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和函数-2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与函数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与函数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和函数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和实现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和函数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二元关系?2. 什么是函数?3. 二元关系和函数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是什么?什么是二元关系?在数学中,二元关系是指一个由两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对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R(x, y),其中x和y是该关系中的元素,R(x, y)表示元素x和y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一组学生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号和一个年龄,关系可以表示为SR(学号,年龄),其中SR(001,20)表示学号为001的学生的年龄是20岁。

在计算机科学中,二元关系可以用于模拟数据结构中的关系,例如关系数据库中的表格。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表格中的每一行包含一个记录,每个记录由唯一的主键表示。

由此可以建立一个这些记录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二元关系的实例。

什么是函数?在数学中,函数是指一个定义域和一个值域之间的关系,其中每个输入值都对应一个唯一的输出值。

通常,函数可以用f(x)=y来表示,其中f表示函数,x表示自变量,y表示函数的值。

例如,函数f(x)=x^2表示输入值x的平方值。

在计算机科学中,函数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有序的方式来定义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在编程中,函数通常是一组可重用的代码,它执行一个特定的任务,并返回一个结果。

例如,在C++中,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名为sum的函数,该函数接受两个整数作为参数,并返回它们的和。

二元关系和函数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是什么?二元关系和函数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计算机科学中,二元关系和函数可以用于数据结构、算法设计和软件工程等领域。

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学中,二元关系可以用于描述点和线的关系,从而构建图形图形;在计算机网络中,二元关系可以用于描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通信。

同时,函数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二元关系
则关系R的各次幂为: R0 =A ={<1,1> , <2,2> , <3,3> , <4,4> , <5,5>} R1=R
R2= R • R={<1,1>,<2,2>,<1,3>,<2,4>, <3,5>}
R3=R2 • R={<1,2>,<2,1>,<1,4>,<2,3>, <2,5>}
R4= R3 • R={<1,1>,<2,2>,<1,5>,<2,4>,
从关系图来看关系的n次幂
R:
1
2
3
4
5
R2:
1
2
3
4
5
R2就是从R的关系图中的任何一个结点x出发,长 为2的路径,如果路径的终点是y,则在R2 的关系 图中有一条从x到y的有向边。其他以次类推:
R3:
1
2
3
4
5
R4:
1
2
3
4
5
定理 设|A|=n,R A×A,则必有i,j∈N, 0≤i<j≤2n2,使得Ri=Rj。
=R5,R7=R6•R=R5,…,Rn=R5 (n>5) 故Rn{R0,R1,R2,R3,R4,R5}。
S0=IA,S1=S,
S2=S•S={<a,c>,<b,d>,<c,e>,<d,f>}, S3=S•S•S=S2•S={<a,d>,<b,e>,<c,f>}, S4=S3•S={<a,e>,<b,f>}, S5=S4•S={<a,f>}, S6=S5•S=Φ, S7=Φ, …, 故,Sn{S0,S1,S2,S3,S4,S5,S6}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2)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2)
西南科技大学
1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Discrete Mathematics
② 合成运算成立结合律
定理 设 R,S,T分别是A到B,B到C,C到D的关 系, 则有(R S) T = R (S T)。 证明:略
西南科技大学
1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Discrete Mathematics (4)关系的幂 定义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n∈N,则关系R的n次 幂Rn定义为: (1). R0 =A是A上的恒等关系,即R0={<x,x>|xA}; (2). R1=R (3). Rn+1=Rn R
西南科技大学
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Discrete Mathematics
定义的有关说明:
1. R与S能进行合成的必要条件是R的后域B一定是 S的前域B,否则就不能合成。 2. <x,z>有合成关系的定义为:至少有一个做中间 桥梁的元素y属于B,使x,y有关系R,y,z有关系S。 例1 设A={1,2,3,4,5},B={3,4,5},C={1,2,3}
R是A到B的关系,且R={<x,y>|x+y=6},
S是B到C的关系,且S={<y,z>y-z=2} 。
求RS
西南科技大学
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Discrete Mathematics 只需从两个关系的二重组中搜索: ∵<1,5>∈R,<5,3>∈S,∴<1,3>∈RS
∵<2,4>R,<4,2>S,∴<2,2>RS
S R= {<d,b> ,<c,b>}

离散数学 第四章 关系

离散数学 第四章 关系

若ai Rbj 若ai Rbj
矩阵MR 称为R的关系矩阵。
17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例:设A={1,2,3,4},A上的关系R={<x,y>|y是x 的整数倍},故R={<1,1>,<1,2>,<1,3>,<1,4>,<2,2>,<2, 4>,<3,3>,<4,4>}.
1 2 3 4
1 1 2 0 MR 3 0 4 0
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1.1 基本概念
4.1.2 关系的表示
3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1.1 基本概念 1)定义: A×B的子集叫做A到B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A1×A2×A3的子集叫做A1×A2×A3上的一个三元 关系。 A1×A2×…xAn的子集叫做A1×A2×… × An上的 一个n元关系。 A×A×A ×… × A的子集叫做A上的n元关系。
1 1 0 0
1 0 1 0
1 1 0 1
18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3.关系图表示法
关系图由结点和边组成
若A= {x1, x2, …, xm},R是A上的关系,R的关系图是 GR=<A, R>,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如果<xi,xj>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j 的有向边;如果<xi,xi>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i 的有向边。
1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关系的个数: 2,A×A的子集有 2 n 个。 假设|A|=n,|A×A|=n 2n 所以 A上有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2

