

本文将就农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体系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农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农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一直以支持农村发展为己任,积极致力于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

目前,农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国布局:农行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大量的普惠金融服务点,涵盖了农村地区的各个角落。

通过建立特色鲜明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农行已经成为了国内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2.多元化产品:农行普惠金融业务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

农行推出的“农村信用贷款”、“农村小额信贷”等产品,满足了广大农村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3.科技应用:农行积极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建设智能化金融服务平台,农行已经实现了普惠金融业务的智能化、便捷化和个性化。

三、农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体系1.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搭建:农行应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服务网络的建设力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点的普及性。

通过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确保普惠金融服务能够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让更多的农村客户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2.差异化金融产品创新:农行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群体的特点,推出更加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产品。

针对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可以推出更加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对于农村贫困户,可以设计更加适合的小额贷款产品。

3.强化科技支撑保障:农行需要进一步加强普惠金融服务的科技支撑保障,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深度。

4.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农行应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健全的普惠金融服务规范、科学合理的普惠金融服务评价体系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等,确保普惠金融服务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惠普金融体系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惠普金融体系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惠普金融体系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分析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已经从传统的自给自足转向现代化的商业化生产模式。

惠普金融体系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本文将对惠普金融体系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惠普金融体系为农村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传统农村经济生产方式的改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农村的金融机构常常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惠普金融体系的引入拓宽了融资渠道,为农村提供了更多元的金融服务,如贷款、信用卡、保险等。

这些金融服务的引入不仅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也通过金融创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选择机会。

惠普金融体系推动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

农村经济长期以来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导,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惠普金融体系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农村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以及农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样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转变。

惠普金融体系提高了农民的金融素质和经济意识。

农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常常存在金融意识薄弱的问题,缺乏对金融知识的了解。

而惠普金融体系的引入则有助于提高农民的金融素质和经济意识。

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教育和金融产品的推广,普及金融知识,引导农民正确理财和投资。

金融机构的服务也提高了农民金融服务的意识和参与度。

农民通过金融机构的服务,更加了解金融市场,增加了金融投资和金融创新的能力。

惠普金融体系助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机构的保障。

惠普金融体系的引入弥补了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足,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资金的供给更加稳定,同时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引入,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惠普金融体系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积极推动。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便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从政策导向、机构建设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本文将对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综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中国普惠金融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并对这些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财政补贴、贷款信贷支持等。

这些机构以小额信贷为主,服务于农村和小微型企业,填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空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普惠金融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中国的普惠金融从传统金融面对面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服务模式。

通过移动支付、P2P网贷、互联网保险等方式,普惠金融可以为广大农村和小微型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而且,中国的普惠金融还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如以居民收入为基础的普惠金融模式,以及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普惠金融模式。

中国的普惠金融研究也在快速发展。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惠金融的政策环境、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加强对普惠金融机构的监管,促进普惠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加强普惠金融的科技创新,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加强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普惠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金融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寻找更加可持续、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中国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普惠金融服务覆 盖面和可得性不断提升。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 些挑战,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服务成本较高、风险防控压力较大等。
CHAPTER 02
普惠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
金融服务覆盖面
总结词
金服务覆盖面是指普惠金融体系能够覆盖的地区和人群范 围。
金融服务质量
总结词
金融服务质量是指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普惠金融体系应提供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确保客户资金安全和合法权益。这需要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和风 险控制,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和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客户合法权益。
金融服务可持续性
总结词
金融服务可持续性是指普惠金融体系在 长期内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金融服务 。
国际普惠金融实践案例
印度尼西亚的印尼人民银行(BRI)
通过建立村级金融服务站,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普及。
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
通过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普惠。
肯尼亚的移动支付平台M-Pesa
通过移动支付技术,为肯尼亚广大民众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普及。
详细描述
普惠金融体系应尽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人群,特别是贫困地 区和弱势群体,以确保金融服务能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 需要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服务渠道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 优化,提高金融服务可及性。
金融服务可得性
总结词
金融服务可得性是指人们能够方便地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
详细描述
普惠金融体系应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降低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和难度。这需要金 融机构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同时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 度。

