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安文化

美食文化

定安饮食文化受中国四大名菜之一的粤菜影响较大,讲究食材新鲜,味道纯正,以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取胜,有十大特色菜肴、十大特色小吃、十大特色农(副)产品,具体如下:十大特色菜肴:定安黑猪骨头汤、白切定安鹅、红烧定安小黄牛、白灼定安黑猪排骨、南丽湖啤酒鸡、坡寨羊火锅、定安农家红豆煲、定安鸭饭、翰林焖猪蹄、清蒸南丽湖沙蚌鱼等;

十大特色小吃:定安粽子、定安菜包饭、仙沟腌粉、定安炒粉、定安年糕、定安粟米粑卷、定安鸡屎藤粿、定安九层糕、定安甜酸萝卜片、南丽湖木薯烙等;

十大特色农(副)产品:定安黑猪、定安鹅、定安富硒大米、定安花生油、定安潭黎圣女果、定安槟榔系列产品(槟榔花茶、槟榔酒、槟榔干、绿水槟榔)、龙门萝卜干(萝卜酸菜)、新竹芋头、青龙丝瓜、黄灯笼辣椒。

夜食一条街:位于县城汽车站对面的江南二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酒家食店灯火辉煌,路边的小食摊也一溜排开,食摊上各种小炒夜宵、风味小吃应有尽有。热闹的夜食一条街,集中反映了定安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争相一饱口福。

琼剧之乡

海南有句俗语:“没有定安,不成戏班”。定安琼剧历史悠久,素称为琼剧之乡。据说,早在乾隆年间,有一位福建籍的老艺人到定安的龙门墟开设科班,招徒教授琼剧技艺。前来要求学艺的人甚多,不只是青年,连中老年人也入馆学艺。学完45天为“满馆”,可以自行组织戏班演出。后来逐渐传到新竹、黄竹、定城等地。所教的科班有“庆”字班,“桂”字班,“梨”字班,“凤”字班等。从此琼剧和定安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定安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

琼剧在定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名伶辈出,饮誉岛内外,驰名东南亚各国。清末著名琼剧小生郭庆生,曾入“庆”字班学艺,出科后就当台柱,后来创建“庆”字文武大班,远抵东南亚各国演出,名扬海内外。光绪年间,名花旦博銮香,童年时曾先后跟福建和潮州班学戏,戏路甚广,文武旦功戏都能胜任,后来招徒授艺,门徒不下千人,且多出众,被传颂为“千古一师”。民国初期的赛玉琼,精通粤语和琼音,是军(洚南人称武打粤曲为军戏)、琼两栖的名武旦,擅长袍带戏,尤以扮演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角色而驰名。由于他艺术造诣颇深,谙熟戏史,1962年被海南区琼剧传统艺术研究班聘为授课老师,所见甚为卓越,深受欢迎。在琼剧舞台上,属于安定籍的名演员还有欧鹊鸟、吴桂生、吴桂连、吴桂成、天上月、水底月、陈雪梨、伍宏芳、何茂和,以及六、七十年代成名的莫爱花、胡俊杰、吴孔孝等。

定安素称“琼剧之乡”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群众基础雄厚。从解放前至六十年代,定安的琼剧观众已达到80%以上,且有50%的人懂得唱琼剧。他们不只闲时唱,甚至连农忙季节犁田、割稻也唱;不只青年人唱,老人、妇女、小孩也唱。解放初期全县共有70多个民营琼剧团,约2000多人。八十年代初期,定安的民营琼剧团更象雨后春笋,全县一下子就发展到80多个,人数达到4000多人。新竹镇的卜效村素有“戏班村”之称,当时,全村400多户1000多人,就设教戏馆3个,平均每户至少有一人上台演过戏。老艺人吴

凤文一家,九代都有人当过演员,该村的琼剧历史已有170多年之久,代代都有人走乡串村演戏,至今从未间断过。

道教文化

道教有北宗、南宗之分,强调儒释道三教合一,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强调忠孝伦理。南宋时期,道教由中原移民传入海南,道教五祖白玉蟾在定安文笔峰羽化升仙后,作为南宗的发祥地和文化中心的玉蟾宫,发挥着南宗主道场的作用。清朝统治者偏重佛教,因此,南宗道教日益衰落,但在海南各地,特别是定安民间,道教思想影响十分深远,南宗道教济物利人、济世渡人的禅宗,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对当地定安百姓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民间仍有很多信士、香客信奉道教。

文笔峰道家文化苑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定安的知名度,也使南宗道教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将之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民俗风情

军坡节

军坡节或称公期,是纪念冼太夫人率兵南下安抚海南的一个节日,也是定安民间百姓敬奉元皇大帝图贴睦尔、元代南建州南雷峒主王官的祭祀盛典,军坡节时间不一,民间视与春节无异,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军坡节已被列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军坡节这天,家家户户宰鸡杀猪、迎神祭祖,抬着神像巡游,表演钢杖穿脸,公祖附身等一些带有封建色彩的惊险刺激的节目,招徕观众。家家户户还宴请亲朋好友,尽情狂欢。晚上请戏班唱琼剧,人人围聚在戏台前看琼剧,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婚嫁风俗

一般由提亲、订婚、行聘、结婚、回娘家五个程序组成,历代沿袭相传。

提亲:男方先到女方家拜见父母,女方再去男方家,双方家庭满意后,女方便向男方家送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命”,将庚帖放进米缸,如三天之内无不祥之兆,便可定亲。

订婚:即送聘礼定命,俗称乾坤贴,上面有男女姓名、生辰八字、主婚人、订婚礼物、名称、数量。女方收到后,填好乾坤贴,退回部分礼金,男女双方即成亲家,各自设宴款待亲朋,酬谢媒人。

行聘:主要送现金、猪腿、甜粿(guǒ )、尖堆、小圆饼等,将结婚日期和时辰书面告诉女方和亲戚,礼金主要用于购买嫁妆。

结婚:吉日良辰,男方雇轿车、奏八音、燃放鞭炮,由媒人带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在房间里“哭嫁”,表示舍不得离开父母和家庭,新郎向岳父母行礼后方能进入新娘家。新娘拜别父母后,由兄长或叔辈引领送入轿车,由伴娘陪伴到新郎家举行拜堂仪式。礼毕,新郎抱新娘入洞房,鸣礼炮,宴客等,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向儿童发糖糕。晚上,还有闹洞房、听房等习俗。

回娘家:婚后三天必回娘家,称为“回路”,椰子粿一担,分给左邻右舍,新郎新娘受岳父母盛情款待。

丧葬风俗

定安人信仰祖先崇拜,相信人死后,其灵魂升天,会在天上看着一切,因此定安人办丧事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程序极其严谨规范。

家有仙逝者,亲属身穿孝衣,悲切不绝,吹唢呐、燃放鞭炮、散冥纸、直奔葬地。守孝期间,七七四十九天内,每七天做一次法事(俗称做七),男人不得剪发,女人不得化妆,不许敲锣打鼓,不许唱歌吹奏乐器,不许外出探亲访友,不得随便出入他人家门,否则会给人家带来厄运,视为不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