离散数学2
23
在上例中3个结果矩阵是 在上例中 个结果矩阵是: 个结果矩阵是
24
求传递闭包--Warshall算法 求传递闭包--Warshall算法 --Warshall
设集合基数为n 构造n+1个矩阵W 设集合基数为n,构造n+1个矩阵W0,W1,W2, n+1个矩阵 …Wn,W0为t( R )的关系矩阵,Wn即为t( R )的关系矩阵 Wn,W )的关系矩阵,Wn即为 的关系矩阵,Wn即为t( )的关系矩阵 (1)令 (1)令W0=MR (2)设Wi- 已求出,现求Wi (2)设Wi-1已求出,现求Wi 考虑Wi- 的第i 考虑Wi-1的第i列,列中为1的元素分别位于P1,P2…行, Wi 列中为1的元素分别位于P 行 同时考虑第i 该行中为1的元素位于q 同时考虑第i行,该行中为1的元素位于q1,q2…列,则: 列 i中第 中第P 列的元素改为1 把W i中第PS行qt列的元素改为1; (3)重复(2)过程,直到求出Wn (3)重复(2)过程,直到求出Wn 重复(2)过程 (4)根据Wn写出t( (4)根据Wn写出t( R ) 根据Wn写出 2.5.3) (见书上例2.5.3) 见书上例2.5.3
7
传递性:若x到y有边,y到z有 边,则x到z必有边。
8
二元关系的性质对应于关系图, 二元关系的性质对应于关系图,有: (1)自反性:每个顶点都有自回路, )自反性:每个顶点都有自回路, (2)反自反性:每个顶点都没有自回路; ) 自反性:每个顶点都没有自回路; ( 3) 对称性 : 任二个顶点间或没有边 , 或有二 ) 对称性: 任二个顶点间或没有边, 条方向相反的有向边; 条方向相反的有向边; ( 4) 反对称性 : 任二个顶点至多只有一条有向 ) 反对称性: 也即:或没有边,或只有一条有向边) 边;(也即:或没有边,或只有一条有向边) 有边, 有边, (5)传递性:若x到y有边,y到z有边, )传递性: 则x到z必有边。 必有边。

离散数学(集合论)

离散数学(集合论)

D.M 律
双重否 定
26

E
补元律 零律 同一律
AA= A= A=A
AA=E AE=E AE=A
否定
=E
27
E=
第3章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3.1 集合的基本概念
3.2 集合的基本运算
3.3 集合中元素的计数
28
3.3 集合中元素的计数
集合的基数与有穷集合 包含排斥原理 有穷集的计数
0 n 1 n n n n
15
幂 集 定义
P(A) = { B | BA }
设 A={a,b,c},则 P(A)={,{a},{b},{c},{a,b},{a,c},{b,c}{a,b,c}}
计数: 如果 |A| = n,则 |P(A)| = 2n
16
空集和全集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为
42
文氏图法
求1到1000之间(包含1和1000在内)既不能被 5 和6 整除, 也不能被 8 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43
例2 24名科技人员,每人至少会1门外语. 英语:13; 日语:5; 德语:10; 法语:9 英日:2; 英德:4; 英法:4; 法德:4 会日语的不会法语、德语 求:只会 1 种语言人数,会 3 种语言人数
元素
a A
a A
表示方法:列举法A={a,b,c,d} 描述法 B={x|x∈Z,3<x≤6} …
12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A={a,{b, c},d }
aA
{b, c} A
b x( x A x B) A
包含 A B x (xA xB)
(4)
37
3.1 容斥原理
又 A U A,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
2019/3/20 14
<x,y>R xRy 也称之为x与y有R关系。 后缀表示 中缀表示
<x,y>R xRy 也称之为x与y没有R关系。
例3. R是实数集合,R上的几个熟知的关系
≤ ≥ =
y x2+y2=4
x
从例3中可以看出关系是序偶(点)的集合 (构成线、面)。
2019/3/20 15
作业 P105 ⑵
2019/3/20 12
4-2 关系及其表示法
相关 按照某种规则,确认了二个对象或多个
对象之间有关系,称这二个对象或多个对象是相 关的。
例1: 大写英文字母与五单位代码的对应关系R1: 令α={A,B,C,D,…Z}
β={30,23,16,22,…,21}是五单位代码集合
β={11000, 10011, 01110, 10010,…, 10001} R1={<A,30>,<B,23>,<C,16>,...,<Z,21>}α×β
2019/3/20
AB (CACB)。
9
5) 设A、B、C、D为非空集合,则 ABCDAC∧BD 证明:首先,由ABCD 证明AC∧BD 任取xA,任取yB,所以 xAyB<x,y>A×B <x,y>C×D (由ABCD ) xCyD 所以, AC∧BD。 其次, 由AC,BD 证明ABCD 任取<x,y>A×B xAyB xCyD (由AC,BD) <x,y>C×D 所以, ABCD 证毕。
2019/3/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6
关系的表示方法 枚举法: 即将关系中所有序偶一一列举出,写在大括号内。 如R ={ <1,1>,<1,2>,<1,3>, <1,4>, <2,2>, <2,3>, <2,4>, <3,3>, <3,4>, <4,4>} 。 谓词公式法: 即用谓词公式表示序偶的第一元素与第二元素间 的关系。例如 R={<x,y>|x<y} 有向图法: RA×B,用两组小圆圈(称为 结点)分别表示A和B 的元素,当<x,y>R时,从x到y引一条有向弧 (边)。这样得到的图形称为R的关系图。