如何发展好普惠金融

如何发展好普惠金融

改革纵横Chinese Cadres Tribune662018.01如何发展好普惠金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围绕普惠金融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具体任务的提出,再次为新时代发展普惠金融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

普惠金融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可以预见,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将迎来一个以普惠金融为重要内容的新时代。

一、当前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传统银行业普惠金融服务取得新进展,新兴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探索不断深入,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稳步扩大,薄弱领域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手段不断创新,人均持有银行账户数量、银行网点密度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已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普惠金融事业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

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不均衡。

从服务内容来看,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有效服务产品较为单一,差异化金融供给不足。

缺乏中间业务新品种和新领域的拓展,缺少针对小微企业、农户等特殊群体和特定领域的金融服务创新和供给,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多层次的保险、证券、信托、租赁、期货等综合金融服务仍较缺乏。

从服务方式来看,运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不充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慢。

大量金融机构依然采取纸质进件、人工审批、线下作业的方式,导致决策和融资链条较长,而普惠金融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普惠金融融资难、融资慢、融资可得性差的问题依然突出,碎片化金融服务需求难以有效满足。

从金融服务的供给方来看,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机构多样化程度还不够,市场细分不够充分。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在中国,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由李克强总理提出。

普惠金融是全面提高农民、中小企业、贫困人口和地区、非营利性组织等金融服务覆盖率和金融服务质量,实现“金融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政策。

目前,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那时地方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始提供小额贷款。

2005年,中国农业银行推出“农村包容贷”计划,提供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服务。

201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任务。

2015年,普惠金融成为了G20成员议程的主要议题之一。

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用社、金融租赁公司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服务量和服务质量的不平衡。

在一些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民仍然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缺乏信用等问题,需要得到更好的服务。

此外,普惠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审批流程、风控能力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三、政策建议为了进一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普惠金融领域。

此外,政府也可以推出一些社会性投资项目,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普惠金融领域。

2.完善信用体系。

当前,许多农民、中小企业和贫困人口缺少信用记录,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因此,应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的信用评估模型,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3.提升普惠金融技术水平。

普惠金融服务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支撑,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

因此,普惠金融机构应该加快技术升级和拓展数字服务,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普惠金融是指以金融科技创新为基础,以满足金融服务需求为目标,以覆盖全社会所有群体为原则的金融服务模式。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十分重要,下面将从发展背景、政策支持和核心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

中国具有庞大的金融服务需求群体,既包括传统金融服务的普通民众,也包括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金融行业开始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推动金融服务向实体经济和普通民众延伸,普惠金融成为政策重点。

中国政府对普惠金融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自2014年起,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

设立了国家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普惠金融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了普惠金融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和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推动力。

普惠金融的核心特征是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普惠金融具有包容性,即致力于覆盖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对象,包括传统金融服务的普通民众、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等。

普惠金融要求具备可持续性,即提供稳定可靠、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追求创新性,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支付技术,改变金融服务的传统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方面,通过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金融服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更多的民众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

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支付方式更加便捷,普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普惠金融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通过普惠金融,农村地区和中小微企业得到了更多的金融支持,促进了其经济发展。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需得到重视和防范。

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推广仍面临一些困难。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基础相对薄弱,金融服务的普及仍存在较大难度。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前景探析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前景探析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前景探析摘要:随着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的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下的数字普惠金融近年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强调这些服务是基于可持续性的G20数字普惠金融,使得数字普惠金融开始走向新的使被金融体系排斥、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们能够获得适合其发展的金融服务的阶段。

至少有80个国家通过手机和类似电子设备广泛运用数字金融服务,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和客户应该相互负责,鼓励数百万贫困客户充分使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是他们的非现金交易服务。

关键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前景一、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可以开展各类业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是从居民提供储蓄、投资等传统金融体系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所独有的。

服务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传统金融体系包括信贷、商业保险等无法让更多人享受便捷、多元、优质的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由于无法最大限度地为各级居民提供低成本、高便利的金融产品是传统金融服务的特点,2016年,要求金融业遵循本着机会均等和业务可持续原则的国务院印发了《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界定,克服了对传统金融服务排斥的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可以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具有便捷、共享、低门槛、低成本特点的金融服务,故又称信息技术、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兴起下的普惠金融。

随着数字金融服务的使用,近年来为解决金融领域的诸多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方法的普惠金融发展迅速,数字普惠金融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占据重要地位。

2016年,G20框架下的普惠金融全球伙伴关系发布白皮书,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使用数字或电子技术的所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包括通过学校上网行为和电子健康码的使用促进普惠金融的所有行动。

[1]截至2021年6月,网民规模达到9.64亿,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数达到6.78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4.5%,比2020年6月提高5.2个百分点。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研究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研究
CAIXUN 财讯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研究
□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覃干哲 / 文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为弱 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而且可以有效的 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本文结 合国内外普惠金融现状,探寻普惠金融 发展路径,提出完善普惠金融体系的政 策建议,让金融惠及到低收入弱势群体、 小微企业、“三农”经济发展、社区发展 等方面。
例的考察[D].吉林大学,2008. [7] 焦瑾璞,陈瑾著.建立中国普惠金融
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
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应设置分
层监管结构,针对特定产品和服务(如
向中小企业提供)调整监管模式,促进
监管多样化。财政补贴方面,应该对处
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户和小微型企
业贷款,给以一定比例的补贴。税收政
策方面,应对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给予
税收优惠,优惠税率可因各地经济发展情Fra bibliotek不同而有所差别。
[1] Miehel,Crouhy,Dan Galai,Robert Mark,Risk Management[M],March 2005: 10-151.
我国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 (1)缺乏系统的领导体系和法律
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与普惠金融
相对应的组织领导体系,推进普惠金融 的职责比较分散,在建立普惠金融宏观 体系和微观机制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 法律体系和协调沟通机制。
(2)管理部门间配合度低,对传统 金融模式依赖高
现行金融业统计体系中未针对普惠 金融建立专项统计,相应数据分散在不 同部门,部门之间的数据合作与分享机 制欠缺,数据可得性较差。而在发展普 惠金融模式方面,仍以传统的金融原则 为基础,如贷款担保物原则等,这对于 弱势群体来说实现性不强。

2024年普惠金融发展指导意见

2024年普惠金融发展指导意见

个人总结2011学年度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不仅圆满的完成了本学年的教学任务,还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将本年度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知识以及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人民教师职责,爱学校,爱学生。

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上半年承担了2010级高级化工工艺班班主任和10级三个班《电工基础》课教学;下半年承担了2011级中级工艺一班学生管理工作和2011级高级应用二班《电工基础》课教学;参与了我系化工单元实习CST仿真实验室建设,多媒体合堂教室的建设;还兼职担任了教务处的临时性教务工作,协助完成了10级、11级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改、教学课程表的编排和教学教材的发放。

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严谨治学,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使自己的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在课程多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本着对学院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贯穿始终,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去搞好班级的每一次活动。

获得了“感恩教育先进班集体”,代表化工系参加了全院的“分享成功相互提升”主题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在日常的管理中注重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座谈会,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用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觉,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厂规厂纪、事故案例说服、帮组学生戒烟戒酒,加强“安全教育”,使“安全”牢牢地刻在学生心中。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国普惠金融的概念是指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向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体提供广泛、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包括普及金融教育、促进金融包容、提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金融监管等。

普惠金融的发展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

对于中国而言,发展普惠金融是实现经济稳定、可持续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旨在解决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度和便利性,提升金融的包容性和社会公益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需要关注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的设置和服务网络的覆盖。

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改革和创新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全新的金融服务网络,提供更广泛、更便捷、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需要研究普惠金融的监管与风险防控。

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开放需要有相应的监管政策和体系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建立普惠金融的监管框架,加强对普惠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风险防控措施,降低金融风险。

需要研究金融教育的发展与推广。

金融教育是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率的重要途径。

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金融教育活动,加强金融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第四,需要研究普惠金融的社会影响与政策调控。

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加民生福祉有重要意义。

研究可以探讨普惠金融的社会影响,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控建议,推动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