离散数学-关系-2

离散数学-关系-2

3-7 关系的性质
例 设R,S是X上的二元关系,证明 ⑴ 若R,S是自反的,则R∪S和R∩S也是自反的。 ⑵ 若R,S是对称的,则R∪S和R∩S也是对称的。 ⑶ 若R,S是传递的,则R∩S也是传递的。 证明:⑴ 设R,S是自反的,由定理4.3.1知,IX⊆R,IX⊆S,所以 IX⊆R∪S,IX⊆R∩S,再由定理4.3.1知,R∪S和R∩S也是自反的。 ⑵ 设R,S是对称的,由定理4.3.3知,R=RC,S=SC,根据定理4.2.8, R∪S=RC∪SC=(R∪S)C,R∩S=RC∩SC=(R∩S)C,再由定理4.3.3知,R∪S 和R∩S也是对称的。 ⑶ 设R,S是传递的,由定理4.3.5知,R∘R⊆R,S∘S⊆S,据定理4.2.4, (R∩S)∘(R∩S)⊆(R∘R)∩(R∘S)∩(S∘R)∩(S∘S)⊆(R∘R)∩(S∘S)⊆R∩S 即(R∩S)∘(R∩S)⊆R∩S,再由定理4.3.5,R∩S是传递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7 关系的性质
设R是X上的反对称关系,由定义4.3.4知,在R的关系矩 阵MR中以主对角线为轴的对称位置上不能同时为1(主对角线 除外)。在R的关系图中每两个不同的结点间不能有方向相反 的两条边。 设X=⎨1,2,3⎬,X上的二元关系 R=⎨<1,2>,<2,3>,<3,3>⎬,R是反对称的。它的关系图如图 4.8所示,关系矩阵如下:
⎛0 ⎜ M R= ⎜ 1 ⎜0 ⎝
1 0 0
0⎞ ⎟ 0⎟ 1⎟ ⎠
3-7 关系的性质
例 设A=⎨1,3,5,7⎬,定义A上的二元关系如下: R=⎨<a,b>|(a-b)/2是整数⎬ 试证明R在A上是自反的和对称的。 证明:∀a∈A,(a-a)/2=0,0是整数,所以 <a,a>∈R。即R是自反的。 ∀a∈A,∀b∈A,<a,b>∈R,(a-b)/2是整数,因为整数的相反数也是 整数,所以(b-a)/2=-(a-b)/2是整数,<b,a>∈R。即R是对称的。 定理3-7.3 设R是X上的二元关系, 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R=RC。 证明:设R是对称的,下证R =RC。 <x,y>∈R⇔<y,x>∈R⇔<x,y>∈RC , 所以 R =RC。 设R =RC,下证R是对称的。 <x,y>∈R⇒<y,x>∈RC⇒<y,x>∈R, 所以R是对称的。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集合论部分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集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有序对定义由两个客体x 和y,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二元组称为有序对,记作实例:点的直角坐标(3,4)有序对性质有序性(当x y时)与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x=u y=v例1 = ,求x, y.解 3y 4 = 2, x+5 = y y = 2, x = 3定义一具有序n (n3) 元组是一具有序对,其中第一具元素是一具有序n-1元组,即= , x n>当n=1时, 形式上能够看成有序 1 元组.实例 n 维向量是有序 n元组.笛卡儿积及其性质定义设A,B为集合,A与B 的笛卡儿积记作A B,即A B ={ | x A y B } 例2 A={1,2,3}, B={a,b,c}A B ={,,,,,,,,}B A ={,,,,,,, ,}A={}, P(A)A={, }性质:别适合交换律A B B A (A B, A, B)别适合结合律 (A B)C A(B C) (A, B)关于并或交运算满脚分配律A(B C)=(A B)(A C)(B C)A=(B A)(C A)A(B C)=(A B)(A C)(B C)A=(B A)(C A)若A或B中有一具为空集,则A B算是空集.A=B=若|A|=m, |B|=n, 则 |A B|=mn证明A(B C)=(A B)(A C)证任取∈A×(B∪C)x∈A∧y∈B∪Cx∈A∧(y∈B∨y∈C)(x∈A∧y∈B)∨(x∈A∧y∈C)∈A×B∨∈A×C∈(A×B)∪(A×C)因此有A×(B∪C) = (A×B)∪(A×C).例3 (1) 证明A=B C=D A C=B D(2) A C=B D是否推出A=B C=D 为啥解 (1) 任取A C x A y Cx B y D B D(2) 别一定. 反例如下:A={1},B={2}, C=D=, 则A C=B D 然而A B.二元关系的定义定义设A,B为集合, 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当A=B时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例4 A={0,1}, B={1,2,3}, R1={}, R2=A×B, R3=, R4={}. 这么R1, R2, R3,R4是从A 到B的二元关系, R3和R4并且也是A上的二元关系.计数|A|=n, |A×A|=n2, A×A的子集有个. 因此A上有个别同的二元关系.例如 |A|=3, 则A上有=512个别同的二元关系.设A 为任意集合,是A 上的关系,称为空关系E, I A 分不称为全域关系与恒等关系,定义如下:AE={|x∈A∧y∈A}=A×AAI={|x∈A}A例如, A={1,2}, 则E={,,,}AI={,}A小于等于关系L A, 整除关系D A, 包含关系R定义: L={| x,y∈A∧x≤y}, A R,R为实数集合AD={| x,y∈B∧x整除y},BB Z*, Z*为非0整数集R={| x,y∈A∧x y}, A是集合族.类似的还能够定义大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 大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等等.例如A = {1, 2, 3}, B ={a, b}, 则L={,,,,,}AD={,,,,}AA=P(B)={,{a},{b},{a,b}}, 则A上的包含关系是R={,,,,, ,,,}二元关系的表示表示方式:关系的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关系矩阵:若A={a1, a2, …, a m},B={b1, b2, …, b n},R是从A到B 的关系,R 的关系矩阵是布尔矩阵M R = [ r ij ] m n, 其中r ij= 1 R.关系图:若A= {x1, x2, …, x m},R是从A上的关系,R的关系图是G R=, 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假如属于关系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x i到x j 的有向边.注意:A, B为有穷集,关系矩阵适于表示从A到B的关系或者A上的关系,关系图适于表示A上的关系A={1,2,3,4},R={,,,,},R的关系矩阵M和关系图G R如下:R关系的运算基本运算定义:定义域、值域和域dom R = { x | y (R) }ran R = { y | x (R) }fld R = dom R ran R例1 R={,,,}, 则dom R={1, 2, 4}ran R={2, 3, 4}fld R={1, 2, 3, 4}逆与合成R1 = { | R}R°S = | | y (RS) } 例2 R={, , , } S={, , , , }R1={, , , }R°S ={, , }S°R ={, , , }定义 F 在A上的限制F?A = { | xFy x A}A 在F下的像F[A] = ran(F?A)实例R={, , , }R?{1}={,}R[{1}]={2,4}R?=R[{1,2}]={2,3,4}注意:F?A F, F[A] ran F基本运算的性质定理1 设F是任意的关系, 则(1) (F1)1=F(2) dom F1=ran F, ran F1=dom F证 (1) 任取, 由逆的定义有∈(F 1) 1 ∈F 1 ∈F因此有 (F1)1=F(2) 任取x,x∈dom F 1 y(∈F1)y(∈F) x∈ran F因此有dom F1= ran F. 同理可证 ran F1 = dom F.定理2 设F, G, H是任意的关系, 则(1) (F°G)°H=F°(G°H)(2) (F°G)1= G1°F 1证 (1) 任取,(F°G)°H t(∈F°G∧∈H) t (s(∈F∧∈G)∧∈H)t s (∈F∧∈G∧∈H)s (∈F∧t (∈G∧∈H))s (∈F∧∈G°H)∈F°(G°H)因此(F°G)°H = F°(G°H)(2) 任取,∈(F°G)1∈F°Gt (∈F∧(t,x)∈G)t (∈G1∧(t,y)∈F1)∈G1°F1因此(F°G)1 = G1°F1幂运算设R为A上的关系, n为自然数, 则R 的n次幂定义为:(1) R0={ | x∈A }=I A(2) R n+1 = R n°R注意:关于A上的任何关系R1和R2都有R 10 = R20 = IA关于A上的任何关系R 都有R1 = R性质:定理3 设A为n元集, R是A上的关系, 则存在自然数s 和t, 使得R s = R t.证R为A上的关系, 由于|A|=n, A上的别同关系惟独个.当列出R 的各次幂R0, R1, R2, …, , …,必存在自然数s 和t 使得R s=R t.定理4 设R 是A 上的关系, m, n∈N, 则(1) R m°R n=R m+n(2) (R m)n=R mn证用归纳法(1) 关于任意给定的m∈N, 施归纳于n.若n=0, 则有R m°R0=R m°I=R m=R m+0A假设R m°R n=R m+n, 则有R m°R n+1=R m°(R n°R)=(R m°R n)°R=R m+n+1 ,因此对一切m, n∈N有R m°R n=R m+n.(2) 关于任意给定的m∈N, 施归纳于n.若n=0, 则有(R m)0=I A=R0=R m×0假设 (R m)n=R mn, 则有(R m)n+1=(R m)n°R m=(R mn)°R m=R mn+m=R m(n+1) 因此对一切m,n∈N有 (R m)n=R mn.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反自反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1) 若x(x∈A→R), 则称R在A上是自反的.(2) 若x(x∈A→R), 则称R在A上是反自反的.实例:反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 A, 恒等关系I A小于等于关系L A, 整除关系D A反自反关系:实数集上的小于关系幂集上的真包含关系例1 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R={,}1R={,,,}2R={}3R自反,2R反自反,3R既别是自反也别是反自反的1对称性反对称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1) 若x y(x,y∈A∧∈R→∈R), 则称R为A上对称的关系.(2) 若x y(x,y∈A∧∈R∧∈R→x=y), 则称R为A上的反对称关系.实例:对称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 A, 恒等关系I A和空关系反对称关系:恒等关系I A,空关系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例2 设A={1,2,3}, R1, R2, R3和R4基本上A上的关系,其中R={,},R2={,,}1R={,},R4={,,}3R对称、反对称.1R对称,别反对称.2R反对称,别对称.3R别对称、也别反对称.4传递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 若x y z(x,y,z∈A∧∈R∧∈R→∈R), 则称R是A上的传递关系.实例:A上的全域关系E,恒等关系I A和空关系A小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整除关系,包含关系,真包含关系例3 设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R={,}1R={,}2R={}3R和R3 是A上的传递关系1R别是A上的传递关系2关系性质的充要条件设R为A上的关系, 则(1) R在A上自反当且仅当I A R(2) R在A上反自反当且仅当R∩I A=(3) R在A上对称当且仅当R=R 1(4) R在A上反对称当且仅当R∩R1I A(5) R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R R R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自反任取x,第11页/共11页。