需要加强与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全球金融体系相互联系和互动的结果。

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经验的共享和优化,提高中国普惠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需要关注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监管与风险防控、金融教育的发展与推广、社会影响与政策调控,以及与国际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普惠金融是指促进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可获得性,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并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根本性的改革到创新实践的推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广泛的金融服务。

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1980年代-2003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封闭,并且许多地区缺乏金融服务设施。

为了推动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金融服务的普及,中国政府开始注重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银行、邮局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建立,以及电子支付系统和金融网络的发展。

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金融改革(2004年-2012年)中国政府意识到金融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金融需求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打破垄断和促进金融服务的普及,中国开始进行金融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建立市场导向的金融机构和解除对金融市场的限制。

在这个阶段,许多农村地区设立了金融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和储蓄服务。

第三阶段:创新实践(2013年至今)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普惠金融进入了创新实践的阶段。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的普惠金融服务得以进一步拓展。

许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现为普惠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移动支付和互联网借贷等创新模式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金融服务。

在普惠金融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政府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

政府提出“三农”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政府也推动城乡金融一体化,加强城乡之间金融服务的衔接。

政府还加强了对非法金融活动的监管,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1. 金融服务的普及: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金融改革的推进,中国的金融服务得以普及到更多的人民群众中。

许多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方便地获得金融服务,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

金融结构、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构建

金融结构、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构建

收稿日期: 2019-01-20 网络出版网址: /kcms/detail/13.1356.F.20190305.1328.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 2019-03-07 09:05:10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强监管视角下金融创新路径与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研究》 (2018SJZDI107)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郑志来 (1981-), 男, 江苏盐城人,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何构建小微企业融资体系: 从优化现有商业银行供给模式、 专门成立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 明确专门服
务于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机构来源、 借助互联网金融延伸和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范围 4 个方面明确普惠金融间接
融资服务主体; 从新三板功能定位、 新三板分层改革、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重构 3 个方面明确普惠金融直接融

只有投资资金来自银行的企业比率融资指标对经 济增长有着稳健显著负面影响, 其他普惠金融指 标 都 没 有 显 著 且 稳 健 影 响 ; 付 莎 (2018) 指 出 普 惠金融与宏观经济之间呈现倒 U 型关系, 在我国 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 用 。 普 惠 金 融 国 际 比 较 方 面 , 郭 田 勇 (2015) 指 出我国普惠金融在信贷可获得性、 金融科技化等 方面与国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在农村 地 区 尤 为 突 出 ; 马 绍 刚 (2018) 分 析 了 巴 西 代 理 银行模式、 肯尼亚移动支付模式、 印度尼西亚微 型金融模式、 印度生物身份识别模式为我国普惠 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方面, 戴 宏 伟 (2014) 从 宏 观 层 面 、 中 观 层 面 、 微 观 层 面 提出了多层次、 广覆盖、 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 邢 乐 成 (2015) 从 法 律 体 系 、 支 撑 体 系 、 机 构 体 系、 客户体系、 监管体系 5 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普 惠 金 融 “ 五 位 一 体 ” ; 蒲 丽 娟 (2018) 从 金 融 扶 贫利益协调机制出发, 借助互联网金融加大农村 金融创新, 加快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的基础性制度 等方面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评价指 标 方 面 , 王 婧 (2013) 从 宏 观 经 济 、 收 入 差 距 、 接触便利以及政府金融调控 4 个方面论证影响中 国普惠金融发展因素, 指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 展以现有金融机构人员和网点扩张为主要特点; 马 菲 (2016) 通 过 比 较 28 个 国 家 与 地 区 普 惠 金 融发展指标, 提出我国普惠金融在人口维度的 ATM 数量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 量等发 展 指 标 存 在 不 足 ; 刘 亦 文 (2018) 从 金 融 服 务 渗 透 性 、 服

世行报告: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功

世行报告: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功

世行报告: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功
佚名
【期刊名称】《首席财务官》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和世界银行集团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报告认为,中国过去15年间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代理模式,中国的账户拥有率已经与其他G20国家大致相当。