离散数学(第二版)第4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第二版)第4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定义4.2.3 设R是A到B的二元关系。 (1) 用xRy表示 <x,y>∈R,意为x,y有R关系(为使可读 性好,我们将分场合使用这两种表达方式中的某一种)。 xy 表示<x,y> R。 (2) 由<x,y>∈R的所有x组成的集合称为关系R的定义域 (domain),记作Dom R,即
显然A×B与 B×A所含元素的个数相同(A,B是有限集 合),但A×B≠B×A。
定理4.1.1 若A,B是有穷集合,则有 |A×B|=|A|·|B|(·为数乘运算)
该定理由排列组合的知识不难证明。 定理4.1.2 对任意有限集合A1,A2,…,An,有 |A1×A2×…×An|=|A1|·|A2|·… ·|An|(·为数乘运算)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本节主要介绍关系的基本概念以及关系的表示方法。 定义4.2.1 任何序偶的集合,确定了一个二元关系,并 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记作R 。 二元关系也简称关系。 对于二元关系R,如果<x,y>∈R,也可记作xRy。 定义并不要求R中的元素<x,y> 中的x,y取自哪个个体 域。 因此,R={<2,a>,<u,狗>,<钱币,思想>}也是一 个二元关系。
若R={<x,y>|x∈A∧y∈B∧ x|y },则称R为整除关系, 常记为|,其中x|y表示x整除y。
若A是任意集合,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下面的关系也常 见:
若R={<x,y>|x∈P(A)∧y∈P(A)∧x y},则称R为包含
若R={<x,y>|x∈P(A)∧y∈P(A)∧x y},则称R为真包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第4章-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第4章-二元关系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 三 性质 • 定理4.13 设R是A上的等价关系,则 (1)对任一a∈A,有a∈[a]; (2)对a, b∈A,如果aRb,则[a]=[b]; (3)对a, b∈A,如果(a, b)∉R,则[a]∩[b]=∅; (4)∪a∈A[a]=A。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 定理4.14 集合A上的任一划分可以确定A上 的一个等价关系R。 • 定理4.15 设R1和R2是A上的等价关系, R1=R2⇔ A/R1=A/R2 。 • 定理4.16 设R1和R2是A上的等价关系,则 R1∩R2是A上的等价关系。
4 .3 关系的运算
• 一 逆运算 • 定义4.7(逆关系) 设R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则从B到A的二元关系记为R-1,定义为R-1 ={(b,a)|(a,b)∈R},称为R的逆关系。 • 定理2.1 (1)(R-1)-1=R; (2)(R1∪R2)-1= R1-1∪ R2-1; (3)(R1∩R2)-1= R1-1 ∩R2-1; (4) (A×B)-1= B×A;
4 .5 关系的闭包