【总页数】1页(P13-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31
【相关文献】
1.建设美丽中国——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30年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J],
2.世行贷款中国小规模肉牛发展项目的成功经验 [J], 耿大立
3.培育增长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研中心、财政部与世行联合发布报告《创新中国: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J], 马玉荣
4.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攻坚“最后一公里”——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 [J],
5.“中国反贫困之战取得显著成功”——专访世界银行亚太区贫困与公平局副局长翟思曼 [J], 张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4110/-37-1059/d.2014.05.0222014 年 5 月理论学刊May. 2014 第5期总第243期Theory Journal No. 5 Ser. No. 243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最新进展*戴宏伟,随志宽(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2206)〔摘要〕普惠金融体现一种公平观念,特别强调对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要求我国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显著改善,但是依然面临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挑战: 宏观层面,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不健全; 中观层面,金融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不完善; 微观层面,供给主体有待多元化,公益性小额信贷被忽视。

我国应直面挑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系统;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适度竞争; 拓宽小额信贷资金来源,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明确提出,普惠金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最新发展重点主要体现在村镇银行、互联网金融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上。

〔关键词〕普惠金融; 小额信贷; 村镇银行; 互联网金融〔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4)05-0048-06农村金融不仅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现代农村经济的中心。

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等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扩大了收入差距,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村金融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

普惠金融体系的提出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2005年是“国际小额信贷年”,联合国提出了普惠金融概念,即构建一个全方位、有效惠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金融体系。

传统金融是“嫌贫爱富”的,而普惠金融则体现了一种公平观念,让每个人都拥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参与经济建设,并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

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使被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城乡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农村地区均可以享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改变大规模弱势群体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的现状,使社会绝大多数人从金融发展中获益,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我国收入差距呈现逐渐扩大趋势。

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覆盖面低,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只能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所需金融服务,这部分人或组织通常只能以比较高昂的代价获得有限且不具有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并导致他们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当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迫切要求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普惠金融体系,把被边缘化的群体纳入金融服务范围,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小额信贷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中,改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状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普惠金融发展的国内外述评国外对于普惠金融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关于普惠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

国内则是由焦瑾璞于2006年最早出的,相比国外,国内对普惠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普惠金融方面。

普惠金融组织的经营有双重目标,即社会发展目标和财务可持续目标,与传统的仅强调社会目标的补贴贷款机构和仅强调财务*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财政风险及其应对策略”(项目编号:12YJA790008)、山东省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课题“金融产业优化支持山东省重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 2014007) 的阶段性成果。

48目标的盈利机构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普惠金融组织对载体有一定的要求。

按照经营目标的差异,普惠金融组织可以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这种目标差异主要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

福利主义组织强调普惠金融组织类似于福利机构,制度主义组织则侧重于强调普惠金融组织经营追求可持续性。

Marguerate S.Robinson 认为普惠金融组织应为农民和中小企业设[1]( P256)计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

Asif Dowla和Dipal Barua 等分析了普惠金融组织应具有的社会作[2]( P36)用。

国外学者如Mark Schreiner等通过研究证明,普惠金融组织对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村贫[3]困、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普惠金融组织载体,国外普惠金融组织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正规金融机构模式、非政府组织模式、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紧密联系模式、国家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

国外普惠金融的发展逐渐呈现五大趋势: 服务机构和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机构商业化,规模扩大化,服务对象多元化,信[4]( P152)贷管理方式多样化。

2.关于小额信贷方面。

普惠金融的主要实践者是小额信贷,小额信贷以信贷服务帮助低收入者摆脱贫困,这与普惠金融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4]( P17-19)的。

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Christen,Rhyne and Vogel认为,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判定标准是在没有国际机构、政府和慈善组织提供优惠和帮助的情况下,可以[5]独立存在并发展。

这种判断标准主要是财务上的可持续,然后再从收入和成本角度对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但也有批评者指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经营与社会目标有内在矛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性小额信贷将导致对社会目标的偏离。

20 世纪 60 年代,尤纳斯在孟加拉首先开展了小额信贷,并最终发展成现在的格莱珉银行。

随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开展小额信贷,并逐步实现了制度化经营和可持续性发展,创造了不同的信贷模式。