• (1) (2) (3) • (1) (2) (3)
二 基本性质
定理4.5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R是自反的 ⇔ r( R )=R; R是对称的 ⇔ s( R )=R; R是传递的 ⇔ t( R )=R; 定理4.6 设R1和R2是A上的二元关系,若R1⊆R2则 r(R1)⊆ r(R2); s(R1)⊆ s(R2); t(R1)⊆ t(R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2 关系的性质 4 .3 关系的运算 4 .5 关系的闭包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4.1 二元关系
• 一 定义4.1(二元关系)
设A和B是任意两个集合,A×B的子集R称为从A到 B的二元关系。当A=B时,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若 (a, b)∈R,则称a与b有关系R,记为aRb。 (a, b)∉R:a与b没有关系R R=∅:空关系 R=A×B:全关系

离散数学第四章 关系

离散数学第四章 关系
21
2010-11-3
定理4.3.1 若R⊆A×B,S⊆B×C,T⊆C×D, 则 (R*S)*T=R*(S*T) 这说明复合运算是可结合的。我们常删去括号 将它们写成R*S*T。 由归纳法易证, 任意n个关系的合成也是可结合 的。在R1*R2*…*Rn中, 只要不改变它们的次序, 不论在它们之间怎样加括号, 其结果是一样的.
4
2010-11-3
定义4.1.2 给定集合A和B,若有序对的第一分 量是A的元素,第二分量是B的元素,所有这些 有序对的集合,称为A和B的笛卡尔积,记为 A×B, A×B={‹x,y›|x∈A∧y∈B}
5
2010-11-3
例 设A = {a, b, c}, B = {0, 1}, 则 A × B = {‹a, 0›, ‹a, 1›, ‹b, 0›, ‹b, 1›, ‹c, 0›, ‹c, 1›} B × A = {‹0, a›, ‹0, b›, ‹0, c›, ‹1, a›, ‹1, b›, ‹1, c›} A × A = {‹a, a›, ‹a, b›, ‹a, c›, ‹b, a›, ‹b, b›, ‹b, c›, ‹c, a›, ‹c, b›, ‹c, c›} B × B = {‹0, 0›, ‹0, 1›, ‹1, 0›, ‹1, 1›} 可以看出:A × B ≠ B × A (除非A = ∅或 B = ∅或 A = B,见后面定理) 即笛卡尔积不满足交换律。
18
2010-11-3
例 设A和B分别是学校的所有学生和所有课程的集合。假 设R由所有有序对‹a,b›组成,其中a是选修课程b的学生。 S由所有有序对‹a,b›构成,其中课程b是a的必修课。什么 是关系R∪S,R∩S,R⊕S,R-S和S-R? 解:关系R∪S由所有的有序对‹a,b›组成,其中a是一个学 生,他或者选修了课程b,或者课程b是他的必修课。 R∩S是所有有序对‹a,b›的集合,其中a是一个学生,他选 修了课程b并且课程b也是a的必修课。 R⊕S由所有有序 对‹a,b›组成,其中学生a已经选修了课程b,但课程b不是 a的必修课,或者课程b是a的必修课,但a没有选修它。 R-S是所有有序对‹a,b›的集合,其中a已经选修了课程b但 课程b不是a的必修课。S-R是所有有序对‹a,b›的集合,其 中课程b是a的必修课,但a没有选它。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摘要】《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传递性是重要的概念之一,本文将讨论传递性的定义、判定方法以及在离散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传递性的概念,即对于集合A上的关系R,若aRb且bRc成立,则必有aRc成立。

然后详细讲解了传递性的判定方法,包括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种方法。

文章探讨了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传递性,通过实际例子解释了传递性在离散数学中的应用。

传递性在离散数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关系的性质。

通过深入学习传递性的概念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离散数学中的问题,提高数学建模和推理的能力。

【关键词】离散数学、二元关系、传递性、判定、定义、方法、结论1. 引言1.1 引言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传递性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在《离散数学》中,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判定一个二元关系是否满足传递性。