Robert Peck Chisten 等充分肯定了小额信贷消除贫困[5],的作用。

在实践中小额信贷模式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福利主义小额信贷的成功实践有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和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等。

制度主义小额信贷的成功实践有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孟加拉社会进步协会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等。

目前,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从小额信贷向微型金融转变,即从单一的信贷服务提供者向多元化金融服务者转变; 从福利主义向制度主义转变,即从扶贫性质向商业性质转变。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关于普惠金融方面。

近年来,我国学者逐渐关注普惠金融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杜晓山指出,我国建立的普惠金融体系应该是产权明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竞争适度、监管[6]。

张春清指出,我国的普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惠金融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法律、体制、政策、环境[7]上的问题和困难。

国内很多学者通过普惠金融组织的财务数据研究其经营上的可持续性,但发现其运营成本高,财务上很难支持[8]。

姜风旭认为,普惠金融组织的运行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注重公平,注重业务创新、机构创新、制度创新,[9]。

孙少妍提出,普惠金融应走多元深化金融改革化发展模式,而且组织机构形式的创新要配合产品、[10]。

张海峰认为,商业银行在参业务和制度的创新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上要选择合适路径,找准自身位[11]。

杜晓山指出,构建普惠金融置,并注意控制风险体系要求微观上降低金融服务者的交易成本,宏观上[12];建立适宜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应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合力、功能互补、优势[13]。

郭兴平通叠加,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理想状态过专题调研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他认为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是建立普惠金融[14]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2.关于小额信贷方面。

20 世纪 90 年代,杜晓山将小额信贷引入我国,小额信贷经历了扶贫贴息贷款向商业化运作的转变。

小额信贷是信贷活动与扶贫项目有机结合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对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组织主要有政府和农行扶贫贴息投入资金的小额信贷公司、国际组织和国内公益组织援助的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

针对小额信贷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研究。

何广文等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小额信贷可以改善农民生产、收入和生活环境状况的结[15]。

杜晓山、孙若梅认为,小额贷款应主要服务论于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并实现自身可持续经[16]营。

杜晓山、刘文璞将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服务和可持续经营界定为小额信贷规范化的基本标[17]( P17)。

钱水土、乐韵等认为,要实现农村金融改志革的目标,小额信贷组织必须走商业化路线,实现大49规模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是小额信贷覆盖其高贷款额约在七八十万元到一百多万元,有的单笔贷[17]。

款额超过百万,甚至千万,这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昂运营成本,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内在要求对小额信贷的监管问题,不同学者持有着不同的额贷款,而是小企业贷款。

通俗地讲,普惠金融的范观点。

Nout Wellin认为与传统银行相比,小额信贷机畴等于传统金融服务加上小额信贷和小企业金融服[19][22]。

构建一个人人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普惠金构的风险更大,应对小额信贷进行审慎监管。

而杜务晓山、王曙光则认为,遵守审慎监管可能产生较高的成融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但却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经本,从而加重小额信贷机构的负担,会扼杀这种有价值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我国的小额信贷取得了较快发而又繁荣发展的行业。

对从事小额信贷机构应采取不展,但离普惠金融体系的要求和标准仍有差距。

我[20]( P207)。

国要建立完善的多层次普惠金融体系,更面临着从同监管政策,总体上应以非审慎性监管为主( 三) 简单述评宏观、中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挑战。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外对普惠金融的研究( 一) 宏观层面: 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不健全在操作上等同于小额信贷,在覆盖面上等同于小企我国有关非政府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业融资或农村金融,直到普惠金融体系的正式提出。

施不健全,小额信贷机构法律定位不明确。

尽管针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展现的是一个从小额信贷到微对小额贷款机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但型金融,再到普惠金融的研究过程。

上述研究对我这些文件均未提升到法律层面; 为了避免系统性金国建立普惠金融体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国内融风险,央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外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普惠金融的性质、作用、目缺乏制度性融资渠道,由于法律地位问题又无法享标、功能、监管等,不同的是,国外研究侧重于可行性受相关金融优惠政策,后续资金匮乏; 而监管方面,分析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国内研究更侧重于完善金国家对小额贷款机构,尤其是非政府的小额贷款机融基础设施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