传递性是二元关系的三个基本性质之一,它是指如果关系中的两对元素(a,b)和(b,c)都属于这个关系,那么元素(a,c)也必须属于这个关系。

换句话说,如果关系中存在一条从a到b的路径,且存在一条从b 到c的路径,那么一定存在一条从a到c的路径。

这个性质在描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移关系时非常有用。

在离散数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判定一个二元关系是否具有传递性。

这些方法包括使用定义,构造反例,或者通过数学推导等方式。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关系中的元素,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来判断这个关系是否满足传递性。

通过对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关系和映射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在学习和应用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部分就到这里,下面将介绍。

2. 正文2.1 传递性定义传递性是离散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研究二元关系时经常会用到。

传递性的定义是指对于一个关系R,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元素a、b、c,如果(a, b)属于R且(b, c)属于R,则(a, c)也属于R。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二元关系习题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二元关系习题

闭包的定义基于关系的传递 性,即如果关系R满足传递性, 那么对于任何元素x,如果存 在元素y和z,使得xRy和yRz, 那么一定存在一个元素z',使 得xRz'。闭包就是由给定关系 和所有满足闭包定义的新元 素构成的关系集合。
闭包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 这些性质决定了闭包在数学 和计算机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
同余关系的应用
应用1
在密码学中,同余关系可用于生成加 密密钥。例如,通过选择两个同余的 数作为密钥,可以确保加密和解密操 作的一致性。
应用2
在计算机科学中,同余关系可用于实 现数据校验。例如,通过将数据与一 个已知的校验值进行同余运算,可以 检测数据是否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
THANKS
感谢观看
反对称性
如果对于关系中的每一对 元素,如果元素x与元素y 有关系,且元素y与元素x 也有关系,但元素x与元 素y的关系不等于元素y与 元素x的关系,则称该关 系具有反对称性。
习题解析
习题1
判断给定的关系是否具有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和反对称性。通过举例和推理,分析 给定的关系是否满足这些性质。
习题2
表示方法
总结词
掌握二元关系的表示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详细描述
在数学中,我们通常使用笛卡尔积来表示二元关系。例如,如果A和B是两个集合, 那么A和B的笛卡尔积可以表示为A×B,它包含了所有形如(a, b)的元素,其中a属于 A,b属于B。
习题解析
总结词
通过解析具体习题,可以加深对二元关系定义和表示方法的理解。
有着广泛的应用。
05
习题五:关系的同余
同余关系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反身性
对称性
传递性
如果对于任意元素$x$, 都有$f(x) = g(x)$,则 称$f$和$g$是同余的。

《离散数学(第三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含例题(呕心沥血整理).doc

《离散数学(第三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含例题(呕心沥血整理).doc
5、理解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 的概念,学握等价类的求法和 偏序关系做哈斯图的方法,极 人/小元、最人/小元、上/卜•界、 最小上界、最人下界的求法。
6、理解函数概念:函数、函 数相等、复介畅数和反畅数。
7、理解单射、满射、双射等 概念,学握其判别方法。 [木章重点习题]
P25,1;P32〜33, 4, 8, 10;P43,2, 3, 5;
2、考核试卷题量分配
试卷题量在各部分的分 配是:集合论约i'40% ,数理 逻辑约占40%,
设R是篥合A上的二元 关系,如果关系R同时 具有性.对称性
和性,则称R是
等价关系。
命题公式G=(PaQ)->R,则G共冇个
不同的解释;把G在其 所有解释下所取真值列 成一个表,称为G的;解
释(「P, Q, ->R)或(0,
(al9a2)e R. \a2,a3)e R,,则(R。如若(a,b)w R,R ,
则有,且(b,b)w R。
R=心)血2)伽)‘(3,4),(4,4啊織劇命题与联
念的基础上,主要掌握闭包的 求法。关键是熟记三个定理的 结论:定理2 ,
=R5a;定理3,s(R)=R o R ';定理4,
n
推论/(/?) =Ijx。
1 , 0)使G的真值 为,
设G二(P, L)是图.如 果G是连通的,并 口,则G
是树。如果根树T的每 个点V最多有两棵子树, 则称T
为O
[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 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中)
1.由集合运算定义,下列 各式正确的冇
()O
A.XcXuY
B.XoXuY
C.XcXnY
D.YcXnY
2.设Rp R?是集合A={a, b, c, d)±的两个关系,其中Ri={ (a. a) , (b, b) , (b, c) , (d, d)), R2={ (a, a) , (b, b),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

第四章二元关系1举出A={1, 2, 3}上关系R的例子,使其具有下述性质:a)既是对称的,又是反对称的;b)既不是对称的,又不是反对称的;c)是传递的。

2举出一个集合上关系的例子,分别适合于自反,对称,传递中的两个且仅适合两个。

3如果关系R和S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证明RÇS也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

4设R1和R2是A上的二元关系,说明以下命题的真假:a)若R1和R2是自反的,则R1 o R2是自反的;b)若R1和R2是反自反的,则R1 o R2是反自反的;c)若R1和R2是对称的,则R1 o R2是对称的;d)若R1和R2是传递的,则R1 o R2是传递的。

5画出集合A={1, 2, 3, 4, 5, 6}在偏序关系“整除”下的哈斯图,并讨论:a)写出{1, 2, 3, 4, 5, 6}的极大元,极小元,最大元,最小元;b)分别写出{2, 3, 6}和{2, 3, 5}的上界,下界,上确界,下确界。

6是非判断:设R和S是A上的二元关系,确定下列命题是真还是假。

如果命题为真,则证明之;如果命题为假,则给出一个反例。

(1)若R和S是传递的,则RÈS是传递的。

(2)若R和S是传递的,则RÇS是传递的。

(3)若R和S是传递的,则RoS是传递的。

(4)若R是传递的,则R-1是传递的。

(5)若R和S是自反的,则RÈS是自反的。

(6)若R和S是自反的,则RÇS是自反的。

(7)若R和S是自反的,则RoS是自反的。

(8)若R是自反的,则R-1是自反的。

(9)若R和S是对称的,则RÈS是对称的。

(10)若R和S是对称的,则RÇS是对称的。

(11)若R和S是对称的,则RoS是对称的。

(12)若R是对称的,则R-1是对称的。

(13)若R和S是反对称的,则RÈS是反对称的。

(14)若R和S是反对称的,则RÇS是反对称的。

(15)若R和S是反对称的,则RoS是反对称的。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1 什么是二元关系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两个可以分别属于两个集合A和B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它是一种特殊的集合论概念,意味着在某一个函数f上,两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单一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之为二元关系。

这种二元关系可以用写成集合的形式也可以是表的形式。

2 二元关系表的一般形式一般的二元关系表的形式为:$f=\left\{\left(x,y\right)\inA\times B \mid P(x,y)\right\}$其中,A和B都是集合,P(x,y)是关于它们的关系式,学习中会有各种关系式,比如等于、不等于、大于及小于等。

3 二元关系的类型由于不同的二元关系关系式不同,所以,二元关系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1)等价关系:表示两个可以互换的元素之间的关系,一般以“=”表示,也可以一一对应;(2)全序关系:表示两个元素之间的一种“前大于后”的关系,一般以“>”或“<”表示,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有序的类型;(3)传递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当关系式成立时,如果保持原有的条件不变,则关系式仍然成立”,这种关系一般以“++”表示;(4)偏序关系:和全序关系类似,也是一种前大于后的一种关系,但不代表完全的大小,只是一种大体的参照,一般以“>+”及“<+”表示;(5)子集关系:子集关系是一个集合是某个集合的子集,一般以“⊆”表示;(6)关联关系:此关系也称为满足关系,是指满足一定的关系式,两个或多个元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以“→”表示。

4 二元关系的应用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很重要的概念,与它特殊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数学运算中,二元关系常常被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排列组合以及概率等,还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中的图论。

此外,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二元关系也被广泛应用,它有助于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区分概念及表达媒体变化等。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

例题

• 例题4.8:下列关系都是整数集Z上的关系,分别求出它们的 定义域和值域.
– R1={<x,y>|x,yZxy}; – R2={<x,y>|x,yZx2+y2=1};
• domR1=ranR1=Z. R={<0,1>,<0,-1>,<1,0>,<-1,0>} domR2=ramR2={0,1,-1}
IA={<0,0>,<1,1>,<2,2>}
关系实例
• 设A为实数集R的某个子集,则A上的小于等于关系定义为 LA={<x,y>|x,yA,xy}.
• 例4.4 设A={a,b},R是P(A)上的包含关系, R={<x,y>|x,yP(A),xy}, 则有 P(A)={,{a},{b},A}. R={<, >,<,{a}>,<,{b}>,<,A>, <{a},{a}>,<{a},A>,<{b},{b}>,<{b},A>,<A,A>}.
– 例如:A={a,b},B={0,1,2},则 AxB={<a,0>,<a,1>,<a,2>,<b,0>,<b,1>,<b,2>}; BxA={<0,a>,<0,b>,<1,a>,<1,b>,<2,a>,<2,b>}.
– 如果A中的元素为m个元素,B中的元素为n个元素, 则AxB和BxA中有mn个元素.
0100 1010 . 0001 00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函数复合运算的性质
(2) 假设存在 x1, x2∈A使得 fg(x1) = f g(x2) 由合成定理有 f (g(x1))= f (g(x2)). 因为 f:B→C是单射的, 故 g(x1)=g(x2). 又由 于 g:A→B也是单射的, 所以 x1=x2. 从而证 明 f∘g:A→C是单射的. (3) 由 (1) 和 (2) 得证.
第4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Relation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在高等数学中,函数是在实数集合上进行讨论的, 其定义域是连续的。 本章把函数概念予以推广 ⑴定义域为一般的集合,支持离散应用。 ⑵把函数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单值二元关系。
函数定义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定义 设 F 为二元关系, 若 x∈domF 都存在唯一的 y∈ranF 使 xFy 成立, 则称 F 为函数. 对于函数F, 如果有 xFy, 则记作 y=F(x), 并称 y 为 F 在 x 的函数值. 例1 F1={<x1,y1>,<x2,y2>,<x3,y2>} F2={<x1,y1>,<x1,y2>} F1是函数, F2不是函数
常函数、恒等函数、单调函数
1. 设f:A→B, 若存在 c∈B 使得 x∈A 都有 f(x)=c, 则称 f:A→B是常函数. 2. 称 A 上的恒等关系 IA为 A 上的恒等函数, 对所有 的 x∈A 都有 IA(x)=x. 3. 设 f:R→R,如果对任意的 x1, x2∈R,x1<x2, 就 有 f(x1) f(x2), 则称 f 为单调递增的;如果对任意 的 x1, x2∈A, x1< x2, 就有 f(x1) < f(x2), 则称 f 为 严 格单调递增 的. 类似可以定义单调递减 和严格单调递减 的函数.
f 满射意味着:y B, 都存在 x使得 f(x) = y. f 单射意味着:f(x1) = f(x2) x1= x2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注意:
①由单射的定义可知,设X和Y是有限
集合,若存在单射函数f:X→Y,则 |X|≤|Y|。 ②由满射的定义可知,设X和Y是有限 集合,若存在满射函数f:X→Y,则 |X|≥|Y|。 ③由双射的定义可知,设X和Y是有限 集 合 , 若 存 在 双 射 函 数 f:X→Y, 则 |X|=|Y|。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构造从A到B的双射函数
有穷集之间的构造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例5 A=P({1,2,3}), B={0,1}{1,2,3} 解 A={,{1},{2},{3},{1,2},{1,3},{2,3},{1,2,3}}. B={ f0, f1, … , f7 }, 其中 f0={<1,0>,<2,0>,<3,0>}, f1={<1,0>,<2,0>,<3,1>}, f2={<1,0>,<2,1>,<3,0>}, f3={<1,0>,<2,1>,<3,1>}, f4={<1,1>,<2,0>,<3,0>}, f5={<1,1>,<2,0>,<3,1>}, f6={<1,1>,<2,1>,<3,0>}, f7={<1,1>,<2,1>,<3,1>}.
令 f:A→B, f()=f0, f({1})=f1, f({2})=f2, f({3})=f3, f({1,2})=f4, f({1,3})=f5, f({2,3})=f6, f({1,2,3})=f7
构造从A到B的双射函数(续)
实数区间之间构造双射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构造方法:直线方程
例6 A=[0,1]
B=[1/4,1/2] 构造双射 f :A→B
解 令 f:[0,1]→[1/4,1/2] f(x)=(x+1)/4
构造从A到B的双射函数(续)
A 与自然数集合之间构造双射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方法:将A中元素排成有序图形,然后从第一个元素开始 按照次序与自然数对应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函数的像
定义 设函数 f:A→B, A1A. A1 在 f 下的像: f(A1) = { f(x) | x∈A1 } 函数的像 f(A) = ranf 注意: 函数值 f(x)∈B, 而像 f(A1)B.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例3 设 f:N→N, 且 令A={0,1}, B={2}, 那么有 f(A) = f({0,1}) = { f(0), f(1) } = {0, 2}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例1 设A={1,2,3,4,5},B={6,7,8,9,10},分别 确定下列各式中的f是否为由A到B的函数。 (1)f={(1,8),(3,9),(4,10),(2,6),(5,9)} (2)f={(1,9),(3,10),(2,6),(4,9)} (3)f={(1,7),(2,6),(4,5),(1,9),(5,10),(3,9) } 解 (1)能构成函数,因为符合函数的定义条件 。 (2)不能构成函数,因为A中的元素5没有像 ,不满足像的存在性。 (3)不能构成函数,因为A中的元素1有两个 像7和9,不满足像的惟一性。
实例
例2 设 A = {1, 2, 3}, B = {a, b}, 求BA. 解 BA = {f0, f1, … , f7}, 其中 f0={<1,a>,<2,a>,<3,a>}, f1={<1,a>,<2,a>,<3,b>} f2={<1,a>,<2,b>,<3,a>}, f3={<1,a>,<2,b>,<3,b>} f4={<1,b>,<2,a>,<3,a>}, f5={<1,b>,<2,a>,<3,b>} f6={<1,b>,<2,b>,<3,a>}, f7={<1,b>,<2,b>,<3,b>}
函数复合运算的性质
定理 设g :A→B, f :B→C. (1) 如果f,g都是满射, 则 fg:A→C也是满射. (2) 如果 g, f 都是单射, 则f g:A→C也是单射. (3) 如果 g, f 都是双射, 则 f∘g:A→C也是双射. 证 (1) c∈C, 由 f:B→C 的满射性, b∈B 使得 f(b)=c. 对这个b, 由 g:A→B 的满射性,a∈A 使得 f(a)=b. 由合成定理 f∘g(a)= f ( g(a))=f(b)=c 从而证明了 f∘g:A→C是满射的.
从A到B的函数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定义 设A, B为集合, 如果 f 为函数 domf = A ranf B, 则称 f 为从A到B的函数, 记作 f:A→B.
实例 f:N→N, f(x)=2x 是从 N函数复合的定理
定理 设F, G是函数, 则F G也是函数, 且满足 (1) dom( FG)={ x | x∈domG G(x)∈domF} (2) x∈dom(F G) 有FG(x) = F (G(x))
4.7 函 数 复 合 和 反 函 数
推论1 设F, G, H为函数, 则 (F∘G)∘H 和 F∘(G∘H) 都是函数, 且 (F∘G)∘H = F∘(G∘H) 推论2 设 f: B→C, g: A→B, 则 f∘g:A→C, 且 x∈A 都有 f∘g(x) = f (g(x)).
实例
例4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判断下面函数是否为单射, 满射, 双射的, 为什么?
(1) f:R→R, f(x) = x2+2x1
(2) f:Z+→R, f(x) = lnx, Z+为正整数集
(3) f:R→Z, f(x) = x
(4) f:R→R, f(x) = 2x+1 (5) f:R+→R+, f(x)=(x2+1)/x, 其中R+为正实数集.
x / 2 若x为偶数 f ( x) x 1 若x为奇数
函数的性质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定义 设 f:A→B, (1)若ranf = B, 则称 f:A→B是满射的. (2)若任意x1, x2 A 而且不相等,都有f(x1)与 f(x2)不相等, 则称 f:A→B是单射的. (3)若 f:A→B既是满射又是单射的, 则称 f: A→B是双射的
函数与关系的区别

4.6 函 数 的 定 义 与 性 质
从A到B的函数f与一般从A到B的二元关系R有 如下区别:
A的每一元素都必须是f的序偶的第一
坐标,即dom(f)=A;但dom(R)R 若f(x)=y,则函数f在x处的值是惟一 的 , 即 ( f(x)=y)(f(x)=z)(y=z), ;但(xRy)(xRz)得不到y=z
实例(续) 解 (1) f:R→R, f(x)=x2+2x1 在x=1取得极大值0. 既不单射也不满射. (2) f:Z+→R, f(x)=lnx 单调上升, 是单射. 但不满射, ranf={ln1, ln2, …}. (3) f:R→Z, f(x)= x 满射, 但不单射, 例如 f(1.5)=f(1.2)=1. (4) f:R→R, f(x)=2x+1 满射、单射、双射, 因为它是单调的并且ranf=R. (5) f:R+→R+, f(x)=(x2+1)/x 有极小值f(1)=2. 该函数既不单射也不满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